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4164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4164U
CN219624164U CN202320812161.5U CN202320812161U CN219624164U CN 219624164 U CN219624164 U CN 219624164U CN 202320812161 U CN202320812161 U CN 202320812161U CN 219624164 U CN219624164 U CN 219624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
bed
receiv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121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121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4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4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41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底座;换热风机;第一接水盘,位于换热风机的前方;第二接水盘,位于换热风机的后方;第三接水盘,位于底座的背面;第一导水部,位于底座的一侧,用于将第一接水盘、第二接水盘和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导至室外;风扇电机,驱动换热风机运转;轴承,位于风扇电机上;轴承座,用于支撑轴承;轴承座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方设有第二导水床;第二导水部,位于所述底座上靠近所述风扇电机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和所述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引导至所述第一接水盘,由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导水床围成;第二导水部设于轴承座下方,避免了因增加导水部所致的室内机长度的增加。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为了达到优良的换热效果,现有技术将蒸发器分为多折,使得多折的换热器能够充分包围在风机周围,增大换热面积。
在制冷模式下,热空气接触到蒸发器的冷表面产生冷凝水,在蒸发器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以承接冷凝水。其中,前折换热器底部设置有第一接水盘,后折换热器底部设置有第二接水盘,在空调的底座背面还设置有第三接水盘以承接室内热空气接触底座背面形成的冷凝水。
现有技术中,在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与接水盘连通的导水槽以及位于导水槽中的排水管,以将冷凝水排引导并排至室外。有时,在安装空调的时候,或许会因为空调的水平度不足,导致冷凝水聚集在接水盘的一侧,为了避免这种安装时的不确定的水平度问题,在底座的另一侧会设置另一个导水槽,实现接水盘双侧导流。
然而,设置另一导水槽将增大空调室内机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在空调室内机的内部设置第二导水部,使得接水盘中的冷凝水能够通过第一导水部和第二导水部排至室外,并且第二导水部的设置不增加空调室外机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罩,形成有外罩腔,外罩腔用于容纳空室内机的其他部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外罩中设置有底座,底座包括底座背板,空调的换热风机、风扇电机等部件都安装于底座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风机槽,用于放置换热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风扇电机,位于所述风机槽的一侧以驱动所述换热风机转动,所述风扇电机包括轴承。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轴承座,用于支撑所述轴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室内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第三换热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接水盘,位于所述风机槽的前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接水盘,位于所述风机槽的后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接水盘,位于所述底座背板的后表面,用于接收所述底座背板的后表面上形成的冷凝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导水部,位于所述底座上远离所述风扇电机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和所述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引导至室外;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导水部,位于所述底座上靠近所述风扇电机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和所述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引导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水部由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位于所述轴承座的下方的第二导水床围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水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包括第一床端和第二床端,所述第二床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床端的高度,在第二导水部中的冷凝水沿着所述第二导水床流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设置有通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中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水口进入所述第二导水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床的上方,且所述通水口自上而下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床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水床的上方设置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一端与所述通水口相接,通过所述通水口的冷凝水沿着所述引流板流至所述第二导水床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接水盘包括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三接水盘通过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导水部连通,所述第三接水盘通过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导水部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承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床端相接,位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上的冷凝水由所述第二床端处进入所述导水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承接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床端的高度,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护板,所述第一承接板通过所述护板与所述第二床端相连。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导水部在所述第一床端处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通,在所述第二导水部中的冷凝水由所述第一床端流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导水部上。
为了实现接水盘的双侧导水,在底座上设置了第二导水部,第二导水部位于风扇电机轴承座的下方,轴承座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形成导水间隙,冷凝水沿着位于轴承座下方的第二导水床流动。
因此,将第二导水部设置在轴承座下方,不增加空调室内机额外的材料和尺寸,在增加了双侧导水功能时,节约了空调室内机的空间尺寸。
附图说明:
说明书可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原理进一步地说明,使技术方案得到更清楚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底座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换热风机安装在底座上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底座的后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底座的前视图。
图9为图8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底座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Q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底座的的后部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的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空调室内机;2外罩;3底座,31底座背板,32第一底座侧板,33第二底座侧板,34护板;
4风机槽,41第一风机端壁,42第二风机端壁,43风机曲壁,44换热风机,45风扇电机,451轴承,452轴承座,452a第一支撑板,452b第二支撑板,452c盖板;
5第一接水盘,51第一接水盘前壁,52第一接水盘后壁,53第一接水盘底壁;
6第二接水盘,61第二接水盘前壁,62第二接水盘后壁,63第二接水盘底壁,64通水口;
7第三接水盘,71第一承接板,72第二承接板,73隆位;
8第一导水部,81第一导水床;
9第二导水部,91第二导水床,92引流板;
1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1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实施例1
如图1至1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外罩2,外罩2包括位于空调前侧的前面板,位于空调室内机1两侧的侧面板,位于空调室内顶部的顶面板。
在顶面板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1。
在前面板上设置有换热出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1的空气由换热出风口流入室内。
在外罩2的内部形成有外罩腔,外罩腔可容纳空调室内机1的其他部件。
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底座3,底座3安装于外罩腔中。
<底座3>
底座3包括底座背板31、以及位于底座3的两侧的第一底座侧板32和第二底座侧板33。
在底座3上形成有风机槽4,用于容纳安装换热风机44,包括位于换热风机44的轴向两端的第一风机端壁41和第二风机端壁42,还包括位于换热风机44的下方的风机曲壁43。
风机曲壁43与第一风机端壁41和第二风机端壁42之间围成有风机槽4以容纳换热风机44。
<换热风机44>
空调器是以空气作为媒介与室内环境进行热量的交换,不同温度的空气需要在空调室内机1与室内环境之间以高强度对流的方式进行持续流通,才能达到室内环境与空调室内机1之间快速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室内环境快速升温或降温,并且温度分布相对均匀。
因此,在空调室内机1中设置有换热风机44,通过换热风机44的转动来驱动空气在室内环境与空调室内机1之间的快速热量交换。
换热风机44设置在底座3的风机槽4上,风扇电机45带动换热风机44转动,室内空气从换热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1中并从换热出风口流入室内,从而达到室内空气在室内环境与空调室外机之间的循环。
<室内热交换器>
为了使得空调室内机1与室内环境之间存在温度差异以方便用户根据需求调节室内的温度,在外罩腔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为室内环境提供热量或冷量。
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室内热交换器为室内环境提供冷量,即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室内环境的温度,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蒸发吸热;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室内热交换器为室内环境提供热量,即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高于室内环境的温度,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冷凝放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第三换热部;室内热交换器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制冷剂可在换热管中流动并蒸发或冷凝;在换热管的周围设置有换热翅片以增大扩大换热面积,提高热传递的效率。
每个换热器均包括位于换热管侧部的回弯端以及开口端,换热器的开口端配置为制冷剂从室外机流入室内机的一端,换热器的回弯端配置为与开口端相对设置的另一端,制冷剂在回弯端经过换热管的形部分回流至开口端。
<室内换热器的安装与排布>
在回弯端处设置有换热器端板,所述换热器端板包括第一折部、第二折部以及第三折部;在第一折部、第二折部以及第三折部上形成有换热管孔,换热管上位于室内换热器端部的部分可插接于换热管孔中,以固定室外换热器的一端。
其中,第一换热部插接于第一折部,第二换热部插接于第二折部,第三换热部插接于第三折部。
在开口端处设置有换热器端片,所述换热器端片包括第一端片、第二端片以及第三端片;在第一端片、第二端片以及第三端片上形成有另外的换热管孔,换热管上位于室内换热器另一端部的部分可插接于该换热管孔中,以固定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
其中,第一换热部插接于第一端片,第二换热部插接于第二折端片,第三换热部插接于第三端片。
室内热交换器分布在换热风机44的周围,其中第一换热部的底部于底座3相接触,第一换热部的顶部与第三换热部的底部相抵,第三换热部的顶部与第二换热部的顶部相抵,第二换热部的底部与底座3相接触。
室内热交换器位于换热进风口的下方以及换热出风口的下方,当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1后,经由室内热交换器并与之发生热交换,再从换热出风口流入室内。
<接水盘>
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在换热管中蒸发并从换热管以及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使得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下降,相比于其他部件以及周围环境,室内热交换器更靠近制冷剂,因此,这就使得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低于其他部件以及周围的空气,因此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的表面发生凝露。
随着空调运行时间的延长,在蒸发器表面的冷凝水集聚并发生流动。其中,第三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可沿着第三换热部上的翅片或换热管从第三换热部的底部流至第一换热部;由于第一换热部的底部与第三换热部的底部与底座3接触,因此在第一换热部以及第二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则流至底座3。
为了处理从室内热交换器上流下来的冷凝水,在底座3上设置有接水盘。
<第一接水盘5>
在第一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接水盘5,从第一换热部上流下的水进入第一接水盘5。另外,由于第三换热部的底部与第一换热部的顶部相抵接,因此在第三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沿着第一换热部流至第一接水盘5。
第一接水盘5设置在换热风机44的前方,第一接水盘5沿着换热风机44的轴向方向延伸,包括第一接水盘前壁51,与第一接水盘前壁51平行设置的第一接水盘后壁52以及位于第一接水盘5底部的第一接水盘底壁53,第一接水盘5的各个壁之间形成槽体,可积存从第一换热器上流下来的冷凝水。
为了将聚集在第一接水盘5中的水排出空调室内机1,在换热器端板的下方设置有与第一接水盘5连通的排水管10,在第一接水盘5中的水可通过排水管10排放至室外。
<第二接水盘6>
在第二换热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接水盘6,从第二换热部上流下的水进入第二接水盘6,其中第二接水盘6的底部高度大于第一接水盘5的底部高度。
第二接水盘6设置在换热风机44的后方,第二接水盘6包括第二接水盘前壁61、第二接水盘后壁62以及第二接水盘底壁63。
第二接水盘6的各个壁之间形成槽体,该槽体与排水管10连通以使槽体里面的水流至排水管10。
<第三接水盘7>
第三接水盘7沿着底座背板31的后表面凸出形成,用于接收底座背板31和风机曲壁43的后表面上流下的冷凝水,第三接水盘7的高度也大于第一接水盘5的高度。
第三接水盘7的包括承接板,承接板从底座3的一端延伸至底座3的另一端,在承接板的中部形成有隆位73,隆位73处的高度大于承接板两端的高度,因此隆位73与承接板的两端之间形成斜坡,以使落在承接板上的冷凝水能够沿着斜坡流至承接板的两端的导水部。
隆位73将承接板分为第一承接板71与第二承接板72,其中第一承接板71为靠近风扇电机45一侧的,第二承接板72为远离风扇电机45一侧的。
承接板的上表面与风机曲壁43的后表面成锐角设置,因此,承接板与风机曲壁43的后表面之间形成汇聚槽,以使得第三接水盘7中的冷凝水不泄露至室内。
<第一导水部8>
为了能将接水盘中的水引导至排水管10的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水部8。
第一导水部8设置在底座3的一端,并与第一接水盘5、第二接水盘6以及第三接水盘7连通,使得位于第一接水盘5、第二接水盘6以及第三接水盘7中的水可通过第一导水部8流至排水管10。
排水管10的进水口形成在第一导水部8上,进水口的高度低于第一接水盘5的高度以及第二接水盘6的高度,使得接水盘中的积水方便地流至排水管1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端壁41、第一底座侧板32以及位于第一风机端壁41和第一底座侧板32下方的第一导水床81围成第一导水部8。
第一风机端壁41与第一底座侧板32之间平行设置,二者之间的缝隙即为第一导水部8的第一导水通道,第一导水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导水床81,通过第一导水部8的水沿着第一导水床81流至排水管1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水盘5在其端部处与第一导水部8连通,第二接水盘6也在其端部处与第一导水部8连通,第三节接水盘也在其端部处与第一导水部8连通。
<风扇电机45的轴承座452>
在风扇电机45的轴承451下方设置有轴承座452以支撑风扇电机45的轴承451,轴承座452包括位于轴承座452两侧的第一支撑板452a和第二支撑板452b,还包括位于第一支撑板452a与第二支撑板452b之间的盖板452c。
在第一支撑板452a、第二支撑板452b与盖板452c的顶部形成有同心的半圆形缺口,这些半圆形缺口用以放置轴承45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端壁42与第一支撑板452a为同一部件。
<第二导水部9>
考虑到空调器安装时的水平度,当水平度不足时,接水盘内的积水可能会集中在接水盘的一侧,因此为了解决空调器安装水平度不足导致的接水问题,需要在接水盘的另一侧设置另一导水部。
然而导水部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增加导水部往往会增大室内机的长度,因此,为了既能够增加导水部,又能节省室内机的空间,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二导水部9。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为了节约空间,即在设置第二导水部9后,空调室内机1的整机长度不增加,使用了空间共用的策略:在风扇电机45的轴承座452下方设置第二导水部9,而非将第二导水部9设置在风扇电机45的侧方以避开风扇电机45的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52a、第二支撑板452b与第二导水床91共同围成第二导水部9。
第二导水部9设置在底座3的另一端,并与第一接水盘5、第二接水盘6以及第三接水盘7连通。
因为第二接水盘6与第三接水盘7的高度均高于第一接水盘5,因此第二接水盘6中与第三接水盘7中的冷凝水可通过第二导水部9流至第一接水盘5,并经由第一接水盘5流至排水管1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水部9包括第二导水床91,流经第二导水部9的水沿着第二导水床91流至第一接水盘5。
<第二导水部9与接水盘的连通>
在第二接水盘底壁63上靠近风扇电机45的一端形成有通水口64,通水口64与第二导水部9连通:通水口64从上到下的投影位于第二导水床91上,在第二接水盘6中的积水可通过通水口64流至第二导水床91上。
第三接水盘7在其靠近风扇电机45的一端的端部处与第二导水部9连通:第一承接板71在靠近风扇电机45的一端与第二导水床91相接,从第一承接板71上流下来的冷凝水沿着承接板流向第二导水床91。
第二导水床91包括第一床端和第二床端,其中第二床端的高度大于第一床端的高度,第二接水盘6与第三接水盘7均在第二床端处与第二导水部9连通。
<空调室内机1中冷凝水的流通>
第一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流至第一接水盘5,再从第一接水盘5通过第一导水部8流至排水管10并从空调室外机的一侧排至室外。
第二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流至第二接水盘6,在第二接水盘6中的积水从第二接水盘6的一端流至第一导水部8,再由第一导水部8上的进水口流至排水管10,或,在第二接水盘6中的积水从第二接水盘6的另一端由通水口64流至第二导水部9,继而沿着第二导水床91流进第一接水盘5,最后通过第一接水盘5流向排水管10并排放至室外。
在风机曲壁43的后表面和底座背板31的后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流至第三接水盘7;在第三接水盘7中的积水分为位于第一承接板71上的部分和位于第二承接板72上的部分;位于第一承接板71上的积水流至第二导水部9并经由第一接水盘5流至排水管10,位于第二承接板72上的积水流至第一导水部8并流至排水管10。
实施例2
如图16至19所示,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水盘6与第二导水部9的连通是这样:通水口64形成在在第二接水盘前壁61上靠近风扇电机45的一端,由通水口64处朝第二导水部9的方向延伸出引流板92,引流板92位于第一支撑板452a与第二支撑板452b之间且位于第二导水床91的上方,从通水口64流出的水沿着引流板92流进第二导水部9。
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接水盘7与第二导水部9的连通是这样:第一承接板71的高度大于第二导水床91的高度,从第一承接板71靠近第二导水床91的一端延伸出护板34,护板34延伸至导水床的一侧,从第一承接板71流向第二导水床91的水可沿着护板34流至第二导水床91,护板34可防止从第一承接板71流出的冷凝水滴落至室内,或防止从第一承接板71流至第二导水床91上的冷凝水溅到室内。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设置第二导水部9,满足了接水盘的两侧导水,提升了冷凝水的排放效率,降低了第二接水盘6中由于灰尘累积造成局部堵塞所致的冷凝水溢出的危险。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第二导水部9设置在风扇电机45下方,而非设置在风扇电机45的一侧,充分利用了室内机的空间,不额外增加室内机的尺寸。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罩,形成有外罩腔;
底座,位于所述外罩腔,包括底座背板;
风机槽,形成在所述底座上,用于放置换热风机;
风扇电机,位于所述风机槽的一侧以驱动所述换热风机转动,所述风扇电机包括轴承;
轴承座,用于支撑所述轴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室内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第三换热部;
第一接水盘,位于所述风机槽的前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
第二接水盘,位于所述风机槽的后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换热部上形成的冷凝水;
第三接水盘,位于所述底座背板的后表面,用于接收所述底座背板的后表面上形成的冷凝水;
第一导水部,位于所述底座上远离所述风扇电机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水盘、所述第二接水盘和所述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引导至室外;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导水部,位于所述底座上靠近所述风扇电机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和所述第三接水盘中的冷凝水引导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所述第二导水部由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位于所述轴承座的下方的第二导水床围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包括第一床端和第二床端,所述第二床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床端的高度,在第二导水部中的冷凝水沿着所述第二导水床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设置有通水口,位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中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水口进入所述第二导水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床的上方,且所述通水口自上而下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床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床的上方设置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一端与所述通水口相接,通过所述通水口的冷凝水沿着所述引流板流至所述第二导水床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水盘包括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三接水盘通过所述第一承接板与所述第二导水部连通,所述第三接水盘通过所述第二承接板与所述第一导水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床端相接,位于所述第一承接板上的冷凝水由所述第二床端处进入所述导水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接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床端的高度,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护板,所述第一承接板通过所述护板与所述第二床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部在所述第一床端处与所述第一接水盘连通,在所述第二导水部中的冷凝水由所述第一床端流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导水部上。
CN202320812161.5U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624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2161.5U CN21962416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12161.5U CN21962416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4164U true CN219624164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68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12161.5U Active CN219624164U (zh) 2023-04-12 2023-04-12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41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4788A (zh) 一种厨房空调结构及厨房空调器
CN21962416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29017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77597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710977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131392U (zh) 空调器
CN21580884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1097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250164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71097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97447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89752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1009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250156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8154669U (zh) 一种新风环控一体机
CN21708272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40885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582593U (zh) 一种风冷储能制冷设备
CN220186961U (zh) 空调器
CN21758463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4088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6187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065786U (zh) 空调
CN21826931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48042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