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2505U -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2505U
CN218632505U CN202222628243.2U CN202222628243U CN218632505U CN 218632505 U CN218632505 U CN 218632505U CN 202222628243 U CN202222628243 U CN 202222628243U CN 218632505 U CN218632505 U CN 218632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terminals
circ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82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嶋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2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2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将在壳体的在剖面方向上形成大致圆形的面的面中、形成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的4个端子,在由该大致圆形的面形成的圆的内部更高效地配置。作为具备板状体的4个端子和支承端子的壳体的连接器部件的端子各自的一部分在与和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相反一侧,从壳体沿着和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方向露出,从壳体露出的端子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壳体的壁呈周状地包围,壳体的壁的内壁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任一剖面中形成圆形,端子在由内壁在剖面中形成的圆的内部,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由端子分别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在圆的内部相对于上述圆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Description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该连接器部件在设置于和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的大致圆柱部,具有多个端子,特别是具有4个端子。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5-41408号公报中公开了由插头和插座的组构成的防水连接器。插头主要由插头壳体、由该插头壳体支承的多个雌端子、以及设置于插头壳体的内部的防水填密件构成。另一方面,插座主要由插座壳体、和由该插座壳体支承的多个雄端子构成。
插头壳体包括主体部和端子固定部,主体部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内部配置有插入承接部。另一方面,端子固定部是具有比插入承接部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与插入承接部同心状地以沿着插头和插座的嵌合方向向插座一侧延伸突出的状态配置。
插头壳体的端子固定部的外周面在与插头和插座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剖面方向上,形成大致圆形的面,多个这里共计6个的雌端子在该大致圆筒形状的面中,沿着插头和插座的嵌合方向,且以在端子固定部的周面方向上相互等间隔分离的状态配置。
在插头和插座的嵌合时,插座的规定部分以规定的方向被插入插头的插入承接部,并且插头的端子固定部被插入插座的规定部分,插头侧的多个雌端子与插座侧的多个雄端子对应地连接。
此处公开的、雌端子在端子固定部的剖面方向上的配置,换言之,雌端子在大致圆形的面上的配置方法针对这种端子可认为是一般方法,但是例如在使雌端子更大且使雌端子的数量更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为4个的情况下,上述一般配置方法不能说一定是高效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140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种在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部件中,将在壳体的在剖面方向上形成大致圆形的面的面中、形成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的4个端子,在由该大致圆形的面形成的圆的内部更高效地配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部件,其具有板状体的4个端子和支承上述端子的壳体;以及对象连接器部件,其与上述连接器部件连接,上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端子各自的一部分在与和上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相反一侧,从上述壳体沿着和上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方向露出,从上述壳体露出的上述端子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上述壳体的壁呈周状地包围,上述壳体的壁的内壁在与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任一剖面中形成圆形,上述端子在由上述内壁在上述剖面中形成的圆的内部,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由上述端子分别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在上述圆的内部相对于上述圆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根据该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将端子高效地配置于大致圆形的壳体的面。
根据本申请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连接器,具备小型的连接器部件,在该连接器部件中,将在壳体的在剖面方向上形成大致圆形的面的面中、形成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的4个端子,在由该大致圆形的面形成的圆的内部更高效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防水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连接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一连接器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6的(a)和图6的(b)是主体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7的(a)和图7的(b)是组装外壳部件的立体图。
图8的(a)是密封部件的主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密封部件和第二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密封部件嵌入有第二连接器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二连接器部件得到的立体图。
图13是处于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器部件和第二连接器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
图16是将第二连接器部件的剖面和安装于第二端子的电缆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壳体及第二端子在第二连接器部件中的后视图。
图18是图16的G-G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9…电缆;91…芯线;92…外皮;10…防水连接器部件;20…第一连接器部件;21…第一端子;210…接触部;22…第一壳体;23…嵌合凹部;30…主体外壳部件;31…卡止孔;32…主体;32a…贯通孔;33…周壁;36…圆柱状突起部;38…收容凹部;39…底面;40…组装外壳部件;41…卡止突起;45…卡止部;50…弹性密封部件;51…贯通孔;52…环状突起部;52a…倾斜面;54…凹陷部;55…对置面;56…断开用突起部;6…第二连接器;60…第二连接器部件;61…第二端子;610…接触部;612…后端侧;62…第二壳体;63…嵌合凸部;64…端面;65…端子插入孔;65a…环状凹部;66…突起部收容部;66a…缝隙;68…主体;73…分隔板;74…空间;75…矩形部;76…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但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材料、形状、使用方式及构成要素的相对位置等是任意的,能够根据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结构或各种条件进行变更。另外,除非特别记载,否则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具体记载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利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防水连接器部件10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防水连接器部件10例如能够在自行车的CAN通信中使用,在实际使用时,防水连接器部件10安装于与防水连接器部件10不同的部件,例如安装于自行车的面板壳体来使用。防水连接器部件10的直径例如为6mm左右。
防水连接器部件10包括第一连接器部件20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0。图1表示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之前的状态。此外,在图1中,并非示出第二连接器部件60本身,而是示出连接有模制部件69的第二连接器6,但模制部件69不是第二连接器部件60,而是为了收容电缆(参照图16)等而能够安装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部件的一例,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连接器部件10的构成要素。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安装的填密件3也同样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水连接器部件10的实质上的构成要素。
为了连接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第一壳体22设置有嵌合凹部23,对应于此,在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第二壳体62设置有嵌合凸部63。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时,嵌合凸部63沿着嵌合方向“α”与嵌合凹部23嵌合。其结果是,设置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第一端子21与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参照图10等)的第二端子61接触,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电连接。
图2表示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分解立体图,图3表示其俯视图,图4表示图3的A-A线剖视图,图5表示图4的B-B线剖视图。第一连接器部件20包括第一端子21、支承第一端子21的第一壳体22、和设置于第一壳体22的内部的密封部件50。第一壳体22进一步包括沿着嵌合方向(α)相互组装的树脂制的主体外壳部件30及组装外壳部件40。图6表示主体外壳部件30的立体图,另外,图7表示组装外壳部件40的立体图。图6的(a)及图7的(a)是从前侧观察主体外壳部件30或组装外壳部件40得到的立体图,图6的(b)及图7的(b)是从背面侧观察它们得到的立体图。
主体外壳部件30具有有底的大致呈圆筒形状的主体32,还具有从该主体32向与和组装外壳部件40的组装侧相反一侧延伸突出的直径比主体32小的大致圆柱状突起部36和从该大致圆柱状突起部36延伸突出的端子支承部37。
主体32的端部在和组装外壳部件40的组装侧开放。在组装第一连接器部件20时,通过该开放部38将组装外壳部件40组装于主体外壳部件30。在组装主体外壳部件30和组装外壳部件40时,利用主体外壳部件30和组装外壳部件40将密封部件50配置于主体外壳部件30的内部。之后,通过在主体外壳部件30安装第二连接器部件60,密封部件50在被实质地覆盖了外部的状态下,完全收容于防水连接器部件10的内部。
在主体32的周壁33设置有对和组装外壳部件40的组装侧的边缘进行切口得到的切口部34、从和组装外壳部件40的组装侧的边缘沿着嵌合方向(α)切口而得的狭缝35。并且,在上述的切口部34与狭缝35在周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贯通了周壁33的卡止孔31。它们在主体外壳部件30和组装外壳部件40组装时被利用。
在大致圆柱状突起部36设置有2个环状槽。能够在环状槽36a安装防水用的填密件3。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安装于其他部件时,填密件3填埋其他部件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缝隙。另一方面,环状槽36b作为将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其他部件的规定部分卡止的卡止部发挥功能。
端子支承部37作为支承被设置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端子21的部分来使用,具有与第一端子21的形状对应的槽。这些槽以与用于设置第一端子21的贯通孔32a连续的状态设置。
组装外壳部件40包括圆筒状的大径部42和小径部46。大径部42和小径部46沿着嵌合方向(α)连通,在它们的内部形成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时供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嵌合凸部63插入的中空部43。中空部43与密封部件50配合地形成第一壳体22的嵌合凹部23。
在小径部46的周壁46a,利用大径部42与小径部46之间的直径差,设置有沿着嵌合方向(α)从大径部42延伸的突条部44。另外,在与嵌合方向“α”正交的剖面(β-γ面)中的突条部44的对置位置,设置有在剖面方向(β-γ方向)上从小径部46的周壁46a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45。卡止部45设置为能够在剖面方向(β-γ方向)上朝向中空部43的内侧弹性位移,具有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时与其他部件的规定部分卡止来固定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作用。
在组装主体外壳部件30和组装外壳部件40时,突条部44从主体外壳部件30的切口部34通过而被沿着嵌合方向(α)引导。另一方面,卡止部45从主体外壳部件30的狭缝35通过而被沿着嵌合方向(α)引导。通过上述作用,能够将主体外壳部件30和组装外壳部件40在正确方向安装。在突条部44与卡止部45在周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从周壁46a突出的卡止突起41。使用卡止突起41是为了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时,卡止突起41与主体外壳部件30的卡止孔31相嵌而将组装外壳部件40固定于主体外壳部件30。另外,在卡止突起41的靠向大径部42的位置设置有贯通了周壁46a的卡止孔48。使用卡止孔48是为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件20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0。
第一端子21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计设置有4个。它们全部具有相同的大小及形状,在分别插通于在主体外壳部件30设置的贯通孔32a的状态下,沿着嵌合方向(α)配置。为了将第一端子21固定于贯通孔32a,在第一端子21的中间部设置有卡止突起部211。第一端子21的前端侧即与第二端子61的接触部210形成为棒状,在组装外壳部件40的中空部43,换言之,在第一壳体22的嵌合凹部23的内部,以露出的状态设置。第一端子21的后端侧212也以露出的状态设置,在防水连接器部件10安装于其他部件时,与其他部件的规定部分连接。
图8的(a)表示密封部件50的主视图,图8的(b)表示图8的(a)的C-C线剖视图,另外,图9表示密封部件50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立体图。
并且,在图10中,以侧视图示出在密封部件50嵌入有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状态,另外,图11表示图10的D-D线剖视图,图12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第二连接器部件60得到的立体图。
图13表示处于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器部件20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图15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图13至图15分别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图3至图5对应。
密封部件50例如由硅、橡胶等可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包含大致圆筒状的周壁50a和大致圆形的底壁50b,作为整体具有扁平且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密封部件50的一方的端部,利用周壁50a的内表面和底壁50b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陷状的凹陷部54。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已连接时,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嵌合凸部63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嵌合凹部23嵌合,其结果是,作为嵌合凸部63的一部分的大致圆柱部67嵌入凹陷部54。在凹陷部54的内周面,换言之,在密封部件50的周壁50a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填埋所嵌入的大致圆柱部67与密封部件50之间的缝隙的圆环状的内侧突出部59。
凹陷部54的底面形成对置面55,该对置面55在大致圆柱部67嵌入凹陷部54时与大致圆柱部67的嵌合侧的端面64对置,且能够在至少一部分与该端面64抵接。该对置面55在与嵌合方向(α)正交的剖面(β-γ面)中形成大致圆形。在对置面55中,供第一端子21贯通的贯通孔51设置有与第一端子21相同的数量,即,共计设置有4个。上述4个贯通孔51相对于呈大致圆形的对置面55的圆的中心53点对称地配置,在各贯通孔51在嵌合方向(α)上的大致中央附近设置有直径缩小了的缩径部51a。能够利用这些缩径部51a将第一端子21压入保持于贯通孔51。
在对置面55中,对应于贯通孔51,相对于圆的中心53点对称地还设置有具有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共计4个的环状突起部52。这些环状突起部52具有从对置面55一侧朝向端面64一侧沿着嵌合方向(α)延伸的尖端渐细形状,以紧密地包围贯通了贯通孔51的第一端子21的周围的状态设置于贯通孔51的出口附近。为了将更多的环状突起部52配置于有限的空间,环状突起部52以分别内切于由对置面55形成的圆的状态配置于该圆的内部。如后所述,环状突起部52具有与嵌合凸部63的端面64配合来提高防水功能的作用。并且,除此之外,还具有更有效地防止绝缘破坏的作用。即,因为通过设置有环状突起部52,配置于贯通孔51的第一端子彼此沿着密封部件50的形状具有更大的沿面距离,更详细而言,利用具有倾斜面52a的山状的环状突起部52,例如在密封部件50的面上相互被分离从图8的(b)中的“m”的位置至“n”的位置的距离,因此能够提供比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种由大致平面状的软质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大的沿面距离。因此,通过设置有环状突起部52,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绝缘破坏。
在对置面55还设置有断开用突起部56,该断开用突起部56在处于嵌合凸部63与嵌合凹部23嵌合的状态时,在环状突起部与环状突起部之间,沿着嵌合方向(α)从对置面55一侧朝向端面64一侧突出,而将环状突起部52彼此断开。断开用突起部56以从大致呈圆形的对置面55的圆的中心53将环状突起部52彼此均等地分隔开的方式呈大致十字状地以放射状延伸。通过设置断开用突起部56,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端子21彼此之间的沿面距离。即,从图8的(b)所示的“m”的位置至“n”的位置的沿着密封部件50的形状的距离被更大地分离断开用突起部56的山的量。为了使沿面距离更大,如图所示,优选断开用突起部56比环状突起部52更大,且从对置面55一侧朝向端面64一侧突出。
密封部件50设置于第一壳体22的嵌合凹部23的底面,换言之,设置于主体外壳部件30的底面39。为了将密封部件50固定于主体外壳部件30,在密封部件50的周壁50a的外表面设置有圆环状的外侧突出部57。密封部件50利用该外侧突出部57以被压入主体外壳部件30的状态设置于防水连接器部件10。在密封部件50的外壁,且在嵌合方向(α)上与内侧突出部5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外侧突出部58。在大致圆柱部67嵌入凹陷部54从而密封部件50在设置有内侧突出部59的位置扩径时,外侧突出部58与主体外壳部件30的开放部38的周状内壁碰撞,将密封部件50向主体外壳部件30更强烈地按压,而填埋密封部件50与大致圆柱部67之间的缝隙。这样,外侧突出部58能够与内侧突出部59配合来强化防止功能。
第二连接器部件60包括第二端子61、和支承第二端子61的树脂制的第二壳体62。第二壳体62包括主体68、设置于主体68的一端侧的包括端面64的大致圆柱部67、以及设置于主体68的另一端侧的端子的安装构造(73)。第二壳体62实质上以其整体构成嵌合凸部63。但是,也可以仅由第二壳体62的一部分形成嵌合凸部。主体68和端子的安装构造(73)通过凸缘71来分隔。如参照图1已说明那样,在实际使用时,安装构造(73)和电缆等一起被插入模制部件69等的内部。
主体68作为整体呈大致圆柱形状。大致圆柱部67被设定为比该主体68小的直径。在主体68的侧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68a。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已连接时,卡止突起68a与设置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组装外壳部件40的卡止孔48相嵌。其结果是,第二连接器部件60固定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另外,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已连接时,凸缘71与设置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中空部43的内部的半环状的面43a抵接。其结果是,第二连接器部件60以被夹入卡止突起68a与凸缘71之间的状态定位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规定位置。
在大致圆柱部67的端面64设置有环状凹部65a,在与密封部件50进行了抵接时,该环状凹部65a容纳对置面55的环状突起部52的至少一部分。环状凹部65a与对置面55的环状突起部52对应地在环状突起部5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环状突起部52相同的数量。这些环状凹部65a具有从对置面55一侧朝向端面64一侧凹陷的形状,另外,具有朝向相同方向尖端渐细的形状。环状凹部65a与配置有第二端子61的第二壳体62的端子插入孔65连通,具有对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连接时将设置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0插入端子插入孔65进行引导的功能。被环状凹部65a引导的接触部210在端子插入孔65的内部与第二端子61的接触部610接触,并电连接。
在嵌合凸部63被进一步压入嵌合凹部23时,环状凹部65a在使第一端子21贯通于端子插入孔65的状态下,在与嵌合凹部23的底面39之间夹持所容纳的环状突起部52,并使环状突起部52的至少一部分弹性收缩。由此,能够使与第一端子21的缝隙更窄,且提高与环状突起部52的紧贴性。通过该弹性收缩,防水功能提高。并且,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绝缘破坏。因为通过设置有具有与环状突起部52对应的形状的环状凹部65a,能够实质上消除第一端子彼此之间的缝隙即空间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因空间距离而产生的绝缘破坏。
在端面64,对应于对置面55的断开用突起部56,与环状凹部65a邻接地,还设置有呈大致十字状地以放射状延伸的突起部收容部66。与环状凹部65a相同,突起部收容部66具有从对置面55一侧朝向端面64一侧凹陷的形状,在对置面55与端面64进行了抵接时,能够收容断开用突起部56。通过将突起部收容部66设置为与环状凹部65a邻接,从而在突起部收容部66不仅能够收容断开用突起部56,还能够收容环状突起部52的一部分。在使环状突起部52进行了弹性收缩时,环状突起部52的一部分向对置面55的圆的中心侧起皱,但在该起皱了的部分失去去处的情况下,有可能使环状凹部65a与环状突起部52的紧贴性降低。根据本结构,通过使该部分收容于突起部收容部66,能够确保紧贴性。为了也能收容环状突起部52的一部分,突起部收容部66设为即使在收容有断开用突起部56时也维持缝隙66a的大小。此外,对于设置于与对置面55相反一侧的突起部56a,也设置相同的缝隙66b,由此也能收容其他的起皱部分。
也参照图16至18,对第二端子61及第二壳体62中的第二端子6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图16是将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剖面与安装于第二端子61的电缆9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图17是第二壳体62及第二端子61在第二连接器部件60中的后视图,图18是图16的G-G线剖视图。此外,虽然图17是表示后视图的图,但实质上与图18相同,能够理解为示出与嵌合方向(α)正交的剖面(β-γ面)的图。
第二端子61设置有与第一端子21相同的数量,即共计设置有4个。它们全部是通过对平坦的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形成为板状体的第二端子61分别沿着嵌合方向(α)插通于被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贯通孔65b。为了将第二端子61固定于贯通孔65b,在第二端子61的中间部设置有卡止突起部611。这些第二端子61中的第二端子61A作为接地端子来使用,另一方面,剩余3个第二端子61B作为信号端子来使用。作为接地端子来使用的第二端子61A在第二壳体62中定位于比作为信号端子来使用的第二端子61B稍微靠近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连接侧的一侧。通过这样定位,在连接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时,能够在作为信号端子的第二端子61B进行信号连接之前可靠地对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二端子61A进行接地连接,防止噪声。
在第二端子61的与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嵌合侧设置有与第一端子21接触的接触部610。接触部610配置于与设置于第二壳体62的端面64的环状凹部65a及贯通孔65b这两者连通的端子插入孔65的内部,在端子插入孔65的内部与通过端面64并插入端子插入孔65的第一端子21连接。进一步而言,在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已连接时,嵌合凸部63与嵌合凹部23嵌合,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0通过设置于端面64的环状凹部65a而被引导至端子插入孔65,与配置于贯通孔65b的第二端子61接触。第二端子61的接触部610具有两点接触构造,在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61接触时,在将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0夹入接触部610的触点部610a彼此之间的状态下对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0进行保持。第二端子61在与和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嵌合侧相反一侧的一部分612在通常状态下,进一步而言,例如在连接模制部件69之前,从第二壳体62沿着第一连接器部件20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0的嵌合方向(α)露出。该第二端子61的露出部612是能够作为安装电缆的接线部来使用的部分,其至少一部分被第二壳体62的壁72呈周状地包围。为了容易进行从电缆9的外皮92露出的芯线91的安装,优选在这些作为接线部的露出部612设置贯通孔613。通过设置贯通孔613,能够在使焊料的一部分进入贯通孔613的状态下,将芯线91可靠地固定于贯通孔613的周边。
如图17较好示出那样,该壁72的内壁72a在和嵌合方向(α)正交的剖面(β-γ面)中,例如在图17所示的剖面中,形成圆76。第二端子61在该圆76的内部形成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由第二端子61分别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75在圆76的内部相对于该圆76的中心76a点对称地配置。通过这种配置,能够将4个第二端子61更高效地配置于圆76的内部,能够使连接器更小型化。
这样,从高效地配置于圆76的内部这一观点出发,优选矩形部75在圆76的内部具有相互正交关系。
另外,从配置更大端子这一观点出发,优选配置为,在将各矩形部75沿着该矩形部75的长边方向延长了时,在矩形部75的延长线(K)上,有任一其他矩形部75定位于该延长线(K)上。
并且,从与此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矩形部75分别在圆76的内部以矩形部75在长边方向上各自的一端615分别与圆76实质上内切的状态配置。实质上从即使未完全内切也高效地进行配置这一观点出发,是指处于与圆76接近的状态即可这一意思。
通过设置壁72,在壁72的内侧形成有将露出部612的至少一部分收容的空间74。该空间74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分隔板73按照每个第二端子61来分隔,其中,上述分隔板73以向与和第一连接器部件20的嵌合侧相反一侧突出的状态设置于圆76的内部且分隔矩形部75彼此。分隔板73以将第二端子61彼此均等地分隔的方式,从圆76的中心76a向4个方向放射状延伸。第二端子61在板面分别沿着这些分隔板73的状态下沿着嵌合方向(α)配置。在将电缆9的芯线91安装于露出部612时,通过设为将芯线91的前端插入到利用壁72等而形成的空间74的状态,能够在容易将芯线91定位于第二端子61的适当位置的状态下进行软钎焊作业。
本实用新型所关联的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通过上述说明示出的教导的帮助下,能想到本实用新型的许多修正方式或其他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及修正。因此,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在于,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公开的特有的实施方式,修正方式及其他实施方式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内。虽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特定用语,但这些用语仅以一般性的意思且说明性的意思来使用,不是出于限定目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防止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也能应用于除防水连接器以外的例如电连接器等。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部件,其具有板状体的4个端子和支承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
对象连接器部件,其与所述连接器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各自的一部分在与和所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相反一侧,从所述壳体沿着和所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方向露出,
从所述壳体露出的所述端子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壳体的壁呈周状地包围,
所述壳体的壁的内壁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任一剖面中形成圆形,
所述端子在由所述内壁在所述剖面中形成的圆的内部,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
由所述端子分别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在所述圆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圆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2.一种连接器,具备:
连接器部件,其具有板状体的4个端子和支承所述端子的壳体;以及
对象连接器部件,其与所述连接器部件连接,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各自的一部分在与和所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相反一侧,从所述壳体沿着和所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方向露出,
从所述壳体露出的所述端子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壳体的壁呈周状地包围,
所述壳体的壁的内壁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任一剖面中形成圆形,
所述端子在由所述内壁在所述剖面中形成的圆的内部,具有彼此相同的大小及形状的大致长方形状,
由所述端子分别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的矩形部在所述圆的内部,相对于所述圆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
所述矩形部在所述圆的内部具有相互正交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各所述矩形部沿着该矩形部的长边方向延长了时,在所述矩形部的延长线上,有任一其他所述矩形部定位在该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形部分别在所述圆的内部,以所述矩形部在长边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圆实质上内切的状态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由所述壳体的壁形成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的内部,以向与和所述对象连接器部件的嵌合侧相反一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分隔所述矩形部彼此的分隔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板以将所述端子彼此均等地分隔的方式,从所述圆的中心向4个方向放射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是在板面沿着所述分隔板的状态下沿着所述嵌合方向设置于所述连接器部件的板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露出部是能够作为安装电缆的接线部来使用的部分,在该接线部设置有用于锡焊的贯通孔。
CN202222628243.2U 2021-10-08 2022-10-08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Active CN2186325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6050 2021-10-08
JP2021166050A JP2023056688A (ja) 2021-10-08 2021-10-08 4個の端子を有するコネクタ部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2505U true CN218632505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7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8243.2U Active CN218632505U (zh) 2021-10-08 2022-10-08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56688A (zh)
CN (1) CN21863250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6688A (ja)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863083B2 (ja) コネクタ用防水栓
US9059534B2 (en) Shield connector
CN108206367B (zh) 滑动式连接器
US98475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aling structure
EP236969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422485B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onnector and metal casing
EP3783748B1 (en) Connector
JP6227715B1 (ja) コネクタ
US20190348802A1 (en) Female connector and fitting connector
CN113764928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JP2018006012A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KR20210045379A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자 디바이스
CN112821116B (zh) 连接器
CN218632505U (zh) 具备具有4个端子的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器
CN218632598U (zh) 设置有弹性密封部件的防水连接器部件
JP2018006312A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6807346B2 (ja) 嵌合コネクタ
EP0585562B1 (en) Connector
CN111146611A (zh) 具备改进端子的电源用连接器装置
US20230119180A1 (en) Connector
JP7480663B2 (ja) コネクタ
CN215955611U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JP3239328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US20220320779A1 (en)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720087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