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14967U -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14967U
CN218314967U CN202222508494.7U CN202222508494U CN218314967U CN 218314967 U CN218314967 U CN 218314967U CN 202222508494 U CN202222508494 U CN 202222508494U CN 218314967 U CN218314967 U CN 218314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mold
injection
mold b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084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厉东亮
鲁成山
孙平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City Huayi Plast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084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14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14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14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上述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及后模组件。其中,前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模件及第二前模件,第一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型腔;第二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前型腔。后模组件与前模组件连接,后模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后型腔,后型腔与第一前型腔连通,后型腔用于固定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时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上述的注塑模具使得经过两次注塑形成的成型件之间的精度较好,同时结合性较好。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成形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背景技术
模具成形设备是一种借助于模具生产各类成形毛坯或成形制件的工业设备。模具成形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制造业等领域。常见的模具成形设备包括:液压机、压铸机及塑料注射机等工业设备。其中,塑料注射机是一种利用注塑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成型设备。
在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对于超薄产品的注塑是采用分步注塑的方式进行注塑成型,首先通过注胶口进行注胶,胶液沿着流道进入型腔,在型腔中进行第一次固化成型,接着将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从模具上拆除下来,然后将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移至另一个新的模具内,再次进行注塑成型,得到一个新的成型产品。
然而,在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的拆除过程中,由于超薄产品的形状较薄,使得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在拆除过程中较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从而发生形变,导致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在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时,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的成型件与第一次注塑成型形成的成型件之间的精度较差。而且,在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的拆除过程中,需要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在冷却之后才能进行拆除,使得成型件等待的时间较长,导致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已经硬化,在对其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注入胶液时,胶液与第一次固化成型好的成型件之间的粘合度较差,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的成型件与第一次注塑成型形成的成型件之间的结合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得经过两次注塑形成的成型件之间的精度较好,同时结合性较好的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前模组件,所述前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模件及第二前模件,所述第一前模件与所述第二前模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型腔,所述第一前型腔用于产品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半成品;所述第二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前型腔,所述第二前型腔用于所述产品的第二次注塑成型;以及
后模组件,所述后模组件与所述前模组件连接,所述后模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后型腔,所述后型腔与所述第一前型腔连通,所述后型腔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所述半成品;
所述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所述前模组件时使所述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所述半成品进入所述第二前型腔内进行所述第二次注塑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模件包括第一模座及多个连接柱,每一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座,且每一所述连接柱还连接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一模座形成有卡接槽,所述第一模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模腔部、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及至少一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及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位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模座连接,所述第一模腔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及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前型腔形成于所述第一模腔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及所述第一前型腔的数目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前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前模件包括第二模座及多个所述连接柱,每一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形成有收纳腔,所述第二模座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模腔部及多个固定部,多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二模腔部环绕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固定部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模腔部,所述第二模腔部及每一所述固定部均位于所述收纳腔内并与所述第二模座连接,所述第二前型腔形成于所述第二模腔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腔部及所述第二前型腔的数目均为两个,所述第二模腔部与所述第二前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模组件包括后模座及多个避位环,多个所述避位环均设置于所述后模座的一侧外壁,所述后模座形成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模座包括至少一个后模腔部及多个扣合部,所述后模腔部形成有多个扣合通道,每一所述扣合部穿设于所述扣合通道并与所述后模腔部连接,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扣合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扣合部沿所述后模腔部环绕间隔设置,所述后模腔部及多个所述扣合部均连接于所述后模座,所述后型腔形成于所述后模腔部,所述后模腔部与所述后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模座设置有刻字组件,所述刻字组件包括刻字镶件、连接杆、弹性部及插接部,所述刻字镶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弹性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刻字镶件的一端,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弹性部的一端抵接,所述后模座形成有容纳槽、连接通道及插接通道,所述刻字镶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连接通道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弹性部的部分位于所述连接通道内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插接部穿设于所述插接通道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一种模具成形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注塑模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后模组件与前模组件连接,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时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在此过程中,无需将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从注塑模具中拆除下来,通过工具转动后模组件,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在转动的时候较难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
2、由于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在此过程中,无需等待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冷却之后才进行操作,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较快的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从而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未被硬化,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的胶液与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之间的粘合度较好,进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注塑模具的前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注塑模具的后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后模组件的后模座的刻字组件的其中一种状态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后模组件的后模座的刻字组件的另一状态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及后模组件。其中,前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模件及第二前模件,第一前模件与第二前模件并排设置,第一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型腔,第一前型腔用于产品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半成品;第二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前型腔,第二前型腔用于产品的第二次注塑成型。后模组件与前模组件连接,后模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后型腔,后型腔与第一前型腔连通,后型腔用于固定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时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
上述的注塑模具,由于后模组件与前模组件连接,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时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在此过程中,无需将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从注塑模具中拆除下来,通过工具转动后模组件,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在转动的时候较难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由于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在此过程中,无需等待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冷却之后才进行操作,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较快的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从而使得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未被硬化,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的胶液与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半成品之间的粘合度较好,进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包括前模组件100及后模组件200。其中,前模组件1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模件110及第二前模件120,第一前模件110与第二前模件120并排设置,第一前模件110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型腔1112a,第一前型腔1112a用于产品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半成品;第二前模件120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前型腔1212a,第二前型腔1212a用于产品的第二次注塑成型。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连接,后模组件200形成有至少一个后型腔2122,后型腔2122与第一前型腔1112a连通,后型腔2122用于固定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
后模组件200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100时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即,当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分离时,转动后模组件200,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2122进行转动,以使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也就是说,当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分离时,转动后模组件200,使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2122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对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最终形成产品。在本实施例中,后模组件200可以通过人工转动,也可以通过旋转气缸/旋转电缸驱动后模组件200,也可以通过机械手或其他驱动机构驱动后模组件200。
在本实施例中,当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分离时,分离后的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存在较大的间隙,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在转动时无法与前模组件100发生碰撞,半成品从第一前型腔1112a中脱离,半成品被固定于后型腔2122内,转动后模组件200时,半成品随着后模组件200一起转动,使半成品来到第二前型腔1212a的上方,将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合并,使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最终形成产品,待产品冷却之后,再次分离前模组件100与后模组件200,产品从第二前型腔1212a中脱离,产品被固定于后型腔2122内,将产品从后型腔2122内取出。
进一步地,第一前模件110与第二前模件120间隔设置。第一前模件110与第二前模件120以前模组件100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第二前型腔1212a在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时,后型腔2122还与第二前型腔1212a连通。第一前型腔1112a与第二前型腔1212a一一对应设置。后型腔2122的数目等于第一前型腔1112a的数目与第二前型腔1212a的数目之和。例如,后型腔2122的数目为(m+n),m,n均为整数,则第一前型腔1112a的数目为m,第二前型腔1212a的数目为n。
上述的注塑模具10,由于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连接,后模组件200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100时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也就是说,当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分离时,转动后模组件200,使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2122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对第一前型腔1112a注塑成型后形成的半成品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最终形成产品,在此过程中,无需将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从注塑模具10中拆除下来,通过工具转动后模组件200,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在转动的时候较难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由于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2122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在此过程中,无需等待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冷却之后才进行操作,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较快的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从而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未被硬化,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的胶液与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之间的粘合度较好,进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前模件110包括第一模座111及多个连接柱112,每一连接柱112连接于第一模座111,且每一连接柱112还连接于后模组件200,第一模座111形成有卡接槽1111,第一模座1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模腔部1112、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1113及至少一个第二卡接部1114,第一模腔部1112、第一卡接部1113及第二卡接部1114均位于卡接槽1111内并与第一模座111连接,第一模腔部1112还分别与第一卡接部1113及第二卡接部1114连接,第一前型腔1112a形成于第一模腔部1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腔部1112位于第一模座111的中部区域,以使作用于第一模座111的作用力沿着第一模座111作用时不断递减,从而使得作用于第一模腔部1112的作用力在第一模座111的缓冲下得到减少,进而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所受到的外力得到相应的减小,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在注塑成型时的形变减少,从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腔部1112、第一卡接部1113、第二卡接部1114及第一前型腔1112a的数目均为两个,第一模腔部1112、第一卡接部1113、第二卡接部1114与第一前型腔1112a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模腔部1112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卡接部1113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卡接部1114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模腔部1112、两个第一卡接部1113及两个第二卡接部1114均以第一模座111的中心轴线成轴对称分布,以使第一模腔部1112、第一卡接部1113及第二卡接部1114所受到的外力较均匀,即第一前型腔1112a所受到的外力较均匀,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在第一次注塑成型时所受到的外力较均匀,从而使得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的精度较好,进而使得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与经过第二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前模件120包括第二模座121及多个连接柱112,每一连接柱112连接于第二模座121,第二模座121形成有收纳腔1211,第二模座12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模腔部1212及多个固定部1213,多个固定部1213沿第二模腔部1212环绕间隔设置,每一固定部1213均连接于第二模腔部1212,第二模腔部1212及每一固定部1213均位于收纳腔1211内并与第二模座121连接,第二前型腔1212a形成于第二模腔部121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固定部1213用于固定第二次注塑成型时产品的位置,以使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位置较难被晃动,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时胶液与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粘合度较好,从而使得经过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模腔部1212及第二前型腔1212a的数目均为两个,第二模腔部1212与第二前型腔1212a一一对应设置,即第二前模件120可以同时对两个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两个第二前型腔1212a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互不影响,从而使得经过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模组件200包括后模座210及多个避位环220,多个避位环220均设置于后模座210的一侧外壁,后模座210形成有多个连接孔211,连接柱112穿设于连接孔211并与后模座210连接,连接柱112与连接孔211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前模组件100与后模组件200通过连接柱112进行连接,使得前模组件100与后模组件200之间的连接结构较简单,以使后模组件200能够较好地与前模组件100分离开来,从而使得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较方便地从第一前型腔1112a转移到第二前型腔1212a,进而使得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在转移的过程中的方便性较好。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模座210包括至少一个后模腔部212及多个扣合部217,后模腔部212形成有多个扣合通道2121,每一扣合部217穿设于扣合通道2121并与后模腔部212连接,扣合部217与扣合通道2121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扣合部217沿后模腔部212环绕间隔设置,后模腔部212及多个扣合部217均连接于后模座210,后型腔2122形成于后模腔部212,后模腔部212与后型腔2122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扣合部217穿设于扣合通道2121与后型腔2122的腔壁抵接,使每一扣合部217抵接于半成品的外表面,使得半成品的位置被每一扣合部217固定住,从而使得半成品脱离第一前型腔1112a后被固定于后型腔2122内。进一步地,扣合部217包括扣合体2171及扣合开关2172,扣合开关2172连接于扣合体2171的一端,扣合开关2172扣接于后模腔部212,扣合体2171穿设于扣合通道2121,扣合体2171的一端抵接于半成品的外表面;在注塑模具10完成两次注塑成型之前,扣合开关2172始终扣接于后模腔部212,使得扣合体2171的一端抵接于半成品的外表面,以使半成品被固定于后型腔2122内;在注塑模具10完成两次注塑成型之后得到最终的成品时,使扣合开关2172与后模腔部212分离,将扣合体2171从扣合通道2121中抽出,以使产品的位置被松开,然后,将产品从后型腔2122内取出。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型腔2122的数目为四个,四个后型腔2122间隔设置于后模座210,以使多个后型腔212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多个后型腔2122之间在同时进行注塑成型时较难互相干扰,从而使得注塑模具10的使用效率较高。
如图4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模座210设置有刻字组件213,刻字组件213包括刻字镶件2131、连接杆2132、弹性部2133及插接部2134,刻字镶件2131连接于连接杆2132的一端,弹性部2133连接于连接杆2132背离刻字镶件2131的一端,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靠近弹性部2133的一端抵接,后模座210形成有容纳槽214、连接通道215及插接通道216,刻字镶件2131位于容纳槽214内并与后模座210连接,连接杆2132穿设于连接通道215并与后模座210连接,弹性部2133的部分位于连接通道215内并与后模座210连接,插接部2134穿设于插接通道216并与后模座2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2133为弹簧结构;刻字镶件2131连接于连接杆2132的一端,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靠近弹性部2133的一端抵接,抽出插接部2134以使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分离,连接杆2132在弹性部2133的作用下向外弹出,以使刻字镶件2131脱离容纳槽214,将刻字镶件2131从连接杆2132中替换下来,更换新的刻字镶件2131于连接杆2132上,将新的刻字镶件2131按压进容纳槽214中,此时,弹性部2133处于压缩状态,将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抵接,以使连接杆2132的位置被固定住,从而实现在不拆模的情况下快速更换刻字镶件2131,使得注塑模具10的使用方便性较好。
如图4至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通道215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通道216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通道215的延伸方向与插接通道216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即插接部2134垂直连接于连接杆2132,使得插接部2134通过插接的方式来固定住连接杆2132的位置,从而使得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之间的连接方式较简单,进而使得插接部2134与连接杆2132之间的连接方便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模具成形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注塑模具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后模组件200与前模组件100连接,后模组件200用于在转动分离于前模组件100时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内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在此过程中,无需将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从注塑模具10中拆除下来,通过工具转动后模组件200,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在转动的时候较难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精度较好。
2、由于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随着后型腔2122进行转动,以使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进入第二前型腔1212a,在此过程中,无需等待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冷却之后才进行操作,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较快的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从而使得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在第二次注塑成型时未被硬化,使得第二次注塑成型的胶液与第一前型腔1112a内形成的半成品之间的粘合度较好,进而使得完成两次注塑成型后形成的产品之间的结合性较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模组件,所述前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模件及第二前模件,所述第一前模件与所述第二前模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前型腔,所述第一前型腔用于产品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半成品;所述第二前模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前型腔,所述第二前型腔用于所述产品的第二次注塑成型;以及
后模组件,所述后模组件与所述前模组件连接,所述后模组件形成有至少一个后型腔,所述后型腔与所述第一前型腔连通,所述后型腔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所述半成品;
所述后模组件用于在转动分离于所述前模组件时使所述第一前型腔内形成的所述半成品进入所述第二前型腔内进行所述第二次注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模件包括第一模座及多个连接柱,每一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座,且每一所述连接柱还连接于所述后模组件,所述第一模座形成有卡接槽,所述第一模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模腔部、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及至少一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及所述第二卡接部均位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模座连接,所述第一模腔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及所述第二卡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前型腔形成于所述第一模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及所述第一前型腔的数目均为两个,所述第一模腔部、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前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模件包括第二模座及多个所述连接柱,每一所述连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形成有收纳腔,所述第二模座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模腔部及多个固定部,多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二模腔部环绕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固定部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模腔部,所述第二模腔部及每一所述固定部均位于所述收纳腔内并与所述第二模座连接,所述第二前型腔形成于所述第二模腔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腔部及所述第二前型腔的数目均为两个,所述第二模腔部与所述第二前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组件包括后模座及多个避位环,多个所述避位环均设置于所述后模座的一侧外壁,所述后模座形成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柱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座包括至少一个后模腔部及多个扣合部,所述后模腔部形成有多个扣合通道,每一所述扣合部穿设于所述扣合通道并与所述后模腔部连接,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扣合通道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扣合部沿所述后模腔部环绕间隔设置,所述后模腔部及多个所述扣合部均连接于所述后模座,所述后型腔形成于所述后模腔部,所述后模腔部与所述后型腔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座设置有刻字组件,所述刻字组件包括刻字镶件、连接杆、弹性部及插接部,所述刻字镶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弹性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背离所述刻字镶件的一端,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弹性部的一端抵接,所述后模座形成有容纳槽、连接通道及插接通道,所述刻字镶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连接通道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弹性部的部分位于所述连接通道内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所述插接部穿设于所述插接通道并与所述后模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接通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10.一种模具成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模具。
CN202222508494.7U 2022-09-21 2022-09-21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Active CN218314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8494.7U CN218314967U (zh) 2022-09-21 2022-09-21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08494.7U CN218314967U (zh) 2022-09-21 2022-09-21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14967U true CN218314967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38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08494.7U Active CN218314967U (zh) 2022-09-21 2022-09-21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14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314967U (zh)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CN103101157A (zh) 一种注塑模具模架
CN115351999A (zh) 注塑模具及模具成形设备
CN215703624U (zh) 层叠注塑模具
CN213919391U (zh) 超声微注塑成型系统
CN214324086U (zh) 一种注塑机用的合模装置
JP2979238B2 (ja) 多数成形品の同時成形方法とその装置
WO2015055799A1 (en) Injection molding and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lding and assembling a plurality of two different molded parts
WO2004033175A3 (en) Rotating turret molding machine and associated process
CN112372957A (zh) 超声微注塑成型系统
CN212472239U (zh) 电动牙刷大身模具结构
CN210026160U (zh) 一种用于发夹生产的拆分模具
CN216708187U (zh) 一种挂壁式充电盒底座模具
CN216544533U (zh) 具有顶出机构的模具
CN210148606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型腔的组合模具
CN218557823U (zh) 孔位对位装置及注射成型模具
JP2002264170A (ja)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射出成形機
CN217346466U (zh) 一种用于多物料成型的注塑模具
CN217891666U (zh) 一种塑胶制品制作用成型模具
CN212636483U (zh) 一种带有抽拉机构的转轴开关模具
CN219768922U (zh) 一种塑料卡箍的注胶模具
CN214645594U (zh) 一种中控箱下骨架注塑模具的分步脱模结构
CN209755854U (zh) 一种刹车线固定件的模具
CN214447879U (zh) 中心管模具
CN211763017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双色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