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0285U -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0285U
CN212590285U CN202020146359.0U CN202020146359U CN212590285U CN 212590285 U CN212590285 U CN 212590285U CN 202020146359 U CN202020146359 U CN 202020146359U CN 212590285 U CN212590285 U CN 2125902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ting
heating element
heat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463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雪平
张猛
闫超
焦楠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uz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uz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uz Ltd filed Critical Jouz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463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02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02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028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和第一导热绝缘层。呈一体结构设置的加热元件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以围设成镂空区域,加热部的两端用于耦接电源,以接收电源的电流,进而使得加热元件能够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第一导热绝缘层至少覆盖于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并填设于镂空区域。保温绝缘层覆盖于第一导热绝缘层背离加热部的一侧。通过上述方式,简化结构,提升发热效率。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领域,特别是涉及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电子烟是通过将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产生烟气的一种电子装置,具体是利用其中设置的发热元件将烟芯或者烟弹中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而产生烟雾。目前的电子烟的加热元件结构强度不高,而且结构复杂,而且存在发热不均匀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能够减少简化结构,提升发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元件和第一导热绝缘层。呈一体结构设置的加热元件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围设成镂空区域,加热部的两端用于耦接电源,以接收电源的电流,进而使得加热元件能够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第一导热绝缘层至少覆盖于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并填设于镂空区域。保温绝缘层,覆盖于第一导热绝缘层背离加热部的一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控制组件,包括上述的加热组件和电路板,加热组件与电路板连接,且加热元件耦接电路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烟具,包括电池组件和雾化控制组件,雾化控制组件与电池组件连接,且电路板耦接电池组件,以使得电池组件能够通过电路板为雾化控制组件供电。
加热组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烟具和烟弹,烟具和烟弹配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能够具有一定的刚度进行独立使用,而不需要基板或者在套设于加热元件外的外壳,进而能够简化加热组件的结构和制作工序,而且加热元件的两端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能够增大加热元件的电阻进而可以形成集中加热区域,能够在电流的作用下快速提升温度,利用第一导热绝缘层至少覆盖弯折部分和填设于镂空区域内,能够均匀弯折部分所产生的热量,进而能够快速地将热量传递到加热组件的外周面,而且在第一导热绝缘层上进一步覆盖保温绝缘层能够使得加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被保持,以减少热量散失,进而使得加热元件具有较为稳定加热效果,如此能够加热效率更好,加热更充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发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雾化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一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一结构形态在镂空区域填设第一导热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C-C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二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三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四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五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六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元件的第七结构形态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M-M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N-N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V-V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3中A区域结构的一放大示意图;
图22是图3中A区域结构的另一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经过本申请发明人的长期研究发现,如果采用在基板上用电阻浆形成加热元件的作为电子烟的发热结构,工艺较为复杂而且结构不可靠,制作成本较大。为了至少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至少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包括烟具1和烟弹2。烟具1可以和烟弹2进行配合连接。烟弹2内可以存储或携带有待加热材料。烟具1用于对烟弹2内的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产生烟雾。烟具1和烟弹2 可以是一体的。烟具1和烟弹2也可以是可拆卸的,以使得电子烟可以更换烟弹2。烟具1可以匹配不同的烟弹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烟具1可以包括电池组件10、发热模组 20以及固定盖30。电池组件10用于为发热模组20的发热提供电能或者可以为整个电子烟的工作提供电能。发热模组20与电池组件10连接。例如发热模组20可以固定于电池组件10的一端。固定盖30可以用于盖设于发热模组20,可以配合发热模组20的工作。
如图2所示,电池组件10可以包括电池壳体11、设置于电池壳体 11的电池12以及设置于电池壳体11且与电池12耦接的充电端口13。该电池12可以是内置电池12,也即电池12内置于电池壳体11内。电池12也可以可拆卸地设置于电池壳体11内,例如电池壳体11上具有电池仓口(图未示),电池12通过电池仓口置入电池壳体11的电池仓内,或者通过电池仓口将电池12从电池仓内拆出。当然,电池12也可以是外置电池12,设置于电池壳体11外。电池12可以通过充电端口13接通外部电源进行充电,或者电池12可以通过充电端口13为外部设备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端口13除了具备充电功能外,也可以具有数据传输功能,以便于电子烟与外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或者使得外界设备能够通过充电端口13控制电子烟。发热模组20可以固定于电池壳体 11的一端,且与电池12电性耦接,以可以实现电池12为发热模组20 提供电能。充电端口13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1的另一端。
如图3所示,烟具1还可以包括电路板40,电路板40可以用于耦接电池组件10,具体可以耦接电池12。当然,电路板40还可以耦接充电端口13等。具体地,电路板4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1内,电路板 40还可以耦接发热模组20。电路板40可以设置有电子烟的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子烟的工作。例如,电路板40可以控制发热模组20的发热功率、发热过程、相关数据的记录反馈等。当然,电路板40还可以设置有充电保护电路、放电保护电路等,进行充放电保护。电路板40可以是PCB电路板,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例如为FPC电路板,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电路板。
发热模组20可以通过电路板40接收电池12的电路,进而能够利用电池12的电能发热,以产生热量对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发热模组20的一种示例性结构,描述如下。
发热模组20可以包括固定座21、加热组件22、缓冲件23和胶水部24。在电池12的作用下,加热组件22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对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组件22可以连接电路板40,以形成雾化控制组件400。加热组件2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于电路板40。例如加热组件22上可以设置有焊盘,焊盘可以直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 40,以使得电路板40和加热组件22可以相固定。加热组件22也可以通过固定件间接固定于电路板40,进而可以通过导线等电连接电路板 40。当然,加热组件22还可以通过直接导线等导电件直接连接电路板 40,可以不需要上述固定件。加热组件22和电路板40连接的方式具有多种,本实施例并做不具体限定。加热组件22可以在电路板40的控制下进行加热,进而按照电路板40的控制将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雾化。
固定座21可以用于固定上述雾化控制组件400中的加热组件22,加热组件22通过固定座21固定于电池组件10的一端,例如固定于电池壳体11的一端,电路板40可以设置于电池壳体11内,可以连接加热组件22靠近电池组件11的一端。缓冲件23用于在加热组件22固定于固定座21时,提供缓冲作用。胶水部24可以将加热组件22和固定座 21进行相互固定。当然,胶水部24也可以进一步增强雾化控制组件400 的结构稳定性,也即电路板40和加热组件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3所示,固定座21形成有一容置腔211。固定座21的一端形成有连通容置腔211的开口212,相背的另一端可以为固定座21的底壁。固定座21的底壁中的至少部分可以作为容置腔211的底壁。加热组件 22容置于容置腔211内,例如加热组件22的一端固定于容置腔211的底壁,另一端往开口212延伸。固定座21的底壁往背离开口212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固定部213,固定部213可以与电池组件10进行配合固定。如图3所示,固定部213朝外的一侧可以形成有卡扣槽2130,固定部 213可以插入到电池壳体11的一端内。如图2所示,电池壳体11的内侧凸出设置有卡扣块110。卡扣块110进入到卡扣槽2130内进行相互配合。卡扣块110与卡扣槽2130的配合可以限制固定座21往远离电池壳体11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能够将固定座21稳定地固定于电池壳体11 的一端。
如图5至图7所示,加热组件22可以包括加热元件220和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加热元件220可以用于上述电池组件10所输出的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以加热待加热材料。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可以将加热元件220所产生的热量向外传导或者使得加热元件220所产生的热量趋于均匀化,进而减少热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改善因加热不均匀所导致的用户口感体验差的问题。
如图5所示,加热元件220可以呈一体结构设置。加热元件220可以是由同一导电材料所制成的,比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半导体材料或者复合材料等,当然,加热元件220需要满足导电性并能够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加热元件220也可以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导电材料共同制成为一体结构,例如不同的导电材料可以制成加热元件220的不同部分。
如图4和图5所示,加热元件220可以呈片状设置,例如金属片状。加热元件220的两端可以用于耦接电池12,以可接收电池12所输出的电流。具体地,加热元件220的两端可以连接电路板40,电路板40耦接电池12,以使得加热元件220耦接电池12。加热元件220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如此可以在有限区域面积内提高加热元件220 的长度,进而可以提高加热元件220的有效电阻,可以增大其发热量。加热元件220经过弯折后,会在弯折位置形成类似于半包围状,如此可以围设成镂空区域2200。在本实施例中,围设成镂空区域2200包括以全包围、半包围或者部分包围等一种或多种方式形成镂空区域2200,并不限定为全包围形成的镂空区域2200。加热元件220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围设形成镂空区域2200,能够增加加热元件220的有效电阻,提高其发热效率。由于加热元件220弯折结构可以使得弯折部分相对集中,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发热区域,例如可以将弯折部分插入至烟弹2内的待加热材料中,进而可以提高对待加热材料的加热效率。当然,图5所示出的加热元件220的弯折形态,仅为一个示例,并不具体限定加热元件220的两端之间呈弯折设置的结构形态。
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材料可以为陶瓷材料,还可以是陶瓷材料和釉材料一体,还可以是其他能够进行导热的绝缘材料。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具体可以通过气压喷涂、浸泡等工艺实现与加热元件220进行结合。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可以至少覆盖加热元件220 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第一导热绝缘层224例如至少覆盖加热元件 220的弯折部分的两侧表面,进而还可以填设于镂空区域2200内。至少在加热元件220的弯折部分覆盖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并填设于镂空区域2200内,能够避免待加热材料加热后遗留烟油或者烟渍在镂空区域2200内,而且由于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作用能够提高热量传递的速度,且扩大热量传递的范围,使得镂空区域2200的温度和加热元件 220的温度趋于均匀,较快地将加热元件220的热量传递到整个加热组件22的表面,以提高整个加热组件22的发热效率和发热均匀性,进而可以提高待加热材料的加热效果。
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系数可以小于加热元件220的导热系数,如此可以让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具备一定的保温效果,进而可以使得加热元件220的温度更持久和稳定,使得加热元件220的温度更均匀。可选地,加热元件220的导热系数不大于90W/(m·k)。可选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导热系数可以大于或等于0.5W/(m·k)。可选地,加热元件220 的电阻温度系数不小于500PPM。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系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的导热系数。
如图7所示,加热元件220可以包括加热部2210。加热部2210主要是用于作为加热元件220的集中加热区域,可以直接插入到烟弹2内,对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加热元件220的弯折部分可以主要或者全部处于加热部2210内,镂空区域2200也可以由加热部2210围设形成。例如,加热部2210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以围设成镂空区域 2200。如图6所示,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可以覆盖于加热部2210。具体地,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可以包覆加热部2210的外周,进而填设在加热部2210所围成的镂空区域2200内。
如图7所示,镂空区域2200在与加热元件22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可以等于或小于加热部2210在与加热元件22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如此可以使得加热元件220的有效发热面积更大,进而使得加热元件220的加热得更均匀,温度更均匀。
本实施例的加热部2210的结构形态可以具有如下多种示例情况:
第一种结构形态:如图5所示,加热部2210可以包括两个外侧段 2211、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以及多个连接段2213。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 和两个外侧段2211可以通过连接段2213连接。也即连接段2213将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和两个外侧段2211相互连接。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 的数量若为多个,多个中间段2212之间也是通过连接段2213相互连接,进而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可以连接于两个外侧段2211之间,例如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可以连接于两个外侧段2211之间。两个外侧段2211 的另一端可以分别用于耦接电池12的正负电极。具体地,两个外侧段 221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电路板40耦接电池12的正负极。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外侧段2211、多个连接段2213以及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相互之间围设的间隙形成上述镂空区域2200,具体可以是指两个外侧段2211、多个连接段2213以及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中任意相邻的两者或者三者之间呈半包围状或者部分包围状所围设的空间区域的总和。例如,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一个中间段2212之间连接一个连接段2213,该连接段2213将该外侧段2211和该连接段2213连接于一起呈一次或者两次弯折,进而在三者之间可以半包围成一个空间区域,即为镂空区域2200的一部分。
具体地,镂空区域2200在与加热元件22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可以等于或小于两个外侧段2211、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 和多个连接段2213在与加热元件22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如此有效优化加热元件220的有效发热面积,在减少材料使用的基础上提高发热效率。
如图7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少烟油等杂渍残留于镂空区域2200内或者粘附于外侧段2211、连接段2213和中间段2212上,进而提高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保温效果,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在镂空区域2200 的填充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外侧段2211、连接段2213和中间段2212 的平均厚度,如此可以更有效地避免烟油、烟渍等残留于镂空区域2200 内,而且能够使得围设成镂空区域2200的外侧段2211、中间段2212以及连接段2213相互之间的温度更均匀,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加热效率。
加热部2210作为加热元件220的集中发热区域,其发热线路可以为多种。例如两个外侧段2211、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以及多个连接段 2213所形成的发热线路可以是串联发热线路,也可以是并联发热线路,还可以是串并联共存的发热线路。
在第一种结构形态中,对于串联线路类型的加热部2210而言,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连接结构,以下给出几种示例性的连接结构:
第一种连接结构:如图7所示,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两个外侧段2211可以沿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并排间隔设置,多个中间段2212可以并排间隔设置于两个外侧段2211之间,且通过连接段2213连接两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之间。例如,多个中间段2212通过连接段2213相互连接后,再通过连接段2213与两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外侧段2211的一端邻近加热组件22用于插入烟弹2 内的一端。中间段2212的延伸方向和外侧段2211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
具体地,互为相邻的中间段2212之间可以通过一个连接段2213连接,互为相邻的中间段2212和外侧段2211之间通过可以一个连接段 2213连接,其中每个中间段2212的两端分别可以通过一连接段2213交替连接与其相邻的中间段2212和/或外侧段2211,以使得连接段2213 将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串接成连续的S型弯折结构。如此,外侧段2211、中间段2212和连接段2213构成串联发热线路,实现较好地集中发热。
在一个的示例制作过程中,可以将片状原材,通过切割等方式切割成连通的细条状,连通的细条状例如为通过多个连接段2213将多个中间段2212和两个外侧段2211串接成连接S型弯折结构,进而形成加热元件220,如此能够有效增大加热元件220的有效电阻,提高加热元件 220的加热速度,进而实现有效的集中加热。
如图8所示,对于上述S型弯折结构而言,由于外侧段2211可以用于耦接电池12等电源部件,通过设置外侧段2211的宽度H1可以不小于中间段2212的宽度H2,也即外侧段2211的宽度H1大于或等于中间段2212的宽度H2,如此使得中间段2212的总电阻大于外侧段2211 的电阻,能够实现多个中间段2212进行集中加热,中间段2212的温度能够高于外侧段2211,减少外侧段2211向电路板40、固定座21的底壁和电池12等传递热量。
如图5至图7所示,加热部2210可以设置成轴对称结构。例如,两个外侧段2211以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多个中间段 2212以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的延伸方向和加热元件220长度方向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20 的中轴线与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相同且将加热元件220在宽度方向分为对等两份。
通过设置两个外侧段2211以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多个中间段2212以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能够平衡加热部2210的加热效果,配合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进一步使得加热部2210的加热温度更均匀,进而可以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从外侧段2211到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的方向上,相邻的中间段2212的宽度可以逐渐变小,越靠近中轴线的中间段2212的温度越高,越远离中轴线的中间段2212和外侧段2211的温度相对较低,如此可以在保证集中发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经外侧段2211向固定座21等部件传输的热量。
如图11所示,为了增强加热元件22的结构强度,可以优化加热部 2210的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侧段2211的一端的宽度可以小于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的宽度,中间段2212的一端的宽度可以大于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的宽度,外侧段2211的一端与中间段2212的一端相邻近,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相邻近。通过上述中间段2212和外侧段2211交错式的宽度设置,能够平衡加热部2210 的结构强度,使得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可靠性,而且能够使得热量较为均衡地分布。
如图11所示,外侧段2211的一端对应部分分段的宽度可以小于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宽度,中间段2212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宽度大于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宽度。外侧段2211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和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与相邻的中间段2212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和中间段2212 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外侧段2211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和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与相邻的中间段2212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和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均相对于长度方向呈斜边设置,而且两个连接位置的斜边相互平行且形状互补,如此设置结构之间的相适应性,能够平衡结构之间的强度,进而增强加热元件220的结构可靠性和刚度。
第二种连接结构:如图12所示,至少一个中间段22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可以并排间隔设置,中间段2212 通过连接段2213连接于两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之间。具体地,连接段 2213可以连接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一端,连接段 2213连接另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一端,连接段2213 在连接处形成朝向外侧的尖角状,以便于插入到烟弹2的待加热材料中。
当然,也可以通过两个连接段2213将两个外侧段2212和中间段连接起来,一个连接段2213可以连接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 2212的一端,另一个连接段2213连接另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一端,两个连接段2213在两者的连接处形成朝向外侧的尖角状,两个连接段2213不直接接触。
当然,一个连接段2213也可以连接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一端,另一个连接段2213也可以连接另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和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
通过设置上述的连接结构,能够在保持加热元件220的加热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增强加热元件220的强度。如图12所示的加热部2210也可以设置成以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段2212的宽度H2可以是指同时与中间段2212 的厚度方向和中间段221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大小。外侧段2211的宽度H1可以是指同时与外侧段2211的厚度方向和外侧段 221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大小。
对于加热部2210上述的连接结构,其发热线路也可以设置成并联发热线路或者串并联发热线路。例如在图5的基础上,多个中间段2212 并排间隔设置,多个中间段2212之间通过连接段2213相互并接,也即多个中间段2212之间相邻近的端部通过连接段2213连接,一个外侧段 2211的一端连接多个中间段2212的一端,另一外侧段2211的一端连接多个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以使得多个中间段2212相互之间并联再和外侧段2211串联,构成串并发热线路。
如图13所示,多个中间段2212通过连接段2213串接,两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通过连接段2213串接,串接的多个中间段2212与串接的两个外侧段2211进行并联连接,也即多个中间段2212串接后的两端和两个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连接,如此可以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 构成并联发热线路。
对于上述加热部2210而言,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中宽度最大的一者的宽度值小于或者等于7.5mm。可选地,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中宽度最大的一者的宽度值小于或者等于7.1mm。外侧段2211 和中间段2212中厚度最大的一者的厚度值小于或者等于3mm。可选地。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中厚度最大的一者的厚度值小于或等于 1mm。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得出:通过设置外侧段2211 和中间段2212中宽度最大的一者的宽度值小于或者等于7.5mm且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中厚度最大的一者的厚度值小于或者等于3mm,能够有效提高加热部2210集中加热的效率,而且能够平衡加热部2210 的功耗,同时还能够使得加热元件220具有较好的刚度和结构强度。
第二种结构形态:在第一种结构形态的基础上,可以不设置中间段2212,以改变加热部2210的结构形态。如图14所示,加热部2210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且加热部2210的弯折部分邻近加热部2210的其中一端设置。例如,加热部2210包括两个外侧段2211和一个连接段2213。两个外侧段2211并排间隔设置。其中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与另外一个外侧段2211的一端通过连接段2213连接。两个外侧段 2211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电池12耦接,具体可以通过电路板40耦接电池12。其中一个外侧段2211沿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一个外侧段2211在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上呈多次弯折设置。具体地,另一个外侧段2211的呈多次弯折设置的部分凸向一个外侧段2211。两个外侧段2211和连接段2213之间以及多次弯折结构之间所围设的镂空区域2200同样填设第一导热绝缘层224。通过上述设置加热部2210的结构形态,优化加热元件220的结构设计,有效增大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使得发热较为集中,可以提高发热速度。
在上述加热部2210的多种结构形态基础上,加热元件220也可以具有多种示例的实施结构。
第一种实施结构:如图5至图7以及图11至图14所示,加热元件 220进一步包括在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隔热部2220和连接部2230,也即加热元件220可以包括在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加热部2210、隔热部2220和连接部2230,隔热部2220连接于加热部2210和连接部2230之间。连接部2230可以用于连接电源(例如如图2所示的电池12)。
以图7至图10所示的结构为例,以垂直于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作为横截面,截取隔热部2220和加热部2210的横截面。隔热部2220和加热部2210不一定能够存在同一个横截面,若隔热部2220 和加热部2210不存在同一个横截面,隔热部2220的横截面和加热部 2210的横截面相互平行,均垂直于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例如图8 和图9所示出的A-A截面为加热部2210的横截面,B-B截面为隔热部 2220的横截面。在本实施例中,隔热部2220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加热部2210的横截面积与填设于镂空区域2200内的第一导热绝缘层 224的横截面积之和。
通过设置隔热部2220的横截面积小于加热部2210的横截面积和填设于镂空区域2200内的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横截面积之和,能够保证加热元件220的有效加热区域,进而提升加热速度,也能够减少热量通过隔热部2220往固定座21的底壁和电池12等传递,降低电子烟的外壳的温度。
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平均厚度小于或者等于隔热部2220的平均厚度。例如,加热部2210在不同的横截面上的厚度可能不同,隔热部 2220在不同的横截面上的厚度也可能不同,隔热部2220在任意的横截面上的平均厚度大于或者等于加热部2210在任意的横截面上的平均厚度。如图8和图9所示,假设D为加热部2210在A-A截面上的平均厚度,d1为隔热部2220在B-B截面上的平均厚度,则D大于或等于d1。如此可以保证了隔热部2220的导电性能,也保证隔热部2220向加热部 2210传输电流的良好导电效果,由于加热部2210的厚度较小以保证其具有较大的加热电阻,进而提高加热部2210的集中加热效率,同时隔热部2220可以降低发热量,相对而言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
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平均宽度小于或者等于隔热部2220的平均宽度。加热部2210的宽度是指加热部2210的元件本身而不包括镂空区域2200在内的宽度,是其有效发热的元件部分的宽度。例如加热部2210 呈片状,加热部2210的宽度就是该片状结构实体的宽度,即便片状结构使弯曲延伸也不包括弯曲部分围成的镂空区域2200。
如图7所示,隔热部2220可以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隔热段 2221,分别连接于两个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在上述加热部2210的第一种连接结构中,外侧段2211的一端对应部分分段为外侧段2211远离隔热段2221的部分分段,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为外侧段2211靠近隔热段2221的部分分段。中间段2212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为中间段2212远离隔热段2221的部分分段。中间段2212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为中间段2212靠近隔热段2221的部分分段。
如图8和图9所示,隔热段2221的宽度h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外侧段2211的宽度H1,使得隔热段2221在相同电路的作用下发热温度低于外侧段2211,进而可以起到相对的隔热效果。可选地,隔热段2221的宽度沿远离外侧段2211方向上也可以逐渐变大。具体地,隔热段2221 的一端连接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且宽度相等,隔热段2221自其一端到远离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变大,如此可以进一步使得隔热段2221的温度在远离外侧段221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以减少热量的传输。
两个隔热段2221之间可以形成隔热空间2222。也即,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隔热段2221之间存在的间隙,作为隔热空间2222。例如,隔热段2221的延伸方向和外侧段22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一致或者大体一致。可选地,隔热空间2222的宽度可以大于各中间段2212的宽度H2 之和。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部2210的平均宽度可以为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的宽度的平均值,当然也可以为外侧段2211、连接段2213和中间段2212的宽度的平均值。隔热部2220的平均宽度可以为隔热段 2221的宽度h1。
具体地,隔热空间2222内可以设置有隔热层2223。隔热层2223可以是绝缘层,绝缘层的导热率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率,进而能够减少加热部2210的热量向电路板40和固定座21的底壁的方向传输。绝缘层可以采用凝胶、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等导热率小的材料。隔热空间2222也可以呈镂空设置,也即并不填充绝缘层,以空气作为隔热层2223。由于空气的导热率远小于金属、无机材料等的导热率,以空气作为隔热空间2222的隔热层2223,能够有效地减少作为集中发热区的中间段2212所传输的热量,进而减少其向固定座21的底壁以及电池壳体11等传输热量,影响烟具1的使用。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提高隔热部2220的导电性能以及隔热性能,隔热部220可以具有第一电阻层2224,第一电阻层2224可以为低电阻率金属层,例如为银、铜、金、铝、锌等或者其中的多种混合组成。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可以不大于1×10-6Ω·m。可选地,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可以不大于1×10-7Ω·m。由于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较低,第一电阻层2224能够提到隔热部2220的导电性,而且低电阻率的第一电阻层2224能够减少隔热部2220产生的热量,相对而言提升了隔热部2220的隔热性能,减少了加热部2210的热量通过隔热部 2220传递出去。具体地,第一电阻层2224可以覆盖于每个隔热段2221,例如包覆每个隔热段2221的外周。当然,第一电阻层2224可以覆盖隔热部2220的部分区域,也可以覆盖全部区域,可以根据实际导电和隔热情况进行调整或者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加热组件22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可以覆盖于隔热部2220。具体地,第二导热绝缘层 225可以覆盖于第一电阻层2224的外周,进而可以包覆于每个隔热段 2221的外周。可选地,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隔热段2221的电阻率。通过上述方式,加热组件22在隔热部2220的区域可以形成至少三层结构,也即隔热段2221、第一电阻层2224以及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用于快速散发隔热部220产生的热量,进而使得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能。通过在隔热部2220设置三层结构,能够有效提高隔热部2220导电性能,使得隔热部2220向加热部2210更稳定地和更高效地传输电流,而且能够减少隔热部2220 产生的热量,还能够通过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快速将隔热部2220的热量传到出去,进而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发热均匀性,还能够保障隔热部 2220工作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加热效率和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和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属于相同的导热绝缘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的导热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率。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的电阻率小于或等于隔热部2220的电阻率。如图6 和图7所示,第一电阻层2224不填设于隔热空间2222内作为隔热层 2223。第二导热绝缘层225也可以不填设于隔热空间2222内,作为隔热层2223。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热绝缘层225也可以填设于隔热空间2222内。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的材料也可以为陶瓷材料,或者可以为陶瓷材料和釉材料一体(例如先喷涂陶瓷材料,然后再在陶瓷材料上喷涂釉材料,最后烧结一体)。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具体也可以通过气压喷涂、浸泡等工艺实现与第一电阻层2224以及隔热段2221的结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绝缘层225也可以直接覆盖于隔热部2220,也即可以直接覆盖隔热段2221;或者,第一电阻层2224覆盖隔热部2220的一部分,而第二绝缘层225可以覆盖隔热部2220的其余部分。进一步地,第二绝缘层2225在覆盖隔热部2220的其余部分的同时,也覆盖第一电阻层2224。
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部2230可以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导电段2231,分别连接加热部2210的两端。具体地,两个隔热段22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导电段2231的一端,导电段2231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焊盘2232,用于耦接电池12的电极。例如,焊盘2232可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40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导线等电连接电路板40,进而通过电路板40耦接电池12的电极。在上述加热部2210的第一种连接结构中,外侧段2211的一端对应部分分段也可以为外侧段2211远离导电段 2231的部分分段,外侧段2211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也可以为外侧段2211靠近导电段2231的部分分段。中间段2212的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也可以为中间段2212远离导电段2231的部分分段。中间段2212 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分段也可以为中间段2212靠近导电段2231的部分分段。
导电段2231的延伸方向和外侧段2211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导电段2231的宽度h2可以大于外侧段2211的宽度H1。设置导电段2231的宽度h2大于外侧段2211的宽度H1,能够增强加热元件220 的结构强度,提高导电段2231的导电性能,而且能够降低导电段2231 的发热量,进而减少导电段2231向固定座21的底壁等传递的热量。
可选地,两个导电段2231的宽度h2之和可以大于或者等于两个外侧段2211的宽度H1和所有中间段2212的宽度H2之和,如此可以使得导电段2231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保证其与电池12连接的稳定性,还可以保证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具有良好的发热效率,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加热速率。
可选地,导电段2231的宽度大于外侧段2211的宽度,导电段2231 的宽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隔热段2221的宽度,如此能够使得导电段2231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加热部2210具有良好的集中加热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导电段2231之间的间隙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构成镂空区域2200的各间隙的宽度之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导电段1131 之间间隙的宽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中间段2212的宽度H2。
如图7和图10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部2230的导电性能,连接部2230上可以具有第二电阻层2233。第二电阻层2233可以为低电阻率金属层,例如为银、铜、金、铝、锌等或者其中的多种混合组成。可选地,第二电阻层2233的电阻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连接段2231的电阻率。具体地,第二电阻层2233的电阻率可以不大于1×10-6Ω·m。由于第二电阻层2233的电阻率较低,第二电阻层2233能够提到连接部 2230的导电性,而且低电阻率的第二电阻层2233能够减少连接部2230 产生的热量,进而降低连接部2230的温度,减少了连接部2230的热量往电路板40、固定座21等传递,进而降低烟具1的外表温度。具体地,第二电阻层2224可以覆盖于每个导电段2231,例如包覆每个隔热段 2231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阻层2233可以覆盖连接部2230的至少部分区域,例如第二电阻层2233可以覆盖于连接段2231的另一端,也即远离外侧段2211的一端。连接段2231的另一端可以连接电路板40 以耦接电池12,第二电阻层2233由于低电阻率特性,能够提高连接段 2231的导电性能,以及与电池12的连接稳定性。当然,第二电阻层2233 也可以覆盖连接部2230全部区域,可以根据实际导电和隔热情况进行调整或者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阻层2224和第二电阻层223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阻层的电阻率。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阻层2224的电阻率也可以小于第二电阻层的电阻率。
如图6和图7所示,加热组件22还可以包括第三导热绝缘层227,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可以覆盖于连接部2230。具体地,第三导热绝缘层 227可以覆盖于第二电阻层2233的外周,进而可以包覆于每个导电段 2231的外周,且可以使得焊盘2232外露,也即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可以不覆盖焊盘,便于焊盘与电路板40或者电池12的电极进行连接。
通过在连接部2230设置三层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连接部2220导电性能,使得连接部2230和电路板44(或者,电池12)的电连接更稳定,进而可以提高电学可靠性,如此可以向加热部2210更稳定地和更高效地传输电流,而且能够减少连接部2230产生的热量,第三导热绝缘层 227还能够快速将连接部2230的热量快速传到散发,进而提高加热元件 220的发热均匀性,进一步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加热效率。当然,第三导热绝缘层227也可以直接覆盖连接部2230,也即直接覆盖于导电段 2231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和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属于相同的导热绝缘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热绝缘层227的导热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的导热率。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可以不填设于两个导电段2231之间的缝隙中。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热绝缘层227也可以填设于隔热空间2222内。第三导热绝缘层227的材料也可以为陶瓷材料,或者可以为陶瓷材料和釉材料一体(例如先喷涂陶瓷材料,然后再在陶瓷材料上喷涂釉材料,最后烧结一体)。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具体也可以通过气压喷涂、浸泡等工艺实现与导电段2231的结合。
外侧段2211、隔热段2221以及导电段2231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如图8至图10所示,导电段2231的宽度h2可以大于隔热段 2221的宽度h1,隔热段2221的宽度h1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外侧段2211 的宽度H1。通过上述宽度差异化设置,能够增强加热元件220的结构强度,导电段2231的宽度较大有利于提高导电段2231的导电性能,而且能够降低导电段2231的发热量,进而减少导电段2231向固定座的底壁等传递的热量。而且,隔热空间2222的存在,能够有效减少加热部 2210产生的热量往连接部2230传输,使得加热部2210能够保持较高的加热效率。
可选地,两个导电段2231的宽度h2之和大于或者等于两个外侧段 2211的宽度H1和所有中间段2212的宽度H2之和,如此能够有效增强导电段2231的导电性能,也能够保证外侧段2211和中间段2212的发热效率。
如图7所示,外侧段2211的外侧边、隔热段2221的外侧边以及导电段2231的外侧边可以对齐,两个隔热段2221的内侧边之间的间隙即为隔热空间2222。隔热空间2222的宽度可以大于两个导电段2231的内侧边之间间隙的宽度,以使得隔热空间2222能够隔绝大部分热量,减少该些热量传输至导电段2231乃至固定座21的底壁等,如此可以将热量尽量留存于加热部2210,以使得提高加热部2210的加热效率。
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可以为50mΩ-10Ω,可选为100mΩ-8Ω,可选为1Ω-5Ω。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 的电阻值的7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75%-95%。连接部2230和隔热部2220的阻值可以小于或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连接部2230和隔热部2220的电阻值可以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10%。
依次连接的加热部2210、隔热部2220和连接部2230可以由同一种导电材料制成且呈一体成型结构设置,也即外侧段2211、中间段2212 和隔热段2221是一体成型的,导电段2231、隔热段2221和外侧段2211 也是一体成型的,进而形成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220。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220可以不需要额外基板也不需要在其外周套设额外外壳进行使用,可以直接固定在固定座21上,并可以在电池12的电流的作用进行发热。可选地,上述同一种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可以不小于1×10-7Ω·m。可选地,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220的抗弯强度不小于50MPA,比热容小于1000J/(kg·℃),如此可以保证加热元件220的结构刚度和加热部2210的升温速率。
当然,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可以不同于隔热部2220的导电材料和连接部2230的导电材料,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隔热部2220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和连接部2230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隔热部2220的导点材料和和连接部2230的导电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此也能够保证隔热部2220的导电性能和加热部2210的加热性能。
第二种实施结构:如图15所示,在上述第一种实施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减少连接部2230。也即,加热元件220进一步包括隔热部2220,连接于加热部2210,隔热部2220可以用于连接电池12等电源。隔热部 2220在电流的作用下的温度小于加热部2210在电流的作用下温度,进而可以减少加热元件220向固定座21的底壁以及电池12等传递热量,影响烟具1的正常使用。
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可以为50mΩ-10Ω,可选为100mΩ-8Ω,可选为1Ω-5Ω。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 的电阻值的7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75%-95%。隔热部2220的阻值可以小于或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隔热部2220的电阻值可以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10%。
加热部2210和隔热部2220可以由同一种导电材料制成且呈一体成型结构设置,也即外侧段2211、中间段2212和隔热段2221是一体成型的,隔热段2221和外侧段2211也是一体成型的,进而形成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220,加热元件220可以不需要基板也不需要在其外周套设外壳,可以直接在电池12的电流的作用进行发热。当然,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和隔热部2220的导电材料不同,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隔热部2220材料的电阻率,如此也能够保证隔热部2220 的导电性能和加热部2210的加热性能。
当然,隔热部2220可以连接电路板40。例如,隔热段2221另一端,也即远离外侧段2211的一端,也可以设置有焊盘(图未示),进而通过焊盘与电路板40进行连接。
关于隔热部2220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加热元件220的第一种实施结构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实施结构:如图16所示,在上述加热部2210的第一种实施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减少隔热部2220,而将连接部2230直接与加热部 2210连接。也即,加热元件220包括在加热元件220的长度方向上与加热部2210连接的连接部2230,连接部2230用于连接电源(例如电池 12)。
例如,导电段2231的外侧边和外侧段2211的外侧边对齐,导电段 2231的宽度大于外侧段2211的宽度,以使得两个导电段2231之间间隙的宽度小于各中间段2212和与其相邻的中间段2212和/或外侧段2211 之间间隙的宽度之和,如此能够提高导电段2231的导电性能,减少其发热量,进而使得加热部2210能够进行集中发热,快速提高加热温度,而且能够提高导电段2231连接电池12的结构可靠性,利于保持供电稳定。
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可以为50mΩ-10Ω,可选为100mΩ-8Ω,可选为1Ω-5Ω。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加热元件220 的电阻值的70%。可选地,加热部2210的电阻值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75%-95%。连接部2230的阻值可以小于或等于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0%。可选地,连接部2230的电阻值可以为加热元件220的电阻值的5%-10%。
加热部2210和连接部2230可以由同一种导电材料制成且呈一体成型结构设置,也即外侧段2211、中间段2212和连接段2213是一体成型的,导电段2231和外侧段2211也是一体成型的,进而形成一体结构的加热元件220,加热元件220可以不需要基板也不需要在其外周套设外壳,可以直接在电池12的电流的作用进行发热。当然,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和连接部2230的导电材料不同,加热部2210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连接部2230材料的电阻率,如此也能够保证连接部2230 的导电性能和加热部2210的加热性能。
当然,连接部2230可以连接电路板40。例如,导电段2231的另一端,也即远离外侧段2211的一端,也可以设置有焊盘(图未示),进而通过焊盘与电路板40进行连接。
关于连接部2230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加热元件220的第一种实施结构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结构中所描述的加热元件220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加热元件220的发热效率,提高待加热材料的加热效果,可以进一步设置加热元件220包括保温绝缘层226。
如图17所示,保温绝缘层226可以至少覆盖第一导热绝缘层224 背离加热部2210的一侧。可选地,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系数大于保温绝缘层226的导热系数。通过在第一导热绝缘层224背离加热部 2210的一侧进一步覆盖保温绝缘层226,由于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系数大于保温绝缘层226的导热系数,第一导热绝缘层224能够快速地将加热部221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加热部2210的外周面,使得加热元件220的温度快速升高,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外覆盖的保温绝缘层226 能够使得加热部2210持续保持较高的问题,进而能够持续对待加热材料进行加热。
当然,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外也可以包覆保温绝缘层226。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外也可以包覆保温绝缘层226,且使得焊盘2232裸露。
如图18至图20所示,加热元件220可以呈片状设置,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包覆于加热部2210的外周,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包覆于隔热部2220上。第三导热绝缘层227包覆于连接部2230上。如图17至图 19所示,保温绝缘层226可以包覆于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外周,保温绝缘层226可以包覆于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的外周,保温绝缘层226可以包覆于第三导热绝缘层227的外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温绝缘层226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包覆于加热部2210外周的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厚度。具体地,包覆于加热部2210外周的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厚度不包括填设于镂空区域2200内的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厚度在内。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温绝缘层226的厚度也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厚度。
在图19所示出的N-N截面结构和在图20所示出的V-V截面结构中并未示出如图9和图10所示的第一电阻层2224和第二电阻层22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19和图20所示的结构包含图图9和图10中的第一电阻层2224和第二电阻层2233,只是将其省略不画,可以参考图 9和图10中的结构,也即第一电阻层2224位于隔热段2221和第二导热绝缘层225之间,第二电阻层2233位于导电段2231和第三导热绝缘层 227之间。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图图18至图20所示的结构本身不包含第一电阻层2224和第二电阻层2233,也即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直接包覆于隔热段2221上,第三导热绝缘层227直接包覆于导电段2231上。
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材料包含石墨、陶瓷粉体和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且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材料所包含的石墨、陶瓷粉体和金属中的含量为1-30%。经过本申请发明人多次试验和长期研究,第一导热绝缘层224内的石墨、陶瓷粉体和金属的含量低于1%时,其导热系数小,大于30%时,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成膜性能差,很难均匀紧密地覆盖在加热元件220的表面而容易导致脱落。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的导热系数可以大于或等于2W/(m·k)。
保温绝缘层226的材料可以为无机材料,且其法向全发射率大于 0.5。可选地,保温绝缘层226的法向全发射率大于0.6。通过设置保温绝缘层226的法向全发射率大于0.5,使得保温绝缘层226升温后产生的红外线可以更好地加热待加热材料,使得加热材料燃烧更均匀。在本实施例中,材料的法向全发射率的测试方法可以参照GB/T 7287-2008 测试标准。
通过加热元件220、第一导热绝缘层224(第二导热绝缘层225、第三导热绝缘层227)以及保温绝缘层226依次叠加的至少三层结构,能够使得加热元件220,尤其是加热部2210所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到加热元件220的表面,而且能够将热量进行保持,使得待加热材料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加热,进而使得待加热材料的雾化更充分。
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导热绝缘层225和第三导热绝缘层227,而保温绝缘层226也可以直接覆盖在隔热部2220的第一电阻层 2224上和连接部2230的第二电阻层2233上。
如图17、图21和图22所示,加热组件22的一端(设置连接部2230 的一端)至少部分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加热部2210位于容置腔 211内。连接部2230可以至少部分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当然,隔热部2220也可以部分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内。加热部2210可以暴露于容置腔211内。当然,隔热部2220和部分连接部2230也可以暴露于容置腔211内,或者部分隔热部2220可以暴露于容置腔211内。
容置腔211的底壁开设有连通容置腔211的第一段孔210。第一段孔210也可以直接连通容置腔211,也可以通过其他孔连通容置腔211。加热组件22的一端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段孔210内。缓冲件23在第一段孔210内套设于加热组件22的外周,且抵接第一段孔210的表面。也即加热组件22的一端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段孔210内,缓冲件23套设于加热组件22一端该部分(例如部分连接部2230,或者连接部2230和至少部分隔热部2220)的外周,且抵接于该部分的外周和第一段孔210的表面之间。缓冲件23例如是软性硅胶件。
通过在加热组件22的外周和第一段孔210之间设置缓冲件23,能够为电子烟在跌落或者碰撞时提供缓冲作用,减少跌落或者碰撞产生的震动对加热元件220造成损坏。
为了提高缓冲件23的结构稳定性,进而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缓冲作用,缓冲件23远离容置腔211的一端在背离基板221的方向上凸出设置有凸起部23a。容置腔211的底壁在第一段孔210远离容置腔211的端部位置形成有相应的台阶面214,凸起部23a抵接台阶面214,以限制缓冲件23往容置腔211的方向移动。也即缓冲件23远离容置腔211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一段孔210外,通过凸起部23a和台阶面214的配合,可以增强缓冲件23和容置腔211的底壁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得电子烟在碰撞或者跌落时,缓冲件23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而减少脱落的现象,进而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缓冲作用。
如图21所示,容置腔211的底壁开设有连接第一段孔210且贯穿底壁的外表面的第二段孔215。底壁的外表面是背离固定座21的开口 212的一侧表面。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的尺寸可以是指以垂直于加热元件220的厚度且过加热元件220的中轴线的平面作为截面,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在该截面上的宽度作为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的尺寸。可选地,第二段孔215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一段孔210 的尺寸,以在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的连接位置形成台阶面214。由于第二段孔215的尺寸大于第一段孔210的尺寸,在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的连接位置除了与第一段孔210的连通处外的部分就可以形成台阶面214,从而缓冲件23的凸起部23a能够与台阶面214进行配合。
胶水部24可以包覆于加热组件22的一端位于第二段孔215内的部分,例如是对应连接部2230的部分(具体可以是部分连接部2230,或者部分隔热部2220以及全部连接部2230)的外周,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插入加热组件22的一端插入的深度。在加热组件22 的一端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时,对应连接部2230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二段孔215。连接部2230可以未超出第二段孔215外,也可以部分超出第二段孔215穿出底壁的外表面。
具体地,在加热组件22的一端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时,利用胶水从底壁的外表面滴入到第二段孔215内,包覆加热组件22位于第二段孔215内的部分,最终凝固之后形成胶水部24。在本实施例中,胶水部24可以是AB胶、单组分热固化胶、UV胶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板221的固定效果和缓冲件23的结构稳定性,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以下结构:胶水部24远离底壁的外表面的一端形成有容纳槽24a。如果利用从底壁的外表面滴入到第二段孔215内,可以形成包围凸起部23a的容纳槽24a。图22中所标注的容纳槽24a被凸起部23a所占据,因此将其标注位置为凸起部23a等重合位置。如图17 所示,第一段孔210和第二段孔215的连接位置所形成的台阶面214一部分与凸起部23a进行配合,另一部分则与凸起部23a相邻,则台阶面 214与凸起部23a相邻的部分可以凹陷形成固定槽216。固定槽216连通第二段孔215,且与第一段孔210相互间隔。胶水部24围设成容纳槽 24a的周缘24b插置于固定槽216内,缓冲件23的凸起部23a位于容纳槽24a内。
通过胶水部24的围设成容纳槽24a的周缘24b与固定槽216进行配合,使得胶水部24能够与容置腔211的底壁之间的固定更稳固,进而能够提高合金发热片222与容置腔211的底壁的结构稳定性,容纳槽24a 能够包覆缓冲件23的凸起部23a,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件23的结构稳定性,进而能够提高其提供缓冲性能的稳定性,能够在电子烟跌落或者碰撞时,提高对电子烟的保护能力。
当然,胶水部24可以设置有引线孔(未标注),引线孔可以供导线一端电性连接电池12,另一端穿入到第二段孔215内与焊盘2232连接,进而能够使得电池12电性连接焊盘2232。
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组件22的一端部分插设于容置腔211的底壁内时,对应加热部2210的部分暴露于容置腔211内,能够便于加热部2210与烟弹2接触并可以在电池12供电下进行加热工作。具体地,固定盖30可以具有内腔体32和外腔体31。外腔体31形成有外腔31a,内腔体32形成有发热腔32a。内腔体32设置于外腔体31的外腔31a内,且与外腔体31的墙壁间隔设置。外腔体31朝向电池壳体11的一侧形成有插入口,内腔体32朝向电池壳体11的一侧形成有穿孔。固定盖30 盖设于固定座21时,固定座21围设成容置腔211的侧壁经插入口进入到外腔31a内,内腔体32插入到固定座21的容置腔211内,基板221 远离容置腔211的底壁的另一端经穿孔进入到发热腔32a内,从而使得加热部2210暴露于发热腔32a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盖30可以作为电子烟的提取器,用来提取电子烟的烟弹2,以使得电子烟在不使用时,将烟弹2拆离电子烟。固定盖30的一侧盖设于固定座21,另一侧可以用于连接烟弹2。例如固定盖30的顶壁开设有连通发热腔32a且贯穿固定盖30的底壁的配合孔,烟弹2连接固定盖30时,烟弹2的至少一部分经配合孔伸入到发热腔 32a。烟弹2伸入到发热腔32a内的部分可以携带有待加热材料,比如烟丝或者烟油,在加热部2210的加热作用下,使得烟丝或烟油被加热而产生烟雾。如图2所示,固定盖30还可以设置有与固定盖30的加热腔 32a配合的防尘塞33,该防尘塞33能够盖合加热腔32a远离底座一端开设的敞口,在不使用该电子烟时可以利用该防尘塞33盖合该敞口,防止异物进入到的发热腔32a内。
本申请雾化控制组件实施例提供的雾化控制组件,可以参照上述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中关于雾化控制组件400的描述,雾化控制组件400 加热组件22和电路板40,加热组件22可以与电路板40连接,且加热元件220可以耦接电路板40。关于加热组件22、电路板40以及加热元件220等具体可以参阅上述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中电路板40、加热组件 22和加热元件22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烟具实施例提供的烟具,可以参照上述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中关于烟具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加热组件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可以参照上述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中关于加热组件22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上述内容所描述的加热组件22可以应用于除了电子烟之外的其他技术领域,电子烟技术领域仅为应用的一个场景,在此不限制加热组件22具体的应用场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一体结构设置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且所述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围设成镂空区域,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用于耦接电源,以接收所述电源的电流,进而使得所述加热元件能够在所述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热量;
第一导热绝缘层,至少覆盖于所述加热元件邻近弯折位置的弯折部分,并填设于所述镂空区域;
保温绝缘层,覆盖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背离所述加热元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保温绝缘层的导热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元件呈片状设置,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所述加热部的两端之间呈至少一次弯折设置,以围设成所述镂空区域,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加热部的外周,所述保温绝缘层包覆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外周,所述保温绝缘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包覆于所述加热部的外周的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绝缘层的材料为无机材料,且其法向全发射率大于0.5。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包括两个外侧段、至少一个中间段以及多个连接段,所述两个外侧段沿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并排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中间段和所述两个外侧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且所述至少一个中间段连接于所述两个外侧段之间,所述两个外侧段用于耦接所述电源,其中所述两个外侧段、所述至少一个中间段以及所述多个连接段相互之间围设成的间隙形成所述镂空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镂空区域在垂直于所述加热部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外侧段、所述连接段以及所述中间段在垂直所述加热部的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和/或,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在所述镂空区域的填充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外侧段、所述连接段以及所述中间段的平均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段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中间段并排间隔设置于所述两个外侧段之间,且所述中间段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外侧段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中间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两个外侧段的一端;其中,互为相邻的所述中间段之间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连接,互为相邻的所述中间段和所述外侧段之间通过一个所述连接段连接,其中每个所述中间段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连接段交替连接与其相邻的所述中间段和/或所述外侧段,以使得所述连接段将所述外侧段和所述中间段串接成连续的S型弯折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外侧段以所述加热元件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多个中间段以所述加热元件的中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加热元件的中轴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加热元件的所述长度方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段的宽度不小于所述中间段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隔热部,连接于所述两个外侧段的另一端,所述隔热部在所述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温度低于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包括两个隔热段,分别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两个外侧段的另一端,所述两个隔热段并排间隔设置,所述两个隔热段之间形成隔热空间,所述隔热空间内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导热率小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导热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空间呈镂空结构设置,以空气作为所述隔热层;和/或,所述隔热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外侧段的宽度,所述隔热段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外侧段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包括第一电阻层,所述第一电阻层包覆于所述两个隔热段上,所述第一电阻层的电阻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隔热段的电阻率,且所述第一电阻层的电阻率不大于1×10-6Ω·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二导热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覆盖于所述隔热段或所述第一电阻层,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的导热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热绝缘层的导热率,所述保温绝缘层进一步覆盖于所述第二导热绝缘层背离所述隔热部的一侧;和/或,
所述加热部、所述隔热部由同一种导电材料制成且呈一体成型结构设置;或者,所述加热部的导电材料不同于所述隔热部的导电材料,其中所述加热部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所述隔热部的导电材料的电阻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温度低于所述隔热部在所述电流的作用下发热的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导电段,分别连接所述两个隔热段远离所述外侧段的一端,所述导电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隔热段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包括第二电阻层,所述第二电阻层至少包覆于所述两个导电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层的电阻率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导电段的电阻率,且所述第二电阻层的电阻率不大于1×10-6Ω·m。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一端的宽度不大于所述外侧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一端的宽度,所述中间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一端的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宽度小于所述外侧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宽度,所述中间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宽度,所述外侧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和所述外侧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与所述中间段远离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和所述中间段靠近所述隔热段的部分分段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段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两个外侧段和所述中间段并排间隔设置,所述中间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于所述两个外侧段的一端之间,所述两个外侧段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隔热段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值为50mΩ-10Ω,所述加热部的电阻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值的50%,所述外侧段和所述中间段中的最大宽度值小于或者等于7.5mm,所述外侧段和所述中间段中的最大厚度值小于或者等于3mm。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包括两个外侧段和一个连接段,其中一个所述外侧段的一端与另外一个所述外侧段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两个外侧段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外侧段沿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一个所述外侧段在所述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呈多次弯折设置。
23.一种雾化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和电路板,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且所述加热元件耦接所述电路板。
24.一种烟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件和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雾化控制组件,所述雾化控制组件与所述电池组件连接,且所述电路板耦接所述电池组件,以使得所述电池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电路板为所述雾化控制组件供电。
25.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烟具和与所述烟具配合的烟弹。
CN202020146359.0U 2020-01-22 2020-01-22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5902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6359.0U CN212590285U (zh) 2020-01-22 2020-01-22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46359.0U CN212590285U (zh) 2020-01-22 2020-01-22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0285U true CN212590285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27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4635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590285U (zh) 2020-01-22 2020-01-22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028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84576A1 (en) * 2021-04-28 2022-11-02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imited Heat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WO2023105781A1 (ja) * 2021-12-10 2023-06-15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84576A1 (en) * 2021-04-28 2022-11-02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imited Heat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WO2023105781A1 (ja) * 2021-12-10 2023-06-15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の電源ユニット、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7611B2 (ja) 低温加熱式喫煙具の加熱装置及び低温加熱式喫煙具
CN212590285U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N208096015U (zh)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CN109068417A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0959918A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488471U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N212488472U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EP4159060A1 (en) Heating assembly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having the heating assembly
CN113142675A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N212488470U (zh) 加热组件、雾化控制组件、烟具以及电子烟
CN208354597U (zh) 一种发热装置及其电子烟
CN111296896A (zh) 一种电子烟的加热装置
CN211631790U (zh) 电子烟的发热件、发热模组、烟具以及电子烟
CN217986691U (zh) 加热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WO2022188619A1 (zh) 发热体、加热装置和加热不燃烧卷烟
CN216651319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US20220039471A1 (en) Heating body and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0693090A (zh) 发热件、发热模组、烟弹以及电子烟
CN215347053U (zh) 加热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325393U (zh) 一种发热体及采用该发热体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09995379U (zh) 一种低温烟具
CN112617282A (zh) 电子烟发热体以及电子烟
CN220545834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246373A (zh)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KR20230012628A (ko) 발열 어셈블리 및 에어로졸 형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