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5326U -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95326U CN218595326U CN202222980742.8U CN202222980742U CN218595326U CN 218595326 U CN218595326 U CN 218595326U CN 202222980742 U CN202222980742 U CN 202222980742U CN 218595326 U CN218595326 U CN 2185953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assembly
- along
- module
- track
- tran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传送装置以及线体。传送装置包括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第一轨道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过渡轨道组件至少位于第一端和第三端之间且连接第一端和第三端,过渡轨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本申请的传送装置具有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转运输送模组时,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传送装置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背景技术
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对一些专用设备进行组装制造时,往往需要利用专用的输送模组在传送装置上移动以运送零部件,输送模组通常需循环使用,即从零部件上线后到下线前使用输送模组运送零部件,零部件下线后再将输送模组重新转运上线。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输送模组的转运通常需要人工执行操作,比如在输送模组与零部件一同下线后,使用人工将输送模组转运至上线位置,使其重新上线,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转运效率低下,拖累了生产效率。
为此,当前亟需提出一种具有闭环转运能力的传送装置,以减少输送模组转运过程中人力的参与,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送装置以及线体,旨在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传送装置,其包括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第一轨道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过渡轨道组件至少位于第一端和第三端之间且连接第一端和第三端,过渡轨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轨道组件还位于第四端与第二端之间且连接第四端和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上,第二轨道组件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的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轨道组件朝向远离第一轨道组件和第二轨道组件的方向凸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轨道组件的表面与第一端的表面相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轨道组件的表面与第三端的表面相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三方向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各轨道均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的凹部,凹部相对于本体部沿第三方向凹陷,两条轨道的两个凹部沿第三方向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一条轨道的凹部位于其对应的本体部的靠近另一条轨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至少连接第一轨道组件和第二轨道组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线体,其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的传送装置以及输送模组,输送模组设置于传送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送模组包括移动部件,移动部件设置于传送装置并用于沿传送装置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送装置,其包括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第一轨道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过渡轨道组件至少位于第一端和第三端之间且连接第一端和第三端,由此,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三者之间形成了传送回路,使得传送装置具有了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转运输送模组时,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传送装置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过渡轨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还能够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便利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运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输送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输送模组的俯视图。
附图未必按照实际比例绘制。
附图标记说明: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1、传送装置;
10、第一轨道组件;11、第一端;12、第二端;13、轨道;131、本体部;132、凹部;
20、第二轨道组件;21、第三端;22、第四端;
30、过渡轨道组件;40、支撑组件;
2、输送模组;2a、移动部件;
100、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制造业生产中,经常会面临一些专用设备的组装和制造,此时往往需要利用专用的输送模组对此类专用设备的零部件进行运输,一般是在传送装置上设置可以移动的输送模组,通过输送模组运送零部件,输送模组为循环使用的部件,在零部件上线后到下线前使用输送模组运送零部件,零部件下线后重新将输送模组转运上线并进行下一批次的零部件运送。
发明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输送模组的转运通常需要人工执行,比如零部件在完成组装后,运送该零部件的输送模组会传递下线,人工将下线后的输送模组装载至专用的转移小车上后再转运上线使用,然而此转运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转运效率低下,拖累了生产效率。
鉴于上述问题,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传送装置,其包括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第一轨道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与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四端与第二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过渡轨道组件至少位于第一端和第三端之间且连接第一端和第三端,由此,第一轨道组件、第二轨道组件和过渡轨道组件三者之间形成了传送回路,使得传送装置具有了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转运输送模组时,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传送装置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过渡轨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还能够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便利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运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传送装置1包括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第一轨道组件10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二轨道组件2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第三端21与第一端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四端22与第二端1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过渡轨道组件30至少位于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之间且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过渡轨道组件30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以理解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Y可以理解为竖直方向。
第一轨道组件10沿第一方向X延伸,即可以理解为,第一轨道组件10整体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展的趋势,第一轨道组件10可以与第一方向X平行,也可以与第一方向X具有一定的夹角,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第一轨道组件10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其可以为单条移动轨道,也可以为具有多条相互并列的移动轨道的集合体,或者也可以为具有移动轨道的板状结构体等。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均可以为独立地单个结构体,也可以为多个结构体的集合体,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的具体结构形式取决于第一轨道组件10的结构形式。
第二轨道组件20也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其可以为单条移动轨道,也可以为具有多条相互并列的移动轨道的集合体,或者也可以为具有移动轨道的板状结构体等。第二轨道组件2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均可以为独立地单个结构体,也可以为多个结构体的集合体,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的具体结构形式取决于第二轨道组件20的结构形式。第二轨道组件20的结构形式可以和第一轨道组件10的结构形式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三端21与第一端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相对设置是指第三端21和第一端11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第三端21和第一端11可以对齐设置,也可以错开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同理,第四端22与第二端1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即是指第四端22和第二端12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第四端22和第二端12可以对齐设置,也可以错开设置。
过渡轨道组件30至少位于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之间且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即可以理解为,过渡轨道组件30还可以位于第二端12和第四端22之间且连接第二端12和第四端22,也就是说,过渡轨道组件30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过渡轨道组件30的其中一个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另一个连接第二端12和第四端22。
过渡轨道组件30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也就是说,既可以是过渡轨道组件30的一部分呈弧形结构,也可以是过渡轨道组件30整体均呈弧形结构。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过渡轨道组件30整体均呈弧形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送装置1,其包括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过渡轨道组件30至少位于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之间且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由此,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三者之间形成了传送回路,使得传送装置1具有了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1转运输送模组时,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传送装置1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过渡轨道组件30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还能够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便利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运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轨道组件30还位于第四端22与第二端12之间且连接第四端22和第二端12。
由此,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均能够通过过渡轨道组件30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三者之间形成了更完善的传送回路,进一步提高了传送装置1的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1转运输送模组时,进一步提高了传送装置1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第一端11指向第二端12的方向上,第二轨道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的方向倾斜。
由第一端11指向第二端12的方向,可以理解为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单向。第二轨道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第四端22相比于第三端21更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第四端22可以和第二端12接触,也可以和第二端12具有间隔,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端22和第二端12具有间隔。
第二轨道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的方向倾斜,当输送模组由第一端11移动至第二端12时,可以将输送模组从第二端12转运至第四端22,然后输送模组能够依靠自身重力作用由第四端22移动至第三端21,从而能够免于在传送装置1上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降低了传送装置1对输送模组的转运成本,且此种设计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工作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轨道组件30朝向远离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的方向凸出。
过渡轨道组件30朝向远离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的方向凸出,过渡轨道组件30可以整体呈弧形结构,也可以仅部分呈弧形结构。此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得过渡轨道组件30与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的连接处更为平滑,从而能够提高输送模组的移动平稳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
进一步地,过渡轨道组件30的表面与第一端11的表面相切。由此,过渡轨道组件30与第一轨道组件10的连接处更为平滑,能够降低输送模组由过渡轨道组件30进入第一轨道组件10时的阻力,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
进一步地,过渡轨道组件30的表面与第三端21的表面相切。由此,过渡轨道组件30与第二轨道组件20的连接处更为平滑,能够降低输送模组由第二轨道组件20进入过渡轨道组件30时的阻力,提高输送模组的转运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三方向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13,各轨道13均包括本体部131和设置于本体部131的凹部132,凹部132相对于本体部131沿第三方向Z凹陷,两条轨道13的两个凹部132沿第三方向Z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
轨道13包括本体部131和设置于本体部131的凹部132,凹部132可以设置为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其可以呈U形结构或V形结构等。凹部132与本体部131可以具有多种位置关系。
比如在一些示例中,其中一条轨道13的凹部132位于其对应的本体部131的远离另一条轨道13的一侧。
又如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其中一条轨道13的凹部132位于其对应的本体部131的靠近另一条轨道13的一侧。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当输送模组设置于凹部132时,可以减小输送模组沿第三方向Z的尺寸,从而降低输送模组的空间占用率。
在本申请中,除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三方向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13外,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也可以包括沿第三方向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各轨道之间可以彼此有序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三方向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13,能够简化第一轨道组件10的结构形式,在满足传送输送模组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第一轨道组件10的重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送装置1还包括支撑组件40,支撑组件40至少连接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
支撑组件40可以为由多个结构体彼此连接形成的一个结构体,也可以为多个彼此独立的结构体组成而成的集合体。支撑组件40至少连接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也就是说,支撑组件40在连接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之外,也可以连接第一轨道组件10和过渡轨道组件30,还可以连接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或者其还可以连接第一轨道组件10的两条轨道13,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支撑组件40与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之间既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比如焊接等,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比如螺纹连接等。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组件40与第一轨道组件10和第二轨道组件20之间均采用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以便于对支撑组件40进行拆卸,从而便于根据需要对传送装置1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工况要求,拓展传送装置1的应用场景。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输送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体的输送模组的俯视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线体100,其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传送装置1以及输送模组2,输送模组2设置于传送装置1。
输送模组2与传送装置1移动连接,二者可以具有多种连接方式。
在一些示例中,输送模组2与传送装置1之间滑动连接,即输送模组2能够与传送装置1相对滑动,具体地,可以在传送装置1上设置滑槽,在输送模组2上设置滑轨,通过滑轨与滑槽的配合从而实现输送模组2与传送装置1的滑动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输送模组2包括移动部件2a,移动部件2a设置于传送装置1并用于沿传送装置1移动。移动部件2a可以设置为滚轮,其即可以为单向轮,也可以为万向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一个输送模组2可以包括多个移动部件2a,比如两个、四个、六个等,移动部件2a可以沿第三方向Z对称设置。示例性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输送模组2上设置有四个移动部件2a。
在线体100中,输送模组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多个输送模组2可以彼此接触,也可以具有间隔。
下面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输送模组2在线体100中的移动方式作简要说明:
以图3为例,输送模组2输送零部件由第一轨道组件10的第一端11出发,移动至第二端12时,零部件被取下并用于组装待产设备,此时通过人工将输送模组2转运至第二轨道组件20的第四端22,输送模组2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至第三端21,此时再通过人工将输送模组2沿过渡轨道组件30转运至第一端11,由此输送模组2的一个循环结束,并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的线体100具有对输送模组2的闭环转运能力,大大减少了对输送模组2转运时的人工参与度,提高了输送模组2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本申请一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传送装置1包括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第一轨道组件10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第二轨道组件20包括沿第一方向X彼此相对的第三端21和第四端22,第三端21与第一端11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四端22与第二端1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由第一端11指向第二端12的方向上,第二轨道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的方向倾斜,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过渡轨道组件30至少位于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之间且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过渡轨道组件30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其中,第一轨道组件10包括沿第三方向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13,各轨道13均包括本体部131和设置于本体部131的凹部132,凹部132相对于本体部131沿第三方向Z凹陷,两条轨道13的两个凹部132沿第三方向Z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送装置1,其包括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过渡轨道组件30至少位于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之间且连接第一端11和第三端21,由此,第一轨道组件10、第二轨道组件20和过渡轨道组件30三者之间形成了传送回路,使得传送装置1具有了闭环转运能力,在传送装置1转运输送模组2时,减少了人工参与度,提高了传送装置1对输送模组2的转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过渡轨道组件30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还能够提高输送模组2的转运便利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运效率。
并且,设置第二轨道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轨道组件10的方向倾斜,当输送模组2由第一端11移动至第二端12时,可以将输送模组2从第二端12转运至第四端22,然后输送模组2能够依靠自身重力作用由第四端22移动至第三端21,从而能够免于在传送装置1上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降低了传送装置1对输送模组2的转运成本,且此种设计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工作可靠性。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轨道组件,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轨道组件,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端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过渡轨道组件,其至少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所述过渡轨道组件的至少部分为弧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轨道组件还位于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且连接所述第四端和所述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轨道组件朝向靠近所述第一轨道组件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轨道组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轨道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组件的方向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轨道组件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端的表面相切;和/或
所述过渡轨道组件的表面与所述第三端的表面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组件包括沿第三方向方向彼此相对的两条轨道,各所述轨道均包括本体部和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凹部,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凹陷,两条所述轨道的两个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彼此相对且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条所述轨道的所述凹部位于其对应的所述本体部的靠近另一条所述轨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至少连接所述第一轨道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组件。
9.一种线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以及
输送模组,其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模组包括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并用于沿所述传送装置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80742.8U CN218595326U (zh) | 2022-11-09 | 2022-11-09 |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80742.8U CN218595326U (zh) | 2022-11-09 | 2022-11-09 |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95326U true CN218595326U (zh) | 2023-03-10 |
Family
ID=8540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80742.8U Active CN218595326U (zh) | 2022-11-09 | 2022-11-09 |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95326U (zh) |
-
2022
- 2022-11-09 CN CN202222980742.8U patent/CN21859532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05361A1 (en) | Battery swapping transporting device | |
CN213230582U (zh) | 一种电芯磁悬浮输送系统 | |
CN211077675U (zh) | 一种通用接驳装置 | |
CN215699329U (zh) | 一种输送定位工装及焊接系统 | |
CN102249076A (zh) | 用于产品组装或测试的模组化环形流水生产线 | |
CN107215632A (zh) | 托盘小车多工位输送系统 | |
CN218200564U (zh) | 循环输送装置 | |
CN111959341A (zh) | 电池传输系统、换电站及换电方法 | |
US7306089B2 (en) | Skillet power system | |
CN218595326U (zh) | 传送装置以及线体 | |
CN210364590U (zh) | 钢管收集称重一体机 | |
EP3705360A1 (en) | Battery storage device and battery storage and exchange system | |
CN208216509U (zh) | 电池存储架及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 |
CN212100841U (zh) | 一种传输装置及pth生产线 | |
CN215204524U (zh) | 双侧换电系统 | |
CN213056772U (zh) | 电池传输系统及换电站 | |
CN210417925U (zh) | 一种穿梭式母车 | |
CN221894246U (zh) | 循环冷却系统及电池生产设备 | |
CN114013984A (zh) | 一种桥式物料输送线 | |
CN110155762B (zh) | 半导体料板装卸中转站 | |
CN209000741U (zh) | 变压器铁芯高速叠片自动滑台 | |
CN210150219U (zh) | 电池接驳装置和电池中转单元 | |
CN215286904U (zh) | 一种双拼式移行机装置 | |
CN218808535U (zh) | 测试流水线 | |
CN212049240U (zh) | 一种动力对接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