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3668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3668U
CN218763668U CN202222063186.8U CN202222063186U CN218763668U CN 218763668 U CN218763668 U CN 218763668U CN 202222063186 U CN202222063186 U CN 202222063186U CN 218763668 U CN218763668 U CN 218763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partition plate
baffle
air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631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志强
李婧
张中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631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36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3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3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管机。本申请提供的风管机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壳体开设有侧风口和下风口;离心风机位于壳体内,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和挡板,密封隔板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蜗壳固定在密封隔板上,密封隔板带动蜗壳在壳体内转动,以使风管机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密封隔板铰接,另一端与挡板铰接;其中,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挡板相对密封隔板转动,以将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本申请中用于带动挡板转动的连杆组件无需占用额外运动空间,使挡板能够更好地密封壳体的底壁与密封隔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气流紊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空调器已成为提升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应用广泛。安装在房间上方墙面或房间吊顶上的空调室内机多为侧向出风,制热时热空气密度低,侧出风使热气流上浮,无法吹到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用户,房间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上热下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易手脚冰凉的用户,体验感较差。
相关技术中,为了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气流流向的切换。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旋转风道组件。壳体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旋转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旋转风道组件相对壳体可转动以使空调室内机能够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之间切换,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出风模式时,壳体外的风从第一风口进入且在流经旋转风道组件后从第二风口送出,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出风模式时,壳体外的风从第二风口进入且在流经旋转风道组件后从第一风口送出。壳体包括固定壳部和可动壳部,可动壳部可向着远离固定壳部的方向移动,且移动行程允许旋转风道组件能够在壳体内自由转动。旋转风道组件包括离心风轮组件或轴流风轮组件。现有可换向送风的空调室内机旋转风道组件需要提供额外的旋转避让空间,从而在离心风轮组件旋转过程中,能够避免离心风轮组件与周围元件产生运动干涉问题。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可换向送风的空调室内机,气流易在壳体内发生紊流问题,从而影响出风风量并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和挡板,密封隔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内,蜗壳固定在密封隔板上,密封隔板带动蜗壳在壳体内转动,以使风管机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密封隔板铰接,另一端与挡板铰接;其中,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挡板相对密封隔板转动,以将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本申请用于带动挡板转动的连杆组件无需占用额外运动空间,使挡板能够更好的密封壳体的底壁与密封隔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气流紊流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壳体开设有侧风口和下风口;离心风机位于壳体内,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和挡板,密封隔板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蜗壳固定在密封隔板上,密封隔板带动蜗壳在壳体内转动,以使风管机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密封隔板铰接,另一端与挡板铰接;其中,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挡板相对密封隔板转动,以将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密封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避让缺口,多个蜗壳的出风口一一对应固定在多个避让缺口上,挡板与第一隔板枢转连接;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垂直固定连接,第二隔板转动设置在壳体内,第二隔板转动以带动蜗壳的出风口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连杆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主动杆和第一从动杆。第一驱动装置的主体固定在第二隔板上;第一主动杆包括第一主动端和第二主动端,第一主动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连接;第一从动杆包括第一从动端和第二从动端,第一从动端与第一主动杆的第二主动端枢转连接,第二从动端与挡板枢转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连杆组件包括固定座、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主动杆和第二从动杆。固定座固定在第一隔板上;第二驱动装置的主体固定在固定座上;第二主动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三主动端和第四主动端,第三主动端与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连接;第二从动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三从动端和第四从动端,第三从动端与第四主动端枢转连接,第四从动端与挡板枢转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转轴。转轴穿设多个风轮的轮心,多个风轮一一对应设置于多个蜗壳内,转轴可周向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转轴转动以带动多个风轮旋转。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固定座包括固定部和避让部。固定部垂直固定于第一隔板上相邻两个避让缺口之间;避让部与固定部呈预设角固定连接,第二驱动装置嵌设于避让部的第一端部,避让部位于密封板组和转轴之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避让部包括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的弧心位于转轴的轴心上。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避让部包括第一止挡块和第二止挡块。第一止挡块位于避让部的第一端部;第二止挡块位于避让部的第一端部,第二止挡块与第一止挡块分别位于第三主动端的两侧;其中,第二主动杆抵接第一止挡块时,挡板密封密封隔板与壳体的底板之间的空隙,以将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第二主动杆抵接第二止挡块时,挡板贴合于蜗壳,以为离心风机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主动杆与第二主动杆的杆长相同,第一主动杆的第一主动端与第二主动杆的第三主动端所在的虚拟线与转轴平行;第一从动杆与第二从动杆的杆长相同,第一从动杆的第一从动端与第二从动杆的第三从动端所在的虚拟线与转轴平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固定架和第三驱动装置。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上;第三驱动装置安装于固定架上,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与转轴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风管机包括壳体、离心风机、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壳体开设有侧风口和下风口;离心风机位于壳体内,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和挡板,密封隔板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蜗壳固定在密封隔板上,密封隔板带动蜗壳在壳体内转动,以使风管机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密封隔板铰接,另一端与挡板铰接;其中,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挡板相对密封隔板转动,以将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用于带动挡板转动的连杆组件无需占用额外运动空间,使挡板能够更好地密封壳体的底壁与密封隔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气流紊流的问题。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风管机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侧风口;12:下风口;2:离心风机;21:蜗壳;22:风轮;3:密封隔板;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4:挡板;51:第一驱动装置;52:第一主动杆;53:第一从动杆;61:固定座;611:固定部;612:避让部;6121:第一圆弧面;6122:第一止挡块;6123:第二止挡块;63:第二主动杆;631:第四主动端;632:第三主动端;64:第二从动杆;641:第四从动端;7:转轴;8:固定架;9:第三驱动装置;1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机。
传统风管机可以通过增设旋转风道组件,使其具有两种出风模式,一种是下风口进风,侧风口出风;另一种是侧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其中,壳体包括固定壳部和可动壳部,可动壳部可向着远离固定壳部的方向移动,且移动行程允许旋转风道组件能够在壳体内自由转动。旋转风道组件包括离心风轮组件。相关技术中的风管机虽然能够实现风口切换出风,但是旋转风道组件旋转需要预留避让空间,从而导致风管机内气流紊流,严重影响出风风量。因此,现在虽有能够实现换向送风的风管机的构思方案,但均无法应用到实际产品中。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包括壳体1、离心风机2、密封板组和连杆组件。壳体1开设有侧风口11和下风口12;离心风机2位于壳体1内,离心风机2包括蜗壳21和风轮22;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3和挡板4,密封隔板3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内,蜗壳21固定在密封隔板3上,密封隔板3带动蜗壳21在壳体1内转动,以使风管机在侧风口11和下风口12切换出风;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密封隔板3铰接,另一端与挡板4铰接;其中,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挡板4相对密封隔板3转动,以将离心风机2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
具体地,壳体1的侧板开设有侧风口11,壳体1的底板开设有下风口12。密封隔板3转动可带动蜗壳21转动,以在侧风口11和下风口12切换出风。挡板4的一侧沿与密封隔板3通过枢转轴的形式枢转连接,挡板4的另一侧沿与密封隔板3通过连杆组件转动连接,通过连杆组件的转动,能够带动挡板4绕枢转轴相对密封隔板3旋转,进而使挡板4具有贴合于蜗壳21的第一状态和密封壳体1的底板与密封隔板3之间空隙的第二状态。这样,便能够通过连杆组件推动或拉动挡板4移动,以在特定出风模式下,挡板4处于第二状态,挡板4能够将离心风机2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完全分隔开,避免气流紊流的问题;在切换出风模式过程中,挡板4处于第一状态,以为离心风机2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可选地,密封隔板3转动可使风管机在第一出风模式和第二出风模式间切换,第一出风模式下,风由侧风口11进风,下风口12出风;第二出风模式下,风由下风口12进风,侧风口11出风。
可选地,密封隔板3包括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第一隔板31上开设有多个避让缺口,多个蜗壳21的出风口一一对应固定在多个避让缺口上,挡板4与第一隔板31枢转连接;第二隔板32与第一隔板31垂直固定连接,第二隔板32转动设置在壳体1内,第二隔板32转动以带动蜗壳21的出风口在侧风口11和下风口12切换出风。将多个蜗壳21对应固定在密封隔板3上,这样,通过密封隔板3的转动便能够带动多个蜗壳21进行转动,而且密封隔板3能够对多个蜗壳21起到一定承载和支撑作用,防止风管机内部形变。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连接板10,连接板10固定在壳体1内,第二隔板32转动连接在连接板10上。具体地,连接板10和第二隔板3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二隔板32固定于第一隔板31的两侧,以使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之间连接更加可靠,定位更准确。两个第二隔板32与两个连接板10一一对应转动连接,两个连接板10分别固定在壳体1内的两侧。这样,风管机无需额外的风道切换元件便能给实现风口的切换出风,且两个连接板10的设置能够避免蜗壳21两侧气流紊流的问题。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动力组件,包括啮合传动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连接板10上,从动齿轮穿设连接板10以与第二隔板32固定连接。主动齿轮转动,以使从动齿轮带动密封隔板3和蜗壳21旋转。
可选地,第一隔板31的材质包括铝合金材质,第二隔板32的材质包括ABS塑料材质;和/或,挡板4的材质为ABS塑料材质。第一隔板31用于固定蜗壳21,因此,采用耐久性高、易于压力加工的铝合金材质。此外,由于风管机内的第一隔板31较长,采用高刚度的铝合金材质的第一隔板31,能够避免形变的问题。相比于塑料,铝合金的热膨胀率较低,避免了密封隔板3与连接板10之间因热膨胀或冷缩出现运动干涉或产生空隙的问题。第二隔板32和挡板4为塑料材质,这样,第二隔板32和挡板4的耐冲击性和耐磨耗性更强,从而提高了元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挡板4包括挡板4本体和翻边。挡板4本体与密封隔板3枢转连接;翻边设置于挡板4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翻边垂直于挡板4本体,并平行于连接板10;其中,挡板4转动到预设角度时,翻边搭接在连接板10的阻挡面上,以封堵挡板4与连接板10之间的运动间隙。可选地,挡板4本体为弧形板,这样在切换出风模式过程中,弧形板能够贴合在蜗壳21外壁面上。出风模式下,翻边搭接在阻挡面上,对连接板10和挡板4之间的运动间隙实现大面密封,避免气流紊流和湍流问题的发生。
可选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装置51、第一主动杆52和第一从动杆53。第一驱动装置51的主体固定在第二隔板32上;第一主动杆52包括第一主动端和第二主动端,第一主动端与第一驱动装置51的驱动输出端连接;第一从动杆53包括第一从动端和第二从动端,第一从动端与第一主动杆52的第二主动端枢转连接,第二从动端与挡板4枢转连接。
第一驱动装置51驱动第一主动杆52绕第一主动端旋转,进而带动与第一主动端连接的第一从动杆53移动。挡板4一侧沿通过枢转轴与第一隔板31枢转连接,另一侧沿与第一从动杆53的第二从动端连接。第一从动杆53移动能够带动挡板4相对第一隔板31绕枢转轴转动。这样,通过第一驱动装置51驱动第一主动杆52正向或反向旋转便能带动挡板4正向或反向转动,以在贴合蜗壳21的第一状态和密封第一隔板31与壳体1的底板之间的空隙的第二状态间切换。
可选地,连杆组件包括固定座61、第二驱动装置、第二主动杆63和第二从动杆64。固定座61固定在第一隔板31上;第二驱动装置的主体固定在固定座61上;第二主动杆63的两端分别为第三主动端632和第四主动端631,第三主动端632与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连接;第二从动杆64的两端分别为第三从动端和第四从动端641,第三从动端与第四主动端631枢转连接,第四从动端641与挡板4枢转连接。
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主动杆63绕第三主动端632旋转,进而带动与第三主动端632连接的第二从动杆64移动。挡板4一侧沿通过枢转轴与第一隔板31枢转连接,另一侧沿与第二从动杆64的第四从动端641连接。第二从动杆64移动能够带动挡板4相对第一隔板31绕枢转轴转动。这样,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主动杆63正向或反向旋转便能够带动挡板4正向或反向转动,以在贴合蜗壳21的第一状态和密封第一隔板31与壳体1的底板之间的空隙的第二状态间切换。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转轴7。转轴7穿设多个风轮22的轮心,多个风轮22一一对应设置于多个蜗壳21内,转轴7可周向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内,转轴7转动以带动多个风轮22旋转。
转轴7与密封隔板3相对独立,转轴7转动能够带动多个风轮22同时转动,密封隔板3转动能够带动多个蜗壳21同时转动,从而实现蜗壳21和风轮22的独立运动,满足风管机的多种风道切换及出风需求。
可选地,固定座61包括固定部611和避让部612。固定部611垂直固定于第一隔板31上相邻两个避让缺口之间;避让部612与固定部611呈预设角固定连接,第二驱动装置嵌设于避让部612的第一端部,避让部612位于密封板组和转轴7之间。
具体地,避让部612与固定部611之间的预设角度范围为[45°,90°],其中,预设角度可以选择60°、70°、75°、80°、85°等。这样,固定部611能够满足对连杆组件的承载力,且避让部612又能够避让转轴7和/或转轴7上的驱动件,如用于驱动转轴7转动的第三驱动装置9,避免避让部612与邻近元件产生干涉的问题。
可选地,避让部612包括第一圆弧面6121,第一圆弧面6121的弧心位于转轴7的轴心上。在转轴7任一半径方向上,第一圆弧面6121与转轴7的外周面始终等间距,使风管机切换出风过程中,避让部612相对转轴7转动时,不会出现运动干涉。
可选地,避让部612包括第一止挡块6122和第二止挡块6123。第一止挡块6122位于避让部612的第一端部;第二止挡块6123位于避让部612的第一端部,第二止挡块6123与第一止挡块6122分别位于第三主动端632的两侧;其中,第二主动杆63抵接第一止挡块6122时,挡板4密封密封隔板3与壳体1的底板之间的空隙,以将离心风机2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第二主动杆63抵接第二止挡块6123时,挡板4贴合于蜗壳21,以为离心风机2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第一止挡块6122和第二止挡块6123的设置,使风管机无需额外安装传感器或触控开关便能够实现挡板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的精准切换,且节省成本及风管机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第一主动杆52与第二主动杆63的杆长相同,第一主动杆52的第一主动端与第二主动杆63的第三主动端632所在的虚拟线与转轴7平行;第一从动杆53与第二从动杆64的杆长相同,第一从动杆53的第一从动端与第二从动杆64的第三从动端所在的虚拟线与转轴7平行。
具体地,挡板4还包括相对立的第一连接位点和第二连接位点,第一连接位点和第二连接位的连线与转轴7平行。这样,挡板4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使挡板4整体转动,避免两侧转动幅度不同产生异响或运行不稳的问题。
可选地,风管机还包括固定架8和第三驱动装置9。固定架8固定在壳体1上;第三驱动装置9安装于固定架8上,第三驱动装置9的驱动输出端与转轴7连接。固定架8为转轴7提供承载力,第三驱动装置9驱动转轴7转动,以带动多个风轮22旋转。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壳体,开设有侧风口和下风口;
离心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
密封板组,包括枢转连接的密封隔板和挡板,所述密封隔板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所述蜗壳固定在所述密封隔板上,所述密封隔板带动所述蜗壳在所述壳体内转动,以使所述风管机在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和,
连杆组件,一端与所述密封隔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挡板铰接;
其中,所述连杆组件转动,以带动所述挡板相对所述密封隔板转动,以将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开设有多个避让缺口,多个所述蜗壳的出风口一一对应固定在多个所述避让缺口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枢转连接;和,
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隔板转动以带动所述蜗壳的出风口在所述侧风口和下风口切换出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驱动装置,主体固定在所述第二隔板上;
第一主动杆,包括第一主动端和第二主动端,所述第一主动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连接;和,
第一从动杆,包括第一从动端和第二从动端,所述第一从动端与所述第一主动杆的第二主动端枢转连接,所述第二从动端与所述挡板枢转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固定座,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第二驱动装置,主体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第二主动杆,其两端分别为第三主动端和第四主动端,所述第三主动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连接;和,
第二从动杆,其两端分别为第三从动端和第四从动端,所述第三从动端与所述第四主动端枢转连接,所述第四从动端与所述挡板枢转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轴,穿设多个所述风轮的轮心,多个所述风轮一一对应设置于多个所述蜗壳内,所述转轴可周向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所述转轴转动以带动多个所述风轮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
固定部,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上相邻两个所述避让缺口之间;和,
避让部,与所述固定部呈预设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嵌设于所述避让部的第一端部,所述避让部位于所述密封板组和所述转轴之间,以避免与所述转轴发生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避让部包括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的弧心位于转轴的轴心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部包括:
第一止挡块,位于所述避让部的第一端部;和,
第二止挡块,位于所述避让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止挡块与所述第一止挡块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主动端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主动杆抵接所述第一止挡块时,所述挡板密封所述密封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底板之间的空隙,以将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分隔开;所述第二主动杆抵接所述第二止挡块时,所述挡板贴合于所述蜗壳,以为所述离心风机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动杆与所述第二主动杆的杆长相同,所述第一主动杆的第一主动端与所述第二主动杆的第三主动端所在的虚拟线与所述转轴平行;
所述第一从动杆与所述第二从动杆的杆长相同,所述第一从动杆的第一从动端与所述第二从动杆的第三从动端所在的虚拟线与所述转轴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和,
第三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输出端与所述转轴连接。
CN202222063186.8U 2022-08-05 2022-08-05 风管机 Active CN2187636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3186.8U CN218763668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3186.8U CN218763668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3668U true CN218763668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1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63186.8U Active CN218763668U (zh) 2022-08-05 2022-08-05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36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6455B (zh) 空调器
CN106091107B (zh) 左右双风道空调器
CN111237869A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763668U (zh) 风管机
CN11335781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68143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24547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3U (zh) 出风口切换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6814376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114811729B (zh) 风管机
CN217685345U (zh) 风管机
CN217685366U (zh) 风管机
CN114811730A (zh) 风管机
CN205298066U (zh) 一种蜗壳组件、风机、空调器
CN218936620U (zh) 风管机
CN116951565A (zh) 挡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10399437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949717U (zh) 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16951729A (zh) 风管机
CN220706035U (zh) 一种风道结构及风扇
CN216844909U (zh) 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