CN218870167U -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0167U
CN218870167U CN202222695505.7U CN202222695505U CN218870167U CN 218870167 U CN218870167 U CN 218870167U CN 202222695505 U CN202222695505 U CN 202222695505U CN 218870167 U CN218870167 U CN 2188701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floor brush
nozzle assembly
floo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955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长宽
华宁
程瑞斌
马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Suzhou Kingclean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955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01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01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01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该地刷机构包括壳体、滚刷和喷嘴组件,壳体内设置有供液流道,壳体的底面设置有容纳槽;滚刷转动设置于容纳槽内;喷嘴组件设置于容纳槽内,并与供液流道连通;所述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抵接,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之间的过盈量为3‑4mm,以使前刮板对滚刷的阻力和滚刷表面的干湿度达到平衡,清洁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为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地刷机构中增加了喷嘴组件,喷嘴组件用于向滚刷表面喷射清洁液,再通过刮条刮除滚刷上过量的清洁液,滚刷转动使液体与待清接表面接触,以提高清洁效果。
现有地刷机构中,刮条与滚刷之间的阻力大,导致地刷机构的能耗损失大,且刮条刮除过量液体后,容易导致滚刷表面保留的液体过少,若待清洁表面过于干燥,则脏污很难被清理,影响清洁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能够解决刮条与滚刷之间阻力大、经过刮条后滚刷表面保留液体过少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刷机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液流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置有容纳槽;
滚刷,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喷嘴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供液流道连通;
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抵接,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之间的过盈量为3-4mm。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由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的接触点沿所述滚刷的径向延伸至所述滚刷轴线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干涉部具有与所述滚刷接触的工作面,所述工作面与所述基准线呈锐角设置。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工作面由上至下向所述滚刷的前侧倾斜设置。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锐角为38°-78°。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锐角为50°。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工作面与待清洁表面呈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为50°-90°。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预设夹角为78°。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干涉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挡水部,所述挡水部位于所述滚刷上方,所述挡水部用于改变所述喷嘴组件喷出的液体的流动方向。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挡流板,所述挡水部位于所述挡流板上,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前刮板,部分所述前刮板形成所述干涉部,所述工作面与所述挡流板朝向所述喷嘴组件的一侧表面平齐且连接,以形成公共平面。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公共平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由上至下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沿所述滚刷的轴向排列。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导流筋的高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公共平面上设置第二导流筋,所述第二导流筋沿所述滚刷的轴向延伸。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挡水部沿所述滚刷的轴向延伸,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沿所述滚刷的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喷嘴,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挡水部设置。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喷嘴组件的喷出口与所述挡水部的朝向所述喷嘴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喷嘴组件的喷出口与所述挡水部的朝向所述喷嘴组件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4mm。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地刷机构还包括后刮板,所述后刮板位于所述滚刷的后侧并与所述滚刷抵接。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后刮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后刮板与所述滚刷之间的过盈量为3-4mm。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喷嘴组件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空腔,所述主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进口,所述主体的相对另一侧表面设置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出口;
分隔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所述分隔件用于将所述空腔分隔为与所述进口连通的前置腔和与所述出口连通的后置腔,所述分隔件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前置腔和所述后置腔。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大于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的3.5-4.5倍。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多个所述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小于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且大于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4.5mm2-10.5mm2,多个所述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3mm2-7mm2,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1mm2-3mm2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进口、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出口错开设置。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多个所述连通口和多个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上盖,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下盖。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两者中的一个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凸棱,另一个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棱能插入所述凹槽内。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所述前置腔位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上盖之间,所述后置腔位于所述分隔件和所述下盖之间。
作为上述地刷机构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以及围绕所述隔板设置的侧板,所述隔板抵接于所述下盖的接触端面上,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上盖的内壁。
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上述的地刷机构。
作为上述清洁设备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
感应器,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所述地刷机构的移动方向;
所述喷嘴组件与所述感应器电连接,所述喷嘴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地刷机构向所述滚刷的前侧移动时喷射液体,并在所述地刷机构向所述滚刷的后侧移动时以预设流量喷射液体或关闭喷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刷机构中,干涉部能够刮除滚刷上多余的液体,并能够在滚刷转动过程中将液体刮抹在滚刷表面,以使滚刷表面液体分布更均匀。
干涉部与滚刷的过盈量为3-4mm,能够平衡降低驱动滚刷转动导致的能量损失,且能够使滚刷表面的干湿度适当,以提高清洁效果。
干涉部的工作面与基准线呈锐角设置,使得前刮板对滚刷的阻力和滚刷表面的干湿度达到平衡,有利于提高清洁效果。
通过设置后刮板,后刮板能够在向滚刷上喷射液体前刮除污水,实现喷嘴组件喷射的液体与污水分离,有利于提高清洁效果。
通过设置前刮板、后刮板与滚刷合适的过盈量,能够进一步控制滚刷受到的阻力,对滚刷的阻力和滚刷表面的干湿度达到平衡。
喷嘴组件提供的液体能够先喷射到挡水部上,在挡水部上被分散混合后,均匀地沿挡水部的表面流到滚刷上,保证清洁液能够均匀的达到滚刷表面,以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采用上述地刷机构,清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机构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机构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喷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喷嘴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壳体、挡流板与前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壳体、挡流板与前刮板配合处的剖视图。
图中:
10、壳体;11、容纳槽;12、供液流道;20、滚刷;30、转接组件;31、流体通道;40、挡流板;41、第一导流筋;50、喷嘴组件;51、上盖;511、进口接头;512、凸棱;513、上槽侧板;52、下盖;521、喷嘴;522、下槽侧板;5221、外环形板;5222、内环形板;523、下槽底板;53、分隔件;61、主滚轮;62、辅助滚轮;70、前刮板;71、工作面;72、第二导流筋;80、后刮板;81、公共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机构,可以用于清洁设备。地刷机构能够在待清洁表面移动,并进行清洁。
如图1和图2所示,地刷机构包括壳体10、滚刷20以及转接组件30。壳体10的底面设置有容纳槽11,滚刷20转动设置于容纳槽11内。转接组件30内形成有流体通道31,转接组件30的一端伸入壳体10内,并通过流体通道31与容纳槽11连通,另一端伸出壳体10外,用于与清洁设备中的机体连接。
当地刷机构工作时,地刷机构沿待清洁表面移动,移动过程中,滚刷20相对壳体10转动,以清扫待结清表面上的灰尘、碎屑、污水等污物,同时流体通道31内形成负压,灰尘、碎屑、污水等污物随气流进入流体通道31内,以实现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
为方便灰尘、碎屑、污水等污物能够顺利进入流体通道31内,容纳槽11设置在壳体10的前端底面,容纳槽11的后侧侧壁上设置有连通口,连通口与流体通道31连通。滚刷20转动时带动壳体10向前侧移动,以便能够通过滚刷20推动待清洁表面上的灰尘、碎屑、污水等污物向后侧移动,从而顺利通过连通口进入流体通道31内。
为减小壳体10相对待清洁表面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地刷机构还包括行走轮组件,行走轮组件设置于壳体10上,并能与待清洁表面滚动接触,以减小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行走轮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壳体10后端的主滚轮61以及转动设置于壳体10底面的辅助滚轮62,辅助滚轮62靠近滚刷20设置,以通过主滚轮61和辅助滚轮62的配合,避免壳体10底面直接与待清洁表面接触,从而减小摩擦力。
为进一步提高地刷机构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地刷机构还包括喷嘴组件50。具体地,壳体10内设置有供液流道12,喷嘴组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与供液流道12连通。供液流道12用于向喷嘴组件50输送液体,喷嘴组件50能够向容纳槽11内喷射液体,以使该液体通过滚刷20作用于待清洁表面,以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其中,喷射的液体可以为水,也可以为清洁剂,也可以为水与清洁剂的混合溶液。
当喷嘴组件50向滚刷20上喷射液体后,液体在滚刷20表面自由渗透,存在渗透不均匀的问题,导致清洁效果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容纳槽11内设置有干涉部,干涉部设置在喷嘴组件50的喷射方向的下游,干涉部沿滚刷20的轴向延伸并能够与滚刷20抵接,能够将滚刷20表面的液体刮抹均匀。
滚刷20在清洁待清洁表面时,滚刷20的表面具有合适湿度时清洁效果更好,湿度太大,会导致待清洁表面的湿滑而造成安全隐患;湿度太小,又不能很好地达到清洁效果。
现有技术中,刮板对滚刷20的阻力大,地刷机构的能耗大,电能浪费较多,且滚刷20被刮挤量过大,导致其表面湿度小而影响清洁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由干涉部与滚刷20的接触点沿滚刷20的径向延伸至滚刷20轴线的连线为基准线a,干涉部具有与滚刷20接触的工作面71,工作面71与基准线a呈锐角A设置。通过该种设置,能够进一步控制干涉部对滚刷20的阻力,使得干涉部对滚刷20的阻力和滚刷20的干湿度达到平衡。
可选地,工作面71与基准线之间的锐角A为38°-78°。例如40°、45°、50°、55°、60°、65°、70°或75°。
本实施例中,工作面71与基准线中间的锐角A为50°。
现有技术中,刮板与滚刷20的过盈量一般在5mm以上,导致刮板对滚刷20的阻力大,地刷机构的能耗大,电能浪费较多,且滚刷20被刮挤量过大,导致其表面湿度小而影响清洁效果。
本实施例中,干涉部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mm-4mm,以减小干涉部对滚刷20的阻力,降低驱动滚刷20转动导致的能量损失,降低地刷机构的能耗。示例性地,干涉部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可以为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或3.9mm。
本实施例中,干涉部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5mm。
为减小干涉部对滚刷20的阻力以降低能耗,同时,保证滚刷20的表面湿度合适湿度,本实施例中,干涉部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使干涉部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与滚刷20抵接过程中变形,以减小对滚刷20施加的阻力,同时也能够兼顾对滚刷20表面湿度的影响,使滚刷20表面与待清洁表面接触时具有合适的湿度,从而改善清洁效果。
具体地,容纳槽11内设置有前刮板70,前刮板70位于喷嘴组件50的沿喷射方向的下游,部分前刮板70形成干涉部,用于与滚刷20抵接,能够刮除滚刷20上多余的液体,并推动多余的液体涂覆在滚刷20表面。通过设置前刮板70,前刮板70与滚刷20存在相对转动,能够在滚刷20转动过程中,将液体刮抹在滚刷20表面,增大滚刷20表面上覆盖有液体的面积,有利于液体在滚刷2上均匀渗透,从而提高清洁效果。
可选地,喷嘴组件50的喷出口与前刮板70之间的距离为5mm-50mm。该范围内,前刮板70与喷出口之间距离不会过近,以使液体在喷嘴组件50的作用下喷出后具有一定的运动行程,以使液体均匀分散,避免液体在前刮板70表面反射;前刮板70与喷出口之间距离也不会过远,从而使前刮板70能够及时刮抹滚刷20上的液体。示例性地,喷嘴组件50的喷出口与前刮板7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0mm、15mm、20mm、25mm、30mm、35mm、40mm或45mm。
现有的地刷机构中,喷嘴组件50仅通过一个或多个固定位置进行点喷,喷射的液体直接作用到滚刷20上,导致滚刷20上的液体分布不均,从而影响清洁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1内设置有挡水部,挡水部用于改变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具体地,挡水部阻挡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并使液体沿挡水部表面流动,而落在滚刷20上。具体地,容纳槽11内设置有挡流板40,挡流板40位于滚刷20的上方,且挡流板40和前刮板70沿喷嘴组件50的喷出方向排列,挡流板40与喷嘴组件50相对设置,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组件50的表面为挡水部,以便挡流板40能够拦截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并使液体沿挡流板40表面流动,而落在滚刷20上。通过设置挡流板40,喷嘴组件50提供的液体能够先喷射到挡流板40上,在挡流板40上被分散混合后,均匀地沿挡流板40的表面流到滚刷20上,保证液体能够均匀的达到滚刷20表面,以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
具体地,挡流板40沿滚刷20的轴向延伸,喷嘴组件50包括沿滚刷20的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喷嘴521,喷嘴521的开口朝向挡流板40设置。该种设置能够增加喷射点数,保证挡流板40沿滚刷20轴向各区域均能喷射到液体。每个喷嘴521喷射出的液体达到挡流板40后,在挡流板40表面流动达到分散均匀的目的,从而保证由挡流板40流下的液体能够沿滚刷20的轴向均匀分布,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可选地,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倾斜设置,挡流板40位于滚刷20的前侧上方,喷嘴组件50位于挡流板40的后方,以方便喷嘴组件50与壳体10内的供液流道12连通。挡流板40由上至下向远离喷嘴组件50的方向倾斜,即挡流板40的底端向滚刷20的前侧倾斜。
为保证喷嘴组件50喷射的液体能够达到挡流板40并沿挡流板40流动,喷嘴组件50与挡流板40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当喷嘴组件50与挡流板40之间距离过大时,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会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落在滚刷20上,难以达到挡流板40;当喷嘴组件50与挡流板40之间的距离过小时,喷射到挡流板40上的液体很可能发生反射,导致仅部分液体能够经过挡流板40的引导作用落在滚刷20上,从而影响液体在滚刷20上的分散均匀程度。
可选地,喷嘴组件50中喷嘴521的喷出口与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521的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示例性地,喷嘴521的喷出口与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521的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或19mm。本实施例中,喷嘴521的喷出口与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521的一侧表面之间距离为14mm,该距离能够保证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沿挡流板40向下流动,液体落在滚刷20上的均匀度更好。
为保证经过挡流板40的液体均能够在前刮板70的作用下刮抹在滚刷20表面,如图5所示,前刮板70的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与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平齐并连接。即挡流板40的朝向喷嘴组件50一侧表面与前刮板70的朝向喷嘴组件50一侧表面能够拼接成一个表面,液体在挡流板40上流动后能够直接流到前刮板70上,再经由前刮板70直接落到滚刷20表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前刮板70位于滚刷20的前侧上端,以使滚刷20经过前刮板70刮抹后的表面与待清洁表面接触进行清洁。
本实施例中,前刮板70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与滚刷20接触,为方便介绍,定义前刮板70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为工作面71。为进一步减小前刮板70对滚刷20的阻力,前刮板70上的工作面71与待清洁表面呈预设夹角B,预设夹角B为50°-90°。经多次实验,当预设夹角B大于90°时,将导致前刮板70对滚刷20的阻力较大;因挡流板40朝向喷嘴组件50的表面与工作面71平齐,当预设夹角B小于50°时,将导致挡流板40上的液体不容易被分配到滚刷20上,影响滚刷20上液体分布的均匀程度。
可选地,预设夹角B可以为55°、60°、65°、70°、75°、80°或85°。本实施例中,预设角度B为78°。
进一步地,滚刷20的轴线不在前刮板70的工作面71所在平面内,以减小前刮板70对滚刷20的阻力,控制前刮板70刮抹后的滚刷20表面的湿度,从而降低能耗,保证清洁效果。
清洁待清洁表面后,滚刷20表面携带有污水,若污水随着滚刷20与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混合后进一步清洁,导致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的液体受到污染,影响清洁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壳体10上还设置有后刮板80,后刮板80设置于容纳槽11内,并位于滚刷20的后侧,后刮板80与滚刷20接触。该地刷机构在使用时,主滚轮61和滚刷20正向(如图4,R所示转动方向)转动,通过喷嘴组件50和挡流板40的配合向滚刷20表面喷射液体,液体通过前刮板70刮抹均匀后与待清洁表面接触,进行清洁。清洁后滚刷20表面携带有污水,通过滚刷20正向转动,携带污水的滚刷20表面首先与后刮板80接触,通过后刮板80刮除污水后,再转动至喷嘴组件50和挡流板40处。该种设置能够避免滚刷20携带污水进行清洁,有利于提高清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清洁效果,要求后刮板80尽量将污水刮干净,为此,后刮板80由金属材料制成,使后刮板80具有较好的强度,避免后刮板80变形,从而保证后刮板80对污水的刮除效果。
具体地,后刮板80与滚刷20后侧下端接触,方便刮除后的污水被吸入流体通道31内。
为了减小后刮板80对滚刷20的阻力,后刮板80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mm-4mm,以降低驱动滚刷20转动导致的能量损失,降低地刷机构的能耗。示例性地,后刮板80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可以为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或3.9mm。
本实施例中,后刮板80与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5mm。
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多次分流来提高喷嘴组件喷出液体的均匀程度,这导致喷嘴组件的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从而影响地刷机构的整体体积和重量,且喷嘴组件内设置多层分流结构,结构复杂,液体流动阻力大,导致阻力能耗增加。且喷嘴组件中分流后通道的截面面积小,流道被堵塞的概率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喷嘴组件50还包括主体和分隔件53。主体内形成空腔,用于与供液流道12连通。主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进口接头511,进口接头511内形成进口,进口与主体内的空腔连通;主体的相对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出口,每个出口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喷嘴521。分隔件53设置于空腔内并位于进口和出口之间,分隔件53用于将空腔分隔为与进口连通的前置腔和与出口连通的后置腔,分隔件53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连通口,连通口连通前置腔和后置腔。其中,第一方向为滚刷20的轴向。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体内设置分隔件53对进入前置腔内的液体进行分摊,保证通过多个连通口进入到后置腔内液体的均匀程度,从而保证后置腔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多个喷嘴521均匀喷出。该喷嘴组件50结构简单,内部流道简单,能够降低液体受到的阻力,从而减小阻力损耗。前置腔和后置腔的排列方向与进口和出口的排列方向相同,液体在流道内的流动方向不变,有利于减小喷嘴组件50沿进口和出口排列方向的尺寸,降低成本。
采用上述喷嘴组件50,能够在实现液体均匀分配的基础上,减少出口的数量,以保证每个出口具有一定的尺寸,避免出口截面尺寸小导致液体阻力大以及容易堵塞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出口设置有六个,每个出口的直径可以为0.5-0.8mm,出口数量少,孔径大,不易堵塞。
具体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上盖51和下盖52,进口接头511可以一体成型在上盖51上,喷嘴521可以一体成型在下盖52上,分隔件53位于上盖51与下盖52之间。其中,分隔件53与上盖51围成前置腔,分隔件53与下盖52围成后置腔。上盖51、分隔件53和下盖52均沿滚刷20的轴向延伸,多个出口沿滚刷20的轴向排列,以保证喷射出的液体能够在滚刷20上沿轴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上盖51和下盖52均为槽体结构,包括槽底板以及围绕槽底板的周向设置并与槽底板连接的槽侧板。为方便介绍,称上盖51的槽侧板为上槽侧板513,上盖51的槽底板为上槽底板;下盖52的槽侧板为下槽侧板522,下盖52的槽底板为下槽底板523。上槽侧板513的顶部端面以及下槽侧板522的顶部端面均为接触端面,上盖51和下盖52装配后,两者的接触端面抵接并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并密封。
为提高主体的密封性,上盖51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凸棱512,下盖52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凹槽,上盖51和下盖52装配时凸棱512插入凹槽内。待上盖51和下盖52密封固定后,凸棱512与凹槽配合还可以形成迷宫密封结构,以进一步提高主体的密封性能。
为方便分隔件53与主体固定,分隔件53包括隔板以及围绕隔板设置的侧板,隔板抵接于下盖52的接触端面上,侧板的端部抵接于上盖51的上槽底板的内壁。通过上盖51和下盖52的夹持实现分隔件53的固定,不需额外设置连接结构,也不需要增加焊接工艺等固定分隔件53,有利于简化加工步骤,降低产生成本。
为使下盖52的接触端面能够分别与上盖51的接触端面以及隔板接触,且形成迷宫密封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下槽侧板522包括间隔设置的内环形板5222和外环形板5221,内环形板5222和外环形板5221之间围成凹槽。上槽侧板513与外环形板5221抵接,凸棱512插入凹槽内,分隔件53的隔板抵接在内环形板5222上。
下盖52的下槽侧板522的厚度H大于上盖51的上槽侧板513的厚度h,以使下槽侧板522在与上槽侧板513抵接的同时能够抵接分隔件53。
为使进入喷嘴组件50内的液体能够顺利喷射到挡流板40上,进口的流通面积大于多个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多个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大于多个出口的截面面积之和。该种设置能够使液体在经过进口、连通口和出口时的压力逐渐增大的,有利于使喷出的液体直接喷射到挡流板40上,最后均匀分配给滚刷20。
可选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多个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的3.5-4.5倍,例如3.6倍、3.7倍、3.8倍、3.9倍、4倍、4.1倍、4.2倍、4.3倍或4.4倍。在该增压范围内最后分配到滚刷20上的液体会更均匀,清洁效果好。
可选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4.5mm2-10.5mm2,多个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3mm2-7mm2,多个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1mm2-3mm2
本实施例中,进口设置有一个,为圆孔,进口的直径为2.5mm。连通口设置有四个,连通孔的直径为1mm,出口设置有六个,出口的直径为0.5mm。对应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多个出口流通面积之和的4.16倍,使得喷嘴521处的液体比进口处液体增压4.16倍,可使喷嘴521处液体直喷到挡流板40上,最后均匀分配给滚刷20。
在其他实施例中,进口、出口和连通口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孔,例如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进口、出口和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以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为使液体在喷嘴组件50内分流更均匀,进口、连通口和出口错开设置。因进口设置一个,连通口设置多个,多个连通口可以相对进口大致对称分布,以使由进口进入前置腔内的液体能够均匀通过多个连通口进入后置腔中。
进一步地,多个连通口和多个出口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有利于提高喷嘴521喷出液体的均匀程度。
本实施例中,多个出口沿第一方向均匀分布在下盖52上,以提高喷嘴521喷出液体的均匀程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机构,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为了更好地引导液体在挡流板40上分散,如图8所示,由于工作面71和挡流板40朝向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平齐,两者的公共平面8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41。可选地,第一导流筋41可以为单独部件,连接至挡流板40和/或前刮板70上;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挡流板40上;也可以一体成型在前刮板70上;也可以一部分成型在挡流板40上,一部分成型在前刮板70上。
第一导流筋41由上至下延伸,多个第一导流筋41沿滚刷20的轴向排列,可以是沿轴向均匀排列。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导流筋41,喷射到挡流板40上的液体能够沿着第一导流筋41向下流动,限制挡流板40上各区域内液体的流动方向,以使液体分散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液体沿挡流板40流动时,汇聚在挡流板40底端的液体较多,为提高对挡流板40底部液体的导流效果,第一导流筋41的高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可选地,第一导流筋41可以由挡流板40延伸到前刮板70上,以进一步提高对液体的导流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刷机构,其与实施例二中的地刷机构的结构大致相同,如图9所示,区别在于:公共平面81上未设置第一导流筋41,而是设置第二导流筋72,第二导流筋72沿滚刷20的轴向延伸。第二导流筋72设置在挡流板40朝向喷嘴组件50的侧面上或前刮板70朝向喷嘴组件50的侧面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前刮板70的作用面上增加沿滚刷20的轴向延伸的第二导流筋72,液体沿公共平面81流动至第二导流筋72时,液体能改变流动方向,以附着第二导流筋72表面流动,有利于液体沿着前刮板70流动,从而使液体分布均匀,提高滚刷20清洁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导流筋72的表面为外凸的曲面,使得第二导流筋72无棱角,保证液体能够附着第二导流筋72流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机体以及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的地刷机构,地刷机构设置于机体的底部。其中,清洁设备可以为洗地机。
清洁设备在使用时,地刷机构相对待清洁表面存在向前推动以及向后会拉的过程,以通过地刷机构的前后往复移动提高对待清洁表面的清洁效果。
为合理控制喷嘴组件50启停,清洁设备还包括感应器,感应器与喷嘴组件50电连接。感应器用于感应地刷机构的移动方向,以使喷嘴组件50能在地刷机构向滚刷20的前侧移动时喷射液体,并在地刷机构向滚刷20的后侧移动时预设流量喷射液体或关闭喷射,以达到省水以及减少待清洁表面残留水渍的目的。其中,预设流量小于地刷机构向前移动时喷嘴组件50的喷射流量。
可选地,感应器包括感应件、识别件、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第一转动件与主滚轮61同轴设置并固定,以使主滚轮61在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转动件同步转动。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转动件相对第二转动件转动;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识别件设置在第二转动件上,以使识别件能在第二状态下被主滚轮61带动下转动,且能在第一状态下被固定。感应件设置在地刷机构上,感应件具有感应区,感应件能够识别进入感应区内的识别件。具体地,识别件在感应区内时感应件的信号与识别件在感应区外时感应件的信号不同,通过感应件信号的变化,能够判断识别件是否位于感应区。
本实施例中,当主滚轮61正向(如图4,R所示转动方向)转动时,主滚轮61能带动识别件转动至感应区内,且识别件被固定停留在感应区内。当主滚轮61反向转动时,主滚轮61能带动识别件转动至感应区外,且识别件被固定停留在感应区外。
可选地,第二转动件嵌套与第一转动件内,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之间通过阻尼件连接,该阻尼件能够使第二转动件随第一转动件一同转动。识别件与第二转动件连接并伸出第一转动件外。地刷机构上还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能够与识别件抵接,以阻止识别件沿正向转出感应区外,且能阻止识别件沿反向转入感应区内。
具体地,限位件位于感应区的一侧边界上。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可以设置在感应区内,限位件的宽度小于等于感应区的宽度,以使限位件被固定时,能够位于感应区内即可。
当主滚轮61正向转动时,主滚轮61带动第一转动件正向转动,在阻尼件的作用下,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位于第二状态,第一转动件将带动第二转动件同步正向转动,以带动识别件进入感应区内。当识别件随着第二转动件正向转动至与限位件抵接,限位件限制识别件继续正向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二转动件克服阻尼件的作用停留在当前位置,以使识别件停留在感应区。
当主滚轮61反向转动时,主滚轮61带动第一转动件反向转动,在阻尼件的作用下,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位于第二状态,第一转动件将带动第二转动件同步反向转动,以使识别件与限位件脱离,并反向转出感应区。当识别件随着第二转动件反向转动至与限位件抵接,限位件限制识别件继续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二转动件克服阻尼件的作用停留在当前位置,以使识别件停留在感应外。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2)

1.一种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供液流道(12),所述壳体(10)的底面设置有容纳槽(11);
滚刷(20),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1)内;
喷嘴组件(50),设置于所述容纳槽(11)内,并与所述供液流道(12)连通;
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20)抵接,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位于所述喷嘴组件(50)的喷射方向的下游,所述干涉部沿所述滚刷(20)的轴向延伸,由所述干涉部与所述滚刷(20)的接触点沿所述滚刷(20)的径向延伸至所述滚刷(20)轴线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干涉部具有与所述滚刷(20)接触的工作面(71),所述工作面(71)与所述基准线呈锐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71)由上至下向所述滚刷(20)的前侧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38°-7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5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面(71)与待清洁表面呈预设夹角,所述预设夹角为50°-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夹角为78°。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由弹性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挡水部,所述挡水部位于所述滚刷(20)上方,所述挡水部用于改变所述喷嘴组件(50)喷出的液体的流动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挡流板(40),所述挡水部位于所述挡流板(40)上,所述容纳槽(11)内设置有前刮板(70),部分所述前刮板(70)形成所述干涉部,所述工作面(71)与所述挡流板(40)朝向所述喷嘴组件(50)的一侧表面平齐且连接,以形成公共平面(8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平面(8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筋(41),所述第一导流筋(41)由上至下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导流筋(41)沿所述滚刷(20)的轴向排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筋(41)的高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平面(81)上设置第二导流筋(72),所述第二导流筋(72)沿所述滚刷(20)的轴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部沿所述滚刷(20)的轴向延伸,所述喷嘴组件(50)包括沿所述滚刷(20)的轴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喷嘴(521),所述喷嘴(521)朝向所述挡水部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50)的喷出口与所述挡水部的朝向所述喷嘴组件(5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2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50)的喷出口与所述挡水部的朝向所述喷嘴组件(5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4mm。
17.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刷机构还包括后刮板(80),所述后刮板(80)位于所述滚刷(20)的后侧并与所述滚刷(20)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刮板(80)由金属材料制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刮板(80)与所述滚刷(20)之间的过盈量为3-4mm。
2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50)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空腔,所述主体的一侧表面设置有进口,所述主体的相对另一侧表面设置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出口;
分隔件(53),设置于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之间,所述分隔件(53)用于将所述空腔分隔为与所述进口连通的前置腔和与所述出口连通的后置腔,所述分隔件(53)上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前置腔和所述后置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大于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的3.5-4.5倍。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小于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且大于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的流通面积为4.5mm2-10.5mm2,多个所述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3mm2-7mm2,多个所述出口的流通面积之和为1mm2-3mm2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出口错开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通口和多个所述出口沿第一方向交替排布。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相对设置且密封连接的上盖(51)和下盖(52),所述进口设置于所述上盖(51),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下盖(52)。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51)和所述下盖(52)两者中的一个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凸棱(512),另一个的接触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凸棱(512)能插入所述凹槽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3)设置于所述上盖(51)和下盖(52)之间,所述前置腔位于所述分隔件(53)和所述上盖(51)之间,所述后置腔位于所述分隔件(53)和所述下盖(52)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地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3)包括隔板以及围绕所述隔板设置的侧板,所述隔板抵接于所述下盖(52)的接触端面上,所述侧板抵接于所述上盖(51)的内壁。
3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机构。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
感应器,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所述地刷机构的移动方向;
所述喷嘴组件(50)与所述感应器电连接,所述喷嘴组件(50)被配置为在所述地刷机构向所述滚刷(20)的前侧移动时喷射液体,并在所述地刷机构向所述滚刷(20)的后侧移动时以预设流量喷射液体或关闭喷射。
CN202222695505.7U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88701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5505.7U CN2188701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5505.7U CN2188701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0167U true CN218870167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7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95505.7U Active CN218870167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01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72505U (zh) 喷水洁刷机构及洗地机
CN215838755U (zh) 双滚刷扫拖一体洗地机
CN218870167U (zh)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N114098554A (zh) 一种清洁设备的喷水结构
CN110773499A (zh) 挤水式滚筒清洁设备
CN218870168U (zh) 一种喷嘴组件、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N210810819U (zh) 用于湿式表面清洁设备的地面吸嘴
CN219070099U (zh)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N117918753A (zh)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N117918744A (zh) 一种地刷机构及清洁设备
CN214965150U (zh) 清洁装置
CN215838726U (zh) 清洁机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4718787U (zh) 清洗装置及基站
CN216020819U (zh) 一种供液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6797558U (zh) 一种清洁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6020818U (zh) 一种擦拭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0204632U (zh) 一种喷头组件及手持式清洁装置
CN218128395U (zh) 地刷和具有地刷的清洁设备
CN218304755U (zh) 一种清洁设备的喷水结构
CN216020820U (zh) 一种擦拭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5348736U (zh) 地刷及清洁设备
CN214631993U (zh) 清洁设备
CN220572124U (zh) 一种带分流板的履带式清洁机
CN215305569U (zh) 清洁设备用地刷及清洁设备
CN216135771U (zh) 一种地刷上滚刷的喷淋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