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8022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8022U
CN218828022U CN202220712433.XU CN202220712433U CN218828022U CN 218828022 U CN218828022 U CN 218828022U CN 202220712433 U CN202220712433 U CN 202220712433U CN 218828022 U CN218828022 U CN 218828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interference
base
frame
l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124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Y·宋
J·Y·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AMP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MP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MP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MP Kor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8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8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组件。具体地,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基部,以及提供在第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的第一连接器臂;移动板,该移动板包括面向第一连接器基部的板基部和从板基部的一个边缘延伸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的第一干涉部;以及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可插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中的第二连接器本体、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释放第一干涉部的接合状态时使第一连接器臂变形的第一干涉突起,以及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提升第一干涉部的第二干涉突起。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在2021年4月1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1-0042711和在2022年1月28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22-0013262的权益,这些专利申请的整个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文中用于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一个或多个实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一种能够连接或断开电气连接的电气构件。连接器在诸如汽车或家用电器的各种机电装置中使用,以便用于多个电子构件之间的电气和/或物理连接。
用于通过帮助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对齐来防止损坏连接端子的技术是需要的。此外,用于使连接器的大小变得紧凑的技术是需要的。
上述背景技术由发明人在取得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过程中所拥有或获得,并且不一定是本申请之前向公众公开的已知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实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
根据一方面,提供有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基部、形成为从第一连接器基部突出的第一连接器本体,以及提供在第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的第一连接器臂;移动板,该移动板包括面向第一连接器基部的板基部和从板基部的一个边缘延伸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的第一干涉部;以及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可插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中的第二连接器本体、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释放第一干涉部的接合状态时使第一连接器臂变形的第一干涉突起,以及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提升第一干涉部的第二干涉突起。
在实例实施例中,板基部可包括四个边缘,以及第一干涉部可连接至该四个边缘中的一个边缘并且以与其它边缘间隔开的状态提供。
在实例实施例中,移动板还可包括第二干涉部,该第二干涉部从板基部的另一边缘延伸并且提供在第一干涉部的相对于板基部的相对侧上。
在实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还可包括连接器引导件,该连接器引导件形成为从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内表面突出并且构造成用以引导移动板的移动。
在实例实施例中,连接器引导件可包括:引导件本体,该引导件本体形成为从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内表面在朝向板基部的方向上突出;以及引导件头部,该引导件头部从引导件本体延伸并且相对于引导件本体的突出方向与第一干涉部交叠(或交搭,overlap)。
在实例实施例中,可提供一对第一干涉部和一对连接器引导件,并且该一对连接器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该一对第一干涉部之间。
在实例实施例中,移动板还可包括从一个边缘延伸并且构造成用以在该一对第一干涉部之间可滑动的滑动件。
在实例实施例中,第一干涉部可包括:框架,该框架连接至板基部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连接至框架的连接头部;以及提升辅助部,该提升辅助部形成为从连接头部延伸并且与第二干涉突起可接合。
在实例实施例中,在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联接至彼此的状态下,框架、连接头部和提升辅助部可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位于相同的方向上。
在实例实施例中,框架可包括:从板基部延伸并且与板基部平行地提供的框架基部;从框架基部延伸并且以与板基部相交的状态提供的框架本体;以及从框架本体延伸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的连接器突起。
在实例实施例中,框架本体可具有一部分,该部分的厚度随着该部分接近框架基部而增加。
在实例实施例中,提升辅助部可包括在从连接头部朝向板基部的方向上延伸的提升辅助杆,以及连接至提升辅助杆并且与第二干涉突起可接合的提升辅助头部。
实例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将部分地在以下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根据该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通过本公开内容的实践而懂得。
根据实例实施例,有可能通过提供连接器组件来将移动板构造成为紧凑的,该连接器组件具有用于在四个边缘之中彼此相对地定位的两个边缘中提升和降低移动板并且使剩余的两个边缘空闲的构件。通过将移动板构造成为紧凑的,有可能将连接器组件本身的大小构造成为紧凑的。
根据实例实施例,有可能通过利用第一连接器肋支承移动板的臂框架来防止连接器组件的移动板的意外翘曲。
根据实例实施例,由于臂本体具有随着臂本体接近基板而变得更厚的形状,连接器组件的移动板在结构上可是稳定的。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对实例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和更加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在其中连接器组件的一部分在连接器组件未组装时被切割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在其中连接器组件已组装的状态下省略了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移动板的平面视图;和
图6是沿着图5的切割线I-I所截取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实例实施例。以下描述是实例实施例的若干方面之一并且形成实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的一部分。
然而,在描述实例实施例中,将省略众所周知的功能或构造的详细描述以便阐明本公开内容的要旨。
此外,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应被解释为一般含义或字典定义,并且基于发明人可适当地定义术语概念以便最好地描述她或他的发明的原则,该术语或词语应被解释为与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技术思想一致的含义和概念。
因此,由于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例实施例和在附图中例示的构造仅仅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最优选的实例实施例,并且不代表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所有技术思想,故将应理解,在提交本申请时可具有可替代其的各种等同物和修改。
图1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例示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在其中连接器组件的一部分在连接器组件未组装时被切割的状态的透视图,以及图4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在其中连接器组件已组装的状态下省略了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
参看图1至图4,根据实例实施例,连接器组件100可包括可拆卸地连接至彼此的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以及构造成用以防止损坏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的移动板13。多个连接端子可容纳在第一连接器11中。移动板13可通过定位在连接端子的暴露于第一连接器11外部的部分处来支承连接端子。移动板13可帮助对齐连接端子。在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联接至彼此时,移动板13可帮助更好地维持连接端子的对齐。移动板13可减少或防止对连接端子的意外损坏。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移动板13可提供为与第一连接器11的第一连接器基部110间隔开。移动板13的板基部131和第一连接器11的第一连接器基部110可彼此间隔开。在其中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彼此分离的状态在下文将称为“分离状态”。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彼此联接的状态下,移动板13可从与第一连接器11的接合状态释放并且在朝向第一连接器基部的方向上移动。板基部131和第一连接器基部110之间的距离可减小。例如,板基部131和第一连接器基部110可进入彼此接触。在其中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联接至彼此的状态在下文将称为“联接状态”。
根据实例实施例,移动板13可与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干涉。移动板13在分离状态下与第一连接器11可接合,并且在从联接状态切换至分离状态时与第二连接器12可接合。例如,移动板13可包括与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干涉的第一干涉部132a和第二干涉部132b。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1可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来容纳移动板13。第一连接器11的容纳空间的大小成为用以确定第一连接器11的总体外部大小的因素。通过使第一连接器11形成为小的,连接器组件100的大小可是紧凑的。为了使第一连接器11变小,重要的是使移动板13的大小形成为小的。
根据实例实施例,通过将与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干涉的干涉部132a和132b设置在板基部131的一对边缘中,移动板13可具有紧凑的结构。例如,参看图2,移动板13具有+x侧边缘、+y侧边缘、-x侧边缘,以及-y侧边缘,并且干涉部132a和132b可仅位于四个边缘之中的边缘对中,例如+x侧边缘和-x侧边缘。例如,第一干涉部132a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x侧边缘中,以及第二干涉部132b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x侧边缘中。
根据实例实施例,移动板13可具有紧凑的形状,因为干涉部132a和132b仅提供在四个边缘之中的两个边缘中。例如,与干涉部提供在所有四个边缘中的情形相比,在干涉部如图中所示那样仅提供在x轴边缘对的情形下,移动板13的y侧长度可为相对小的。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下文将详细地描述形成连接器组件100的每个元件。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1可形成连接器组件100的外部外观。第一连接器11可包括第一连接器基部110、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第一连接器臂112,以及连接器引导件113。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基部110可包括提供在由第一连接器本体111所包围的位置处并且面向第二连接器12的表面。第一连接器基部110可具有多个孔,该多个孔构造成用以容纳多个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可形成为从第一连接器基部110突出。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可在其中提供有容纳空间。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可保护容纳在第一连接器基部110中的多个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臂112可在分离状态下支承移动板13。第一连接器臂112可提供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内部。例如,第一连接器臂112可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基部110。第一连接器臂112可以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提供。第一连接器臂112处于在其中未施加外力的状态并且可支承处于分离状态的移动板13。当对第一连接器臂112施加外力时,第一连接器臂112的一个端部可在朝向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的方向上变形。当第一连接器臂112变形时,移动板13的相对于第一连接器臂112的接合状态可被释放。可提供多个第一连接器臂112。例如,可提供与干涉部132a和132b的数目相对应的数目的第一连接器臂112。例如,在提供两个第一干涉部132a和两个第二干涉部132b的情形中,可提供四个第一连接器臂112。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连接器臂112可包括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基部110的臂本体1121、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从臂本体1121的一个侧面突出的臂突起1122,以及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从臂本体1121的一个端部突出的臂头部1123。
根据实例实施例,臂突起1122可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2的插入方向(-z方向)与第二连接器12交叠。臂突起1122可与第一干涉突起121干涉。臂突起1122可由第一干涉突起121向外挤压。当对臂突起1122施加外力时,第一连接器臂112可变形。
根据实例实施例,臂头部1123可支承移动板13。例如,臂头部1123可支承框架突起1321d。当第二连接器12处于与第一连接器11的分离状态时,臂头部1123支承框架突起1321d,由此帮助板基部131处于与第一连接器基部110间隔开的位置中。当臂突起1122由第二连接器12挤压并且第一连接器臂112向外变形时,臂头部1123的相对于框架突起1321d的支承状态可被释放。
根据实例实施例,连接器引导件113形成为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可引导移动板13的移动。例如,连接器引导件113可引导第一干涉部132a和/或第二干涉部132b的移动。一对连接器引导件113可提供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之一上。
例如,提供在一个表面上的连接器引导件113对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第一干涉部132a对之间。这里,例如,该一个表面可为其法线方向面向+x方向的表面。
例如,可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中的另一表面上提供附加的一对连接器引导件113。提供在该另一表面上的连接器引导件113对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第二干涉部132b对之间。这里,例如,该另一表面可为其法线方向面向-x方向的表面。
根据实例实施例,连接器引导件113可包括:引导件本体1131,该引导件本体形成为在朝向板基部131的方向上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突出;以及从引导件本体1131延伸的引导件头部1132。
根据实例实施例,引导件本体1131可位于第一干涉部132a对之间。引导件本体1131的突出方向例如可平行于x轴方向。
根据实例实施例,引导件头部1132可基于引导件本体1131的突出方向与第一干涉部132a交叠。引导件头部1132可基于x轴方向与第一干涉部132a交叠。第一干涉部132a可位于引导件头部1132和引导件本体1131的内表面之间。引导件头部1132可帮助第一干涉部132a不会意外地朝向x轴方向偏离。例如,引导件本体1131和引导件头部1132可彼此正交。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二连接器12可以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1中的此种方式联接至第一连接器11。第二连接器12可包括第二连接器本体120,以及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120的外表面突出的第一干涉突起121和第二干涉突起122。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二连接器本体120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在第一连接器11中。第二连接器本体120可插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111中。第二连接器本体120可具有用于容纳多个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的孔。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干涉突起121可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120突出。当第二连接器本体120在第一方向(例如,-z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干涉突起121使第一连接器臂112变形,由此释放第一干涉部132a的接合状态。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二干涉突起122可形成为从第二连接器本体120突出。第二干涉突起122可形成在沿着第二连接器本体120的外表面与第一干涉突起121间隔开的位置处。当第二连接器本体120在第二方向(例如,+z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干涉突起122可提升第一干涉部132a。
根据实例实施例,移动板13可保护多个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移动板13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内部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移动板13可包括面向第一连接器基部110的板基部131、从板基部131的一个边缘延伸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112可接合的干涉部132a和132b,以及在连接器引导件113对之间可移动的滑动件133。
根据实例实施例,板基部131例如可具有近似矩形的形状。应注意的是,板基部131的形状被例示和描述为矩形的,但不限于此。例如,板基部131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在下文,板基部131将被描述为具有矩形的形状。
根据实例实施例,板基部131可包括四个边缘。用于提升和降低移动板13的构造,例如干涉部132a和132b,可提供在板基部131的四个边缘之中的彼此相对的两个边缘中。板基部131的剩余两个边缘可处于在其中未提供其它构造的状态下。根据此种结构,板基部131可具有沿着两个轴线之一的相对短的宽度。板基部131可具有紧凑的形状。
根据实例实施例,板基部131可具有+x侧边缘、+y侧边缘、-x侧边缘,以及-y侧边缘。干涉部132a和132b可仅位于板基部131的四个边缘之中的一对边缘中,例如在+x侧边缘和-x侧边缘中。例如,第一干涉部132a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x侧边缘中,以及第二干涉部132b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x侧边缘中。
根据实例实施例,干涉部132a和132b可包括第一干涉部132a和第二干涉部132b。第一干涉部132a和第二干涉部132b可面向彼此。第一干涉部132a可连接至板基部131的四个边缘之一并且提供为与其它边缘间隔开。例如,第一干涉部132a可提供在板基部131的-x侧边缘中。第二干涉部132b可连接至板基部131的四个边缘中的另一边缘并且提供为与剩余的边缘间隔开。例如,第二干涉部132b可提供在板基部131的+x侧边缘中。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干涉部132a可从板基部131的一个边缘延伸,以及第二干涉部132b可从板基部131的另一边缘延伸。相对于板基部131,第一干涉部132a和第二干涉部132b可提供为彼此相对。第一干涉部132a和第二干涉部132b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在下文,应注意的是,第一干涉部132a的详细描述同样地可适用于第二干涉部132b。
根据实例实施例,第一干涉部132a可包括框架1321、连接头部1322,以及提升辅助部1323。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1321连接至板基部131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112可接合。例如,框架1321可具有多个子框架。例如,在图中,例示的是框架1321具有三个子框架,但子框架的数目不限于此。例如,框架1321的纵向方向可形成在z轴方向上。框架1321可包括框架基部1321a、框架本体1321b、框架肋1321c,以及框架突起1321d。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基部1321a可形成为从板基部131平行于板基部131延伸。框架基部1321a可确定移动板13的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框架基部1321a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x侧边缘和-x侧边缘中,但可不提供在+y侧边缘和-y侧边缘中。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本体1321b可从框架基部1321a延伸并且与板基部131相交。框架本体1321b和板基部131可近似地彼此正交。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肋1321c可从框架本体1321b的一个侧面突出。框架肋1321c插入到连接器引导件113中并且沿着连接器引导件113可移动。框架肋1321c和连接器引导件113可防止移动板13的翘曲。例如,连接器引导件113和框架肋1321c可帮助框架1321不会意外地在朝向板基部131的方向上弯曲。连接器引导件113可在引导移动板13的移动时防止移动板13的翘曲。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突起1321d从框架本体1321b延伸并且与第一连接器臂112可接合。
根据实例实施例,连接头部1322可连接至框架1321。例如,连接头部1322可连接至多个子框架中的每个子框架的顶部。连接头部1322可将多个子框架连接至彼此。连接头部1322可改善框架1321的耐用性。
根据实例实施例,提升辅助部1323形成为从连接头部1322延伸并且与第二干涉突起122可接合。当第二连接器12从与第一连接器11的联接状态移动至分离状态时,提升辅助部1323可在由第二干涉突起122支承时连同第二连接器12一起移动。
根据实例实施例,提升辅助部1323可包括在从连接头部1322朝向板基部131的方向上延伸的提升辅助杆1323a,以及连接至提升辅助杆1323a并且与第二干涉突起122可接合的提升辅助头部1323b。例如,可提供一对提升辅助杆1323a。当第二连接器12与第一连接器11分离时,提升辅助头部1323b与第二干涉突起122可接合。
根据实例实施例,提升辅助部1323相对于框架1321是相对可移动的。例如,提升辅助部1323围绕连接至连接头部1322的部分可旋转。例如,提升辅助部1323可提供为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间隔开预定距离。例如,提升辅助部1323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间隔开的距离可大于框架1321与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间隔开的距离。提升辅助部1323可由第二干涉突起122挤压以在朝向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内表面的方向上可回缩。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一连接器11和第二连接器12联接的状态下,框架1321、连接头部1322和提升辅助部1323可相对于第二连接器12位于相同的方向上。
根据实例实施例,滑动件133可引导移动板13的移动。滑动件133可位于第一干涉部132a对之间并且提供在连接器引导件113对之间。例如,滑动件133的一个侧面沿着连接器引导件113对中的一个连接器引导件可移动,并且滑动件133的另一个侧面沿着连接器引导件113对中的另一个连接器引导件可移动。滑动件133可从板基部131的边缘延伸。例如,滑动件133可形成在其中干涉部132a和132b提供在板基部131的四个边缘之中的边缘中。根据此种结构,滑动件133可不延伸移动板13的宽度。
在下文,将描述组装连接器组件100的过程。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二连接器12与第一连接器11分离的状态下,移动板13的板基部131可保持与第一连接器基部110间隔开(见图3)。移动板13的干涉部132可由第一连接器臂112支承。例如,框架突起1321d可由臂头部1123支承。
根据实例实施例,当第二连接器12正插入到第一连接器11中时,第一干涉突起121可向外挤压第一连接器臂112。例如,第一干涉突起121可干涉臂突起1122以向外挤压臂突起1122。当第一连接器臂112变形时,框架突起1321d的相对于臂头部1123的接合状态可被释放。移动板13可在-z方向上与第二连接器12一起移动。
在下文,将描述在其中连接器组件100分离的过程。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二连接器12联接至第一连接器11的状态下,臂头部1123可位于比框架突起1321d更靠近的+z侧面上(见图4)。第二干涉突起122可提升提升辅助部1323。第二干涉突起122可在与提升辅助头部1323b接合时提升提升辅助部1323。
根据实例实施例,在其中第二连接器12分离预定距离的状态下,干涉部132a和132b和/或滑动件133与提供在第一连接器本体111的顶部上的第一连接器盖114可接合。当第二连接器12在干涉部132a和132b和/或滑动件133与第一连接器盖114接合时继续在+z方向上移动时,第二干涉突起122可向外挤压提升辅助部1323和使其变形。第二干涉突起122的相对于提升辅助部1323的支承状态可被释放,并且第二连接器12可与移动板13分离。
图5是根据实例实施例的移动板的平面视图,以及图6是沿着图5的切割线I-I所截取的截面视图。
参看图5和图6,根据实例实施例,移动板13可包括四个边缘。移动板13可包括板基部131、第一干涉部132a、第二干涉部132b,以及滑动件133。第一干涉部132a可提供在移动板13的边缘之一中,以及第二干涉部132b可提供在第一干涉部132a的相对侧上。根据此种结构,移动板13可在y轴方向上具有紧凑的结构。
根据实例实施例,提供在移动板13的+y侧边缘和-y侧边缘中的框架本体1321b可与板基部131交叠。根据此种结构,干涉部132a和132b提供在移动板13的两个相邻边缘上,由此具有坚固(solid)结构。
根据实例实施例,框架本体1321b可包括一部分,该部分的厚度随着该部分接近框架基部1321a而增加。例如,框架本体1321b可具有其厚度随着框架本体接近框架基部1321a而逐渐增加的形状。根据此种结构,可减少或防止框架本体1321b的意外翘曲的发生。框架本体1321b可通过其自身的形状来防止翘曲,并且也可通过提供在上文所述的第一连接器11中的连接器引导件113来防止翘曲。根据此种结构,移动板的形状可形成为紧凑的,并且可防止意外翘曲。
如上文所述,已参照特定事项例如特定元件和受限的实例实施例和附图描述了实例实施例,但提供这些是为了帮助总体的理解。此外,本公开内容不限于上文所述的实例实施例,并且本公开内容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该描述,各种改变和修改是可能的。因此,本公开内容的精神不应限于上文所述的实例实施例,并且不仅是稍后描述的权利要求,而且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或对权利要求的等同修改的所有内容均应落入本公开内容的精神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基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连接器基部突出的第一连接器本体,以及提供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的第一连接器臂;
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包括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基部的板基部,以及从所述板基部的一个边缘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的第一干涉部;和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可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中的第二连接器本体、形成为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以释放所述第一干涉部的接合状态时使所述第一连接器臂变形的第一干涉突起,以及形成为从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突出并且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本体在第二方向上移动时提升所述第一干涉部的第二干涉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板基部包括四个边缘,以及所述第一干涉部连接至所述四个边缘中的所述一个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移动板还包括从所述板基部的另一边缘延伸并且提供在所述第一干涉部的相对于所述板基部的相对侧上的第二干涉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器引导件,所述连接器引导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内表面突出并且构造成用以引导所述移动板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器引导件包括:
引导件本体,所述引导件本体形成为在朝向所述板基部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内表面突出;和
引导件头部,所述引导件头部从所述引导件本体延伸并且相对于所述引导件本体的突出方向与所述第一干涉部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提供一对所述第一干涉部和一对所述连接器引导件,以及所述一对连接器引导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对所述第一干涉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移动板还包括从所述一个边缘延伸并且构造成在所述一对所述第一干涉部之间可滑动的滑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干涉部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连接至所述板基部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
连接至所述框架的连接头部;和
提升辅助部,所述提升辅助部形成为从所述连接头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二干涉突起可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联接至彼此的状态下,所述框架、所述连接头部和所述提升辅助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相同的方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框架包括:
框架基部,所述框架基部从所述板基部延伸并且与所述板基部平行地提供;
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从所述框架基部延伸并且以与所述板基部相交的状态提供;和
连接器突起,所述连接器突起从所述框架本体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臂可接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框架本体的部分的厚度随着所述框架本体接近所述框架基部而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提升辅助部包括:
提升辅助杆,所述提升辅助杆在从所述连接头部朝向所述板基部的方向上延伸;和
提升辅助头部,所述提升辅助头部连接至所述提升辅助杆并且与所述第二干涉突起可接合。
CN202220712433.XU 2021-04-01 2022-03-30 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88280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42711 2021-04-01
KR20210042711 2021-04-01
KR1020220013262A KR20220136889A (ko) 2021-04-01 2022-01-28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10-2022-0013262 2022-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8022U true CN218828022U (zh) 2023-04-07

Family

ID=8359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12433.XU Active CN218828022U (zh) 2021-04-01 2022-03-30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136889A (zh)
CN (1) CN21882802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36889A (ko)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22150B1 (en) Connector
TWI299470B (zh)
CN103765699A (zh) 插头件以及使用了该插头件的连接器
KR101232437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WO2010003100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10243288B2 (en) Fe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tilizing same
JP2015035352A (ja) コネクタ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7090584B2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端子位置保証ジョイントクリップサイト
EP3082197A1 (en) Connector
CN102904086B (zh) 连接器及包括该连接器的性能板、母板、半导体测试装置
US20210399451A1 (en) Comp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216542Y2 (zh)
US20130323955A1 (en) Connector terminal and card edge type connector including this connector terminal
JPH02192679A (ja) 軸直角移動コネクタ
JP2005216694A (ja)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その接続構造
CN102916296B (zh) 卡连接器
CN218828022U (zh) 连接器组件
KR101725380B1 (ko) 커넥터 단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JP2016096152A (ja) コネクタ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06000361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uiding device
JP2001203048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部品
CN216214329U (zh) 连接器组件
JP5928415B2 (ja) メモリー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