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5683U -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5683U
CN218245683U CN202222212642.0U CN202222212642U CN218245683U CN 218245683 U CN218245683 U CN 218245683U CN 202222212642 U CN202222212642 U CN 202222212642U CN 218245683 U CN218245683 U CN 218245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electrode
wall
container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26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胡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26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5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5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5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加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待加热物质的容器,容器具有能够传导电流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串联。沿电流的传导方向,第一侧壁的单位电阻小于第二侧壁的单位电阻,以使得电流通入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时,第一侧壁的发热速率小于第二侧壁的发热速率。本申请中的加热组件,能够在不改变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调整,使得加热组件的适用性更强。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为电子雾化装置。
目前市面上的电子雾化装置,根据所雾化的物质来分,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所雾化的物质为常温下为液态的雾化液,通过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第二种,所雾化的物质为固态的烟支,通过空气加热、外围加热或者中心加热的方式对烟支进行烘烤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第三种,所雾化的物质为常温下为固态的烟膏或者其它类型的草本物质,烟膏在被加热后会融化为液体,而后被加热雾化,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相关技术中,用来加热雾化烟膏的电子雾化装置,一般采用一端具有开口的加热组件来实现,具体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烟膏的容器、连接于容器外壁面的电热结构(该电热结构通常为电热片或者电热丝) 以及与电热结构电连接的电极组件。在一些使用场景中,为了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需要对应调整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通常的做法是,当需要将靠近容器底部的烟膏部位优先加热至液态时,通常会采用将电热结构设置在容器的底部端面的方案来实现。而当需要将靠近容器侧部的烟膏部位优先加热至液态时,则通常会采用将电热结构设置在容器的外周侧壁的方案来实现。
由于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会根据加热组件的具体结构来确定,即,早期在进行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为容器预留安装空间,还要考虑为电热结构预留安装空间,例如,若电热结构是设置在容器的底部端面(外周侧壁)上的,则需要在电子雾化装置内部对应容器底部(侧部)的位置预留相应的安装空间,因此一旦容器的体积大小和电热结构的设置位置确定下来后,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也就确定了,但这也意味着当需要改变电热结构在容器上的设置位置时,则需要对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重新进行设计,这无疑会增加电子雾化装置的设计成本。
因此,如何在不改变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实现对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便于对应调节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待加热物质的容器,容器具有能够传导电流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串联;沿电流的传导方向,第一侧壁的单位电阻小于第二侧壁的单位电阻,以使得电流通入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时,第一侧壁的发热速率小于第二侧壁的发热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配置为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导电发热材料包括导电陶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的材料与第二侧壁的材料相同;第一侧壁的最小壁厚大于或等于第二侧壁的最大壁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的壁厚范围为0.5毫米-3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的厚度范围为0.5毫米-3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环绕第一轴线布置,第一侧壁的一端限定出开口,第二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待加热物的容纳腔;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异,第一电极连接于第一侧壁,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二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连接于第一侧壁的外壁面,且第一电极呈环绕开口布置的环形,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二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具有背离第二侧壁的环形端壁,第一电极呈环绕开口布置的环形,且第一电极连接于环形端壁,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二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第二侧壁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第二侧壁的壁厚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环绕第一轴线布置,第二侧壁的一端限定出开口,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的另一端,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待加热物的容纳腔;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异,第一电极连接于第二侧壁,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一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连接于第二侧壁的外壁面,且第一电极呈环绕开口布置的环形,第二电极连接于第一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第一侧壁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第一侧壁的壁厚逐渐减小。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及
储能部件,分别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电连接,用于提供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流通的电流,以使得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在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待加热物质。
本申请中的加热组件,容器具有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即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均能够导电,且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导电后能够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从而能够给容器内的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也即是说,容器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可以直接通电发热,并可以直接对容器内的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电热结构作为供热部件、容器作为中间导热部件的加热组件而言,一方面由于省去了电热结构,因此不仅可降低物料成本,而且还可减小加热组件整体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容器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本身即为产生热量的供热部件,可以直接对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缩短将待加热物质加热至雾化状态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串联连接,并且,沿电流的流动方向,第一侧壁的单位电阻小于第二侧壁的单位电阻,使得第一侧壁的发热效率高于第二侧壁的发热效率,从而能够使得容器的第一侧壁位置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更高、第二侧壁位置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更低。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的沿电流流动方向的单位电阻大小从而控制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处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改变电热结构的设置位置来调整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方案而言,由于省去了电热结构,因此在进行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时只需考虑容器的体积大小即可,而无需考虑为电热结构预留安装空间,从而能够在不改变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容器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调整,使得加热组件的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图3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图4是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图5是本申请第五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图6是本申请第六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图7是本申请第七种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二侧壁为容器的周壁,第一侧壁为容器的底壁。
100-加热组件;
110-容器;
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开口;114-容纳腔;115- 第一轴线;
121-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3-第一引线;124-第二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100,该加热组件 100用于加热待加热物质,待加热物质具体可以是低温不燃烧烟草,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烟叶、烟丝、大麻叶、烟膏(如大麻膏)等,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低温不燃烧烟草主要是指一种由烟丝、烟草颗粒、植物碎片、烟用香精、丙二醇等材料制成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在低温加热条件下,其内部的尼古丁和其他芳香类物质等挥发类物质能够在不产生固体颗粒的情况下挥发出来,只产生被雾化后的蒸汽。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低温是指使得待加热物质能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气溶胶的温度,该温度一般为200℃~400℃。
加热组件100可以包括用于盛装待加热物质的容器110。容器110 限定出一端设有开口113的容纳腔114,容纳腔114用于盛装待加热物质。待加热物质可以由容器110的开口113而置于容器110的容纳腔114 内,当待加热物质置于容纳腔114内后,待加热物质由容器110进行支撑,从而使得待加热物质不会由于重力而脱落出容纳腔11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器110的布置位置视实际需求而定,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容器110使用过程中开口113朝向正上方为例进行说明。并且,下文中的方位描述均以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方位进行参照。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110的开口113还可以朝向斜上方或者侧方等,这里不做赘述。
参见图1-3,容器110具有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共同围合出前述的容纳腔114。第一侧壁111 与第二侧壁112均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即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 均能够导电,且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导电后,能够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从而能够直接加热容器110内的待加热物质。
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串联连接,当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通入电流后,流过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的电流大小相等。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电流的传导方向,第一侧壁111的单位电阻小于第二侧壁112的单位电阻,以用于使电流通入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时,第一侧壁111的发热速率小于第二侧壁112的发热速率。这样,能够使得容器110内的与第一侧壁111接触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速率小于与第二侧壁112接触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速率。
上述的“沿电流的传导方向,第一侧壁111的单位电阻”表示为:第一侧壁111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长度的部分的电阻值。这意味着,第一侧壁111的壁厚越厚,其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越小。第一侧壁111的电阻率越小,第一侧壁111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越小。第二侧壁112的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的定义可以参照第一侧壁 111,这里不做赘述。
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的布置位置以及相对大小视实际需要而定。参见图1,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可以为容器110的两块不同的侧壁,参见图2-7,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还可以为容器 110的同一块侧壁的两个不同区域。第一侧壁111于第二侧壁112可以直接相邻连接,也可以彼此相离、并通过中间侧壁实现串联连接。
根据实际需要,当容器110的指定位置需要较高的发热效率时,可以使第二侧壁112设置于该指定位置。当容器110的指定位置需要较低的发热效率时,可以使第一侧壁111设置于该指定位置。示例性地,当需要容器110的底壁的加热效率相对较高时,容器110的底壁即为前述的第二侧壁112,使容器110的底壁的沿电流方向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大即可。当需要容器110的底壁的加热效率相对较低时,容器110的底壁即为前述的第一侧壁111,使容器110的底壁的沿电流方向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小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0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组件100 而言,一方面由于省去了电热结构,因此不仅可降低物料成本,而且还可减小加热组件100整体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容器110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本身即为产生热量的供热部件,可以直接对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加热组件100的加热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缩短将待加热物质加热至雾化状态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串联连接,并且,沿电流的流动方向,第一侧壁111的单位电阻小于第二侧壁112的单位电阻,使得第一侧壁111的发热效率高于第二侧壁112的发热效率,从而能够使得容器110的第一侧壁111位置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更高、第二侧壁112位置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更低。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的沿电流流动方向的单位电阻大小从而控制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处的待加热物质的加热效率。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改变电热结构的设置位置来调整容器110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方案而言,由于省去了电热结构,因此在进行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时只需考虑容器110的体积大小即可,而无需考虑为电热结构预留安装空间,从而能够在不改变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容器110指定部位的加热速率的调整,使得加热组件100的适用性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容器110可以完全由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 组合而成,容器110也可以还包括除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外的其他部分。当容器110完全由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组合而成时,容器110整体具有导电发热性。当容器110还包括除第一侧壁111 以及第二侧壁112外的其他部分时,其他部分可以具有导电发热性,也可以不具有导电发热性。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容器110完全由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组合而成为例进行说明。
容器110的具体材料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容器110可以由单一的具有导电发热性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多个具有导电发热性的材料混合或拼接后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110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电陶瓷。导电陶瓷为一种可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可导电的陶瓷材料,在具体实施时,导电陶瓷体的材料可以是导电粉与碳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而导电粉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锆、碳氮化钛、碳化钛、碳化锆、碳化铊、碳化铪、硼化钛、硼化锆、硼化铊、硼化铪、硅化钼、碳化钨中的至少一种。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陶瓷的电阻率以及结构强度等参数可以通过调节导电粉的比例来实现。
当容器110整体由导电陶瓷制成时,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 均由导电陶瓷制成。此时,第一侧壁111于第二侧壁112的具体材料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可以通过采用不同配比的导电陶瓷从而实现两者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不一样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于第二侧壁112的材料相同,且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一体烧结成型。特别地,第一侧壁111的最小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侧壁112的最大壁厚。即第一侧壁111于第二侧壁112的壁厚不一样,从而使得沿电流传导方向,两者的单位电阻不一样。相较于改变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的材料来使两者沿电流传导方向的电阻不一样的方案而言,该方案能够使容器110的加工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的壁厚范围可以为0.5毫米-3毫米,即第一侧壁111的壁厚范围可以为0.5毫米、1毫米、2毫米或3毫米。第二侧壁112的壁厚范围可以为0.5毫米-3毫米。即第二侧壁112的壁厚范围可以为0.5毫米、1毫米、2毫米或3毫米。优选地,第一侧壁 111的壁厚范围可以为1毫米-2毫米。第二侧壁112的壁厚范围可以为 0.5毫米-1.5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5,第一侧壁111环绕第一轴线115布置,第一侧壁111的一端限定出前述的开口113,第二侧壁112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的另一端,且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待加热物的容纳腔114。加热组件100还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 的极性相异,第一电极121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第二电极122连接于第二侧壁112。
当第一电极121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第二电极122连接于第二侧壁112后,电流能够由第一电极121导向容器110,而后由第二电极122 导出容器110。电流通入容器110后能够使容器110发热从而加热位于容器110内的待加热物质。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的连接方式视具体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和/或第二电极122可以电镀于容器110的表壁(表壁包括外壁面以及内壁面)。第一电极121 和/或第二电极122还可以喷涂于容器110的表壁。当容器110的材料能够进行焊接时,第一电极121和/或第二电极122还可以焊接与容器 110的表壁。当容器110与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的材质均相同时,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以及容器110三者还可以一体成型。
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的材质均可以为金属或导电陶瓷,当第一电极121和/或第二电极122的材质为金属时,金属材料具体可以包括铜、银、金、铁、铝、锡等金属或其合金。当第一电极121和/ 或第二电极122的材质为导电陶瓷时,导电陶瓷体的材料可以是导电粉与碳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而导电粉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锆、碳氮化钛、碳化钛、碳化锆、碳化铊、碳化铪、硼化钛、硼化锆、硼化铊、硼化铪、硅化钼、碳化钨中的至少一种。
特别地,当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以及容器110的材料均为导电陶瓷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第一电极121的电阻率,且第一侧壁111的材料的电阻率至少高于第一电极 121的电阻率两个数量级,即第一侧壁111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等于第一电极121的电阻率的一百倍。例如第一侧壁111的材料的电阻率可以为第一电极121的材料的电阻率的一百倍或一千倍等。同样地,第二侧壁112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第二电极122的电阻率,且第二侧壁112的材料的电阻率至少高于第二电极122的电阻率两个数量级,即第二侧壁 112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等于第二电极122的电阻率的一百倍。例如第二侧壁112的材料的电阻率可以为第二电极122的材料的电阻率的一百倍或一千倍等。该方案中能够防止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的电阻率过小从而使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之间的电阻过小从而发生短路。
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的具体形状以及与容器110的相对位置关系视具体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5,第一电极121 环绕开口113布置。第一电极121环绕开口113的环绕角度可以视需求而定,图3-5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呈环绕开口113的封闭的环形,图2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还可以不封闭,且环绕开口113 的周向,第一电极121具有两个开放的端部。
一种具体地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呈环绕开口113布置的封闭的环形,第二电极122设置于第一电极121背离开口113的端部。该方案中,第一电极121的环向的各个部位均可以有电流导向第二电极122,并且能够使得容器110上的各个电流路径长短更加趋于一致,从而使得容器110周向的各个部位的发热相对更加均匀。
当第一电极121呈环绕开口113布置的环形,且第二电极122设置于第一电极121背离开口113的端部时。第一电极121的电阻率小于容第一侧壁111至少两个数量级也可以使得第一电极121的周向各处的电动势基本相同,第一电极121的周向各处的电动势的差别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电阻率来讲可以基本忽略,从而进一步使容器110的周向各处的发热更均匀。
参见图3-5,在一些实施例中,呈环形的第一电极121可以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的外侧壁面,且此时,沿第一电极121的周向,第一电极 121可以与第一侧壁111位于开口113位置的环形端面的距离均相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第一电极121可以连接于第一侧壁111 位于开口113位置的环形端壁,即第一电极121连接位于第一侧壁111 的背离第二侧壁112的顶端端面。该方案中,能够使容器110的各个部位均能够有效地主动发热,容器110的发热面积更大,发热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沿容器110的壁面,第二电极122距第一电极 121的周向各部位的最小距离均相等。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极121设置于第一侧壁111的外壁面、第二电极122设置于第二侧壁112 的外壁面时,沿平行于第一轴线115的方向,可以使第一电极121周向各处距离底壁的最小距离均相同。且第二电极122设置于第一端部的中心位置,使得沿环绕第一轴线115的周向,第二电极122距离第一侧壁 111的距离均相同。该方案中,第一电极121各处的电流通入容器110 并到达第二电极122时,容器110周向各处电流的流动路径长短均基本相同,从而使得容器110周向的各个部位的发热量更加趋于一致,最终使得容器110周向各处的发热量更加均匀。
为了便于外部电源与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进行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引线123以及第二引线124,第一引线123电连接于第一电极121、且朝背离第一电极121 的方向引出。第二引线124电连接于第二电极122、且朝背离第二电极 122的方向引出。换句话说,第一引线123的一端与第一电极121固定连接,且第一引线123的另一端自由设置,外部电源可以通过与第一引线123的自由端电连接从而实现与第一电极121的电连接。同样地,第二引线124的一端与第二电极122固定连接,且第二引线124的另一端自由设置,外部电源可以通过与第二引线124的自由端电连接从而实现与第二电极122的电连接。
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极121连接第一侧壁111,且第二电极122连接第二侧壁112时,可以使自第二侧壁112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第二侧壁112的壁厚逐渐增大,这样,能够使第二侧壁112 的中心位置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大、第二侧壁112的中心位置的发热效率相对更高,并使第二侧壁112的外周位置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小、第二侧壁112的外周位置的发热效率相对更低。
在另一种实际需求中,有时需要容器110的周壁位置的加热速率相对更高、容器110底壁位置的加热速率相对更低。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7,第二侧壁112环绕第一轴线115布置,第二侧壁112的一端限定出开口113,第一侧壁111连接于第二侧壁112 的另一端,且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待加热物的容纳腔114。该方案中,第一侧壁111用作容器110的底壁,第二侧壁112用作容器110的周壁,从而使得容器110的周壁位置的加热速率相对更高、容器110底壁位置的加热速率相对更低,满足了实际需要。
同样地。上述实施例中,当需要容器110的底壁中心位置的加热效率更低,且底壁外周位置的加热效率更高时,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 100还包括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的极性相异,第一电极121连接于第二侧壁112,第二电极122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第一电极121连接于第二侧壁112的外壁面,且第一电极121呈环绕开口113布置的环形,第二电极122连接于第一侧壁111的外壁面的中心。自第一侧壁111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第一侧壁111的壁厚逐渐减小。该方案中,能够使第一侧壁111的中心位置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小、第一侧壁111 的中心位置的发热效率相对更低,并使第一侧壁111的外周位置的沿电流传导方向的单位电阻相对较大、第一侧壁111的外周位置的发热效率相对更高,满足了实际需求。
为了保证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之间的电阻大小满足要求,不发生短路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无论容器110的各处的壁厚大小如何,以及无论第一电极121与第二电极122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布置位置如何,第一电极121与所述第二电极122之间的电阻值均位于 0.3欧姆至1.5欧姆之间。示例性地,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 之间测得的电阻值可以为0.3欧姆、0.5欧姆、0.7欧姆、0.9欧姆、1.1 欧姆、1.3欧姆或1.5欧姆等。当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之间的电阻值满足上述数据要求时,能够既使得容器110的发热量能够满足要求,又不会因发生短路问题而导致容器110过热甚至烧坏。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00。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储能部件,该储能部件分别与第一侧壁111以及第二侧壁112电连接,用于提供在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之间流通的电流,以使得第一侧壁111 以及第二侧壁112在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待加热物质。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的储能部件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可以包括外壳体和控制电路板,其中,储能部件、控制电路板和加热组件100均安装于外壳体内,控制电路板分别与储能部件、加热组件100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储能部件为加热组件100供电,使得加热组件100中的第一侧壁111 和第二侧壁112可直接对位于容纳腔114中的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雾化。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加热组件的结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加热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盛装待加热物质的容器,所述容器具有能够传导电流的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串联;
沿所述电流的传导方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单位电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单位电阻,以使得电流通入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时,所述第一侧壁的发热速率小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发热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配置为由导电发热材料制成,所述导电发热材料包括导电陶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的材料与所述第二侧壁的材料相同;
所述第一侧壁的最小壁厚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侧壁的最大壁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的壁厚范围为0.5毫米-3毫米;
和/或,
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范围为0.5毫米-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环绕第一轴线布置,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限定出开口,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待加热物的容纳腔;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异,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且所述第一电极呈环绕所述开口布置的环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或者,
所述第一侧壁具有背离所述第二侧壁的环形端壁,所述第一电极呈环绕所述开口布置的环形,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环形端壁,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自所述第二侧壁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所述第二侧壁的壁厚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壁环绕第一轴线布置,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限定出开口,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待加热物的容纳腔;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异,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且所述第一电极呈环绕所述开口布置的环形,所述第二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的中心;
和/或,
自所述第一侧壁的中心至外周的方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壁厚逐渐减小。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及
储能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电连接,用于提供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流通的电流,以使得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在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所述待加热物质。
CN202222212642.0U 2022-08-22 2022-08-22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245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2642.0U CN218245683U (zh) 2022-08-22 2022-08-22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2642.0U CN218245683U (zh) 2022-08-22 2022-08-22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5683U true CN218245683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76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2642.0U Active CN218245683U (zh) 2022-08-22 2022-08-22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5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32227A1 (en) Low-temperature baking smoking set
CN212279891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3080520A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1431079U (zh) 一种电子烟用新型复合陶瓷发热体
JP2024029156A (ja)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を備えるヒーター組立品
CN211910527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3455712A (zh)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358743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电阻加热器
CN112841726A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3124519A1 (zh) 加热元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369713A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具有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245683U (zh)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223963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US20230000160A1 (en) Heater and cigarette device having same
CN218551328U (zh)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651319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776093U (zh)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601678U (zh) 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JP2023021007A (ja) 霧化本体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CN212488471U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N114052300A (zh) 加热器以及含有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5119979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CN217791483U (zh) 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254230A1 (zh) 一种用于抽烟装置的加热组件
CN219845053U (zh) 空气加热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