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60506U - 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60506U
CN218560506U CN202223047843.6U CN202223047843U CN218560506U CN 218560506 U CN218560506 U CN 218560506U CN 202223047843 U CN202223047843 U CN 202223047843U CN 218560506 U CN218560506 U CN 218560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ole piece
transfer device
transf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78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
邵广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an Jun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an Jun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an Jun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an Junsh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78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60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60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60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运装置,用于转运极片。转运装置包括:转运结构,具有抽真空孔、进气孔和排气孔,进气孔与排气孔连通;真空发生装置,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对极片进行真空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连通;其中,抽真空孔设置在转运结构朝向极片的表面上,排气孔设置在转运结构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

Description

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极片转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造电池电芯的过程中,使用电芯叠片设备对电芯极片进行堆叠,为了提高电芯叠片设备的单机效率,通常会加快叠片前的极片定位转运速度。其中,由于技术及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制造极片使用的箔材和材料涂层越来越薄。
然而,在使用转运装置对极片进行高速转运的过程中,由于相对高速气流的影响,极片和极耳会产生翻折现象,并且极片和极耳越薄,翻折现象越明显。而在后续极片叠片的过程中,叠片压爪会对已经翻折的极片或极耳进行压紧并叠片,导致制造出的电池电芯中存在翻折的极片或极耳,影响电芯性能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运装置,包括:转运结构,具有抽真空孔、进气孔和排气孔,进气孔与排气孔连通;真空发生装置,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对极片进行真空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连通;其中,抽真空孔设置在转运结构朝向极片的表面上,排气孔设置在转运结构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转运结构还具有连通孔,进气孔通过连通孔与排气孔连通;转运装置还包括:控制阀,设置在转运结构上,控制阀的排气口与进气孔连通,以用于控制进气孔连通的排气孔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
进一步地,转运结构包括:转运本体,抽真空孔和排气孔均设置在转运本体上,转运本体具有连通孔;进气管,设置在转运本体上且与连通孔连通,进气管远离转运本体的一端具有进气孔,进气孔通过连通孔与排气孔连通。
进一步地,转运装置还包括:控制阀,设置在进气管上,控制阀用于控制进气管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
进一步地,排气孔的孔壁与极片朝向转运结构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进一步地,排气孔远离连通孔的一端为缩口段,缩口段靠近极片的孔壁为倾斜面。
进一步地,排气孔为一个;或者,排气孔为多个,多个排气孔沿转运结构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连通孔的孔径大于排气孔的孔径;和/或,连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孔段与进气孔连通,第二孔段与排气孔连通。
进一步地,转运结构具有减重凹部。
进一步地,排气孔的孔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0mm;和/或,排气孔为缩径孔。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转运结构具有抽真空孔、进气孔及排气孔,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对极片进行真空吸附,则极片上与抽真空孔相对应的部分被转运结构覆盖、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连通,以用于为进气孔提供气流,同时,通过控制阀来控制气流流速,以使排气孔排出高速气流。这样,经由排气孔排出的高速气流能够从朝向转运结构且未被转运结构覆盖、吸附的极片表面吹过,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流速越快则压强越小。在极片转运过程中,经由排气孔吹出的高速气流使得极片朝向转运结构一侧的压强减小,进而使得极片朝向转运结构的一侧和其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强差,此时极片轻微朝向转运结构的方向翻折,进而防止极片向相反的方向翻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同时,由于极片朝向转运结构一侧的高速气流的作用,极片不能够完全地朝向转运结构的方向翻折,使得极片在高速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而确保了后续叠片过程中极片或极耳的平整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运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转运装置的立体透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转运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转运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1的转运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极片;20、转运结构;21、抽真空孔;22、进气孔;23、排气孔;231、缩口段;232、倾斜面;24、连通孔;241、第一孔段;242、第二孔段;25、减重凹部;26、转运本体;27、进气管;30、控制阀;31、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运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转运装置包括转运结构20、真空发生装置及供气装置。转运结构20具有抽真空孔21、进气孔22和排气孔23,进气孔22与排气孔23连通。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21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21对极片10进行真空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22连通。其中,抽真空孔21设置在转运结构20朝向极片10的表面上,排气孔23设置在转运结构20的侧壁上。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转运结构20具有抽真空孔21、进气孔22及排气孔23,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21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21对极片10进行真空吸附,则极片10上与抽真空孔21相对应的部分被转运结构20覆盖、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22连通,以用于为进气孔22提供气流,同时,通过控制阀30来控制气流流速,以使排气孔23排出高速气流。这样,经由排气孔23排出的高速气流能够从朝向转运结构20且未被转运结构20覆盖、吸附的极片10表面吹过,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流速越快则压强越小。在极片10转运过程中,经由排气孔23吹出的高速气流使得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一侧的压强减小,进而使得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一侧和其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强差,此时极片10轻微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进而防止极片10向相反的方向翻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同时,由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一侧的高速气流的作用,极片10不能够完全地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使得极片在高速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而确保了后续叠片过程中极片或极耳的平整性。
在本实施例中,真空发生装置为真空发生器。真空发生器与抽真空孔21相连,当转运装置的下表面与极片10贴合时,真空发生器能够将抽真空孔21内的空气抽出,使得抽真空孔21的内部与外部产生压强差,进而吸附极片10。
如图1至图3所示,转运结构20还具有连通孔24,进气孔22通过连通孔24与排气孔23连通。转运装置还包括控制阀30,控制阀30设置在转运结构20上,控制阀30的排气口31与进气孔22连通,以用于控制进气孔22连通的排气孔23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这样,通过控制阀30控制排气孔23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进而对从排气孔23排出的高速气流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使转运结构20能够对不同尺寸、规格的极片10进行转运且能够避免极片10发生翻折现象。同时,上述设置确保进入进气孔22内的气流能够顺畅地进入排气孔23内,提升了转运结构20内的气流流动通畅性。
具体地,控制阀30的排气口31与进气孔22连通,进气孔22通过连通孔24与排气孔23连通,使得经控制阀30改变流量或者流速的气体能够依次通过进气孔22、连通孔24后从排气孔23排出。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转运结构20内部气流通道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气流通道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可选地,控制阀30为节流阀,以用于控制进气管27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使得转运装置能够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对高速气流的流量或者流速进行调整,提升了转运装置的使用广泛性。
可选地,排气孔23的孔壁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避免排气孔23朝向极片10的孔壁厚度过小而增加排气孔23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使得经由排气孔23吹出的气流与极片10之间的距离不会过大,以确保极片10能够因伯努利原理获得足够大的朝向转运结构20的力,保证极片10在高速转运过程中的平整性。
具体地,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但随着气流与极片10之间距离的不断增大,其因压强差而产生的向上的力就越来越小。这样,通过将排气孔23的孔壁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设置在0.5~2mm范围内,以确保极片10获得足够大的朝向转运结构20的力,进而保证极片10在高速转运过程中的平整性。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孔23的孔壁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mm。
需要说明的是,排气孔23的孔壁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表面之间最短距离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可选地,排气孔23的孔壁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8mm、或1.2mm、或1.5mm、或1.8mm。
如图4所示,排气孔23远离连通孔24的一端为缩口段231,缩口段231靠近极片10的孔壁为倾斜面232。这样,缩口段231的上述设置一方面确保气体能够从排气孔23排出以从朝向转运结构20且未被转运结构20覆盖、吸附的极片10表面吹过,以使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一侧和其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强差,此时极片10轻微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进而防止极片10向相反的方向翻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同时,上述设置增大排气孔23的排出速度,以确保气体能够充分地吹过未被转运结构20覆盖、吸附的极片10表面。
可选地,排气孔23为一个;或者,排气孔23为多个,多个排气孔23沿转运结构20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排气孔23的个数及排布方式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及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孔23的个数为一个,沿转运结构20的长度方向设置。这样,经由排气孔23吹出的高速气流使得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的一侧和其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强差,进而产生朝向转运结构20的力推动极片10微微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避免极片10朝向相反的方向翻折。同时,由于极片10朝向转运结构20一侧的高速气流的作用,极片10不能够完全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使得极片10在高速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升了成品电芯的质量。同时,上述设置使得排气孔23的加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转运装置的加工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排气孔23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排气孔23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排气孔23的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排气孔沿转运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排气孔沿转运结构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排气孔沿转运结构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连通孔24的孔径大于排气孔23的孔径;和/或,连通孔2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241和第二孔段242,第一孔段241与第二孔段242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孔段241与进气孔22连通,第二孔段242与排气孔23连通。这样,孔径越小则流动在通孔内的气流压力越大,速度也越快,上述设置确保从排气孔23排出的气流为高速气流。同时,上述设置使得连通孔24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连通孔24的加工成本。
可选地,第二夹角为90°。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孔24的孔径大于排气孔23的孔径,这样,当气流由较大孔径的连通孔24进入较小孔径的排气孔23时,由于孔径缩小,而流量不变,那么气流流速就会增大,经由排气孔23吹出的气流流速也会随之增大,使得由排气孔23吹出的高速气流能够更好的确保极片10的平整性,提升了后续成品的质量。
具体地,连通孔24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241和第二孔段242,第一孔段241与第二孔段242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够更改由进气孔22进入的气体流向,使得进气孔22的设置更加的灵活、方便,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更改第一孔段241的长度,能够更改排气孔23的位置,使得由排气孔23吹出的气流能够更好地确保极片10的平整性,提升了后续成品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转运结构20具有减重凹部25。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转运结构20的轻量化设计,进而减小了转运结构20的整体重量。
可选地,减重凹部25为多个,多个减重凹部25沿转运结构20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减重凹部25的排布方式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具体地,在电芯叠片设备运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转运装置不断的重复转运极片10。这样,通过在转运结构20上设置减重凹部25,较大程度地减小了转运装置的重量,进而减少了电芯叠片设备作业中的能耗,降低了电池电芯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排气孔23的孔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0mm;和/或,排气孔23为缩径孔。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排气孔23的加工方式更加灵活,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加工难度。同时,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大了从排气孔23排出的高速气流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孔23的孔径为1.0mm,这样上述设置的排气孔23孔径能够确保吹出气流的流速不会过小,确保了极片10在高速转运过程中的平整性,提升了成品电芯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排气孔23的孔径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排气孔23的孔径为0.8mm、或1.2mm、或1.5mm、或1.8mm。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排气孔为缩径孔,这样,当气流进入排气孔后,随着孔径的不断减小,气体流速会随之增大,使得由排气孔23吹出的气流能够更好地确保极片10的平整性,提升了后续成品的质量。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转运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控制阀30的安装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结构20包括转运本体26及进气管27。抽真空孔21和排气孔23均设置在转运本体26上,转运本体26具有连通孔24。进气管27设置在转运本体26上且与连通孔24连通,进气管27远离转运本体26的一端具有进气孔22,进气孔22通过连通孔24与排气孔23连通。这样,供气装置与进气管27连通,以使高速气流通过进气管27进入转运本体26内,进而确保排气孔23能够排出高速气流,以使极片10上未覆盖转运结构20的部分轻微朝向转运结构20的方向翻折,进而防止其向相反的方向翻折。同时,上述设置使得转运结构20的内部气流通道相互独立,并能够实现其各自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装置还包括控制阀30,设置在进气管27上,控制阀30用于控制进气管27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控制阀3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也降低了转运装置的加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控制阀30对从排气孔23排出的高速气流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使转运结构20能够对不同尺寸、规格的极片10进行转运且能够避免极片10发生翻折现象。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转运结构具有抽真空孔、进气孔及排气孔,真空发生装置与抽真空孔连通,以通过抽真空孔对极片进行真空吸附,则极片上与抽真空孔相对应的部分被转运结构覆盖、吸附。供气装置与进气孔连通,以用于为进气孔提供气流,同时,通过控制阀来控制气流流速,以使排气孔排出高速气流。这样,经由排气孔排出的高速气流能够从朝向转运结构且未被转运结构覆盖、吸附的极片表面吹过,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流速越快则压强越小。在极片转运过程中,经由排气孔吹出的高速气流使得极片朝向转运结构一侧的压强减小,进而使得极片朝向转运结构的一侧和其另一侧之间产生压强差,此时极片轻微朝向转运结构的方向翻折,进而防止极片向相反的方向翻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速转运的极片和极耳易出现翻折的问题。同时,由于极片朝向转运结构一侧的高速气流的作用,极片不能够完全地朝向转运结构的方向翻折,使得极片在高速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而确保了后续叠片过程中极片或极耳的平整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运装置,用于转运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包括:
转运结构,具有抽真空孔、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真空发生装置,所述真空发生装置与所述抽真空孔连通,以通过所述抽真空孔对所述极片进行真空吸附;
供气装置,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其中,所述抽真空孔设置在所述转运结构朝向所述极片的表面上,所述排气孔设置在转运结构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结构还具有连通孔,所述进气孔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
控制阀,设置在所述转运结构上,所述控制阀的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孔连通,以用于控制所述进气孔连通的所述排气孔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结构包括:
转运本体,所述抽真空孔和所述排气孔均设置在所述转运本体上,所述转运本体具有连通孔;
进气管,设置在所述转运本体上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转运本体的一端具有所述进气孔,所述进气孔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
控制阀,设置在所述进气管上,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进气管内的气体流量或者流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孔壁与所述极片朝向所述转运结构的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远离所述连通孔的一端为缩口段,所述缩口段靠近所述极片的孔壁为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为一个;或者,所述排气孔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气孔沿所述转运结构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排气孔的孔径;和/或,所述连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孔段与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孔段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结构具有减重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孔径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0mm;和/或,所述排气孔为缩径孔。
CN202223047843.6U 2022-11-16 2022-11-16 转运装置 Active CN218560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843.6U CN218560506U (zh) 2022-11-16 2022-11-16 转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7843.6U CN218560506U (zh) 2022-11-16 2022-11-16 转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60506U true CN218560506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25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7843.6U Active CN218560506U (zh) 2022-11-16 2022-11-16 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605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133498A1 (en) Plasma Arc Torch with Integral Gas Exchange
CN218560506U (zh) 转运装置
CN204900245U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WO2018157337A1 (zh) 扇头及无叶风扇
WO2018121603A1 (zh) 一种均匀抽真空的双工位真空处理器
CN100579883C (zh) 一种印刷机超越式递纸吸气轮吸气控制装置
CN106756884B (zh) 一种pecvd镀膜装置
WO2015021739A1 (zh) 瓦楞辊的风门控制结构
CN205261008U (zh) 减压阀
CN102853115B (zh) 节能双稳态气控阀
WO2022158128A1 (ja) 両面塗工装置
CN214240071U (zh) 一种用于平板打印机的吸吹切换装置
CN211914401U (zh) 一种uv点胶系统
TWI418503B (zh)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sheet conveyance
CN202296532U (zh) 一种折叠机用折叠辊
CN206456727U (zh) 一种排气顺畅的真空袋气嘴
CN206965954U (zh) 喷嘴
CN215831239U (zh) 一种调压阀
CN206502860U (zh) 一种pecvd与pvd混合连续式柔性薄膜镀膜装置
CN216763815U (zh) 一种气阀结构及应用其的折叠辊、纸张折叠机
CN115433917B (zh) 一种主鼓组件及其应用的真空镀膜设备
TWI826333B (zh) 紙板傳輸設備、方法與板體結構
CN210660775U (zh) 一种微型真空发生器
CN212558412U (zh) 移载吸头及移载装置
CN210267623U (zh) 新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