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9428U -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 Google Patents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9428U
CN218779428U CN202223260992.0U CN202223260992U CN218779428U CN 218779428 U CN218779428 U CN 218779428U CN 202223260992 U CN202223260992 U CN 202223260992U CN 218779428 U CN218779428 U CN 218779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edge
opening
accommodating spac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099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君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hongtan Reservoir Management Station Of Shandong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Jihongtan Reservoir Management Station Of Shandong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hongtan Reservoir Management Station Of Shandong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 filed Critical Jihongtan Reservoir Management Station Of Shandong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22326099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9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9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9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该护面块体包括主体和设置于主体顶表面上的第一消浪板和第二消浪板;主体为镂空结构,其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在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容置空间在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二开口;第一消浪板,呈弧状,具有若干通孔,第一消浪板凸表面向上地覆盖于第一开口;第二消浪板为平板结构、具有若干通孔;第二消浪板竖向设置于第二开口处。容置空间可为水生生物的栖息、产卵等活动以及植被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产生生态保护效应。整体采用镂空式设计,可加强块体结构内外的水体交换,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Description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库、河道或护岸工程中,由于水位会发生周期性的循环涨落,加之波浪或水流对岸坡的冲击及冲刷作用,经常会诱发岸坡的失稳或崩塌,造成灾害。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通常需要在岸坡布置一定数目的护面块体以保证结构自身的稳定性。
护面块体是一种安装在防波堤或者水库、湖泊、河道的岸坡面层,起到抵御波浪或者水流冲刷的块体。护面块体一般由混凝土预制而成,并具有不同的形状,可在增强自身稳定性的同时,具备抵消水流、波浪的冲击作用。
目前,广泛采用的护面块体主要有扭王字块、扭工字块、四脚椎体、四脚空心方块、珊栏板等,通过随机摆放或相互钩联咬合,铺设在岸坡表面,具备消耗波浪和抵御侵蚀冲刷的能力,对岸坡进行有效防护。这些护面块体均为异型结构,外形较为复杂,不易预制加工,且块体一般为实心混凝土结构,制作需要消耗的混凝土量大,导致自身重量高,不利于施工安装。此外,现有护面块体主要以安全性为目的,仅仅具备消浪和抵御冲刷的防护能力,施工铺设时占用了原有岸坡上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打破了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环境生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护面块体铺设后会对环境生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为动植物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营造出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局部生态系统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包括:主体、第一消浪板和第二消浪板;
所述主体,其底表面为平面,其侧壁为镂空结构,其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在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在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消浪板,呈弧状,具有若干通孔,具有凸表面、凹表面、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为直边;所述第一消浪板凸表面向上、凹表面向下地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消浪板,为平板结构,具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消浪板,竖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靠近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消浪板的第一边缘或/和第二边缘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具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匹配的凸出件和凹槽;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凹槽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周围、位于所述主体底部;所述凸出件向主体的侧面方向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浪板呈半圆筒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开口空间呈长方形形状,所述第二开口呈长方形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出件呈偏平正六棱柱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消浪板具有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为弧状边;还包括斜立柱;所述斜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边缘/第四边缘、主体的顶表面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肋板;所述肋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消浪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安装在防波堤或者水库、湖泊、河道的岸坡面层,起到抵御波浪或者水流冲刷的作用,以增强岸坡稳定性。其主体内部具有两个容置空间,其中一个容置空间作为第一生物仓,可为水生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另一个容置空间作为第二生物仓,底部可放置一定的淤泥,用于水生植被的种植。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水生动物的栖息、产卵等活动以及植被的生长,可产生更好的生态保护效应。
整体采用镂空式设计,可加强护面块体内外的水体交换,使护面块体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减少了泥沙、杂物的淤积,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整体采用镂空式设计可节省混凝土用料并减轻块体重量,便于施工安装。
设置有两种不同的消浪板且第一消浪板采用透空式半圆筒结构,大大提高了护面护体的消浪及防冲刷能力,在增强岸坡稳定性的基础上,该护面块体为动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营造出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局部生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主体,2.第一消浪板,3.第一容置空间,4.第二消浪板,5.第二容置空间,6.肋板,7.斜立柱,8.直立柱,9.仓室通道,10.凸出件,11.凹槽、12.水生植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后”、“前”、“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包括:主体1和设置于主体1顶表面上的第一消浪板2和第二消浪板4。
主体1为空腔结构,其侧壁为镂空结构。主体1可以采用混凝土制成,镂空结构可减少混凝土材料的用料,并减轻块体的重量,便于安装施工。
主体1内部具有两个相互连通的空腔,即,第一容置空间3和第二容置空间5。两个空腔均向上敞口,即,第一容置空间3在主体1的顶表面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容置空间5在主体1的顶表面具有第二开口。
主体1的第一容置空间3作为第一生物仓,可为水生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第一生物仓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较为隐蔽的空间,并可根据需要安放块石、鱼礁等结构,有利于生物的栖息、产卵等活动,可产生更好的生态保护效应。该第一生物仓的四周即主体1的侧壁为镂空结构,即第一生物仓四周为开放式,便于外界生物进出以及在不同护面块体之间的活动。
主体1的第二容置空间5作为第二生物仓,第二生物仓上方为开放式,底部可放置一定的淤泥,用于水生植被12的种植。第二生物仓四周即主体1的侧壁同样为镂空结构,即第二生物仓的四周为开放式,利于第二生物仓内外水体的交换,为植被构造出更适宜的空间环境。
主体1的第一容置空间3与第二容置空间5连通,即,第一生物仓与第二生物仓之间设置仓室通道9,仓室通道9将第一生物仓与第二生物仓连通。第一容置空间3与第二容置空间5连通,一方面节省块体用料、减轻块体重量,另一方面,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生物可在第一生物仓与第二生物仓之间移动,促进局部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主体1可以采用混凝土制成。为了方便主体1的预制加工,主体1可以采用长方体形状,此时,其底表面和顶表面均为长方形,其侧壁的四个面均为长方形。相应的,其内部的第一容置空间3可以呈长方体形状、第二容置空间5可以呈长方体形状,第一容置空间3在主体1顶表面处第一开口空间呈长方形形状,第二容置空间5在顶表面第二开口呈长方形形状。此处的长方形包括正方形。
第一消浪板2,呈弧状,具有若干通孔。第一消浪板2,具有凹表面和凸表面,具有两个直边和两个弧形边;两个直边分别命名为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两个弧形边分别命名为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即,第一消浪板2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其中,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为直边,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为弧形边。第一消浪板2凸表面向上地覆盖于主体1顶表面的第一开口处;即,第一消浪板2的凸表面朝上、凹表面朝下。
第一消浪板2可以采用半圆筒状;将半圆筒状的第一消浪板2水平放置,使其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与主体1顶表面接触、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的两端与主体1顶表面接触。第一消浪板2采用半圆筒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波浪的冲击与水流的冲刷能量,并且受到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比一般的块体结构要小,具有较好的抗滑与抗倾稳定性,从而增强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第一消浪板2上的通孔可以使水流在越过半圆筒状第一消浪板2时流入到第一生物仓(第一容置空间3),加强第一生物仓内外水体的交换。
第一消浪板2设置于第一开口上方,形成拱状结构,第一消浪板2与主体1顶表面之间为镂空结构。第一消浪板2与主体1顶表面之间可以增设斜立柱7用以支撑镂空结构,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斜立柱7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边缘/第四边缘、主体1的顶表面连接。具体的,每端可以设置两根以上斜立柱7。两根斜立柱7的底部接触、顶部分开。
第二消浪板4为平板结构,具有若干通孔。第二消浪板4,竖向设置于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靠近第二开口,与第一消浪板2的第一边缘或/和第二边缘平行。第二消浪板4设置于第二开口附近、位于第一消浪板2的后方。部分波浪或水流在越过第一消浪板2后会继续前进,第二消浪板4的设置可进一步耗散与吸收水体的能量,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波浪与水流的冲击力,从而大大提高防护效果,增强岸坡稳定性。
第二消浪板4竖向设置,其侧面需要承受波浪与水流的冲击力。为了加强第二消浪板4的稳定性,可以在第二消浪板4的两侧设置肋板6。具体的,可以在第二消浪板4的两端各设置两块肋板6。
为了使各护面块体之间不易产生相对运动、形成稳定的整体安装于岸坡坡面之上,可以在主体1上设置连接结构,用于各护面块体之间的连接。具体的,连接结构可以包括相匹配的凸出件10和凹槽11;凸出件10与凹槽11对称地设置于主体1周围、位于主体1底部;凸出件10向主体1的侧面方向凸出。使用时,其中一块护面块体上的凸出件10放置到另一块护面块体上的凹槽11内,形成卡扣结构,将两块护面块体连接在一起。一块护面块体上可以设置两对连接结构,分别位于护面块体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具体的,凸出件10可以呈偏平正六棱柱形状,凹槽11相应的呈偏平正六棱柱形状。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包括:主体1和设置于主体1顶表面上的第一消浪板2和第二消浪板4。
主体1呈长方体形状,其内部具有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容置空间:第一容置空间3和第二容置空间5;第一容置空间3在主体1顶表面上具由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第一开口,第二容置空间5在主体1顶表面上具由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第二开口。主体1长度方向呈左右方向的将主体1放置,位于主体1左部的容置空间为第一容置空间3、位于主体1右部的容置空间为第二容置空间5。在第一容置空间3和第二容置空间5之间设置有仓室通道9,将第一容置空间3和第二容置空间5连通。
主体1侧壁上开设六个长方形窗口。其中,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两个长方形窗口,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一个长方形窗口,窗口将第一容置空间3和第二容置空间5与主体1外部连通。可以在每个窗口处竖直设置两个直立柱8将窗口分割成三部分,使得主体1侧壁呈镂空结构。
主体1底部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偏平正六棱柱形状凸出件10和凹槽11。具体的,主体1底部的左侧面、前侧面的中间位置设置偏平正六棱柱形状凸出件10,主体1底部的右侧面、后侧面的中间位置设置偏平正六棱柱形状凹槽11。一个护面块体的前侧面的凸出件10与另一个护面块体的后侧面的凹槽11扣合在一起,一个护面块体的左侧面的凸出件10与另一个护面块体的右侧面的凹槽11扣合在一起。
第一消浪板2呈半圆筒状,第一消浪板2上设置有若干通孔。第一消浪板2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3的上方、覆盖第一开口;第一消浪板2的直边沿主体1的宽度方向、弧状边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凸表面朝上。半圆筒状的第一消浪板2的弧状边与主体1顶表面之间存在半圆形空间,可以在第一消浪板2的弧状边与主体1顶表面之间设置斜立柱7,将半圆形空间分割成几部分,以更好的支撑第一消浪板2,保证第一消浪板2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第二消浪板4为平板结构,具有若干通孔。第二消浪板4竖直设置在主体1顶表面、沿第二开口的左侧边缘设置、位于第一消浪板2的右侧;此时,第二消浪板4上的通孔为左右通透。第一消浪板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肋板6,加强第二消浪板4的稳定性。肋板6可以设在在第一消浪板2的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侧。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7)

1.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其底表面为平面,其侧壁为镂空结构,其内部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在所述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在所述主体的顶表面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连通;
第一消浪板,呈弧状,具有若干通孔,具有凸表面、凹表面、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为直边,所述第一消浪板凸表面向上、凹表面向下地覆盖于所述第一开口;
第二消浪板,为平板结构,具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消浪板,竖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靠近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消浪板的第一边缘或/和第二边缘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匹配的凸出件和凹槽;所述凸出件与所述凹槽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周围、位于所述主体底部;所述凸出件向主体的侧面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件呈偏平正六棱柱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浪板呈半圆筒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一开口空间呈长方形形状,所述第二开口呈长方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浪板具有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为弧状边;还包括斜立柱;所述斜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边缘/第四边缘、主体的顶表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肋板;所述肋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消浪板的两侧。
CN202223260992.0U 2022-12-06 2022-12-06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Active CN218779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0992.0U CN218779428U (zh) 2022-12-06 2022-12-06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0992.0U CN218779428U (zh) 2022-12-06 2022-12-06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9428U true CN218779428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0992.0U Active CN218779428U (zh) 2022-12-06 2022-12-06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9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4461B (zh) 一种面向中小河流水生生物栖息地改善的生态丁坝
CN218779428U (zh) 增强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型护面块体
KR20170107863A (ko) 육각 소파블록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파제 피복공법
KR101386626B1 (ko) 소파구조물의 케이슨 및 이를 이용한 안벽, 방파제, 호안
CN203603110U (zh) 一种砌块和由该砌块构成的直立式护岸
US6561730B2 (en) Covering block for decreasing wave forces
CN211200273U (zh) 浮式生态消波护岸
KR100282982B1 (ko) 소파블럭을 이용한 호안축조공법
JPH11158837A (ja) 海水浄化ケーソン
KR100762355B1 (ko) 소하천 어소블록 설치구조
JP2971007B2 (ja) 消波機能および水棲生物の生息促進機能を有する水域構築物
KR101191099B1 (ko) 식생 호안블럭
JP3063057B2 (ja) 生態系保全用連結ブロック護岸
JPH10331128A (ja) 潜堤用消波ブロック及び潜堤
CN216474830U (zh) 一种b型多功能生态鱼巢砌块及生态护岸
KR200406139Y1 (ko) 건설부산물과 산업부산물을 이용한 포러스콘크리트 친환경옹벽블록
KR200447621Y1 (ko) 어소용 호안 블록
CN217104906U (zh) 既有易损海堤前的板桩直立墙与人工鱼礁组合式离岸海堤
KR100406812B1 (ko) 격자형 망태블럭
CN209482248U (zh) 一种利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新型加强型护岸板桩
KR101185998B1 (ko) 해수유통구가 형성된 호안블럭의 시공방법
KR200175130Y1 (ko) 소파용 피복블럭
CN210262928U (zh) 一种消减水能的河道护岸结构
CN214695442U (zh) 一种高效的生态石笼护岸结构
CN209194452U (zh) 一种混凝土防波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