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70601U -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70601U
CN218270601U CN202222627633.8U CN202222627633U CN218270601U CN 218270601 U CN218270601 U CN 218270601U CN 202222627633 U CN202222627633 U CN 202222627633U CN 218270601 U CN218270601 U CN 218270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moving mechanism
assembly
station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76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扬虎
连登伟
赵家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76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70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70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70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尺寸测量领域,提供一种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尺寸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与第一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不同。第一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一物体经过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第二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物体经过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被设置为:当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物体经过第一检测工位时,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经过第二检测工位;当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物体经过第二检测工位时,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经过第一检测工位。尺寸测量装置可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完成两个物体的检测作业,从而可提高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尺寸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池装配完成后,往往需要通过尺寸测量装置对电池的长度、宽度、高度、平面度等尺寸进行检测,以便于检验电池是否合格。然而,现有用于检测电池尺寸的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较低,影响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用于检测电池尺寸的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较低,影响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尺寸测量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组件,设于第一检测工位,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组件,设于第二检测工位,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不同;
第一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旁侧,用于带动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以及
第二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旁侧,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被设置为: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二检测工位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可先通过第一移动机构获取待测的第一物体,并带动第一物体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对第一物体进行相应检测;同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获取待测的第二物体,并带动第二物体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对第二物体进行相应检测。在第一检测组件完成对第一物体的检测且第二检测组件完成对第二物体的检测后,可再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物体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对第一物体进行相应检测,同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对第二物体进行检测。基于此,即可通过检测参量不同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对两个物体(即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进行交替检测,而实现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完成两个物体的检测作业,从而可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
相对于通过增加尺寸测量装置的数量来提高批量物体的整体检测效率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可避免大幅增加成本。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可在避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可适用于批量物体例如批量电池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批量物体例如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促使第一检测组件与第二检测组件至少共用部分平面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压缩尺寸测量装置整体所需占用的平面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布置路径为竖直方向,第一移动机构可通过带动第一物体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第一物体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之间,第二移动机构可通过带动第二物体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第二物体移动于第二检测工位和第一检测工位之间,从而可实现简洁化第一移动机构的相关控制程序以及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物体移动的移动路径,可相应缩小第一移动机构带动第一物体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之间的耗时,可实现简洁化第二移动机构的相关控制程序以及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移动的移动路径,可相应缩小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之间的耗时,从而可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有效提高批量物体的整体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为二维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为三维检测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第一检测组件为用于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二维检测的二维检测组件,使第二检测组件为用于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三维检测的三维检测组件,而促使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功能不同,促使第一检测组件所检测的物体参量与第二检测组件所检测的物体参量不同,从而可利于综合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相对全面地完成物体的尺寸测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业相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检测组件可通过一个或多个工业相机,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二维图像采集,以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的长度、宽度等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业相机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所述工业相机靠近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置,另一部分所述工业相机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物体待由第一检测组件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一移动机构可带动第一物体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靠近第一移动机构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一移动机构的部分工业相机对第一物体进行相应检测。当第二物体待由第一检测组件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二移动机构可带动第二物体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靠近第二移动机构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二移动机构的部分工业相机对第二物体进行相应检测。基于此,一方面,可有效错开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在第一检测工位的停留区域,从而可较大程度地降低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发生干涉的风险。另一方面,可相对分离出负责检测第一物体的工业相机和负责检测第二物体的工业相机,从而可简化反复调整工业相机的位置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相应提高批量物体的整体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三维扫描仪。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检测组件可通过一个或多个三维扫描仪,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三维图像采集,以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扫描仪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所述三维扫描仪用于检测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的第一侧,另一部分所述三维扫描仪用于检测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的第二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物体处于第二检测工位时,可通过一部分三维扫描仪朝向物体的第一侧,并对物体的第一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同时通过另一部分三维扫描仪朝向物体的第二侧,并对物体的第二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从而可便于综合对物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三维图像采集数据,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并可简化“多次旋转物体,以将物体的多侧面多次调整至朝向三维扫描仪”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第二检测组件及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可相应提高批量物体的整体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扫描仪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三维扫描仪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移动机构将第一物体移动至两个三维扫描仪之间的第二检测工位,并将第一物体的一侧面调整至正对其中一个三维扫描仪时,第一物体的另一侧面可同时实现正对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同理,当第二移动机构将第二物体移动至两个三维扫描仪之间的第二检测工位,并将第二物体的一侧面调整至正对其中一个三维扫描仪时,第二物体的另一侧面可同时实现正对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基于此,即可通过两个三维扫描仪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的相对两侧面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并基于所采集的三维图像信息,高效、快速、精准地得到物体的相对两侧面的各自的平面度、最凸点、最凹点、平均值,高效、快速、精准地计算得出物体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平均距离,高效、快速、精准地得到物体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高度。从而可简化“多次旋转物体,以将物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多次调整至正对三维扫描仪”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第二检测组件及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相应提高批量物体的整体检测效率。并且,还可相应减少三维扫描仪的使用数量,可相应简化第二检测组件的结构,可相应降低第二检测组件及尺寸测量装置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相对设置,并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另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相对拉远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可利于优化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的布局,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发生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多个工业相机,各所述工业相机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之间呈线性排布,且相互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相对均衡、优化各工业相机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之间的排布情况,从而利于保障负责检测第一物体的工业相机对第一物体的检测效果,利于保障负责检测第二物体的工业相机对第二物体的检测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组件、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一对一连接的两个旋转组件,以及与两个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的机械臂,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体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旋转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同步转动,所述机械臂用于带动两个所述旋转组件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移动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移动机构可通过两个夹持组件共同夹持第一物体,而实现稳固获取第一物体;可通过高自由度、高灵活度的机械臂,带动两个旋转组件和两个夹持组件在三维空间中移动,而实现快速、定位精准地将被夹持的第一物体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之间;在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均可通过两个旋转组件驱动两个夹持组件同步转动,而实现将第一物体的待测面正对第一检测组件或第二检测组件,从而可便于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分别对第一物体进行可靠的高精度检测。由此,第一移动机构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的支撑座、均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且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夹持驱动器,两个所述夹持件共同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夹持组件可通过支撑座与旋转组件连接,以构建夹持组件和旋转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通过支撑座对夹持驱动器和两个夹持件进行可靠支撑;夹持组件还可通过夹持驱动器驱动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以实现夹持第一物体的一侧,或驱动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以实现松开第一物体的一侧;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夹持组件的夹持性能。并且,可使夹持组件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物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靠近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凸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边缘。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撑座可在对夹持驱动器和两个夹持件进行可靠支撑的基础上,通过支撑台阶对第一物体的对应侧进行支撑,而实现保障并提高夹持组件对第一物体的夹持效果,实现稳定第一物体在被夹持组件夹持期间的状态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移动机构可直接参考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设计进行设置,基于此,可简化掉第二移动机构的额外设计流程,且可保障第二移动机构能够灵活、快速、定位精准地将第二物体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尺寸测量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所述尺寸测量装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尺寸测量装置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尺寸测量系统可通过尺寸测量装置完成物体的尺寸检测,并通过与尺寸测量装置中的部分或全部机构电连接的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从而可系统化地实现物体的检测作业,具有较佳的使用性能和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尺寸测量装置,11-第一检测组件,111-第一检测工位,112-工业相机;12-第二检测组件,121-第二检测工位,122-三维扫描仪;13-第一移动机构,131-夹持组件,1311-支撑座,1312-夹持件,1313-夹持驱动器,1314-支撑台阶,132-旋转组件,133-机械臂;14-第二移动机构;
20-物体,21-第一物体,22-第二物体,23-电池模组,d1-电池模组的长度,d2-电池模组的宽度,d3-电池模组的高度,d4-电芯底部和端板底部之间的距离,231-端板,2311-固定孔,2312-端板的边角,232-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在电池装配完成后,往往需要通过尺寸测量装置对电池的长度、宽度、高度、平面度等尺寸进行检测,以便于检验电池是否合格。然而,相关的尺寸测量装置一次仅可对一个电池进行检测,检测效率较低,尤其当应用于批量电池的检测时,会影响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
对此,相关行业通常通过增加尺寸测量装置的数量,以通过多个尺寸测量装置并行地对多个电池进行检测,而实现提高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但这样,无疑会大幅增加成本。基于此,如何在避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测量装置,能够通过检测参量不同的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对两个物体进行交替检测,而实现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完成两个物体的检测作业,从而可在避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的检测效率,使得尺寸测量装置可适用于批量电池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测量装置10,可用于对物体20的长度、宽度、高度、平面度等物理量中的至少一者进行检测,以便于检验物体20是否合格。其中,物体20指代的是待由尺寸测量装置10进行尺寸测量的结构,不限制形态、种类,例如物体20可以是电池。当物体20为电池时,电池可以是电池单体,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等;电池也可以是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电压和容量的模块化结构,例如图3所示的电池模组23、电池包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尺寸测量装置10包括第一检测组件11、第二检测组件12、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第一检测组件11设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用于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检测。第二检测组件12设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用于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检测,第二检测组件12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一检测组件11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第一移动机构13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旁侧,用于带动第一物体21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第二移动机构14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旁侧,第二移动机构14用于带动第二物体22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被设置为:当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时,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经过第二检测工位121;当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经过第二检测工位121时,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组件11为具有检测功能的模块结构,可用于检测物体20的一部分尺寸,本实施例对第一检测组件11的具体结构、具体检测功能暂不做限定。
第一检测组件11位于第一检测工位111中。第一检测组件11在第一检测工位111可以维持固定不动,也可以在相应机构的带动下发生移动、调整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一检测工位111涵盖第一检测组件11所占用的空间以及第一检测组件11的检测区域。当任意物体20被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时,物体20将进入第一检测组件11的检测区域,此时,第一检测组件11可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相应检测,而测得物体20的一部分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检测组件12为具有检测功能的模块结构,可用于检测物体20的另一部分尺寸。本实施例对第二检测组件12的具体结构、具体检测功能暂不做限定。
第二检测组件12位于第二检测工位121中,本实施例对第二检测组件12和第一检测组件11的布置路径暂不做限定。第二检测组件12在第二检测工位121可以维持固定不动,也可以在相应机构的带动下发生移动、调整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第二检测工位121涵盖第二检测组件12所占用的空间以及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区域。当任意物体20被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时,物体20将进入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区域,此时,第二检测组件12可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相应检测,而测得物体20的一部分尺寸。
第二检测组件12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一检测组件11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例如当第一检测组件11用于检测物体20的长度、宽度时,第二检测组件12用于检测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其中,可通过使第二检测组件12所具有的检测功能与第一检测组件11所具有的检测功能相同,但第二检测组件12所使用的检测功能与第一检测组件11所使用的检测功能不同,而促使第二检测组件12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一检测组件11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或,可通过使第二检测组件12所具有的检测功能与第一检测组件11所具有的检测功能不同,而促使第二检测组件12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一检测组件11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物体21指代在每个检测周期内被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移动的物体20。第一物体21在不同检测周期可能指代不同的物体20。
第一移动机构13为二维以上的多维移动机构。第一移动机构13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旁侧,例如可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左侧。
第一移动机构13可获取待测的第一物体21,并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其中,第一移动机构13可带动第一物体21先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再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或第一移动机构13可带动第一物体21先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再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本实施例对此暂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物体22指代在每个检测周期内被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移动的物体20。相同检测周期内,第二物体22与第一物体21可以是相同结构的物体20,也可以是不同结构的物体20,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二物体22在不同检测周期可能指代不同的物体20。
第二移动机构14为二维以上的多维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14和第一移动机构13可以是相同结构,也可以是不同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二移动机构14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旁侧,第二移动机构14和第一移动机构13可设置在相同侧、相邻侧或相对侧,只要第二移动机构14与第一移动机构13不干涉,例如第二移动机构14可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右侧。
第二移动机构14可获取待测的第二物体22,并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其中,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先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再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或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先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再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本实施例对此暂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被设置为:当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时,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经过第二检测工位121;当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经过第二检测工位121时,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经过第一检测工位111。
其中,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二者中的其中一个的动作,可以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二者中的另外一个的动作为参考或触发调节。也可以是直接由中央控制模块对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进行分别、单独控制。
示例地,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在检测周期内的动作流程可参考为:首先,第一移动机构13可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11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同时,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在第一检测组件11完成对第一物体21的检测且第二检测组件12完成对第二物体22的检测后,第一移动机构13可再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同时,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11对第二物体22进行检测;而最终通过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结果综合完成第一物体21的尺寸测量,同时通过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结果综合完成第二物体22的尺寸测量。从而可实现在同一个检测周期内完成两个物体20(即第一物体21和第二物体22)的尺寸测量。
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移动机构13对第一物体21的移动路径规划、第二移动机构14对第二物体22的移动路径规划、物体20在第一检测组件11的姿态调整需要、物体20在第二检测组件12的姿态调整需要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当第一物体21抵达第一检测工位111时,第二物体22还没完全抵达第二检测工位121”等情况,因此,本实施例不限制“两个物体20在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的时间严格相同”,即两个物体20在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的时间可以不是严格相同的。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10,可先通过第一移动机构13获取待测的第一物体21,并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11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同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14获取待测的第二物体22,并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在第一检测组件11完成对第一物体21的检测且第二检测组件12完成对第二物体22的检测后,可再通过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以经由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同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以经由第一检测组件11对第二物体22进行检测。基于此,即可通过检测参量不同的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对两个物体20(即第一物体21和第二物体22)进行交替检测,而实现在一个检测周期内完成两个物体20的检测作业,从而可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
相对于通过增加尺寸测量装置10的数量来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10可避免大幅增加成本。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尺寸测量装置10可在避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可适用于批量物体20例如批量电池的检测,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批量物体20例如批量电池的整体检测效率。
可选地,当尺寸测量装置10应用于批量物体20的检测时,可考虑将尺寸测量装置10与流水线进行对接,以使得待测物体20可随流水线抵达尺寸测量装置10,完成检测的物体20可被送回流水线并送走,如此设置,有助于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沿竖直方向z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竖直方向z指的是重力方向。在尺寸测量装置10的正常摆放状态下,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沿竖直方向z间隔设置,即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组件11可设于第二检测组件12的上方,并与第二检测组件12间隔设置。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组件11可设于第二检测组件12的下方,并与第二检测组件12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促使第一检测组件11与第二检测组件12至少共用部分平面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压缩尺寸测量装置10整体所需占用的平面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布置路径为竖直方向z,第一移动机构13可通过带动第一物体21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第二移动机构14可通过带动第二物体22升降移动,而实现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于第二检测工位121和第一检测工位111之间,从而可实现简洁化第一移动机构13的相关控制程序以及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的移动路径,可相应缩小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的耗时,可实现简洁化第二移动机构14的相关控制程序以及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的移动路径,可相应缩小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的耗时,从而可有效提高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有效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布置路径可不限制为竖直方向,例如可为水平方向,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11为二维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12为三维检测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组件11可为用于二维(2D)检测的二维检测组件,而第二检测组件12则为用于三维(3D)检测的三维检测组件。即,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功能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第一检测组件11为用于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二维检测的二维检测组件,使第二检测组件12为用于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三维检测的三维检测组件,而促使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功能不同,促使第一检测组件11所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二检测组件12所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从而可利于综合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结果,相对全面地完成物体21的尺寸测量。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也可以使用相同结构的检测设备,但使用检测设备中的不同功能,而促使第一检测组件11所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与第二检测组件12所检测的物体20参量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11包括至少一个工业相机1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组件11包括一个或多个工业相机112。工业相机112可为但不限于为基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芯片的相机。工业相机112可用于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二维图像采集,并将采集数据传输给相应的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11可基于工业相机112的采集数据,测得物体20的长度、宽度等尺寸。
示例地,如图3所示,假设第一检测组件11所检测的物体20为电池模组23,基于工业相机112,第一检测组件11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长度d1和宽度d2,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电芯232底部和端板231底部之间的距离d4,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端板231上的各固定孔2311的相关尺寸参数,等等。
其中,第一检测组件11基于一个或多个工业相机112测得物体20的长度、宽度等尺寸的方法可参考一般方法:首先,将一个或多个工业相机112标定在同一坐标系下;其次,通过工业相机112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二维图像采集,并处理所采集的二维图像信息,得到物体20的边缘信息;其次,对物体20的一侧边缘信息进行合并,拟合出一条直线;其次,计算物体20的另一侧边缘到拟合直线的距离,即可计算得出物体20在两条边缘之间的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检测组件11可通过一个或多个工业相机112,对处于第一检测工位111的物体20进行二维图像采集,以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20的长度、宽度等尺寸。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工业相机112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工业相机112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设置,另一部分工业相机112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相机112的设置数量为多个,即工业相机112的设置数量至少为两个。
以第一检测组件11的中心线L为参考,一部分工业相机112可设置在该中心线相对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一侧,另一部分工业相机112可设置在该中心线相对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一侧。其中,各工业相机112可呈线性排布,或可呈矩阵排布,或可呈不规则排布,本实施例对各工业相机112的具体排布方式暂不做唯一限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物体21待由第一检测组件11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一移动机构13可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部分工业相机112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当第二物体22待由第一检测组件11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部分工业相机112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基于此,一方面,可有效错开第一物体21和第二物体22在第一检测工位111的停留区域,从而可较大程度地降低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发生干涉的风险。另一方面,可相对分离出负责检测第一物体21的工业相机112和负责检测第二物体22的工业相机112,从而可简化反复调整工业相机112的位置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相应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工业相机112的设置数量可为一个,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基于此,当第一移动机构13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区域时,工业相机112可在相应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位置,再由工业相机112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反之,当第二移动机构14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区域时,工业相机112可在相应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位置,再由工业相机112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机构13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一侧,第二移动机构14与第一移动机构13相对设置,并设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移动机构14与第一移动机构13分设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相对两侧,具体地,第一移动机构13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远离第二移动机构14的一侧,第二移动机构14设置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远离第一移动机构13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相对拉远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之间的距离,可利于优化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的布局,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发生干涉的风险。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组件11包括多个工业相机112,各工业相机112在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之间呈线性排布,且相互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移动机构14与第一移动机构13分设在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的相对两侧的前提下,各工业相机112可在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之间沿一条直线依次间隔排布。
示例地,如图1所示,工业相机112的设置数量为三个,三个工业相机112在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之间沿一条直线依次间隔排布,基于此,当第一物体21待由第一检测组件11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一移动机构13可带动第一物体21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一移动机构13的左侧工业相机112和中间工业相机112共同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当第二物体22待由第一检测组件11进行相应检测时,第二移动机构14可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的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区域,并由相对靠近第二移动机构14的右侧工业相机112和中间工业相机112共同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由此,即可有效错开第一物体21和第二物体22在第一检测工位111的停留区域,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发生干涉的风险;可相对分离出负责检测第一物体21的工业相机112和负责检测第二物体22的工业相机112,以简化反复调整工业相机112的位置等相关动作,提高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可共用中间工业相机112,以既用于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又用于对第二物体22进行相应检测,从而可相应节省工业相机112的使用数量,节省第一检测组件11及尺寸测量装置10的成本。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相对均衡、优化各工业相机112在第一移动机构13和第二移动机构14之间的排布情况,从而利于保障负责检测第一物体21的工业相机112对第一物体21的检测效果,利于保障负责检测第二物体22的工业相机112对第二物体22的检测效果。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组件12包括至少一个三维扫描仪12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检测组件12包括一个或多个三维扫描仪122。三维扫描仪122可用于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三维(3D)图像采集,其采集的数据用于供相应的控制器进行处理。第二检测组件12可基于三维扫描仪122的采集数据,测得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
示例地,如图3所示,假设第二检测组件12所检测的物体20为电池模组23,基于三维扫描仪122,第二检测组件12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高度d3,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电芯232底部的平面度,可测得电池模组23的端板231的边角2312的平面度,等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检测组件12可通过一个或多个三维扫描仪122,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三维图像采集,以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扫描仪122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用于检测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的第一侧,另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用于检测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的第二侧。
需要说明的是,三维扫描仪122的数量为多个,即三维扫描仪1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多个三维扫描仪122的检测区域共同形成第二检测组件12的检测区域。
当物体20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时,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朝向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的第一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一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同时,另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二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二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为相邻侧或相对侧,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物体20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时,可通过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一侧,并对物体20的第一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同时通过另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二侧,并对物体20的第二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从而可便于综合对物体2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三维图像采集数据,相对精准地测得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并可简化“多次旋转物体20,以将物体20的多侧面多次调整至朝向三维扫描仪122”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第二检测组件12及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可相应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
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三维扫描仪1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三维扫描仪122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三维扫描仪122中,任意一个三维扫描仪122均朝向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122进行设置,使得两个三维扫描仪122之间的区域为两个三维扫描仪122的检测区域。
其中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一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一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二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二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相对侧。换言之,两个三维扫描仪122分别用于对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组件12基于两个三维扫描仪122测得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可参考一般方法为:首先,将两个三维扫描仪122标定在同一坐标系下;其次,将待测物体20移动至两个三维扫描仪122之间,并使物体20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正对两个三维扫描仪122;其次,通过两个三维扫描仪122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并处理所采集的三维图像信息,得到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的各自的平面度、最凸点、最凹点、平均值,还可计算得到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平均距离,以得到物体20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移动机构13将第一物体21移动至两个三维扫描仪122之间的第二检测工位121,并将第一物体21的一侧面调整至正对其中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时,第一物体21的另一侧面可同时实现正对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122。同理,当第二移动机构14将第二物体22移动至两个三维扫描仪122之间的第二检测工位121,并将第二物体22的一侧面调整至正对其中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时,第二物体22的另一侧面可同时实现正对另外一个三维扫描仪122。基于此,即可通过两个三维扫描仪122对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并基于所采集的三维图像信息,高效、快速、精准地得到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的各自的平面度、最凸点、最凹点、平均值,高效、快速、精准地计算得出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平均距离,高效、快速、精准地得到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高度。从而可简化“多次旋转物体20,以将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多次调整至正对三维扫描仪122”等相关动作,从而可相应提高第二检测组件12及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效率,相应提高批量物体20的整体检测效率。并且,还可相应减少三维扫描仪122的使用数量,可相应简化第二检测组件12的结构,可相应降低第二检测组件12及尺寸测量装置10的成本。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三维扫描仪122的设置数量可为三个以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此实施方式中,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可朝向处于第二检测工位121的物体20的第一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一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另一部分三维扫描仪122朝向物体20的第二侧,并用于对物体20的第二侧进行三维图像采集;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相对侧。如此设置,可在简化“多次旋转物体20,以将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多次调整至正对三维扫描仪122”等相关动作以实现高效检测的基础上,相应提高第二检测组件12及尺寸测量装置10的检测精度。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三维扫描仪122的设置数量可为一个,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示例地,第二检测组件12基于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测得物体20的高度、平面度等尺寸可参考一般方法为:首先,将一个三维扫描仪122标定在预设坐标系下;其次,将待测物体20移动至三维扫描仪122的检测范围,并将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中的其中一个侧面调整至正对三维扫描仪122;其次,通过三维扫描仪122对物体20朝向其的侧面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并处理所采集的三维图像信息,得到物体20的该侧面的平面度、最凸点、最凹点、平均值;其次,将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中的另外一个侧面调整至正对三维扫描仪122;其次,通过三维扫描仪122对物体20朝向其的侧面进行三维图像采集,并处理所采集的三维图像信息,得到物体20的该侧面的平面度、最凸点、最凹点、平均值;其次,可综合数据,计算得到物体20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平均距离,以得到物体20的高度。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机构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组件131、与两个夹持组件131一对一连接的两个旋转组件132,以及与两个旋转组件132连接的机械臂133,两个夹持组件131分别用于夹持第一物体21的相对两侧,两个旋转组件132用于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31同步转动,机械臂133用于带动两个旋转组件132和两个夹持组件13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组件131为具有夹持功能的组件,本实施例对夹持组件131的具体构造暂不做限定。以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为参考,两个夹持组件131中的其中一个相对设置在第一物体21的一侧,并用于对第一物体21的该侧进行夹持;两个夹持组件131中的另外一个相对设置在第一物体21的另一侧,并用于对第一物体21的该侧进行夹持。其中,第一物体21被两个夹持组件131夹持的相对两侧,可为第一物体21沿长度方向a的相对两侧,或可为第一物体21沿宽度方向b的相对两侧,或可为第一物体21沿高度方向h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组件132的设置数量与夹持组件131的设置数量相同。其中一个旋转组件132连接在其中一个夹持组件131的远离另外一个夹持组件131的一侧,另外一个旋转组件132连接在另外一个夹持组件131的远离其中一个夹持组件131的一侧。每个旋转组件132均用于驱动与其连接的夹持组件131转动,转动幅度最大可达360°,本实施例对旋转组件132的具体构造暂不做限定。由于两个夹持组件131共同夹持一个第一物体21,两个旋转组件132需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31保持同步转动,即保持同向、同转动角度、同速的转动,以降低损伤第一物体21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臂133可以为具有六自由度的机械手,高灵活度,且作业高速、高精度。本实施例对机械臂133的具体构造暂不做限定。机械臂133的末端与两个旋转组件132连接,机械臂133可驱动其末端在三维空间中移动,而实现经由机械臂133的末端联动两个旋转组件132和两个夹持组件131在三维空间中同步移动,从而可按规划路径将两个夹持组件131所夹持的第一物体21定位精准地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以便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分别对第一物体21进行检测。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机械臂133可替换为能够实现带动两个旋转组件132和两个夹持组件13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的其他常规机构,例如,包括滑轨和滑块的直线模组,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基于本实施例的结构,第一移动机构13的运作原理可参考为:先通过一个夹持组件131对待测的第一物体21的一侧进行夹持,并通过另一个夹持组件131对第一物体21的另一侧进行夹持,而完成第一物体21的获取;再通过机械臂133按规划路径,将两个旋转组件132、两个夹持组件131及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快速、定位精准地移动至第一检测工位111;再通过两个旋转组件132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31及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同步转动,而实现将第一物体21的待测面正对第一检测组件11,以便于第一检测组件11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在第一检测组件11完成第一物体21的检测后,第一移动机构13可再通过机械臂133按规划路径,将两个旋转组件132、两个夹持组件131及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快速、定位精准地移动至第二检测工位121;再通过两个旋转组件132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31及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同步转动,而实现将第一物体21的待测面正对第二检测组件12,以便于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一物体21进行相应检测。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移动机构13可通过两个夹持组件131共同夹持第一物体21,而实现稳固获取第一物体21;可通过高自由度、高灵活度的机械臂133,带动两个旋转组件132和两个夹持组件131在三维空间中移动,而实现快速、定位精准地将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在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均可通过两个旋转组件132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31同步转动,而实现将第一物体21的待测面正对第一检测组件11或第二检测组件12,从而可便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分别对第一物体21进行可靠的高精度检测。由此,第一移动机构13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31包括与旋转组件132连接的支撑座1311、均安装于支撑座1311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1312,以及安装于支撑座1311且用于驱动两个夹持件131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夹持驱动器1313,两个夹持件1312共同用于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座1311为具有支撑效用的物体,本实施例对支撑座1311的具体形态、尺寸不做限定。支撑座1311的一侧与旋转组件132连接,以构建夹持组件131和旋转组件132之间的连接关系;支撑座1311的另一侧安装、连接有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并可对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发挥可靠的支撑效用。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件1312可为但不限于为板状结构。夹持件131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夹持件1312相对设置,可共同用于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具体地,以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为参考,夹持组件131设置在第一物体21的一侧,两个夹持件1312分布在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相对两侧,两个夹持件1312共同用于夹持第一物体21的该侧。示例地,如图2所示,夹持组件131设置在第一物体21的沿长度方向a的一侧,两个夹持件1312分布在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沿宽度方向b的相对两侧,两个夹持件1312共同用于夹持第一物体21的该侧。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均安装于支撑座1311,在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被支撑座1311支撑的基础上,两个夹持件1312具有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自由度,夹持驱动器1313可提供促使两个夹持件131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驱动力。两个夹持件1312在相互靠近时可实现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两个夹持件1312在相互远离时可实现松开第一物体21的一侧。其中,夹持驱动器1313可为但不限于为电机、气缸等等。
具体地,可通过设计夹持件1312与支撑座1311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两个夹持件1312具有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自由度;可通过设计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夹持驱动器1313可为一个或两个夹持件1312提供驱动力。示例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夹持件1312与支撑座1311滑动连接,夹持驱动器1313和与支撑座1311滑动连接的夹持件1312连接,基于此,与支撑座1311滑动连接的夹持件1312即可在夹持驱动器1313的驱动下,相对于支撑座1311沿靠近或远离另一夹持件1312的方向移动,而使得两个夹持件1312能够相互靠近并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使得两个夹持件1312能够相互远离并松开第一物体21的一侧。示例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夹持件1312与支撑座1311转动连接,夹持驱动器1313和与支撑座1311转动连接的夹持件1312连接,基于此,与支撑座1311转动连接的夹持件1312即可在夹持驱动器1313的驱动下,相对于支撑座1311朝靠近或远离另一夹持件1312的方向转动,而使得两个夹持件1312能够相互靠近并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使得两个夹持件1312能够相互远离并松开第一物体21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夹持组件131可通过支撑座1311与旋转组件132连接,以构建夹持组件131和旋转组件132之间的连接关系,并通过支撑座1311对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进行可靠支撑;夹持组件131还可通过夹持驱动器1313驱动两个夹持件1312相互靠近以实现夹持第一物体21的一侧,或驱动两个夹持件1312相互远离以实现松开第一物体21的一侧;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夹持组件131的夹持性能。并且,可使夹持组件131能够适应不同宽度的物体20。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1311靠近第一物体21的一侧凸设有支撑台阶1314,支撑台阶1314用于支撑第一物体21的一侧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台阶1314为支撑座1311靠近第一物体21的一侧凸设形成的呈台阶状的部位。在夹持组件131对第一物体21的一侧进行夹持的过程中,支撑座1311可将支撑台阶1314与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边缘(即底部棱角)限位配合,而实现对第一物体21的该侧进行支撑。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撑座1311可在对夹持驱动器1313和两个夹持件1312进行可靠支撑的基础上,通过支撑台阶1314对第一物体21的对应侧进行支撑,而实现保障并提高夹持组件131对第一物体21的夹持效果,实现稳定第一物体21在被夹持组件131夹持期间的状态稳定性。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物体21沿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长度即支撑台阶1314沿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以被夹持的第一物体21为参考,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基本对应第一物体21被夹持组件131夹持侧的延伸方向。第一物体21沿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即第一物体21被夹持组件131夹持侧的延伸长度。示例地,如图2所示,夹持组件131设置在第一物体21的沿长度方向a的一侧,可对第一物体21的沿长度方向a的一侧进行夹持,基于此,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基本对应第一物体21的宽度方向b,第一物体21沿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基本为第一物体21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一物体21沿支撑台阶1314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使得支撑台阶1314仅支撑第一物体21的一侧的局部,而露出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各边角,基于此,即可在保障夹持组件131对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夹持效果的基础上,露出第一物体21的该侧的各边角,以便于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能够检测到第一物体21的棱边、边角,从而可保障第一检测组件11和第二检测组件12对第一物体21的检测效果和检测精度。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机构14与第一移动机构13的结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移动机构14可与第一移动机构13采用相同的结构设计,即可参考第一移动机构13设置夹持组件131、旋转组件132和机械臂133,本实施例在此不对第二移动机构14的具体结构进行重复赘述。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机构14也可与第一移动机构13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只要第二移动机构14能够实现带动第二物体22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移动机构14可直接参考第一移动机构13的结构设计进行设置,基于此,可简化掉第二移动机构14的额外设计流程,且可保障第二移动机构14能够灵活、快速、定位精准地将第二物体22移动于第一检测工位111和第二检测工位121之间。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尺寸测量系统,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以及尺寸测量装置10,控制器与尺寸测量装置1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可与尺寸测量装置10中的部分或全部机构电连接,控制器可用于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尺寸测量系统可通过尺寸测量装置10完成物体20的尺寸检测,并通过与尺寸测量装置10中的部分或全部机构电连接的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从而可系统化地实现物体20的检测作业,具有较佳的使用性能和检测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组件,设于第一检测工位,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组件,设于第二检测工位,用于对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检测的物体参量不同;
第一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旁侧,用于带动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以及
第二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旁侧,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用于带动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
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被设置为: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当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物体经过所述第二检测工位时,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带动第二物体经过所述第一检测工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为二维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为三维检测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工业相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业相机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所述工业相机靠近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置,另一部分所述工业相机靠近所述第二移动机构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三维扫描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扫描仪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所述三维扫描仪用于检测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的第一侧,另一部分所述三维扫描仪用于检测处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物体的第二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扫描仪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三维扫描仪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相对设置,并设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另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多个工业相机,各所述工业相机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之间呈线性排布,且相互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组件、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一对一连接的两个旋转组件,以及与两个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的机械臂,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体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旋转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同步转动,所述机械臂用于带动两个所述旋转组件和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移动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和所述第二检测工位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与所述旋转组件连接的支撑座、均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且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夹持驱动器,两个所述夹持件共同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靠近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凸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物体的一侧边缘。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相同。
15.一种尺寸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尺寸测量装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尺寸测量装置电连接。
CN202222627633.8U 2022-10-08 2022-10-08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Active CN218270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633.8U CN218270601U (zh) 2022-10-08 2022-10-08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7633.8U CN218270601U (zh) 2022-10-08 2022-10-08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70601U true CN218270601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4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7633.8U Active CN218270601U (zh) 2022-10-08 2022-10-08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706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9062A (zh) * 2024-01-18 2024-02-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尺寸检测设备以及尺寸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9062A (zh) * 2024-01-18 2024-02-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尺寸检测设备以及尺寸检测方法
CN117589062B (zh) * 2024-01-18 2024-05-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尺寸检测设备以及尺寸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70601U (zh) 尺寸测量装置及尺寸测量系统
CN111874610B (zh) 一种兼容不同尺寸圆柱体软包锂电池的全自动测试设备
CN106546173B (zh) 用于检测元器件的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105865353B (zh) 玻璃屏幕段差检测设备
CN103728302A (zh) 物件外观的自动检测设备
CN211824265U (zh) 一种尺寸外观检测仪器
CN112697804A (zh) 一种手机中框视觉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216298299U (zh) 检测机构和切割检测设备
CN114994057A (zh) 产品外观缺陷检测装置
CN114184616A (zh) 一种锂电池用蓝膜的检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83453B (zh) 基板搬送装置
CN103034064B (zh) 一种用于基板预对准以及基板方向检测及调整的装置
CN210135888U (zh) 尺寸及平面度检测装置
CN110940287A (zh) 一种多工件尺寸结构检测设备
CN220104887U (zh) 电池模组检测设备
CN211504030U (zh) 一种多工件尺寸结构检测设备
CN112110188A (zh) 一种电芯转序装置及电池模组装配方法
CN108772650B (zh) 电芯模组侧面板焊接精确定位装置、焊接机器人及其焊接方法
KR101977305B1 (ko) 셀 얼라인을 통한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열화상 검사장치
CN112289242B (zh) 一种显示面板检测装置
CN112198155A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109254491B (zh) 摄像模组批量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15200498A (zh) 一种检测工件轮廓的柔性化方法
CN213933612U (zh) 载具及检测装置
CN211825754U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