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707U -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5707U
CN218505707U CN202222036109.3U CN202222036109U CN218505707U CN 218505707 U CN218505707 U CN 218505707U CN 202222036109 U CN202222036109 U CN 202222036109U CN 218505707 U CN218505707 U CN 2185057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rossbeam
mounting structure
frame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61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保国
黄浩
朱峰
刘竹清
吕振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61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57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57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57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座椅底框骨架包括:第一横梁和地脚,沿所述第一横梁沿轴向设有条形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多个连接位,所述地脚通过任一连接位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本申请提供的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通过在第一横梁上设置安装结构能够为地脚提供一定的安全安装范围,在该范围内地脚可自由的调节与第一横梁的连接位置,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布局或附加功能结构对地脚的安装位置需求,使得本申请能够适用于多种车型和多种安装环境,不仅降低了设计工作量和加工成本,也便于生产厂商对零部件进行管理。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汽车座椅通过其底部的地脚等零部件与车身连接。一般情况下,汽车座椅的底部会为每个地脚设置唯一的连接位,以保证地脚能够可靠平稳的实现对汽车座椅的支撑。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汽车的不同需求,车型在不断变化出新,而为了满足不同车型的整体布局设计以及座椅滑轨等附加功能结构,即使相同规格的座椅也需要对同侧地脚(安装于坐垫总成前侧的地脚或安装于后侧的地脚)之间的间距进行多种设计和加工,不仅提高了设计和制造成本,也增加了零部件管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以解决由于地脚位置固定而使座椅通用性较低,不能满足不同安装需求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包括:第一横梁和地脚,沿所述第一横梁轴向设有条形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多个连接位,所述地脚通过任一所述连接位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横梁轴向设有两个所述安装结构,每个所述安装结构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地脚。
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横梁的轴向,两个所述地脚之间的间距为350mm至4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安装有限位板,所述安装结构为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横梁外壁形成的条形腔,所述条形腔沿长度方向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条形口,所述地脚通过所述条形口与所述条形腔内的所述第一横梁外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的截面外轮廓呈矩形,所述限位板沿边缘设有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第一侧壁的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条形腔,所述限位板边缘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条形口。
进一步地,所述地脚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横梁底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底框骨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分布且通过纵梁连接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二横梁通过所述安装结构连接有所述地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座椅骨架总成,包括:靠背骨架总成、调角器、坐垫骨架总成,以及所述座椅底框骨架;所述坐垫骨架总成连接于所述座椅底框骨架的上部,所述靠背骨架总成通过调角器与所述坐垫骨架总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坐垫骨架总成的侧板组件的自由端设有开口向上的连接腔,所述调角器连接有下安装结构,所述下安装结构插入所述连接腔内并与所述侧板组件连接。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座椅底框骨架或所述座椅骨架总成。
本申请提供的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通过在第一横梁上设置安装结构能够为地脚提供一定的安全安装范围,在该范围内地脚可自由的调节与第一横梁的连接位置,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布局或附加功能结构对地脚的安装位置需求,使得本申请能够适用于多种车型和多种安装环境,不仅降低了设计工作量和加工成本,也便于生产厂商对零部件进行管理。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骨架总成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骨架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座椅骨架总成的靠背骨架总成前后旋转调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横梁;11、条形凸起;111、条形口;12、第一侧壁;
2、地脚;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
3、限位板;4、第二横梁;5、纵梁;6、靠背骨架总成;
7、调角器;71、上安装结构;72、下安装结构;
8、坐垫骨架总成;81、侧板组件;811、连接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包括:第一横梁1和地脚2,沿第一横梁1轴向(图1中的Y方向)设有条形的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多个连接位,地脚2通过任一连接位与第一横梁1连接。
可选的,连接位为设置于第一横梁1上的预留空间、安装孔或螺柱等结构。当连接位为预留空间时,相邻的连接位可交错、连续或间隔设置;当连接位为安装孔时,连接位可较为紧凑的间隔设置(即相邻两个安装孔之间的间距较小);当连接位为螺柱时,连接位可较为松散的间隔设置(即相邻两个螺柱之间的间距较大)。
可选的,第一横梁1上可设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装结构,每个安装结构内至少有一个地脚2与第一横梁1连接。
安装结构的长度以及在第一横梁1上的位置均为经过设计计算得到的,相当于地脚2的安全安装范围,只要地脚2与该范围内的第一横梁1进行连接,均可保证地脚2能够可靠平稳的支撑座椅。在装配时可先依照车身或附加功能结构对地脚2的间距要求,在安装结构的范围内调节地脚2的位置(如图3所示),当地脚2符合上述要求时,再将地脚2通过焊接、卡接或螺栓等现有紧固件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横梁1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底框骨架,通过在第一横梁1上设置安装结构能够为地脚2提供一定的安全安装范围,在该范围内地脚2可自由的调节与第一横梁1的连接位置,以满足不同车型的布局或附加功能结构对地脚2的安装位置需求,使得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能够适用于多种车型和多种安装环境,不仅降低了设计工作量和加工成本,也便于生产厂商对零部件进行管理。
如图1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横梁1轴向设有两个安装结构,每个安装结构内设置有一个地脚2。
在第一横梁1上设置两个地脚2的结构,在保证地脚2平稳可靠支撑座椅的基础上,能够尽可能的缩减每个地脚2的尺寸,既降低了地脚2的加工成本,又使坐垫下方留有较大的乘客脚部活动空间,有助于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横梁1的轴向,两个地脚2之间的间距(图中a距离)为350mm至400mm。
若两个地脚2之间的间距过大,一方面不能保证两个地脚2对第一横梁1的中间部分进行可靠支撑,另一方面也会使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整体外形较大,占用本就有限的车身内部空间。若两个地脚2之间的间距过小,一方面可能造成座椅容易倾斜,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乘客的脚部活动空间较为狭小局促,对整车的舒适性造成不良影响。
如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安装有限位板3,安装结构为限位板3与第一横梁1外壁形成的条形腔,条形腔沿长度方向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条形口111,地脚2通过条形口111与条形腔内的第一横梁1外壁连接。
可选的,限位板3为与第一横梁1外壁固定连接的板状结构,且除形成条形腔的部分外,限位板3整体形状与第一横梁1的形状相匹配,以贴合第一横梁1外壁。
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采用限位板3和第一横梁1外壁形成的条形腔作为安装结构,为地脚2提供一定的预留空间,地脚2在条形腔内可沿第一横梁1的轴向无极调节位置。一方面简化了地脚2安装位置的调节过程,另一方面地脚2能够在条形腔内自由的进行微调,增多了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适应环境,提高了通用性。
如图2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的截面外轮廓呈矩形,限位板3沿边缘设有远离第一横梁1第一侧壁12的条形凸起11,条形凸起11与第一侧壁12之间形成条形腔,限位板3边缘与第一侧壁12之间形成条形口111。
可选的,限位板3为钣金件,条形凸起11为通过冲压工艺成型的局部结构。
可选的,第一横梁1为方形管结构,第一横梁1的第一侧壁12可为朝向座椅前侧或后侧的侧壁,具体可依照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安装环境决定。
以图2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一侧壁12为第一横梁1朝向座椅前侧的侧壁,限位板3呈L型,至少部分包覆第一侧壁12以及相邻的第一横梁1的顶部,限位板3在第一侧壁12处的边缘设置条形凸起11,条形凸起11内壁和第一侧壁12外壁之间的空间为条形腔,该条形腔可看做多个连接位沿第一横梁1的轴向交错叠加形成的预留空间,用于对地脚2进行位置调节。由于条形凸起11设在限位板3的边缘位置,因此条形凸起11的一侧为与外界连通的开口,作为使地脚2插入条形腔的条形口111。
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地脚2设有与第一侧壁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和与第一横梁1底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
可选的,地脚2为钣金件,其通过冲压、折弯等工艺加工成型。地脚2的顶部设有一个L型缺口以使其与方管结构的第一横梁1适配。L型缺口的竖直部分为第一连接部21,用于与安装结构配合使地脚2始终位于预设的安全安装范围内。L型缺口的水平部分为第二连接部22,用于承载第一横梁1实现对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支撑。
如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底框骨架还包括第二横梁4,第二横梁4与第一横梁1间隔分布且通过纵梁5连接成框架结构;第二横梁4通过上述安装结构连接有地脚2。
可选的,纵梁5为一根、两根或多根,其与第一横梁1和第二横梁4通过焊接或螺栓等现有紧固件连接的方式形成稳固的框架结构。
可选的,第二横梁4可连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脚2。
通过连接于第一横梁1的地脚2和连接于第二横梁4的地脚2能够从前后两侧实现对本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支撑。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骨架总成,该座椅骨架总成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座椅骨架总成,包括靠背骨架总成6、调角器7、坐垫骨架总成8,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坐垫骨架总成8连接于座椅底框骨架的上部,靠背骨架总成6通过调角器7与坐垫骨架总成8连接。
可选的,调角器7安装于靠背骨架总成6的至少一侧。当靠背骨架总成6仅有一侧安装调角器7时,另一侧则通过销轴等结构转动连接。
可选的,调角器7为电动调角器或手动调角器。当调角器7为两个时,两个可均为电动调角器,两个电动调角器同步带动靠背骨架总成6旋转调节;也可其中一个为电动调角器,其作为驱动装置安装于靠背骨架总成6的一侧,另一侧安装手动调角器作为从动装置。
调角器7能够驱动靠背骨架总成6向前旋转30°和向后旋转70°,如图7所示(图中所示出的三个靠背骨架总成6中,位于左侧的为向前旋转的示意位置,位于中间的为初始位置,位于右侧的为向后旋转的示意位置),且旋转过程为无极调节,靠背骨架总成6可保持在前述旋转角度范围内的任一位置。
可选的,靠背骨架总成6、坐垫骨架总成8和座椅底框骨架均为高强度材料制造,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座椅骨架,其重量至少轻1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轻量化效果,可以适当降低安装有本实施例的座椅骨架总成的整车能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对汽车高油耗、高电耗的诟病问题。
可选的,坐垫骨架总成8和座椅底框骨架之间通过螺栓等现有紧固件连接。
可选的,在靠背骨架总成6、坐垫骨架总成8和/或座椅底框骨架上设置有附加安装机构,附加安装机构可为通孔、螺纹孔、螺柱、安装槽或安装板等结构,用于安装电动长滑轨、转盘或升降扶手装置等附加功能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对座椅高配置功能的灵活变化需求。
如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坐垫骨架总成8的侧板组件81的自由端设有开口向上的连接腔811,调角器7连接有下安装结构72,下安装结构72插入连接腔811内并与侧板组件81连接。
可选的,与调角器7连接的上安装结构71通过螺栓等现有紧固件与靠背骨架总成6连接,与调角器7连接的下安装结构72通过螺栓等现有紧固件与坐垫骨架总成8的侧板组件81连接。
下安装结构72插入连接腔811内,一方面能够增强坐垫骨架总成8和调角器7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也能使靠背骨架总成6的旋转中心(即调角器7的旋转中心)偏低,与乘员的R点(即“座椅基准点”,是人体躯干线和大腿中心线的铰接交点,也称之为“乘坐基准点”)位置相近。当靠背总成(包括靠背骨架总成6以及填充物等)向后旋转调平后与坐垫总成(包括坐垫骨架总成8以及填充物等)近乎平整,不会由于靠背总成过于凸出造成乘客腰部不适。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以及座椅骨架总成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和座椅骨架总成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座椅底框骨架或座椅骨架总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和地脚,沿所述第一横梁轴向设有条形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多个连接位,所述地脚通过任一所述连接位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横梁轴向设有两个所述安装结构,每个所述安装结构内设置有一个所述地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横梁的轴向,两个所述地脚之间的间距为350mm至4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安装有限位板,所述安装结构为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横梁外壁形成的条形腔,所述条形腔沿长度方向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条形口,所述地脚通过所述条形口与所述条形腔内的所述第一横梁外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截面外轮廓呈矩形,所述限位板沿边缘设有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第一侧壁的条形凸起,所述条形凸起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条形腔,所述限位板边缘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条形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脚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横梁底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框骨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分布且通过纵梁连接成框架结构;所述第二横梁通过所述安装结构连接有所述地脚。
8.一种座椅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骨架总成、调角器、坐垫骨架总成,以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
所述坐垫骨架总成连接于所述座椅底框骨架的上部,所述靠背骨架总成通过调角器与所述坐垫骨架总成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骨架总成的侧板组件的自由端设有开口向上的连接腔,所述调角器连接有下安装结构,所述下安装结构插入所述连接腔内并与所述侧板组件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底框骨架或如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骨架总成。
CN202222036109.3U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85057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6109.3U CN218505707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6109.3U CN218505707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5707U true CN218505707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6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6109.3U Active CN218505707U (zh) 2022-08-03 2022-08-03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57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796B2 (en)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RU2501676C9 (ru) Рама спинки сидень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EP0929412B1 (en) Seat backrest frame
CN108528284B (zh) 用于仰卧式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举升机构
JP7320949B2 (ja) 車両シート
EP2094529A2 (en) Vehicle seat back frame and method
CN218505707U (zh) 一种座椅底框骨架、座椅骨架总成和车辆
US20220363166A1 (en) Zero-gravity seat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CN203974626U (zh) 汽车座椅骨架
US20110127823A1 (en) Backrest for a rear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JP2015089692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8764035B2 (en) Motor vehicle
CA2775554A1 (en) Seat 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 device
CN108312922B (zh) 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
JP3607861B2 (ja) シート
CN216915622U (zh) 用于座椅的装置
JPH06154061A (ja) 車両用ロングシート
CN108372810B (zh) 一种客车座椅骨架
CN217917710U (zh) 一种新型汽车座椅坐盆
CN218536452U (zh) 一种车用双安全带六分座椅骨架
CN215921960U (zh) 靠背联动的汽车座椅局部支撑结构
CN219154311U (zh) 座椅腿托、座椅及车辆
CN212555942U (zh) 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坐盆
CN216069711U (zh) 车用座椅一体式座盆
CN211001000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