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5843U -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5843U
CN218835843U CN202223595157.2U CN202223595157U CN218835843U CN 218835843 U CN218835843 U CN 218835843U CN 202223595157 U CN202223595157 U CN 202223595157U CN 218835843 U CN218835843 U CN 218835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mould
supporting
support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51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支运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Guangho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Guangho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Guangho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Guanghong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51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5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5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5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支撑结构,包括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所述上固定装置设置于模具的上模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装置设置于模具的下模的上表面;所述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相互配合,用于支撑起上模,使上模与下模分离。本实用新型在上模的下表面设置有上固定装置,在下模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支撑装置,使用时,将上固定装置的固定套筒抵靠在上模的下表面,下支撑装置的支撑套筒抵靠在下模的上表面,并使支撑套筒套入到固定套筒内,通过支撑套筒将上模支离下模,方便模具后续分模。相比现有技术,无需采用模具的导柱对上模进行支撑,避免了导柱因支撑的重力过重而松动或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模具行业中,模具通常会在合模状态下运输,而后续安装、调试过程中会采用吊钩和钢缆将模具进行分模,从而将模具的上模从下模上吊起,进而进行模具的安装、调试工作。然而,由于钢缆长度差异、模具重量不对中、吊钩无法绝对对中等客观原因,模具在分模时难免会出现上模、下模卡在一起的情况,这就导致分模费时费力,并且有可能存在压伤模具的导套、拉伤导柱的风险,造成模具报废。
为此,申请号为202120085651.0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用分模支撑装置,该装置包括套接在导柱上的导柱套管,导柱套管远离导柱一端同轴连接有能够插装在导套中的导套插接柱。在模具合模前,先将导柱套管套接在导柱上,再将导套插接柱插接到导套中,此时,模具的上模、下模处于脱离状态,使得后续分模工作变得方便、快速,大幅度缩短了分模时间,并且导柱与导套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分模时,也能避免压伤导套、拉伤导柱。但是,该支撑装置在使用时,模具上模的重量会通过支撑装置全部施加在导柱上,而模具的导柱主要是在合模时起导向的作用,如果过大的重量施加在其上会容易导致导柱松动,进而导致模具损坏,因此该支撑装置并不适用于中、大型的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模具支撑结构,其能够在模具静置时将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分离,并且降低模具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模具支撑结构,包括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所述上固定装置设置于模具的上模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装置设置于模具的下模的上表面;所述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相互配合,用于支撑起上模,使上模与下模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装置包括上翻转装置和与所述上翻转装置连接的固定套筒;所述下支撑装置包括下翻转装置和与所述下翻转装置连接的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能套入到所述固定套筒内。
所述上翻转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上模侧壁上的固定安装板,通过第一销轴可翻转的连接在所述固定安装板上的第一翻转板,所述固定套筒与所述第一翻转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转板带动所述固定套筒向一侧翻转时,所述固定套筒的底部能与所述上模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一翻转板带动所述固定套筒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所述固定套筒移出上模和下模之间。
所述下翻转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下模侧壁上的支撑安装板,通过第二销轴可翻转的连接在所述支撑安装板上的第二翻转板,所述支撑套筒与所述第二翻转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转板带动所述支撑套筒向一侧翻转时,所述支撑套筒的底部能与所述下模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第二翻转板带动所述支撑套筒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所述支撑套筒移出上模和下模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套筒内部通过支撑弹簧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撑套筒。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翻转装置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安装板上设置有固定安装板螺纹孔,所述固定套筒上设置有固定套筒螺纹孔,所述固定杆的一端拧入到所述固定安装板螺纹孔中,所述固定套筒翻转后,固定杆的另一端能拧入到所述固定套筒螺纹孔中。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翻转装置还包括定位杆;所述支撑安装板上设置有支撑安装板螺纹孔,所述支撑套筒上设置有支撑套筒螺纹孔,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拧入到所述支撑安装板螺纹孔中,所述支撑套筒翻转后,定位杆的另一端能拧入到所述支撑套筒螺纹孔中。
所述固定套筒和支撑套筒的横截面均呈矩形。
所述固定套筒和支撑套筒的底部均设置有缓冲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上模的下表面设置有上固定装置,在下模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支撑装置,使用时,将上固定装置的固定套筒抵靠在上模的下表面,下支撑装置的支撑套筒抵靠在下模的上表面,并使支撑套筒套入到固定套筒内,通过支撑套筒将上模支离下模,方便模具后续分模。相比现有技术,无需采用模具的导柱对上模进行支撑,避免了导柱因支撑的重力过重而松动或损坏。
(2)本实用新型在支撑套筒内设置有支撑弹簧和支撑块,当上模下放时,支撑块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支撑套筒与固定套筒产生过大的撞击力,有效保护支撑套筒与固定套筒。
(3)本实用新型的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上分别设置有固定杆和定位杆,因此,在不需要支撑上模时可以将固定套筒和支撑套筒进行固定,使上模和下模能够顺利合模。
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可以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说明。通过对以下描述和相应附图的检查或者对实施例的生产或操作的了解,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本申请披露的特性可以通过对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各种方法、手段和组合的实践或使用得以实现和达到。
附图说明
在此所述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在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剖示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不支撑上模时的剖示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上固定装置和下支撑装置配合时的剖示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上模,2—下模,3—上固定装置,31—固定安装板,32—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3—固定杆,34—第一销轴,35—第一翻转板,36—固定套筒,37—固定套筒螺纹孔,4—下支撑装置,41—支撑安装板,42—支撑安装板螺纹孔,43—定位杆,44—第二销轴,45—第二翻转板,46—支撑套筒,47—支撑块,48—支撑弹簧,49—支撑套筒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涉及到术语“第一”、“第二”等,其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如果涉及到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如果涉及到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中,如果涉及到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具支撑结构,其包括上固定装置3和下支撑装置4。使用时,该上固定装置3安装于模具的上模1的下表面,下支撑装置4安装于模具的下模2的上表面,上固定装置3和下支撑装置4相互配合,能够支撑起上模1,使上模1与下模2分离。
如图5所示,该上固定装置3包括上翻转装置和与上翻转装置连接的固定套筒36。具体的,该上翻转装置包括固定安装板31、第一销轴34以及第一翻转板35。该上模1的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孔,安装时,固定安装板3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上模1的侧壁上。该固定安装板31上开设有U形凹槽,而第一翻转板35的一端则通过第一销轴34安装在固定安装板31的U形凹槽中,使得第一翻转板35能够以第一销轴34为支点摆动。
该固定套筒36与第一翻转板35的另一端焊接,如图2所述,当第一翻转板35带动固定套筒36向一侧翻转时,固定套筒36的底部能与上模1的下表面贴合。如图4所示,当第一翻转板35带动固定套筒36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固定套筒36移出上模1和下模2之间。
如图5所示,该下支撑装置4包括下翻转装置和与下翻转装置连接的支撑套筒46。具体的,该下翻转装置包括支撑安装板41、第二销轴44以及第二翻转板45。同样的,该下模2的侧壁上也设置有螺纹孔,安装时,支撑安装板4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下模2的侧壁上。并且,该支撑安装板41上也开设有U形凹槽,而第二翻转板45的一端则通过第二销轴44安装在支撑安装板41的U形凹槽中,使得第二翻转板45能够以第二销轴44为支点摆动。
该支撑套筒46与第二翻转板45的另一端焊接,如图2所示,当第二翻转板45带动支撑套筒46向一侧翻转时,支撑套筒46的底部能与下模2的上表面贴合。如图4所示,当第二翻转板45带动支撑套筒46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支撑套筒46移出上模1和下模2之间。
该固定套筒36的尺寸大于支撑套筒46的尺寸,因此支撑套筒46能够套入到固定套筒36中。
具体设置时,采用四个本申请的模具支撑结构,四个模具支撑结构分别安装于模具的四个侧面,如图1、3所示。使用时,将支撑套筒46向内侧翻转,使支撑套筒46的底部与下模2的上表面贴合,然后将固定套筒36也向内侧翻转,使固定套筒36的底部与上模1的下表面贴合,如图2所示。接着,调整上模的位置,使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对准,缓慢放下上模1,使支撑套筒46套入到固定套筒36中,通过四个模具支撑结构的支撑套筒46可将上模1支离下模,以方便后续模具的分模。
由于模具上设置有四个模具支撑结构,并且相对的两个模具支撑结构的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的翻转方向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因此,通过将支撑套筒46套入到固定套筒36内可以防止上模1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上模1倾倒的风险。
固定套筒36向内侧翻转后,由于在其重力作用下,固定套筒36会向下掉落。为此,上模下放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用手扶住固定套筒36,使固定套筒36固定在上模的下表面。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翻转板35上设置螺纹孔,上模的下表面也设置螺纹孔,当将固定套筒36贴紧在上模的下表面后,可通过螺栓固定第一翻转板35,使固定套筒36得以固定,这样相对于人手固定的方式则更安全。同样的,第二翻转板45上也可采用上述的固定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横截面均呈矩形,即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均采用方钢来实现,以使其具有更强的支撑能力。
由于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底部分别与上模和下模接触,为了保护上模和下模,该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底部均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可采用塑胶垫片来实现。
在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配合时,二者容易出现刚性碰撞。为此,该支撑套筒46内部通过支撑弹簧48连接有支撑块47,支撑块47的上端伸出支撑套筒46,如图5所示。当上模1下放时,固定套筒36先挤压支撑块47,使支撑块47收缩进入到支撑套筒46内,最后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抵靠。通过支撑块47和支撑弹簧48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降低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碰撞力。
当不需要支撑上模1时,即上模1和下模2需要合模时,向上移动上模1,使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脱离,向外翻转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将上模1下放,使其与下模2合模。
当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向外翻转后,为了固定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如图2、4所示,该上翻转装置还包括固定杆33。具体的,该固定安装板31上设置有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固定套筒36上设置有固定套筒螺纹孔37,而固定杆33的一端通过螺纹拧入到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中。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和固定套筒螺纹孔37的螺纹方向相反,当固定套筒36向外翻转后,将固定杆33稍微退出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在固定杆33退出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的过程中,固定杆33的另一端则拧入到固定套筒螺纹孔37中,此时固定杆33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套筒36和固定安装板31,通过固定杆33则将固定套筒36固定,防止固定套筒36因重力原因而向下转动,影响合模。
相应的,下翻转装置还包括定位杆43,而支撑安装板41上设置有支撑安装板螺纹孔42,支撑套筒46上设置有支撑套筒螺纹孔49,定位杆43的一端拧入到支撑安装板螺纹孔42中,如图4所示。该定位杆43用于固定支撑套筒46,其使用方法与上述的固定杆33相同,不再过多赘述。
本申请通过支撑套筒46和固定套筒36将上模1支离下模2,方便模具后续分模。相比现有技术,无需采用模具的导柱对上模1进行支撑,避免了导柱因支撑的重力过重而松动或损坏。
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另外,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装置(3)和下支撑装置(4);所述上固定装置(3)设置于模具的上模(1)的下表面,所述下支撑装置(4)设置于模具的下模(2)的上表面;所述上固定装置(3)和下支撑装置(4)相互配合,用于支撑起上模(1),使上模(1)与下模(2)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装置(3)包括上翻转装置和与所述上翻转装置连接的固定套筒(36);所述下支撑装置(4)包括下翻转装置和与所述下翻转装置连接的支撑套筒(46);所述支撑套筒(46)能套入到所述固定套筒(3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转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上模(1)侧壁上的固定安装板(31),通过第一销轴(34)可翻转的连接在所述固定安装板(31)上的第一翻转板(35),所述固定套筒(36)与所述第一翻转板(35)连接;所述第一翻转板(35)带动所述固定套筒(36)向一侧翻转时,所述固定套筒(36)的底部能与所述上模(1)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一翻转板(35)带动所述固定套筒(36)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所述固定套筒(36)移出上模(1)和下模(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转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下模(2)侧壁上的支撑安装板(41),通过第二销轴(44)可翻转的连接在所述支撑安装板(41)上的第二翻转板(45),所述支撑套筒(46)与所述第二翻转板(45)连接;所述第二翻转板(45)带动所述支撑套筒(46)向一侧翻转时,所述支撑套筒(46)的底部能与所述下模(2)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第二翻转板(45)带动所述支撑套筒(46)向另一侧翻转时,能使所述支撑套筒(46)移出上模(1)和下模(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筒(46)内部通过支撑弹簧(48)连接有支撑块(47);所述支撑块(47)的上端伸出所述支撑套筒(4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转装置还包括固定杆(33);所述固定安装板(31)上设置有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所述固定套筒(36)上设置有固定套筒螺纹孔(37),所述固定杆(33)的一端拧入到所述固定安装板螺纹孔(32)中,所述固定套筒(36)翻转后,固定杆(33)的另一端能拧入到所述固定套筒螺纹孔(37)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转装置还包括定位杆(43);所述支撑安装板(41)上设置有支撑安装板螺纹孔(42),所述支撑套筒(46)上设置有支撑套筒螺纹孔(49),所述定位杆(43)的一端拧入到所述支撑安装板螺纹孔(42)中,所述支撑套筒(46)翻转后,定位杆(43)的另一端能拧入到所述支撑套筒螺纹孔(49)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横截面均呈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36)和支撑套筒(46)的底部均设置有缓冲垫。
CN202223595157.2U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Active CN218835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5157.2U CN218835843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5157.2U CN218835843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5843U true CN218835843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5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5157.2U Active CN218835843U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58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0059A (zh) 一种铸件的转运装置
CN101428676B (zh) 船体分段顶升装置
CN218835843U (zh) 一种模具支撑结构
CN114537258A (zh) 节臂支撑架及节臂拆装辅助装置
CN210150620U (zh) 一种液压提升夹爪
CN111302245A (zh) 异形厚壁不锈钢封头的起吊定位装置及装配方法
CN215469253U (zh) 一种用于叉车尾架组装焊接的定位工装
CN215558746U (zh) 一种机柜维护用防震支架
CN115476301A (zh) 转臂式轴箱辅助定位装置
CN202429857U (zh) 壳式变压器线圈翻转装置
CN213998355U (zh) 一种工程机械焊接钢板固定架
CN211545693U (zh) 一种袋装粉料提升装置
CN210285626U (zh) 煤矿井下皮带机电缆拖拉固定装置
CN209303666U (zh) 一种铝合金扁锭结晶器工装搬运装置
CN210285806U (zh) 一种坯料翻转机
CN210213935U (zh) 一种改进型成品加气砌块翻转装置
CN114180190A (zh) 便于计算机移动的承载装置
CN216549301U (zh) 集装箱生产线工位并联生产设备
CN216813659U (zh) 固定式地面指挥平台与地面的快速连接结构
CN220615998U (zh) 一种重型设备走行轮架的安装调整装置
CN219097130U (zh) 一种吨包架
JPH0730479Y2 (ja) 船外機の作業台
CN210029083U (zh) 一种大型墙板翻转台
CN219768303U (zh) 一种具有折断功能的机械手夹具机构
CN219808030U (zh) 一种硅料的分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