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92659U -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92659U
CN218692659U CN202223047171.9U CN202223047171U CN218692659U CN 218692659 U CN218692659 U CN 218692659U CN 202223047171 U CN202223047171 U CN 202223047171U CN 218692659 U CN218692659 U CN 218692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inner core
core rod
feeding mechanism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71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德均
徐仲幸
谢志康
胡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xi Jinming Metal Products Co ltd
Ningbo Jinfeng Welding and Cutting Machinery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ixi Jinming Metal Products Co ltd
Ningbo Jinfeng Welding and Cutting Machinery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xi Jinming Metal Products Co ltd, Ningbo Jinfeng Welding and Cutting Machinery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ixi Jinming Me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71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92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92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92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包括插装工位A、插装工位B、内芯杆和外模座,插装工位A与插装工位B分居在外模座的两侧,插装工位A上设有位于外模座上端的夹紧送料机构A,插装工位B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升降机构、夹紧送料机构B和第一夹持机构,插装工位B包括驱使夹紧送料机构B在对应外模座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的高度之间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将管坯顺利插装至内芯杆上。

Description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管拉伸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制冷、空调设备及其它相关产品中,大量使用铜管作为冷媒热交换的管路。由于铜管的应用产品不同,对铜管的管径需求也不同,同时由于预制成型的管坯较短且管壁较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拉伸处理,在拉直的过程中,管坯在模具的作用下,直径变小,管壁变薄,满足产品对铜管的尺寸要求。
现有的模具包括外模座和内芯杆,通过外模座的外模孔控制铜管的外径,通过内芯杆的内芯头控制铜管的内径,也就是通过外模座的外模孔和内芯杆的内芯头配合控制铜管的壁厚,拉伸开始前,管坯通过上料机构将单个管坯输送至位于拉伸工位上端的插装工位,但是由于内芯杆为类似于线材的结构,其具有高弹性,那么如何将管坯顺利插装至内芯杆上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能够将管坯顺利插装至内芯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包括插装工位A、插装工位B、内芯杆和外模座,插装工位A与插装工位B分居在外模座的两侧,插装工位A上设有位于外模座上端的夹紧送料机构A,所述插装工位B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升降机构、夹紧送料机构B和第一夹持机构,插装工位B还包括用于驱使夹紧送料机构B在对应外模座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的高度之间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
夹紧送料机构A和夹紧送料机构B均包括夹轮对、驱使夹轮对开闭的第一驱动组件和驱动夹轮对的其中一个夹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内芯杆沿外模座的外模孔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插装工位B上,所述内芯杆从夹轮对之间穿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能够带动内芯杆插装一侧在对应外模座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的高度之间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和夹紧送料机构B包括固定板以及在第一驱动组件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板靠近或远离的移动板,所述夹轮对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上的第一夹轮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板上的第二夹轮,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使第一夹轮转动以对管坯进行移送。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和夹紧送料机构B分别设有至少两组夹轮对,且所述夹轮对横向排布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邻近外模座的一端且随夹紧送料机构B同步升降,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分居在内芯杆两侧的第一夹块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一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插装工位B上设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第一升降机构与夹紧送料机构B之间,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分居在内芯杆两侧的第二夹块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二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插装工位A上设有传感器A,所述传感器A用于检测位于插装工位A上的管坯是否回退到位。
进一步地,所述插装工位B设有传感器B,所述传感器B设置在第一夹持机构与外模座之间,所述传感器B用于检测管坯是否移送到位。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上设有传感器C,传感器C用于检测管坯是否移送到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的第一升降气缸,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输出端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支撑轮。
进一步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的第二升降气缸,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固定设置在支撑板的上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能够将管坯顺利插装至内芯杆上,具体地,通过第一升降机构与第二升降机构将内芯杆上顶,以使内芯杆插装一侧与插装工位A处的管坯处于同一高度,也就是保证内芯杆的插入端(邻近内芯头的一侧)为类直线状结构,解决因单一升降机构上顶导致内芯杆出现倾斜状结构而导致管坯无法顺利插入的问题,同时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夹紧内芯杆使其固定在设定位置,解决因上顶引起的高频振动的问题,在管坯顺利插入部分内芯杆时(即传感器B检测到管坯时),第一夹持机构松开以使管坯顺利插入内芯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模座、内芯杆与管坯的示意图。
图中:1、插装工位A;11、夹紧送料机构A;111、夹轮对;1111、第一夹轮;1112、第二夹轮;112、第一驱动组件;113、第二驱动组件;114、固定板;115、移动板;12、传感器A;2、插装工位B;21、第一升降机构;211、第一升降气缸;212、支撑轮;22、夹紧送料机构B;23、第一夹持机构;231、第一夹块;232、第一气缸;24、第二升降机构;241、第二升降气缸;242、支撑板;25、第二夹持机构;251、第二夹块;252、第二气缸;26、传感器B;3、内芯杆;31、内芯头;4、外模座;41、外模孔;5、管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包括插装工位A1、插装工位B2、内芯杆3和外模座4,插装工位A1与插装工位B2分居在外模座4的两侧,所述外模座4对应插装工位B2的另一侧为拉伸工位,拉伸工位与插装工位B2处于同一高度,通过拉伸工位上的拉伸装置能够将管坯5从外模座4和内芯杆3之间拉出,所述插装工位A1设置在拉伸工位的正上方。
插装工位A1设有位于外模座4上端的夹紧送料机构A11,所述插装工位B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升降机构21、夹紧送料机构B22和第一夹持机构23,插装工位B2还包括用于驱使夹紧送料机构B22在对应外模座4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11的高度之间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24,所述内芯杆3穿过第一升降机构21、夹紧送料机构B22和第一夹持机构23所在位置且其内芯头31延伸至外模座4的位置。
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均包括夹轮对111、驱使夹轮对111开闭的第一驱动组件112和驱动夹轮对111的其中一个夹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113,所述内芯杆3沿外模座4的外模孔41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插装工位B2上,所述内芯杆3相对于外模座4的另一侧连接有弹性件,内芯杆3通过弹性件实现伸缩功能,所述内芯杆3从夹轮对111之间穿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1与第二升降机构24能够带动内芯杆3插装一侧在对应外模座4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11的高度之间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包括固定板114以及在第一驱动组件112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板114靠近或远离的移动板115,所述夹轮对111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114上的第一夹轮111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板115上的第二夹轮111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13能够驱使第一夹轮1111转动以对管坯5进行移送,所述第一夹轮1111和第二夹轮1112的外径均为两侧大中间小的结构,以使第一夹轮1111和第二夹轮1112之间能够形成一容置内芯杆3的通道,通过第一夹轮1111和第二夹轮1112配合形成的夹轮对111夹持管坯5,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13包括电机,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13带动第一夹轮1111转动,进而带动管坯5前进或回退,即当第二驱动组件113正转时,带动管坯5前进,当第二驱动组件113反转时,带动管坯5回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分别设有至少两组夹轮对111,且所述夹轮对111横向排布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板114上设有两组间隔设置的第一夹轮1111,移动板115对应第一夹轮1111的位置设有与第一夹轮1111一一对应的第二夹轮1112,通过该设置,增加对管坯5移送的稳定性,能够使管坯5更加稳定、顺畅地进行插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3设置在邻近外模座4的一端且随夹紧送料机构B22同步升降,第一夹持机构23包括分居在内芯杆3两侧的第一夹块231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一气缸232,通过第一夹持机构23夹紧内芯杆3,解决因上顶引起内芯杆3高频振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工位B2上设有第二夹持机构25,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设置在第一升降机构21与夹紧送料机构B22之间,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包括分居在内芯杆3两侧的第二夹块251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二气缸252,通过第二夹持机构25夹紧内芯杆3,能够有效保证内芯杆3在开始插装前以及管坯5插装至内芯头31的过程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工位A1上设有传感器A12,所述传感器A12用于检测位于插装工位A1上的管坯5是否回退到位,由于传感器A12与第一夹持机构23装配完成后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具体地,管坯5从传感器A12的位置移送至第一夹持机构23的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夹持机构23保持在夹持内芯杆3的状态,通过控制第一夹轮1111转动的圈数来控制管坯5移送的距离,防止管坯5移送时直接与第一夹持机构23发生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工位B2设有传感器B26,所述传感器B26设置在第一夹持机构23与外模座4之间,所述传感器B26用于检测管坯5是否移送到位,当传感器B26检测到管坯5时,夹紧送料机构A11停止移送管坯5,同时第一夹持机构23打开,此时夹紧送料机构A11继续移动,通过上述设置,防止管坯5碰撞到第一夹持机构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1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2的第一升降气缸211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升降气缸211两侧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升降气缸211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插装工位B2,安装板对应第一导向柱的位置设有与第一导向柱导向配合的导向孔,所述第一升降气缸211的输出端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支撑轮212,具体地,第一导向柱上设有位于安装板上下两端的限位螺母,通过限位螺母与安装板限位配合以限制支撑轮212的升降行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22上设有传感器C,传感器C用于检测管坯5是否移送到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升降机构24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2的第二升降气缸241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二升降气缸241两侧的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升降气缸241通过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插装工位B2,安装座对应第二导向柱的位置设有与第二导向柱导向配合的导向套,所述第二升降气缸241的输出端连接有支撑板242,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22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42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插装过程:
1.拉伸开始前,管坯5通过上料机构将单个管坯5输送至插装工位A1;
2.夹紧送料机构A11的第一驱动组件112驱使夹轮对111夹紧管坯5,通过第二驱动组件113驱动第一夹轮1111转动以带动管坯5回退,在管坯5回退过程中传感器A12能够检测到管坯5的信号直至管坯5回退至传感器A12无法检测的管坯5,此时第二驱动组件113停止动作;
3.在管坯5回退过程中或回退完成后,第二升降机构24先带动内芯杆3插装一侧上顶至位于夹紧送料机构A11处的管坯5的高度,第一升降机构21再带动内芯杆3上升使得内芯杆3插装一侧为类直线状态,通过第一夹持机构23和第二夹持机构25夹紧内芯杆3,使其稳定的保持在设定位置,解决因内芯杆3而导致管坯5无法顺利插入的问题;
4. 夹紧送料机构A11将管坯5移送设定距离,也就是移动至传感器B检测到管坯5的位置,此时内芯头31以及邻近内芯头31的部分内芯杆3已经插入至管坯5内,传感器B检测到管坯5时,夹紧送料机构A11停止移送,第一夹持机构23和第二夹持机构25打开;
5.当移送至夹紧送料机构B22时(也就是传感器C检测到管坯5),夹紧送料机构A11的夹轮对111松开管坯5,夹紧送料机构B22的夹轮对111夹紧管坯5并通过夹紧送料机构B22对管坯5进行移送,直至内芯头31的端部与管坯5的内端面相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能够将管坯5顺利插装至内芯杆3上,具体地,通过第一升降机构21与第二升降机构24将内芯杆3上顶,以使内芯杆3插装一侧与插装工位A1处的管坯5处于同一高度,也就是保证内芯杆3的插入端(邻近内芯头31的一侧)为类直线状结构,解决因单一升降机构上顶导致内芯杆3出现倾斜状结构而导致管坯5无法顺利插入的问题,同时通过第一夹持机构23夹紧内芯杆3使其固定在设定位置,解决因上顶引起的高频振动的问题,在管坯5顺利插入部分内芯杆3时(即传感器B检测到管坯5时),第一夹持机构23松开以使管坯5顺利插入内芯杆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插装工位A(1)、插装工位B(2)、内芯杆(3)和外模座(4),插装工位A(1)与插装工位B(2)分居在外模座(4)的两侧,插装工位A(1)设有位于外模座(4)上端的夹紧送料机构A(11),所述插装工位B(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升降机构(21)、夹紧送料机构B(22)和第一夹持机构(23),插装工位B(2)还包括用于驱使夹紧送料机构B(22)在对应外模座(4)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11)的高度之间升降的第二升降机构(24);
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均包括夹轮对(111)、驱使夹轮对(111)开闭的第一驱动组件(112)和驱动夹轮对(111)的其中一个夹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组件(113),所述内芯杆(3)沿外模座(4)的外模孔(41)轴线方向可伸缩地设置在插装工位B(2)上,所述内芯杆(3)从夹轮对(111)之间穿过,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1)与第二升降机构(24)能够带动内芯杆(3)插装一侧在对应外模座(4)的高度和夹紧送料机构A(11)的高度之间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包括固定板(114)以及在第一驱动组件(112)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板(114)靠近或远离的移动板(115),所述夹轮对(111)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板(114)上的第一夹轮(1111)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板(115)上的第二夹轮(111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113)能够驱使第一夹轮(1111)转动以对管坯(5)进行移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送料机构A(11)和夹紧送料机构B(22)分别设有至少两组夹轮对(111),且所述夹轮对(111)横向排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3)设置在邻近外模座(4)的一端且随夹紧送料机构B(22)同步升降,第一夹持机构(23)包括分居在内芯杆(3)两侧的第一夹块(231)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一气缸(2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工位B(2)上设有第二夹持机构(25),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设置在第一升降机构(21)与夹紧送料机构B(22)之间,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包括分居在内芯杆(3)两侧的第二夹块(251)以及驱动对应夹块伸缩的第二气缸(25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工位A(1)上设有传感器A(12),所述传感器A(12)用于检测位于插装工位A(1)上的管坯(5)是否回退到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工位B(2)设有传感器B(26),所述传感器B(26)设置在第一夹持机构(23)与外模座(4)之间,所述传感器B(26)用于检测管坯(5)是否移送到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22)上设有传感器C,传感器C用于检测管坯(5)是否移送到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1)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2)的第一升降气缸(211),所述第一升降气缸(211)的输出端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支撑轮(2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升降机构(24)包括固定设置在插装工位B(2)的第二升降气缸(241),所述第二升降气缸(241)的输出端连接有支撑板(242),所述夹紧送料机构B(22)固定设置在支撑板(242)的上端。
CN202223047171.9U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Active CN218692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171.9U CN218692659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171.9U CN218692659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92659U true CN218692659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19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7171.9U Active CN218692659U (zh) 2022-11-16 2022-11-16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926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2009B (zh) 一种led灯泡焊接机的热缩管套管装置及套管方法
CN108906949B (zh) 冲压外圈一次成型翻边装置
JP2002307527A (ja) 波形管製造装置
CN218692659U (zh) 一种铜管与内芯杆的插装结构
CN114472731B (zh) 一种加热器管的管端加工方法
JPH0756095Y2 (ja) 拡管装置
CN110524067A (zh) 棒料推料装置
CN111102864B (zh) 一种用于热管自动化生产的注水装置及方法
CN116423241A (zh) 管端成型生产线
CN217700728U (zh) Y形三通整形设备
CN108860777B (zh) 圆柱电芯套膜机及其加工方法
CN113954020B (zh) 一种高效流转式泵头插管系统
CN218873287U (zh) 一种铜管拉伸装置
CN214391669U (zh) 一种多管同步冷拔机
CN112429347B (zh) 绕管下料机构
CN210754756U (zh) 全自动缩口机
CN115255931A (zh) 插管焊接一体设备
CN108574111B (zh) 圆柱电芯快速套膜机及其加工方法
CN217319303U (zh) 一种pvc塑料管扩口装置
CN112297410A (zh) 一种适用于塑料管的扩口装置
CN219634346U (zh) 一种管件类产品黄铜嵌件自动上料系统
JP2000210742A (ja) パイプ挿入装置
CN218656149U (zh) 一种防内芯杆误插入外模孔的顶升机构
CN220346941U (zh) 一种弯管机
CN218310470U (zh) 一种偏心缩径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