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1833U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1833U
CN218791833U CN202223002304.0U CN202223002304U CN218791833U CN 218791833 U CN218791833 U CN 218791833U CN 202223002304 U CN202223002304 U CN 202223002304U CN 218791833 U CN218791833 U CN 218791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upper cover
cover
steam channel
measu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023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修泽
罗飞龙
邱金生
黄韦铭
刘化勇
潘嘉健
龙韦韦
羊小亮
谢心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023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1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1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1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本体,上盖本体上设置有发热模组和蒸汽通道,发热模组包括发热元件、反射罩和透光件,反射罩设置在发热元件的上方,透光件设置在发热元件的下方,发热元件透过透光件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蒸汽通道位于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通过将蒸汽通道设于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无需在发热模组的透光件等部件上开孔,保证了发热模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

Description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缺乏饭香,其主要原因通常是烹饪器具的上盖上附着的冷凝水较多,冷凝水会吸附米饭的香气;并且上盖的温度较低,无法充分地激发米饭的香气。
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烹饪器具的上盖上搭载加热组件,以在沸腾后期提高上盖的温度,减少冷凝水,增加米饭香气。但在安装时通常需要在加热组件的透光件等部件上开孔,以对蒸汽通道等结构进行避让,破坏了加热组件的整体性及密封性,且由于蒸汽通道与外界连通,蒸汽通道附近与其它区域的温差,会影响加热的均匀性,并容易导致加热组件内部产生冷凝水珠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保证发热模组整体性及密封性的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发热模组和蒸汽通道,所述发热模组包括发热元件、反射罩和透光件,所述反射罩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方,所述透光件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所述发热元件透过所述透光件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所述蒸汽通道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透光件设于发热元件的下方,使得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能够直接透过透光件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反射罩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用于反射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更多地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从而对煲体中的食物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并且发热元件能够对上盖组件进行加热,提高上盖组件的温度,从而减少上盖组件上附着的冷凝水,以激发食物香气;蒸汽通道设置在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上开孔,来避让蒸汽通道,保证了发热模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并且蒸汽通道设置在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避免蒸汽通道空间的低温影响发热元件辐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辐射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热量更加均匀,且减少蒸汽通道附近与其他区域的温差,提高加热均匀性,避免发热模组内部产生冷凝水珠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件的周缘处套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上方的部分与所述反射罩抵接密封,以在所述透光件和所述反射罩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下方的部分与所述上盖本体抵接密封。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使得第一密封件位于透光件上方的部分与反射罩抵接密封,以在透光件和反射罩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发热元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从而防止蒸汽从透光件和反射罩之间的间隙进入,影响发热元件的使用寿命;第一密封件位于透光件下方的部分与上盖本体抵接密封,防止蒸汽从透光件和上盖本体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本体的内部空间内,从而影响设置在上盖本体上的各元件的使用,同时第一密封件还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时对透光件产生冲击,保护了透光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发热模组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内盖抵接密封,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
通过设置面盖,使得上盖组件中的元件得以设置在面盖内侧,避免元件外露影响观感,发热模组安装在内盖上,使得发热模组得以固定,通过在内盖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使得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可透过透光件经第一中空区域辐射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对煲体的食物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透光件及所述内盖的下方,所述盖板上形成有第二中空区域,所述发热元件透过所述透光件、所述第一中空区域及所述第二中空区域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唇边延伸至所述第一中空区域的下方,并与所述盖板抵接密封。
通过设置盖板,将盖板设于透光件及内盖的下方,通过拆卸盖板方便对透光件进行清洗,且盖板上形成有第二中空区域,第二中空区域与发热元件的辐射区域对应,使得发热元件的热量更多的透过透光件、第一中空区域及第二中空区域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从而提高热利用效率;通过设置密封唇边,避免蒸汽从盖板和内盖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组件的内部空间中,从而影响设置在上盖组件上的各元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蒸汽通道或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温度,且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通过将测温装置设置在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上开孔,来避让测温装置,保证了发热模组的整体性及密封性,同时减小了发热元件对测温装置的影响,提高了测温装置的测温的精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蒸汽通道支架,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测温装置安装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在水平面投影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通过设置蒸汽通道支架,蒸汽通道形成在蒸汽通道支架上,并且测温装置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上,实现将测温装置和蒸汽通道集成在同一蒸汽通道支架上,以方便检测蒸汽温度,提高测温的精准性;并且蒸汽通道支架在水平面投影位于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如此可以避免发热模组散发的热量对测温装置的影响,提高烹饪测温的精准性,并且使得发热元件不会因蒸汽通道附近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或者,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与所述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接触。
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使得测温装置可竖向穿过第一安装孔以伸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从而与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检测蒸汽温度;通过设置第二安装孔,使得测温装置直接伸至蒸汽通道中检测蒸汽温度,测温装置无需伸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上开孔避让测温装置,保证了上盖组件的完整性以及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和所述发热模组均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以及与所述蒸汽通道对应的蒸汽通孔。
通过设置面盖,使得上盖组件中的元件得以设置在面盖内侧,避免元件外露影响观感,内盖位于面盖朝向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蒸汽通道支架和发热模组均安装在内盖上,使得蒸汽通道支架和发热模组得以固定,通过在内盖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使得发热元件辐射的热量可透过透光件经第一中空区域辐射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对煲体的食物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通过在内盖上设置与蒸汽通道对应的蒸汽通孔,使得蒸汽可通过蒸汽通孔进入蒸汽通道中从而从蒸汽通道的出口排出,保证了正常排汽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盖朝向所述面盖的一侧和所述蒸汽通道支架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
通过设置第二密封件,避免蒸汽沿内盖与蒸汽通道支架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组件空间中,影响各元件的使用寿命,且蒸汽通道的入口位于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从而保证蒸汽沿蒸汽通道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温装置竖向安装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测温装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
通过设置第三安装孔,使得测温装置可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竖向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上,从而伸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检测蒸汽温度,且测温装置位于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避免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经安装测温装置的第三安装孔进入到上盖组件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发热模组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处安装有蒸汽阀。
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将蒸汽通道直接形成在内盖上,有利于减少上盖组件的部件数量,使得上盖组件的装配更加方便,且有利于保证上盖组件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盖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四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四安装孔以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或者,所述内盖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五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五安装孔以与所述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实现测温装置直接伸至煲体中进行测温,或者伸至蒸汽通道中进行测温,均能够实现对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进行测温的目的;并且将测温装置伸至蒸汽通道中的方案,使得内盖的清洗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透光件之间,并抵在所述透光件上,且所述透光件的下表面能够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测温装置位于反射罩和透光件之间,发热元件的热量可传导至反射罩或透光件上,从而实现测温装置对发热元件的温度的检测;测温装置抵在透光件上,透光件的下表面能够与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接触,使得蒸汽热量可直接传导至透光件上,从而实现测温装置对蒸汽温度的检测。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上述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上盖组件,同时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蒸汽通道向下的投影落在所述内锅的锅口区域内;和/或,所述发热元件向下的投影落在所述内锅的锅口区域内。
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蒸汽通道能够与内锅的内部烹饪空间连通,从而保证正常排汽功能;使得发热元件下方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多地辐射在内锅中,以快速加热内锅上部的食物,且不会对位于内锅外围的煲体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隐藏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其中,1、上盖本体;2、发热模组;201、发热元件;202、反射罩;2021、出线孔;2022、插接筋;203、透光件;204、固定支架;2041、插接口;205、固定片;3、蒸汽通道;4、测温装置;5、蒸汽通道支架;501、第一安装孔;6、面盖;7、内盖;701、蒸汽通孔;702、第三安装孔;8、第一密封件;9、盖板;10、第二密封件;11、第三密封件;12、第四密封件;13、压圈;14、蒸汽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上盖本体1和测温装置4。
其中,上盖本体1上设置有发热模组2和蒸汽通道3,发热模组2包括发热元件201、反射罩202和透光件203,反射罩202设置在发热元件201的上方,透光件203设置在发热元件201的下方,发热元件201透过透光件203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蒸汽通道3位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反射罩202设置在发热元件201的上方”“透光件203设置在发热元件201的下方”等方位词,是以上盖组件盖合在煲体上的状态而言,仅为了便于描述,不用于对本公开的上盖组件进行具体方向等的限定。
具体的,反射罩202设于发热元件201的上方,用于反射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更多地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对煲体的食物表层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并且发热元件201能够对上盖组件进行加热,提高上盖组件的温度,从而减少上盖组件上附着的冷凝水,以激发食物香气;透光件203设置在发热元件201的下方,使得上盖组件翻开时能够通过透光件203观察到发热元件201的形状和颜色,及时观测到发热元件201的使用情况,且使得发热元件201的热量能够透过透光件203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蒸汽通道3设置在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2的透光件203等部件上开孔,来避让蒸汽通道3,保证了发热模组2的整体性及密封性。并且蒸汽通道3位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由于蒸汽通道3出口与外界连通,所以蒸汽通道3整体温度相对较低,通过将蒸汽通道3设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避免蒸汽通道3影响发热元件201辐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201辐射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热量更加均匀;并且减少蒸汽通道3附近与其他区域的温差,提高加热均匀性,避免发热模组2内部产生冷凝水珠现象。
具体地,发热元件201为光波管,或是其他可进行加热的装置,透光件203可采用透明钢化玻璃,或是其他可透光的材质即可。
其中,参照图3所示,发热元件201通过固定片205固定在反射罩202上,固定片205包括固定在反射罩202上的固定插脚以及固定发热元件201的容纳部,容纳部适于容纳发热元件201,使得发热元件201可固定于反射罩202的顶部;反射罩202朝向发热元件201的一侧形成有向上隆起的反射腔,发热元件201置于反射腔中,可反射发热元件201辐射出的热量,使得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更多地透过透光件203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降低了热损失。
同时,通过设置测温装置4,可以检测到蒸汽通道3或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温度,将测温装置4设置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使得发热模组2保持完整,无需在发热模组2的透光件203等部件上进行开孔以避让蒸汽通道3和测温装置4,保证了发热模组2的整体性及密封性;并且若将测温装置4设置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内,发热元件201辐射出的热量易影响测温装置4检测蒸汽温度,通过将测温装置4设置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减小了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对测温装置4的影响,提高了测温装置4的测温的精确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4所示,透光件203的周缘处套设有第一密封件8,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上方的部分与反射罩202抵接密封,以在透光件203和反射罩202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发热元件201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下方的部分与上盖本体1抵接密封。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8,使得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上方的部分与反射罩202抵接密封,以在透光件203和反射罩202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发热元件201位于容纳空间内,从而防止蒸汽从透光件203和反射罩202之间的间隙进入,影响发热元件201的使用寿命;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下方的部分与上盖本体1抵接密封,防止蒸汽从透光件203和上盖本体1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本体1的内部空间内,从而影响设置在上盖本体1上的各元件的使用,同时第一密封件8还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时对透光件203产生冲击,保护了透光件203。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所示,上盖本体1包括面盖6及与面盖6连接的内盖7,内盖7位于面盖6朝向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发热模组2安装在内盖7上,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下方的部分与内盖7抵接密封,内盖7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201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具体的,通过设置面盖6,使得上盖组件1中的元件得以设置在面盖6内侧,避免元件外露影响观感,内盖7位于面盖6朝向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发热模组2安装在内盖7上,使得发热模组2得以固定,通过在内盖7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201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使得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可透过透光件203经第一中空区域更多地辐射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对煲体的食物表层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第一密封件8位于透光件203下方的部分与内盖7抵接密封,防止蒸汽从透光件203和内盖7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本体1的内部空间内,从而影响设置在上盖本体1上的各元件的使用。
进一步的,参照图3所示,上盖本体1上安装有盖板9,盖板9位于透光件203及内盖7的下方,盖板9上形成有第二中空区域,发热元件201透过透光件203、第一中空区域及第二中空区域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第一密封件8具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密封唇边延伸至第一中空区域的下方,并与盖板9抵接密封。具体的,盖板9为可拆卸盖板,设于透光件203及内盖7的下方,通过拆卸盖板9方便对透光件203进行清洗,且盖板9上形成有第二中空区域,盖板9上的第二中空区域与发热元件201的辐射区域对应,使得发热元件201的热量更多的透过透光件203、第一中空区域及第二中空区域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从而提高热利用效率;同时,第一密封件8具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密封唇边延伸至第一中空区域的下方,并与盖板9抵接密封,避免蒸汽从盖板9和内盖7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组件的内部空间中,从而影响设置在上盖组件上的各元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盖板9与煲体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件12,第四密封件12的上部分与盖板9抵接密封,第四密封件12的下部分与煲体抵接密封,从而实现上盖组件与煲体之间的密封,上盖组件与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避免了烹饪空间无法形成微压状态,从而影响烹饪效果。同时,第四密封件12所形成的内腔中设有压圈13,使得上盖组件与煲体开合时能够承受压力,避免上盖组件与煲体开合时的挤压力对上盖组件和煲体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本体1上设置有测温装置4,测温装置4用于检测蒸汽通道3或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温度,且测温装置4位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通过将测温装置4设置在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2上开孔,来避让测温装置4,保证了发热模组2的整体性及密封性,同时减小了发热元件201对测温装置4的影响,提高了测温装置4的测温的精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上盖本体1上设置有蒸汽通道支架5,蒸汽通道支架5上形成蒸汽通道3,测温装置4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5上;蒸汽通道支架5在水平面投影位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具体的,蒸汽通道3的入口设置在蒸汽通道支架5的底部,蒸汽通道3的出口设置在蒸汽通道支架5的顶部,蒸汽通道3的出口处安装有蒸汽阀14。蒸汽通道3形成在蒸汽通道支架5上,使得蒸汽通道3的入口和蒸汽通道3的出口流体连通,测温装置4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5上,实现将测温装置4和蒸汽通道3集成在同一蒸汽通道支架5上,以方便检测蒸汽温度,提高测温的精准性;通过设置蒸汽通道支架5在水平面投影位于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可以避免发热模组2散发的热量对测温装置4的影响,提高烹饪测温的精准性,并且使得发热元件201不会因蒸汽通道3附近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向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的均匀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为保证测温装置4精准检测蒸汽温度,蒸汽通道支架5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孔501,测温装置4穿过第一安装孔501以与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从而通过测温装置4与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直接接触检测蒸汽温度。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蒸汽通道支架5上开设有贯通蒸汽通道3的侧壁的第二安装孔,测温装置4穿过第二安装孔以与蒸汽通道3中的蒸汽接触。也就是说,测温装置4可水平设置,测温装置4穿过第二安装孔直接伸至蒸汽通道3中检测蒸汽温度,测温装置4无需伸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从而无需在发热模组2以及上盖本体1等结构上开孔避让测温装置4,保证了上盖组件的完整性以及烹饪器具的美观性。
参照图2和图3所示,上盖本体1包括面盖6及与面盖6连接的内盖7,内盖7位于面盖6朝向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蒸汽通道支架5和发热模组2均安装在内盖7上,内盖7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201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以及与蒸汽通道3对应的蒸汽通孔701。具体的,内盖7位于面盖6朝向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蒸汽通道支架5和发热模组2均安装在内盖7上,使得蒸汽通道支架5和发热模组2得以固定,防止上盖组件与煲体盖合时,蒸汽通道支架5和发热模组2发生松散以影响烹饪器具的使用,通过在内盖7上开设有与发热元件201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使得发热元件201辐射的热量可透过透光件203经第一中空区域更多地辐射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对煲体的食物表层进行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降低了热损失,通过在内盖7上设置与蒸汽通道3对应的蒸汽通孔701,使得蒸汽可通过蒸汽通孔701进入蒸汽通道3中从而从蒸汽通道3的出口排出,保证了正常排汽功能。
为避免蒸汽沿内盖7与蒸汽通道支架5或透光件203之间的间隙进入上盖组件空间中,影响各元件的使用寿命,参照图3和图5所示,内盖7朝向面盖6的一侧和蒸汽通道支架5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0,蒸汽通道3的入口位于第二密封件10的内侧区域。具体的,内盖7朝向面盖6的一侧和蒸汽通道支架5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0,第二密封件10的上部与蒸汽通道支架5抵接密封,第二密封件10的下部与内盖7抵接密封,且蒸汽通道3的入口位于第二密封件10的内侧区域,从而使得蒸汽经蒸汽通孔701进入蒸汽通道3的入口时,不会通过蒸汽通道支架5与内盖7之间的间隙而溢至上盖组件的内部。
进一步的,参照图5所示,测温装置4竖向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5上,内盖7上开设有与测温装置4对应的第三安装孔702,测温装置4穿设于第三安装孔702,测温装置4位于第二密封件10的内侧区域。具体的,第三安装孔702对应测温装置4和第一安装孔501设置,使得测温装置4可穿过第一安装孔501和第三安装孔702竖向安装在蒸汽通道支架5上,从而伸至烹饪器具的煲体中检测蒸汽温度,且测温装置4位于第二密封件10的内侧区域,避免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经安装测温装置4的第三安装孔702进入到上盖组件内部。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蒸汽通道支架5不限于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蒸汽通道支架5也可以直接集成在上盖本体1的内盖7上。也就是说,蒸汽通道3直接形成在内盖7上,或者说,内盖7上形成蒸汽通道3,蒸汽通道3的入口与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蒸汽通道3的出口处安装有蒸汽阀14。如此设置可以减少为了密封而在蒸汽通道支架5和内盖7之间设置的第二密封件10,使得整个上盖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化,且有利于保证上盖组件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内盖7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四安装孔,测温装置4穿过第四安装孔以与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或者,内盖7上开设有贯通蒸汽通道3的侧壁的第五安装孔,测温装置4穿过第五安装孔以与蒸汽通道3中的蒸汽接触。通过上述设置,实现测温装置4直接伸至煲体中进行测温,或者伸至蒸汽通道3中进行测温,均能够实现对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进行测温的目的;并且将测温装置4伸至蒸汽通道3中的方案,使得内盖7的清洗更加方便。
为了实现发热模组2在上盖本体1上的安装,参照图3至图6所示,发热模组2还包括固定支架204,固定支架204位于反射罩202的上方,反射罩202固定在固定支架204上,固定支架204与上盖本体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支架204,固定支架204位于反射罩202的上方,使得反射罩202可固定在固定支架204上,固定支架204与上盖本体1固定连接,使得发热模组2安装于上盖组件的上盖本体1中,降低安装难度。
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反射罩202朝向固定支架204的一侧设置有插接筋2022,插接筋2022朝向固定支架204凸出延伸,插接筋20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插接筋2022沿反射罩20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固定支架204上开设有与插接筋2022对应的插接口2041,插接口2041具体可以贯通固定支架204设置,使得插接筋2022插入插接口2041后,插接筋2022的插入端能够伸出插接口2041,然后对插接筋2022的伸出端进行弯折,参照图4和图5所示,使得插接筋2022的伸出端扣接在固定支架204上,实现将反射罩202固定在固定支架204上。进一步的,固定支架204上开设有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如螺钉穿过安装孔,实现将固定支架204固定在上盖本体1上。
当然,发热模组2在上盖本体1上的安装结构不限于上述限定,除了设置上述的固定支架204外,还可以设置固定底座,将透光件203及第一密封件8安装在固定底座上,然后将固定有反射罩202及发热元件201的固定支架204,与固定底座固定连接,实现将发热模组2组装为一个模块化的整体,然后将发热模组2整体安装在上盖本体1上,如此使得发热模组2的安装更加方便。
继续参照图6所示,反射罩202上开设有出线孔2021,出线孔2021处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1。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11,防止蒸汽和飞虫从出线孔2021进入反射腔中,从而影响发热元件201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测温装置4还可位于反射罩202和透光件203之间,并抵在透光件203上,且透光件203的下表面能够与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通过设置测温装置4位于反射罩202和透光件203之间,发热元件201的热量可传导至反射罩202或透光件203上,从而实现测温装置4对发热元件201的温度的检测;测温装置4抵在透光件203上,透光件203的下表面能够与烹饪器具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接触,使得蒸汽热量可直接传导至透光件203上,从而实现测温装置4对蒸汽温度的检测。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
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测温装置4的温度信号,从而计算出蒸汽温度,以基于计算出的温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具体的,煲体中还设有内锅,内锅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内锅与煲体底部之间设置加热组件,用于对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进行加热。
具体地,上盖组件与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通过将检测蒸汽温度的测温装置4和蒸汽通道3设置在发热模组2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保证了发热模组2的整体性,方便清洗透光件203,提升了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感受。
进一步地,蒸汽通道3向下的投影均落在内锅的锅口区域内;和/或,发热元件201向下的投影落在内锅的锅口区域内。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蒸汽通道3能够与内锅的内部烹饪空间连通,从而保证正常排汽功能;使得发热元件201下方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多地辐射在内锅中,以快速加热内锅上部的食物,且不会对位于内锅外围的煲体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发热模组和蒸汽通道,所述发热模组包括发热元件、反射罩和透光件,所述反射罩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方,所述透光件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所述发热元件透过所述透光件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所述蒸汽通道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的周缘处套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上方的部分与所述反射罩抵接密封,以在所述透光件和所述反射罩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纳空间,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下方的部分与所述上盖本体抵接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发热模组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透光件下方的部分与所述内盖抵接密封,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透光件及所述内盖的下方,所述盖板上形成有第二中空区域,所述发热元件透过所述透光件、所述第一中空区域及所述第二中空区域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辐射热量;
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向下延伸的密封唇边,所述密封唇边延伸至所述第一中空区域的下方,并与所述盖板抵接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蒸汽通道或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温度,且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蒸汽通道支架,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测温装置安装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在水平面投影位于所述发热模组在水平面投影的范围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
或者,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二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与所述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蒸汽通道支架和所述发热模组均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发热元件对应的第一中空区域、以及与所述蒸汽通道对应的蒸汽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朝向所述面盖的一侧和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装置竖向安装在所述蒸汽通道支架上,所述内盖上开设有与所述测温装置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设于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侧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包括面盖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面盖朝向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的一侧,所述发热模组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内盖上形成所述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连通,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处安装有蒸汽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开设有竖向设置的第四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四安装孔以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
或者,所述内盖上开设有贯通所述蒸汽通道的侧壁的第五安装孔,所述测温装置穿过所述第五安装孔以与所述蒸汽通道中的蒸汽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上设置有测温装置,所述测温装置位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透光件之间,并抵在所述透光件上,且所述透光件的下表面能够与所述烹饪器具的煲体中的蒸汽接触。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蒸汽通道向下的投影落在所述内锅的锅口区域内;和/或,所述发热元件向下的投影落在所述内锅的锅口区域内。
CN202223002304.0U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791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2304.0U CN218791833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02304.0U CN218791833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1833U true CN218791833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6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02304.0U Active CN218791833U (zh) 2022-11-10 2022-11-10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1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91833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WO2007077106A1 (en) A coffee machine
CN218791826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791830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791824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6960241U (zh)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791832U (zh) 上盖组件的加热模组、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82062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733909U (zh) 一种带有发光组件的洗碗机
CN217488321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651360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29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020532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488318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959725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0250947B (zh) 一种可视的食品加工机
CN217285473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8651356U (zh) 烹饪器具
CN217118173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8651354U (zh) 烹饪器具
CN214128190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8791829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185715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651358U (zh) 烹饪器具
CN219976511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