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9536U -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 Google Patents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9536U
CN218849536U CN202222100981.XU CN202222100981U CN218849536U CN 218849536 U CN218849536 U CN 218849536U CN 202222100981 U CN202222100981 U CN 202222100981U CN 218849536 U CN218849536 U CN 218849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pull
drive
carry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009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009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9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9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953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9700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38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所述拉开装置包括:安装座;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两个拉开机构,全部所述拉开机构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设;每个所述拉开机构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吸附组件,每个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的第一吸附件;每个所述拉开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吸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固定盒且与外界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吸附件被构造为能够吸附容纳于相应的所述容纳空间的固定盒的侧板,所述第一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第一吸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拉开所述侧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次只能将一个电芯装入固定盒的方式,提高了电芯入盒的效率。

Description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电池的软包电芯,需要将电芯装入固定盒中。而传统技术中,存在电芯入盒(固定盒)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芯入盒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芯入盒效率的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一种拉开装置,所述拉开装置包括:
安装座;
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两个拉开机构,全部所述拉开机构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设;每个所述拉开机构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吸附组件,每个所述吸附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的第一吸附件;
每个所述拉开机构的两个所述第一吸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固定盒且与外界连通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吸附件被构造为能够吸附容纳于相应的所述容纳空间的固定盒的侧板,所述第一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第一吸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拉开所述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吸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
每个所述第一吸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吸附部;全部所述第一吸附部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且沿第二方向依次布设;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吸附组件还包括固定块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件,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安装座固接;
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及所述固定块中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开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两组定位机构,每个所述拉开机构对应设有一组所述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被构造为用于定位固定盒,以供所述拉开机构扯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定位块及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块均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
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形成用于定位固定盒的定位空间,所述第二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第二定位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第一定位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紧固定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机构;
所述第一定位块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块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三定位面与第四定位面;
每个所述定位机构的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三定位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两个所述定位机构的所述第二定位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所述第四定位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槽具有第与第一定位面连接且相交的第一导向面及与第二定位面连接且相交的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配合导向固定盒至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槽具有与所述第四定位面连接且相交第三导向面,所述第三导向面用于导向固定盒至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固定座及活动座,所述拉开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活动座与所述第三驱动件连接,全部所述拉开机构均安装于所述活动座上;
所述第三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活动座带动所述拉开机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一种入盒系统,所述入盒系统包括:
第一输送装置,用于沿第二方向输送固定盒;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拉开装置,所述拉开机构在第三方向设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上方,用于拉开固定盒的侧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第一搬运装置,包括第一搬运座及至少两个安装于所述第一搬运座上的第一搬运组件,所述第一搬运组件与所述拉开机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搬运组件用于抓取电芯以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拉开机构拉开的固定盒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搬运组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吸附件、第二导向件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导向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第一搬运座及所述第一挡板中一者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一搬运座及所述第一挡板中另一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设于所述第一搬运座与所述第一挡板之间;
所述第二吸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挡板上,以用于抓取电芯,电芯贴合于所述第一挡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搬运组件还包括第四驱动件及第一钩爪组件,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搬运座连接,所述第一钩爪组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连接;
所述第一钩爪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钩爪,全部所述第一钩爪用于承接被所述第二吸附件脱落的电芯;所述第四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第一钩爪闭合以承接所述第二吸附件脱落的电芯,或驱动所述第一钩爪张开以允许所述第二吸附件放置电芯至固定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盒系统还包括:
第二输送装置,用于沿第一方向输送电芯;
第二搬运装置,包括第二搬运座及至少两个安装于所述第二搬运座上的第二搬运组件,每个所述第二搬运组件用于抓取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上的电芯;
定位装置,具有与所述拉开机构的数量相等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构造为用于承接并定位所述第二搬运装置搬运的电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搬运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五驱动件、第二挡板、第三吸附件、第三导向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五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搬运座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五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三导向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及所述第二挡板中一者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及所述第二挡板中另一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抵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所述第三吸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挡板上,以用于抓取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上的电芯,电芯贴合于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五驱动件受控带动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吸附件、所述第三导向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搬运组件还包括第六驱动件及第二钩爪组件,所述第六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钩爪组件与所述第六驱动件连接;
所述第二钩爪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钩爪,全部所述第二钩爪用于承接被所述第三吸附件脱落的电芯;所述第六驱动件受控驱动所述第二钩爪闭合以承接所述第三吸附件脱落的电芯,或驱动所述第二钩爪张开以允许所述第三吸附件放置电芯至定位装置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盒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拉开装置,全部所述拉开装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
所述第一搬运装置的数量与所述拉开装置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上述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由于拉开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拉开机构,在使用时,控制拉开装置的多个拉开机构能够同时拉开多个固定盒的侧板,以便于第一搬运装置将多个电芯同时装入多个固定盒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次只能将一个电芯装入固定盒的方式,提高了电芯入盒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电芯的结构图;
图2为固定盒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入盒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入盒系统的拉开装置的轴测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拉开装置的一局部结构图;
图6为图4中所示的拉开装置的两个吸附组件的轴测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吸附组件的俯视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的吸附组件的侧视图;
图9为图4中所示的拉开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图;
图10为图4中所示的拉开装置的第一定位块的轴测图;
图11为图4中所示的拉开装置的第二定位块的轴测图;
图12为图3中所示的入盒系统的第一搬运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13为图3中所示的入盒系统的第二搬运装置的结构图;
图14为图13中所示的第二搬运装置的A处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所示的第二搬运装置的第二搬运组件的仰视图;
图16为图13中所示的第二搬运装置的第二搬运组件的侧视图;
图17为图13中所示的第二搬运装置的第二搬运组件的正视图;
图18为图3中所示的入盒系统的定位装置的轴测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入盒系统的俯视图;
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入盒系统的俯视图。
100、入盒系统;10、第一输送装置;20、拉开装置;21、安装座;211、固定座;212、活动座;22、拉开机构;221、吸附组件;2211、第一驱动件;2212、第一吸附件;22121、第一吸附部;2213、第一安装板;2214、固定块;2215、第一导向件;23、第三驱动件;24、定位机构;241、第二驱动件;242、第一定位块;2421、第一定位槽;2422、第一定位面;2423、第二定位面;2424、第一导向面;2425、第二导向面;243、第二定位块;2431、第二定位槽;2432、第三定位面;2433、第四定位面;2434、第三导向面;25、容纳空间;30、第一搬运装置;31、第一搬运座;32、第一搬运组件;321、第一挡板;322、第二吸附件;3221、第二吸附部;323、第二导向件;324、第一弹性件;325、第四驱动件;326、第一钩爪组件;3261、第一钩爪;3262、第一连接板;33、第一机械手;34、第一光源;35、第一相机;40、第二输送装置;50、第二搬运装置;51、第二搬运座;52、第二搬运组件;521、第二安装板;522、第二挡板;523、第三吸附件;5231、第三吸附部;524、第三导向件;525、第二弹性件;526、第六驱动件;527、第二钩爪组件;5271、第二钩爪;5272、第二连接板;53、第二机械手;54、第五驱动件;55、第二相机;60、定位装置;61、定位部;70、光源工位;200、电芯;300、固定盒;301、侧板;30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传统技术中存在电芯入盒效率低的问题。发明人研究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参阅图1及图2,固定盒300具有开口302,电芯200经开口302装入固定盒300内。而当电芯200经开口302装入固定盒300内时,侧板301锋利的顶部易于割伤电芯200。而为了避免侧板301的顶部将电芯200割伤,在电芯200装入固定盒300之前,需要将侧板301拉开。一般地,拉开装置20每次只能将一个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拉开,机械手将单个电芯200装入该被拉开的固定盒300内,如此,每次只能实现将一个电芯200装入一个固定盒300中,从而导致电芯200入盒效率较低。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侧板301拉开的意思是:使得固定盒300的开口302扩大,以避免侧板301的顶部与电芯200接触而割伤电芯20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入盒系统100,入盒系统100能够将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拉开,并将电芯200装入固定盒300内。参阅图3,入盒系统100包括第一输送装置10、拉开装置20及第一搬运装置30。第一输送装置10用于输送固定盒300,拉开装置20用于将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拉开,第一搬运装置30能够抓取电芯200并将其搬运至被拉开的固定盒300中,以实现电芯200的入盒。
参阅图4及图5,拉开装置20包括安装座21及拉开机构22,安装座21设于第一输送装置10旁或者与第一输送装置10连接,拉开机构22安装于安装座21上,并用于拉开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拉开装置20包括至少两个拉开机构22,全部拉开机构2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设,并在第三方向上设于第一输送装置10的上方。一个拉开机构22用于拉开一个固定盒300的侧板301。
进一步,第一输送装置10在第二方向上输送固定盒300,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交。这样,使得入盒系统100的结构布置较为合理,且避免拉开装置20对第一输送装置10输送固定盒300产生干扰。
具体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为图中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图3中的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为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同时,第一方向也为固定盒30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固定盒30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固定盒300的高度方向。
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输送装置10能够承载并输送至少一组固定盒组,每组固定盒组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的多个固定盒300,且每组固定盒组所包括的固定盒300的数量与拉开机构22的数量相等。
每个拉开机构22包括两个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吸附组件221,以便于固定盒300在第一方向吸附位于两侧的侧板301。参阅图5及图6,每个吸附组件221包括第一驱动件2211及第一吸附件2212,第一驱动件2211安装于安装座21上,第一吸附件2212与第一驱动件2211连接。每个拉开机构22的两个第一吸附件221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25,第一输送装置10输送的一个固定盒300收容于一个容纳空间25内。容纳空间25与外界连通,当固定盒300收容于容纳空间25时,其开口302显露于外界,以便于电芯200经开口302装入固定盒300内。第一吸附件2212被构造为能够吸附容纳于容纳空间25的固定盒300的侧板301,第一驱动件2211受控驱动第一吸附件2212沿第一方向运动,以拉开固定盒300的侧板301。
入盒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输送装置10、拉开装置20及第一搬运装置30协同工作。
工作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输送装置10输送固定盒300至相对应的拉开机构22的下方,并控制每个固定盒300收容于相应的收容空间内。每个拉开机构22的第一驱动件2211受控驱动第一吸附件2212在第一方向上靠近固定盒300运动直至其吸附侧板301。而后第一驱动件2211驱动第一吸附件2212在第一方向上向相反方向运动以向外拉扯侧板301,以使固定盒300的开口302扩大。第一搬运装置30将多个电芯200经开口302装入相对应的固定盒300内。
上述设置,能够控制拉开装置20的多个拉开机构22同时拉开多个固定盒300的侧板301,以便于第一搬运装置30将多个电芯200同时装入多个固定盒300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每次只能将一个电芯200装入固定盒300的方式,提高了电芯200入盒的效率。
一实施例中,参阅图4及图5,安装座21包括固定座211及活动座212,拉开装置20还包括第三驱动件23。固定座211设于第一输送装置10旁或与第一输送装置10固定连接,第三驱动件23安装于固定座211上,活动座212与第三驱动件23连接,全部拉开机构22均安装于活动座212上。第三驱动件23受控驱动活动座212带动拉开机构22在第三方向上运动。这样,当第一输送装置10输送固定盒300至拉开机构22的下方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驱动件23驱动活动座212相对于固定座211在第三方向上向下运动,以便于固定盒300收容于容纳空间25内以被拉开机构22拉开安装电芯200。同时,当电芯200安装于固定盒300内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三驱动件23驱动活动座212相对于固定座211在第三方向上向上运动,从而便于第一输送装置10输送固定盒300至下一工位。
应当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使固定盒300容纳于容纳空间25,如设置第一输送装置10具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能够驱动固定盒300在第三方向上升降。当升降机构驱动固定盒300在第三方向上上升时,固定盒300能够进入容纳空间25内。当升降机构驱动固定盒300在第三方向上下降时,固定盒300能够从容纳空间25移出。
第三驱动件23为气缸。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三驱动件23的种类不做限定,如还可设置第三驱动件23包括电机及传动件,电机通过传动件带动活动座212在第三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座211运动。
第一驱动件2211也为气缸。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驱动件2211的种类也不作限定,其可以参照第三驱动件23的设置方式。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相邻两个拉开机构22中相邻的吸附组件221可以共用第一驱动件2211,也可以独立设置第一驱动件2211。
例如,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拉开装置2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设的4个拉开机构22,依次定义为第一拉开机构、第二拉开机构、第三拉开机构及第四拉开机构。第一拉开机构位于内侧的吸附组件221与第二拉开机构其中一个吸附组件221相邻;第二拉开机构另一个吸附组件221与第三拉开机构的其中一个吸附组件221相邻,第三拉开机构的另一个吸附组件221与第四拉开机构位于内侧的吸附组件221相邻。此时,可以设置相邻的吸附组件221的第一吸附件2212可以共用一个气缸驱动,即为第一驱动件2211为双气缸。当然,相邻的吸附组件221也可以分别采用一个气缸驱动。
虽然上述介绍拉开装置20包括4个拉开机构22,但是,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拉开装置20所包括的拉开机构22的数量并不受上述介绍的限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拉开装置20也可以包括2个拉开机构22、3个拉开机构22或者多于4个拉开机构22。而根据拉开装置20所包括的拉开机构22数量的不同,可以相应调整每组固定盒组所包括的固定盒300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每个吸附组件221还包括第一安装板2213,第一安装板2213与第一驱动件2211连接,第一吸附件2212安装于第一安装板2213上。第一驱动件2211受控驱动第一安装板2213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同步带动第一吸附件2212运动。
每个第一吸附件221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吸附部22121,全部第一吸附部22121与相应的第一安装板2213连接,且沿第二方向依次布设。如此,在固定盒300的长度方向上,也即为在侧板301的纵长延伸方向上,第一吸附件2212的多个第一吸附部22121能够从不同位置吸附侧板301。当多个第一吸附部22121从不同位置吸附侧板301时,一方面,能够增加吸附侧板301的吸附力,以便于拉开侧板301;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侧板301在第二方向各处受力的均匀性,避免侧板301受力不均而损坏。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22121为吸盘。可以想到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22121也可以为磁铁等,只要能够达到吸附侧板301的目的即可,对于第一吸附部22121具体为何种第一吸附部22121不作具体限定。
参阅图7及图8,每个吸附组件221还包括固定块2214及第一导向件2215,固定块2214与安装座21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导向件2215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安装板2213与固定块2214中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在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这样设置,当第一驱动件2211受控驱动第一安装板2213带动第一吸附件2212在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导向件2215能够起到导向第一安装板2213的作用。
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件2215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2213固接,另一端与固定块2214滑动连接。这样,在第一安装板2213运动时,第一导向件2215能够与第一安装板2213一起相对于固定块2214滑动,以起到导向第一安装板2213的作用,最终达到导向第一吸附件2212的目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件2215的一端与固定块2214固接,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2213滑动连接。如此,在第一安装板2213运动时,第一导向件2215相对于第一安装板2213滑动,此时第一导向件2215仍能起到导向第一安装板2213的作用,进而达到导向第一吸附件2212的目的。
第一导向件2215可设置为第一导向杆,即为,设置第一导向件2215为杆状结构,以便于第一导向件2215相对于第一安装板2213或固定块2214顺滑运动,从而起到较佳的导向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导向件2215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其只要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即可。
参阅图5,拉开装置20还包括至少两组定位机构24,每个拉开机构22对应设有一组定位机构24,全部定位机构24均安装于活动座212上。定位机构24被构造为用于定位固定盒300,以供拉开机构22拉扯。
当需要拉开固定盒300的侧板301以装入电芯200时,首先,控制装置控制定位机构24对固定盒300进行定位,而后控制相对应的拉开机构22将定位后的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拉开。这样,在拉开机构22拉开侧板301之前,定位机构24能够首先对固定盒300进行定位,一方面,能够避免固定盒300跑偏,以便于装配电芯200于固定盒300中,另一方面,避免固定盒300不稳而跟随拉开机构22移动导致侧板301不能被拉开的情况发生。
每个定位机构24包括第二驱动件241、第一定位块242及第二定位块243,第二驱动件241与第一定位块242均与活动座212连接,第二定位块243与第二驱动件241连接。第二定位块243与第一定位块24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形成用于定位固定盒300的定位空间,第二驱动件241受控驱动第二定位块243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使第二定位块243与第一定位块242在第一方向上夹紧固定盒300。
工作时,第一输送装置10将固定盒300运输至相对应的定位机构24的下方。控制装置控制第三驱动件23带动活动座212在第三方向上向下运动,此时,固定盒300进入定位空间及容纳空间25内。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件241带动第二定位块243运动,使第二定位块243与第一定位块242在第一方向上共同夹紧固定盒300。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件2211驱动第一吸附件2212运动以吸附侧板301,并将侧板301拉开。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固定盒300进入定位空间及容纳空间25内时,第一定位块242已经与固定盒3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接触,第二驱动件241带动第二定位块243与固定盒300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接触。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块242与第二定位块243并非与侧板301接触,也即为第一定位块242与第二定位块243虽然在第一方向上与固定盒300抵接,但是其并不会限制拉开机构22拉开侧板301。
上述设置,定位机构24通过第一定位块242与第二定位块243的配合,能够较为方便地将固定盒300夹紧,且能够保证夹紧固定盒300的夹紧效果。
可以想到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机构24还可以依需改进,并非只能采用上述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想到的定位方式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第二驱动件241为气缸。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驱动件241的种类也不作限定,其也可以参照第三驱动件23的设置方式。
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9,每组定位机构24包括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定位机构24。参阅图10,第一定位块242设有第一定位槽2421,第一定位槽2421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一定位面2422和第二定位面2423。具体地,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二定位面2423垂直,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二定位面2423均与固定盒300的形状相匹配。参阅图11,第二定位块243设有第二定位槽2431,第二定位槽2431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三定位面2432和第四定位面2433。第三定位面2432与第四定位面2433垂直,第三定位面2432与第四定位面2433均与固定盒300的形状相匹配。
每个定位机构24的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三定位面243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两个定位机构24的第二定位面242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第四定位面243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
上述设置,当固定盒300进入定位空间时,两个定位机构24的第二驱动件241驱动第二定位块243靠近第一定位块242运动,能够使固定盒300在第一方向上夹持于两个定位机构24的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三定位面2432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夹持于两个第二定位面2423及两个第四定位面2433之间。也即为,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三定位面2432在第一方向上定位固定盒300,第二定位面2423与第四定位面2433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固定盒300。如此,每组定位机构24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定位固定盒300,保证了固定盒300的定位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定位槽2421的槽壁还形成与第一定位面2422及第二定位面2423均相交的第五定位面,第二定位槽2431的槽壁还形成与第三定位面2432及第四定位面2433均相交的第六定位面。第五定位面与第六定位面共同在第三方向上定位固定盒300。固定盒300的上表面能够与第五定位面及第六定位面抵接,而由于固定盒300支撑于第一输送装置10上,在第一输送装置10与定位机构24的共同作用下限制固定盒300沿第三方向上下运动,以达到较佳的定位效果。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槽2421具有第一导向面2424及第二导向面2425,第一导向面2424与第一定位面2422连接,第二导向面2425与第二定位面2423连接。第一导向面2424与第一定位面2422相交且外扩,第二导向面2425与第二定位面2423相交且外扩,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二定位面2423配合导向固定盒300至第一定位槽2421内。当第三驱动件23驱动活动座212带动定位机构24运动时,第一导向面2424及第二导向面2425均与固定盒300导向接触,以便于将固定盒300导向至第一定位槽2421内。
第二定位槽2431具有与第四定位面2433连接的第三导向面2434,第三导向面2434与第四定位面2433相交且外扩,以导向固定盒300至第二定位槽2431中。当第二驱动件241驱动第二定位块243靠近第一定位块242运动时,第三导向面2434与固定盒300导向接触,以便于将固定盒300导向至第二定位槽2431内。
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2,第一搬运装置30包括第一搬运座31及至少两个第一搬运组件32。第一搬运装置30还包括第一机械手33,第一搬运座31与第一机械手33连接,全部第一搬运组件32均安装于第一搬运座31上,每个第一搬运组件32用于抓取一个电芯200。第一搬运组件32与拉开机构22一一对应,即第一搬运组件32的数量与拉开机构22相等,且各个第一搬运组件32的位置排布能够正好满足第一搬运组件32能将其抓取的电芯200放置于相对应的拉开机构22拉开的固定盒300中的需求。
工作时,控制装置控制全部第一搬运组件32同时抓取电芯200,控制第一机械手33动作,第一机械手33带动第一搬运座31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搬运组件32运动。当第一机械手33通过第一搬运座31带动第一搬运组件32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搬运组件32松开电芯200以将其装入固定盒300中。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机械手33不但能够带动第一搬运座31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运动,还能够带动第一搬运座31绕第三方向转动。
上述设置,由于第一搬运装置30设有与拉开机构22相同数量且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搬运组件32,则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多个第一搬运组件32取放电芯200,提高了电芯200入盒的效率。
第一搬运组件32包括第一挡板321、第二吸附件322、第二导向件323及第一弹性件324。第二导向件323沿第三方向延伸,且第二导向件323与第一搬运座31及第一挡板321中一者固定连接,与第一搬运座31及第一挡板321中另一者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324弹性抵设于第一搬运座31与第一挡板321之间。第二吸附件322安装于第一挡板321上,以用于抓取电芯200,电芯200贴合于第一挡板321。
在第一搬运组件32需要搬运电芯200时,第二吸附件322吸附电芯200,电芯200的上表面与第一挡板321的下表面抵接,以保证电芯200被抓取后不会晃动,保证抓取电芯200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第一弹性件324抵设于第一搬运座31与第一挡板321之间,在第一挡板321接触而抓取电芯200时,若电芯200施加作用力于第一挡板321,第一挡板321能够压缩第一弹性件324,第一弹性件324发生弹性变形,保证电芯200与第一挡板321为软接触(弹性接触),避免损坏电芯200。
第二吸附件32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吸附部3221,全部第二吸附部3221依次间隔设于第一挡板321上,从而保证第一搬运组件32吸附电芯200的吸附效果。具体地,第二吸附部3221为吸盘。可以想到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附部3221可以为磁铁等,只要能够达到吸附电芯200的目的即可,对于第二吸附部3221具体为何种第二吸附部3221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导向件323可设置为第二导向杆,即为,设置第二导向件323为杆状结构,以便于第二导向件323相对于第一挡板321或第一搬运座31顺滑运动,从而起到较佳的导向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导向件323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其只要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第一弹性件324套接于第二导向件323外,以限位第一弹性件324。具体地,第一弹性件324为弹簧。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24也可以不套接于第二导向件323外,如还可以在第一搬运座31及第一挡板321上均开设有第一装配槽,第一弹性件324的两端限位至两个第一装配槽内。同时,对于第一弹性件324的种类不作限定,如第一弹性件324还可以为橡胶圈。
第一搬运组件32还包括第四驱动件325及第一钩爪组件326,第四驱动件325与第一搬运座31连接,第一钩爪组件326与第四驱动件325连接。第一钩爪组件326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钩爪3261,全部第一钩爪3261用于承接第二吸附件322脱落的电芯200。第四驱动件325受控驱动第一钩爪3261闭合以承接第二吸附件322脱落的电芯200,或驱动第一钩爪3261张开以允许第二吸附件32放置电芯200于固定盒300内。
上述设置,第二吸附件322吸附电芯200后运输电芯200的过程中,第四驱动件325受控驱动第一钩爪3261闭合,若电芯200从第二吸附件322脱落,将被第一钩爪3261承接,以避免电芯200随机脱落。而当第二吸附件322需要从其他设备(如下述的定位装置60)上吸附电芯200或放置电芯200于固定盒300内时,第四驱动件325受控驱动第一钩爪3261反向运动,以允许第二吸附件322从其他设备吸附电芯200或放置电芯200于固定盒300内,即为第一钩爪组件326的设置,不会妨碍第二吸附件322正常取放电芯200。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第一钩爪组件326包括四个第一钩爪3261,第一挡板321具有四个连线成长方形的角。四个第一钩爪3261分别对应第一挡板321的四个角设置,一个第一钩爪3261设于一个角外,以包围第一挡板321。这样,第二吸附件322脱落电芯200时,电芯200被四个第一钩爪3261承接,以保证承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每个第一钩爪组件326所包括的第一钩爪3261的数量不作限定。
第四驱动件325为双气缸,即为气缸具有两个驱动端。第一钩爪组件326还包括两块第一连接板3262,第一连接板326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呈T字型。每个第一连接部与第四驱动件325的一个驱动端连接,四个第一钩爪3261形成两组,每组第一钩爪3261与一个第二连接部连接。第四驱动件325通过两块第一连接板3262带动两组第一钩爪3261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以使得第一钩爪3261张开或闭合。
应该想到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四驱动件325的种类亦不作限定,只要能够达到驱动第一钩爪3261的目的即可。
进一步,第一搬运装置30还包括第一光源34及第一相机35,第一光源34用于给第一相机35补光,第一相机35用于拍摄电芯200,以判断电芯200是否被准确装入固定盒300内。
一实施例中,参阅图3,入盒系统100还包括第二输送装置40、第二搬运装置50及定位装置60。第二输送装置40用于输送电芯200,具体地,第二输送装置40沿第一方向输送电芯200。第二搬运装置50用于搬运第二输送装置40输送的电芯200且能够将电芯200放入定位装置60,定位装置60用于电芯200的定位。
由于第二输送装置40沿第一方向输送电芯200,第二输送装置40沿第二方向输送固定盒300,则方便将第一搬运装置30、第二搬运装置50及定位装置60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10于第二输送装置40形成的空间内,使得整个入盒系统100的结构紧凑,减少占用空间。
参阅图13及图14,第二搬运装置50包括第二搬运座51及第二搬运组件52。第二搬运装置50还包括第二机械手53,第二搬运座51与第二机械手53连接,全部第二搬运组件52均安装于第二搬运座51上,每个第二搬运组件52用于抓取一个电芯200。具体地,设置第二搬运装置50所包括的第二搬运组件52的数量,小于第一搬运装置30所包括的第一搬运组件32的数量。如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第一搬运装置30包括4个第一搬运组件32,第二搬运装置50包括2个第二搬运组件52。
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搬运装置30所包括的第一搬运组件32的数量,以及第二搬运装置50所包括的第二搬运组件52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如还可以设置第二搬运装置50所包括的第二搬运组件52的数量,与第一搬运装置30所包括的第一搬运组件32的数量相等。或者设置第二搬运装置50所包括的第二搬运组件52的数量,大于第一搬运装置30所包括的第一搬运组件32的数量。
工作时,控制装置控制全部第二搬运组件52同时抓取电芯200,控制第二机械手53动作,第二机械手53带动第二搬运座51运动,从而带动第二搬运组件52运动。当第二机械手53通过第二搬运座51带动第二搬运组件52运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二搬运组件52松开电芯200以将其放入定位装置60定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机械手53不但能够带动第二搬运座51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运动,还能够带动第二搬运座51绕第三方向转动。
参阅图14-图16,第二搬运组件52包括第二安装板521、第二挡板522、第三吸附件523、第三导向件524及第二弹性件525。第二安装板521与第二搬运座51连接,第三导向件524沿第三方向延伸,且第三导向件524与第二安装板521及第二挡板522中一者固定连接,与第二安装板521及第二挡板522中另一者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525弹性抵设于第二安装板521与第二挡板522之间。第三吸附件523安装于第二挡板522上,以用于抓取位于第二输送装置40上的电芯200,电芯200贴合于第二挡板522。
在第二搬运组件52需要搬运电芯200时,第三吸附件523吸附电芯200,电芯200的上表面与第二挡板522的下表面抵接,以保证电芯200被抓取后不会晃动,保证抓取电芯200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第二弹性件525抵设于第二安装板521与第二挡板522之间,在第二挡板522接触而抓取电芯200时,若电芯200施加作用力于第二挡板522,第二挡板522能够压缩第二弹性件525,第二弹性件525发生弹性变形,保证电芯200与第二挡板522为软接触(弹性接触),避免损坏电芯200。
参阅图15-图17,第三吸附件523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吸附部5231,全部第三吸附部5231依次间隔设于第二挡板522上,从而保证第二搬运组件52吸附电芯200的吸附效果。具体地,第三吸附件523为吸盘。可以想到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吸附件523可以为磁铁等,只要能够达到吸附电芯200的目的即可,对于第三吸附部5231具体为何种第三吸附部5231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导向件524可设置为第三导向杆,即为,设置第三导向件524为杆状结构,以便于第三导向件524相对于第二挡板522或第二安装板521顺滑运动,从而起到较佳的导向效果。可以想到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导向件323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其只要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第二弹性件525套接于第三导向件524外,以限定第二弹性件525。具体地,第二弹性件525为弹簧。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25也可以不套接于第三导向件524外,如还可以在第二安装板521及第二挡板522上均开设有第二装配槽,第二弹性件525的两端限位至两个第二装配槽内。同时,对于第二弹性件525的种类不做限定,如第二弹性件525还可以为橡胶圈。
参阅图14,第二搬运组件52还包括第六驱动件526及第二钩爪组件527,第六驱动件526与第二安装板521连接,第二钩爪组件527与第六驱动件526连接。第二钩爪组件527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钩爪5271,全部第二钩爪5271用于承接被第三吸附件523脱落的电芯200。第六驱动件526受控驱动第二钩爪5271闭合以承接第三吸附件523脱落的电芯200,或驱动第二钩爪5271张开以允许第三吸附件523从第二输送装置40上吸附电芯200或放置电芯200至定位装置60上。
上述设置,第三吸附件523吸附电芯200后运输电芯200的过程中,第六驱动件526受控驱动第二钩爪5271闭合,若电芯200从第三吸附件523脱落,将被第二钩爪5271承接,以避免电芯200随机脱落。而当第三吸附件523需要从第二输送装置40上吸附电芯200或放置电芯200于定位装置60上时,第六驱动件526受控驱动第二钩爪5271反向运动,以允许第三吸附件523从第二输送装置40上吸附电芯200或放置电芯200于定位装置60上,即为第二钩爪5271的设置,不会妨碍第三吸附件523正常取放电芯200。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第二钩爪组件527包括四个第二钩爪5271,第二挡板522具有四个连线成长方形的角。四个第二钩爪5271分别对应第二挡板522的四个角设置,一个第二钩爪5271设于一个角外,以包围第二挡板522。这样,第三吸附件523脱落电芯200时,电芯200被四个第二钩爪5271承接,以保证承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每个第二钩爪组件527所包括的第二钩爪5271的数量亦不作限定。
第六驱动件526为双气缸,即为气缸具有两个驱动端。第二钩爪组件527还包括两块第二连接板5272,第二连接板527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连接呈T字型。每个第三连接部与第六驱动件526的一个驱动端连接,四个第二钩爪5271形成两组,每组第二钩爪5271与一个第四连接部连接。第六驱动件526通过两块第二连接板5272带动两组第二钩爪5271相背运动或相向运动,以使得第二钩爪5271张开或闭合。
应该想到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六驱动件526的种类亦不作限定,只要能够达到驱动第二钩爪5271的目的即可。
优选地,参阅图14,第二搬运装置50还包括第五驱动件54,第五驱动件54与第二搬运座51连接,第二安装板521与第五驱动件54连接。第五驱动件54受控带动第二挡板522、第三吸附件523、第三导向件524及第二弹性件525在第三方向上运动。这样,第五驱动件54能够驱动第二安装板521带动第二挡板522、第三吸附件523、第三导向件524及第二弹性件525在第三方向上运动,从而便于调节第三吸附件523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以方便调整电芯200放入定位装置60的位置。
第五驱动件54为气缸。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五驱动件54的种类也不作限定,其也可以参照第三驱动件23的设置方式。
更进一步,参阅图13,第二搬运装置50还包括第二相机55,第二相机55用于拍摄电芯200。第二机械手53能够根据第二相机55拍摄的电芯200的位置,以带动第二搬运装置50运动,从而调整电芯200的位置,以便于以正确的位置放置于定位装置60定位。第二搬运装置50还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光源用于给第二相机55补光,以使得第二相机55拍照更清晰。在拍照时,第二光源位于电芯200下方,第二相机55位于电芯200上方。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搬运装置50也可以省略第二光源,设置入盒系统100包括光源工位70(参阅图3),光源工位70设有第二光源,第二光源位于第二搬运装置50搬运电芯200至定位装置60的移动路径上,这样第二光源同样能够给第二相机55进行补光。
参阅图18,定位装置60具有与拉开机构22的数量相等的定位部61,定位部61被构造为用于承载并定位第二搬运装置50搬运的电芯200。具体地,定位部61为开设与定位装置60上的定位槽。
第二搬运组件52将其抓取的电芯200放置定位部61定位,使得电芯200在被第一搬运装置30搬运之前,位于全部定位部61上的电芯200的朝向相同,以便于第一搬运装置30一次将位于定位装置60上的所有电芯200抓取并转运至固定盒300中,进而提高电芯200入盒的效率。
进一步,全部定位部61沿第二方向依次布设。应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全部定位部61也可以沿第一方向依次布设,或者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共同所在的平面内,全部定位部61沿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相交的方向依次布设,在此亦不作限定。
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9,入盒系统100包括至少两个拉开装置20,全部拉开装置20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第一搬运装置30的数量与拉开装置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入盒系统100包括与第一搬运装置30数量相等的多个第二输送装置40、多个第二搬运装置50及多个定位装置60。每个第一搬运装置30对应一个第二输送装置40、一个第二搬运装置50及一个定位装置60。
上述设置,在需要装电芯200入盒时,每个第二搬运装置50的第二搬运组件52搬运与其对应的第二输送装置40输送的电芯200,第二机械手53通过第二搬运座51带动第二搬运组件52运动至与其对应的定位装置60。电芯200被第二搬运组件52放置定位装置60定位,而后每个第一搬运装置30的第一搬运组件32搬运与其对应的定位装置60定位的电芯200。拉开装置20拉开固定盒组的固定盒300的侧板301,第一搬运装置30将电芯200放入对应的拉开装置20拉开的固定盒300中。通过多个第二输送装置40、第二搬运装置50、定位装置60、第一搬运装置30及拉开装置20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了电芯200入盒的效率。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阅图19,入盒系统100包括两个第二输送装置40、两个第二搬运装置50、两个定位装置60、两个第一搬运装置30及两个拉开装置20。
两个第二输送装置4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相互间隔。每个第二输送装置40对应设有一个第二搬运装置50,且两个第二输送装置40分别设于两个第二搬运装置50远离彼此的一侧。第一输送装置10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一方向与第二输送装置40间隔。两个定位装置60及两个第一搬运装置30均设于第一输送装置10及第二输送装置40之间。且第一搬运装置30位于与其对应的定位装置60与第一输送装置10之间。
两个拉开装置20在第二方向上间隔,具体地,两个拉开装置20之间能够容纳两组固定盒组。或者,参阅图20,两个拉开装置20相邻。在第一输送装置10在第二方向上运输固定盒组时,第一输送装置10每次行走两个固定盒组的距离,以保证固定盒组的固定盒300只能在被其中一个拉开装置20拉开,不会出现重复被拉开装电芯200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入盒系统100所包括的第二输送装置40、第二搬运装置50、定位装置60、第一搬运装置30及拉开装置20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同时,对各个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达到电芯200入盒的目的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开装置包括:
安装座(21);
安装于所述安装座(21)上的至少两个拉开机构(22),全部所述拉开机构(2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设;每个所述拉开机构(22)包括两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吸附组件(221),每个所述吸附组件(221)包括第一驱动件(2211)及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211)连接的第一吸附件(2212);
每个所述拉开机构(22)的两个所述第一吸附件(22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固定盒(300)且与外界连通的容纳空间(25),所述第一吸附件(2212)被构造为能够吸附容纳于相应的所述容纳空间(25)的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所述第一驱动件(2211)受控驱动所述第一吸附件(2212)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以拉开所述侧板(3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附组件(221)还包括第一安装板(2213),所述第一吸附件(221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221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211)连接;
每个所述第一吸附件(221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吸附部(22121);全部所述第一吸附部(22121)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板(2213)连接,且沿第二方向依次布设;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附组件(221)还包括固定块(2214)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件(2215),所述固定块(2214)与所述安装座(21)固接;
所述第一导向件(2215)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213)及所述固定块(2214)中一者固定连接,与另一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开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座(21)上的至少两组定位机构(24),每个所述拉开机构(22)对应设有一组所述定位机构(24);所述定位机构(24)被构造为用于定位固定盒(300),以供所述拉开机构(22)扯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定位机构(24)包括第二驱动件(241)、第二定位块(243)及第一定位块(242),所述第二驱动件(241)与所述第一定位块(242)均与所述安装座(21)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块(243)与所述第二驱动件(241)连接;
所述第二定位块(243)与所述第一定位块(2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形成用于定位固定盒(300)的定位空间,所述第二驱动件(241)受控驱动所述第二定位块(243)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以使所述第二定位块(243)与所述第一定位块(24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紧固定盒(3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定位机构(24)包括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机构(24);
所述第一定位块(242)设有第一定位槽(2421),所述第一定位槽(2421)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一定位面(2422)与第二定位面(2423);所述第二定位块(243)设有第二定位槽(2431),所述第二定位槽(2431)的槽壁形成相交的第三定位面(2432)与第四定位面(2433);
每个所述定位机构(24)的所述第一定位面(2422)与所述第三定位面(243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两个所述定位机构(24)的所述第二定位面(2423)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所述第四定位面(2433)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槽(2421)具有第与第一定位面(2422)连接且相交的第一导向面(2424)及与第二定位面(2423)连接且相交的第二导向面(2425),所述第一导向面(2424)与所述第二导向面(2425)配合导向固定盒(300)至所述第一定位槽(2421)内;和/或
所述第二定位槽(2431)具有与所述第四定位面(2433)连接且相交的第三导向面(2434),所述第三导向面(2434)用于导向固定盒(300)至所述第二定位槽(243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拉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21)包括固定座(211)及活动座(212),所述拉开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件(23),所述第三驱动件(23)安装于所述固定座(211)上,所述活动座(212)与所述第三驱动件(23)连接,全部所述拉开机构(22)均安装于所述活动座(212)上;
所述第三驱动件(23)受控驱动所述活动座(212)带动所述拉开机构(22)在第三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一种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盒系统包括:
第一输送装置(10),用于沿第二方向输送固定盒(300);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拉开装置,所述拉开机构(22)在第三方向设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的上方,用于拉开固定盒(300)的侧板(301);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
第一搬运装置(30),包括第一搬运座(31)及至少两个安装于所述第一搬运座(31)上的第一搬运组件(32),所述第一搬运组件(32)与所述拉开机构(22)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搬运组件(32)用于抓取电芯(200)以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拉开机构(22)拉开的固定盒(300)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运组件(32)包括第一挡板(321)、第二吸附件(322)、第二导向件(323)及第一弹性件(324);所述第二导向件(323)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向件(323)与所述第一搬运座(31)及所述第一挡板(321)中一者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一搬运座(31)及所述第一挡板(321)中另一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24)弹性抵设于所述第一搬运座(31)与所述第一挡板(321)之间;
所述第二吸附件(322)安装于所述第一挡板(321)上,以用于抓取电芯(200),电芯(200)贴合于所述第一挡板(3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搬运组件(32)还包括第四驱动件(325)及第一钩爪组件(326),所述第四驱动件(325)与所述第一搬运座(31)连接,所述第一钩爪组件(326)与所述第四驱动件(325)连接;
所述第一钩爪组件(326)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钩爪(3261),全部所述第一钩爪(3261)用于承接被所述第二吸附件(322)脱落的电芯(200);所述第四驱动件(325)受控驱动所述第一钩爪(3261)闭合以承接所述第二吸附件(322)脱落的电芯(200),或驱动所述第一钩爪(3261)张开以允许所述第二吸附件(322)放置电芯(200)于固定盒(300)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盒系统还包括:
第二输送装置(40),用于沿第一方向输送电芯(200);
第二搬运装置(50),包括第二搬运座(51)及至少两个安装于所述第二搬运座(51)上的第二搬运组件(52),每个所述第二搬运组件(52)用于抓取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0)上的电芯(200);
定位装置(60),具有与所述拉开机构(22)的数量相等的定位部(61);所述定位部(61)被构造为用于承接并定位所述第二搬运装置(50)搬运的电芯(20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搬运组件(52)包括第二安装板(521)、第五驱动件(54)、第二挡板(522)、第三吸附件(523)、第三导向件(524)及第二弹性件(525);所述第五驱动件(54)与所述第二搬运座(51)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521)与所述第五驱动件(54)连接,所述第三导向件(524)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向件(524)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21)及所述第二挡板(522)中一者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21)及所述第二挡板(522)中另一者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525)弹性抵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板(521)与所述第二挡板(522)之间;
所述第三吸附件(523)安装于所述第二挡板(522)上,以用于抓取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40)上的电芯(200),电芯(200)贴合于所述第二挡板(522);所述第五驱动件(54)受控带动所述第二挡板(522)、所述第三吸附件(523)、所述第三导向件(524)及所述第二弹性件(525)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搬运组件(52)还包括第六驱动件(526)及第二钩爪组件(527),所述第六驱动件(526)与所述第二安装板(521)连接,所述第二钩爪组件(527)与所述第六驱动件(526)连接;
所述第二钩爪组件(527)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钩爪(5271),全部所述第二钩爪(5271)用于承接被所述第三吸附件(523)脱落的电芯(200);所述第六驱动件(526)受控驱动所述第二钩爪(5271)闭合以承接所述第三吸附件(523)脱落的电芯(200),或驱动所述第二钩爪(5271)张开以允许所述第三吸附件(523)放置电芯(200)至所述定位装置(60)上。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入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盒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拉开装置,全部所述拉开装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间隔布设;
所述第一搬运装置(30)的数量与所述拉开装置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CN202222100981.XU 2022-08-10 2022-08-10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Active CN218849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0981.XU CN218849536U (zh) 2022-08-10 2022-08-10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PCT/CN2023/109700 WO2024032383A1 (zh) 2022-08-10 2023-07-27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00981.XU CN218849536U (zh) 2022-08-10 2022-08-10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9536U true CN218849536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09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00981.XU Active CN218849536U (zh) 2022-08-10 2022-08-10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9536U (zh)
WO (1) WO20240323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383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076399U (zh) * 2016-08-08 2017-04-05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池电芯与外壳装配的自动流水线
CN210307875U (zh) * 2019-01-24 2020-04-14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夹取装置
CN110429317B (zh) * 2019-07-30 2022-04-15 苏州萨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自动入盒、装壳装置
CN110380127A (zh) * 2019-08-12 2019-10-25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气袋的扩口装置
KR102285417B1 (ko) * 2019-09-24 2021-08-03 주식회사 루트제이드 전지용 포케팅 양극 제조 장치
CN210778835U (zh) * 2019-10-11 2020-06-16 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电芯的软包铝塑膜扩口机构
CN113258119A (zh) * 2021-05-12 2021-08-13 上海先惠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固定盒侧板扒开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18849536U (zh) * 2022-08-10 2023-04-11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383A1 (zh) * 2022-08-10 2024-02-15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2383A1 (zh)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37087B2 (ja) 無人機のドック及びその電池交換装置
CN207199774U (zh) 一种电芯保持架安装设备
CN218849536U (zh) 拉开装置及入盒系统
TWI413610B (zh) 基板搬送設備
KR102354867B1 (ko) 엔드 플레이트, 이러한 엔드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과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모듈 자동 조립 장치
CN215363560U (zh) 一种交替循环式全自动供料装置
CN113071887A (zh) Ic载板放板机
US20220336905A1 (en) Transfer jig configured to load battery pack in battery rack and battery pack load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WO2021227993A1 (zh) 搬运机器人、换电方法及换电系统、充电装置及供电系统
WO2023241489A1 (zh) 一种取料装置
CN117361120A (zh) 物料输送系统及物料输送方法
CN114242632A (zh) 半导体设备的载入装置以及半导体设备
CN113690102B (zh) 端子自动插接设备
CN106743392B (zh) 耳机充磁装置上的自动换位机构
CN211804659U (zh) 全自动组装焊接系统
CN112091608A (zh) 一种组装设备
CN11072353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间隔纸自动分离装置
CN112110203A (zh) 一种自动取料装置、自动取料设备和自动取料设备组合及其作业方法
CN217553786U (zh) 车顶机库
CN213318788U (zh) 一种组装设备
CN111509153B (zh) 电池、包裹箱、无人机、转运中心及自动存取柜
CN217807387U (zh) 玻璃加工设备及其储料件自动取放装置
CN217263241U (zh) 磁性件组合摆放设备
CN219278828U (zh) 电池模组的上料装置
CN219948636U (zh) 纽扣电池自动装盘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