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2116U -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2116U
CN218332116U CN202222195779.XU CN202222195779U CN218332116U CN 218332116 U CN218332116 U CN 218332116U CN 202222195779 U CN202222195779 U CN 202222195779U CN 218332116 U CN218332116 U CN 218332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barrel
barrel
outer peripheral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957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代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reci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2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2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能够在防止水等从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镜头镜筒(3)具有:镜头筒(38),其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筒部(50);透镜(34),其以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于镜头筒(38)的筒部(50)的内侧;透镜(31),其固定于镜头筒(38)的筒部(50)的内侧;以及O型圈(43),其安装于透镜(31)的外周部。透镜(31)在Z方向上与透镜(34)排列配置。O型圈(43)与透镜(31)以及筒部(50)的内周面紧贴。在镜头筒(38)上形成有用于使透镜(34)与透镜(31)之间的空气逃逸到筒部(50)的外部的通气口(65)。

Description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具有保持至少2个透镜的镜头筒的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以往,在组装于摄像装置等的镜头镜筒中,为了防止水等进入到保持透镜的镜头筒的内部,例如将在外周部安装有O型圈的透镜固定于镜头筒的内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里,例如在将第一片透镜以其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于镜头筒的内侧之后,欲将在外周部安装有O型圈的第二片透镜安装于镜头筒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片透镜而镜头筒的内部的空气的逃逸场所消失,因此第二片透镜被镜头筒的内部的空气推回,因而难以将第二片透镜准确地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因此,认为镜头镜筒无法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由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的品质也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207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防止水等从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拍摄高品质的图像的摄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该镜头镜筒具有:镜头筒,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第一透镜,其以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于所述镜头筒的所述筒部的内侧;第二透镜,其固定于所述镜头筒的所述筒部的内侧,并且该第二透镜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透镜排列配置;以及密封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外周部,并且该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筒部的内周面紧贴,在所述镜头筒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逃逸到所述筒部的外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镜头镜筒中,所述镜头筒还具有:透镜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一透镜;以及连接部,其从所述透镜保持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筒部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形成为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镜头镜筒;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通过了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光所成像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装置中的镜头镜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镜头镜筒的纵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的镜头筒的主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镜头筒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制造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6B是用于说明制造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6C是用于说明制造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6D是用于说明制造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的工序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摄像装置;2:外壳;3:镜头镜筒;10:前壳体;20:后壳体;31:透镜(第二透镜);32、33、35、36:透镜;34:透镜(第一透镜);37:IR截止滤镜;38:镜头筒;40、41:光圈板;42:滤镜保持部;43:O型圈(密封部件);50:筒部;51:第一透镜固定部;52:第二透镜固定部;53:透镜承接部;54:凸缘部;61:透镜保持部;62:圆环板部;63:连接部;64:开口;65:通气口;71、72:电路板;73:摄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6C对本实用新型的镜头镜筒和具有该镜头镜筒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1至图6C中,对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至图6C中,存在夸张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比例尺、尺寸的情况、省略了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第一”、“第二”等用语只是为了将构成要素相互区分而使用的,并不表示特定的位次、顺序。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摄像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分解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由前壳体10和后壳体20构成的外壳2和安装于前壳体10的镜头镜筒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中的+Z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Z方向称为“后”或“后方”。
如图2所示,前壳体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基部11和从基部11向+Z方向延伸的圆筒部12。如图2所示,在前壳体10的圆筒部12的内侧的开口部12A经由O型圈(未图示)而固定有镜头镜筒3。另外,在前壳体10的基部11的四角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腿部13。
如图2所示,后壳体20具有矩形框状的基部21和从基部21向-Z方向延伸的连接器连接部22。在后壳体20的基部21的内侧形成有收纳后述的电路板72的收纳空间21A。在后壳体20的基部21的四角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贯穿插入孔23。
在将后壳体20固定于前壳体10时,将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沿Z方向排列配置,将螺钉90(参照图1)贯穿插入于后壳体20的贯穿插入孔23中。然后,使该螺钉90与形成于前壳体10的腿部13的螺纹孔螺合。由此,如图1所示,后壳体20固定于前壳体10。此时,在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之间配置有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的防水衬垫(未图示),形成在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之间的空间被从外部密封。
如图2所示,在形成于前壳体10与后壳体20之间的空间中收纳有沿Z方向排列配置的2个电路板71、72。在第一电路板71的+Z方向侧的面上安装有摄像元件73。该摄像元件73配置在供通过了镜头镜筒3内的透镜的光进行耦合的位置。另外,在第一电路板71的-Z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与摄像元件73电连接的连接器(未图示)。在第二电路板72的+Z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与第一电路板71的连接器嵌合而与其电连接的连接器75。并且,在第二电路板72的-Z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与连接器75电连接的大致圆筒状的连接器76。
这里,对镜头镜筒3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镜头镜筒3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纵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镜头镜筒3具有沿着光轴P排列配置的6片透镜31~36、配置在透镜32与33之间的光圈板40、配置在透镜35的前方的光圈板41、截止红外线波长的光的IR截止滤镜37、保持IR截止滤镜37的滤镜保持部42以及保持透镜31~36和滤镜保持部42的镜头筒38。在透镜31的外周部安装有O型圈43(密封部件)(在图3中省略图示),该O型圈43配置在透镜31与镜头筒38的内周面之间。
图5A是示出镜头筒38的主视图,图5B是局部剖切立体图。镜头筒38例如由树脂形成,如图5A和图5B所示,镜头筒38包含沿着Z方向(轴向)延伸的筒部50、固定透镜34(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固定部51、固定透镜31(第二透镜)的第二透镜固定部52、承接透镜33的透镜承接部53以及在内侧嵌合有滤镜保持部42的凸缘部54。
第一透镜固定部51具有:透镜保持部61,其以紧贴的状态保持透镜34的外周部;圆环板部62,其从透镜保持部61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及连接部63,其从透镜保持部6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与筒部50的内周面连接。在圆环板部62的中央形成有开口64。另外,在连接部63的一部分形成有沿Z方向贯穿连接部63的通气口65。
返回到图4,透镜32、光圈板40以及透镜33被固定于第二透镜固定部52的透镜31的后表面向-Z方向按压,透镜33的后表面的一部分与镜头筒38的透镜承接部53抵接。另外,光圈板41、透镜35以及透镜36被嵌合于凸缘部54的滤镜保持部42的前表面向+Z方向按压,光圈板41与第一透镜固定部51的后表面抵接。
接着,参照图6A至图6D对这样的镜头镜筒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制造镜头镜筒3时,首先在上述镜头筒38的第一透镜固定部51设置透镜34(第一透镜),从筒部50的+Z方向侧插入治具而对透镜34的外周部实施热压接,将透镜34固定于第一透镜固定部51。由此,如图6A所示那样,透镜34的外周部成为被透镜保持部61密闭的状态。
接着,如图6B所示那样,将透镜33、光圈板40以及透镜32从镜头筒38的筒部50的+Z方向插入于筒部50的内侧。另外,透镜33和透镜32的+Y方向侧为了使空气在筒部50的内部流通而作成缺口。
然后,准备在外周部安装有O型圈43的透镜31(第二透镜),如图6C所示那样,将该透镜31从筒部50的+Z方向插入于筒部50的内侧。此时,安装于透镜31的外周部的O型圈43与筒部50的内周面紧贴。先前固定的透镜34以其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被固定,因此如上述那样镜头筒38的内部的空气的逃逸场所成为问题,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透镜固定部51的连接部63形成有通气口65,因此在将透镜31沿-Z方向插入时,透镜34与透镜31之间的空气经由该通气口65而逃逸到筒部50的外部。因此,透镜31不会被镜头筒38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推回,能够将透镜31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
在将透镜31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之后,通过对透镜31的外周部实施热压接,从而如图6D所示那样,在透镜31的外周部被紧贴的状态下将透镜31固定于第二透镜固定部52。此时,透镜32、光圈板40以及透镜33被透镜31的后表面向-Z方向按压,透镜33的后表面的一部分与镜头筒38的透镜承接部53抵接。这样,能够在透镜31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热压接,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热压接。
之后,在第一透镜固定部51的-Z方向侧配置光圈板41和透镜35、36,并且将保持有IR截止滤镜37的滤镜保持部42沿+Z方向插入并嵌合于镜头筒38的凸缘部54。此时,光圈板41和透镜35、36被滤镜保持部42的前表面向+Z方向按压,光圈板41与第一透镜固定部51的后表面抵接。这样,完成图4所示的镜头镜筒3。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以使透镜34(第一透镜)的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透镜34之后,在使安装于透镜31(第二透镜)的外周部的O型圈43(密封部件)与镜头筒38的筒部50的内周面紧贴的状态下将透镜31插入于筒部50的内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透镜34与透镜31之间的空气经由镜头筒38的通气口65而逃逸到筒部50的外部。因此,透镜31不会被镜头筒38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推回,能够将透镜31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通过固定这样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的透镜31,能够制造出能够在利用O型圈43来防止水等从透镜31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38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3。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镜头筒38的连接部63形成有1个通气口6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通气口65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另外,形成通气口65的场所也不限于连接部63,例如也可以在筒部50形成沿半径方向贯通的1个以上的通气口。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在防止水等从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该镜头镜筒具有:镜头筒,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第一透镜,其以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于上述镜头筒的上述筒部的内侧;第二透镜,其固定于上述镜头筒的上述筒部的内侧;以及密封部件,其安装于上述第二透镜的外周部。上述第二透镜在上述轴向上与上述第一透镜排列配置。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第二透镜和上述筒部的内周面紧贴。在上述镜头筒上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逃逸到上述筒部的外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制作镜头镜筒时,能够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经由镜头筒的至少一个通气口而逃逸到筒部的外部,因此在将第二透镜插入于筒部的内侧时,第二透镜也不会被镜头筒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推回,能够将第二透镜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为能够在利用密封部件来防止水等从第二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
也可以是,上述镜头筒还具有:透镜保持部,其保持上述第一透镜;以及连接部,其从上述透镜保持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与上述筒部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至少一个通气口形成为沿上述轴向贯穿上述连接部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拍摄高品质的图像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的镜头镜筒;以及摄像元件,其配置在通过了上述镜头镜筒的上述第一透镜和上述第二透镜的光所成像的位置。
这样的摄像装置具有如上述那样能够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因此能够抑制由摄像元件拍摄的图像的品质的降低,从而拍摄出高品质的图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镜头镜筒的制造方法,该镜头镜筒能够在防止水等从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在该方法中,首先,准备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的镜头筒、第一透镜以及在外周部安装有密封部件的第二透镜。在上述镜头筒上形成有用于使空气从上述筒部的内侧的空间逃逸到外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口。然后,将上述第一透镜按照其外周部被密闭的方式固定于上述镜头筒的上述筒部的内侧,之后,一边使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经由上述镜头筒的上述至少一个通气口而逃逸到上述筒部的外部,一边在使上述镜头筒的上述筒部的内周面与上述密封部件紧贴的状态下将上述第二透镜沿着上述轴向而朝向上述第一透镜插入于上述筒部的内侧。然后,将插入于上述筒部的内侧的上述第二透镜固定。
根据这样的方法,在第一透镜的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下固定第一透镜之后,即使在使安装于第二透镜的外周部的密封部件与镜头筒的筒部的内周面紧贴的状态下将第二透镜插入于筒部的内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经由镜头筒的至少一个通气口而逃逸到筒部的外部。因此,第二透镜也不会被镜头筒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推回,能够将第二透镜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通过固定这样准确地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的第二透镜,能够制造出能够在利用密封部件来防止水等从第二透镜的外周部进入到镜头筒的内部的同时发挥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镜头镜筒。
也可以是,上述镜头筒还具有:透镜保持部,其保持上述第一透镜;以及连接部,其从上述透镜保持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与上述筒部连接。在该情况下,上述镜头筒的上述至少一个通气口可以形成为沿上述轴向贯穿上述连接部的一部分。
并且,也可以是,在将上述第一透镜固定于上述筒部的内侧之后,在将上述第二透镜插入于上述筒部的内侧之前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之间配置第三透镜。
至此,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

Claims (3)

1.一种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该镜头镜筒具有:
镜头筒,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部;
第一透镜,其以外周部被密闭的状态固定于所述镜头筒的所述筒部的内侧;
第二透镜,其固定于所述镜头筒的所述筒部的内侧,并且该第二透镜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透镜排列配置;以及
密封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外周部,并且该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筒部的内周面紧贴,
在所述镜头筒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逃逸到所述筒部的外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头筒还具有:
透镜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一透镜;以及
连接部,其从所述透镜保持部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筒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口形成为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连接部的一部分。
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镜筒;以及
摄像元件,其配置在通过了所述镜头镜筒的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光所成像的位置。
CN202222195779.XU 2021-08-23 2022-08-19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2183321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5358 2021-08-23
JP2021135358A JP2023030302A (ja) 2021-08-23 2021-08-23 レンズ鏡筒、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鏡筒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2116U true CN218332116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8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95779.XU Active CN218332116U (zh) 2021-08-23 2022-08-19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30302A (zh)
CN (1) CN21833211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30302A (ja) 2023-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3556B2 (en) Camera module with contamination reduction feature
KR100691157B1 (ko) 포커싱 무조정형 카메라 모듈
US8891007B2 (en) Camera module with protective air ventilation channel
EP2788818B1 (en) Two part camera module
JP2006222501A (ja) 撮像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200192050A1 (en) Lens module
JP2016206536A (ja) カメラ装置の組立て方法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組立て方法
JP2018173435A (ja) 撮像装置
US20110013295A1 (en) Camera module
JP2008033010A (ja) 撮像装置
JP4264556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290527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218332116U (zh)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JP2018174361A (ja) 撮像装置
WO2018181888A1 (ja) 撮像装置
US20220413252A1 (en)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incorporating a lens assembly
JP2019208190A (ja) 撮像装置
KR101750796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1208355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499828B2 (ja) 撮像装置
JP201618957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8141827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8160757A (ja) 撮像装置
KR100621306B1 (ko) 화상 픽업 장치
KR101589499B1 (ko) 촬상 소자 위치 세팅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