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2414U -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02414U
CN218402414U CN202221841552.1U CN202221841552U CN218402414U CN 218402414 U CN218402414 U CN 218402414U CN 202221841552 U CN202221841552 U CN 202221841552U CN 218402414 U CN218402414 U CN 218402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vehicle body
rack bar
support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415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红生
朱甫桂
林佳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415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02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02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02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包括:车体、调节组件、装料运输组件以及物料收集铲。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两个装料运输组件同时输送物料,提高了输送效率,同时由于两个装料运输组件对应位于车体上驾驶室的两侧,这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驾驶室前后无遮挡物,操作视野空间大,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操作,防止误操作或操作不当而影响工作效率;且由于装料运输组件不经过驾驶室的上方,这样在工作过程中,装料运输组件上的杂物就不会直接掉落在驾驶室上,从而可以确保驾驶室更加干净整洁,污染小;同时,由于调节组件能够带动装料运输组件上下移动和翻转运动,从而可以很方便的调节装料运输组件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装载或转运成堆状的细小颗粒物或粉状物料(如河沙、稻米、饲料等)入库或入货箱的机械装置通常有前置式的装载机、挖掘机等非专用的机械。
然而,装载机由于大多是采用前置式铲斗,占用空间大且装载入铲后需要很大的场地空间才能转向将铲斗的物料放入汽车货箱,装载效率低,同时,装载机每一次装载都需重复操作从而造成耗油大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装载机在转运颗粒物或粉状物料时,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包括:车体、调节组件、装料运输组件以及物料收集铲;
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调节组件沿所述车体运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两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对应位于所述车体上驾驶室的两侧;
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装料运输组件沿所述车体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且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装料运输组件相对所述车体翻转;
所述物料收集铲的前部呈楔形,所述物料收集铲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前端,且所述物料收集铲位于两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之间。
上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由于物料收集铲成楔形,当车体带动物料收集铲前进时,就可以将对应的物料分到两侧,此时,调节组件带动装料运输组件上下移动和翻转运动,以使得装料运输组件的位置与物料的位置相对应,随后启动装料运输组件,装料运输组件将对应的物料输送到货厢进行倾倒即可,该装置通过调节组件可以快速调节装料运输组件的位置,从而使得任何位置处的物料都能被卷收到装料运输组件中,有效提高了物料的输送效率;同时该装置将调节组件、装料运输组件以及物料收集铲结合在一起工作,整体占用空间小,且物料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装料运输组件输送到对应的货厢中,无需中间停止工作进行转运,有效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支架、滑轨、第一液压杆、滑块以及第二液压杆,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车体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液压杆与所述车体活动连接;
所述支架沿所述车体运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一个所述滑轨和一个所述第一液压杆,所述装料运输组件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杆的伸缩端与所述装料运输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限位绳,所述限位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杆的壳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车体;
当所述第二液压杆带动所述支架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料运输组件包括安装架、第一齿条杆、第二齿条杆、运输带、运输斗、主动驱动电机总成、输出驱动件以及连接架;
所述连接架固定在所述安装架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连接架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杆的伸缩端与所述连接架连接;
所述第一齿条杆、所述第二齿条杆以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均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位于所述第一齿条杆和所述第二齿条杆之间,所述输出驱动件固定在所述安装架上,且所述输出驱动件与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转动;
所述运输带绕设于第一齿条杆和所述第二齿条杆之间且能够随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传动,所述运输斗设置在所述运输带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输带的内侧面沿其运动方向设置有齿条,所述第一齿条杆、所述第二齿条杆以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上均设置有凸齿;
当所述运输带绕设于第一齿条杆和所述第二齿条杆之间时,所述齿条与所述凸齿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料运输组件还包括多个限位滚轮,多个所述限位滚轮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
当所述运输带绕设于第一齿条杆和所述第二齿条杆之间时,所述运输带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与对应的限位滚轮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铲斗,所述铲斗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后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铲斗包括斗体、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液压杆以及第四液压杆;
所述斗体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斗体的一端与所述车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均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所述第三液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四液压杆的一端与所述斗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当所述第三液压杆带动所述支撑杆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抵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车体示意图;
图4为图1的铲斗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装料运输组件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又一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的铲斗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0、车体;101、通道板;102、梯子;103、护栏;104、驾驶室;1041、通风口;105、第一连接件;106、第二连接件;20、调节组件;201、支架;2011、固定套;202、滑轨;203、第一液压杆;204、滑块;205、第二液压杆;206、限位绳;30、装料运输组件;301、安装架;302、第一齿条杆;3021、凸齿;303、第二齿条杆;304、运输带;3041、齿条;305、运输斗;306、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7、输出驱动件;308、驱动电机总成;309、减速器;3010、连接架;3011、第三齿条杆;3012、第四齿条杆;3013、第一支撑滚轮;3014、第二支撑滚轮;40、物料收集铲;50、铲斗;501、斗体;5011、连接轴套;502、支撑杆;503、第一连接杆;504、第二连接杆;505、第三液压杆;506、第四液压杆;60、第二限位凸起;70、第一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包括:车体10、调节组件20、装料运输组件30以及物料收集铲40,其中,调节组件20设置在车体10上,调节组件20沿车体10运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装料运输组件30,两个装料运输组件30对应位于车体10上驾驶室的两侧;该调节组件20能够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沿车体10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且调节组件20能够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车体10翻转;物料收集铲40的前部呈楔形,物料收集铲40设置在车体10的前端,且物料收集铲40位于两个装料运输组件30之间。
如图3所示,该车体10驾驶室104的周围设置有方便驾驶员行走的通道板101,且通道板101的边缘设置有护栏103,同时,车体10上设置有用于驾驶员上下的梯子102,驾驶室104上设置有通风口1041。在工作时,由于物料收集铲40成楔形状,当车体10带动物料收集铲40前进时,物料收集铲40就可以将对应的物料分到两侧,此时,调节组件20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上下移动和翻转运动,以使得装料运输组件30的位置与物料的位置相对应,随后启动装料运输组件30,装料运输组件30将对应的物料输送到货厢进行倾倒即可;该装置通过调节组件可以快速调节装料运输组件的位置,从而使得任何位置处的物料都能被卷收到装料运输组件中,有效提高了物料的输送效率;同时该装置将调节组件、装料运输组件以及物料收集铲结合在一起工作,整体占用空间小,且物料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装料运输组件输送到对应的货厢中,无需中间停止工作进行转运,有效提高了整体装置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
该装置通过两个装料运输组件30同时输送物料,提高了输送效率,同时由于两个装料运输组件30对应位于车体10上驾驶室104的两侧,这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驾驶室104前后无遮挡物,操作视野空间大,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操作,防止误操作或操作不当而影响工作效率;且由于两个装料运输组件30对应位于车体10上驾驶室104的两侧,这样驾驶室104前方的空间大,方便工作人员无阻挡检修和维护;而且在工作时装料运输组件30不经过驾驶室104的上方,这样在工作过程中,装料运输组件30上的杂物就不会直接掉落在驾驶室104上,从而可以确保驾驶室104更加干净整洁,污染小;
同时,由于调节组件20能够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上下移动和翻转运动,从而可以很方便的调节装料运输组件30的位置,以使得装料运输组件30能够转运不同高低位置处的物料,使用范围广。
进一步地,由于装料运输组件30只需要安装到调节组件20上即可工作,无需将装料运输组件30同时与调节组件20、车体10连接,从而简化了整体装置的连接关系,进而使得安装维修更加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并结合图10所示,该调节组件20包括支架201、滑轨202、第一液压杆203、滑块204以及第二液压杆205,其中,支架201的一端与车体10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液压杆205与车体10活动连接;支架201沿车体10运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一个滑轨202和一个第一液压杆203,装料运输组件30通过滑块204与滑轨202滑动连接,且第一液压杆203的伸缩端与装料运输组件30连接。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申请在车体10上设置有一对第一连接件105和一对第二连接件106,支架201朝向车体10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固定套2011,当支架201安装到车体10上时,支架201上的固定套2011通过销轴与第一连接件105转动连接,第二液压杆205上的壳体上的连接座通过销轴与第二连接件106转动连接,第二液压杆205的伸缩端与支架201连接,且第二液压杆205位于支架201的中部,第一液压杆203固定在支架201的端部上,第一液压杆203的伸缩端与装料运输组件30连接;同时,第二液压杆205和固定套2011位于支架201的同一侧,第一液压杆203和第二液压杆205位于支架201的相对两侧。
在使用时,如图9所示,通过第一液压杆203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运动,由于装料运输组件30通过滑块204与滑轨202滑动连接,所以第一液压杆203就能够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滑轨202滑动,由于滑轨202相对于水平面成夹角设置,这样在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滑轨202滑动时,就可以调节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于水平面的距离,即调节装料运输组件30沿车体10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由于第二液压杆205的一端活动连接在车体10上的第二连接件106上,另一端与支架201上的中部活动连接,当第二液压杆205伸缩时就能够带动支架201转动,由于装料运输组件30连接在支架201上,所以当支架201在转动的时候,就可以带动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车体10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调节组件20还包括限位绳206,该限位绳206的一端固定在支架20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液压杆205的壳体上。
在使用时,当第二液压杆205在伸长的时候,限位绳206也同步拉伸,当限位绳206的拉伸长度达到预设长度后,此时,第二液压杆205就无法在进行伸长运动,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液压杆205伸出的长度超过预设值,且能在液压系统工作异常如漏液时,防止调节组件20的倾翻而导致意外的危险事故发生,同时保护了机械装置总成的安全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支架201在运动的时候与车体10发生碰撞,如图3所示,该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凸起70,该第一限位凸起70设置在车体10。
在使用时,当第二液压杆205带动支架201朝向车体10一侧转动时,在支架201转动到预设位置后,支架201就会与第一限位凸起70抵接,此时,就可以避免支架201与车体10发生碰撞,从而也达到一个往后翻转时候的极限位置的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并结合图6、图7以及图9所示,装料运输组件30包括安装架301、第一齿条杆302、第二齿条杆303、运输带304、运输斗305、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输出驱动件307以及连接架3010,其中,连接架3010固定在安装架301朝向支架201的一侧,连接架3010通过滑块204与滑轨202滑动连接,且第一液压杆203的伸缩端与连接架3010连接;第一齿条杆302、第二齿条杆303以及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均转动连接在安装架301上的两个边框之间,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位于第一齿条杆302和第二齿条杆303之间,输出驱动件307固定在安装架301上,且输出驱动件307与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连接,用于带动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转动;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第二齿条杆303之间且能够随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传动,运输斗305设置在运输带304的外侧。
具体地,上述安装架301安装如图6所示,整体呈阶梯状结构,运输带304上沿运输带304的转动反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运输斗305,当安装好各个部件后,通过第一液压杆203带动连接架3010运动,由于连接架3010与安装架301固定,且连接架3010通过滑块204与滑轨202滑动连接,所以第一液压杆203就能够带动连接架3010相对滑轨202滑动,进而带动安装架301相对滑轨202滑动,由于滑轨202相对于水平面成夹角设置,这样在安装架301相对滑轨202滑动时,就可以调节安装架301相对于水平面的距离,即调节安装架301沿车体10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就可以调节安装架301上运输带304上运输斗305的上下位置;
由于第二液压杆205的一端活动连接在车体10上的第二连接件106上,另一端与支架201上的中部活动连接,当第二液压杆205伸缩时就能够带动支架201转动,由于连接架3010连接在支架201上,且连接架3010与安装架301固定连接,所以当支架201在转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连接架3010带动安装架301相对车体10翻转,从而就可以调节安装架301上运输带304上运输斗305的转动角度。
在调节好运输斗305的位置后,通过启动输出驱动件307-电机,输出驱动件307带动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传动,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带动运输带304转动,运输带304带动运输斗305同步运动,运输斗305再将收集的物料转运到货厢中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运输带304在转动的发生打滑现象,如图1并结合图6所示,该运输带304的内侧面沿其运动方向设置有齿条3041,第一齿条杆302、第二齿条杆303以及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上均设置有凸齿3021;当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第二齿条杆303之间时,齿条3041与凸齿3021啮合。
由于运输带304上的齿条3041时刻与对应的凸齿3021啮合,这样在运输带304转动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运输带304与第一齿条杆302上及多个齿条杆上的光轴部分发生打滑。
进一步地,该装料运输组件30还包括多个限位滚轮,多个限位滚轮均设置在安装架301上;当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第二齿条杆303之间时,运输带30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与对应的限位滚轮抵接。
具体地,如图6并结合图5、图8所示,上述限位滚轮包括第一支撑滚轮3013、第二支撑滚轮3014以及第三支撑滚轮3015,该装料运输组件30还包括驱动电机总成308、减速器309、第三齿条杆3011以及第四齿条杆3012;其中,驱动电机总成308、第三齿条杆3011以及第四齿条杆3012按照图6所示位置连接在安装架301上的两个边框之间,且驱动电机总成308、第三齿条杆3011以及第四齿条杆3012上也设置有对应的凸齿,该凸齿与运输带304上对应的齿条3041啮合。
当安装好各个部件后,参考图6所示,第三支撑滚轮3015对应位于第三齿条杆3011的下方,两个第一支撑滚轮3013对应位于第四齿条杆3012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二支撑滚轮3014对应位于驱动电机总成308的上下两侧,且驱动电机总成308通过减速器309与电机连接。当运输带304安装好后,第三支撑滚轮3015与运输带304的下表面抵接,起到支撑运输带304的作用,两个第一支撑滚轮3013对应位于运输带304上下两侧,其中,位于下方的第一支撑滚轮3013可以起到支撑运输带304的作用,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滚轮3013与运输带304的上表面抵接,在第一支撑滚轮3013的作用力下,运输带304一直处于张紧状态,从而可以方便调节运输带304的松紧度,由于第二支撑滚轮3014的结构及功能和第一支撑滚轮3013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快速将分散的物料聚堆,如图2并结合图4所示,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铲斗50,该铲斗50设置在车体10的后端。在使用时,当需要将分散的物料聚堆时,通过车体10推动铲斗50运动,铲斗50将再将分散的物料收集到一堆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调节铲斗50的位置,如图11并结合图4所示,该铲斗50包括斗体501、支撑杆502、第一连接杆503、第二连接杆504、第三液压杆505以及第四液压杆506,其中,斗体501的外侧上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轴套5011,两个支撑杆502对应与两个连接轴套5011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且支撑杆502远离斗体501的一端与车体1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503和第二连接杆504均设置在两个支撑杆502之间,第三液压杆50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503连接,另一端与车体10连接,第四液压杆506的一端与斗体50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504连接。
在使用时,由于第四液压杆506的一端与斗体50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504连接,而斗体501又和支撑杆502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504设置在两个支撑杆502之间,这样当第四液压杆506在伸缩时,第四液压杆506相对于第二连接杆504一端的位置固定,第四液压杆506的另一端就能够带动斗体501相对于支撑杆502转动;
由于第三液压杆505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503连接,另一端与车体10连接,第一连接杆503连接在两个支撑杆502之间,当第一连接杆503在伸缩时,就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杆503带动支撑杆502相对水平面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斗体501相对于水平面上下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铲斗50在移动时与车体10发生碰撞,如图4所示,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凸起60,该第二限位凸起60设置在车体10上;当第三液压杆505带动支撑杆502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支撑杆502与第二限位凸起60抵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0)、调节组件(20)、装料运输组件(30)以及物料收集铲(40);
所述调节组件(20)设置在所述车体(10)上,所述调节组件(20)沿所述车体(10)前进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两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对应位于所述车体(10)上驾驶室的两侧;
所述调节组件(20)能够带动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沿所述车体(10)高度方向上下移动,且所述调节组件(20)能够带动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相对所述车体(10)翻转;
所述物料收集铲(40)的前部呈楔形,所述物料收集铲(40)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前端,且所述物料收集铲(40)位于两个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包括支架(201)、滑轨(202)、第一液压杆(203)、滑块(204)以及第二液压杆(205),所述支架(201)的一端与所述车体(10)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液压杆(205)与所述车体(10)活动连接;
所述支架(201)沿所述车体(10)运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一个所述滑轨(202)和一个所述第一液压杆(203),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通过所述滑块(204)与所述滑轨(202)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杆(203)的伸缩端与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0)还包括限位绳(206),所述限位绳(20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201)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杆(205)的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凸起(70),所述第一限位凸起(70)设置在所述车体(10);
当所述第二液压杆(205)带动所述支架(201)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支架(201)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7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包括安装架(301)、第一齿条杆(302)、第二齿条杆(303)、运输带(304)、运输斗(305)、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输出驱动件(307)以及连接架(3010);
所述连接架(3010)固定在所述安装架(301)朝向所述支架(201)的一侧,所述连接架(3010)通过所述滑块(204)与所述滑轨(202)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液压杆(203)的伸缩端与所述连接架(3010)连接;
所述第一齿条杆(302)、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以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均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架(301)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位于所述第一齿条杆(302)和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之间,所述输出驱动件(307)固定在所述安装架(301)上,且所述输出驱动件(307)与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连接,用于带动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转动;
所述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之间且能够随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传动,所述运输斗(305)设置在所述运输带(304)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带(304)的内侧面沿其运动方向设置有齿条(3041),所述第一齿条杆(302)、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以及所述主动驱动电机总成(306)上均设置有凸齿(3021);
当所述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之间时,所述齿条(3041)与所述凸齿(3021)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料运输组件(30)还包括多个限位滚轮,多个所述限位滚轮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架(301)上;
当所述运输带(304)绕设于第一齿条杆(302)和所述第二齿条杆(303)之间时,所述运输带(30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与对应的限位滚轮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铲斗(50),所述铲斗(50)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50)包括斗体(501)、支撑杆(502)、第一连接杆(503)、第二连接杆(504)、第三液压杆(505)以及第四液压杆(506);
所述斗体(501)转动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杆(502)上,所述支撑杆(502)远离所述斗体(501)的一端与所述车体(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503)和所述第二连接杆(504)均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502)之间,所述第三液压杆(50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50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10)连接,所述第四液压杆(506)的一端与所述斗体(50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504)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凸起(60),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0)设置在所述车体(10)上;
当所述第三液压杆(505)带动所述支撑杆(502)运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支撑杆(502)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0)抵接。
CN202221841552.1U 2022-07-18 2022-07-18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Active CN218402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552.1U CN21840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41552.1U CN21840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02414U true CN218402414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2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1552.1U Active CN218402414U (zh) 2022-07-18 2022-07-18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02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22270B1 (ko) 작업차량
US20060239806A1 (en) Mobile material placer and convey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placing and conveying material utilizing the same
CN104291121A (zh) 散料收拢装置、散料装车机及装车方法
US5476227A (en) Self-propelled crushing machine
JP2019047776A5 (zh)
JP2019047776A (ja) コンバイン
CN218402414U (zh) 车轮式带并列运输带的机械装置
KR101740351B1 (ko) 주행차량
CN111977394A (zh) 一种提升斗式的装载机
CN111977395A (zh) 一种带旋转上料斗的装载机
CN213622303U (zh) 一种单螺旋筒上料的装载机
AU2012261724B2 (en) Stemming truck
CN213111593U (zh) 一种单螺旋筒上料的装载车
CN213264240U (zh) 一种带升降料斗的装载机
CN106427726B (zh) 一种多功能取料运输车
CN214494920U (zh) 一种带旋转上料斗的装载车
CN210635431U (zh) 一种矿石尾料装车设备
CN218344498U (zh) 物料输送装置
CN213707073U (zh) 一种通过多个上料斗上料的装载车
CN213111594U (zh) 一种提升斗式的装载机
CN213264696U (zh) 一种带旋转上料斗的装载机
CN213622302U (zh) 一种双螺旋筒上料的装载机
CN214398970U (zh) 一种履带铲粮运粮机
CN214269058U (zh) 一种环保型自动行走履带式粮食输送扒谷机
CN218540807U (zh) 物料转移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