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3464U -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 Google Patents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3464U
CN218553464U CN202222295535.9U CN202222295535U CN218553464U CN 218553464 U CN218553464 U CN 218553464U CN 202222295535 U CN202222295535 U CN 202222295535U CN 218553464 U CN218553464 U CN 218553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soft rubber
filter screen
rubber fram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55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学
杨军
张无忌
卢权龙
卢丁瑞
周楠
叶力荣
黄军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Star Intellig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955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3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3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3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所述滤网装置用于清洁机器,所述清洁机器包括风道组件和集尘件,所述滤网装置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集尘件之间;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滤网装置的两侧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和所述第二软胶框架分别与所述风道组件的吸风口的轮廓和所述集尘件的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本方案通过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与风道组件的吸风口的轮廓和集尘件的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提高滤网装置与风道组件的吸风口以及滤网装置与集尘件的过滤口的配合紧密性,避免灰尘等垃圾从滤网装置的边缘处进入至风道组件内,进而避免灰尘进入风机内,保证风机的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扫地机器人因其智能清洁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而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扫地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所收集的灰尘等垃圾通过过滤结构通常暂存在扫地机器人内部的集尘盒中。
目前,为了清洁效率扫地机器人逐渐向着更大的吸力方向发展,但在大吸力的条件下,现有的滤网结构无法满足要求,易造成灰尘等垃圾从滤网结构的边缘处进入风机内,造成风机积尘而卡死。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能够避免灰尘等垃圾从滤网结构的边缘处进入风机,保证风机的工作状态。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滤网装置,用于清洁机器,所述清洁机器包括风道组件和集尘件,所述滤网装置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集尘件之间;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滤网装置的两侧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和所述第二软胶框架分别与所述风道组件的吸风口的轮廓和所述集尘件的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滤网装置包括壳体、过滤部件以及嵌设于所述壳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和所述第二软胶框架;
所述壳体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过滤口相对应,且所述通风口处设有所述过滤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位于所述通风口处的所述壳体向所述集尘件的一侧凹陷,并形成用于安装所述过滤部件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设有所述通风口;
部分所述第一软胶框架贴合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所述过滤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框架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过盈配合;
所述壳体靠近所述集尘件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软胶框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与所述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包括抵接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通过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连;
所述第一配合部贴合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并与所述过滤部件的外轮廓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配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凸出所述壳体的端面,用于与所述吸风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吸风口的一侧与所述过滤部件抵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件包括滤网支架和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嵌设于所述滤网支架内,所述滤网支架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抵接在所述抵接部上。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滤网支架靠近所述吸风口一侧设有沿第二方向凸出设置的扣手位;
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抵接部的连接处凸出设有突出部,所述扣手位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与所述突出部抵接,所述扣手位与所述抵接部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件还包括的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一侧与所述滤网支架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抵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抵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滤网装置的一侧与所述集尘件转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集尘件卡扣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包括清洁壳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滤网装置,所述风道组件、所述集尘件和所述滤网装置均设于所述清洁壳体内。
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方案包括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其中,滤网装置夹设在风道组件和集尘件之间,并在第一方向上滤网装置的两侧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通过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与风道组件的吸风口的轮廓和集尘件的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提高滤网装置与风道组件的吸风口以及滤网装置与集尘件的过滤口的配合紧密性,避免灰尘等垃圾从滤网装置的边缘处进入至风道组件内,进而避免灰尘进入风机内,保证风机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能使得滤网装置适应更大吸力的清洁机器,保证其过滤效果。同时,采用该滤网装置的清洁机器可以提高清洁效果,保证清洁机器的正常工作运行。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网装置与集尘件和风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网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胶框架设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滤件设于滤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软胶框架设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滤部件设于安装槽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与壳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滤网装置;10a、第一软胶框架;101、抵接部;102、第一配合部;103、第二配合部;104、突出部;10b、第二软胶框架;110、壳体;111、过滤部件;1111、滤网支架;11111、环形框;11112、抵挡板;11113、扣手位;1112、第一过滤件;1113、第二过滤件;112、通风口;113、容纳槽;114、安装槽;115、转轴;116、卡扣位;20、风道组件;30、集尘件;301、过滤口;302、转轴孔;303、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网装置与集尘件和风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网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胶框架设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滤件设于滤网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软胶框架设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滤部件设于安装槽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与壳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滤网装置10,其可用于清洁机器,例如,扫地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等。
清洁机器包括有清洁壳体、风道组件20、滤网装置10、风机以及集尘件30,风道组件20、风机、滤网装置10以及集尘件30通常均安装在清洁壳体内部的安装位;参见图1所示,其中,滤网装置10夹设在风道组件20和集尘件30之间,以便于将灰尘等垃圾暂存在集尘件30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风机与风道组件20相连通,风机通过风道组件20抽吸集尘件30中的空气,使其成为负压,这样就可以将外界的灰尘等垃圾进入集尘件30中,并通过滤网装置10对进入的灰尘等垃圾进行过滤,避免灰尘等垃圾通过风道组件20进入风机内,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运行。
为了避免在大吸力(>5000pa)的条件下,灰尘从滤网装置10与集尘件30的过滤口301的边缘以及滤网装置10与风道组件20的吸风口(图中未标示出)的边缘处泄露,而进入风道组件20内的问题;在第一方向X上,滤网装置10的两侧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其中,滤网装置10一侧的第一软胶框架10a与风道组件20的吸风口的轮廓过盈配合,滤网装置10另一侧的第二软胶框架10b与集尘件30的过滤口301的轮廓过盈配合,以提高滤网装置10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贴合紧密性,保证在大吸力的条件下,滤网装置10的边缘不会脱离吸风口和过滤口301,使得灰尘等垃圾储存在集尘件30内,不会从滤网装置10的边缘进入风机内,保证风机的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的形状可根据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形状进行设计;例如,参见图1所示,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形状为方形结构,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的框架形状可以为方形框架;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的框架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框架结构。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滤网装置10也可以是一侧设有软胶框架,例如,滤网装置10在靠近过滤口301的一侧设有软胶框架,其与过滤口301的轮廓过盈配合,可以保证滤网装置10与过滤口301的贴合紧密性,以避免灰尘等垃圾进入风道组件20内,保证风机的正常运行;或者是,滤网装置10在靠近吸风口的一侧设有软胶框架,其与吸风口的轮廓过盈配合,可以保证滤网装置10与吸风口的贴合紧密性,以避免灰尘等垃圾进入风道组件20内,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采用软胶,且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可以通过啤塑软胶工艺一体注塑成型,其通过啤塑软胶制成的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其耐用性更好,且不易脱落。也可以是通过将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分别注塑成型之后,将其分别嵌设在滤网装置10中所对应的凹槽内。
这样,通过软胶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过盈配合,保证滤网装置10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贴合紧密性,避免灰尘等垃圾进入风机内,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运行状态。此外,滤网装置10与集尘件30和风道组件20的贴合更加简单,组装更加容易。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分别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进行过盈配合时,该第一软胶框架10a所围成的面积大于该吸风口围成的面积,第二软胶框架10b所围成的面积大于过滤口301围成的面积。并由于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为软胶材料制成,因此,可以将第一软胶框架10a贴合在吸风口的内壁轮廓处,将第二软胶框架10b贴合在过滤口301的内壁轮廓处,保证滤网装置10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的贴合紧密性。
进一步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滤网装置10包括壳体110、过滤部件111以及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嵌设在壳体110的两侧;此外,壳体110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X贯穿的通风口112,该通风口112处可拆卸地设有过滤部件111。这样,可以及时更换或清洗过滤部件111,保证过滤部件111的清洁效果。
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壳体110采用平面板状结构,壳体110的中部开设有贯穿的方形通风口112,通风口112分别与吸风口和过滤口301相对应,也就是说,过滤口301、通风口112和吸风口相互连通,以使得集尘件30内部形成真空,进而吸附灰尘等垃圾。在第一方向X上,壳体110的前后两侧开设有环状方形卡槽,卡槽可环绕该通风口112的外侧进行开槽,第一软胶框架10a和第二软胶框架10b嵌设在该卡槽内,并凸出该壳体110的端面,以便分别与吸风口的轮廓和过滤口301的轮廓进行过盈配合。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例,参见图2所示,位于通风口112处的壳体110向集尘件30的一侧进行凹陷,形成用于安装过滤部件111的容纳槽113,容纳槽113的底壁向集尘件30的一侧凸出并伸入集尘件30内,且容纳槽113的底壁贯穿以形成上述通风口112,并且在容纳槽113的底壁形成十字形支架;壳体110朝向集尘件30的一侧设有用于初级过滤的滤网,其用于过滤较大的杂质,避免进入风道内,影响风机的工作状态。
其中,参见图2所示,部分第一软胶框架10a贴合设于该容纳槽113的内壁上,过滤部件111通过该第一软胶框架10a与容纳槽113的内壁进行过盈配合。这样,可避免过滤部件111从容纳槽113中脱离,保证过滤效果,避免灰尘等垃圾进入风机内,储存在集尘件30内,保证风机的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该过滤部件111可以采用与容纳槽113相适应的形状;例如,容纳槽113和过滤部件111可以采用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容纳槽113和过滤部件111均采用方形结构,并且该过滤部件111的面积略大于该第一软胶框架10a所围成的面积,以便于过滤部件111与容纳槽113形成过盈配合。
此外,剩余部分的第一软胶框架10a中一部分可用于抵接在壳体110和过滤部件111之间,另一部分凸出该壳体110的端面用于与吸风口的轮廓过盈配合,以进一步保证灰尘等垃圾不会从过滤部件111的边缘进入风道组件20中,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
举例而言,参见图2和图3所示,该第一软胶框架10a包括抵接部101、第一配合部102和第二配合部103,其第一配合部102通过抵接部101与第二配合部103相连,也就是说,第一配合部102、第二配合部103和抵接部101可一体成型,制造和安装更加简单。其中,第一配合部102用于贴合在容纳槽113的四周侧壁上,过滤部件111与第一配合部102相贴合,使其与壳体110之间形成过盈配合,保证过滤部件111与壳体110之间的连接紧密性。抵接部101垂直于第一配合部102向容纳槽113的外端面延伸,并与外端面相贴合,保证与壳体110的贴合紧密性,避免脱落;通过抵接部101将过滤部件111的两对边分别搭接在容纳槽113的两侧外端面上,保证其贴合紧密性。第二配合部103垂直于抵接部101向吸风口的一侧延伸设置,并凸出该壳体110的端面,其保证与吸风口的轮廓进行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4所示,过滤部件111包括滤网支架1111和第一过滤件1112,该第一过滤件1112嵌设在滤网支架1111内,以便于对灰尘和垃圾进行二次过滤,避免灰尘和垃圾进入风道组件20内,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运行。
示例地,参见图2和图4所示,滤网支架1111包括方形的环形框11111和抵挡板11112,抵挡板11112环绕贴合于该环形框11111靠近吸风口一侧的框架上,并且该抵挡板11112的四周向环形框11111的内部延伸设置,形成供第一过滤件1112安装的安装平台,第一过滤件1112靠近吸风口的一侧与安装平台抵接,并通过粘接件(胶水)将第一过滤件1112粘接在环形框11111的四周。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过滤件1112与抵挡板11112的固定效果,避免第一过滤件1112从滤网支架1111上脱落。此外,通过设置安装平台还可以保证第一过滤件1112与滤网之间的固定效果,防止脱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密封效果,该第一过滤件1112与环形框11111的轮廓采用过盈配合,保证灰尘等垃圾不会从第一过滤件1112和环形框11111的缝隙中泄露,保证过滤效果,提高风机的使用安全。此外,该第一过滤件1112采用方形的平面结构,并且该第一过滤件1112可以采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4所示,为了过滤部件111从壳体110中的容纳槽113中取出,在滤网支架1111靠近吸风口的一侧设有沿第二方向Y凸出设置的扣手位11113,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
举例而言,第一方向X为过滤口301至吸风口的方向,第二方向Y垂直于该第一方向X,且为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在滤网支架1111的长度方向设有该扣手位11113,但不局限于在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该扣手位11113,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设置该扣手位11113。该扣手位11113设置在抵挡板11112上,其可与抵挡板11112一体成型,并位于该抵挡板11112的外侧。这样,可以在需要对第一过滤件1112进行清洗或更换第一过滤件1112时,扣动该扣手位11113即可将过滤部件111从容纳槽113中取下,方便快捷,且安装过滤部件111也方便。
此外,参见图2、图3和图6所示,为了更加方便拆卸过滤部件111,在容纳槽113的一侧,第一配合部102和抵接部101的连接处凸出设有突出部104,该扣手位11113远离吸风口的一侧抵接在突出部104上,使扣手位11113与抵接部101之间留有间隙,通过该间隙可以更加便于拆卸过滤部件111。
应当理解的是,该突出部104向吸风口的一侧凸出设置,其与第二配合部103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低于该第二配合部103的高度,以避免过滤部件111影响第二配合部103与吸风口轮廓的贴合紧密性。
此外,参见图7所示,为了便于壳体110与过滤口301的轮廓过盈配合,在壳体110正对集尘件30的一侧设有安装槽114,第二软胶框架10b通过啤塑工艺嵌设在该安装槽114内,并且第二软胶框架10b向过滤口301的一侧凸出,凸出部分与过滤口301的轮廓过盈配合,其余部分与过滤口301轮廓的端面相互贴合,以避免灰尘等垃圾从壳体110的边缘进入风道组件20内,保证风机的正常运行,保证清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该壳体110和滤网支架1111均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例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PC(Polycarbonate,聚碳酸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合成材料。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所示,为了更好地避免灰尘进入风道组件20中影响风机的运行效果,该过滤部件111还包括有第二过滤件1113,第二过滤件1113夹设在第一过滤件1112和过滤网之间;也即该第二过滤件1113为二级过滤。
可以理解的是,该过滤网为一级过滤,将较大颗粒的杂质初级过滤于集尘件30中,然后再通过第二过滤件1113进行二级过滤,过滤掉大部分较小的杂质,最后再通过第一过滤件1112进行三级过滤。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灰尘等垃圾进入风道组件20中,保证风机的运行状态。
并且,该第二过滤件1113可以放置在容纳槽113的底壁与十字形支架抵接,第二过滤件1113的面积可大于该容纳槽113的底壁面积,以避免杂质从通风口112的缝隙泄露;且第二过滤件1113靠近吸风口的一侧与环形框11111抵接,保证第二过滤件1113的安装稳定性以及过滤效果。
其中,该第二过滤件1113可以采用相较于第一过滤件1112过滤效果差的材质,例如,海绵。
此外,为了便于清理集尘件30的内部卫生,在第二方向Y上,滤网装置10的一侧与集尘件30转动连接,另一侧与集尘件30卡扣连接。
举例而言,参见图1所示,该滤网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上,一侧设有转轴115,集尘件30的外侧设有供转轴115连接的转轴孔302,该转轴115可在转轴孔302内进行转动;也就是说,滤网装置10可绕集尘件30的一侧进行转动,以打开集尘件30对集尘件30内部进行清理;滤网装置10的另一侧设有卡扣位116,集尘件30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并在凹槽的底壁上设有卡扣,该卡扣卡接在卡扣位116内,以将过滤装置稳固地固定在集尘件30和风道组件20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机器,该包括清洁壳体以及滤网装置10,该风道组件20、集尘件30和滤网装置10均安装在清洁壳体内,风机连通风道组件20将集尘件30内部形成负压状态,以便于将地面的灰尘等垃圾吸入集尘件30中,并通过滤网装置10对吸入的灰尘等垃圾进行过滤,保证灰尘等垃圾不会进入风道组件20中,保证风机的正常工作运行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滤网装置,用于清洁机器,所述清洁机器包括风道组件和集尘件,所述滤网装置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集尘件之间;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滤网装置的两侧分别凸出设有第一软胶框架和第二软胶框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和所述第二软胶框架分别与所述风道组件的吸风口的轮廓和所述集尘件的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装置包括壳体、过滤部件以及嵌设于所述壳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和所述第二软胶框架;
所述壳体上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过滤口相对应,且所述通风口处设有所述过滤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通风口处的所述壳体向所述集尘件的一侧凹陷,并形成用于安装所述过滤部件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设有所述通风口;
部分所述第一软胶框架贴合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上,所述过滤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软胶框架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过盈配合;
所述壳体靠近所述集尘件的一侧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软胶框架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于与所述过滤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胶框架包括抵接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通过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连;
所述第一配合部贴合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并与所述过滤部件的外轮廓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配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凸出所述壳体的端面,用于与所述吸风口的轮廓过盈配合;
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吸风口的一侧与所述过滤部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包括滤网支架和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嵌设于所述滤网支架内,所述滤网支架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抵接在所述抵接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支架靠近所述吸风口一侧设有沿第二方向凸出设置的扣手位;
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抵接部的连接处凸出设有突出部,所述扣手位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与所述突出部抵接,所述扣手位与所述抵接部之间形成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还包括的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一侧与所述滤网支架远离所述吸风口的一侧抵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滤网装置的一侧与所述集尘件转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集尘件卡扣连接。
10.一种清洁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洁壳体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滤网装置,所述风道组件、所述集尘件和所述滤网装置均设于所述清洁壳体内。
CN202222295535.9U 2022-08-30 2022-08-30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Active CN218553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535.9U CN218553464U (zh) 2022-08-30 2022-08-30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535.9U CN218553464U (zh) 2022-08-30 2022-08-30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3464U true CN218553464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11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5535.9U Active CN218553464U (zh) 2022-08-30 2022-08-30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3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82532A1 (en) Vacuum bag and vacuum bag attachment assembly
CN215457656U (zh) 用于扫地机器人的尘盒组件和扫地机器人
CN218553464U (zh) 滤网装置及清洁机器
US5022115A (en) Intake nozzle assembly for a liquid bath vacuum cleaner
CN210631166U (zh) 智能吸尘器集尘盒
CN210204623U (zh) 收纳装置及清洁机器人
CN215687487U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
CN210008971U (zh) 一种扫地机器人
CN211187047U (zh) 吸尘盒及吸尘器
RU256376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постельных принадлежностей
CN218738823U (zh) 一种集尘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CN219089152U (zh) 尘盒及扫地机
CN219814028U (zh) 过滤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9813999U (zh) 尘盒、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20695141U (zh) 多功能宠物用吸尘器
CN220967198U (zh) 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JP6688516B1 (ja) 掃除機及び袋
CN217610795U (zh) 尘杯组件以及清洁装置
CN214549292U (zh) 一种扫地机的集尘装置
CN217218932U (zh) 一种尘盒机构及扫地机器人
CN215838735U (zh) 清洁模块和清洁机器人
CN219846328U (zh) 一种集尘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16188042U (zh) 垃圾容器及其新型的垃圾收集装置
CN220735285U (zh) 一种吸尘刷头及清洁设备
CN215227259U (zh) 一种表面清洁设备及其可替换式清洁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