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0665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0665U
CN218820665U CN202223197819.0U CN202223197819U CN218820665U CN 218820665 U CN218820665 U CN 218820665U CN 202223197819 U CN202223197819 U CN 202223197819U CN 218820665 U CN218820665 U CN 2188206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indoor
win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978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曲明伟
赵现枫
蒋智群
孟庆功
胡继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978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06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其上设有室内出风口;导风板,打开或室内出风口;导风圈,连接于导风板的内侧且位于室内出风口处,其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且导风圈风道靠近导风板两侧端的两端具有开口,室内风从导风圈风道的一开口进入导风圈风道内然后从导风圈风道的另一开口流出,导风圈包括:第一导风段,设于导风圈风道靠近导风板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导风面,设于第一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第二导风面,设于第一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连接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和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具有形成其外观的机壳,机壳上设有供换热后室内气体流出机壳内的室内出风口,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室内出风口一般设置在前侧或者左右两侧,使得室内能够向前吹或者向左右两侧吹,挂式空调室内机得室内出风口一般设置在其前下侧,使得风向前吹,空调室内机通常还具有导风板,导风板连接在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在打开室内出风口时,导风板可为室内出风口处流出的风进行导向,以改变室内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能够使得用户根据需要调整室内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但是,现有导风板的内侧和外侧一般为平板,外观上相对比较简单,极易使得用户产生枯燥感,且导风板一般通过其侧壁进行导风,使得室内风顺着带导风板的轮廓出风,其导风方向和出风角度有限,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视觉感受以及出风要求,降低用户体验。
并且,随着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追求,一般会在柜机上设置新风模块,使得新风模块能够引入新风,但是,在冬天天气较冷时以及夏天天气较热时,新风出风温度与空调出风温度相反,新风夏天吹热风以及冬天吹冷风是众多新风空调的痛点,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存在温差,当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时,新风直吹人会使得用户舒适感较差,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且其内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室内风机,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室内风机驱动室内风经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换热风道内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内风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
导风圈,连接于所述导风板的内侧且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其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且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两侧端的两端具有开口,室内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开口进入所述导风圈风道内然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另一开口流出,所述导风圈包括:
第一导风段,设于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的一侧且包括:
第一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第二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连接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所述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在导风板的内侧设置导风圈,使得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用户可看到导风圈,能够增加导风板的科技感,设置的导风圈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室内空气可穿过导风圈风道流出,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能够引导室内风流出,设置第二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改变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附近的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导风圈具有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的作用,与导风板单独导风相比,增加了导风的角度,满足了用户对更多形式导风的需求,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较小的改变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室内风方向逐渐改变,避免大角度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降低出风阻力。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还包括:
第二导风段,与所述第一导风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侧面为弧面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段包括:
第三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第四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连接且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呈夹角设置,能够在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处改变室内出风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导风面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的夹角为α°,α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使得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改变的室内风方向与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相适配,能够使得导风圈内室内风整体朝向一侧偏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段和第四导风段,所述第三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和/或所述第四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四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使得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段在导风圈的上下方向上不改变出风方向,减小出风阻力,利于出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和设于所述外层导风板内侧的内层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内层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且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内层导风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五导风面和与第二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六导风面,所述第五导风面与所述第六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β°,β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段与内层导风板之间形成导风的风道,使得内层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互作用实现小范围内导风,提高导风效果,且使得导风板与导风圈间室内风的出风方向尽可能的向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出风方向靠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段远离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三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七导风面和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八导风面,所述第七导风面与所述第八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使得第二导风段远离导风圈风的一侧实现导风,能够在导风板的横向上提高导风范围,提高导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内层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五导风面和第六导风面的一侧为弧形,减小出风阻力。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壳上设有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侧或下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新风模块,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风机腔和设于所述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腔与室外和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经所述新风风机腔从所述新风出风口流出,所述导风板同时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使得导风板可同时对第一新风出风口进行导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导风板最下侧的导风段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上端,避免导风圈对第一新风出风口处的出风造成阻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室内出风口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处的导风圈相对设置,使得导风板的导风圈能够向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的中部导风,且使得导风圈相对设置,提高导风板的科技感和美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和新风导风件的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模块和新风导风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新风导风件的结构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8是图1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的结构图;
图20是图1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轴套和第一电机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轴套和第一电机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轴套和第一电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5是图19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7是图26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2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的剖视图;
图30是图29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图29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加强板的结构图;
图35是图3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6是图34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3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导风板的爆炸图;
图40是图39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内层导风板和加强板的结构图;
图4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内层导风板和加强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4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内层导风板和加强板的另一局部结构图。
以上各图中:机壳1;进风面板101;出风面板102;面板座1021;前面板1022;室内进风口11;室内出风口12;第一室内出风口121;第二室内出风口122;换热风道13;第一换热风道131;第二换热风道132;第一新风出风口141;第二新风出风口142;新风进风口15;新风进风腔16;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新风连通口172;第一电机腔181;电机避让部1811;导风板避让缺口1812;第一侧壁18121;第二侧壁18122;下避让部182;下底板1821;底板孔1822;中旋转孔183;新风模块3;新风蜗壳31;新风风机腔311;蜗壳进风口312;新风风机32;新风过滤模块33;导风板41;上旋转部411;上旋转孔4111;第一连接孔4112;下旋转部412;中旋转部413;外层导风板414;外层板体4141;第一侧端板4142;第二侧端板4143;插接部4144;避让部4145;第二连接部4146;安装槽4147;内层导风板415;内层板体4151;第一连接部4152;第一内侧板4153;插入部4154;容纳腔416;第一容纳端4161;第二容纳端4162;第一腔体4163;第二腔体4164;加强板417;加强板体4171;第一加强侧壁4172;第二加强侧壁4173;第三加强侧壁4174;第四加强侧壁4175;加强筋418;第一加强筋4181;第一中加强筋41811;第一侧加强筋41812;第二加强筋4182;连接加强筋41821;上加强筋41822;下加强筋41823;独立加强筋41824;第一腔体加强筋41825;导风板电机42;第一电机421;第一电机输出轴4211;电机连接部4212;第二电机422;阀板43;新风导风件44;新风导风腔441;第一新风导风腔4411;第二新风导风腔4412;第二开口44121;第三新风导风腔4413;第三开口44131;轴套45;第二连接孔451;导风圈47;导风圈风道471;第一导风段472;第一导风面4721;第二导风面4722;第五导风面4723;第六导风面4724;第二导风段473;第三导风面4731;第四导风面4732;第七导风面4733;第八导风面4734;第三导风段474;第四导风段475;连接板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43对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
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
参考图1,机壳1可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可为放置在地面上或者其他支撑结构上的立式空调室内机,机壳1具有顶端和底端且其顶端和底端为其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区分左右,定义空调室内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定义空调室内机一般性正常工作时的上侧和下侧来区分上下。
参考图2和图3,机壳1上设有室内进风口11和出风口,其中,出风口包括用于排出室内空气的室内出风口12,机壳1内设有换热风道13,换热风道13与室内进风口11和室内出风口12均连通。
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均设于换热风道13内,室内换热器位于室内进风口11的内侧,室内风机位于室内换热器靠近室内出风口的一侧。
室内风机运转时,在室内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11进入到换热风道13内,室内空气流至室内换热器处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经室内出风口12排出换热风道13。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室内进风口11位于机壳的后侧,室内出风口12位于机壳的前侧。室内出风口12可沿机壳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室内出风口可为长条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1和室内出风口12的位置还可设置在其他位置。
具体的,参考图8,机壳1可包括进风面板101和出风面板102,其中,进风面板101设置在机壳的后侧,出风面板102设置在机壳的前侧。室内进风口11设于进风面板101上,室内出风口设于出风面板102上。
在本申请中,参考图4-图7,出风口还包括用于排出室外新风的新风出风口,新风出风口包括设于室内出风口12上侧或者下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141,新风出风口还可包括设于室内出风口左侧或者右侧的第二新风出风口142。
参考图9,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3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能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参考图10-图11,新风模块3包括设于机壳1内的新风蜗壳31和新风风机32,新风蜗壳31内形成有新风风机腔311,新风风机32设于新风风机腔311内,新风风机腔311与室外、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2连通。
新风风机32运转时,新风风机32驱动室外新风进入新风风机腔311内,然后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2流出或者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42流出。
在本申请中,参考图6-图7,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板41,导风板41连接在机壳1上,导风板可同时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导风板同时关闭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41时,导风板41位于第二新风出风口142的一侧且第二新风出风口142处于打开状态,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142流出;导风板向室内出风口远离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运动以同时打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导风板同时打开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41时,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出。
在室内出风口的侧部设置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能够使得室内风与室外新风在室内出风口外侧混风,能够有效的降低室外新风与室内风间存在温差对用户造成的不舒适体验,设置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能够提高新风量,设置导风板打开和关闭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使得导风板能够对从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出来的风进行导向,设置导风板处于同时关闭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时,导风板位于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且第二新风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出;导风板向室内出风口远离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运动以同时打开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导风板同时打开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时,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出,使得导风板在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时,导风板均不遮挡第二新风出风口,使得第二新风出风口一直处于空调室内机的明显位置,用户能够一直看到第二新风出风口,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新风出风口的可视化和差异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41转动连接在机壳1上且位于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处。空调室内机可还包括导风板电机42,导风板电机与机壳固定连接,导风板电机的输出轴与导风板固定连接,导风板电机工作通过其输出轴带动导风板转动以同时打开或者关闭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141。设置导风板41转动连接在室内出风口1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处,使得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时,能够在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处导风,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3-图14,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阀板43,阀板43连接在机壳上,并且阀板43在机壳内的新风流动路径上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和新风风机腔311之间将第一新风出风口和新风风机腔连通或隔断。
其中,阀板43将第一新风出风口与新风风机腔连通时,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流至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处,在导风板打开第一新风出风口时,新风从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处流出,在导风板关闭第一新风出风口时,新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处流出。
阀板43将第一新风出风口与新风风机腔隔断时,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流至第二新风出风口处,然后从第二新风出风口处流出。
设置阀板,能够在导风板不关闭室内出风口的前提下对第一新风出风口是否出新风进行控制,使得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同时出新风或者仅第二新风出风口出新风,实现多种新风出风形式,适应于不同的需求。
机壳1内设有设于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内侧且与第一新风出风口141连通的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新风导风件44,新风导风件44与新风蜗壳31连接,并且新风导风件44内形成有与新风风机腔311连通的新风导风腔441,新风导风腔441与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连接且与第二新风出风口142连通,设置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新风导风件能够将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导流至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处。阀板43设于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与新风导风腔的连接处将第一新风风道与新风导风腔之间连通或隔断。
机壳1包括面板座1021和设于面板座前侧的前面板1022,室内出风口12、第一新风出风口141和第二新风出风口142设于面板座1021上。面板座上还设有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内侧的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面板座1021上设有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内侧且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新风导风腔连通的新风连通口172,阀板43连接在新风连通口处且关闭或打开新风连通口172,设置新风连通口和阀板连接在新风连通口处且关闭或打开新风连通口172,方便阀板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和新风导风腔之间连通或隔断。
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阀板驱动机构(未图示),阀板驱动机构驱动阀板43转动或移动将第一新风出风口141与新风风机腔311连通或隔断,具体的,阀板驱动机构驱动阀板转动或移动将新风连通口172打开或关闭使得第一新风出风口与新风风机腔之间连通或隔断,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为双贯流空调,室内出风口12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121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2。换热风道13包括第一换热风道131和第二换热风道132,第一换热风道131的出风端与第一室内出风口相对,第二换热风道132的出风端与第二室内出风口相对,室内风机包括设于第一换热风道内的第一风机和设于第二换热风道内的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可为贯流风机。
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进入机壳内,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一换热风道从第一室内出风口流出,另一路经第二换热风道从第二室内出风口流出。
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相对空调室内机前后方向中心面对称。
第一新风出风口具有两个,第一新风出风口包括设于第一室内出风口下侧或上侧的左第一新风出风口和设于第二室内出风口上侧或下侧的右第一新风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室内出风口的下侧,相对应的,左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的下侧,右第一新风出风口位于第二室内出风口的下侧。
左第一新风出风口和右第一新风出风口的内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新风出风风道171,新风导风腔441包括与新风风机腔连接的第一新风导风腔4411、连接在第一新风导风腔和其中一个第一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的第二新风导风腔4412以及连接在第一新风导风腔和另一个第一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的第三新风导风腔4413,第二新风导风腔4412和第三新风导风腔4413左右设置,使得新风导风腔将新风导流至左右设置的左第一新风出风口和右第一新风出风口处。
阀板43具有两个,其中一个阀板43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与第二新风导风腔之间连通或隔断,另外一个阀板43将第一新风出风风道与第三导风腔之间连通或隔断。
第二新风导风腔4412远离第三新风导风腔的侧端设有朝向阀板的第二开口44121,第二新风导风腔通过第二开口和新风连通口连通,第三新风导风腔远离第二新风导风腔的侧端设有朝向阀板的第三开口44131,第三新风导风腔通过第三开口和新风连通口连通,方便第二新风导风腔和第三新风导风腔与新风连通口连通。
第二新风出风口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之间,第二新风出风口包括位于第一室内出风口靠近第二室内出风口一侧的左第二新风出风口和位于左第二新风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之间的右第二新风出风口,提高新风出风量,左第二新风出风口和右第二新风出风口均具有若干个且呈列排列。
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可为长条形且沿面板座上下方向设置,即沿机壳的长度方向设置,左第二新风出风口沿第一室内出风口的设置方向设置,右第二新风出风口沿第二室内出风口的设置方向设置,其中,左第二新风出风口和右第二新风出风口可具有至少一列,其中可以为两列或者多列,且相邻两个的第二新风出风口可相对设置或交错设置。
第二新风导风腔和第三新风导风腔的前端均设有开口,第二导风腔和第三导风腔通过其前端的开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连通,方便第二新风导风腔和第三新风导风腔与第二新风出风口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新风模块设于换热风道的下侧,机壳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5,机壳1内设有新风进风腔16,新风蜗壳31上设有蜗壳进风口312,新风进风口15与室外连通,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进风腔连通,新风进风腔通过蜗壳进风口与新风风机腔连通。新风进风口可设于机壳的后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新风模块还包括新风过滤模块33,新风过滤模块33设于新风进风腔内且将蜗壳进风口封堵,使得室外风进入到新风进风腔后,在从新风进风腔进入到新风风机腔时必须通过新风过滤模块净化,使得进入到室内的新风均经过净化,能够提高进入到室内的新风的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7-图18,机壳1具有顶端和底端且其顶端和底端为其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导风板可旋转的设置在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导风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端为导风板分别靠近机壳顶端和底端的两端,导风板的旋转轴与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平行。
导风板电机42包括第一电机421,第一电机设于机壳其内,第一电机设于室内出风口靠近机壳顶端的一侧,第一电机421具有第一电机输出轴4211,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与导风板的旋转轴同轴且第一电机输出轴朝向机壳的顶端。
导风板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部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并安装在第一电机输出轴上;第一电机通过第一电机输出轴驱动导风板旋转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在导风板安装在第一电机输出轴上之后可将导风板与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电机输出轴朝向机壳的顶端,可实现导风板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部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并安装在第一电机输出轴上,使得导风板在安装时仅需要考虑导风板底部和中部的结构,能够极大的减小安装行程,方便导风板的安装,且导风板安装时能够更容易的对准安装位置,提高安装效率。
参考图19-图23,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轴套45,轴套45套设在第一电机输出轴上,并且轴套45与第一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导风板41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端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并安装在轴套上,并且导风板41通过轴套45安装在第一电机输出轴上;第一电机转动带动第一电机输出轴转动,第一电机输出轴通过轴套带动导风板转动,设置轴套能够将导风板与第一电机输出轴连接,实现动力传递。在导风板安装在轴套上之后可将导风板与轴套固定连接,其中,可以是导风板的上端安装在轴套上且与轴套固定连接。
导风板41靠近机壳顶端的一端内侧设有上旋转部411,导风板通过上旋转部安装在轴套上,具体的,导风板41带动上旋转部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端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并安装在轴套上,第一电机输出轴通过轴套带动上旋转部转动,上旋转部带动导风板转动,设置上旋转部能够实现导风板与轴套的连接,且避免上旋转轴对室内出风口的出风造成影响,减小室内出风口的出风阻力。
具体的,上旋转部上设有朝向机壳底端设置的上旋转孔4111;导风板安装在轴套上时,上旋转部通过上旋转孔套设在轴套上,设置上旋转轴套设在轴套上,连接关系稳定,且方便连接,提高安装效率。或者,上旋转部上设有朝下设置的上旋转柱(未图示),导风板安装在轴套上时,上旋转部通过上旋转柱插入到轴套内。
上旋转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112,轴套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451,上旋转部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与轴套固定连接,方便固定,易于实现,节约成本,其中可以是通过螺钉将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连接。第一连接孔与上旋转孔相对且第一连接孔为通孔,第二连接孔设置在轴套的上端。
第一电机输出轴上设有扁平部,轴套下端设有扁平孔,第一电机输出轴插入到扁平孔内,轴套与第一电机输出轴同步转动。
参考图24,面板座1021上设有位于室内出风口靠近机壳顶端一侧的第一电机腔181,第一电机设于第一电机腔内,第一电机侧部设有电机连接部4212,第一电机腔的侧壁上设有避让电机连接部的电机避让部1811,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电机腔内时,电机连接部位于电机避让部内,方便固定第一电机,且避免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腔侧壁发生干涉,能够减小第一电机腔的空间,且减小空调的尺寸,使得空调内结构件布局紧凑。
第一电机腔靠近导风板的一侧的侧壁顶部设有导风板避让缺口1812,导风板安装在室内出风口处时,上旋转部设于导风板避让缺口内,导风板避让缺口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导风板转转时,上旋转部在第一侧壁18121和第二侧壁18122之间运动,设置缺口能够产生限位,避免导风板转动角度过大对室内出风口的正常打开和关闭产生影响。
参考图25-图27,导风板靠近机壳底端的一端内侧设有下旋转部412,面板座上设有下避让部182,下避让部靠近机壳底端的一侧具有下底板1821,下底板上设有底板孔1822,导风板的下旋转部插入到下避让部内且下旋转部与底板孔相对时,驱动导风板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部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导风板带动下旋转部移动,下旋转部靠近机壳底端的一端插入底板孔内,方便下旋转部对准下底板上的底板孔,使得导风板能够正常安装,减小安装行程。
下避让部可为一侧开口的避让空间或者为两端开口的避让空间,避让空间顶部与底部具有一定的间距,使得导风板可自上而下的运动,导风板可水平的插入到避让空间内,其中,避让空间可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下方,避免对第一新风出风口产生阻挡。
下旋转部具有朝向机壳底端设置的下旋转孔,底板孔为通孔,下底板远离下避让部的一侧设有其输出轴与导风板旋转轴同轴且其输出轴朝向机壳顶端设置的第二电机422,导风板下旋转部与底板孔相对时,下旋转孔与第二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相对,导风板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部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时,下旋转部靠近机壳底端的一端穿过底板孔且通过其上的下旋转孔套设在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输出轴上,使得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对导风板进行驱动,使得导风板稳定的连接在室内出风口处且稳定的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
导风板的中部内侧设有中旋转部413,面板座上设有中旋转孔183,导风板的下旋转部插入到下避让部内且下旋转部与底板孔相对时,中旋转部与中旋转孔相对,导风板沿第一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自第一电机输出轴靠近机壳顶部的一侧向第一电机输出轴移动时,导风板带动中旋转部移动,中旋转部插入中旋转孔内,设置中旋转轴,增加固定位置,能够提高导风板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也可朝机壳的底端设置,第一电机设于第一电机腔内且其电机输出轴插入到室内出风口的上端,上旋转轴位于室内出风口上端的下侧且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电机工作带动导风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8,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圈47,导风圈47连接于导风板的内侧,导风圈47设于室内出风口处,导风圈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471,导风圈风道471靠近导风板两侧端的两端具有开口,室内风从导风圈风道的一开口进入导风圈风道内然后从导风圈风道的另一开口流出,使得存在室内风经导风圈风道流出。
参考图37-图38,导风圈47包括第一导风段472,第一导风段472设于导风圈风道471靠近导风板的一侧,第一导风段472包括第一导风面4721和第二导风面4722,第一导风面4721设于第一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第二导风面4722设于第一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连接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在导风板的内侧设置导风圈,使得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用户可看到导风圈,能够增加导风板的科技感,设置的导风圈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室内空气可穿过导风圈风道流出,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能够引导室内风流出,设置第二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改变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附近的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导风圈具有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的作用,与导风板单独导风相比,增加了导风的角度,满足了用户对更多形式导风的需求,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较小的改变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室内风方向逐渐改变,避免大角度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降低出风阻力。
导风圈还包括第二导风段473,第二导风段473与第一导风段472相对设置,第二导风段473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侧面为弧面;或者,第二导风段包括第三导风面4731和第四导风面4732,第三导风面4731设于第二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第四导风面4732设于第二导风段靠近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连接且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呈夹角设置,能够在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处改变室内出风方向,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的夹角为α°,α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以改变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改变的室内风方向与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相适配,能够使得导风圈内室内风整体朝向一侧偏转。
导风圈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段474和第四导风段475,第三导风段包括设于第三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和/或第四导风段包括设于第四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使得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段在导风圈的上下方向上不改变出风方向,减小出风阻力,利于出风。
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414和设于外层导风板内侧的内层导风板415,第一导风段靠近内层导风板的一侧与内层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且通过连接板52与内层导风板固定连接,第一导风段靠近内层导风板的一侧设有与第一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五导风面4723和与第二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六导风面4724,第五导风面与第六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β°,β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段与内层导风板之间形成导风的风道,使得内层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互作用实现小范围内导风,提高导风效果,且使得导风板与导风圈间室内风的出风方向尽可能的向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出风方向靠拢。
第二导风段远离导风圈风道的一侧设有与第三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七导风面4733和与第四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八导风面4734,第七导风面与第八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第二导风段远离导风圈风道一侧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第二导风段远离导风圈风的一侧实现导风,能够在导风板的横向上提高导风范围,提高导风效果。
内层导风板靠近第五导风面和第六导风面的一侧为弧形,能够平缓的导风,减小出风阻力。
在该实施例中,机壳上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导风板同时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使得导风板可同时对第一新风出风口进行导风。导风圈具有至少一个,位于导风板最下侧的导风段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上端,避免导风圈对第一新风出风口处的出风造成阻碍。
室内出风口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导风板打开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时,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处的导风圈相对设置,使得导风板的导风圈能够向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的中部导风,且使得导风圈相对设置,提高导风板的科技感和美观性,当新风出风口还包括第二新风出风口时,能够使得室内出风口出来的风与第二新风出风口出来的风进行混合,能够提高混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8-图29,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414和内层导风板415,其中,外层导风板414包括外层板体4141,外层板体4141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外层板体的厚度由其第二侧端向其第一侧端逐渐递减,其中,外层板体第一侧端的厚度可为20mm,外层板体第二侧端的厚度可为23mm;内层导风板415设于外层板体4141的内侧,内层导风板415与外层导风板414连接,内层导风板包括内层板体4151,内层板体4151的厚度大于外层板体4141的厚度。
设置外层板体的厚度由其第二侧端向其第一侧端逐渐递减且内层板体的厚度大于外层板体的厚度,能够通过外层板体的渐变壁厚增强导风板的强度减小变形,能够通过内层板体的厚度大于外层板体的厚度对外层导风板的变形进行矫正,提高导风板的强度,减小导风板的变形,使得导风板能够正常的在室内出风口处运转。
参考图30-图31,外层导风板还包括第一侧端板4142和第二侧端板4143,第一侧端板4142连接在外层板体的第一侧端,第一侧端板4142与外层板体4141形成位于外层导风板内侧的插接部4144,其中,插接部为插槽,第一侧端板4142与外层板体4141的夹角为锐角,能够使得第一侧端板限定内层导风板在外层导风板厚度方向的位移。第二侧端板4143连接在外层板体的第二侧端,第二侧端板与外层板体形成位于外层导风板内侧的避让部4145,其中,避让部可为槽体,第二侧端板与外层板体的夹角为钝角,在内层导风板的一侧端插入到插接部内时,内层导风板的另一侧端可放入避让部处,方便内层导风板和外层导风板连接。内层导风板连接在外层导风板上时,内层导风板的一侧端插入插接部内且其另一侧端位于避让部内。方便内外层导风板的连接且使得外层导风板在其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对内层导风板进行防护。
具体的,内层导风板的一侧端设有与内层板体连接且插入到插接部内的插入部4154,内层导风板的另一侧端设有第一连接部4152,外层导风板上设有第二连接部4146,内层导风板连接在外层导风板上时,插入部插入插接部内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安装,且稳定性较好,避免内层导风板与外层导风板之间发生脱离。
其中,第二连接部设于第二侧端板上,插入部可为插板。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者中,其中一者上设置卡槽,另一者上设置卡凸,卡槽与卡凸卡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外层导风板还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板和下端板凸于外层板体的内侧,内层导风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位于上端板和下端的内侧,使得上端板和下端板能够对内层导风板起到防护作用。
外层导风板的上端板、第一侧端板、下端板和第二侧端板可形成位于外层导风板内侧的安装槽4147,内层导风板位于安装槽内。其中,上端板、第一侧端板、下端板和第二侧端板可首尾连接,使得外层导风板的四周连续设置有板体,使得外层导风板的侧部美观,且能够对内层导风板起到防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该导风板安装在室内出风口,在机壳上设置有室内出风口上侧或下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时,导风板可同时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能够使得导风板对第一新风出风口处的新风进行导向。
在机壳上设置第一新风出风口时,室内出风口可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的上侧或下侧均设有第一新风出风口,能够增加新风的出风量。
机壳上还可设置第二新风出风口,导风板同时打开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时,导风板始终位于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不遮挡第二新风出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导风板的左右方向上,导风板的中部厚且两端薄,在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导风板的最薄处位于导风板的最前端。其中在导风板的左右方向上,导风板的厚度可由中部向两端逐渐降低,且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导风板的前端的厚度最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2-图33,导风板41转动连接在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导风板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端和第二导风端,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在第一导风端和第二导风端中,第一导风端为导风板的出风端,室内空气沿导风板流动并从第一导风端处远离导风板。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414和内层导风板415,内层导风板415连接在外层导风板414的内侧,导风板还包括容纳腔416,容纳腔416设于外层导风板414和内层导风板415之间,容纳腔包括位于第一导风端处的第一容纳端4161和位于第二导风端处的第二容纳端4162。导风板还包括加强板417,加强板设于容纳腔416内且位于第一容纳端处4141处。加强板可为金属板,其中可以为铝合金板。
机壳上设置有槽体,室内出风口设于槽体内,导风板设于槽体处,导风板关闭室内出风口时与槽体前端口具有缝隙或相抵。
设置用于容纳加强板的容纳腔,能够为加强板的设置提供空间,将加强板设置在第一容纳端,其中,容纳端位于第一导风端处,能够增强导风板第一导风端处的强度,减小导风板的变形,保证导风板能够正常的在室内出风口处运转,且使得导风板第一导风端与机壳之间的配合缝隙均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9-图43,内层导风板靠近外层导风板的一侧设有加强筋418,加强筋418包括第一加强筋4181和第二加强筋4182,其中,第一加强筋沿一定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沿另一方向设置,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设置交错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能够提高导风板的强度。其中,第一加强筋418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加强筋4182的延伸方向可垂直设置,设置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垂直设置,在两垂直方向上提高抵抗变形的能力,提高抵抗变形的效果,提高加强筋对导风板的加强程度,具体的,第一加强筋可沿导风板的上下方向设置,能够加强导风板上下方向的强度,第二加强筋可沿导风板的左右方向设置,能够加强导风板左右方向的强度,利于导风板的正常运转,避免导风板与机壳在其上下左右方向上的间隙发生明显变化。提高美观。
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相交,在第二加强筋中,部分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相交,设置部分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连接,能够提高强度的同时方便加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4-图36和图39-图43,加强筋418设于容纳腔内。第一加强筋也设于容纳腔内,第一加强筋包括第一中加强筋41811,第一中加强筋设于容纳腔内,第一中加强筋连接在内层导风板靠近外层导风板的一侧,第一中加强筋将容纳腔分为左右相邻设置的第一腔体4163和第二腔体4164,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靠近第一导风端的一侧,加强板417设于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中加强筋,能够提高导风板的强度。
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体4171,加强板体与导风板随形设置,加强板体贴设在内层导风板或外层导风板上,具体的,导风板为弧形,加强板也为弧形。加强板体贴设在内层导风板和/或外层导风板上,使得加强板体能够对导风板的外形进行矫正,保证导风板的形状,避免导风板与机壳之间配合缝隙不均匀
加强板体粘合或压合在内层导风板和/或外层导风板上,其中,当加强板可通过胶粘贴在内层导风板和/或外层导风板上,可通过3M胶粘贴。连接方式可行且方便,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生产成本较低。
加强板位于第一中加强筋处的侧端设有其端部向内层导风板侧弯折形成的第一加强侧壁4172,第一加强侧壁与加强板体连接,且第一加强侧壁与第一中加强筋相抵,使得第一中加强筋能够限定加强板的位置,避免加强板移动,保证加强板的位置,提高加强板的强度,增强导风板第一导风端的强度。
第二加强筋还包括与第一中加强筋连接的连接加强筋41821,连接加强筋设于第一腔体内,连接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中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交错;加强板靠近第一中加强筋的侧端在连接加强筋与第一中加强筋的连接处设有避让连接加强筋的缺口,设置连接加强筋以及连接加强筋与第一中加强筋交错,能够增加导风板的强度,在加强板上设置缺口,能够保证加强板的安装,避免加强板与连接加强筋干涉。连接加强筋连接第一中加强筋的一端可向第一腔体内延伸形成横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连接加强筋。
内层导风板位于第一容纳端处的侧端设有第一内侧板4153,加强板位于第一容纳端处的侧端向内层导风板侧弯折形成第二加强侧壁4173,第二加强侧壁与第一内侧板的内侧相抵,能够避免加强板的移动,保证加强板的位置,方便连接,且提高加强板的强度。其中,第一内侧板4153可为插入部。
第二加强筋包括设于内层导风板上部的上加强筋41822、设于内层导风板下部的下加强筋41823,加强板设于上加强筋和下加强筋之间,保证加强板的上下位置,上加强筋41822和下加强筋41823可与第一中加强筋连接,上加强筋41822和下加强筋41823与第一中加强筋连接的一端也可延伸至第二腔体内。
加强板的上端和下端向内层导风板侧弯折分别形成第三加强侧壁4174和第四加强侧壁4175,第三加强侧壁与上加强筋相抵或存在间隙,第四加强侧壁与下加强筋相抵或存在间隙,能够避免加强板的移动,保证加强板的位置,方便连接,且提高加强板的强度。
第一加强筋4181还可包括位于第一中加强筋一侧的第一侧加强筋41812。第二加强筋还可包括设于第一腔体内且不与第一加强筋连接的独立加强筋41824以及位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腔体加强筋41825,其中第一腔体加强筋41825可与第一加强筋连接或者不与第一加强筋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可还包括过滤网(未图示),过滤网可插设在空调室内机上且位于室内进风口11的内侧,过滤网可对从室内进风口11进入到换热风道13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灰尘等杂质随室内空气进入到换热风道内,且避免灰尘等杂质在室内换热器处沉积,避免灰尘等杂质脏污室内换热器影响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可减少室内换热器的清洁次数,提高室内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节省使用成本。
过滤网可包括过滤网外框和设于网框上的网体,为了提高过滤网的牢固性,过滤网还包括设于过滤网外框内的过滤网筋条,能够提高过滤网的稳定性,为了便于安装且为了使得过滤网的形成适应于进风面板设置室内进风口处的形状,过滤网具有一定的弹性。
为了便于安装与拆卸,过滤网还包括设置在过滤网外框上的过滤网把手。
为了便于将过滤网准确的安装在室内进风口处,可在机壳上设置过滤网导向槽,将过滤网相对的两端设置在过滤网导向槽内,推拉过滤网使得过滤网沿导向槽移动将过滤网安装在室内进风口处,或者将过滤网从机壳上拆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且其内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室内风机,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室内风机驱动室内风经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换热风道内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内风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
导风圈,连接于所述导风板的内侧且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其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且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两侧端的两端具有开口,室内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开口进入所述导风圈风道内然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另一开口流出,所述导风圈包括:
第一导风段,设于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的一侧且包括:
第一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第二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连接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所述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还包括:
第二导风段,与所述第一导风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侧面为弧面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段包括:
第三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第四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连接且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呈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风面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的夹角为α°,α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段和第四导风段,所述第三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和/或所述第四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四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和设于所述外层导风板内侧的内层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内层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且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内层导风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五导风面和与第二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六导风面,所述第五导风面与所述第六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β°,β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段远离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三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七导风面和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八导风面,所述第七导风面与所述第八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五导风面和第六导风面的一侧为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侧或下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新风模块,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风机腔和设于所述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腔与室外和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经所述新风风机腔从所述新风出风口流出,所述导风板同时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导风板最下侧的导风段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上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处的导风圈相对设置。
CN202223197819.0U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88206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7819.0U CN218820665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7819.0U CN218820665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0665U true CN218820665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6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97819.0U Active CN218820665U (zh) 2022-11-30 2022-11-30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06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882066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1862707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2065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7636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8681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539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4629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599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4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3677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6433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4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60722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5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333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5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36480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