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7959U - 双转轴连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转轴连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7959U
CN219587959U CN202320497644.0U CN202320497644U CN219587959U CN 219587959 U CN219587959 U CN 219587959U CN 202320497644 U CN202320497644 U CN 202320497644U CN 219587959 U CN219587959 U CN 219587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plate
shaped
swing arm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76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仕斌
高伟程
黄森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76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7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7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7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齿轮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二壳体连杆,另一端分别套接第一轴、第二轴,第一轴、第二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第一弧形摆臂、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分别枢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二壳体连杆,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弧形摆臂、第二弧形摆臂的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分别连接第一摆臂连杆、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第一摆臂连杆、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长形底座,并分别具有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供上下连动升降板。

Description

双转轴连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铰链,尤指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方面,例如折叠式显示器,主要是通过对开式转轴或是多轴式转轴分别接连各个显示器单元的支撑件侧边以形成枢设,以此使可挠性显示器或各个显示器单元能相对翻转掀起或闭合。而由于现在的电子装置主要是朝向薄型化的方向设计以便于携带,因此,在两个机体之间能留给转轴容置的间距即愈来愈窄,转轴在厚度方面的尺寸要求也就势必随之缩减。
如中国专利公布号CN115013421A的“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公布号CN114141133A的“可折弯显示装置”以及公告号CN209654417U的“对开式双转轴连动结构”专利所示,即分别公开了一种“双转轴结构”,而可供柔屏/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部相对翻转闭合或是完全展开。其中,如公告号CN209654417U的“对开式双转轴连动结构”专利所示,其主要包括一壳座、一中间支撑板、一第一支承板、一第二支承板、一第一连接件、一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动元件。壳座具有长条形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相对两侧的壳座位置上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及一第二挡止部;中间支撑板容纳于壳座的容纳空间内,中间支撑板的一端具有一端部导槽;第一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一挡止部上,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二挡止部上,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一第一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曲轴,第一曲轴具有第一曲轴销,第一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曲轴,第二曲轴具有第二曲轴销,第二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连动元件包括一第一连动件及一第二连动件,第一连动件轴接第一曲轴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动件轴接第二曲轴与第二连接件,供使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同步相对翻转。
实施时,上述公告号为CN209654417U的专利是将“双转轴连动结构”设置在“壳座”的两侧边框处,且“双转轴连动结构”的部分零件,例如:拉簧及齿轮组即会占用两侧的边框空间,而排挤其他电子元件的布局,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又会使得“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所形成的粗边框也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以能解决现有双转轴连动结构的部分零件会占用壳座的两侧边框空间,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使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且所形成的粗边框不美观的问题,而能通过各元件的结构重新设计组装,缩小整体厚度,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以促进销售,并使柔屏周缘的粗边能够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
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双转轴连动结构主要包括一长形底座、一第一转动组件以及一第二转动组件,其中的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齿轮连杆、一第一壳体连杆、一第一弧形摆臂及一第一摆臂连杆,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一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一轴,第一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一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一弧形部;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部,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且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推动部,第一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第二转动组件包括一第二齿轮连杆、一第二壳体连杆、一第二弧形摆臂及一第二摆臂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壳体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二轴,第二轴连接同动扭力模组,供第一转动组件及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转动开合;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第二壳体连杆,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二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二弧形部;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部,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且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推动部,第二推动部连接升降板,供上下连动升降板。
实施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左板、一第二左板及一第一缺口,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上具有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一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上的两个弧形槽;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形板及一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及第二弧形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弧形槽内。
实施时,第一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分别穿入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的侧面。
实施时,第一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立板、一第二立板及一第三立板,第二立板上具有一第一斜槽,第三立板上具有一第二斜槽,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直杆,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槽及第二斜槽内,供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壳体连杆。
实施时,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具有一第二直杆,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
实施时,第一弧形部为第一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三直杆,第三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弧形导槽内,供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部。
实施时,第一推动部为第一摆臂连杆另一端的一直杆,升降板为一长形平板,升降板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为第二摆臂连杆另一端的一直杆,升降板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第二推动部。
实施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右板、一第二右板及一第二缺口,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上具有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上的两个弧形槽;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板及一第二弧板,第一弧板及第二弧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弧形槽内。
实施时,第二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转轴及一第二枢转轴,第一枢转轴及第二枢转轴分别穿入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的侧面。
实施时,第二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块体、一第二块体及一第三块体,第二块体上具有一第一斜导槽,第三块体上具有一第二斜导槽,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杆,第一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导槽及第二斜导槽内,供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壳体连杆。
实施时,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杆,第二杆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块体及第二块体。
实施时,第二弧形部为第二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杆,第三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弧形导槽内,供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部。
实施时,同动扭力模组包括一长形连动板、一长形限位板、一第一齿形件、一第二齿形件、一第三齿形件及一第四齿形件,长形连动板具有反向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至少一弹性件连接并抵压于第二侧面上;长形限位板以远离第一侧面的方式平行设置于长形连动板的一侧;第一轴同轴设置第一齿形件,第一轴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与长形限位板上;第二轴平行第一轴,第二轴同轴设置第二齿形件,第二轴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与长形限位板上;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第三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一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平行第三齿形件,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长形连动板的第一侧面上,第四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二齿形件,供第一轴及第二轴相对反向转动时,使第三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及长形连动板同步移动,并以长形连动板推压至少一弹性件。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定位件、一第一凹凸轮及一第二凹凸轮,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第一轴穿过第一弹簧,再结合于定位件上;第二轴穿过第二弹簧,再结合于定位件上;长形连动板的第二侧面上具有一第一凹凸部及一第二凹凸部,第一凹凸部对接第一凹凸轮的一侧面,第一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第一弹簧;第二凹凸部对接第二凹凸轮的一侧面,第二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第二弹簧。
实施时,第一齿形件及第二齿形件分别为螺旋齿轮;第三齿形件具有一第一齿合部,第一齿合部包括多个螺旋齿,第一齿合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一齿形件;第四齿形件具有一第二齿合部,第二齿合部包括多个螺旋齿,第二齿合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第二齿形件。
实施时,第一齿轮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齿部,第一齿部同轴连接第一轴;第二齿轮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齿部,第二齿部同轴连接第二轴;同动扭力模组包括一同动组件及一阻尼模组,同动组件包括相互齿合的两个中间齿轮,两个中间齿轮分别齿合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供第一齿轮连杆及第二齿轮连杆反向转动;阻尼模组包括第一阻尼组及第二阻尼组,第一阻尼组包括一第一凹凸环、一第一弹性件及一第一端封件,第一轴穿过第一凹凸环及第一弹性件,并以第一端封件锁接;第二阻尼组包括一第二凹凸环、一第二弹性件及一第二端封件,第二轴穿过第二凹凸环及第二弹性件,并以第二端封件锁接。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结合两个机体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元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6为图4的B-B’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A-A’剖面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B-B’剖面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A-A’剖面在折叠闭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B-B’剖面在折叠闭合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在折叠闭合时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同动扭力模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同动扭力模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双转轴连动结构
11:第一机体
12:第一支承板
13:第二机体
14:第二支承板
15:可挠性显示器
2:长形底座
20:第一左板
21:第一限位槽
22:第二左板
23:第一缺口
24:第一导引限位部
25:第一右板
26:第二限位槽
27:第二右板
28:第二缺口
29:第二导引限位部
3:第一转动组件
31:第一壳体连杆
311:第一立板
312:第一槽
313:第二立板
314:第二槽
315:第三立板
316:第一斜槽
317:第二斜槽
32,32’:第一齿轮连杆
321:第一直杆
322:第一轴
323:连接座
324:第一齿部
33:第一弧形摆臂
331:第二直杆
332:第一弧形板
333:中间开槽
334:第二弧形板
335:第一弧形部
34:第一摆臂连杆
341:第三直杆
342:第一推动部
343:第一枢轴
344:第二枢轴
4:第二转动组件
41:第二壳体连杆
411:第一块体
412:第二块体
413:第三块体
414:第一斜导槽
415:第二斜导槽
42,42’:第二齿轮连杆
421:第一杆
422:第二轴
423:第二齿部
43:第二弧形摆臂
431:第二杆
432:第一弧板
433:第二弧板
434:第二弧形部
44:第二摆臂连杆
441:第三杆
442:第二推动部
443:第一枢转轴
444:第二枢转轴
5,5’:同动扭力模组
51:弹性件
511:第一弹簧
512:第二弹簧
513:第三弹簧
514:第四弹簧
52:长形连动板
521:第一侧面
522:第二侧面
523:第一凹凸部
524:第二凹凸部
525:第一凹凸轮
526:第二凹凸轮
53:长形限位板
54:第一齿形件
55:第二齿形件
56:第三齿形件
561:第一齿合部
57:第四齿形件
571:第二齿合部
58:定位件
6:升降板
61:第一导槽
62:第二导槽
7:同动组件
71,72:中间齿轮
8:阻尼模组
81:第一阻尼组
811:第一凹凸环
812:第一弹性件
813:第一端封件
82:第二阻尼组
821:第二凹凸环
822:第二弹性件
823:第二端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1具有一长形底座2,一第一转动组件3的一侧连接长形底座2的一侧,第一转动组件3的另一侧结合一第一机体11,第一转动组件3的顶端锁接第一机体11内部的一第一支承板12;一第二转动组件4的一侧连接长形底座2的另一侧,第二转动组件4的另一侧结合一第二机体13,第二转动组件4的顶端锁接第二机体13内部的一第二支承板14;第一支承板12及第二支承板14分别承接一可挠性显示器15的两半面,以此使可挠性显示器15的两半面各自在第一机体11内及第二机体13内相对转动。
如图1~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1的较佳实施例,主要包括一长形底座2、一第一转动组件3、一第二转动组件4以及一同动扭力模组5。其中的长形底座2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左板20、一第一限位槽21、一第二左板22及一第一缺口23,第一左板20及第二左板22上分别具有两个弧形槽,该两个弧形槽合设为一第一导引限位部24;长形底座2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右板25、一第二限位槽26、一第二右板27及一第二缺口28,第一右板25及第二右板27上分别具有两个弧形槽,该两个弧形槽合设为一第二导引限位部29。
第一转动组件3包括一第一壳体连杆31、一第一齿轮连杆32、一第一弧形摆臂33及一第一摆臂连杆34;其中的第一壳体连杆31为一长方形块,第一壳体连杆31结合第一机体11,第一壳体连杆31的长方向依序设有一第一立板311、一第一槽312、一第二立板313、一第二槽314及一第三立板315,第一立板311及第二立板313的板面上分别具有同轴的枢孔,第二立板313的板面上具有一第一斜槽316,第三立板315的板面上具有一第二斜槽317。
第一齿轮连杆32为一连杆,第一齿轮连杆32容纳于第一缺口23及第二槽314内,第一齿轮连杆32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直杆321,第一直杆321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槽316及第二斜槽317内,以此使第一齿轮连杆32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壳体连杆31;第一齿轮连杆32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一轴322,第一轴322的一端以一连接座323连接定位,第一轴322的另一端连接同动扭力模组5。
第一弧形摆臂33容纳于第一壳体连杆31的第一槽312内,第一弧形摆臂33的一端具有一第二直杆331,第二直杆331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枢孔以枢接第一立板311及第二立板313;第一弧形摆臂33的另一端具有并列的一第一弧形板332、一中间开槽333及一第二弧形板334。第一弧形板332及第二弧形板334的开口朝上,且第一弧形板332及第二弧形板334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导引限位部24的两个弧形槽内,以此使第一弧形摆臂33与长形底座2相对弧形摆动。另外,第一弧形摆臂33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332之间具有一弧形导槽,第一弧形摆臂33的一端与第二弧形板334之间具有另一弧形导槽,该两个弧形导槽合设为一第一弧形部335。
第一摆臂连杆34容纳于第一弧形摆臂33的中间开槽333内,第一摆臂连杆34的一端具有一第三直杆341,第三直杆341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弧形部335的两个弧形导槽内,以此使第一摆臂连杆34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部335。第一摆臂连杆34的另一端具有一直杆,该直杆做为第一推动部342;第一推动部342与第一摆臂连杆34一端的第三直杆341相互平行,且第一推动部342与第三直杆341之间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轴343及一第二枢轴344,第一枢轴343及第二枢轴344分别穿入第一左板20及第二左板22的侧面,以此使第一摆臂连杆34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2。
第二转动组件4与第一转动组件3具有相对称的结构,并反向设置于长形底座2的短方向两侧。其中,第二转动组件4包括一第二壳体连杆41、一第二齿轮连杆42、一第二弧形摆臂43及一第二摆臂连杆44;第二壳体连杆41结合第二机体13,第二壳体连杆41具有长方向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块体411、一第二块体412及一第三块体413,第二块体412上具有一第一斜导槽414,第三块体413上具有一第二斜导槽415。
第二齿轮连杆42容纳于第二缺口28内,并位于第二块体412及第三块体413之间,第二齿轮连杆42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杆421,第一杆421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导槽414及第二斜导槽415内,以此使第二齿轮连杆42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壳体连杆41;第二齿轮连杆42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二轴422,第二轴422的一端定位于连接座323上,第二轴422的另一端连接同动扭力模组5,以此使第一转动组件3及第二转动组件4相对转动开合。
第二弧形摆臂43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杆431,第二杆431枢接于第一块体411及第二块体412之间;第二弧形摆臂43的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板432及一第二弧板433,第一弧板432及第二弧板433的开口朝上,且第一弧板432及第二弧板433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导引限位部29的两个弧形槽内,以此使第二弧形摆臂43与长形底座2相对弧形摆动。另外,第二弧形摆臂43的一端与第一弧板432之间具有一弧形导槽,第二弧形摆臂43的一端与第二弧板433之间具有另一弧形导槽,该两个弧形导槽合设为一第二弧形部434。
第二摆臂连杆44容纳于第一弧板432及第二弧板433之间,第二摆臂连杆44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杆441,第三杆441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二弧形部434的两个弧形导槽内,以此使第二摆臂连杆44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部434。第二摆臂连杆44的另一端具有一直杆,该直杆做为第二推动部442;第二推动部442与第三杆441相互平行,第二推动部442与第三杆441之间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转轴443及一第二枢转轴444,且第一枢转轴443及第二枢转轴444分别穿入第一右板25及第二右板27的侧面,以此使第二摆臂连杆44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2。
升降板6为一长形平板,升降板6的短方向一侧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一直形槽,该直形槽做为第一导槽61;升降板6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另一直形槽,该另一直形槽做为第二导槽62;第一摆臂连杆34的第一推动部342容纳于第一导槽61内,第二摆臂连杆44的第二推动部442容纳于第二导槽62内。
同动扭力模组5主要包括至少一弹性件51、一长形连动板52、一长形限位板53、一第一齿形件54、一第二齿形件55、一第三齿形件56及一第四齿形件57。其中的至少一弹性件51包括一第一弹簧511、一第二弹簧512、一第三弹簧513及一第四弹簧514;长形连动板52具有反向的一第一侧面521及一第二侧面522,第二侧面522上具有一第一凹凸部523及一第二凹凸部524,第一凹凸部523对接一第一凹凸轮525的一侧面,第一凹凸轮525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第一弹簧511;而第二凹凸部524对接一第二凹凸轮526的一侧面,第二凹凸轮526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第二弹簧512。
长形限位板53以远离第一侧面521的方向平行设置于长形连动板52的一侧;第一齿形件54及第二齿形件55分别为一螺旋齿轮,第一齿形件54同轴设置于第一轴322上,第一轴322的一端穿过长形限位板53之后,再连接第一齿轮连杆32的另一端,第一轴322的另一端穿过长形连动板52、第一弹簧511之后,再结合于一定位件58,以此使第一轴322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52与长形限位板53上;第二齿形件55同轴设置于第二轴422上,第二轴422的一端穿过长形限位板53之后,再连接第二齿轮连杆42的另一端,第二轴422的另一端穿过长形连动板52、第二弹簧512之后,再结合于定位件58,以此使第二轴422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长形连动板52与长形限位板53上。
第三齿形件56具有一第一齿合部561,第一齿合部561包括多个螺旋齿,第一齿合部561齿接第一齿形件54,第三齿形件56的两端分别定位于长形限位板53与长形连动板52的第一侧面521上,第三齿形件56一端的一同心轴杆穿过长形连动板52、第三弹簧513之后,再穿过定位件58,以此使第三齿形件56与第一齿形件54相对移动;而第四齿形件57具有一第二齿合部571,第二齿合部571包括多个螺旋齿,第二齿合部571齿接第二齿形件55,第四齿形件57一端的一同心轴杆穿过长形连动板52、第四弹簧514之后,再穿过定位件58,以此使第四齿形件57与第二齿形件55相对移动。
借此,如图5~图11所示,在第一机体11相对于第二机体13完全展开或折叠闭合的过程中,例如:从折叠闭合转换成展开状态期间,当第一转动组件3相对于第二转动组件4转动,而使第一摆臂连杆34及第二摆臂连杆44相对反向转动时,通过第一推动部342及第二推动部442分别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于第一导槽61及第二导槽62内,即可同时以第一推动部342与第二推动部442分别连动升降板6,使升降板6上、下移动。其中,在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完全展开时,第一推动部342与第二推动部442分别在第一导槽61及第二导槽62中形成平齐的状态,使升降板6、第一支承板12、第二支承板14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可挠性显示器15得到全平面的支撑。而在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相对折叠闭合时,则可通过第一弧形摆臂33及第二弧形摆臂43的相对转动,以改变抵压的力量及施力方向,并在第一推动部342与第二推动部442分别连动升降板6之后,使升降板6下降,进而形成足够的空间以容置可挠性显示器15的弯曲部位。
而如图1、图3、图12所示,当在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相对展开或折叠闭合时,通过第一轴322与第二轴422的反向转动,即可使第一齿形件54及第二齿形件55分别带动第三齿形件56及第四齿形件57,使第三齿形件56及第四齿形件57分别以轴向移动,同时以第一齿合部561及第二齿合部571推动长形连动板52,分别压缩多个弹性件51以产生转动摩擦扭力。而在第一凹凸轮525的凹凸面相对于长形连动板52的第一凹凸部523同轴对接转动,以及第二凹凸轮526的凹凸面相对于第二凹凸部524同轴对接转动时,则可具有自由停滞的效果,使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呈一角度。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双转轴连动结构1的另一实施例,其与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齿轮连杆3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齿部324,第一齿部324同轴连接第一轴322,第二齿轮连杆4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齿部423,第二齿部423同轴连接第二轴422。同动扭力模组5’包括一同动组件7及一阻尼模组8,同动组件7包括相互齿合的两个中间齿轮71,72,两个中间齿轮71,72分别齿合第一齿部324及第二齿部423,以此使第一齿轮连杆32’及第二齿轮连杆42’反向转动。阻尼模组8包括一第一阻尼组81及一第二阻尼组82,第一阻尼组81包括一第一凹凸环811、一第一弹性件812及一第一端封件813,第一轴322穿过第一凹凸环811及第一弹性件812,再以一螺母锁接,该螺母做为第一端封件813;而第二阻尼组82包括一第二凹凸环821、一第二弹性件822及一第二端封件823,第二轴422穿过第二凹凸环821及第二弹性件822之后,再以另一螺母锁接,该另一螺母做为第二端封件823。借此,同样可以在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相对展开或折叠闭合时,产生摩擦扭力以稳定的转动,并使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3自由停滞且自动闭锁定位在一定的预设角度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具有一长形底座,长形底座的两侧分别具有一转动组件,其中任一转动组件的齿轮连杆一端滑动连接一壳体连杆,另一端套设一轴并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一弧形摆臂的一端枢设于壳体连杆上,另一端可滑动的设置于长形底座的弧形轨道内;且一摆臂连杆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弧形摆臂内,以此缩减折叠后的厚度而有助于薄型化;而升降板的两侧分别具有一长形导槽,两个摆臂连杆的推动部分别容纳并限位于两个导槽内,则可以形成一导引结构,在弯折过程中,使升降板稳定的升降;并在带动升降板下沉时,能提供避位空间以避免可挠性显示器损坏。而且,相较于一般常见的齿轮同动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同动扭力模组能有效简化整体结构、减少零件数以降低生产成本。而通过第一齿形件与第一齿合部的多个螺旋齿相互齿合,以及第二齿形件与第二齿合部的多个螺旋齿的相互齿合,则可以使第一轴及第二轴同步转动稳定,降低晃动的程度,并延长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同动扭力模组的重新组合设计,不但可以提供同动及足够的支撑力,在折叠过程中能自由停滞及自动闭锁定位在预设角度,可以使齿合同动、定位与扭力较为稳定,且可以将整个双转轴连动结构集中设置,空出两机壳内的空间以供其他电子元件布局,进而使可挠性显示器(柔屏)周缘的粗边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均是可能的,且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Claims (16)

1.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长形底座,其短方向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
一第一转动组件,其包括一第一齿轮连杆、一第一壳体连杆、一第一弧形摆臂及一第一摆臂连杆,该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壳体连杆,该第一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一轴,该第一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该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该第一壳体连杆,该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该第一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一弧形部;该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部,该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该长形底座,且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推动部,该第一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以及
一第二转动组件,其包括一第二齿轮连杆、一第二壳体连杆、一第二弧形摆臂及一第二摆臂连杆,该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壳体连杆,该第二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二轴,该第二轴连接该同动扭力模组,供该第一转动组件及该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转动开合;该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该第二壳体连杆,该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二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二弧形部;该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弧形部,该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该长形底座,且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推动部,该第二推动部连接该升降板,供上下连动该升降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左板、一第二左板及一第一缺口,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上具有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该第一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上的两个弧形槽;该第一弧形摆臂的该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形板及一第二弧形板,该第一弧形板及该第二弧形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弧形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该第一枢轴及该第二枢轴分别穿入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的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立板、一第二立板及一第三立板,该第二立板上具有一第一斜槽,该第三立板上具有一第二斜槽,该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直杆,该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第一斜槽及该第二斜槽内,供该第一齿轮连杆的该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壳体连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弧形摆臂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二直杆,该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立板及该第二立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弧形部为该第一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三直杆,该第三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两个弧形导槽内,供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推动部为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的一直杆,该升降板为一长形平板,该升降板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该第一推动部,该第二推动部为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的一直杆,该升降板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该第二推动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右板、一第二右板及一第二缺口,该第一右板及该第二右板上具有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二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右板及该第二右板上的两个弧形槽;该第二弧形摆臂的该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板及一第二弧板,该第一弧板及该第二弧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弧形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转轴及一第二枢转轴,该第一枢转轴及该第二枢转轴分别穿入该第一右板及该第二右板的侧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块体、一第二块体及一第三块体,该第二块体上具有一第一斜导槽,该第三块体上具有一第二斜导槽,该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杆,该第一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第一斜导槽及该第二斜导槽内,供该第二齿轮连杆的该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壳体连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弧形摆臂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二杆,该第二杆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块体及该第二块体。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弧形部为该第二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三杆,该第三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两个弧形导槽内,供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弧形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同动扭力模组包括一长形连动板、一长形限位板、一第一齿形件、一第二齿形件、一第三齿形件及一第四齿形件,该长形连动板具有反向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至少一弹性件连接并抵压于该第二侧面上;该长形限位板以远离该第一侧面的方式平行设置于该长形连动板的一侧;该第一轴同轴设置该第一齿形件,该第一轴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该长形连动板与该长形限位板上;该第二轴平行该第一轴,该第二轴同轴设置该第二齿形件,该第二轴的两端分别以转动的方式定位于该长形连动板与该长形限位板上;该第三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一侧面上,该第三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一齿形件;该第四齿形件平行该第三齿形件,该第四齿形件的一端定位于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一侧面上,该第四齿形件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二齿形件,供该第一轴及该第二轴相对反向转动时,使该第三齿形件、该第四齿形件及该长形连动板同步移动,并以该长形连动板推压该至少一弹性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定位件、一第一凹凸轮及一第二凹凸轮,该至少一弹性件包括一第一弹簧及一第二弹簧,该第一轴穿过该第一弹簧,再结合于该定位件上;该第二轴穿过该第二弹簧,再结合于该定位件上;该长形连动板的该第二侧面上具有一第一凹凸部及一第二凹凸部,该第一凹凸部对接该第一凹凸轮的一侧面,该第一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该第一弹簧;该第二凹凸部对接该第二凹凸轮的一侧面,该第二凹凸轮的另一侧面连接并抵压该第二弹簧。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齿形件及该第二齿形件分别为螺旋齿轮;该第三齿形件具有一第一齿合部,该第一齿合部包括多个螺旋齿,该第一齿合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一齿形件;该第四齿形件具有一第二齿合部,该第二齿合部包括多个螺旋齿,该第二齿合部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齿接该第二齿形件。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齿轮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一齿部,该第一齿部同轴连接该第一轴;该第二齿轮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二齿部,该第二齿部同轴连接该第二轴;该同动扭力模组包括一同动组件及一阻尼模组,该同动组件包括相互齿合的两个中间齿轮,该两个中间齿轮分别齿合该第一齿部及该第二齿部,供该第一齿轮连杆及该第二齿轮连杆反向转动;该阻尼模组包括一第一阻尼组及一第二阻尼组,该第一阻尼组包括一第一凹凸环、一第一弹性件及一第一端封件,该第一轴穿过该第一凹凸环及该第一弹性件,并以该第一端封件锁接;该第二阻尼组包括一第二凹凸环、一第二弹性件及一第二端封件,该第二轴穿过该第二凹凸环及该第二弹性件,并以该第二端封件锁接。
CN202320497644.0U 2023-03-15 2023-03-15 双转轴连动结构 Active CN219587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7644.0U CN219587959U (zh) 2023-03-15 2023-03-15 双转轴连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7644.0U CN219587959U (zh) 2023-03-15 2023-03-15 双转轴连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7959U true CN219587959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8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7644.0U Active CN219587959U (zh) 2023-03-15 2023-03-15 双转轴连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79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1020A1 (zh) * 2022-09-20 2024-03-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1020A1 (zh) * 2022-09-20 2024-03-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9680B (zh)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EP400891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llapsible assembly
CN219587959U (zh) 双转轴连动结构
CN211259337U (zh) 同动式铰链
CN112128221A (zh) 铰链机构及移动终端
WO2022206537A1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7177145U (zh) 折叠式铰链
CN210919786U (zh) 柔性屏转动结构和柔性屏
CN219587964U (zh) 柔性屏转轴结构
CN114038328A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CN219138744U (zh) 具有缓冲机构的门合页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CN210041889U (zh) 一种外侧柔性屏手机结构
CN219932710U (zh) 柔屏转轴结构
TWM643004U (zh) 雙轉軸連動結構
CN221054137U (zh)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18971635U (zh) 转轴模组及使用该转轴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TWI721684B (zh) 隱藏型對開鉸鏈
CN217440547U (zh) 柔屏转轴结构
CN220523056U (zh) 双轴同动结构
CN213342882U (zh) 一种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1207148A (zh) 一种外折铰链及外折移动终端
CN218670176U (zh) 折叠同步结构及电子设备
TWM644477U (zh) 柔性屏轉軸結構
CN217152619U (zh)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内折叠铰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