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9519U - 起重设备 - Google Patents
起重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79519U CN218579519U CN202222918586.2U CN202222918586U CN218579519U CN 218579519 U CN218579519 U CN 218579519U CN 202222918586 U CN202222918586 U CN 202222918586U CN 218579519 U CN218579519 U CN 2185795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y
- vehicle body
- counterweight
- assembly
- telescop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领域,提供一种起重设备。起重设备包括车体;配重组件;第一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配重组件并铰接于车体,以调整配重组件与车体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二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配重组件并铰接于车体,以调整配重组件与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该起重设备能够调整配重组件与车体以及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可以实现配重组件力矩的自适应调节,调整配重组件的工作半径,改善了标准工况下的起臂条件。能够为起重设备提供可变的反向力矩,适用不同工作状态对配重力矩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同等配重重量下,为起重设备等工程机械提供更大的力矩,降低作业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领域,提供一种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在面临超起工况时,均需要使用超起桅杆、超起撑杆、超起配重等完整的超起系统以对臂架提供较大的反向力矩,以实现长臂起臂。使用超起桅杆和超起撑杆的方式进行长臂起臂,设备拆装复杂,作业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起重设备,能够避免主变幅桅杆对于超起桅杆及超起撑杆的依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
车体;
配重组件;
第一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所述配重组件并铰接于所述车体,以调整所述配重组件与所述车体之间的相对距离;
第二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所述配重组件并铰接于所述车体,以调整所述配重组件与所述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配重组件包括:
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上设置有主配重块且所述第一托盘上形成有安装空间;
第二托盘,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托盘上设置有副配重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之间设置有连接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托盘上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上挂设有拉杆,所述拉杆铰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上的主平台;
移动撑杆,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二端,所述配重组件吊装于所述移动撑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体,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移动撑杆,且所述第二伸缩件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伸缩件的轴线成角度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撑杆与所述配重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伸缩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均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两组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体上设置有主变幅桅杆,所述移动撑杆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车体之间连接有钢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伸缩件和所述移动撑杆中的至少一个上套设有套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设备,通过在车体和配重组件之间分别设置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支撑组件,能够通过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实现对配重组件与车体以及地面之间相对距离的调整,配重组件相对于车体、地面的位置调整后,能够同步实现配重组件的自适应调节以及配重组件工作半径的调节,改善了标准工况下的起臂条件。通过对配重组件工作半径的无极变化,能够为整车施加可变的反向力矩,适用不同工作状态对配重力矩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同等配重重量下,为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的臂架提供更大的反向力矩。此外,也摆脱了长臂起臂时对超起桅杆及超起撑杆的依赖,可实现标准工况下的长臂起臂,降低作业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重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起重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起重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设备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车体;102、配重组件;104、第一托盘;106、主配重块;108、第二托盘;110、副配重块;112、连接销;114、挂钩;116、拉杆;118、第一伸缩件;120、移动撑杆;122、第二伸缩件;124、第三伸缩件;126、主变幅桅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设备,包括车体100、配重组件102、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其中,第一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车体100,以调整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二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车体100,以调整配重组件102与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设备,通过在车体100和配重组件102之间分别设置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第二伸缩支撑组件,能够通过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实现对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以及地面之间相对距离的调整,配重组件102相对于车体100、地面的位置调整后,能够同步实现配重组件102的自适应调节以及配重组件102工作半径的调节,改善了标准工况下的起臂条件。通过对配重组件102工作半径的无极变化,能够为整车施加可变的反向力矩,适用不同工作状态对配重力矩的需求,同时也能在同等配重重量下,为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的臂架提供更大的反向力矩。此外,也摆脱了长臂起臂时对超起桅杆及超起撑杆的依赖,可实现标准工况下的长臂起臂,降低作业成本。
下面以起重设备是起重机为例。
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5,配重组件102用于实现对配重的调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组件102包括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其中,第一托盘104上设置有主配重块106且第一托盘104上形成有安装空间;第二托盘108设置于安装空间,第二托盘108上设置有副配重块110。
如图2所示,第一托盘104用于承载主配重块106,第二托盘108用于承载副配重块110,可以理解的是,主配重块106的重量大于副配重块110的重量。
当起重机起臂时,可以通过第一托盘104同时将主配重块106、第二托盘108以及副配重块110进行顶升悬浮,这样能够在主变幅桅杆126上施加最大的转矩,以满足长臂起臂。当吊载时,可以将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分离,这样可以实现起重机带配重回转、行走,有利于起重机在狭小空间内作业。
在实际安装配重组件102时,可以将主配重块106设置于第一托盘104的左右两侧,由此,在左右两侧的主配重块106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安装第二托盘108和副配重块110的安装空间。将第二托盘108设置于安装空间中,再将副配重块110设置于第二托盘108上即可完成对配重组件102的装配。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的连接和分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托盘108与第一托盘104之间设置有连接销112。
请继续参见图2,在第一托盘104与第二托盘108之间设置有连接销112,也即,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之间可以通过连接销112进行连接。当需要将第二托盘108与第一托盘104进行分离时,仅需将连接销112进行拆除即可。同时,通过连接销112实现对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的连接,还简化了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而提升了第一托盘104与第二托盘108之间的拆装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托盘108上设置有挂钩114。
请继续参见图2,在第二托盘108上还设置有挂钩114,通过在第二托盘108上设置挂钩114能够实现对第一托盘104、第二托盘108的悬挂。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相互连接时,通过挂钩114的挂载,能够同时实现对第一托盘104及主配重块106和第二托盘108及副配重块110的悬挂,当第一托盘104和第二托盘108相互分离时,通过挂钩114的挂载,能够实现对第二托盘108及副配重块110的悬挂。
参见图3,在挂钩114上还连接有拉杆116,通过设置拉杆116可以方便挂钩114与拉杆116的装配,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配重组件102安装于第一伸缩支撑组件时,仅需将配重组件102上提小段的距离即可。
第一伸缩支撑组件连接于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车体100,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用于调整车体100和配重组件102之间的相对距离。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大致呈水平状态设置,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的左端连接于配重组件102,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的右端铰接于车体100。当第一伸缩支撑组件伸长时,能够将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之间的间距变大,当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缩短时,能够将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之间的间距变小。通过这样设置,能够调整配重组件102的工作半径,也即,当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之间的间距变大时,配重组件102的工作半径同步变大,当配重组件102与车体100之间的间距变小时,配重组件102的工作半径同步变小。
参见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包括第一伸缩件118和移动撑杆120;其中,第一伸缩件118的第一端铰接于车体100上的主平台;移动撑杆120连接于第一伸缩件118的第二端,配重组件102吊装于移动撑杆120。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伸缩件118可以是油缸、气缸、电动缸等,以油缸为例,油缸的缸体部分连接于车体100,油缸的油杆部分连接于移动撑杆120的一端,移动撑杆120用于吊装配重组件102。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伸缩件118伸长或缩短时,移动撑杆120同步动作,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实现配重组件102的自适应调节以及配重组件102工作半径的调节。配重组件102的工作半径的可调节也意味着在同等配重重量下,可产生更大的力矩,以满足长臂起臂时整机的稳定性需求。
第一伸缩件118可以设置一对,一对第一伸缩件118沿着车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提及的设置于第二托盘108上的挂钩114适于钩设于移动撑杆120。
第二伸缩支撑组件连接于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车体100,第二伸缩支撑组件用于调整配重组件102和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大致呈倾斜状态设置,第二伸缩支撑组件的左端连接于配重组件102,例如,第二伸缩支撑组件的左端可以连接于挂钩114与移动横杆的连接位置处,第二伸缩支撑组件的右端铰接于车体100。当第二伸缩支撑组件伸长或缩短时,能够调整配重组件102与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同时,通过这样设置,还能够调整配重组件102的悬浮状态,也即,第二伸缩支撑组件伸长时,能够将配重组件102悬浮吊起,当第二伸缩支撑组件缩短时,能够将配重组件102下落。
参见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伸缩件122,第二伸缩件122的第一端连接于车体100,第二伸缩件122的第二端连接于移动撑杆12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伸缩件122可以是油缸、气缸、电动缸等,以油缸为例,油缸的缸体部分铰接于车体100,油缸的油杆部分连接于移动撑杆120。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伸缩件122伸长或缩短时,配重组件102同步动作,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调整配重组件102的悬浮状态,当配重组件102处于悬浮状态时,可以完成起臂、吊载,当配重组件102处于落地状态时,可以完成对配重组件102的调整。
第二伸缩件122可以设置一对,一对第二伸缩件122沿着车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对配重组件102以及第一伸缩支撑组件的稳定支撑。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单独设置一对第一伸缩组件,不设置对应的第二伸缩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移动撑杆120与配重组件102之间设置有第三伸缩件124。
参见图4,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配重组件102的状态的调整,还可以在移动撑杆120和配重组件102设置第三伸缩件12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三伸缩件124,能够通过对第三伸缩件124的调整,实现对配重组件102悬浮或落地的控制。这里提及的第三伸缩件124可以是油缸、气缸、电动缸等。
第三伸缩件124同样可以设置一对,一对第三伸缩件124沿着车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对配重组件102的离地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第三伸缩件124时,可以仅通过第三伸缩件124的动作实现对配重组件102的离地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伸缩件118和移动撑杆120中的至少一个上套设有套筒。
通过在第一伸缩件118和移动撑杆120中的至少一个上套设套筒可以提升相应结构的抗弯能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00);
配重组件(102);
第一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所述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所述车体(100),以调整所述配重组件(102)与所述车体(100)之间的相对距离;
第二伸缩支撑组件,适于连接于所述配重组件(102)并铰接于所述车体(100),以调整所述配重组件(102)与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组件(102)包括:
第一托盘(104),所述第一托盘(104)上设置有主配重块(106)且所述第一托盘(104)上形成有安装空间;
第二托盘(108),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二托盘(108)上设置有副配重块(1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盘(108)与所述第一托盘(104)之间设置有连接销(1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托盘(108)上设置有挂钩(114),所述挂钩(114)上挂设有拉杆(116),所述拉杆(116)铰接于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伸缩件(118),所述第一伸缩件(118)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车体(100)上的主平台;
移动撑杆(120),连接于所述第一伸缩件(118)的第二端,所述配重组件(102)吊装于所述移动撑杆(1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包括第二伸缩件(122),所述第二伸缩件(122)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体(100),所述第二伸缩件(122)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移动撑杆(120),且所述第二伸缩件(12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伸缩件(118)的轴线成角度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撑杆(120)与所述配重组件(102)之间设置有第三伸缩件(124)。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均为两组且一一对应连接,两组所述第一伸缩支撑组件和两组所述第二伸缩支撑组件沿所述车体(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0)上设置有主变幅桅杆(126),所述主变幅桅杆(126)与所述车体(100)之间连接有钢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件(118)和所述移动撑杆(120)中的至少一个上套设有套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18586.2U CN218579519U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起重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18586.2U CN218579519U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起重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79519U true CN218579519U (zh) | 2023-03-07 |
Family
ID=85376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18586.2U Active CN218579519U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起重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79519U (zh) |
-
2022
- 2022-10-31 CN CN202222918586.2U patent/CN2185795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542831C2 (ru) | Подъемный кран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наладки | |
US8887933B2 (en) | Counterweight suspension device and mobile crane | |
KR102625232B1 (ko) | 카운터웨이트 이동 장치 및 크레인 | |
CN210419026U (zh) | 一种可调节配重位置的起重机 | |
JP6645222B2 (ja) | クレーンのジブ取付方法 | |
CN105540409B (zh) | 双叶片吊装设备及方法 | |
CN218579519U (zh) | 起重设备 | |
CN212356339U (zh) | 一种起重机维修的悬吊吊挂装置 | |
JP4402923B2 (ja) | タワークレーン | |
CN218560946U (zh) | 起重设备 | |
CN218931547U (zh) | 配重调节装置及起重设备 | |
CN113501447B (zh) | 起重机和起重机的主臂的起臂方法 | |
CN114572866A (zh) | 起重机 | |
CN205555924U (zh) | 用于高空拆卸塔式起重机的系统装置 | |
CN105422736B (zh) | 一种配重空间可调的大型试车吊架 | |
JP2021050063A (ja) | クレーン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クレーン | |
CN218560919U (zh) | 动臂塔机 | |
JP3241598U (ja) | 鉄塔組立用治具 | |
CN215592453U (zh) | 转台结构及作业机械 | |
CN214935443U (zh) | 配重装置和起重机 | |
CN113800408B (zh) | 环轨起重机、环轨起重机组装方法以及拆卸方法 | |
CN117185153A (zh) | 起重设备安装方法及起重设备 | |
CN205226226U (zh) | 一种配重空间可调的大型试车吊架 | |
CN220766333U (zh) | 塔式起重机 | |
CN219906782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小型吊装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