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1408U -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1408U
CN218431408U CN202223137363.9U CN202223137363U CN218431408U CN 218431408 U CN218431408 U CN 218431408U CN 202223137363 U CN202223137363 U CN 202223137363U CN 218431408 U CN218431408 U CN 218431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nnecting seat
reinforcing
reinforcemen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73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帅彰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73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1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所述连接组件适于安装于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的连接处,且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形成有卡接口,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卡接口内以使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三个侧面与所述连接座贴合相连,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相连;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之间,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座、所述车架横梁限定出第一加强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通过设置连接座和加强板安装于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的连接处,可提高车架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耐久性,为越野车型打造安静舒适驾乘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具有该连接组件的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用户对车辆性能需求不断提升,基于非承载式车身开发跨界大型SUV,可家商兼用,巩固商用领域,承接硬派越野车型中低端人群家商需求。
车辆噪声振动性能是乘坐舒适性重要指标之一。非承载式车身车架是衰减路面、动力总成传递至车身振动的重要结构,其结构强弱将直接影响振动衰减能力,车架是有两个纵梁和多个横梁焊接组合而成,车架横梁与纵梁连接位置是车架强度设计重要节点位置,其强度设计是NVH重要控制指标之一。现有技术中,车架横梁与纵梁连接位置未进行科学加强结构设计,导致连接位置结构较弱,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产生振动能量通过车架传递至车内,引起车内振动噪声问题,导致车辆乘坐舒适性较差,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可提升车架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耐久性,为越野车型打造安静舒适驾乘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适于安装于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的连接处,且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形成有卡接口,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卡接口内以使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三个侧面与所述连接座贴合相连,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相连;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之间,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座、所述车架横梁限定出第一加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通过设置连接座和加强板安装于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的连接处,可提高车架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耐久性,为越野车型打造安静舒适驾乘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座包括内侧座部和外侧座部,所述内侧座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座部的内侧且与所述外侧座部限定出第二加强腔,所述内侧座部的上端与所述外侧座部的上端间隔开以限定出所述卡接口,所述车架横梁连接于所述内侧座部的内侧,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内侧座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外侧座部的上端构造为第一弧形连接区域,所述第一弧形连接区域内设有第一加强凸起,且所述第一弧形连接区域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加强凸起分布的第一弧形焊接边,所述第一弧形焊接边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内侧座部的上端构造为第二弧形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二弧形连接区域具有第二弧形焊接边,所述第二弧形焊接边用于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面贴合相连,所述第二弧形连接区域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凹坑。
根据本实用新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子板、第二加强子板和第三加强子板,所述第一加强子板和所述第二加强子板均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车架横梁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后侧,所述第三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加强子板的上端以共同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加强腔。
根据本实用新一些实施例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加强子板包括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的外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下端与所述车架横梁的前侧面相连,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第一翻边部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二翻边部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上侧面,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连接座之间,所述第一翻边部形成有三角形加强区域。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包括车架横梁、车架纵梁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车架纵梁为两个,所述车架横梁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之间,且所述车架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车架纵梁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架,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前侧区域,所述车架横梁的后侧区域设有加强套管,所述加强套管沿竖向穿设于所述车架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架,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设有多个加强竖筋,多个所述加强竖筋分布于所述连接座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面设有多个异形加强凹坑,多个所述异形加强凹坑分布于所述连接座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车架。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车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件的左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件的仰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件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件的右侧视图。
附图标记:
车架1,车架横梁11,加强管套111,拱形凸起结构112,车架纵梁12,加强竖筋121,异形加强凹坑122,
连接组件2,连接座21,卡接口211,内侧座部212,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第二弧形焊接边2122,第一加强凹坑2123,外侧座部213,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第一加强凸起2132,第一弧形焊接边2133,加强板22,第一加强子板221,第一翻边部2211,第二翻边部2212,三角形加强区域2213,第二加强子板222,第三加强子板2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2,连接组件2适于安装于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处,且包括:连接座21和加强板22。
其中,连接座21形成有卡接口211,车架纵梁12的至少部分支撑于卡接口211内以使车架纵梁12的至少三个侧面与连接座21贴合相连,且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端部相连。其中,连接座21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支撑在车架纵梁12内侧,一部分支撑在车架纵梁12外侧,具体的,车架纵梁12的至少部分支撑于卡接口211内,以使车架纵梁12的至少三个侧面与连接座21贴合,即车架纵梁12的内侧面、底侧面和外侧面均与连接座21贴合,且三处贴合处可采用焊接固定连接,可增加车架纵梁12与车架横梁11连接位置强度。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连接座21在卡接口211对车架纵梁12进行半包覆,以形成半包覆结构,且半包覆结构具体为U型,其中,车架纵梁12的内侧与卡接口211固定连接的面积多,车架1外侧与卡接口211固定连接面积少,此设置对车架纵梁12与车架横梁11连接位置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由此,设置连接座21的卡接口211可将车架纵梁12与车架横梁11固定连接,增加连接部的强度,进一步增加了车架1的强度,且设置结构紧凑。
加强板22连接于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之间,即加强板22可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固定相连,以实现加强板22的安装固定,且加强板22与连接座21、车架横梁11限定出第一加强腔,第一加强腔位于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处,可增加车架横梁11与连接座21的连接的强度,进而增加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的强度。
具体的,如图5所示,加强板22设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的前侧位置,且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固定相连,连接方式可为焊接,采用焊接连接可增加加强板22与连接座21、车架横梁11的连接强度,且加强板22与连接座21、车架横梁11限定出第一加强腔,第一加强腔内部结构为腔体,可减少加强位置的重量。
由此,通过设置连接座21可连接车架纵梁12和车架横梁11,同时,在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之间设置加强板22,且加强板22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固定相连,可分别加强连接座21和横梁的强度以及结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车架纵梁12和车架横梁11的连接强度,且结构设置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2,通过设置连接座21和加强板22安装于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处,可提高车架1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1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1耐久性,为越野车型打造安静舒适驾乘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座21包括内侧座部212和外侧座部213,内侧座部212连接于外侧座部213的内侧且与外侧座部213限定出第二加强腔,第二加强腔内部结构为腔体,减轻了车架1的总重量。内侧座部212的上端与外侧座部213的上端间隔开以限定出卡接口211,也就是说,该卡接口211大小刚好卡在车架纵梁12的外侧、内侧和底侧,可实现连接座21在卡接口211与车架纵梁12的焊接固定。车架横梁11连接于内侧座部212的内侧,加强板22与内侧座部212相连,即内侧座部212用于连接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且加强板22与内侧座部212和车架横梁11相连,可对车架横梁11与内侧座部212起到加固的作用。
由此,连接座21为内侧座部212和外侧座部213这两个结构件连接形成,如此使得连接座21在实际成型时,将内侧座部212和外侧座部213分别成型,利于降低单个结构件的成型难度,进而降低连接座21的生产成本,且在实际连接时,可将内侧座部212和外侧座部213在部分位置处进行重叠连接,增强连接强度。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外侧座部213与车架纵梁12的外侧固定相连,内侧座部212的外端与车架纵梁12的内侧固定相连,内侧座部212的内端与车架横梁11固定相连,可实现车架纵梁12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且加强板22分别与内侧座部212和车架横梁11连接,可对车架横梁11与内侧座部212起到加固的作用,进而对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起到加强作用。由此,通过设置内侧座部212和外侧座部213以及加强板22,均能在连接车架纵梁12和车架横梁11起到结构加强,可提高车架1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提高车架1耐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座部213的上端构造为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内设有第一加强凸起2132,且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具有围绕第一加强凸起2132分布的第一弧形焊接边2133,第一弧形焊接边2133与车架纵梁12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设为与车架纵梁12Z向跨度为34mm,与纵梁X向跨度为122mm,且形状为半个椭圆形,这样,半椭圆形较圆形长度大,可增加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跨度,且在同等面积半椭圆形较圆形用料少,可节约用料。同时,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内设有第一加强凸起2132,即在半椭圆形的中间位置设有宽度为27mm,长度为34mm的长方形的第一加强凸起2132,此第一加强凸起2132可增加半椭圆形中间薄弱位置强度,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设有第一弧形焊接边2133,即第一弧形连接区域2131通过第一弧形焊接边2133与车架纵梁12的外侧面贴合焊接相连,通过焊接方式可增加外侧座部213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强度,增加焊接长度和焊接面积,提升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侧座部212的上端构造为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且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具有第二弧形焊接边2122,第二弧形焊接边2122用于与车架纵梁12的内侧面贴合相连,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凹坑2123。
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设为与车架纵梁12Z向跨度为100mm,与纵梁X向跨度为122mm,且形状为半个椭圆形,这样,半椭圆形较圆形长度大,可增加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跨度,且在同等面积半椭圆形较圆形用料少,可节约用料。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设有第二弧形焊接边2122,即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通过第二弧形焊接边2122与车架纵梁12的内侧面贴合焊接相连,通过焊接方式可增加内侧座部212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强度。
同时,第二弧形连接区域2121内设有两个第一加强凹坑2123,即在半椭圆形的两侧1/3位置设有宽度为16mm,长度为39mm的长方形的第一加强凹坑2123,此第一加强凹坑2123可增加半椭圆形结构强度。其中,在内侧座部212的中间位置设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减重孔,可降低内侧座部212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22包括第一加强子板221、第二加强子板222和第三加强子板223,第一加强子板221和第二加强子板222均分别与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相连,第二加强子板222连接于第一加强子板221的后侧,第三加强子板223连接于第一加强子板221的上端和第二加强子板222的上端以共同用于限定出第一加强腔。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第一加强子板221设于前侧,第二加强子板222设于后侧,第三加强子板223设于上侧,且第二加强子板222位于第一加强子板221的后侧,第三加强子板223分别与第一加强子板221的上端和第二加强子板222的上端连接,且三个加强子板共同限定出第一加强腔,第一加强腔的内部结构为腔体,可降低加强位置的总重量,其中,第一加强子板221与连接座21连接,第二加强子板222与车架横梁11连接,且第三加强子板223与连接座21连接,可在三个位置实现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且连接方式为焊接,可增加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强度。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加强子板221、第二加强子板222和第三加强子板223,分别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焊接相连,可增加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强度,且结构设置紧凑、重量轻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子板221包括第一翻边部2211和第二翻边部2212,第一翻边部2211的外端与连接座21相连且下端与车架横梁11的前侧面相连,第二翻边部2212与第一翻边部2211弯折相连,且第二翻边部2212的下端连接于车架横梁11的上侧面,第二加强子板222连接于第二翻边部2212与连接座21之间,第一翻边部2211形成有三角形加强区域2213。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第一翻边部2211的外端与连接座21连接,且下端与车架横梁11连接,第二翻边部2212与第一翻边部2211弯折相连,第二翻边部2212的下端与车架横梁11的上侧面连接,同时,第二加强子板222连接于第二翻边部2212与连接座21之间,且第二加强子板222下端连接于车架横梁11的上侧面,可实现第一加强子板221、第二加强子板222均与连接座21和车架横梁11相连,增加了连接座21与车架横梁11的连接强度。其中,在第一翻边部2211形成有三角加强区域,三角加强区域设于第一翻边部2211与第二翻边部2212之间,此三角加强区域可增加第一翻边部2211与第二翻边部2212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1,包括车架横梁11、车架纵梁12和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连接组件2,车架纵梁12为两个,车架横梁11连接于两个车架纵梁12之间,且车架横梁11的两端均通过连接组件2与车架纵梁12相连。具体的,如图1所示,车架1包括车架横梁11、两个车架纵梁12以及连接于车架横梁11两侧的连接组件2,两个连接组件2固定连接于车架横梁11的前侧位置,且相对于车架横梁11对称设置,可增加车架横梁11两端与车架纵梁12连接的强度,此设置可提高车架1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1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1耐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架1,加强板22连接于车架横梁11的前侧区域,车架横梁11的后侧区域设有加强套管,加强套管沿竖向穿设于车架横梁11。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加强板22设于车架横梁11的前侧区域,在车架横梁11的后侧区域相对于加强板22位置设有拱形凸起结构112,此拱形凸起结构112可加强车架横梁11后侧的结构强度,且在拱形凸起结构112设有加强管套111,加强管套111沿竖向穿设于车架横梁11,通过加强管套111可连接车架横梁11前后两侧板件,可进一步增加车架横梁11后侧的强度,且加强板22、拱形凸起结构112和加强管套111均设有两组,且两组分别位于车架横梁11的左右两端。
由此,通过在车架横梁11前侧设置加强板22和在后侧设置拱形结构和加强管套111,可分别实现对车架横梁11的前侧和后侧进行结构加强,对于车架横梁11的前侧和后侧进行的加强结构差异设计在增加横梁端部强度的同时实现强度差异设计,避免共振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进一步可提高车架1的耐久性,且结构设置对称,便于车架横梁11的造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架1,车架纵梁12的外侧面设有多个加强竖筋121,多个加强竖筋121分布于连接座21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车架纵梁12的内侧面设有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分布于连接座21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
具体的,如图4所示,车架纵梁12外侧面设有多个加强竖筋121,多个加强竖筋121可为两个长方形凹坑和一个椭圆形凹坑,且多个加强竖筋121分布于连接座21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车架纵梁12内侧面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可为三个且为大小不同的椭圆形凹坑,且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分布于连接座21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具体的,如图5所示。通过在车架纵梁12外侧面设置多个加强竖筋121结构可增加车架纵梁12外侧与连接座21的外侧座部213连接位置的强度,且在车架纵梁12内侧面设置多个异形加强凹坑122结构可增加车架纵梁12内侧与连接座21的内侧座部212连接位置的强度,可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车架1,通过设置连接座21和加强板22安装于车架横梁11与车架纵梁12的连接处,可提高车架1整体结构强度,从而降低车辆行驶时动力总成、路面激励通过车架1振动传递灵敏度,同时提高车架1耐久性,为越野车型打造安静舒适驾乘空间提供结构支撑。
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适于安装于车架横梁与车架纵梁的连接处,且包括: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形成有卡接口,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部分支撑于所述卡接口内以使所述车架纵梁的至少三个侧面与所述连接座贴合相连,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的端部相连;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与所述车架横梁之间,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座、所述车架横梁限定出第一加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包括内侧座部和外侧座部,所述内侧座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座部的内侧且与所述外侧座部限定出第二加强腔,所述内侧座部的上端与所述外侧座部的上端间隔开以限定出所述卡接口,所述车架横梁连接于所述内侧座部的内侧,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内侧座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座部的上端构造为第一弧形连接区域,所述第一弧形连接区域内设有第一加强凸起,且所述第一弧形连接区域具有围绕所述第一加强凸起分布的第一弧形焊接边,所述第一弧形焊接边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座部的上端构造为第二弧形连接区域,且所述第二弧形连接区域具有第二弧形焊接边,所述第二弧形焊接边用于与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面贴合相连,所述第二弧形连接区域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凹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子板、第二加强子板和第三加强子板,所述第一加强子板和所述第二加强子板均分别与所述连接座和所述车架横梁相连,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后侧,所述第三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加强子板的上端以共同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加强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子板包括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的外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且下端与所述车架横梁的前侧面相连,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第一翻边部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二翻边部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上侧面,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于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连接座之间,所述第一翻边部形成有三角形加强区域。
7.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横梁、车架纵梁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车架纵梁为两个,所述车架横梁连接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之间,且所述车架横梁的两端均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车架纵梁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的前侧区域,所述车架横梁的后侧区域设有加强套管,所述加强套管沿竖向穿设于所述车架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面设有多个加强竖筋,多个所述加强竖筋分布于所述连接座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
所述车架纵梁的内侧面设有多个异形加强凹坑,多个所述异形加强凹坑分布于所述连接座的前侧、上侧和/或后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
CN202223137363.9U 2022-11-22 2022-11-22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Active CN218431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7363.9U CN218431408U (zh) 2022-11-22 2022-11-22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7363.9U CN218431408U (zh) 2022-11-22 2022-11-22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1408U true CN218431408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3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7363.9U Active CN218431408U (zh) 2022-11-22 2022-11-22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31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8431408U (zh) 连接组件、车架和车辆
CN21063464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地板横梁弯曲刚度加强结构
CN209852006U (zh) 汽车后副车架的后衬套结构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6102397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526646U (zh) 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7945324U (zh) 车身悬置安装结构、车身纵梁组件及车辆
CN218505997U (zh) 车身后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7835754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8536900U (zh) 一种后备箱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6684595U (zh) 安装结构、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15553546U (zh) 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431411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7835802U (zh) 车辆的后备箱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20905131U (zh)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431410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662036U (zh) 副车架以及车辆
CN212766495U (zh) 轮罩内板组件、轮罩内板总成和车辆
CN212738302U (zh) 车辆的后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18662041U (zh)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CN218616860U (zh)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339563U (zh) 车身侧围组件及车辆
CN218907385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