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246U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Google Patents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69246U CN218769246U CN202222393735.8U CN202222393735U CN218769246U CN 218769246 U CN218769246 U CN 218769246U CN 202222393735 U CN202222393735 U CN 202222393735U CN 218769246 U CN218769246 U CN 2187692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spring
- operating shaft
- storage mechanism
- de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其包括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的操作轴、延时储能机构和实时储能机构;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处于分闸状态且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时,操作轴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合闸状态,同时驱动延时储能机构切换至储能状态;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驱动操作轴转动,操作轴再驱动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分闸状态;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操作轴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自由转动;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储能脱扣机构的旋转开关;所述储能脱扣机构和旋转开关可靠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背景技术
旋转隔离开关通常包括驱动相连的操作装置和开关本体,开关本体包括多个堆叠在一起且在操作装置的驱动下同步闭合或分断的开关单元。随着旋转隔离开关的广泛应用,对旋转隔离开关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即系统线路故障时,旋转隔离开关具备远程脱扣功能,而在故障清除可手动合闸,同时远程脱扣功能不影响隔离开关手动合分闸操作。
现有旋转隔离开关,其延时储能机构释能时,直接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分闸,造成旋转隔离开关结构复杂且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储能脱扣装置以及一种包括所述储能脱扣装置的旋转开关,其可靠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包括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的操作轴、延时储能机构和实时储能机构;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处于分闸状态且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时,操作轴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合闸状态,同时驱动延时储能机构切换至储能状态;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驱动操作轴转动,操作轴再驱动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分闸状态;
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操作轴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自由转动。
优选的,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包括转盘和第一储能弹簧,转盘受操作轴驱动由释能位置转动至储能位置使第一储能弹簧储能,转盘被锁定在储能位置使延时储能机构保持储能状态;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转盘与操作轴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操作轴向分闸位置转动,操作轴驱动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分闸状态,同时相对于转盘走过分闸空行程。
优选的,所述转盘与操作轴同轴设置,转盘包括转盘轴孔和至少一个转盘受动孔,转盘通过转盘轴孔转动套设在操作轴上,转盘受动孔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操作轴上与其同步转动的驱动指,驱动指设置在转盘受动孔内;
所述驱动指抵压第一面使转盘向储能位置转动;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第二面与驱动指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时,第一储能弹簧释能驱动转盘向释能位置转动,第一面通过驱动指驱动操作轴向分闸位置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储能弹簧为转动套设在操作轴上的扭簧,第一储能弹簧、转盘和操作轴同轴设置,第一储能弹簧的两端分别为固定设置的第一弹簧固定端以及与转盘传动配合的第一弹簧受动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储能弹簧为转动套设在操作轴上的扭簧;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一衬套,第一衬套转动套设在操作轴上且插置在第一储能弹簧和操作轴之间,第一衬套一端与转盘相抵。
优选的,所述实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二储能弹簧、滑动架、旋转架、输出轴和壳体底座,操作轴与旋转架固定相连,输出轴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壳体底座上,滑动架与输出轴同步转动设置且相对于壳体底座和输出轴滑动设置,壳体底座包括沿输出轴的转动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限位槽,分别为分闸槽和合闸槽;
所述滑动架与一个限位槽限位配合,操作轴带动旋转架相对于滑动架转动至旋转架与滑动架限位配合,同时使第二储能弹簧储能,操作轴继续转动以通过旋转架驱动滑动架相对于壳体底座和输出轴滑动从该限位槽中脱出,第二储能弹簧释能驱动滑动架转动并滑入另一个限位槽内,同时滑动架带动输出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储能弹簧为扭簧,第二储能弹簧、旋转架、输出轴和操作轴同轴设置,第二储能弹簧、旋转架、滑动架、输出轴依次设置在壳体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旋转架为U形结构,其包括旋转架底板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旋转架臂;所述滑动架为U形结构,其包括滑动架底板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滑动架臂,旋转架底板和滑动架底板平行设置,两个旋转架臂位于两个滑动架臂之间;所述第二储能弹簧包括第二弹簧螺旋体以及分别与第二弹簧螺旋体两端相连的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旋转架臂和滑动架臂位于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的连线同一侧,一个旋转架臂和一个滑动架臂并排位于操作轴径向一侧且与第二储能弹簧的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另一个旋转架臂和另一个滑动架臂位于操作轴径向另一侧且与第二储能弹簧的另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第二储能弹簧向滑动架施加作用力阻止其脱出限位槽。
优选的,所述滑动架底板设有滑动架滑槽,输出轴包括输出轴受动部,输出轴受动部面向滑动架底板的一侧设置滑动凸台,滑动架滑槽的宽度与滑动凸台的宽度匹配,滑动架滑槽的长度大于滑动凸台的长度,滑动架底板通过滑动架滑槽滑动套设在滑动凸台上且滑动设置在输出轴受动部上。
优选的,所述实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二衬套,第二衬套转动套设在操作轴上且插置在操作轴和第二储能弹簧之间。
优选的,所述储能脱扣装置还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延时储能机构的第一空间和用于容纳实时储能机构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操作轴的轴向分布,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有供操作轴穿过的隔板轴孔,操作轴一端凸出在装置壳体外部供操作,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空间和分隔板后插置在第二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壳体上盖、壳体隔板和壳体底座,壳体上盖和壳体隔板扣合围成第一空间,壳体隔板和壳体底座扣合围成第二空间,壳体隔板包括分隔板。
优选的,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垫片,垫片设置在壳体隔板上,延时储能机构的转盘转动设置在垫片上。
优选的,所述垫片包括供操作轴穿过的垫片避让孔、设置在垫片面向转盘一侧上的垫片沉孔以及垫片开口,垫片沉孔的内径大于垫片避让孔的内径,垫片开口与垫片沉孔连通,延时储能机构的驱动键经由垫片开口进入在垫片沉孔内插置在操作轴上,在垫片沉孔内转动。
优选的,所述壳体隔板包括转盘挡台,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时,延时储能机构的转盘与转盘挡台限位配合,使转盘停止在释能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壳体隔板还设置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所述第一储能弹簧的第一弹簧固定端固定在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内,所述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设置在所述转盘挡台上。
一种旋转开关,其包括所述储能脱扣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脱扣装置,其延时储能机构不影响手动分合闸,延时储能机构释能通过操作轴驱动分闸,提高了储能脱扣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所述第一衬套避免第一储能弹簧抱死操作轴,保证延时储能机构的可靠、稳定工作;所述第一衬套还抵压转盘,使转盘的转盘转保持水平状态下转动,也确保转盘的转盘锁定臂锁止面和锁扣件的锁扣件锁止面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限位配合。
此外,所述第二衬套避免第二储能弹簧抱死操作轴,保证实时储能机构的可靠、稳定工作。
此外,所述操作装置的布局合理,将延时储能机构和实时储能机构分别设置在不同空间,一则降低了操作装置的结构复杂性,二来便于装配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旋转开关,其包括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转隔离开关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拆分后的操作装置和开关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锁定机构和脱扣机构的投影示意图,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锁定机构和脱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延时储能机构处于由释能状态向储能状态切换过程中;
图5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锁定机构和脱扣机构的投影示意图,延时储能机构处于储能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锁定机构和脱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延时储能机构处于储能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锁扣机构和脱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脱扣机构处于未脱扣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和脱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脱扣机构处于脱扣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操作轴、第一储能弹簧和旋转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滑动架与输出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滑动架与输出轴在另一视角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投影示意图,操作轴在分闸位置;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操作轴处于由分闸位置向合闸位置转动过程中,旋转架与滑动架初始接触限位;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投影示意图,操作轴处于由分闸位置向合闸位置转动过程中,滑动架从分闸槽中脱出;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时储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操作轴在合闸位置;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延时储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驱动指与转盘的配合关系;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a是本实用新型壳体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b是本实用新型壳体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5c是本实用新型壳体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d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空间s1;第二空间s2;分隔板p;操作装置1;壳体底座101;底座装配槽1011u;底座沉孔1011m;底座轴孔1011d;分闸槽1012-13;第一分闸槽侧面1012;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合闸槽1015-16;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第二合闸槽侧面1016;壳体隔板102;垫片安装槽1021;隔板轴孔1023;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转盘挡台1026;壳体上盖103;上盖轴孔1031;壳体面板104;输出轴111;输出轴受动部1110;输出轴驱动部1111;驱动部连接孔1114;滑动凸台1112;输出轴定位孔1113;滑动架112;滑动架底板1120;合闸滑动架臂1122c;分闸滑动架臂1122o;滑动架限位端1123;滑动架滑槽1124;操作轴1131;操作轴定位柱11311;环形槽11312;操作轴限位面11313;操作轴插入孔11314;旋转架1134;合闸旋转架臂11343;分闸旋转架臂11344;旋转架底板11340;密封圈1132;第二储能弹簧1133;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第二衬套1135;螺母114;垫片121;垫片避让孔1211;垫片沉孔1212;第一垫片卡槽1214;第二垫片卡槽1215;垫片开口1216;锁扣件122;第一衬套124;第一衬套身1241;第一衬套头1242;滑动凸起1245;第一储能弹簧126;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转盘127;转盘主板1270,转盘轴孔1271;转盘锁定臂1273-74;转盘配合臂1275-77;转盘配合臂配合侧缘1275;转盘配合臂限位侧缘1277;转盘受动孔1276;第一面12761;第二面12762;驱动键128;脱扣器134;开关本体2;螺杆3;手柄4;手柄连接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隔离开关,优选为一种旋转隔离开关,进一步优选为一种远程控制旋转开关,其包括驱动相连的操作装置1和开关本体2,操作装置1驱动开关本体2接通或分断电路。进一步的,所述操作装置1 与开关本体2通过连接件固定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和9所示,所述连接件优选为螺栓,螺栓包括螺杆3和螺母114,螺杆3穿过开关本体2后与固定在操作装置1上的螺母114螺纹连接。当然,也不排除操作装置1和开关本体2以其他方式连接,例如通过铆钉或卡扣或超声波焊接或热铆方式连接等。
如图1-2所示,所述开关本体2包括至少一个开关单元,开关单元包括转动设置的动触头组件以及与动触头组件配合的静触头;所述操作装置1与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组件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转动以与静触头闭合或断开,从而接通或分断电路。进一步的,所述开关本体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开关单元,各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组件联动转动设置。
如图3-17所示,所述操作装置1包括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的操作轴1131、延时储能机构、实时储能机构、锁定机构和脱扣机构;所述操作轴1131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转动以向实时储能机构输出分合闸操作力;所述实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二储能弹簧1133,操作轴1131与实时储能机构传动配合,用于驱动第二储能弹簧1133先储能后释能,以驱动操作装置1在分闸状态与合闸状态之间快速切换,操作装置1驱动开关本体2快速分断或接通电路;所述操作轴1131 由合闸位置转动到分闸位置时,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分闸状态,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切换至合闸位置时,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合闸状态;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一储能弹簧126,延时储能机构具有第一储能弹簧126储能的储能状态和第一储能弹簧126释能的释能状态;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将延时储能机构锁定在储能状态;所述脱扣机构用于触发锁定机构与延时储能机构解除锁定配合,使延时储能机构释能,由储能状态向释能状态切换,以驱动操作装置1从合闸状态切换至分闸状态;所述操作轴1131 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时,驱动延时储能机构由释能状态切换至储能状态,且延时储能机构与锁定机构锁定配合使其被锁定在储能状态;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被锁定机构锁定在储能状态时,避让操作轴1131,即此时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转动而不会影响延时储能机构的状态。也就是说:所述操作装置1在分闸状态下且延时储能机构在释能状态下,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合闸状态,同时驱动延时储能机构切换至储能状态且延时储能机构与锁定机构锁定配合以保持在储能状态;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自由切换,也就是说,可直接向操作轴1131施加外力驱动其在分闸位置和合闸位置之间转动以驱动操作装置1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自由切换,而不会影响储能机构的状态;所述操作装置1在合闸状态下且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脱扣机构收到脱扣信号后,驱动锁定机构与延时储能机构解除锁定配合,延时储能机构释能并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分闸状态;所述操作轴1131 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转动以在分闸位置与合闸位置之间转动;由此,所述操作装置1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分闸,一种方式是外力旋拧操作轴1131以手动方式驱动操作装置1分闸,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远程控制方式向脱扣机构输入脱扣信号,脱扣机构动作触发延时储能机构释能,延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分闸,从而实现对于旋转隔离开关的远程分闸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锁扣件122,锁扣件122用于与延时储能机构锁定配合将其锁定在储能状态;所述脱扣机构包括脱扣器134,脱扣器134优选为磁通脱扣器,用于驱动锁扣件122动作使其与延时储能机构解除锁定配合;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切换至储能状态后与锁扣件122锁定配合以保持在储能状态;所述脱扣机构收到脱扣信号后,脱扣器134动作驱动锁扣件122与延时储能机构解除锁定配合。
如图1-10、15-19、23-25d所示,所述操作装置1还包括装置壳体,延时储能机构、实时储能机构、锁扣机构和脱扣机构均设置装置壳体内。进一步的,如图23所示,所述装置壳体包括沿操作轴1131的轴向设置的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之间设置分隔板p,延时储能机构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实时储能机构设置在第二空间s2内,分隔板p设置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隔板轴孔1023,操作轴1131转动插置在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 s2内且分别与延时储能机构和实时储能机构配合,操作轴1131一端凸出在装置壳体外部供操作,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空间s1和分隔板p后插置在第二空间s2 内。进一步的,如图23-25d所示,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依次配合的壳体上盖103、壳体隔板102和壳体底座101,壳体上盖103与壳体隔板102扣合围成第一空间s1,壳体隔板102和壳体底座101扣合围成第二空间s2,壳体隔板102包括分隔板p。
优选的,如图23-24所示,所述装置壳体还包括壳体面板104,壳体面板 104和壳体隔板102分别位于壳体上盖103两侧,壳体面板104与壳体上盖103 固定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5a所示,所述壳体面板104的面向壳体上盖103 的一侧上设置面板卡脚1041;如图25b所示,所述壳体上盖103面向壳体面板 104的一侧上设有上盖卡孔1032,面板卡脚1041卡置在上盖卡孔1032内。
优选的,如图24、25a,所述壳体面板104背离壳体上盖103的一侧设置横截面为弧线的弧形凸起面,弧形凸起面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壳体面板104两端平齐;所述壳体上盖103面向壳体面板104的一侧还设有上盖轴柱基座,上盖轴柱设置在上盖轴柱基座上,弧形凸起面中部设有供上盖轴柱基座穿过且与其匹配配合的的面板开孔。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壳体面板104还可以通过螺钉、超声波铆接、热铆接等方式与壳体上盖103相连。
结合图3-5、18-19、23-24所示,所述锁定机构优选设置在第一空间s1内。
优选的,如图23所示,所述装置壳体还包括用于容纳脱扣机构的第三空间 s3,第三空间s3与第二空间s2沿操作轴1131的径向方向并排设置。
如图1-2所示,所述操作装置1还包括手柄4,操作后1131的远离实时储能机构的一端为操作轴连接端,用于与手柄4插接相连。
如图11所示,所述操作轴连接端设置两个操作轴限位面11313,两个操作轴限位面11313均平行于操作轴1131的轴向,在操作轴1131的横截面上,两个操作轴限位面11313成八字形分布;如图26所示,所述手柄4中部设置手柄连接孔41,手柄连接孔41的形状与操作轴连接端匹配配合。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操作轴限位面11313对称设置在操作轴1131的轴向截面两侧。
如图9-17所示,为所述实时储能机构的一个实施例,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转动以通过实时储能机构完成合闸和分闸操作时,实时储能机构均经历先储能后释能的过程,实时储能机构储能时,开关本体2优选不动作,实时储能机构释能时,驱动开关本体2在闭合与分断状态之间切换;具体的,所述实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二储能弹簧1133和输出轴111,实时储能机构的储能和释能过程,也即是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储能和释能过程,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时,输出轴111不转动,第二储能弹簧1133释能时,驱动输出轴111转动,输出轴111驱动开关本体2闭合或分断电路。
如图9-13所示,所述实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二储能弹簧1133、与操作轴1131 固定连接的旋转架1134、滑动架112、输出轴111和壳体底座101;所述操作轴 1131带动旋转架1134相对于滑动架112转动至与滑动架112限位配合并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滑动架112具有两个锁定位置且在两个锁定位置分别与壳体底座101锁定配合以阻止滑动架112转动,操作轴1133继续转动并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在一个锁定位置处相对于壳体底座101滑动而解除与壳体底座101的锁定配合,第二储能弹簧1133释能驱动滑动架112转动后滑入另一个锁定位置,同时滑动架112带动输出轴111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输出轴 111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看壳体底座101上,滑动架112与输出轴111同步转动设置且滑动架112相对于壳体底座101和输出轴111滑动设置,壳体底座101 包括沿输出轴111的转动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限位槽,分别为分闸槽1012-13 和合闸槽1015-16;所述滑动架112在一个锁定位置处与一个限位槽限位配合,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相对于滑动架112转动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 限位配合,同时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操作轴1131继续转动以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壳体底座101滑动从该限位槽内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释能驱动滑动架112转动并滑入另一个限位槽内,使滑动架112达到另一个锁定位置处,同时滑动架112带动输出轴111转动,输出轴111驱动开关本体2闭合或断开电路。进一步的,所述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转动以使滑动架112在两个限位槽之间切换。具体的,如图14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位于分闸位置且滑动架112与分闸槽1012-13限位配合,外力使操作轴1131顺时针转动,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相对于滑动架112转动同时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直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限位配合(例如接触限位),如图15所示;如图16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继续顺时针转动,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输出轴111滑动以从分闸槽1012-13内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开始释能并带动滑动架112顺时针转动后滑入合闸槽 1015-16内,如图17所示。如图17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位于合闸位置且滑动架112与合闸槽1015-16限位配合,外力使操作轴1131逆时针转动,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相对于滑动架112转动同时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直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接触配合;所述操作轴1131继续逆时针转动,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输出轴111以从合闸槽1015-16内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开始释能并带动滑动架112逆时针转动后滑入分闸槽 1012-13内,如图14所示。
结合图1-2、10-11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一端与旋转架1134固定相连,另一端穿过壳体上盖103凸出在装置壳体外部供操作。进一步的,如图23和25b 所示,所述上盖103包括上盖轴柱,上盖轴柱中部设置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上盖轴孔1031。进一步的,所述操作轴1131上设有密封圈1132,密封圈1132位于上盖轴孔1031的内侧壁和操作轴1131之间;所述密封圈1132一则有利于减小操作轴1131与上盖轴孔1031的摩擦力,二来实现上盖轴孔1031的密封。进一步的,所述操作轴1131上设有用于容纳密封圈1132的环形槽11312。
如图9-13所示,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为扭簧且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 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旋转架1134、输出轴111和操作轴1131 同轴设置,第二储能弹簧1133、旋转架1134、滑动架112、输出轴111依次设置;所述滑动架112沿输出轴111的径向滑动。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弹簧,例如压簧,两个压簧对称设置在旋转架1134的径向两端且分别与其转动相连,此种结构会造成实时储能机构的体积增大,占用更多的安装空间。
如图9-11所示,所述实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二衬套1135,第二衬套1135 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且插置在第二储能弹簧1133和操作轴1131之间,可有效防止第二储能弹簧1133在扭转时抱死,且能更好的固定第二储能弹簧1133,防止其偏转,保证实时储能机构的可靠稳定工作。
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包括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的第二弹簧螺旋体,第二弹簧螺旋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衬套1135两端平齐或者位于第二衬套1135 的两端之间,以最大程度将第二储能弹簧1133和操作轴1131隔开,从而避免第二储能弹簧1133抱死操作轴1131,保证实时储能机构可靠动作。具体的,所述第二衬套1135一端与旋转架1134相抵,另一端与操作轴1131上的限位台面相抵;所述第二衬套1135和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第二储能弹簧螺旋体的一端均抵靠在旋转架1134上,第二衬套1135另一端凸出在第二储能弹簧螺旋体的另一端外部或二者平齐。
如图9-11所示,所述旋转架1134为U形结构,其包括旋转架底板11340 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旋转架臂;如图9-13所示,所述滑动架112为U型结构,其包括滑动架底板1120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滑动架臂;如图9-11所示,两个旋转架臂位于两个滑动架臂之间,第二储能弹簧1133包括第二弹簧螺旋体以及分别与第二弹簧螺旋体相连的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优选位于同一平面上,旋转架臂和滑动架臂位于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的连线同一侧,一个旋转架臂和一个滑动架臂并排位于操作轴1131的径向一侧与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另一个旋转架臂和另一个滑动架臂位于操作轴1131的径向另一侧且与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另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第二储能弹簧1133向滑动架112施加作用力阻止其脱出限位槽。具体的,如图 9-11所示,所述旋转架1134的两个旋转架臂分别为合闸旋转架臂11343和分闸旋转架臂11344;如图9-10、12所示,所述滑动架112的两个滑动架臂分别为合闸滑动架臂1122c和分闸滑动架臂1122o;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储能弹簧 1133的两端分别为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和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如图9-10、13、17所示,所述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和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位于旋转架臂和滑动架臂的同一侧,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与并排设置的合闸旋转架臂 11343和合闸滑动架臂1120c配合,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与并排设置的分闸旋转臂11343和分闸滑动架臂1120o配合;如图14-17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向合闸位置转动(优选为顺时针转动)时,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 转动,合闸旋转架臂11343抵压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扭转储能,直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的合闸滑动架臂1122c接触,同时分闸旋转架臂11344远离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操作轴1131继续转动并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输出轴111滑动以从分闸槽1012-13内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开始释能,通过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抵压分闸滑动架臂1120o 使滑动架112转动直至滑动架112滑入合闸槽1015-16内,第二弹簧第二端11332 再次与分闸旋转夹臂11344配合,滑动架112同时带动输出轴111转动,输出轴111驱动开关本体2闭合电路;结合图17和14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由合闸位置向分闸位置转动(优选为逆时针转动)时,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 转动,分闸旋转架臂11344抵压第二弹簧第二端1132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扭转储能,直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的分闸滑动架臂1120o接触,同时合闸旋转架臂11343远离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操作轴113继续转动并通过旋转架 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输出轴111滑动以从合闸槽1015-16内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开始释能,通过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抵压合闸滑动架臂1120c 使滑动架112转动直至滑动架112滑入分闸槽1012-13内,第二弹簧第一端11331 再次与合闸旋转架臂11343配合,滑动架112同时带动输出轴111转动,输出轴111驱动开关本体2断开电路。
如图9-11、14-17所示,所述旋转架1134的旋转架底板11340的一端设置旋转架驱动部,旋转架驱动部抵压滑动架112的滑动架臂,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壳体底座101滑动,以从壳体底座101的限位槽中脱出。
如图14-17所示,所述壳体底座101还包括过渡弧面1014,过渡弧面1014 两端分别与分闸槽1012-13和合闸槽1015-16相连,滑动架112滑过过渡弧面 1014以在分闸槽1012-13和合闸槽1015-16之间切换。进一步的,如图12-17 所示,所述滑动架112的滑动架底板1120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滑动架限位端 1123,滑动架限位端1123的端面为与过渡弧面1014配合的滑动架弧面,保证滑动架112流畅的滑入对应限位槽内。
如图14-17所示,所述分闸槽1012-13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分闸槽侧面1012和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合闸槽1015-16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和第二合闸槽侧面1016,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和第一合闸槽侧面 1015两端分别与过渡弧面1014的两端相连,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和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对称设置且呈八字形分布,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和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与过渡弧面1014相连的一端的间距小于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和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的另一端的间距。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闸槽侧面1012和第二分闸槽侧面1013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合闸槽侧面1015和第二合闸槽侧面1016 对称设置。
如图12所示,所述滑动架底板1120设有滑动架滑槽1124,输出轴111包括输出轴受动部1110,输出轴受动部1110面向滑动架底板1120的一侧设置滑动凸台1112,滑动架滑槽1124的宽度与滑动凸台1112的宽度匹配,滑动架滑槽1124的长度大于滑动凸台1112的长度,滑动架底板1120通过滑动架滑槽1124 滑动套设在滑动凸台1112上且滑动设置在输出轴受动部1110上;所述滑动架底板1120沿输出轴111的径向滑动。
如图12所示,所述输出轴111还包括输出轴定位孔1113;如图11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的靠近输出轴111的一端转动插置在输出轴定位孔1113内;所述输出轴定位孔1113与操作轴配合,保证输出轴111和操作轴1131同轴。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输出轴定位孔1113包括通州设置且彼此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内径大于第二孔段内径;如图11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包括设置在其面向输出轴111的一端上的操作轴定位柱11311,操作轴定位柱11311的外径小于操作轴1131的外径,操作轴定位柱11311穿过第一孔段后转动插置在第二孔段内,操作轴1131转动插置在第一孔段内。
如图13所示,所述输出轴111还包括输出轴驱动部1111,输出轴驱动部 111一端与输出轴受动部1110同轴相连,另一端设置驱动部连接孔1114,用于与开关本体2的各开关单元的动触头组件驱动相连。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连接孔1114包括方形沉孔以及分别设置在方形沉孔的四个顶角处的柱形沉孔,柱形沉孔与方形沉孔连通。
如图25d所示,所述上盖底座101设有依次设置的底座装配槽1011u、底座沉孔1011m和底座轴孔1011d,分闸槽1012-13和合闸槽1015-16均设置在底座装配槽1011u内,滑动架112滑动设置在底座装配槽1011u内,底座沉孔1011m 和底座轴孔1011d同轴设置,输出轴111的输出轴受动部1110和输出轴驱动部 111分别转动设置在底座沉孔1011m和底座轴孔1011d内。
如图3-6、18-22所示,为所述延时储能机构的一个实施例,延时储能机构用于向操作装置的分闸提供能量,也即是延时储能机构向操作轴1131提供驱动其由合闸位置向分闸位置转动的驱动力,具体的:延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一储能弹簧126,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向合闸位置转动以驱动操作装置合闸时,驱动第一储能弹簧126储能,也即是驱动延时储能机构由释能状态切换至储能状态,在远程控制分闸时,延时储能机构释能,也即是第一储能弹簧126释能,向操作轴1131提供使其由合闸位置向分闸位置转动的驱动力。
所述操作装置1在合闸状态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驱动操作轴1131转动,然后操作轴1131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分闸状态,延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分闸时的传动路径为:延时储能机构→操作轴1131→实时储能机构,与现有技术的延时储能机构直接通过实时储能机构相比,简化了操作装置的整体结构,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旋转隔离开关,无论是手动操作,还是远程控制,均需通过操作轴1131输出分闸或合闸操作力,并通过实时储能机构完成分闸操作或合闸操作。
如图6和18所示,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包括转盘127和第一储能弹簧126,转盘127受操作轴1131驱动由释能位置转动至储能位置使第一储能弹簧126储能,且转盘127被锁定在储能位置使延时储能机构保持在储能状态;所述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也即是操作装置1处于合闸状态,转盘127与操作轴1131 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外力驱动操作轴1131转动,操作轴1131由合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使操作装置1切换至分闸状态,同时相对于转盘127走过分闸空行程。进一步的,如图5-6所示,所述转盘127与锁定机构的锁扣件122锁定配合,将转盘127锁定在储能位置。
如图3-8、18-19所示,所述转盘127与操作轴1131同轴设置,转盘127 包括转盘主板1270,转盘主板1270设有转盘轴孔1271和至少一个转盘受动孔 1276,转盘127通过转盘轴孔127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转盘受动孔1276 包括第一面12761和第二面12762;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操作轴 1131上与其同步转动的驱动指,驱动指设置在转盘受动孔1276内;所述驱动指抵压第一面12761使转盘127向储能位置转动;如图19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 处于合闸位置时,第二面12762与驱动指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分闸空行程优选为驱动指与第二面12762之间的一个扇形避让转角,此时,操作轴1131由合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操作轴1131带动驱动指相对于转盘127走过分闸空行程,驱动指也相对于第二面12762转过该扇形避让转角,同时在驱动指和第一面12761之间形成合闸空行程,此时,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操作轴1131则带动驱动指相对于转盘127走过合闸空行程,在驱动指和第二面 12762之间再次形成合闸空行程,也即是说,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转盘 127位于储能位置),操作轴1131可相对于转盘127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自由转动,而不会影响延时储能机构的状态,即延时储能机构会保持在储能状态;所述延时储能机构释能时,第一储能弹簧126释能驱动转盘127向释能位置转动,第一面12761与驱动指配合,驱动操作轴1131向分闸位置转动,操作轴1131优选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操作装置1切换至分闸状态。所述驱动指:在所述操作轴1131驱动延时储能机构储能时,抵压第一面12761而驱动转盘127 由释能位置转动至储能位置;在所述延时储能机构释能时,转盘127由储能位置转动至释能位置并通过第一面12761抵压驱动指,驱动指带动操作轴1131由合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
如图21所示,所述转盘受动孔1276为与转盘轴孔1271同圆心设置的扇面形孔,扇面形孔的圆周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面12761和第二面12762。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27包括两个扇面形孔,两个扇面形孔对称设置在转盘轴孔1271 的径向两侧;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驱动键128,驱动键128沿操作轴1131 的径向插置在其上且驱动键128的两端分别突出在操作轴1131的径向两侧作为驱动指,分别设置在两个扇面形孔内。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扇面形孔的径向内端均与转盘轴孔1271连通,三者整体成哑铃型结构;如图11、18-19所示,所述操作轴1131设有供驱动件128插入的操作轴插孔11314。
作为其它实施例,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转盘127与操作轴1131之间的分闸空行程,具体的:所述操作轴1131设置扇形槽,扇形槽的圆心与操作轴1131 的轴线重合,扇形槽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两个驱动面,分别为第一驱动面和第二驱动面;所述转盘127包括设置在转盘轴孔1271内的转盘受动指,转盘受动指插置在扇形槽内;所述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向合闸位置转动时,第一驱动面抵压转盘受动指使转盘127由释能位置转动至储能位置且转盘127被锁定在储能位置,第二驱动面和转盘受动指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此时,操作轴1131由合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时,操作轴1131相对于转盘127走过分闸空行程,第二驱动面和转盘受动指之间存在合闸空行程,此时,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分闸位置,则操作轴1131相对于转盘受动指走过合闸空行程,也即是说,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转盘127位于储能位置),操作轴1131 可自由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转动,以驱动操作装置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3-8、18-19所示,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为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 上的扭簧,第一储能弹簧126、转盘127和操作轴1131同轴设置,第一储能弹簧126的两端分别为固定设置的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以及与转盘127配合的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转盘127向储能位置转动驱动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摆动使第一储能弹簧126扭转储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包括第一弹簧螺旋体、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和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 和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分别与第一弹簧螺旋体两端相连。
作为其它实施例,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为线性压簧,一端转动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壳体隔板102上,另一端与转盘127转动相连;所述转盘127由释能位置向储能位置转动使第一储能弹簧126被压缩储能,转盘127的储能位置在第一储能弹簧126的死点位置之前,第一储能弹簧126的死点位置指的是第一储能弹簧126的几何轴线与转盘127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时第一储能弹簧126 的位置。当然,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还可以替换为扭簧,扭簧两端分别与壳体隔板102和转盘127转动相连,此时第一储能弹簧126的死点位置指的是扭簧的两端与转盘127位于同一直线上时第一储能弹簧126的位置。以上实现方式会增加延时储能机构的占用空间,因此本实施例第一储能弹簧126优选采用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的扭簧。
如图3-5、18-19、21所示,所述转盘127包括转盘主板1270和转盘配合臂1275-77,第一储能弹簧126的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一端固定在装置壳体上,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与转盘配合臂1275-77配合,转盘127通过转盘配合臂 1275-77推动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摆动以使第一储能弹簧126扭转储能。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27转动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壳体隔板102上,壳体隔板102设置转盘挡台1026和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固定在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内,转盘挡台1026与转盘配合臂1275-77限位配合将转盘127限位在释能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设置在转盘挡台1026上;所述转盘配合臂1275-77包括相对设置的转盘配合臂限位侧缘 1277和转盘配合臂配合侧缘1275,转盘配合臂限位侧缘1277与转盘挡台1026 配合,转盘配合臂配合侧缘1275与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配合。
优选的,如图18-21所示,所述转盘配合臂1275-77与转盘主板1270的所在平面折弯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转盘配合臂1275-77垂直于转盘转1270。
如图3-8、18-19所示,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一衬套124,第一衬套 124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且插置在第一储能弹簧126和操作轴1131之间,防止第一储能弹簧126扭转储能时抱死操作轴1131的情况发生,且能更好的固定第一储能弹簧126,防止其偏转,保证延时储能机构可靠稳定的工作;所述第一衬套124一端与转盘127相抵,将转盘127限位在第一衬套124和壳体隔板 102之间,将转盘127保持在水平状态(也即是垂直于操作轴1131的轴向的状态),阻止转盘127在第一储能弹簧126的扭转力矩作用下产生的翘曲趋势。
如图6、18-20所示,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设置在装置壳体的壳体隔板 102上的垫片121;如图18-19、23-24所示,所述第一衬套124包括同轴设置且彼此相连的第一衬套头1242和第一衬套身1241,第一衬套头1242的外径大于第一衬套身1241的外径且大于第一储能弹簧126的第一弹簧螺旋体的外径,第一衬套身1241插置在第一弹簧螺旋体和操作轴1131之间,垫片121设置在壳体隔板102上,第一储能弹簧126、转盘127和垫片121依次设置在壳体上盖 103和壳体隔板102之间,第一衬套头1242与壳体上盖103配合限制第一衬套124沿操作轴1131的轴向移动,第一弹簧螺旋体位于第一衬套头1242和转盘 127之间,转盘127转动设置在垫片121上,垫片121对壳体隔板102形成保护,避免转盘127转动磨损壳体隔板102,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套身1241一端与第一衬套头1242相连,另一端设有多个滑动凸起1245,滑动凸起1245与转盘127相抵,有利于减小第一衬套124与转盘127之间的滑动阻力,而且滑动凸台1245对转盘127在储能簧126偏心扭矩作用下产生的翘曲趋势进行平面限位,使转盘127的转盘主板1270保持水平状态,确保转盘锁定臂锁止面1274保持水平状态以与锁扣件122的锁扣件锁止面1223-0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限位配合;多个所述滑动凸起1245优选沿第一衬套身1241的周向均匀分布在第一衬套身1241的自由端上。
如图18-19、21所示,所述垫片121设有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垫片避让孔 1211、设置在垫片121面向转盘127一侧上的垫片沉孔1212以及供延时储能机构的驱动键128穿过的垫片开口1216,垫片沉孔1212的内径大于垫片避让孔 1211的内径且小于转盘127的转盘主板1270的外径,垫片开口1216与垫片沉孔1212连通,驱动键128经过垫片开口1216进入垫片沉孔1212内插置在操作轴1131上,并在垫片沉孔1212内摆动;所述操作装置装配时,首先将操作轴 1131与实时储能机构装配在一起,然后再装配延时储能机构,垫片开口1216便于驱动键128和操作轴1131的装配,提高装配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垫片121 还包括第一垫片卡槽1214和第二垫片卡槽1215,两个垫片卡槽分别设置在垫片 121的两个先对设置的侧边上,分别与装置壳体的壳体隔板102卡接配合。
如图25c所示,所述壳体隔板102设有垫片安装槽1021,垫片安装槽1021 的底壁设有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隔板轴孔1023,垫片安装槽1021内还设有分别与第一垫片卡槽1214和第二垫片卡槽1215配合的两个隔板卡台,分别为第一隔板卡台和第二隔板卡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包括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的操作轴(1131)、延时储能机构和实时储能机构;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处于分闸状态且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时,操作轴(1131)由分闸位置转动至合闸位置,通过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合闸状态,同时驱动延时储能机构切换至储能状态;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驱动操作轴(1131)转动,操作轴(1131)再驱动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分闸状态;
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在储能状态下,操作轴(1131)在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之间自由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储能机构包括转盘(127)和第一储能弹簧(126),转盘(127)受操作轴(1131)驱动由释能位置转动至储能位置使第一储能弹簧(126)储能,转盘(127)被锁定在储能位置使延时储能机构保持储能状态;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转盘(127)与操作轴(1131)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操作轴(1131)向分闸位置转动,操作轴(1131)驱动实时储能机构驱动储能脱扣装置切换至分闸状态,同时相对于转盘(127)走过分闸空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127)与操作轴(1131)同轴设置,转盘(127)包括转盘轴孔(1271)和至少一个转盘受动孔(1276),转盘(127)通过转盘轴孔(1271)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转盘受动孔(1276)包括第一面(12761)和第二面(12762);
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操作轴(1131)上与其同步转动的驱动指,驱动指设置在转盘受动孔(1276)内;
所述驱动指抵压第一面(12761)使转盘(127)向储能位置转动;
所述储能脱扣装置在合闸状态下,第二面(12762)与驱动指之间存在分闸空行程,延时储能机构释能时,第一储能弹簧(126)释能驱动转盘(127)向释能位置转动,第一面(12761)通过驱动指驱动操作轴(1131)向分闸位置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为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的扭簧,第一储能弹簧(126)、转盘(127)和操作轴(1131)同轴设置,第一储能弹簧(126)的两端分别为固定设置的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以及与转盘(127)传动配合的第一弹簧受动端(126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弹簧(126)为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的扭簧;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一衬套(124),第一衬套(124)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且插置在第一储能弹簧(126)和操作轴(1131)之间,第一衬套(124)一端与转盘(127)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储能机构包括第二储能弹簧(1133)、滑动架(112)、旋转架(1134)、输出轴(111)和壳体底座(101),操作轴(1131)与旋转架(1134)固定相连,输出轴(111)绕自身轴线转动设置在壳体底座(101)上,滑动架(112)与输出轴(111)同步转动设置且相对于壳体底座(101)和输出轴(111)滑动设置,壳体底座(101)包括沿输出轴(111)的转动方向间隔分布的两个限位槽,分别为分闸槽(1012-13)和合闸槽(1015-16);
所述滑动架(112)与一个限位槽限位配合,操作轴(1131)带动旋转架(1134)相对于滑动架(112)转动至旋转架(1134)与滑动架(112)限位配合,同时使第二储能弹簧(1133)储能,操作轴(1131)继续转动以通过旋转架(1134)驱动滑动架(112)相对于壳体底座(101)和输出轴(111)滑动从该限位槽中脱出,第二储能弹簧(1133)释能驱动滑动架(112)转动并滑入另一个限位槽内,同时滑动架(112)带动输出轴(11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为扭簧,第二储能弹簧(1133)、旋转架(1134)、输出轴(111)和操作轴(1131)同轴设置,第二储能弹簧(1133)、旋转架(1134)、滑动架(112)、输出轴(111)依次设置在壳体底座(10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1134)为U形结构,其包括旋转架底板(11340)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旋转架臂;所述滑动架(112)为U形结构,其包括滑动架底板(1120)和相对设置的两个滑动架臂,旋转架底板(11340)和滑动架底板(1120)平行设置,两个旋转架臂位于两个滑动架臂之间;所述第二储能弹簧(1133)包括第二弹簧螺旋体以及分别与第二弹簧螺旋体两端相连的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旋转架臂和滑动架臂位于两个第二弹簧弹性臂的连线同一侧,一个旋转架臂和一个滑动架臂并排位于操作轴(1131)径向一侧且与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另一个旋转架臂和另一个滑动架臂位于操作轴(1131)径向另一侧且与第二储能弹簧(1133)的另一个第二弹簧弹性臂配合,第二储能弹簧(1133)向滑动架(112)施加作用力阻止其脱出限位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架底板(1120)设有滑动架滑槽(1124),输出轴(111)包括输出轴受动部(1110),输出轴受动部(1110)面向滑动架底板(1120)的一侧设置滑动凸台(1112),滑动架滑槽(1124)的宽度与滑动凸台(1112)的宽度匹配,滑动架滑槽(1124)的长度大于滑动凸台(1112)的长度,滑动架底板(1120)通过滑动架滑槽(1124)滑动套设在滑动凸台(1112)上且滑动设置在输出轴受动部(11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储能机构还包括第二衬套(1135),第二衬套(1135)转动套设在操作轴(1131)上且插置在操作轴(1131)和第二储能弹簧(1133)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脱扣装置还包括装置壳体,装置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延时储能机构的第一空间(s1)和用于容纳实时储能机构的第二空间(s2),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沿操作轴(1131)的轴向分布,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之间设有分隔板(p),所述分隔板(p)设有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隔板轴孔(1023),操作轴(1131)一端凸出在装置壳体外部供操作,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空间(s1)和分隔板(p)后插置在第二空间(s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壳体包括依次设置的壳体上盖(103)、壳体隔板(102)和壳体底座(101),壳体上盖(103)和壳体隔板(102)扣合围成第一空间(s1),壳体隔板(102)和壳体底座(101)扣合围成第二空间(s2),壳体隔板(102)包括分隔板(p)。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储能机构还包括垫片(121),垫片(121)设置在壳体隔板(102)上,延时储能机构的转盘(127)转动设置在垫片(12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121)包括供操作轴(1131)穿过的垫片避让孔(1211)、设置在垫片(121)面向转盘(127)一侧上的垫片沉孔(1212)以及垫片开口(1216),垫片沉孔(1212)的内径大于垫片避让孔(1211)的内径,垫片开口(1216)与垫片沉孔(1212)连通,延时储能机构的驱动键(128)经由垫片开口(1216)进入在垫片沉孔(1212)内插置在操作轴(1131)上,在垫片沉孔(1212)内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隔板(102)包括转盘挡台(1026),延时储能机构处于释能状态时,延时储能机构的转盘(127)与转盘挡台(1026)限位配合,使转盘(127)停止在释能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隔板(102)还设置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所述延时储能机构的第一储能弹簧(126)的第一弹簧固定端(1261)固定在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内,所述壳体隔板弹簧限位槽(1025)设置在所述转盘挡台(1026)上。
17.一种旋转开关,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脱扣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3735.8U CN218769246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3735.8U CN218769246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69246U true CN218769246U (zh) | 2023-03-28 |
Family
ID=8569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93735.8U Active CN218769246U (zh) | 2022-09-07 | 2022-09-07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69246U (zh) |
-
2022
- 2022-09-07 CN CN202222393735.8U patent/CN2187692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8769169U (zh) | 自动分闸机构 | |
CN218631775U (zh) | 储能脱扣机构及保护开关 | |
CN208596649U (zh) | 用于断路器的储能操作机构以及用于储能操作机构的状态控制装置、锁闩装置、壳体和电机支撑机构 | |
CN218769246U (zh)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
CN218384955U (zh) | 操作机构和隔离开关 | |
CN218631702U (zh) | 操作装置及隔离开关 | |
CN218631727U (zh) | 远程分闸开关 | |
CN218631725U (zh) | 可自动复位的脱扣机构 | |
WO2023217210A1 (zh) | 可多侧操作的操作机构、隔离开关和开关电器 | |
CN219738818U (zh) | 远程分闸机构及旋转隔离开关 | |
CN220171947U (zh) | 储能结构及旋转隔离开关 | |
CN117672760A (zh) | 储能脱扣装置及旋转开关 | |
CN218769146U (zh) | 储能结构及旋转隔离开关 | |
CN108597925B (zh) | 电路开关装置及电控柜 | |
CN117711850A (zh) | 远程控制旋转隔离开关 | |
CN115472448B (zh) | 操作装置及旋转开关 | |
CN218939514U (zh) | 锁扣件 | |
CN113871246B (zh) | 一种储能脱扣装置和旋转开关 | |
CN218631880U (zh) | 可自动断电的脱扣机构 | |
CN211045334U (zh) | 一种操作机构及设有该操作机构的开关柜 | |
CN116564746A (zh) | 一种隔离开关的搭接和脱离机构、操作机构及隔离开关 | |
CN115497763A (zh) | 一种电的开关 | |
CN117672734A (zh) | 储能结构及旋转隔离开关 | |
CN112151328A (zh) | 一种离合装置、操作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9643427U (zh) | 联锁机构和低压柜抽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