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1891U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1891U
CN218721891U CN202222590935.2U CN202222590935U CN218721891U CN 218721891 U CN218721891 U CN 218721891U CN 202222590935 U CN202222590935 U CN 202222590935U CN 218721891 U CN218721891 U CN 218721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outlet
indoor unit
shielding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093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信博
夏兴祥
赵玉垒
刘心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093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9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3575 priority patent/WO202405107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1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降温除湿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需要改变室内机出风口尺寸来配合调整后的换热器尺寸,导致难以匹配目前通用的现场安装情况,使得现场安装产生困难的问题。所述室内机包括机壳、换热器和遮挡部件,机壳第一侧板上设有出风口,换热器第一端与出风口第一端之间存在避让空间;遮挡部件连接换热器第一端和出风口第一端,以遮挡避让空间防止外露。本申请室内机通过设置一遮挡部件来对所述避让空间进行遮挡,从而避免空调出风从该避让空间漏风影响空调性能;由于出风口长度无需调整,对于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来说,不影响其现场安装通用性,有利于提高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具有不降温除湿功能的空调器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梅雨季”和“回南天”期间,温度大多维持在20~30℃,但是湿度可达80%以上,此时温度较为舒适但是湿度太大,用户对空调器不降温除湿功能的需求比较突出。
现有的多联机不降温除湿产品主要为三管制方案,即在常规两管系统的基础上从高压侧引出高温冷媒到室内侧,对降温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不降温除湿。这种方案系统较为复杂、室内外机增加零部件较多、整机与安装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室内机需要增加辅助换热器做冷凝器,所以室内机的进深尺寸相比传统室内机要大,对用户安装空间要求较高。因此,能够兼顾用户节能和整机成本的两管制不降温除湿技术得到广大用户认可。
两管制不降温除湿技术是通过控制室外机出口冷媒的状态,来实现不降温除湿功能。由于在常规两管制空调器上增设不降温除湿功能时,需要在室内机换热器配管侧新增系统零件,比如除湿电磁阀和相应的管路,为了保证目前的室内机尺寸不变,需要将室内换热器1长度缩短从而为新增的系统零件预留空间,但是如果缩短了室内换热器的长度,相应地需要将室内机的出风口2进行缩短,如果不缩短出风口尺寸,将会使室内换热器1的配管侧1.1外露,外露区域如图1中A区域所示,外露区域风阻小,空调出风会优先从此区域流出,而不经过室内换热器,导致整机由此区域漏风,从而影响空调性能。
对于多联机空调器来说,比如风管机,由于其室内机通常是隐藏式安装,室内吊顶需要预留与室内机出风口相匹配的出风口,为了满足市场统一的现场安装情况,尤其是为了保证3D出风口的安装或装修吊顶出风口尺寸的通用性,各空调厂家的产品尺寸都很相近。如果在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上增设不降温除湿功能时将其室内机出风口相应进行改动(缩短)过大,很可能导致多联机产品在市场端的现场安装产生困难,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因此,目前两管制不降温除湿技术主要适用于对现场安装情况要求比较低(无需在室内预留吊顶出风口)的壁挂式空调产品。
基于此,如何在保证出风口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室内换热器的长度来为新增的系统零件预留空间,且不会产生整机漏风的问题,已成为在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上增设不降温除湿功能设计过程中首先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降温除湿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需要改变室内机出风口尺寸来配合调整后的换热器尺寸,导致难以匹配目前通用的现场安装情况,使得现场安装产生困难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上盖、底板和周向侧板,所述周向侧板中的第一侧板上设有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机壳内部,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且长度小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避让空间;
遮挡部件,其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以遮挡所述避让空间防止外露。
本申请室内机,换热器长度缩短,小于出风口的长度,从而可以为不降温除湿功能新增的系统零件比如不降温除湿电磁阀及相关配管预留安装避让空间,出风口长度无需调整,通过设置一遮挡部件来对所述避让空间进行遮挡即可,防止该避让空间外露,从而避免空调出风从该避让空间漏风影响空调性能;由于出风口长度无需调整,对于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来说,不影响其现场安装通用性,有利于提高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
所述遮挡部件包括:
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平行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遮挡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第一遮挡部连接为一体,且所述第二遮挡部垂直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遮挡部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底端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抵靠在所述上盖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遮挡部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底端上形成有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抵靠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上;
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设在所述机壳内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接水盘底板和接水盘侧板,所述接水盘侧板中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且相邻的第一接水盘侧板,所述第二支撑部抵靠在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支撑部抵靠在所述接水盘底板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均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接水盘底板的上表面贴合。
所述上盖包括上盖主体和位于所述上盖主体下方的上盖发泡层,所述上盖发泡层包括与所述出风口垂直的平直部和相对所述平直部向下倾斜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位于所述出风口所在侧,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与所述倾斜部相适配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倾斜部适配贴合;所述第三支撑部包括与所述平直部适配贴合的平直支撑部和与所述倾斜部适配贴合的倾斜支撑部。
所述倾斜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底板所在侧凸出的定位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边抵靠在所述定位部上。
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有位于其底部的插设部,所述插设部插设在所述间隙中。
所述第一遮挡部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和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一组相对侧边上,所述第二遮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部向所述机壳内部翻折,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部向所述机壳外部翻折,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贴合的连接主体部,所述连接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端面贴合,且所述第二遮挡部上形成有用于避让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配管的贯通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本申请空调器相应具有本申请室内机所具有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不降温除湿空调器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立体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配置有不降温除湿系统零件的换热器立体图;
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遮挡部件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换热器与遮挡部件装配结构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换热器与遮挡部件装配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8为图2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顺时针旋转90°后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C部放大图;
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上盖发泡层与遮挡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D部放大图。
图1中附图标记:1-室内换热器;1.1-配管侧;2-出风口;A-外露区域;
图2至图12中附图标记:100-机壳;110-上盖;111-上盖主体;112-上盖发泡层;112A-平直部;112B-倾斜部;112C-定位部;120-底板;130-第一侧板;140-出风口;141-出风口第一端;142-出风口第二端;200-换热器;210-换热器第一端;220-换热器第二端;230-塑料端板;240-连接端板;300-遮挡部件;310-第一遮挡部;320-第二遮挡部;321-贯通部;330-第一支撑部;340-第二支撑部;350-第三支撑部;351-平直支撑部;352-倾斜支撑部;360-第四支撑部;370-插设部;380-连接部;381-连接主体部;400-接水盘;410-接水盘底板;420-第一接水盘侧板;500-风机组件;600-系统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具体是一种增设有不降温除湿功能的两管制多联机风管机,其不降温除湿功能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实现方案同现有具有不降温除湿功能的壁挂式空调产品(壁挂式空调产品通常都是两管制空调器),在此不做赘述。本申请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机壳100、换热器200,当然还包括风管机室内机其他必须结构部件,比如风机组件500等。由于在常规两管制空调器上增设不降温除湿功能时,需要在室内机换热器200配管侧新增系统零件600,比如除湿电磁阀和相应的配管管路,对于风管机来说,为了满足现场安装通用性的要求,需要保证室内机尺寸不变和出风口140尺寸不变,则需要将室内换热器200长度缩短从而为新增的系统零件预留空间,由于出风口140尺寸不能变,则相应地室内换热器200的配管端会外露,为避免该外露区域漏风影响空调性能,本申请中室内机还包括遮挡部件300。
具体地,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空调器的室内机立体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00包括上盖110、底板120和周向侧板,机壳100具体呈矩形,则其上盖110和底板120均为矩形,周向侧板由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围成,室内机的出风口140设在周向侧板中的第一侧板130上,也即图2所示视角的前侧板上,出风口140的延伸方向(即长度方向)与第一侧板130的延伸方向(即其长度方向)一致。
换热器200位于机壳100内部,具体位于出风口140处,换热器20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出风口140的延伸方向,且换热器200的长度小于出风口140的长度,换热器第一端210(也即其换热器200的配管端)与出风口第一端141位于同一侧,换热器第二端220与出风口第二端142位于同一侧,换热器第二端220紧邻出风口第二端142,以尽可能保证此端封闭,防止漏风,换热器第一端210与出风口第一端141之间存在避让空间(即图1所示的外露区域A),以为不降温除湿新增系统零件预留安装空间。
遮挡部件300连接换热器第一端210和出风口第一端141,以遮挡上述避让空间防止该避让空间外露。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换热器200长度缩短,小于出风口140的长度,从而可以为不降温除湿功能新增的系统零件比如不降温除湿电磁阀及相关配管预留安装避让空间,出风口140长度无需调整,通过上述的遮挡部件300来对避让空间进行遮挡即可,防止该避让空间外露,从而避免空调出风从该避让空间漏风影响空调性能;由于出风口140长度无需调整,对于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来说,不影响其现场安装通用性,有利于提高两管制多联机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遮挡部件300还能够用来固定换热器第一端210,无需为缩短后的换热器第一端210另外配置相应的固定结构;对于换热器第二端220的固定,其结构同现有技术,即在室内机的周向侧板中与第一侧板130垂直的该侧板(即图2所示的左侧板)上固设有一塑料固定件,换热器第二端220固设有一塑料端板230,该塑料端板230卡设在所述塑料固定件内,从而实现了换热器200在机壳100内的固定。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配置有不降温除湿系统零件的换热器200立体图,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遮挡部件300立体图,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换热器200与遮挡部件300装配结构一视角的立体图,图7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换热器200与遮挡部件300装配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如图4至图7所示,遮挡部件300包括第一遮挡部310和第二遮挡部320,第一遮挡部310平行于出风口140,也即平行于出风口140所在的第一侧板130,第一遮挡部310与第一侧板130固定连接;第二遮挡部320与第一遮挡部310连接为一体,且第二遮挡部320垂直于出风口140,也即垂直于出风口140所在的第一侧板130,第二遮挡部320与换热器第一端210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由于换热器200的长度小于出风口140的长度,同时其还位于机壳100的内部,也即位于出风口140的内侧,则换热器第一端210相比出风口第一端141在出风口140的延伸方向(即图2所示视角的左右方向)上以及与第一侧板130垂直的方向(即图2所示视角的前后方向)上均间隔一定距离,则避让空间包括左右方向空隙和前后方向空隙。本申请实施例中遮挡部件300包括第一遮挡部310和第二遮挡部320,第一遮挡部310与第二遮挡部320不处于同一方向上,第一遮挡部310平行于出风口140,即平行于第一侧板130,与第一侧板130固定连接,则能够遮挡避让空间的左右方向空隙;第二遮挡部320垂直于出风口140,即垂直于第一侧板130,第二遮挡部320与换热器第一端210固定连接,则能够遮挡避让空间的前后方向空隙,从而对避让空间进行有效遮挡,尽可能减少漏风。
遮挡部件300具体为一个整体的金属板状结构,通过折弯成型,方便加工且结构强度高。当然,其也可以由分体的第一遮挡部310和第二遮挡部320焊接连接或通过其他结构形式连接构成,或者整体为一注塑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图8为图2的俯视图,图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顺时针旋转90°后的剖视图,图10为图9的C部放大图,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上盖发泡层112与遮挡部件300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D部放大图。如图9和图10所示,为提高遮挡部件300的安装稳固性,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挡部310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330,第一遮挡部310的底端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340,第一支撑部330抵靠在上盖110的底面上;第二遮挡部320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三支撑部350,第二遮挡部320的底端上形成有第四支撑部360,第三支撑部350抵靠在上盖110的下表面上;室内机还包括设在机壳100内部且位于换热器200下方的接水盘400,接水盘400呈开口朝上的盘状结构,用于盛接换热器200上的冷凝水,接水盘400包括接水盘底板410和周向的接水盘400侧板,接水盘400侧板中包括与第一侧板130平行且相邻的第一接水盘侧板420,第二支撑部340抵靠在第一接水盘侧板420的上表面上,第四支撑部360抵靠在接水盘底板410的上表面上。从而室内机的上盖110和接水盘400可以从上下方向对遮挡部件300进行定位和限位,使其更为稳固可靠。
为进一步使遮挡部件300遮挡严实、可靠,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330、第三支撑部350均与上盖110的下表面贴合,第二支撑部340与第一接水盘侧板420的上表面贴合,第四支撑部360与接水盘底板410的上表面贴合,即与邻近的结构部件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从而可提高其遮挡的严实性、密封性。
为提高室内机机壳100的保温性能,防止热量传递,上盖110通常包括金属的上盖主体111和位于上盖主体111下方的上盖发泡层112,第一支撑部330具体抵靠在上盖发泡层112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上盖发泡层112包括与出风口140垂直的平直部112A和相对平直部112A向下倾斜的倾斜部112B,倾斜部112B位于出风口140所在侧,倾斜部112B起到导向作用,以引导出风气流流向出风口140,提高出风量。相应地,第一支撑部330具有与倾斜部112B相适配的倾斜角度,即第一支撑部330也呈倾斜状,第一支撑部330与倾斜部112B适配贴合;相应地,第三支撑部350包括与平直部112A适配贴合的平直支撑部和与倾斜部112B适配贴合的倾斜支撑部,则第一支撑部330和第三支撑部350与上盖发泡层112的贴合度更好,以提高遮挡可靠性。
另外,由于在实际的生产装配过程中,本申请的室内机是整机倒装装配,即以图9所示视角旋转180°后使上盖110朝下、底板120朝上进行装配,在装配时,遮挡部件300与换热器200预先连接好后整体进行安装,第一支撑部330可以搭在上盖发泡层112的倾斜部112B上,从而可以对换热器200及遮挡部件300构成的整体起到定位和支撑承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盖发泡层112的倾斜部112B上形成有向底板120所在侧凸出的定位部112C,第一支撑部330的一侧边抵靠在该定位部112C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第一支撑部330的定位作用,从而提高了对换热器200及遮挡部件300构成的整体装配时的定位作用。定位部112C具体与上盖发泡层112一起发泡成型。
如图5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水盘侧板420与第一侧板13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二者之间的装配间隙,第二支撑部340连接有位于其底部的插设部370,插设部370插设在该间隙中。第二支撑部340通过插设部370插设在该间隙内,可以提高对遮挡部件300的支撑和限位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遮挡的严密性。具体地,第二支撑部340与插设部370相互垂直,第二支撑部340水平设置,插设部370竖直设置。
对于第一遮挡部310与第一侧板130的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遮挡部310上形成有连接部380,用以连接机壳100的第一侧板130,第二遮挡部320和连接部380分别位于第一遮挡部310的一组相对侧边上,如图3和图5所示视角,第二遮挡部320位于第一遮挡部310的左侧边上,连接部380位于第一遮挡部310的右侧边上,第二遮挡部320相对于第一遮挡部310向机壳100内部翻折,连接部380相对于第一遮挡部310向机壳100外部翻折,连接部380具有与第一侧板130相贴合的连接主体部381,连接主体部381与第一侧板130固定连接。为尽可能地在保证整机原有的装配结构的基础上来安装固定遮挡部件30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主体部381与第一侧板130的连接可采用第一侧板130上原有的螺钉孔a(换热器200未缩短前,该螺钉孔用于固定连接换热器第一端210)进行连接,此时只需在连接主体部381上相应位置上开设螺钉孔b,将其与第一侧板130通过螺钉连接即可,无需额外增设连接结构以及额外考虑装配位置。
同样为提高遮挡严实性,如图4至图7所示,第二遮挡部320与换热器第一端210的端面贴合,且第二遮挡部320上形成有用于贯通部321,用以避让与换热器200连接的配管,即图4中所示的换热器第一端210外侧的系统零件600。贯通部321的轮廓形状与换热器200的横截面轮廓形状接近适配,以有效避让相关配管结构。图4所示的为V形换热器200,相应地,贯通部321呈近似V形结构,当然,换热器200不限于V形换热器200,其他形式的换热器200,只需相应改变第二遮挡部320及贯通部321的形状即可。
具体而言,在换热器第一端210上固设有连接端板240,连接端板240的边缘处布设有多个螺钉孔c,相应地,第二遮挡部320的贯通部321边缘处形成有多个螺钉孔d,二者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上盖、底板和周向侧板,所述周向侧板中的第一侧板上设有出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机壳内部,其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且长度小于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二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避让空间;
遮挡部件,其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和所述出风口的第一端,以遮挡所述避让空间防止外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挡部件包括:
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平行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遮挡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第一遮挡部连接为一体,且所述第二遮挡部垂直于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挡部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底端上形成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抵靠在所述上盖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遮挡部的顶端上形成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底端上形成有第四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抵靠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上;
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设在所述机壳内部且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接水盘底板和接水盘侧板,所述接水盘侧板中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且相邻的第一接水盘侧板,所述第二支撑部抵靠在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支撑部抵靠在所述接水盘底板的上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均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第四支撑部与所述接水盘底板的上表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包括上盖主体和位于所述上盖主体下方的上盖发泡层,所述上盖发泡层包括与所述出风口垂直的平直部和相对所述平直部向下倾斜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位于所述出风口所在侧,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与所述倾斜部相适配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倾斜部适配贴合;所述第三支撑部包括与所述平直部适配贴合的平直支撑部和与所述倾斜部适配贴合的倾斜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上形成有向所述底板所在侧凸出的定位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边抵靠在所述定位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水盘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有位于其底部的插设部,所述插设部插设在所述间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遮挡部上形成有连接部,所述第二遮挡部和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一组相对侧边上,所述第二遮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部向所述机壳内部翻折,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遮挡部向所述机壳外部翻折,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贴合的连接主体部,所述连接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遮挡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端面贴合,且所述第二遮挡部上形成有用于避让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配管的贯通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CN202222590935.2U 2022-09-07 2022-09-29 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7218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0935.2U CN218721891U (zh) 2022-09-29 2022-09-29 室内机及空调器
PCT/CN2023/073575 WO2024051071A1 (zh) 2022-09-07 2023-01-28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0935.2U CN218721891U (zh) 2022-09-29 2022-09-29 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1891U true CN21872189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0935.2U Active CN218721891U (zh) 2022-09-07 2022-09-29 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1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39814B1 (ko) 냉동 장치의 실외 유닛
WO201916716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6522044U (zh) 空调器
CN218721891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61870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7520098U (zh) 空调器
CN111457481A (zh) 空调室外机
JP6781560B2 (ja) 換気装置
CN2176853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29516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3531671A (zh) 一体式外机以及空调
CN217635939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473825U (zh) 空调器
CN1122124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53243U (zh) 风管机
CN21210869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963639B (zh) 集成式储能箱体制冷设备
CN21771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82872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5084382A (ja) 冷媒ジャケ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1240887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3346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62416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