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7708U -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7708U
CN218527708U CN202222639206.1U CN202222639206U CN218527708U CN 218527708 U CN218527708 U CN 218527708U CN 202222639206 U CN202222639206 U CN 202222639206U CN 218527708 U CN218527708 U CN 218527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heat
heating
generating por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392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波
翟公高
王鹏
别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3920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7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7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7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发热件包括:连接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发热部,连接于第一端;第二发热部,连接于第二端;第一电极部,连接于第一发热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以及第二电极部,连接于第二发热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其中,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通过连接部串联,且连接部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的发热功率。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可提高单位时间内加热液态物质而雾化形成的气态物质的量。

Description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装置用于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以形成气态物质。
相关技术中,雾化装置的发热体的结构通常采用螺旋发热丝或印刷的导电轨迹,不管是采用螺旋发热丝和柱状陶瓷体烧结为一体,还是在平面陶瓷体表面印刷涂覆导电轨迹的单一发热体结构,均存在无效发热区;例如,螺旋发热丝中需要在其两端引出较长的电极引线,而电极引线的热量无法用于加热液态物质,导致该部分为发热体的无效加热区,造成功率损耗,另外,也导致发热体能加热雾化的面积小,加热雾化量小。因此,无效加热区的存在,会造成功率损耗,导致雾化装置单位时间内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后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较少,影响效果及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以改善相关技术中单位时间内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后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较少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件,所述发热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
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二发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
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以及
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发热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串联,且所述连接部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发热功率和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发热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通过设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部、连接于第一端的第一发热部、连接于第二端的第二发热部,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均可产生热量,即可形成两个发热部位,可提高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效率和加热面积;第一电极部和第二电极部可用于供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与外部电性导通。由于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通过连接部串联,且连接部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的发热功率,使得连接部主要起连接和导电作用,其对电能的损耗降低,进而可减小连接部对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的发热功率损耗的影响,从而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进行发热而雾化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阻和所述第二发热部的电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和/或,所述连接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材料的电阻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发热部分体成型而相连接;和/或,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发热部分体成型而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横截面积,和/或,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横截面积;和/或,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镂空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主体结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结构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结构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发热部具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端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内侧;和/或
所述第二发热部具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端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内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基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基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不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二发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所述连接部嵌设于所述基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具有第一嵌设部,所述第一嵌设部嵌设于所述基体;和/或,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第二嵌设部,所述第二嵌设部嵌设于所述基体。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发热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发热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发热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发热件;11、连接部;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第一发热部;13、第二发热部;14、第一电极部;15、第二电极部;113、主体结构;121、第一连接结构;131、第二连接结构;114、镂空结构;
100、雾化组件;20、基体;201、第一面;202、第二面;141、第一嵌设部;151、第二嵌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雾化装置用于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以形成气态物质。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雾化组件用于对液体物质进行加热而实现雾化。
在实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创造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雾化组件的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分和非发热部分,非发热部分主要功能不在于发热,但依然具有一定阻值,会产生热量,导致功耗损失较大,进而导致发热部分的发热功耗降低,从而导致雾化装置单位时间内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后,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要少于预期的量,影响使用效果及用户体验。例如,雾化装置的发热体的结构采用螺旋发热丝时,螺旋发热丝中需要在其两端引出较长的电极引线,电极引线的主要功能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而不在于发热,但依然具有一定阻值,会产生热量,而电极引线的热量无法用于加热液态物质,导致该部分为发热体的无效加热区,也即上述的非发热部分,不仅造成功率损耗,而且也导致发热体能加热雾化的面积小,加热雾化量小。
有鉴于此,为改善相关技术中单位时间内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后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较少的技术问题,发明人提供了以下方案。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件10,用于产生热量,可应用于雾化装置中,对液态物质进行加热雾化;当然,发热件1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对物质进行加热的场景中。发热件10包括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第二发热部13、第一电极部14以及第二电极部15,其中:
连接部11具有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连接部11主要起到连接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作用;连接部11可以为各种导体材料制成的结构,以供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电性导通。从功能上考虑,连接部11即可视为发热件10的非发热部分。
可以理解,连接部11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结构,例如可以是条形结构、弯折结构、弧形结构、片状结构、板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即为连接部11的具有端部的部位,可以呈各种形状。
第一发热部12连接于第一端111。第一发热部12主要起到发热作用,即在电流经过后能够产生热量,第一发热部12可以采用各种导体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镍、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第一发热部12可以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可以是直线形结构、曲线形结构、折线形结构、网络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第二发热部13连接于第二端112。第二发热部13主要起到发热作用,即在电流经过后能够产生热量,第二发热部13可以采用各种导体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镍、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但不限于此。
可以理解,第二发热部13可以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可以是直线形结构、曲线形结构、折线形结构、网络状结构等,但不限于此。
第一电极部14连接于第一发热部12远离连接部11的一端。第一电极部14起到使第一发热部12与外界电性导通的作用,可以是正极或负极。
可以理解,第一电极部14可以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第二电极部15连接于第二发热部13远离连接部11的一端。第二电极部15起到使第二发热部13与外界电性导通的作用,可以是正极或负极。
可以理解,第二电极部15可以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通过连接部11串联,且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因此连接部11的发热量或发热温度小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量或发热温度。
由以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10,通过设置具有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的连接部11、连接于第一端111的第一发热部12、连接于第二端112的第二发热部13,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均可产生热量,即可形成两个发热部位,可提高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效率和加热面积;第一电极部14和第二电极部15可用于供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与外部电性导通,可供电流接入。由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通过连接部11串联,且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使得连接部11主要起连接和导电作用,其对电能的损耗降低,进而可减小连接部11对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损耗的影响,从而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进行发热而雾化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
为实现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下面将示例性地进行介绍。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1的电阻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电阻和第二发热部13的电阻,进而利于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
根据导体的电阻R的计算公式:
R=ρL/S
其中,ρ表示导体的材料的电阻率,L表示导体的长度,S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通过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中的至少一者即可改变导体的电阻R,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以使得连接部11的电阻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电阻和第二发热部13的电阻。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1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材料的电阻率,以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连接部11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材料的电阻率,以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
示例性地,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采用铁铬铝材料制成,连接部11采用不锈钢材料或钛合金材料制成。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米阻大于连接部11的米阻,以线径0.1mm为例,铁铬铝材料的米阻为180.8Ω/m,不锈钢材料的米阻为92.99Ω/m,钛合金材料的米阻为73.89Ω/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热部12、第二发热部13以及连接部11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只要连接部11的材料的电阻或米阻小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材料的电阻或米阻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唯一限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连接部11与第一发热部12分体成型而相连接,连接部11与第一发热部1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焊接、铆接、插接、卡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螺栓、销钉、铆钉)相连接等,但不限于此。连接部11与第二发热部13分体成型而相连接,连接部11与第二发热部1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相连接,例如可以是焊接、铆接、插接、卡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螺栓、销钉、铆钉)相连接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利于分别采用电阻率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连接部11与第一发热部12相连接,便于加工制造,以及利于分别采用电阻率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连接部11与第二发热部13相连接,便于加工制造。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与第一发热部12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连接部11与第二发热部13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连接部11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材料的电阻率,以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而连接部11的材料的电阻率可以与第二发热部13的材料的电阻率相同,而采用其他方式使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发热部12的横截面积,以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材料与第一发热部1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13的横截面积,以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材料与第二发热部13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可以理解,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或电流流经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其中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连接部11靠近第一发热部12的一端朝向连接部11靠近第二发热部13的一端的方向。
同理,第一发热部12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一发热部12的长度方向或电流流经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其中第一发热部12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一发热部12靠近第一电极部14的一端朝向第一发热部12靠近连接部11的一端的方向。第二发热部13的横截面积是指垂直于第二发热部13的长度方向或电流流经方向的截面的面积,其中第二发热部13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发热部13靠近连接部11的一端朝向第二发热部13靠近第二电极部15的一端的方向。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连接部11的厚度c1大于第一发热部12的厚度c2,以使得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发热部12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宽度与第一发热部12的宽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其中连接部11的宽度方向垂直于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一发热部1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发热部12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4,连接部11的厚度c1大于第二发热部13的厚度c3,以使得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13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宽度与第二发热部13的宽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其中第二发热部1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发热部13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可选地,请参阅图5和图6,连接部11的宽度b1大于第一发热部12的宽度b2,以使得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发热部12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厚度与第一发热部12的厚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可选地,请参阅图5和图6,连接部11的宽度大于第二发热部13的宽度,以使得连接部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13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得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此种情况下,连接部11的厚度与第二发热部13的厚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连接部11上设有镂空结构114,镂空结构114可以是各种形状的镂空结构,例如圆孔状、多边形状、网格状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设置,可以减少连接部11的材料,减轻重量,以降低连接部11的发热功率,降低发热件10整体的无效发热区,降低功耗。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上也可以不设置镂空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不处于同一平面,即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形成的整体不呈平板结构或平面结构;例如,可以是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中的任意两者弯折连接,也可以是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弯折结构。
如此设置,由于连接部11、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不处于同一平面,利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分别对待加热物的不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区域进行加热,一方面可使该两个区域的液态物质同时雾化,另一方面可使待加热物的两个区域同时升温而提高待加热物的温升均衡性,从而提高液态物质雾化后形成的气态物质中各成分混合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5,连接部11具有主体结构113,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分别与主体结构113弯折连接,且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朝向主体结构113的同一侧。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可以相对设置。
如此设置,利于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分别设置于相对设置的两个区域,利于提高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的温升均衡性,而连接部11可在该两个区域之间对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进行连接。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发热部12具有第一连接结构121,第一连接结构121与第一端111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第一连接结构121位于第一端111的内侧。可以理解,第一连接结构121即为第一发热部12的一部分,可以呈各种形状。
如此设置,以利于第一发热部12和连接部11分体成型,而后再相连接,便于第一发热部12和连接部11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由于第一连接结构121位于第一端111的内侧,在第一发热部12设置于待加热物上时,第一连接结构121即比第一端111更贴近待加热物,更利于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第二发热部13具有第二连接结构131,第二连接结构131与第二端112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第二连接结构131位于第二端112的内侧。可以理解,第二连接结构131即为第二发热部13的一部分,可以呈各种形状。
如此设置,以利于第二发热部13和连接部11分体成型,而后再相连接,便于第二发热部13和连接部11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由于第二连接结构131位于第二端112的内侧,在第二发热部13设置于待加热物上时,第二连接结构131即比第二端112更贴近待加热物,更利于对待加热物进行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部14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第二电极部15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从功能上考虑,第一电极部14和第二电极部15即可视为发热件10的非发热部分。
如此设置,可降低第一电极部14和第二电极部15对电能的损耗,进而可减小第一电极部14和第二电极部15对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损耗的影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单位时间内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进行发热而雾化产生的气态物质的量。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部14的电阻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电阻和第二发热部13的电阻,进而利于第一电极部14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第二电极部15的电阻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电阻和第二发热部13的电阻,进而利于第二电极部15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发热部12的发热功率和第二发热部13的发热功率。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00,雾化组件100包括基体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发热件10,发热件10设置于基体20上。
可以理解,基体20可以是各种材质和形状的基体,例如陶瓷基体、导油棉等,但不限于此。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100采用了上述的发热件1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发热件1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基体20具有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第一面201与第二面202不处于同一平面,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可以相对间隔设置,也可以相邻设置。发热件10的第一发热部12设置于第一面201上,发热件10的第二发热部13设置于第二面202上。
如此设置,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即可分别对不处于同一平面的第一面201和第二面202所在区域进行加热,可提高对基体20加热的温升均衡性。
可选地,请参阅图8至图10,连接部11嵌设于基体20,连接部11可以部分或全部位于基体20内。
如此设置,不仅可提高发热件10设置于基体20上的稳定性,而且利于将第一发热部12和第二发热部13的热量传导至基体20内,提高温升均衡性,并且,即使连接部11产生热量,也可将热量传递至基体20,以减少能量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8,发热件10的第一电极部14具有第一嵌设部141,第一嵌设部141嵌设于基体20,第一嵌设部141可以部分或全部嵌设于基体20内。
如此设置,不仅可提高第一电极部14设置于基体20上的稳定性,而且利于将第一发热部12的热量传导至基体20内,提高温升均衡性,并且,即使第一电极部14产生热量,也可将热量传递至基体20,以减少能量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9,发热件10的第二电极部15具有第二嵌设部151,第二嵌设部151嵌设于基体20,第二嵌设部151可以部分或全部嵌设于基体20内。
如此设置,不仅可提高第二电极部15设置于基体20上的稳定性,而且利于将第二发热部13的热量传导至基体20内,提高温升均衡性,并且,即使第二电极部15产生热量,也可将热量传递至基体20,以减少能量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雾化装置可以是各种需要对液态物质进行雾化以形成气态物质的装置,例如电子雾化设备(例如对含尼古丁成分的液态物质进行雾化的电子雾化设备)、医疗雾化设备等,但不限于此。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采用了上述的雾化组件100,因而其同样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和发热件10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一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端;
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二发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二端;
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以及
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二电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发热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串联,且所述连接部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发热功率和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发热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电阻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电阻和所述第二发热部的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和/或
所述连接部的材料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材料的电阻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发热部分体成型而相连接;和/或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发热部分体成型而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热部的横截面积,和/或,
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横截面积;和/或
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镂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主体结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结构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主体结构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发热部具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端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内侧;和/或
所述第二发热部具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端分体成型而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内侧。
7.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
基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基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不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一发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二发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所述连接部嵌设于所述基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具有第一嵌设部,所述第一嵌设部嵌设于所述基体;和/或
所述发热件的所述第二电极部具有第二嵌设部,所述第二嵌设部嵌设于所述基体。
10.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CN202222639206.1U 2022-09-30 2022-09-30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527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9206.1U CN21852770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39206.1U CN21852770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7708U true CN218527708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7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39206.1U Active CN21852770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7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98918U (zh) 一种气溶胶发生器的加热体及气溶胶发生器
CN213428333U (zh) 发热单元、分段式加热组件以及雾化装置
CN2174466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284771U (zh) 一种发热体
CN114209100A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284772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8527708U (zh)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7038886U (zh) 发热元件及使用其的雾化组件
CN212464880U (zh) 一种网状片式多孔加热雾化组件及其加热雾化器
CN217284768U (zh) 一种发热体
CN217089626U (zh) 发热元件、雾化芯、雾化器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551341U (zh) 发热件、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2325393U (zh) 一种发热体及采用该发热体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13615U (zh) 一种电加热发热结构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74037U (zh) 一种雾化芯及雾化装置
CN220274929U (zh) 一种hnb加热体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284806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1955803A (zh) 一种发热体及采用该发热体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1630419U (zh) 一种基于mmh曲面导热板的造型器
CN217136842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217446671U (zh) 一种发热组件
CN221307291U (zh) 加热件、雾化芯、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CN219845048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6439417A (zh) 一种发热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