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4137U -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54137U CN221054137U CN202323217455.2U CN202323217455U CN221054137U CN 221054137 U CN221054137 U CN 221054137U CN 202323217455 U CN202323217455 U CN 202323217455U CN 221054137 U CN221054137 U CN 2210541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rc
- guiding
- slot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中的双转动模组包括一底座,底座的长形座体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动模组、第二转动模组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上分别具有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分别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的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分别连接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的第一抵压部、第二抵压部分别抵压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的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且第一连动杆、第二连动杆分别以第一轴杆、第二轴杆连接一连接件的两端,供第一转动模组、第二转动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具有双旋转轴心的双轴式铰链,尤指一种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方面,例如折叠式显示器,主要是通过对开式转轴或是多轴式转轴分别连接两侧机体的支撑件侧边以形成枢设,借以使可挠性显示器或各个机体(如键盘底座搭配荧幕、双荧幕)能相对翻转掀起或闭合。而由于现在的电子装置主要是朝向薄型化的方向设计以便于携带,因此,在两个机体之间能留给转轴容置的间距即愈来愈窄,转轴在厚度方面的尺寸要求也就势必随之缩减。
其中,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12178040B公开的转轴模组及使用该转轴模组的折叠式装置以及专利公开号为CN113007206A公开的折叠式装置专利申请所示,两者主要都是为了搭配小尺寸的柔屏结构而设计。但对于大尺寸的柔屏而言,由于相对应机壳、机构与电子组件的尺寸皆会变大,致使转轴模组的结构强度及所能提供的扭力皆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若是将两件专利申请的结构同步放大尺寸,除了原机壳难以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之外,由于各组件的连接关系及内部结构会占用其它机构与电子组件的使用空间,而需要全面性的重新更改设计,如此一来,不但会增加制造及组装上的工序,且无法达到薄型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以解决前述两件专利申请中的结构同步放大尺寸时,不但原机壳难以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而无法达到薄型化的要求,且需要全面性的重新更改设计而会增加制造及组装工序的问题。
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申请所设的双转动模组主要包括一底座、一第一转动模组以及一第二转动模组,其中的底座具有一长形座体,长形座体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导引限位部及一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导引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止挡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止挡部;第一转动模组包括一第一板件及一第一连动杆,第一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导引部,第一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一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滑轨;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滑轨,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以抵压第一止挡部;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一第一轴杆以连接一连接件的一端;第二转动模组包括一第二板件及一第二连动杆,第二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导引部,第二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二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滑轨;第二连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滑轨,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以抵压第二止挡部;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一第二轴杆以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使第一转动模组及第二转动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长形底壳,长形底壳具有一定位槽,以容纳固定长形座体;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杆以连接一同动模组及一扭力模组;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杆以连接同动模组及扭力模组。
实施时,长形座体具有一固定座及一支撑座,固定座及支撑座分别向下锁接长形底壳;固定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支撑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第一延伸板搭接并锁合第二延伸板;第一导引限位部与第一止挡部并列于固定座的一侧,第二导引限位部与第二止挡部并列于固定座的另一侧;支撑座的另一端具有一用于枢接定位该第一轴杆的第一定位孔和一用于枢接定位该第二轴杆的第二定位孔。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弹性定位件,弹性定位件连接长形座体的底部,弹性定位件的两端各具有至少一弧形片,以向上弹性抵压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一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一开槽,第一开槽内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第一板件的第一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一弧形槽,两个第一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槽内。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二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二开槽,第二开槽内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块,第二板件的第二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二弧形槽,两个第二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槽内。
实施时,第一板件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凸耳,两个第一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一限位槽;第一滑轨为一直杆,第一滑轨穿过第一限位槽,且第一滑轨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凸耳。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一滑杆,第一连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枢接部;第一滑杆的一端枢接第一枢接部,第一滑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穿孔,以套接第一滑轨,并使第一滑杆的另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第一凸耳之间。
实施时,第一滑杆的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一槽,至少一第一槽连通该第一穿孔。
实施时,第二板件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二凸耳,两个第二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二限位槽;第二滑轨为一直杆,第二滑轨穿过第二限位槽,且第二滑轨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凸耳。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二滑杆,第二连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枢接部;第二滑杆的一端枢接第二枢接部,第二滑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穿孔,以套接第二滑轨,并使第二滑杆的另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第二凸耳之间。
实施时,第二滑杆的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槽,至少一第二槽连通第二穿孔。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一接壳件以及一第二接壳件;长形座体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第一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一线性轨及一第一弧形轨,第一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线性轨,第二限位部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轨;第二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二线性轨及一第二弧形轨,第二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线性轨,第四限位部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轨。
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一接壳件以及一第二接壳件;长形座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还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三导引限位部及一第四导引限位部,第三导引限位部及第一导引限位部间隔并列于长形座体的长度方向一侧,第四导引限位部及第二导引限位部间隔并列于长形座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第一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线性滑槽,第一接壳件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线性滑槽,第一接壳件的另一端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三导引限位部;第二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线性滑槽,第二接壳件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线性滑槽,第二接壳件的另一端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四导引限位部。
实施时,长形座体还包括一固定座及一侧板,侧板连接固定座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面,使第三导引限位部及第四导引限位部对应位于固定座的另一端的宽度方向两侧。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三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三开槽及第三开槽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滑槽,第一接壳件的一端还枢接一第一枢杆,第一枢杆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线性滑槽内,第一接壳件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一凸柱,两个第一凸柱分别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滑槽内。
实施时,长形座体的第四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四开槽及第四开槽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滑槽,第二接壳件的一端还枢接一第二枢杆,第二枢杆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线性滑槽内,第二接壳件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二凸柱,两个第二凸柱分别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滑槽内。
本实用新型所设的折叠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机体及一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内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一支承板,第一支承板的一侧连接该第一板件,第一机体的一侧边内连接第一接壳件,第一枢接件枢设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第二机体内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枢接件及一第二支承板,第二支承板的一侧连接第二板件,第二机体的一侧边内连接第二接壳件,第二枢接件枢设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
实施时,第一枢接件及第二枢接件均包括一固定件及一转动板,各固定件分别结合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各固定件的中段位置具有一第一阻挡部;各转动板分别结合第一支承板及第二支承板,各转动板的一侧分别枢接各固定件,且各转动板的一侧均具有一第二阻挡部,以分别抵压各自对应的第一阻挡部以限制各转动板的掀开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各元件的结构重新设计组装,缩小整体厚度,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以促进销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转动模组呈现折叠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双转动模组呈现展开状的长形底壳的拆离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双转动模组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转动模组安装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5为图4的第二枢接件的元件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转动模组呈现折叠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双转动模组呈现展开状的长形底壳的拆离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双转动模组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双转动模组安装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A-A’剖面图;
图11为图9的B-B’剖面图;
图12为图9的C-C’剖面图;
图13为图10的双转动模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1的双转动模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2的双转动模组在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模组、扭力模组、第一连动杆及第一滑杆、第二连动杆及第二滑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折叠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折叠式电子装置
10:第一机体
101:第一容纳空间
11:第二机体
111:第二容纳空间
12:第一枢接件
13:第二枢接件
131:固定件
132:转动板
133:结合部
134:轴杆
135:第一阻挡部
136:套管
137:第二阻挡部
14,14’:第一接壳件
141:第一线性轨
142:第一弧形轨
143:第一枢杆
144,144’:第一凸柱
15,15’:第二接壳件
151:第二线性轨
152:第二弧形轨
153:第二枢杆
154,154’:第二凸柱
16:第一支承板
17:第二支承板
2:双转动模组
3:底座
30:长形座体
301:第一导引限位部
302:第二导引限位部
303:第三导引限位部
304:第四导引限位部
31,33:固定座
311,331:第一开槽
312,312’,332,332’:第一弧形块
313,333:第二开槽
314,314’,334,334’:第二弧形块
3151,3351:第一止挡部
3152,3352:第二止挡部
3153,3353:第一延伸板
316:第二限位部
317:第四限位部
32:长形底壳
321:定位槽
330:侧板
336:第三开槽
337,337’:第一弧形滑槽
338:第四开槽
339,339’:第二弧形滑槽
34:支撑座
35:第一轴杆
36:第二轴杆
37:第一支撑块
370:第二延伸板
371:第一定位孔
372:第二定位孔
373:限位槽
38:第二支撑块
39:弹性定位件
391,391’:弧形片
4:第一转动模组
41:第一板件
411,411’:第一弧形槽
412:第一导引部
413,413’:第一凸耳
414:第一限位槽
415:第一滑轨
416:凸耳
417:第一限位部
42:第一连动杆
421:第一枢接部
422:第一滑杆
423:第一穿孔
424:第一槽
425:第一抵压部
43:第一线性滑槽
5:第二转动模组
51:第二板件
511,511’:第二弧形槽
512:第二导引部
513,513’:第二凸耳
514:第二限位槽
515:第二滑轨
516:凸耳
517:第三限位部
52:第二连动杆
521:第二枢接部
522:第二滑杆
523:第二穿孔
524:第二槽
525:第二抵压部
53:第二线性滑槽
6:同动模组
61:第一齿轮
62:中间齿轮组
63:第二齿轮
64:连接件
65,66:缺口
7:扭力模组
71:第一端封件
72:第二端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现详述于后:
请参阅图1~图5及图1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子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主要包括一第一机体10、一第二机体11、一个以上的第一枢接件12、一个以上的第二枢接件13及至少两个双转动模组2。其中,本实用新型双转动模组2的第一接壳件14,14’及第二接壳件15,15’具有两种实施形态,具体会因为结构设计而影响适用数量,本实用新型的双转动模组2为两个以上具有相同的组合形状,并分别固定于底座3的长度方向两端及中间位置(第三个以上则安装于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实施时,这些双转动模组也可取其中两个双转动模组2,并分别固定于底座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机体10可选择为一具有输入功能的底座(键盘底座/触控荧幕)或一内含电子模组的基座,第一机体10内具有一第一支承板16,第一支承板16连接一可挠性显示器(或称柔屏)的一局部部位或一半部,第一支承板16的一侧边分别连接至少两个双转动模组2的第一板件41,第一机体10的一侧边内连接至少两个双转动模组2的第一接壳件14,第一支承板16的另一侧边分别枢设一个以上第一枢接件12,借以转动掀开第一支承板16,在第一机体10内形成一第一容纳空间101。第二机体11可选择为一荧幕(传统显示荧幕/触控荧幕)或一内含电子模组的另一基座,当选为该另一基座时,第二机体11内具有一第二支承板17,第二支承板17连接可挠性显示器的其他部位或另一半部,且第二支承板17的一侧边连接至少两个双转动模组2的第二板件51,第二机体11的一侧边内连接至少两个双转动模组2的第二接壳件15,第二支承板17的另一侧边分别枢设至少两个第二枢接件13,借以转动掀开第二支承板17,并在第二机体11内形成一第二容纳空间111。实施时,第一支承板16及第二支承板17也可分别连接一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面,并各自在第一机体10内及第二机体11内形成相对转动。借以在整体折叠时,使对合的第一容纳空间101及第二容纳空间111能够容纳弯曲状的可挠性显示器。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11还可以分别选为底座(键盘底座/触控荧幕)及荧幕(传统显示荧幕/触控荧幕),使本实用新型的双转动模组2可适用于双荧幕(或称双硬屏)实施,以增加适用范围。
上述的第一枢接件12及第二枢接件13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一第二枢接件13为例,如图5所示,其包括一固定件131及一转动板132,固定件131具有一结合部133以锁接第二机体11,结合部133的一端同轴延伸一轴杆134,轴杆134及结合部133的交接处具有一扇形块,该扇形块做为第一阻挡部135;而转动板132为一平板,转动板132锁接第二支承板17的另一侧边,转动板132的一侧具有包覆式的一套管136以枢接固定件131的轴杆134,包覆式套管136的一端具有一第二阻挡部137,第二阻挡部137具有一扇形缺口以容纳第一阻挡部135,借以在第二阻挡部137抵压第一阻挡部135时,限制第二支承板17的转动掀开角度。实施时,第一枢接件12及第二枢接件13会因第一支承板16及第二支承板17的尺寸影响(例如形成相同尺寸的两支承板、或是不同尺寸的两支承板),而分别安装在第一机体10内及第二机体11内的相对应或是相异位置,使第一容纳空间101及第二容纳空间111分别容纳弯曲状的可挠性显示器的对称半部或不对称局部。
两个第一接壳件14及两个第二接壳件15为相对称的L形板结构是其一形态,其中的两个第一接壳件14分别向下锁接第一机体10的两侧边内的水平面上,借以使两个第一接壳件14分别定位于第一机体10的两侧边内。以一第一接壳件14为例,如图3、图4所示,其直立的板面上具有一直立槽及一弧形槽,对应第一机体10的侧边内的直立面,该直立槽做为第一线性轨141,第一线性轨141内容纳并限位第一板件41的第一限位部417,借以使第一限位部417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线性轨141;该弧形槽做为第一弧形轨142,第一弧形轨142内容纳并限位长形座体30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上的一带头螺杆,该带头螺杆做为第二限位部316,借以使第二限位部316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轨142。
两个第二接壳件15分别向下锁接第二机体11的两侧边内的水平面上,借以使两个第二接壳件15分别定位于第二机体11的两侧边内。以一第二接壳件15为例,如图3、图4所示,其直立的板面上具有一第二线性轨151及一第二弧形轨152,对应第二机体11的侧边内的直立面,第二线性轨151内容纳并限位第二板件51另一侧的第三限位部517,借以使第三限位部517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线性轨151;第二弧形轨152内容纳并限位长形座体30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上的一带头螺杆,该带头螺杆做为第四限位部317,借以使第四限位部317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轨152;借以使第一接壳件14及第二接壳件15均连接在固定座31外。
如图1~图3及图16所示,以一双转动模组2加以说明,其除了上述第一接壳件14及第二接壳件15之外,还包括一底座3、一第一转动模组4、一第二转动模组5、一同动模组6及一扭力模组7。其中的底座3包括一长形座体30及一长形底壳32,长形底壳32具有开口朝上的定位槽321,长形座体30容纳于定位槽321内,且长形座体30具有一固定座31及一支撑座34,固定座31及支撑座34分别向下锁接长形底壳32。
固定座31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3153,第一延伸板3153由固定座31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固定座31的宽度方向两侧反向设置相对应的一第一导引限位部301及一第二导引限位部302,第一导引限位部301包括一第一开槽311及第一开槽311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312,312’,其中的一第一弧形块312由一凸板的一侧以朝向另一第一弧形块312’的方向延伸,凸板的另一侧具有一凸块,该凸块做为第一止挡部3151;第二导引限位部302包括一第二开槽313及第二开槽313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块314,314’,其中的一第二弧形块314由一凸板的一侧以朝向另一第二弧形块314’的方向延伸,凸板的另一侧具有一凸块,该凸块做为第二止挡部3152。
支撑座34包括间隔并列的一第一支撑块37及一第二支撑块38,第一支撑块37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370,第二延伸板370搭接并锁合第一延伸板3153;第一支撑块37的另一端具有一横向立板,横向立板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孔371,借以使一第一轴杆35同时穿过第一定位孔371及第二支撑块38的一端以枢接定位;横向立板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孔372,借以使一第二轴杆36同时穿过第二定位孔372及第二支撑块38的另一端以枢接定位。另外,第一支撑块37的两端之间具有一限位槽373,供容纳限位一同动模组6。
在本实施例中,同动模组6为一齿轮组,如图16所示,其包括依序相邻啮合的一第一齿轮61、一中间齿轮组62及一第二齿轮63,第一齿轮61轴接第一轴杆35,第一齿轮61也可与第一轴杆35一体制造成型;第二齿轮63轴接第二轴杆36,第二齿轮63也可与第二轴杆36一体制造成型;第一轴杆35的一端穿过一连接件64的一端的一缺口65,再连接第一转动模组4,第二轴杆36的一端穿过连接件64的另一端的另一缺口66,再连接第二转动模组5。实施时,连接件64为一扣接片以便于并连第一轴杆35及第二轴杆36,且用以间隔齿轮组及两个连动杆的另一端,防止彼此相互干涉,借以使第一转动模组4及第二转动模组5以反方向相对旋转开合。而第一轴杆35及第二轴杆36在穿过扭力模组7,并分别以一第一端封件71与一第二端封件72锁接第一轴杆35及第二轴杆36的另一端部之后,即可固定压缩扭力模组7,进而使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11在旋转开合的过程中,能够稳定的转动,并在转动时自由停滞在一定的角度上。
第一转动模组4包括一第一板件41及一第一连动杆42,第一板件41为一长形板,第一板件41的一端具有一弧形凸耳,弧形凸耳的反向两侧面上分别具有第一弧形槽411,411’,该两个第一弧形槽411,411’合设为一第一导引部412;第一导引限位部301的两个第一弧形块312,312’分别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槽411,411’内,借以使第一转动模组4与固定座31相对弧形摆动。第一板件41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凸耳413,413’,两个第一凸耳413,413’)之间具有一第一限位槽414,一直杆穿过第一限位槽414,且直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凸耳413,413’,该直杆做为第一滑轨415;第一板件41的另一侧具有一凸耳416,凸耳416的端面锁接一带头螺杆,带头螺杆穿过第一接壳件14的第一线性轨141,该带头螺杆做为第一限位部417,借以使第一限位部417于第一线性轨141内以直线方式来回移动。
第一连动杆42的一端具有C字形的一第一枢接部421,一第一滑杆422的一端枢接第一枢接部421,第一滑杆422的另一端具有径向贯穿的一第一穿孔423,第一穿孔423套接第一滑轨415,借以在第一板件41转动时,使第一滑杆422的另一端限位于两个第一凸耳413,413’之间,并使第一连动杆42的一端与第一滑轨415相对直线移动。第一滑杆422的另一端径向设有一长形储油槽,该储油槽做为第一槽424,第一槽424连通第一穿孔423,借以储存润滑油以减少第一滑杆422与第一滑轨415之间的摩擦,并降低噪音的产生。第一连动杆42的另一端以同动的方式套接在第一轴杆35的一端,第一连动杆4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425,第一抵压部425为具有C字形截面的套环,供抵压固定座31的第一止挡部3151,并限制第二机体11相对于第一机体10的转动开合角度。
第二转动模组5包括一第二板件51及一第二连动杆52,第二板件51为一长形板,第二板件51的一端具有一弧形凸耳,弧形凸耳的反向两侧面上分别具有第二弧形槽511,511’,该两个第二弧形槽511,511’合设为一第二导引部512;第二导引限位部302的两个第二弧形块314,314’分别连接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槽511,511’内,借以使第二转动模组5与固定座31相对弧形摆动。第二板件51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二凸耳513,513’,两个第二凸耳513,513’之间具有一第二限位槽514,一直杆穿过第二限位槽514,且直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二凸耳513,513’,该直杆做为第二滑轨515;第二板件51的另一侧具有一凸耳516,凸耳516的端面锁接一带头螺杆,带头螺杆穿过第二接壳件15的第二线性轨151,该带头螺杆做为第三限位部517,借以使第三限位部517于第二线性轨151内以直线方式来回移动。
第二连动杆52的一端为具有C字形的一第二枢接部521,一第二滑杆522的一端枢接第二枢接部521,第二滑杆522的另一端具有径向贯穿的一第二穿孔523,第二穿孔523套接第二滑轨515,借以在第二板件51转动时,使第二滑杆522的另一端限位于两个第二凸耳513,513’之间,并使第二连动杆52的一端与第二滑轨515相对直线移动。第二滑杆522的另一端径向设有一长形储油槽,该储油槽做为第二槽524,第二槽524连通第二穿孔523,借以储存润滑油以减少第二滑杆522与第二滑轨515之间的摩擦,并降低噪音的产生。第二连动杆52的另一端以同动的方式套接第二轴杆36的一端,第二连动杆52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525,第二抵压部525为具有C字形截面的套环,供抵压固定座31的第二止挡部3152,并限制第二机体11相对于第一机体10的转动开合角度。
而一弹性定位件39的中段区域为一平板,供向上锁合固定座31的底部;平板的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向上弧形弯折的弧形片391,391’,供向上弹性抵压第一板件41的第一导引部412及第二板件42的第二导引部512,以防止第一板件41及第二板件42分别在进行弧形摆动时,轻易转出底座3之外而造成松脱。
借此,在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11相对展开或翻转至闭合的过程中,当第一转动模组4相对于第二转动模组5转动时,通过同动模组6的各齿轮的连动,即可使第一齿轮61与第二齿轮63反向转动,并同步带动第一连动杆42的另一端、第一轴杆35与第二连动杆52的另一端、第二轴杆36同步连动;使第一滑杆422、第二滑杆522分别在第一限位槽414及第二限位槽514内移动;而通过第一连动杆42的第一枢接部421、第二连动杆52的第二枢接部521分别与第一滑杆422、第二滑杆522之间的同步转动摩擦以产生扭力,同时搭配扭力模组7,使扭力在每个转动角度稳定维持在预设范围内,进而使第一机体10及第二机体11能够稳定的相对转动,并在转动时自由停滞在一定的角度上。而通过第一连动杆42的第一抵压部425抵压固定座31的第一止挡部3151,以及第二连动杆52的第二抵压部525抵压固定座31的第二止挡部3152,则可限制第二机体11相对于第一机体10的转动开合角度。
请参阅图6~图17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电子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其采用另一形态的第一接壳件14’及第二接壳件15’,使第二实施例的双转动模组2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长形座体30的宽度方向两侧还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三导引限位部303及一第四导引限位部304,第三导引限位部303与第一导引限位部301间隔并列于长形座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四导引限位部304与第二导引限位部302间隔并列于长形座体3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长形座体30还包括一固定座33及一侧板330,当侧板330锁接固定座3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之后,于长形座体30(固定座33)的另一端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相对应的一第三开槽336及一第四开槽338;固定座33另一端的一侧及侧板330上分别具有一第一弧形滑槽337,337’,借以使两个第一弧形滑槽337,337’间隔并列于第三开槽336的两侧,并形成第三导引限位部303;固定座33另一端的另一侧及侧板330上分别具有一第二弧形滑槽339,339’,借以使两个第二弧形滑槽339,339’间隔并列于第四开槽338的两侧,并形成第四导引限位部304;借以使第一接壳件14’的另一端及第二接壳件15’的另一端均连接在固定座33内。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板件41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线性滑槽43,第二板件51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线性滑槽53;一第一接壳件14’的一端枢接一第一枢杆143,第一枢杆143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一线性滑槽43内;第一接壳件14’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一凸柱144,144’,两个第一凸柱144,144’各自限位于两个第一弧形滑槽337,337’内,借以使第一接壳件14’的另一端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两个第一弧形滑槽337,337’;而第二接壳件15’的一端枢接一第二枢杆153,第一枢杆143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线性滑槽53内;第二接壳件15’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二凸柱154,154’,两个第二凸柱154,154’各自以弧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第二弧形滑槽339,339’内。借此,当第二机体11相对于第一机体10折叠之后,通过第二实施例的两个第一接壳件14’及两个第二接壳件15’分别取代第一实施例的两个第一接壳件14及两个第二接壳件15,即可如图17所示,将第一接壳件14’及第二接壳件15’同时隐藏于底座3的长形底壳32内而不会外露。
除了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特征之外,长形座体30及双转动模组(第一转动模组4及第二转动模组5)的其他部位、同动模组6、扭力模组7等组件是共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特征,为了便于区别,将这两个实施例的固定座31,33、第一接壳件14,14’及第二接壳件15,15’分别以不同符号标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转动模组2具有一底座3,底座3的两侧分别设有转动模组,转动模组拆分为板件及连动杆,还可进一步分拆有接壳件,将其中的双转动模组2的板件及连动杆、同动模组6及扭力模组7分别模组化,不但可以简化各零件的结构与形状以节省制造成本、方便制造及组装,还能有效简化转动模组的动作,缩小整体厚度以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且可以视实际情况,依电子折叠装置的尺寸大小,灵活搭配相异结构设计的接壳件形态,在底座的长度方向选择排列双转动模组2的数量,借以形成多点支撑及导引效果,不但可以产生足够的强度、转动更平顺,在使用上也具有弹性。另外,当每个铰链(双转动模组)的组件中都设有引导两个机体开合的线性滑槽和弧形滑槽时,即可减少了锁合两个接壳件的螺丝,不但在制造及组装上更精简,且在整体折叠后也不会外露接壳件,而使得使整体的外观更具有美感。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是可能的,且皆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所涵盖。
Claims (19)
1.一种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其具有一长形座体,该长形座体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导引限位部及一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一导引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止挡部,该第二导引限位部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止挡部;
一第一转动模组,其包括一第一板件及一第一连动杆,该第一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导引部,该第一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该第一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滑轨;该第一连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滑轨,该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抵压部,以抵压该第一止挡部;该第一连动杆的该另一端通过一第一轴杆以连接一连接件的一端;以及
一第二转动模组,其包括一第二板件及一第二连动杆,该第二板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二导引部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二板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滑轨;该第二连动杆的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滑轨,该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抵压部,以抵压该第二止挡部;该第二连动杆的该另一端通过一第二轴杆以连接该连接件的另一端,使该第一转动模组及该第二转动模组相对转动开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长形底壳,该长形底壳具有一定位槽,以容纳固定该长形座体;该第一连动杆的该另一端通过该第一轴杆以连接一同动模组及一扭力模组;该第二连动杆的该另一端通过该第二轴杆以连接该同动模组及该扭力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具有一固定座及一支撑座,该固定座及该支撑座分别向下锁接该长形底壳;该固定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延伸板,该支撑座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延伸板,该第一延伸板搭接并锁合该第二延伸板;该第一导引限位部与该第一止挡部并列于该固定座的一侧,该第二导引限位部与该第二止挡部并列于该固定座的另一侧;该支撑座的另一端具有一用于枢接定位该第一轴杆的第一定位孔和一用于枢接定位该第二轴杆的第二定位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定位件,该弹性定位件连接该长形座体的底部,该弹性定位件的两端各具有至少一弧形片,以向上弹性抵压该第一导引部及该第二导引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内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块,该第一板件的该第一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一弧形槽,该两个第一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该两个第一弧形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二开槽,该第二开槽内具有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块,该第二板件的该第二导引部具有两个反向的第二弧形槽,该两个第二弧形块分别以相对弧形摆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该两个第二弧形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凸耳,该两个第一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一限位槽;该第一滑轨为一直杆,该第一滑轨穿过该第一限位槽,且该第一滑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两个第一凸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滑杆,该第一连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一滑杆的一端枢接该第一枢接部,该第一滑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穿孔,以套接该第一滑轨,并使该第一滑杆的该另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第一凸耳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杆的该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一槽,该至少一第一槽连通该第一穿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的一侧具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二凸耳,该两个第二凸耳之间具有一第二限位槽;该第二滑轨为一直杆,该第二滑轨穿过该第二限位槽,且该第二滑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两个第二凸耳。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滑杆,该第二连动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滑杆的一端枢接该第二枢接部,该第二滑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穿孔,以套接该第二滑轨,并使该第二滑杆的该另一端以相对移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第二凸耳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杆的该另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槽,该至少一第二槽连通该第二穿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接壳件以及一第二接壳件;该长形座体长度方向的一端面上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该第一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一线性轨及一第一弧形轨,该第一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线性轨,该第二限位部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轨;该第二接壳件上具有一第二线性轨及一第二弧形轨,该第二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线性轨,该第四限位部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弧形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接壳件以及一第二接壳件;该长形座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还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三导引限位部及一第四导引限位部,该第三导引限位部及该第一导引限位部间隔并列于该长形座体的长度方向一侧,该第四导引限位部及该第二导引限位部间隔并列于该长形座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该第一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线性滑槽,该第一接壳件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线性滑槽,该第一接壳件的另一端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三导引限位部;该第二板件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线性滑槽,该第二接壳件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线性滑槽,该第二接壳件的另一端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该第四导引限位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还包括一固定座及一侧板,该侧板连接该固定座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使该第三导引限位部及该第四导引限位部对应位于该固定座的另一端的宽度方向两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三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三开槽及该第三开槽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一弧形滑槽,该第一接壳件的一端还枢接一第一枢杆,该第一枢杆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该第一线性滑槽内,该第一接壳件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一凸柱,该两个第一凸柱分别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该第一弧形滑槽内。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转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座体的该第四导引限位部还包括一第四开槽及该第四开槽内两个间隔并列的第二弧形滑槽,该第二接壳件的一端还枢接一第二枢杆,该第二枢杆的一端以直线移动的方式限位于第二线性滑槽内,该第二接壳件的另一端具有反向延伸且同轴的两个第二凸柱,该两个第二凸柱分别以弧线移动的方式连接限位于两个该第二弧形滑槽内。
1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3~17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机体及一第二机体;该第一机体内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的一侧连接该第一板件,该第一机体的一侧边内连接该第一接壳件,该第一枢接件枢设该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该第二机体内具有一个以上的第二枢接件及一第二支承板,该第二支承板的一侧连接该第二板件,该第二机体的一侧边内连接该第二接壳件,该第二枢接件枢设该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接件及该第二枢接件均包括一固定件及一转动板,各固定件分别结合该第一机体及该第二机体,各固定件的中段位置具有一第一阻挡部;各转动板分别结合该第一支承板及该第二支承板,各转动板的一侧分别枢接各固定件,且各转动板的该一侧均具有一第二阻挡部,以分别抵压各自对应的该第一阻挡部以限制各转动板的掀开角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17455.2U CN221054137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217455.2U CN221054137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54137U true CN221054137U (zh) | 2024-05-31 |
Family
ID=91223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217455.2U Active CN221054137U (zh) | 2023-11-28 | 2023-11-28 |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54137U (zh) |
-
2023
- 2023-11-28 CN CN202323217455.2U patent/CN2210541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842647B1 (en) |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 |
US20200409427A1 (en) | Hinge device for a foldable device | |
US20210368032A1 (en) |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 |
WO2023071957A1 (zh) |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0045788B (zh)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211259337U (zh) | 同动式铰链 | |
US12058276B2 (en)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 |
CN217177145U (zh) | 折叠式铰链 | |
US20240056517A1 (en) | Hinge | |
CN217814524U (zh) | 铰链 | |
CN112817377A (zh) | 一种双屏折叠铰链及其双屏智能终端 | |
CN114017436A (zh) |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221054137U (zh) | 双转动模组及使用该双转动模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219587959U (zh) | 双转轴连动结构 | |
CN213176454U (zh) |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
CN112908161B (zh) |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 |
CN212377099U (zh) | 上升和平移同步枢纽器 | |
CN114038328A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1720426A (zh) | 上升和平移同步枢纽器 | |
CN111752340B (zh) |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 |
CN116708613B (zh) |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 |
CN113027899A (zh) | 同动式铰链 | |
CN221097176U (zh) | 柔性屏转轴结构 | |
TWM651354U (zh) | 雙轉動模組結構及使用該雙轉動模組結構之折疊式電子裝置 | |
CN117351844B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