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2632U -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52632U
CN218852632U CN202223032014.0U CN202223032014U CN218852632U CN 218852632 U CN218852632 U CN 218852632U CN 202223032014 U CN202223032014 U CN 202223032014U CN 218852632 U CN218852632 U CN 218852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clear water
water
sewag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20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冒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Roid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Roid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Roid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Roidm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320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52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52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52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储液盒及清洁设备。该储液盒包括污物盒、清水盒和液位检测组件。污物盒用于储存固体垃圾,清水盒内形成有污水腔,污物盒位于污水腔内,污水腔用于储存经污物盒过滤后的污水,清水盒内形成有清水腔,清水腔与污水腔互不连通,清水腔用于储存清水。液位检测组件设置于清水腔内,包括两根第一导电杆和一根第二导电杆,两根第一导电杆延伸至清水腔的底部,用于检测清水腔内的最低液位,第二导电杆位于清水腔的顶部,用于检测清水腔内的最高液位,使用户可以准确判断清水腔内的液位情况,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导电杆占用空间较小,使得清水腔能够容纳更多清水,延长清洁设备的使用时间。

Description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清洁机器人是清洁设备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对地面的清洁、清洗等工作。目前,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清洁机器人集扫地及拖地功能于一体。
由于清洁机器人的清水盒体积较小,需要用户经常向清水盒内补充清水,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清洁机器人一般都配置有基站,通过基站中的清水箱向清洁机器人的清水盒补充清水。当清洁机器人检测到清水盒内缺水时,前往基站补充清水即可。
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浮球开关进行水位检测,如申请号为202221510795.7的前期专利中提供的清洁机器人,就通过浮球和浮球感应器来检测清水箱内的最低液位,这种结构占用清水盒内的空间比较大,而清水盒的容积较小,因此这种结构不利于清水盒内存储更多的清水,进而影响清洁效率。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储液盒及清洁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液盒,能够准确检测清水腔内的液位情况,且减小清水腔内的空间占用,使得清水腔内能够容纳更多清水,以提高清洁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储液盒,安装于设备本体内,所述储液盒包括:
污物盒,用于储存固体垃圾;
清水盒,其内形成有污水腔,所述污物盒容纳于所述污水腔内,所述污水腔用于储存经所述污物盒过滤后的污水,所述清水盒内形成有清水腔,所述清水腔与所述污水腔互不连通,所述清水腔用于储存清水;
液位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清水腔内,所述液位检测组件包括两根第一导电杆和一根第二导电杆,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延伸至所述清水腔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清水腔内的最低液位,所述第二导电杆位于所述清水腔的顶部,用于检测所述清水腔内的最高液位。
作为优选方案,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的长度相等,且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的末端均与所述清水腔的底部间隔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水腔的底部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导电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内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插孔,所述第一导电杆的末端能够插设于所述插孔内,所述支撑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插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导电杆的直径相适配,所述第一导电杆的末端能插设于所述第一孔内,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第一孔的上方,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直径且截面形状为漏斗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水盒的上端面开设有手动补水口,所述手动补水口连通所述清水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水盒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和注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注水口均与所述清水腔连通,所述出水口用于连通所述设备本体底部的清洁组件,所述注水口用于与清洁基站对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注水口呈对角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水盒的顶部铰接有提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通过应用上述储液盒,能够延长清洁设备的使用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容纳槽,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储液盒,所述储液盒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盒,在工作时,清水盒内的清水排出用于清洁地面,清洁后的污水再被吸到污物盒内,污物盒实现固体垃圾的收集,污水腔将污物盒过滤后的液体垃圾进行收集,从而完成清洗工作。清水腔内设置有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检测组件包括两根第一导电杆和一根第二导电杆,两根第一导电杆用于检测清水腔内的最低液位,第二导电杆用于检测清水腔内的最高液位,使得用户可以准确判断清水腔内的液位情况,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导电杆所占用清水腔内的空间较小,使得清水腔内能够容纳更多的清水,延长清洁设备的使用时间,提高清洁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通过应用上述储液盒,能够延长清洁设备的使用时间,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明显易懂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的仰视图;
图9是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储液盒;200、设备本体;210、容纳槽;
1、污物盒;11、手持部;12、上盖;
2、清水盒;21、上壳体;211、第一底部区域;212、第二底部区域;213、间隙;214、操作孔;215、手动补水口;22、下壳体;221、底端面;222、第一台阶面;223、第二台阶面;224、第三台阶面;23、污水腔;231、污水腔本体;232、安装腔;24、清水腔;241、第一侧部腔体;242、第二侧部腔体;25、出水口;26、注水口;27、提手;28、风腔;281、第一腔体;282、第二腔体;283、进风口;284、出风口;29、进污口;
3、液位检测组件;31、第一导电杆;32、第二导电杆;
4、支撑件;41、插孔;411、第一孔;412、第二孔;4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200和储液盒100,设备本体200内设置有容纳槽210,储液盒100位于容纳槽210内。该清洁设备主要用于家庭卫生的清洁、清洗等工作。在本实施例中,该清洁设备指的是拖地机器人,用于清洁地面。该清洁设备与基站配合使用,基站用于清洁设备的维护。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盒100包括污物盒1和清水盒2,污物盒1用于储存固体垃圾。清水盒2内形成有污水腔23,污物盒1容纳于污水腔23内,污水腔23用于储存经污物盒1过滤后的污水,清水盒2内形成有清水腔24,清水腔24与污水腔23互不连通,清水腔24用于储存清水。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在工作时,首先将清水盒2内的清水排出用于清洁地面,再将清洁后的污水吸到污物盒1内,污物盒1实现固体垃圾的收集,污水腔23将污物盒1过滤后的液体垃圾进行收集,从而完成清洗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将污水腔23、清水腔24和污物盒1全部集成于清水盒2上,采用一体式结构,减少了对设备本体200内部空间的占用。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能够实时掌握清水腔24内的液位情况,清水腔24内设置有液位检测组件3。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浮球开关进行水位检测,这种结构占用清水腔24内的空间比较大,而清水腔24的容积较小,因此这种结构不利于清水腔24内存储更多的清水,进而影响清洁效率。另外,当清洁设备检测到清水腔24内缺水时,前往基站补充清水,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水泵为清水腔24补水,通过设定水泵的抽水时间来为清水腔24充满水,到达设定的抽水时间后水泵自动停止抽水,因此只需要检测最低液位进行缺水报警,以提示用户对清水腔24进行补水,而无需进行水满报警。但是,随着水泵使用时间的加长,水泵会出现老化现象,进而影响水泵的抽水效率,相同的抽水时间下清水腔24内会出现未充满水的情况,进而影响清洁设备的清洁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位检测组件3包括两根第一导电杆31和一根第二导电杆32,三根导电杆的一端均安装在清水盒2的上表面且与清洁设备的控制组件电连接,两根第一导电杆31长度相等且末端延伸至清水腔24的底部,用于检测清水腔24内的最低液位,第二导电杆32的末端位于清水腔24的顶部,用于检测清水腔24内的最高液位。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和相应的连接电路均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任一种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控制组件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示例性地,参考图4,两根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位置为最低液位,第二导电杆32的末端位置为最高液位,清水为导电介质,在清洁过程中,当清水腔24内的液位位于最低液位和最高液位之间时,两根第一导电杆31导通,此时为有水状态,无需进行补水。当清水腔24内的液位低于最低液位时,两根第一导电杆31无法导通,此时为缺水状态,清洁设备会发出缺水警报,提示用户需要对清水腔24进行补水。在对清水腔24进行补水的过程中,当清水腔24内的液位达到最高液位时,第一导电杆31和第二导电杆32导通,此时为满水状态,清洁设备会发出满水警报,提示用户停止补水,能够保证每次补水时清水腔24内都是满水状态,不受水泵的老化影响。
通过设置液位检测组件3,使得用户可以准确判断清水腔24内的液位情况,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图3示出了液位检测组件3的设置位置,各个导电杆均位于清水腔24的一侧,占用清水腔24内的空间较小,使得清水腔24内能够容纳更多的清水,延长清洁设备的使用时间,提高了清洁效率。
作为优选方案,两根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均与清水腔24的底部间隔设置,与清水腔24的底部并不接触,该间隔比较小,且该间隔的高度即为最低液位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清洁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都是有水的状态,保证清洁效果,避免在清水腔24处于完全没水的状态时才发出缺水报警。
可以理解的是,清洁设备在日常的清洁过程中经常会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为了避免碰撞对悬空的第一导电杆31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清水腔2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件4,支撑件4位于第一导电杆31的下方,且每个第一导电杆31对应一个支撑件4。支撑件4用于支撑第一导电杆31,以对第一导电杆31的底部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导电杆31因过度晃动而导致损坏。
具体而言,为了保留第一导电杆31的底部与清水腔24底部之间的间隙空间,如图5所示,支撑件4内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至清水腔24底部的插孔41,即该插孔41为通孔,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能够插设于插孔41内,插孔41用于对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形成限位,防止第一导电杆31过度晃动而导致损坏。支撑件4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42,缺口42沿纵向贯穿支撑件4的侧壁且与插孔41连通,清水腔24内的清水能够通过缺口42流入插孔41内并与第一导电杆31接触,从而保证第一导电杆31液位检测的准确性。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5所示,插孔4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411和第二孔412,第一孔411的直径与第一导电杆31的直径相适配,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能插设于第一孔411内,第一孔411用于对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形成限位,防止第一导电杆31过度晃动而导致损坏。第二孔412位于第一孔411的上方,第二孔412的直径大于第一孔411的直径,并且第二孔412的截面形状为漏斗形,其直径由支撑件4的上端面向第二孔412的方向逐渐减小,这种设置能够更加方便将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插入到第一孔411内。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清水盒2包括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扣设形成清水腔24,污水腔23由上壳体21的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可以理解的是,设备本体200的底部设置有清洁组件(图中未示出),清洁组件包括滚刷和对滚刷表面进行刮擦的刮条,设备本体200底部对应刮条的位置具有吸污口,清水腔24通过管路与滚刷连通,污物盒1通过管路与吸污口连通。
在工作时,清水腔24为滚刷提供清水,通过滚刷旋转将地面上的脏污擦拭,同时将垃圾卷起,刮条将滚刷上的脏污脏水以及垃圾刮下,设备本体200内的风机将垃圾通过吸污口吸入污物盒1内,经污物盒1过滤后,固体垃圾留在污物盒1内,污水流入污水腔23内。在清理完毕后,污物盒1内的垃圾可以单独倒入垃圾桶内,污水腔23内的污水可以回收至基站内进行统一处理。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清水盒2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均与清水腔24连通,出水口25用于连通设备本体200底部的清洁组件,为滚刷提供清洁地面的清水。注水口26用于与清洁基站对接,当清洁设备检测到清水腔24内缺水时,前往基站补充清水,当检测到清水腔24内满水之后停止补充清水,使清洁设备能长时间持续进行工作。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均设置在下壳体22的底部,更加方便分别与设备本体200和基站进行对接。优选地,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呈对角设置,能够减小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之间的相互影响。
优选地,如图7所示,清水盒2的上端面开设有手动补水口215,手动补水口215连通清水腔24。当清洁设备检测到清水腔24内缺水而发出缺水警报时,除了利用基站进行补水外,用户还可以打开手动补水口215上的盖体,通过手动补水口215向清水腔24内进行补水,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方便用户从设备本体200上拆取储液盒100,清水盒2的顶部铰接有提手27,提手27为U字型结构,其两端分别铰接于清水盒2顶部两端的中间位置。当用户需要取出清水盒2清洗污水腔23或清水腔24时,将提手27转动至垂直于清水盒2上表面的位置即可;当不使用提手27时,只需将提手27转至平行于清水盒2上表面的位置即可,操作方便,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位置,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污水腔23包括相连通的污水腔本体231和安装腔232,污水腔本体231位于上壳体21的底部,安装腔232位于污水腔本体231的上方,污物盒1能容置于安装腔232内。安装腔232用于安装污物盒1,而污水腔本体231用于回收清洁后的污水,污水腔本体231和安装腔232上下设置,从而防止污水没过污物盒1的底部位置。
优选地,如图2和图7所示,污物盒1的上端面两侧对称设置有手持部11,上壳体21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操作孔214,两个操作孔214对称设置于安装腔232的两侧且与安装腔232连通,当污物盒1放置于安装腔232内后,两个手持部11能够伸入对应的操作孔214内。当用户需要清理污物盒1内的垃圾时,两只手分别在两个操作孔214的位置抓住对应的手持部11,即可将污物盒1从安装腔232内取出,并将污物盒1内的垃圾倒入垃圾桶内,操作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倾倒污物盒1内的固体垃圾,污物盒1的顶部枢接有上盖12,上盖12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当用户需要倾倒污物盒1内的固体垃圾时,打开上盖12即可;当清洁设备在进行清洁工作时,上盖12处于关闭状态,以防止垃圾溢出。
现有的清洁设备通常将清水腔24和污水腔23并列设置在设备本体200的前侧或后侧,这样会使清洁设备前部或者后部的重量较重,导致清洁设备的重心偏移。还有一些清洁设备将清水腔24和污水腔23分设在设备本体200的前侧和后侧,在清洁过程中,清水腔24中的液体会逐渐减少,污水腔23内的液体会逐渐增多,整个工作过程中清洁设备的重心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且重心也处于偏移状态。而上述设置导致的重心偏移会对清洁设备的准确运动造成影响,特别是在设备进行越障、爬坡或者下坡等动作时,影响清洁设备的移动路径,甚至导致清洁设备发生倾斜、侧翻等意外情况,无法维持足够的稳定性,还可能影响清洁设备与地面的接触,降低清洗地面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210设置于设备本体200的中心位置,污水腔23设置于清水盒2的中心位置,污物盒1位于污水腔23内,清水腔24分设于污水腔23的两侧且与污水腔23互不连通,污水腔23的外壁为清水腔24的内壁。当清洁设备刚开始工作时,清水盒2两侧区域的清水腔24中存储有清水,中间区域的污水腔23和污物盒1为无垃圾状态,重心位于清洁设备的中心位置,而随着清洁设备工作时间的增加,清水盒2中间区域的污物盒1以及污水腔23中的垃圾逐渐增多,两侧区域的清水腔24中的清水逐渐减少,但仍然不会导致重心的位置改变,重心位置仍然位于清洁设备的中心位置,从而保证清洁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运行稳定性,进而保证清洁效果。
进一步地,污水腔23位于清水盒2的中间位置,从而将清水腔24划分为两个区域。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清水腔24包括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相连通,且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分别位于污水腔23的两侧。出水口25与第一侧部腔体241连通,注水口26与第二侧部腔体242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8所示,上壳体21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底部区域211和第二底部区域212,第一底部区域211为污水腔本体231的下端面,第二底部区域212为安装腔232的下端面,第二底部区域212相对于第一底部区域211朝上壳体21的上端面方向凹陷,第一底部区域211和第二底部区域212相连接形成阶梯面。当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对接后,第一底部区域211和第二底部区域212分别抵接在下壳体22的阶梯形状的内壁上。
如图9所示,为了保证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的导通,连接于第一底部区域211和第二底部区域212之间的侧面与下壳体22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213,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通过该间隙213导通。结合图6和图8,当清洁设备开始工作时,会通过出水口25先将第一侧部腔体241中的清水抽出,由于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是连通的,因此随着第一侧部腔体241内清水的减少,第二侧部腔体242内的清水会补偿过来,以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清水腔24各个区域内的液位大致位于同一高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清洁设备整体的平衡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清洁机器人的储液盒100的体积不是很大,因此下壳体22内部的空间有限,间隙213也不会设置得很大。当第一侧部腔体241中的清水被抽出时,第二侧部腔体242内的清水流至第一侧部腔体241内达到平衡状态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的容积相等,那么在刚开始工作时,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内的清水量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达到平衡,储液盒100的重心也就会略有偏移。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部腔体241的容积大于第二侧部腔体242的容积。通过稍微增大第一侧部腔体241的容积,从而增大了第一侧部腔体241的储水量,在刚开始抽取第一侧部腔体241内的清水时,抽取的是第一侧部腔体241比第二侧部腔体242多出的一部分清水,从而保证第一侧部腔体241和第二侧部腔体242内的清水量在工作的第一时间内就达到平衡,从而保证储液盒100的重心不会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11所示,清水盒2内部的一端设置有风腔28,且风腔28位于污水腔23的一端,风腔28沿清水盒2的高度方向延伸,风腔28的顶端设置有进风口283,进风口283与污物盒1连通,风腔28的底端设置有出风口284,出风口284与设备本体200内的风机(图中未示出)连通。在工作时,风机通过抽吸力将地面的垃圾抽至污物盒1内,污物盒1的内部具有过滤孔和海帕,用于对固体垃圾和灰尘垃圾进行收集,污水腔23将污物盒1过滤后的液体垃圾进行收集,被过滤后的气流依次通过进风口283、风腔28和出风口284直接排到储液盒100外,从而实现清洁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增设沿清水盒2高度方向延伸的风腔28,使得进风口283和出风口284位于不同的高度,从而将从污物盒1到风机这一段的风道延长,进而延长了整个风道,因此有足够的距离和空间释放风机产生的噪音,使噪音进行扩散后消失,减小了清洁设备的振动,降低噪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由进风口283、风腔28和出风口284形成的该段风道位于清水盒2的一端,因此在污物盒1的长度方向上,该风道与污物盒1具有一定的间隔,从而减少风道对污物盒1的影响。
具体而言,如图8和图10所示,风腔28包括第一腔体281和第二腔体282,第一腔体281设置于上壳体21内部的一端,第一腔体281由安装腔232的侧壁、上壳体21的侧壁以及连接于两个侧壁之间的两个侧板围设形成,进风口283位于第一腔体281的侧壁顶端,进风口283连通安装腔232,污物盒1的侧壁与进风口283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过风孔,污物盒1放置于安装腔232内之后,过风孔与进风口283对接连通。如图10所示,第二腔体282设置于下壳体22内部的一端,出风口284位于第二腔体282的侧壁底端并与风机连通,第一腔体281和第二腔体282对接后形成风腔28。风腔28沿清水盒2的高度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进风口283和出风口284位于不同的高度,从而将从污物盒1到风机这一段的风道延长,进而延长了整个风道,减小了清洁设备的振动现象,降低噪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现有技术中,容纳槽210的槽壁平滑,例如方形槽,储液盒100底面与容纳槽210底面之间的配合为平滑的平面配合,且为了方便储液盒100的安装,容纳槽210与储液盒100之间通常具有配合间隙,由于储液盒100中存储有液体,当清洁设备运动时,储液盒100内的液体容易产生晃动,进而导致储液盒100的晃动较大,从而对清洁设备的准确运行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清洁设备的移动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6和图11所示,下壳体22的下端面包括相连接的底端面221、第一台阶面222和第二台阶面223,第一台阶面222和第二台阶面223分设于底端面221的前后两侧,第一台阶面222和第二台阶面223相对于底端面221朝清水盒2的上端面方向凹陷,以在下壳体22的下端面形成两个阶梯面,容纳槽210的底面为与下壳体22的下端面相配合的阶梯面。通过阶梯面与阶梯面的配合,能方便储液盒100的安装,无需设置较大的安装间隙,还能够增大设备本体200与储液盒10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设备本体200对于储液盒100的限位,使得设备本体200与储液盒100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提高了装配的稳定性,减小储液盒100的晃动,进而减小对设备本体200的移动路径的影响。
优选地,参考图11,出水口25设置于第一台阶面222上,注水口26设置于第二台阶面223上,第一台阶面222和第二台阶面22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采用这种设置,使得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能够方便进行出水和注水作业。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1,下壳体22底部的第一台阶面222上设置有进污口29,进污口29的一端连通设备本体200底部的清洁组件,另一端连通污物盒1。可以理解的是,在清洁过程中产生的脏污脏水通过进污口29被吸入污物盒1内,经污物盒1过滤后,固体垃圾留在污物盒1内,污水流入污水腔23内。因此,进污口29处的整体振动也比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台阶面222的面积大于第二台阶面223的面积。通过增大第一台阶面222的面积,能够减小进污口29处的振动,从而进一步减小清洁设备的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下壳体22的下端面还包括第三台阶面224,第三台阶面224位于底端面221的前侧且与第一台阶面222连接,第三台阶面224相对于第一台阶面222和第二台阶面223朝储液盒100的上端面方向凹陷。通过进一步设置一个不同高度的台阶面,能够进一步增加设备本体200对于储液盒100的限位,使得设备本体200与储液盒100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提高了装配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小储液盒100的晃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储液盒,安装于设备本体(20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盒包括:
污物盒(1),用于储存固体垃圾;
清水盒(2),其内形成有污水腔(23),所述污物盒(1)容纳于所述污水腔(23)内,所述污水腔(23)用于储存经所述污物盒(1)过滤后的污水,所述清水盒(2)内形成有清水腔(24),所述清水腔(24)与所述污水腔(23)互不连通,所述清水腔(24)用于储存清水;
液位检测组件(3),设置于所述清水腔(24)内,所述液位检测组件(3)包括两根第一导电杆(31)和一根第二导电杆(32),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31)延伸至所述清水腔(24)的底部,用于检测所述清水腔(24)内的最低液位,所述第二导电杆(32)位于所述清水腔(24)的顶部,用于检测所述清水腔(24)内的最高液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31)的长度相等,且两根所述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均与所述清水腔(24)的底部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腔(2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导电杆(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4)内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插孔(41),所述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能够插设于所述插孔(41)内,所述支撑件(4)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42),所述缺口(42)连通所述插孔(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4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411)和第二孔(412),所述第一孔(41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导电杆(31)的直径相适配,所述第一导电杆(31)的末端能插设于所述第一孔(411)内,所述第二孔(412)位于所述第一孔(411)的上方,所述第二孔(41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411)的直径且截面形状为漏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盒(2)的上端面开设有手动补水口(215),所述手动补水口(215)连通所述清水腔(24)。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盒(2)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25)和注水口(26),所述出水口(25)和所述注水口(26)均与所述清水腔(24)连通,所述出水口(25)用于连通所述设备本体(200)底部的清洁组件,所述注水口(26)用于与基站对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25)和所述注水口(26)呈对角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盒(2)的顶部铰接有提手(27)。
10.清洁设备,包括设备本体(200),所述设备本体(200)内设置有容纳槽(2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盒,所述储液盒位于所述容纳槽(210)内。
CN202223032014.0U 2022-11-15 2022-11-15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Active CN218852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2014.0U CN218852632U (zh) 2022-11-15 2022-11-15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2014.0U CN218852632U (zh) 2022-11-15 2022-11-15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52632U true CN218852632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3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2014.0U Active CN218852632U (zh) 2022-11-15 2022-11-15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52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71348U (zh) 基站
CN109528111B (zh) 基站
KR100619787B1 (ko) 습식 청소 기능을 구비한 업라이트형 청소기
CN209629585U (zh) 基站
CN100355379C (zh) 去除毛发设备的清洁装置
CN113509116A (zh) 表面清洁设备及表面清洁系统
CN114287835A (zh) 自移动机器人
CN216495160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5605485U (zh) 清洁基站及清洁装置
CN218852632U (zh)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CN114587216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115670325A (zh) 储液盒及清洁设备
CN216854605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854603U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16823270U (zh) 表面清洁设备及表面清洁系统
CN218978785U (zh) 储水盒及清洁设备
CN115813293A (zh) 污水箱及包含其的清洁设备
CN214048671U (zh) 一种清洁机器人
CN212382574U (zh) 维护站及清洁机器人
CN115670326A (zh) 清洁设备
CN114601400A (zh) 自清洁集尘座及集尘系统
CN220403910U (zh) 清洁设备
CN219680505U (zh) 一种污水箱及清洁设备
CN220967228U (zh) 清洁基站和清洁系统
CN218419732U (zh) 一种电池可拆卸的洗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