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4524U - 铰链 - Google Patents

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14524U
CN217814524U CN202222135137.0U CN202222135137U CN217814524U CN 217814524 U CN217814524 U CN 217814524U CN 202222135137 U CN202222135137 U CN 202222135137U CN 217814524 U CN217814524 U CN 217814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hinge
rod
rota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351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艳姣
徐安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351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14524U/zh
Priority to TW111209040U priority patent/TWM634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14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145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Hinges (AREA)

Abstract

一种铰链,包含两个导引架、传动总成、施力总成及两个旋转支架。所述导引架沿前后方向反向设置且相间隔。所述传动总成设置于所述导引架之间。所述施力总成包括两个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的迫紧板。所述旋转支架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包括能转动地枢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的弧形枢接组件、连接于所述传动总成用以致动所述传动总成作动的致动件,及摩擦接触对应的所述迫紧板的摩擦面。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设置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地分别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及对应的所述迫紧板旋转。借此,使得所述铰链的体积能小型化,并能降低所述铰链的制造成本、组装成本及检验成本。

Description

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特别是涉及一种同动式的铰链。
背景技术
现有具有可挠式屏幕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或电子书)通常是通过连接在两个机体之间的一铰链来达到所述机体能向内折叠的作用。
现有的第一种铰链包含一同步机构及一扭力机构。所述同步机构与所述扭力机构各自为独立的结构。所述同步机构主要包括四个导引架,及两个旋转架。每一个所述旋转架枢接在对应的两个所述导引架之间。所述旋转架分别连接所述机体以带动所述机体同步旋转。所述扭力机构主要包括两根轴杆、两个分别套设于所述轴杆的凸轮,及两个分别枢接于所述轴杆且分别连接于所述机体的凸轮架。通过所述凸轮架与所述凸轮相配合以将所述机体锁定在所需的位置。
现有的第二种铰链将同步机构及扭力机构整合在一起。此种铰链主要包括两个旋转架、两根轴杆、两个分别枢接于所述轴杆的凸轮架、一设置于所述轴杆并与所述凸轮架相配合的凸轮板,及两个滑块连动机构。每一个所述滑块连动机构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旋转架、对应的所述凸轮架及对应的所述机体之间。
然而,由于前述两种铰链的组成构件数量多且结构复杂,因此,存在有整体体积大、制造成本高、组装成本高、检验成本高,以及组成构件管控不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铰链包含两个导引架、传动总成、施力总成及两个旋转支架,所述导引架沿前后方向反向设置且相间隔,所述传动总成设置于所述导引架之间,所述施力总成包括两个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的迫紧板,所述旋转支架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包括能转动地枢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的弧形枢接组件、连接于所述传动总成用以致动所述传动总成作动的致动件,及摩擦接触对应的所述迫紧板的摩擦面,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设置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地分别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及对应的所述迫紧板旋转,使得所述旋转支架能通过所述传动总成反向地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所制成的一体成型式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及连接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位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之间并具有所述摩擦面,所述第二架体沿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架体相间隔并具有所述致动件,所述连接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共同构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导引架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的弧形导轨与弧形导槽,所述第一架体形成有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弧形导轨的弧形滑槽,所述第二架体具有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弧形导槽的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槽与所述弧形滑轨共同构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所述传动总成包括两个枢接于所述导引架之间且彼此相啮合的连动齿轮轴,及两个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左右侧的传动齿轮,所述致动件为啮合于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的弓形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迫紧板具有迫紧面,所述迫紧板的迫紧面分别施加两个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且方向相反的压力于所述旋转支架的摩擦面,使所述迫紧板的迫紧面分别迫紧接触所述摩擦面。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所述摩擦面为凸轮面并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一卡掣部,所述迫紧面为凸轮面并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二卡掣部,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用以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卡掣部分别卡掣于所述第二卡掣部,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卡掣部其中之一位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上方,所述第一卡掣部其中另一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为凹槽与凸块其中之一,每一个所述第二卡掣部为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其中另一。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所述旋转支架能分别绕两条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导引架上方且高度相同,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的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绕对应的所述轴线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迫紧板具有相反于所述迫紧面的外侧面,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两根支撑杆、卡扣板,及两个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杆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杆体,及形成于所述杆体一端的杆头,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及所述迫紧板,所述杆头顶抵于对应的其中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所述卡扣板卡扣于所述支撑杆的杆体且邻近于每一个所述杆体相反于所述杆头的一端,每一个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的杆体且施加弹力地顶抵于所述卡扣板及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卡扣板且位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销杆,及套设于所述销杆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施加弹力地顶抵于所述卡扣板及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形成有供对应的所述支撑杆的杆体穿设的弧形定位槽,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杆体能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摩擦接触,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定位槽相反端的第一抵止面与第二抵止面,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杆体,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杆体。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形成有弧形定位槽,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定位槽相反端的第一抵止面与第二抵止面,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穿设于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的弧形定位槽及所述迫紧板,每一根所述支撑杆能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摩擦接触,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所述传动总成包括两个枢接于所述导引架之间且彼此相啮合的连动齿轮轴,及两个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左右侧且分别能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传动齿轮,所述致动件为啮合于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的弓形齿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将能达到同步旋转作用的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与所述旋转支架以及能达到扭力作用的所述旋转支架与所述施力总成整合在一起,以及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同时将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等诸多元件整合为一体成型式构件的结构设计的设计方式,能大幅地降低所述铰链的组成构件数量,使得组成构件在管控上容易,并且方便组装以缩短组装工时。借此,使得所述铰链的体积能小型化,并能降低所述铰链的制造成本、组装成本及检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铰链的一实施例应用于一折叠式电子装置,说明两个机体、一可挠式屏幕,及两个铰链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2是图1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机体、一承载架,及所述铰链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3是图2的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承载架及所述铰链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两个导引架、一传动总成、两个旋转支架,及一施力总成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5是所述实施例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6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旋转支架在一第一角度位置;
图8是沿图6中的VIII-VIII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9是沿图6中的IX-IX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10是沿图6中的X-X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11是沿图6中的XI-XI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1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旋转支架在一第二角度位置;
图1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图1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图15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铰链的一实施例,应用在一折叠式电子装置100,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100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或笔记本计算机。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100包括两个机体 101、一可挠式屏幕102、一承载架103,及两个铰链104。
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定义所述折叠式电子装置100的一前后方向 X、一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X的左右方向Y,及一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X与所述左右方向Y的上下方向Z。图1中的所述前后方向X是箭头所指方向为前,反向为后。图1中的所述左右方向Y是箭头所指方向为左,反向为右。图1中的所述上下方向Z是箭头所指方向为上,反向为下。
参阅图1、图2及图3,所述机体101沿所述左右方向Y反向设置且并排排列。每一个所述机体101包含一承载板105。每一个所述机体101形成有一内部空间106,所述内部空间106的开口位于所述机体101侧边。所述可挠式屏幕102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机体101的承载板105上。所述承载架103设置于所述机体101的内部空间106内。所述承载架103形成有一开口朝上的容置空间107。所述铰链104沿所述前后方向X反向设置于所述承载架103的容置空间107内且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间隔,所述铰链104分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机体101 的承载板105。
需说明的是,所述铰链104的使用数量随着所述机体101的尺寸不同而变化,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104数量也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两个为限。
参阅图4、图5、图6、图7及图8,每一个所述铰链104包含两个导引架1、一传动总成2、两个旋转支架3,及一施力总成4。所述导引架1沿所述前后方向X反向设置且相间隔并通过螺丝锁固于所述承载架103(如图3所示)。每一个所述导引架1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X 相间隔的一弧形导轨11与一弧形导槽12。其中一个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及弧形导槽12以及另一个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 及弧形导槽12分别是绕两条虚拟的轴线A延伸所构成。每一条所述轴线A通过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及弧形导槽12的圆心。所述弧形导槽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导引架1顶面并呈开放状。所述轴线A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X且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间隔,所述轴线A沿所述上下方向Z间隔位于所述导引架1上方且高度相同。每一个所述导引架1形成有两个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间隔的枢接孔 13,及两个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间隔的穿孔14。所述穿孔14分别位于所述枢接孔13左右侧。
参阅图4、图5、图6及图9,所述传动总成2设置于所述导引架 1之间并包括两个连动齿轮轴21,及两个传动齿轮22。所述连动齿轮轴21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列且彼此相啮合。每一个所述连动齿轮轴 21前后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导引架1的对应所述枢接孔13。所述传动齿轮22沿所述左右方向Y排列且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21 左右侧。
参阅图1、图4、图5、图6及图10,所述旋转支架3沿所述前后方向X反向设置,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所制成的一体成型式构件,前述一体成型方式例如为射出成型、压注成型等。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包括一第一架体31、一第二架体32,及一连接架体33。所述第一架体31通过一螺丝108锁固于对应的所述承载板105。所述第一架体31呈弓架形并具有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间隔的一摩擦面311与一内侧面3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面311 为一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延伸所构成的凸轮面,所述摩擦面311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一卡掣部313。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313是以一凹槽为例。所述内侧面312位于所述摩擦面311内侧并面向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
参阅图4、图5、图6、图7及图11,所述第一架体31形成有一由所述内侧面312朝所述摩擦面311方向凹陷的弧形滑槽314,及一由所述摩擦面311朝所述内侧面312方向凹陷并与所述弧形滑槽314 连通的弧形定位槽315。所述弧形滑槽314是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延伸所构成,所述弧形滑槽314的其中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架体31顶面并呈开放状。所述弧形滑槽314形状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形状相配合,且所述弧形滑槽314能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所述弧形定位槽315是绕对应的所述轴线 A延伸所构成,所述弧形定位槽315的相反端分别呈封闭状。所述第一架体31具有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定位槽315相反端的一第一抵止面 316与一第二抵止面317。
参阅图4、图5、图6、图8及图9,所述第二架体32沿所述前后方向X与所述第一架体31相间隔且位于所述第一架体31内侧。所述第二架体32位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内侧且位于对应的所述连动齿轮轴21上方及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上方。所述第二架体32具有一致动件321,及一弧形滑轨3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动件321 是一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延伸所构成的弓形齿轮。所述致动件321 啮合于所述传动总成2的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用以致动所述传动齿轮22转动。所述弧形滑轨322凸设于所述致动件321面向所述第一架体31的一侧,所述弧形滑轨322是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延伸所构成。所述弧形滑轨322形状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槽12 形状相配合,且所述弧形滑轨322能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槽12。所述第二架体32的弧形滑轨322与所述第一架体 31的弧形滑槽314共同构成所述旋转支架3的一能转动地枢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枢接组件30。
参阅图1、图6、图10及图11,所述连接架体33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31与所述第二架体32之间且凸伸出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一侧,所述连接架体33邻近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掣部313及所述第一抵止面316。所述连接架体33通过两个螺丝109锁固于对应的所述承载板105。
参阅图6及图7,所述旋转支架3能分别绕所述轴线A旋转,且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能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在一第一角度位置(如图7所示)及一第二角度位置(如图12所示)之间旋转。其中,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设置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30、所述致动件321及所述摩擦面311能同时地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分别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所述传动总成2及所述施力总成4旋转,使得所述旋转支架3 能通过所述传动总成2反向地同步转动,以带动所述机体101在一展开状态(如图7所示)及一收合状态(如图12所示)之间变换。
参阅图4、图5、图6及图10,所述施力总成4包括两个迫紧板 41、两根支撑杆42、一卡扣板43、两个第一弹簧44、一销杆45,及一第二弹簧46。所述迫紧板41沿所述前后方向X反向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支架3前后侧。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X相间隔的一迫紧面411与一外侧面412。所述迫紧面411面向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摩擦面311,用以迫紧接触所述摩擦面311。所述外侧面412位于所述迫紧面411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为一凸轮板,所述迫紧面411为一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 延伸所构成的凸轮面,所述迫紧面411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二卡掣部413。每一个所述第二卡掣部413是以一用以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掣部313的凸块为例。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形成有两个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间隔的穿孔414,每一个所述穿孔414延伸于所述迫紧面411与所述外侧面412之间。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每一个所述第二卡掣部413也可为一凹槽,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313也可为一用以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413的凸块,不以前述公开方式为限。
所述支撑杆42沿所述左右方向Y相间隔。每一根所述支撑杆42 的轴向沿所述前后方向X延伸并具有一杆体421,及一形成于所述杆体421一端的杆头422。所述杆体421形成有一环形卡槽423,所述环形卡槽423邻近于所述杆体421相反于所述杆头422的一端。所述杆体421用以穿设于每一个所述导引架1的对应的所述穿孔14、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弧形滑槽314与弧形定位槽315,及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对应的所述穿孔414。所述杆体 421外周面能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架体31摩擦接触。所述杆体421形成有所述环形卡槽423的部位能凸伸出对应的所述迫紧板 41的外侧面412,使得所述环形卡槽423与所述外侧面412相间隔一段适当距离。所述杆头422的外径大于所述杆体421的外径,用以顶抵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
所述卡扣板43用以卡扣于所述支撑杆42的环形卡槽423并能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相间隔一段适当距离。每一个所述第一弹簧44为一压缩弹簧,用以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每一个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两端分别用以施加弹力地顶抵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及所述卡扣板43。所述销杆45设置于所述卡扣板43中间处且位于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之间,所述销杆45是以一铆接于所述卡扣板43的铆钉为例。所述第二弹簧46 为一用以套设于所述销杆45的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弹簧46的两端分别用以施加弹力地顶抵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及所述卡扣板43。
参阅图6、图7、图8及图9,欲组装所述铰链104的组成构件时,将每一个所述连动齿轮轴2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导引架1的对应所述枢接孔13,使所述连动齿轮轴21彼此相啮合。接着,进行所述旋转支架3与所述导引架1之间的组装。将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旋转适当的角度,使所述弧形滑槽314的开放端对齐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一端,以及所述弧形滑轨322的一端对齐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槽12的其中一开放端。随后,将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位置,使所述弧形滑槽314供对应的所述弧形导轨11 插入以及所述弧形滑轨322插入对应的所述弧形导槽12。借此,使所述弧形滑槽314及所述弧形滑轨322分别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弧形导轨 11及所述弧形导槽12。此时,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致动件321 会啮合于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顶部。
参阅图6及图10,将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第二卡掣部413分别卡掣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卡掣部313,使所述迫紧板41 的迫紧面411分别接触所述旋转支架3的摩擦面311。
参阅图6,及图7至图11,将每一根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 穿设于每一个所述导引架1的对应的所述穿孔14、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弧形滑槽314与弧形定位槽315,及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对应的所述穿孔414,使所述支撑杆42的杆头422同时抵止于同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以及所述支撑杆42的环形卡槽423与另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相隔一段距离。此时,每一个所述传动齿轮22能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
接着,将每一个所述第一弹簧44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杆体421凸伸出所述外侧面412的部位,以及将所述第二弹簧46套设于所述销杆45。将所述卡扣板43朝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移动至对齐于所述环形卡槽423的位置,所述卡扣板43在前述移动过程中会压缩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使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压缩变形并蓄积弹力。之后,将所述卡扣板43卡扣于所述环形卡槽423,即完成所述铰链104的组装。
参阅图6,由于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压缩变形并且蓄积弹力,因此,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所蓄积的弹力会直接施加在其中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以及通过所述卡扣板43及所述支撑杆42传递至另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外侧面412。借此,所述施力总成4的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会分别施加两个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X且方向相反的压力F于所述旋转支架3的摩擦面 311,使所述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分别迫紧接触所述摩擦面311。
由于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所制成的一体成型式构件,且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同时成型有所述弧形枢接组件30、所述致动件321及所述摩擦面311并将其整合为一体成型式构件的结构,因此,能大幅地降低所述铰链104的组成构件数量,使得组成构件在管控上容易,并且方便组装以缩短组装工时。借此,使得所述铰链104的体积能小型化,并能降低所述铰链104的制造成本、组装成本及检验成本。
参阅图1、图7、图10及图11,当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旋转支架3呈摊平状且所述连接架体33分别朝向左右侧且相互远离。所述机体101在所述展开状态,使得所述可挠式屏幕102呈摊平状。每一个所述机体101的两个沿所述前后方向X 相间隔的内顶端110位于所述轴线A中间,所述可挠式屏幕102顶面的一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X的中心线C也位于所述轴线A中间。借由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卡掣部313分别卡掣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第二卡掣部413,以及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抵止面 316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并且被所述杆体421挡止,使得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能稳固地定位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从而使得所述机体101能稳固地定位在所述展开状态。
参阅图6至图11,欲将所述机体101由所述展开状态变换至所述收合状态时,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及一相反于第一旋转方向R1的第二旋转方向R2分别旋转左右所述机体101。每一个所述机体101转动过程中会带动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旋转,使得所述弧形枢接组件30、所述致动件321、所述摩擦面311及所述弧形定位槽315同时地绕对应的所述轴线A分别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 及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旋转。其中,所述弧形滑槽314会逐渐地滑离对应的所述弧形导轨11并凸伸出所述弧形导轨11上方,所述弧形滑轨322则会逐渐地滑离对应的所述弧形导槽12并凸伸出所述弧形导槽12上方。所述致动件321会致动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旋转,使所述传动齿轮22带动相啮合的对应所述连动齿轮轴21同步转动。所述摩擦面311的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313会逐渐地移离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413并且将对应的所述迫紧面411向外顶撑,使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向外移动。所述第一抵止面316会逐渐移离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
参阅图9、图12及图13,由于所述传动总成2的连动齿轮轴21 彼此相啮合,因此,所述连动齿轮轴21反向转动的角度会相同,使得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沿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及所述第二旋转方向 R2反向地同步旋转的角度相同。此外,由于所述传动齿轮22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21左右侧,且所述致动件321分别啮合于所述传动齿轮22顶部,因此,所述致动件321分别绕所述轴线A反向旋转的过程中会逐渐地相互远离。
参阅图7及图12,由于所述机体101的内顶端110以及所述可挠式屏幕102的中心线C皆位于所述轴线A中间,因此,所述机体101 通过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绕所述轴线A转动的过程中,每一个所述机体101的内顶端110会逐渐地朝向对应的所述轴线A下方转动,使得所述两个机体101的内顶端110相互远离。同时,所述机体101会弯折所述可挠式屏幕102,使所述可挠式屏幕102的中心线C下降高度并且形成一绕所述中心线C弯曲的弯曲部111。
参阅图6、图12、图13、图14及图15,当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旋转支架3呈竖直状且所述致动件 321相互远离而所述连接架体33相互靠近。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 中邻近于所述连接架体33的对应所述第一卡掣部313位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上方,而远离所述连接架体33的对应所述第一卡掣部313 则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对应所述第二卡掣部413位置对齐。借由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所蓄积的弹力作用,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会自动地向内并朝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卡掣部413自动地卡掣于对应所述第一卡掣部313进而产生一顿点感。借此,使得使用者能通过此顿点感得知所述旋转支架3已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此外,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二抵止面 317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并且被所述杆体421挡止,以防止所述旋转支架3继续转动。借由所述第二卡掣部413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掣部313,以及所述杆体421挡止所述第二抵止面317,使得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能稳固地定位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
参阅图12及图13,当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定位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机体101定位在所述承载板105相向的所述收合状态。借由所述旋转支架3的弧形枢接组件30(如图6所示)分别绕所述轴线 A旋转,使得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定位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致动件321相互远离,且所述机体101的内顶端110在所述左右方向 Y上形成有一间距D,因此,提供了所述可挠式屏幕102的弯曲部111 足够大的弯曲下沉空间。借此,能避免所述可挠式屏幕102的弯曲部 111的曲率半径过小而产生损伤。
参阅图12、图13、图14及图15,欲将所述机体101由所述收合状态变换至所述展开状态时,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R2及所述第一旋转方向R1分别旋转左右所述机体101,以带动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绕所述轴线A旋转。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在旋转过程中,所述弧形滑槽314会逐渐地滑入对应的所述弧形导轨11,所述弧形滑轨322(如图8所示)则会逐渐地滑入对应的所述弧形导槽12。所述致动件321 相互靠近而所述连接架体33相互远离。所述摩擦面311的第一卡掣部313会逐渐地移离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413并且将对应的所述迫紧面411(如图6所示)向外顶撑,使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向外移动。所述第二抵止面317会逐渐移离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
此外,所述机体101通过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绕所述轴线A转动的过程中,每一个所述机体101的内顶端110会逐渐地朝上并朝向所述轴线A中间转动,使得所述机体101的内顶端110相互靠近。同时,所述机体101会带动所述可挠式屏幕102的弯曲部111上移并逐渐将所述弯曲部111摊平。
参阅图6、图7、图10及图11,当所述旋转支架3分别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旋转支架3呈摊平状。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 3的第一卡掣部313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第二卡掣部413 位置对齐。借由所述第一弹簧44及所述第二弹簧46所蓄积的弹力作用,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会自动地向内并朝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 移动,使得所述第二卡掣部413自动地分别卡掣于所述第一卡掣部 313进而产生一顿点感。借此,使得使用者能通过此顿点感得知所述旋转支架3已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此外,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抵止面316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42的杆体421并且被所述杆体421挡止,以防止所述旋转支架3继续转动。借此,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即回复并定位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使得所述机体101 回复并定位在所述展开状态。
参阅图7、图8及图9,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借由所述第一架体31的弧形滑槽314及所述第二架体32的弧形滑轨322分别滑动地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弧形导轨11及弧形导槽12的方式,能提升滑动过程的平衡性、稳定性及顺畅度,并能防止所述致动件321 脱离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22的情形产生。
参阅图6、图10、图11及图12,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与所述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的过程中,借由所述摩擦面311摩擦接触对应的所述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所产生的扭力作用,使得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能无段地定位在任一个所需的角度位置。此外,借由所述第一架体31在旋转过程中与对应的所述杆体421 外周面产生摩擦,能进一步地提升所述旋转支架3定位在所需角度位置时的稳定性。
借由所述迫紧板41、所述支撑杆42、所述卡扣板43及所述第一弹簧44将所述导引架1、所述传动总成2,及所述旋转支架3连接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所述施力总成4能通过较少的元件便能将前述构件稳固地组装在一起。借此,能进一步地降低所述铰链104的组成构件数量、制造成本、组装成本及检验成本。此外,借由所述第一弹簧44 及所述第二弹簧46所提供的弹力,使得所述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 分别施加所述压力F于所述旋转支架3的摩擦面311,借此,所述旋转支架3能分别受到扭力作用而定位。借此,能提升所述旋转支架3 的定位平衡性及稳定性。再者,借由每一根所述支撑杆42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3的弧形定位槽315相配合的方式,能防止所述旋转支架3转向过度而脱离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借由所述销杆45及所述第二弹簧46的设计,能提升所述压力F的压力值。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所述铰链104也可依照需求而有下述不同的实施态样:
其中一种实施态样: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摩擦面311省略所述第一卡掣部313而设计成平面,每一个所述迫紧板41的迫紧面411 省略所述第二卡掣部413而设计成平面。所述摩擦面311与所述迫紧面411同样能通过面与面之间的摩擦而达到锁定定位的效果。
另一种实施态样:所述施力总成4省略所述销杆45及所述第二弹簧46。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所述铰链104,借由将能达到同步旋转作用的所述导引架1、所述传动总成2与所述旋转支架3以及能达到扭力作用的所述旋转支架3与所述施力总成4整合在一起,以及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同时将所述弧形枢接组件30、所述致动件321及所述摩擦面311等诸元整合为一体成型式构件的结构的设计方式,能大幅地降低所述铰链104的组成构件数量,使得组成构件在管控上容易,并且方便组装以缩短组装工时。借此,使得所述铰链104的体积能小型化,并能降低所述铰链104的制造成本、组装成本及检验成本。本实施例的所述铰链104通过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的第一架体31及所述第二架体32共同枢接并夹持住对应的所述导引架1的设计方式,相较于背景技术的第一种铰链而言能节省所述导引架1的使用数量。本实施例的所述铰链104通过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3为一体成型式构件且同时具有所述弧形枢接组件30、所述致动件321及所述摩擦面 311的设计方式,使得所述旋转支架3同时具有背景技术的第一、二种铰链的旋转架及凸轮架的功能,因此能省略第一、二种铰链的凸轮架的使用,并且能省略第二种铰链的滑块连动机构的使用,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15)

1.一种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包含两个导引架、传动总成、施力总成及两个旋转支架,所述导引架沿前后方向反向设置且相间隔,所述传动总成设置于所述导引架之间,所述施力总成包括两个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的迫紧板,所述旋转支架沿所述前后方向反向设置,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包括能转动地枢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的弧形枢接组件、连接于所述传动总成用以致动所述传动总成作动的致动件,及摩擦接触对应的所述迫紧板的摩擦面,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设置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地分别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及对应的所述迫紧板旋转,使得所述旋转支架能通过所述传动总成反向地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是通过一体成型方式所制成的一体成型式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及连接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位于对应的所述导引架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之间并具有所述摩擦面,所述第二架体沿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架体相间隔并具有所述致动件,所述连接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共同构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导引架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的弧形导轨与弧形导槽,所述第一架体形成有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弧形导轨的弧形滑槽,所述第二架体具有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弧形导槽的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槽与所述弧形滑轨共同构成所述弧形枢接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所述传动总成包括两个枢接于所述导引架之间且彼此相啮合的连动齿轮轴,及两个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左右侧的传动齿轮,所述致动件为啮合于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的弓形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迫紧板具有迫紧面,所述迫紧板的迫紧面分别施加两个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且方向相反的压力于所述旋转支架的摩擦面,使所述迫紧板的迫紧面分别迫紧接触所述摩擦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为凸轮面并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一卡掣部,所述迫紧面为凸轮面并具有两个角度相间隔的第二卡掣部,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用以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卡掣部分别卡掣于所述第二卡掣部,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卡掣部其中之一位于对应的所述迫紧板上方,所述第一卡掣部其中另一卡掣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卡掣部为凹槽与凸块其中之一,每一个所述第二卡掣部为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其中另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能分别绕两条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导引架上方且高度相同,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的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绕对应的所述轴线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迫紧板具有相反于所述迫紧面的外侧面,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两根支撑杆、卡扣板,及两个第一弹簧,所述支撑杆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杆体,及形成于所述杆体一端的杆头,所述杆体穿设于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及所述迫紧板,所述杆头顶抵于对应的其中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所述卡扣板卡扣于所述支撑杆的杆体且邻近于每一个所述杆体相反于所述杆头的一端,每一个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的杆体且施加弹力地顶抵于所述卡扣板及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卡扣板且位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销杆,及套设于所述销杆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施加弹力地顶抵于所述卡扣板及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迫紧板的外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形成有供对应的所述支撑杆的杆体穿设的弧形定位槽,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杆体能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摩擦接触,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定位槽相反端的第一抵止面与第二抵止面,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杆体,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杆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能分别绕两条平行于所述前后方向的轴线旋转,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所述轴线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导引架上方且高度相同,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的所述弧形枢接组件、所述致动件及所述摩擦面能同时绕对应的所述轴线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形成有弧形定位槽,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定位槽相反端的第一抵止面与第二抵止面,所述施力总成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相间隔,每一根所述支撑杆的轴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穿设于所述导引架、所述传动总成、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的弧形定位槽及所述迫紧板,每一根所述支撑杆能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支架摩擦接触,每一个所述旋转支架能在第一角度位置及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在所述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止面抵止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总成包括两个枢接于所述导引架之间且彼此相啮合的连动齿轮轴,及两个分别啮合于所述连动齿轮轴左右侧且分别能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的传动齿轮,所述致动件为啮合于对应的所述传动齿轮的弓形齿轮。
CN202222135137.0U 2022-08-15 2022-08-15 铰链 Active CN2178145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5137.0U CN217814524U (zh) 2022-08-15 2022-08-15 铰链
TW111209040U TWM634667U (zh) 2022-08-15 2022-08-19 鉸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5137.0U CN217814524U (zh) 2022-08-15 2022-08-15 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14524U true CN217814524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74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35137.0U Active CN217814524U (zh) 2022-08-15 2022-08-15 铰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14524U (zh)
TW (1) TWM63466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28041A (zh) * 2022-08-15 2024-03-01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铰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4667U (zh) 2022-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2196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TWI714385B (zh) 同動式鉸鏈
CN113366230A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CN211423150U (zh)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7814524U (zh) 铰链
CN113898665B (zh)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6111717U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2596579B (zh) 电子装置及枢纽结构
CN115529372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CN114321145A (zh) 铰链机构及终端设备
TWM595945U (zh) 同動式鉸鏈
CN114038328A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CN113487974B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4738370B (zh) 折叠设备转动组件及折叠设备
CN116221261A (zh) 一种铰链装置、电子设备
CN117628041A (zh) 铰链
CN114627760A (zh)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CN220302544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184168A1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CN116950986A (zh)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3484909U (zh) 一种内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止位机构
WO2023109309A1 (zh) 扭矩组件、转轴套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21097176U (zh) 柔性屏转轴结构
WO2024027423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7440547U (zh) 柔屏转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