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3073U -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63073U
CN218863073U CN202223138122.6U CN202223138122U CN218863073U CN 218863073 U CN218863073 U CN 218863073U CN 202223138122 U CN202223138122 U CN 202223138122U CN 218863073 U CN218863073 U CN 218863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lot
arc
rail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81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鸿
张信忠
林诗尧
周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81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63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63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63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转轴结构及使用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的转轴结构主要包括一底座,底座的长形座体具有第一镂空槽、第二镂空槽以弹性限位第一浮动件、第二浮动件,第一浮动件、第二浮动件结合升降板;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的第一接板件、第二接板件的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分别连接长形座体的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并向上抵压升降板;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的第一同动杆、第二同动杆分别连接第一接板件、第二接板件的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一同动杆、第二同动杆的第一轮部、第二轮部分别以第一轴杆、第二轴杆连接同动组件及扭转定位组件,供第一转轴模组、第二转轴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Description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铰链,尤指一种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方面,例如折叠式显示器,主要是通过对开式转轴或是多轴式转轴分别接连各个显示器单元的支撑件侧边以形成枢设,以此使可挠性显示器或各个显示器单元能相对翻转掀起或闭合。而由于现在的电子装置主要是朝向薄型化的方向设计以便于携带,因此,在两个机体之间能留给转轴容置的间距即愈来愈窄,转轴在厚度方面的尺寸要求也就势必随之缩减。
其中,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9654417U号的“对开式转轴模组”专利文件所示,其主要包括一壳座、一中间支撑板、一第一支承板、一第二支承板、一第一连接件、一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动元件。壳座具有长条形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相对两侧的壳座位置上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及一第二挡止部;中间支撑板容纳于壳座的容纳空间内,中间支撑板的一端具有一端部导槽;第一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一挡止部上,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二挡止部上,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一第一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曲轴,第一曲轴具有第一曲轴销,第一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曲轴,第二曲轴具有第二曲轴销,第二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连动元件包括一第一连动件及一第二连动件,第一连动件轴接第一曲轴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动件轴接第二曲轴与第二连接件,供使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同步相对翻转。
实施时,上述第CN209654417U号专利是将“转轴模组”设置在“壳座”的两侧边框处,且“转轴模组”的部分零件,例如;拉簧及齿轮组即会占用两侧的边框空间,而排挤其他电子元件的布局,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又会使得“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所形成的粗边框也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以能解决上述专利文件的转轴模组的部分零件会占用壳座的两侧边框空间,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使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且所形成的粗边框不美观的问题,而能通过各元件的结构重新设计组装,缩小整体厚度,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以促进销售,并使柔屏周缘的粗边能够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
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转轴结构主要包括一底座、一第一转轴模组以及一第二转轴模组,其中的底座包括一长形座体及一底壳,底壳具有一定位槽以容纳固定长形座体,长形座体的长方向一端具有一第一镂空槽,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一第一浮动件;长形座体的长方向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镂空槽,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一第二浮动件;第一浮动件及第二浮动件分别向上结合一升降板;长形座体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长形座体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轴模组包括一第一接板件及一第一同动杆,第一接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并向上抵压升降板,第一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轨道;第一同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轨道,第一同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轮部;第一轮部通过一第一轴杆以连接一同动组件及一扭转定位组件;第二转轴模组包括一第二接板件及一第二同动杆,第二接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导引部,第二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导引限位部并向上抵压升降板,第二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轨道;第二同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轨道,第二同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轮部;第二轮部通过一第二轴杆以连接同动组件及扭转定位组件,供第一转轴模组及第二转轴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实施时,底壳为定位槽的开口朝上的长形壳体,长形座体具有一第一固定座及一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容纳于定位槽内,并分别向下锁接底壳。
实施时,第一固定座具有第一镂空槽,第一镂空槽具有一第一槽及至少一第一延伸槽,第一槽上下贯穿第一固定座,至少一第一延伸槽由第一槽的至少一侧向外延伸,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在第一槽的槽口周缘分别形成至少一第一挡止部,以对应至少一第一延伸槽;第一浮动件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一凸块,第一基板的至少一侧容纳于至少一第一延伸槽内,第一凸块穿过第一槽并向上凸出以结合升降板;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容纳于至少一第一延伸槽内,至少一第一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第一固定座的至少一第一挡止部及第一基板的至少一侧,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第一浮动件。
实施时,第一固定座的第一镂空槽内具有至少一第一直轨,第一浮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导轨,至少一第一导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至少一第一直轨。
实施时,第一固定座具有一基座及一支撑座,基座长方向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支撑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第一延伸板搭接并锁合第二延伸板,支撑座的另一端具有一支撑部;支撑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槽,供枢接定位第一轴杆,支撑部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槽,供枢接定位第二轴杆。
实施时,第二固定座具有第二镂空槽,第二镂空槽具有一第二槽及至少一第二延伸槽,第二槽上下贯穿第二固定座,至少一第二延伸槽由第二槽的至少一侧向外延伸,第二固定座的顶部在第二槽的槽口周缘分别形成至少一第二挡止部,以对应至少一第二延伸槽;第二浮动件具有一第二基板及一第二凸块,第二基板的至少一侧容纳于至少一第二延伸槽内,第二凸块穿过第二槽并向上凸出以结合升降板;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容纳于至少一第二延伸槽内,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第二固定座的至少一第二挡止部及第二基板的至少一侧,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第二浮动件。
实施时,第二固定座的第二镂空槽内具有至少一第二直轨,第二浮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导轨,至少一第二导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至少一第二直轨。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一导引限位部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第一接板件的第一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一弧形槽,两个第一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槽内。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二导引限位部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块,第二接板件的第二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二弧形槽,两个第二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槽内。
实施时,第一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缺槽,第一轨道为第一缺槽两侧的直形槽,第一同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一第一直杆穿过第一枢接部,且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直形槽内,以此在第一接板件转动时,带动第一同动杆的一端在第一轨道内移动。
实施时,第二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缺槽,第二轨道为第二缺槽两侧的直形槽,第二同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枢接部;一第二直杆穿过第二枢接部,且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直形槽内,以此在第二接板件转动时,带动第二同动杆的一端在第二轨道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所设的折叠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及一可挠性显示器,第一机体内具有一第一支承板,第一支承板的一侧连接第一接板件;第二机体内具有一第二支承板,第二支承板的一侧连接第二接板件,第一支承板及第二支承板分别连接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面,并各自在第一机体内及第二机体内形成相对转动;第一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一接壳件,第一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一立轨及一第一弧形轨,第一接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立轨,长形座体长方向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轨。
实施时,第二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二接壳件,第二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二立轨及一第二弧形轨,第二接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三限位部,供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立轨,长形座体长方向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四限位部,供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轨。
实施时,第一机体内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件,至少一第一枢接件枢设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第二机体内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件,至少一第二枢接件枢设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具有一底座,其搭配升降板、第一浮动件和第二浮动件合设为中间升降模组,并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转轴模组,转轴模组拆分为接板件及同动杆,且将转轴结构、同动组件、扭转定位组件及中间升降模组分别模组化,如此不但可以简化各零件的结构与形状,以利于节省制造成本、方便制造及组装,能有效简化转轴模组的动作,缩小整体厚度以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并可以有效因应现有可挠性显示器在弯折时的小曲率限制,以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使可挠性显示器(柔屏)周缘的粗边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而且,又可视实际情况,依“升降板”的长度搭配选择排列“固定座”的数量,以此形成多点支撑及导引效果,在使用上相当具有弹性。还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安装于折叠式电子装置之后,再搭配枢接件及接壳件,能够辅助稳定引导并限位机体与支承板之间的相对枢转动作,进而在弯折与展开的状态转换期间形成保护,预防可挠性显示器被过度挤压或拉扯,也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现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子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第一枢接件的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A-A’剖面图;
图7为图5的B-B’剖面图;
图8-1为图5的第二浮动件位于第二镂空槽内的C-C’剖面图;
图8-2为图5的第一浮动件位于第一镂空槽内的D-D’剖面图;
图9为图5的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与升降板的E-E’剖面图;
图10为图6的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7的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1为图8-1的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2为图8-2的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9的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转轴结构在折叠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折叠式电子装置;10:第一机体;101:第一容纳空间;11:第二机体;111:第二容纳空间;12,12’:第一枢接件;13,13’:第二枢接件;14,14’:第一接壳件;141:第一立轨;142:第一弧形轨;15,15’:第二接壳件;151:第二立轨;152:第二弧形轨;16:第一支承板;17:第二支承板;18:可挠性显示器;
2,2’:转轴结构;
3:底座;31:长形座体;32:底壳;321:定位槽;33:第一固定座;331:第一直轨;332:第三限位部;333:第四限位部;34:第二固定座;341:固定板;342:第一定位孔;343:第二定位孔;344:第二镂空槽;345:第二槽;346:第二延伸槽;346’:第二挡止部;347:第二直轨;35:基座;351:第一延伸板;352:第一导引限位部;353:第二导引限位部;354:第一开槽;355,355’:第一弧形块;356:第二开槽;357,357’:第二弧形块;358:第一镂空槽;359:第一槽;350:第一延伸槽;350’:第一挡止部;36:支撑座;361:第二延伸板;362:支撑部;363:第一定位槽;364:第一轴杆;365:第二定位槽;366:第二轴杆;
4:第一浮动件;41:第一导轨;42:第一基板;43:第一凸块;44:第一弹性件;45:升降板;
5:第二浮动件;51:第二导轨;52:第二基板;53:第二凸块;54:第二弹性件;
6:第一转轴模组;61:第一接板件;611,611’:第一弧形槽;612:第一导引部;613:第一缺槽;614:第一轨道;615,715:凸耳;616:第一限位部;62:第一同动杆;621:第一枢接部;622:第一直杆;623:第一轮部;
7:第二转轴模组;71:第二接板件;711,711’:第二弧形槽;712:第二导引部;713:第二缺槽;714:第二轨道;716:第二限位部;72:第二同动杆;721:第二枢接部;722:第二直杆;723:第二轮部;
8:同动组件;81:第一齿轮;82:中间齿轮组;83:第二齿轮;
9:扭转定位组件;91:第一端封件;92:第二端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子装置1的较佳实施例,主要包括一第一机体10、一第二机体11、两个第一枢接件12,12’、两个第二枢接件13,13’、两个第一接壳件14,14’、两个第二接壳件15,15’及两个转轴结构2,2’。其中的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11分别为四方形框体,第一机体10内具有一第一支承板16,第一支承板16的一侧边分别连接两个转轴结构2,2’的第一接板件61,第一支承板16的另一侧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枢接件12,12’,以此转动掀开第一支承板16,在第一机体10内形成一第一容纳空间101;第二机体11内具有一第二支承板17,第二支承板17的一侧边连接两个转轴结构2,2’的第二接板件71,第二支承板17的另一侧边分别连接两个第二枢接件13,13’,以此转动掀开第二支承板17,并在第二机体11内形成一第二容纳空间111。第一支承板16及第二支承板17分别连接一可挠性显示器18的两半面,并各自在第一机体10内及第二机体11内形成相对转动。
两个第一接壳件14,14’及两个第二接壳件15,15’为相对称的L形板结构,其中的两个第一接壳件14,14’分别向下锁接第一机体10,以此使两个第一接壳件14,14’分别定位于第一机体10的两侧面内。以一第一接壳件14为例,其直立的板面上具有一直立槽及一弧形槽,该直立槽作为第一立轨141,第一立轨141内容纳并限位第一接板件61的第一限位部616,以此使第一限位部616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立轨141;该弧形槽作为第一弧形轨142,第一弧形轨142内容纳并限位长形座体31长方向的一端面上的一带头螺杆,该带头螺杆作为第三限位部332,以此使第三限位部332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轨142。
另外,两个第二接壳件15,15’分别向下锁接第二机体11,以此使两个第二接壳件15,15’分别定位于第二机体11的两侧面内。以一第二接壳件15为例,其直立的板面上具有一第二立轨151及一第二弧形轨152,第二立轨151内容纳并限位第二接板件71另一侧的第二限位部716,以此使第二限位部716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立轨151;第二弧形轨152内容纳并限位长形座体长方向的一端面上的一带头螺杆,该带头螺杆作为第四限位部333,以此使第四限位部333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轨152。
两个转轴结构2,2’具有相同的组合形状,而如图4~图14所示以一转轴结构2加以说明,其主要包括一底座3、一第一浮动件4、一第二浮动件5、一第一转轴模组6、一第二转轴模组7、一同动组件8及一扭转定位组件9。其中的底座3包括一长形座体31及一底壳32;长形座体31具有一第一固定座33及一第二固定座34,而底壳32具有一定位槽321,底壳32为定位槽321的开口朝上的长形壳体,第一固定座33及第二固定座34容纳于定位槽321内,并分别向下锁接底壳32。
第一固定座33包括一基座35及一支撑座36,基座35长方向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351、一第一导引限位部352及一第二导引限位部353;第一延伸板351由基座35的长方向同向向外延伸;第一导引限位部352及第二导引限位部353反向设置于基座35的短方向两侧,且第一导引限位部352包括一第一开槽354及第一开槽354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355,355’,第二导引限位部353包括一第二开槽356及第二开槽356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块357,357’;基座35长方向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镂空槽358,第一镂空槽358具有一第一槽359及两个第一延伸槽350,第一槽359上下贯穿基座35,而两个第一延伸槽350分别由第一槽359的两侧反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长形空间,使基座35顶部在第一槽359的槽口周缘形成遮檐,遮檐作为第一挡止部350’以对应第一延伸槽350;另外,第一镂空槽358内具有两组相对应的直立凸肋,该直立凸肋作为第一直轨331。而支撑座36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361,第二延伸板361搭接并锁合第一延伸板351,支撑座36的另一端具有一横向立板,该横向立板作为支撑部362;支撑部362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槽363以枢接定位一第一轴杆364,支撑部36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槽365以枢接定位一第二轴杆366。
第二固定座34的一端具有一固定板341,固定板341通过一螺丝以向下锁接底壳32;第二固定座34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一定位孔342及一第二定位孔343,供分别定位第一轴杆364及第二轴杆366的一端部;第二固定座34上具有一第二镂空槽344,第二镂空槽344具有一第二槽345及两个第二延伸槽346,第二槽345上下贯穿第二固定座34,而两个第二延伸槽346分别由第二槽345的两侧反向延伸以形成一长形空间,使第二固定座34顶部在第二槽345的槽口周缘形成遮檐,遮檐作为第二挡止部346’以对应第二延伸槽346;另外,第二延伸槽346内具有两个相对应的直立凸肋,该直立凸肋作为第二直轨347。
第一浮动件4为一倒T字形块,第一浮动件4的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一组直立凹槽,该直立凹槽作为第一导轨41,两组第一导轨41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两组第一直轨331。第一浮动件4包括一第一基板42及由第一基板42的中间位置向上延伸的一第一凸块43,第一基板42的两侧分别容纳于两个第一延伸槽350内,两个压缩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第一基板42的两侧顶面及第一固定座33的基座35的两个第一挡止部350’,该压缩弹簧作为第一弹性件44;而第一凸块43向上穿过第一镂空槽358的第一槽359以结合一长条形板,该长条形板作为升降板45;借此,即能在升降板45上下移动时,使第一浮动件4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于第一镂空槽358内。
第二浮动件5为另一倒T字形块,第二浮动件5的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一组直立凹槽,该直立凹槽作为第二导轨51,两组第二导轨51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两组第二直轨347。第二浮动件5包括一第二基板52及由第二基板52的中间位置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凸块53,第二基板52的两侧分别容纳于两个第二延伸槽346内,两个压缩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第二基板52的两侧顶面及第二固定座34的两个第二挡止部346’,该压缩弹簧作为第二弹性件54;而第二凸块53向上穿过第二镂空槽344的第二槽345以结合升降板45;以此在升降板45上下移动时,使第二浮动件5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于第二镂空槽344内。
第一转轴模组6包括一第一接板件61及一第一同动杆62,第一接板件61为一长形板,第一接板件61的一端具有一弧形凸耳,弧形凸耳的反向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一第一弧形槽611,611’,该两个第一弧形槽611,611’合设为一第一导引部612;第一导引限位部352的两个第一弧形块355,355’分别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槽611,611’内,并使第一导引部612向上抵压升降板45,以此使第一转轴模组6与第一固定座33相对弧形摆动。第一接板件61的一侧具有一第一缺槽613,第一缺槽6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直形槽,该两个直形槽作为第一轨道614;第一接板件61的另一侧具有一凸耳615,凸耳615的端面锁接一带头螺杆,带头螺杆穿过第一接壳件14的第一立轨141,该带头螺杆作为第一限位部616,以此使第一限位部616于第一立轨141内以直线方式来回移动。第一同动杆62为一连杆,第一同动杆62的一端具有C字形的一第一枢接部621,一第一直杆622穿过第一枢接部621,且第一直杆622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轨道614的两个直形槽内,以此在第一接板件61转动时,带动第一同动杆62的一端在第一轨道614内直线移动;而第一同动杆6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轮部623,第一轮部623以同动的方式套接第一轴杆364的一端,并通过第一轴杆364以连接同动组件8及扭转定位组件9。
第二转轴模组7包括一第二接板件71及一第二同动杆72,第二接板件71为一长形板,第二接板件71的一端具有一弧形凸耳,弧形凸耳的反向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一第二弧形槽711,711’,该两个第二弧形槽711,711’合设为一第二导引部712;第二导引限位部353的两个第二弧形块357,357’分别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槽711,711’内,并使第二导引部712向上抵压升降板45,以此使第二转轴模组7与第一固定座33相对弧形摆动。第二接板件71的一侧具有一第二缺槽713,第二缺槽7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直形槽,该两个直形槽作为第二轨道714;第二接板件71的另一侧具有一凸耳715,凸耳715的端面锁接一带头螺杆,带头螺杆穿过第二接壳件15的第二立轨151,该带头螺杆作为第二限位部716,以此使第二限位部716于第二立轨151内以直线方式来回移动。第二同动杆72为一连杆,第二同动杆72的一端具有C字形的一第二枢接部721,一第二直杆722穿过第二枢接部721,且第二直杆722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二轨道714的两个直形槽内,以此在第二接板件71转动时,带动第二同动杆72的一端在第二轨道714内直线移动;而第二同动杆7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轮部723,第二轮部723以同动的方式套接第二轴杆366的一端,并通过第二轴杆366以连接同动组件8及扭转定位组件9。
同动组件8为一齿轮组合,同动组件8包括依序相邻齿合的一第一齿轮81、一中间齿轮组82及一第二齿轮83,其中的第一齿轮81轴接第一轴杆364,第一齿轮81也可与第一轴杆364一体制造成型;第二齿轮83轴接第二轴杆366,第二齿轮83也可与第二轴杆366一体制造成型;而第一齿轮81及第二齿轮83分别齿接中间齿轮组82,以此使第一轴杆364及第二轴杆366反方向旋转,以同步带动第一转轴模组6及第二转轴模组7相对转动开合。而第一轴杆364及第二轴杆366在穿过扭转定位组件9,并分别以一第一端封件91与一第二端封件92锁接第一轴杆364及第二轴杆366的一端部之后,即可固定压缩扭转定位组件9,进而使相对弯折的可挠性显示器18两半部在翻转至闭合或完全展开的过程中,能够稳定的转动,并在转动时自由停滞在一定的角度上。
借此,在第一机体10相对于第二机体11完全展开的过程中,当第一转轴模组6相对于第二转轴模组7转动时,通过第一接板件61的第一导引部612与第二接板件71的第二导引部712同时向上抵压升降板45,即可同步连动第一浮动件4及第二浮动件5,以同时压缩第一固定座33的基座35内的第一弹性件44及第二固定座34内的第二弹性件54,使升降板45上升过程中与第一导引部612及第二导引部712持续相互抵压,以此降低间隙及所衍生的晃动问题,再加上第一枢接件12,12’、第一接壳件14,14’的第一立轨141及第一弧形轨142分别搭配第一限位部616及第三限位部332,辅以稳定引导并限位第一机体10与第一支承板16之间的相对枢转动作,及第二枢接件13,13’、第二接壳件15,15’的第二立轨151和第二弧形轨152分别搭配第二限位部716及第四限位部333,辅以稳定引导并限位第二机体11与第二支承板17之间的相对枢转动作,并在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11完全展开时,使升降板45与第一支承板16、第二支承板17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使可挠性显示器18完全展开以得到全平面的支撑;而在第一机体10与第二机体11相对折叠闭合时,则可通过第一弹性件44及第二弹性件54的弹力回复,使升降板45在下降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导引部612及第二导引部712持续相互抵压,同样可以降低间隙及所衍生的晃动问题,进而形成足够的空间以供容置小曲率的可挠性显示器18的弯曲部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具有一底座,其搭配升降板、第一浮动件和第二浮动件合设为中间升降模组,并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有转轴模组,转轴模组拆分为接板件及同动杆,且将转轴结构、同动组件、扭转定位组件及中间升降模组分别模组化,如此不但可以简化各零件的结构与形状,以利于节省制造成本、方便制造及组装,能有效简化转轴模组的动作,缩小整体厚度以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并可以有效因应现有可挠性显示器在弯折时的小曲率限制,以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同时能使可挠性显示器(柔屏)周缘的粗边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而且,又可视实际情况,依“升降板”的长度搭配选择排列“固定座”的数量,以此形成多点支撑及导引效果,在使用上相当具有弹性。还在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结构安装于折叠式电子装置之后,再搭配枢接件及接壳件,能够辅助稳定引导并限位机体与支承板之间的相对枢转动作,进而在弯折与展开的状态转换期间形成保护,预防可挠性显示器被过度挤压或拉扯,也延长可挠性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均是可能的,且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Claims (14)

1.一种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其包括一长形座体及一底壳,该底壳具有一定位槽,供容纳固定该长形座体,该长形座体的长方向一端具有一第一镂空槽,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一第一浮动件;该长形座体的长方向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镂空槽,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一第二浮动件;该第一浮动件及该第二浮动件分别向上结合一升降板;该长形座体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该长形座体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
一第一转轴模组,其包括一第一接板件及一第一同动杆,该第一接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导引限位部,供向上抵压该升降板,该第一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轨道;该第一同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轨道,该第一同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轮部;该第一轮部通过一第一轴杆以连接一同动组件及一扭转定位组件;以及
一第二转轴模组,其包括一第二接板件及一第二同动杆,该第二接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二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导引限位部,供向上抵压该升降板,该第二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轨道;该第二同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轨道,该第二同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轮部;该第二轮部通过一第二轴杆以连接该同动组件及该扭转定位组件,供该第一转轴模组及该第二转轴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壳为该定位槽的开口朝上的长形壳体,该长形座体具有一第一固定座及一第二固定座,该第一固定座及该第二固定座容纳于该定位槽内,并分别向下锁接该底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座具有该第一镂空槽,该第一镂空槽具有一第一槽及至少一第一延伸槽,该第一槽上下贯穿该第一固定座,该至少一第一延伸槽由该第一槽的至少一侧向外延伸,该第一固定座的顶部在该第一槽的槽口周缘分别形成至少一第一挡止部,以对应该至少一第一延伸槽;该第一浮动件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一凸块,该第一基板的至少一侧容纳于该至少一第一延伸槽内,该第一凸块穿过该第一槽并向上凸出以结合该升降板;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容纳于该至少一第一延伸槽内,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该第一固定座的至少一第一挡止部及该第一基板的至少一侧,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该第一浮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座的该第一镂空槽内具有至少一第一直轨,该第一浮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导轨,该至少一第一导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一直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座具有一基座及一支撑座,该基座长方向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该支撑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该第一延伸板搭接并锁合该第二延伸板,该支撑座的另一端具有一支撑部;该支撑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槽,供枢接定位该第一轴杆,该支撑部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槽,供枢接定位该第二轴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座具有该第二镂空槽,该第二镂空槽具有一第二槽及至少一第二延伸槽,该第二槽上下贯穿该第二固定座,该至少一第二延伸槽由该第二槽的至少一侧向外延伸,该第二固定座的顶部在该第二槽的槽口周缘分别形成至少一第二挡止部,以对应该至少一第二延伸槽;该第二浮动件具有一第二基板及一第二凸块,该第二基板的至少一侧容纳于该至少一第二延伸槽内,该第二凸块穿过该第二槽并向上凸出以结合该升降板;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容纳于该至少一第二延伸槽内,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该第二固定座的至少一第二挡止部及该第二基板的至少一侧,供以弹性升降的方式限位该第二浮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座的该第二镂空槽内具有至少一第二直轨,该第二浮动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导轨,该至少一第二导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对应连接该至少一第二直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一导引限位部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该第一接板件的该第一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一弧形槽,该两个第一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该两个第一弧形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二导引限位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二弧形块,该第二接板件的该第二导引部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槽,该两个第二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该两个第二弧形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缺槽,该第一轨道为该第一缺槽两侧的直形槽,该第一同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一第一直杆穿过该第一枢接部,且该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直形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接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缺槽,该第二轨道为该第二缺槽两侧的直形槽,该第二同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枢接部;一第二直杆穿过该第二枢接部,且该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直形槽内。
12.一种折叠式电子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11其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及一可挠性显示器,该第一机体内具有一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的一侧连接该第一接板件;该第二机体内具有一第二支承板,该第二支承板的一侧连接该第二接板件,该第一支承板及该第二支承板分别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面,并各自在该第一机体内及该第二机体内形成相对转动;该第一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一接壳件,该第一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一立轨及一第一弧形轨,该第一接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立轨,该长形座体长方向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机体的一侧面内具有一第二接壳件,该第二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二立轨及一第二弧形轨,该第二接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三限位部,供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立轨,该长形座体长方向的该一端面上具有一第四限位部,供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弧形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体内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件,该至少一第一枢接件枢设该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该第二机体内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件,该至少一第二枢接件枢设该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
CN202223138122.6U 2022-11-25 2022-11-25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218863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122.6U CN218863073U (zh) 2022-11-25 2022-11-25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122.6U CN218863073U (zh) 2022-11-25 2022-11-25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63073U true CN218863073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6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8122.6U Active CN218863073U (zh) 2022-11-25 2022-11-25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63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801B (zh) 轉軸模組及使用該轉軸模組之折疊式裝置
US20200409427A1 (en) Hinge device for a foldable device
US11693455B2 (en) Foldable hinge module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211259337U (zh) 同动式铰链
CN218863073U (zh) 转轴结构及使用该转轴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2178040A (zh) 转轴模组及使用该转轴模组的折叠式装置
CN115653999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9587959U (zh) 双转轴连动结构
CN110905908A (zh) 极高屏占比折叠显示设备的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CN112908161B (zh)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CN217682788U (zh) 一种新型顺序延伸开阖装置
CN110513389B (zh)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
TWI721711B (zh) 折疊式裝置
CN115234572B (zh) 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面板
TWM639387U (zh) 轉軸結構及使用該轉軸結構之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721684B (zh) 隱藏型對開鉸鏈
CN218971635U (zh) 转轴模组及使用该转轴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10041889U (zh) 一种外侧柔性屏手机结构
CN209369696U (zh) 一种电动无轨折叠门
CN219932710U (zh) 柔屏转轴结构
CN113007206B (zh) 折叠式装置
CN219432273U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其移动终端
CN113397901A (zh) 一种按摩椅
CN217440547U (zh) 柔屏转轴结构
KR102644316B1 (ko) 폴더블 휴대단말기용 물방울 타입의 힌지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더블 휴대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