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45663U -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45663U
CN218245663U CN202222571821.3U CN202222571821U CN218245663U CN 218245663 U CN218245663 U CN 218245663U CN 202222571821 U CN202222571821 U CN 202222571821U CN 218245663 U CN218245663 U CN 218245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liquid passing
heating element
fluid
h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182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玉兵
于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7182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45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45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456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涉及雾化技术领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待加热流体会出现焦化、加热不均匀的问题。该加热组件包括基体和加热元件,基体开设有贯通基体的过液孔,过液孔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加热元件设置于基体上,且加热元件位于基体未开设过液孔位置,加热元件通过加热基体,以加热待加热流体。本申请的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待加热流体。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雾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器是用于加热植物草叶、烟膏等雾化介质以产生雾化气体供用户吸食的器具,雾化器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加热温度,将雾化介质加热到足以挥发出其挥发性化合物的温度,而不需要点燃燃烧,从而可减少吸入燃烧可能产生的有害产物。但由于加热方式的局限容易导致加热不均匀,甚至部分焦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加热均匀,且不易导致焦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基体和加热元件,基体开设有贯通基体的过液孔,过液孔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加热元件设置于基体上,且位于基体未开设过液孔位置,加热元件通过加热基体,以加热待加热流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基体开设有将其贯通的过液孔,过液孔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使得基体成为待加热流体的载体,加热元件则设置于基体上,且位于基体未开设过液孔位置,也即加热元件和过液孔错位设置,即加热元件和过液孔中的待加热流体不直接接触。当加热元件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传递至与其相接触的基体,再由基体将热量传导至过液孔中的待加热流体,即加热元件通过加热基体的方式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由于待加热流体不直接与加热元件接触,待加热流体因直接流经加热元件而产生的部分焦化现象则会降低。此外,由于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基体,热量在基体内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分散,热传导导热方式快,能快速将热量分散至基体的各处,使得基体内各处的温差较小,相应的,流经基体内过液孔的待加热流体也能被更加均匀的加热,相比于加热元件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的方式,被加热的流体均温性更好。与相关技术中,加热元件与待加热流体相接触以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的方案相比,本申请的加热组件,其加热元件与待加热流体不接触,而是通过加热基体的方式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减少了待加热流体部分焦化的问题,且使得待加热流体的均温性更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包括垂直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外表面,加热元件设置于基体的外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的中心轴线沿直线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为多个,多个过液孔环绕加热元件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过液孔的孔径一致。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中部沿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尺寸大于基体边缘沿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尺寸。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包括弹性部,过液孔开设于弹性部,弹性部可由第一形状弹性变形为第二形状,以使过液孔由第一孔径转变为第二孔径,其中,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不同,第一孔径和第二孔径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还包括连接部,加热元件固定于连接部,且弹性部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连接部的弹性变形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和加热元件均为多个,多个连接部嵌设于弹性部,多个加热元件和多个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导电件,相邻两个加热元件通过导电件电联接,且导电件的电阻率小于加热元件的电阻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电件由柔性材料制作,且导电件的长度大于其所连接的两个加热元件的间距。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加热腔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加热腔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由于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加热组件,因此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加热元件与待加热流体不接触,而是通过加热基体的方式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减少了待加热流体部分焦化的问题,且使得待加热流体的均温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的爆炸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基体为圆柱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基体为球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过液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加热元件和过液孔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加热元件圆形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弹性部未变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加热元件依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电极元件设置于加热矩阵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中电极元件设置于加热矩阵两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加热腔;12-吸食口;2-加热组件;21-基体;211-过液孔;212-弹性部;213-连接部;214-固定部;21a-外表面;22-加热元件;23-电极元件;24-导电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器装置,该雾化装置用于加热烟膏、烟油等待雾化流体以产生雾化气体供用户食用。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器包括壳体1和加热组件2,壳体1内形成有加热腔11,加热组件2设置于加热腔11内,加热组件2用于加热待加热流体,并使待加热流体产生可供用户食用的气体。
其中,待加热流体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待加热流体为液体,液体经加热组件2加热后气化为气体,供用户食用,又或者,待加热流体为气体,加热组件2将待加热流体由低温状态加热为高温状态,以提升用户的食用口感。
其中,壳体1的形状有多种形式,例如,壳体1为圆柱、四棱柱等,参照图,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1为椭圆柱状,壳体1上开有进气口和吸食口12,进气口和吸食口12之间具有气流通道,加热腔11设置于气流通道的沿线上,当用户在吸食口12进行抽吸时,气流会从进气口进入并流向吸食口12,并带动待加热流体流经加热腔11内的加热组件2,待加热流体经加热组件2加热后从吸食口12流出供用户食用。
此外,电子雾化器还包括电源、主控板、控制器、交互组件等,交互组件可以为触摸屏、显示屏、按键、语音识别器等,主控板将电源、控制器、交互组件、加热组件2等电联接,电源为控制器、加热组件2等提供电能,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组件2的加热模式,交互组件可实现用户和控制器的交互,壳体1还形成有安置腔,安置腔内用户安放可更换烟弹,烟弹用于提供待雾化流体。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2,参照图2和图3,本申请的加热组件2包括基体21和加热元件22,基体21开设有贯通基体21的过液孔211,过液孔211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上,且加热元件22位于基体21未开设过液孔211位置,加热元件22通过加热基体21,以加热待加热流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2,基体21开设有将其贯通的过液孔211,过液孔211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使得基体21成为待加热流体的载体,加热元件22则设置于基体21上,且加热元件22位于基体21未开设过液孔位置,也即加热元件22和过液孔211错位设置,即加热元件22和过液孔211中的待加热流体不直接接触。
当加热元件22产生热量时,热量可传递至与其相接触的基体21,再由基体21将热量传导至过液孔211中的待加热流体,即加热元件22通过加热基体21的方式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由于待加热流体不直接与加热元件22接触,待加热流体因直接流经加热元件22而产生的部分焦化现象则会降低。
此外,由于加热元件22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基体21,热量在基体21内以热传导的方式进行分散,热传导导热方式快,能快速将热量分散至基体21的各处,使得基体21内各处的温差较小,相应的,流经基体21内过液孔211的待加热流体也能被更加均匀的加热,相比于加热元件22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的方式,被加热的流体均温性更好。
与相关技术中,加热元件22与待加热流体相接触以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的方案相比,本申请的加热组件2,其加热元件22与待加热流体不接触,而是通过加热基体21的方式间接加热待加热流体,减少了待加热流体部分焦化的问题,且使得待加热流体的均温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过液孔211贯通基体21是指过液孔211在基体21上设置有至少有两个开口端,且至少两个开口端中包括至少一个进液口和至少一个出液口,待加热流体由进液口进入基体21,再由出液口流出基体21,例如,过液孔211具有两个开口端,又例如,过液孔211再基体21内部分岔以具有一个开口端和两个出口端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进液口和出液口可开设于基体21的同一表面,也可开设于基体21的不同表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参照图4,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21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开设于基体21的相对两侧。
相应的,过液孔211有多种可能的延伸形式,例如,过液孔211在基体21内沿某一方向呈螺旋型延伸;又例如,过液孔211在基体21内呈波浪形延伸,过液孔211螺旋延伸和波浪延伸均能增加过液孔211的长度,以使待加热流体和基体21的接触时间更长,吸收的热量更多,更均匀。
参照图4,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沿直线延伸,也即过液孔211为直孔,直孔的沿程阻力更小,待加热流体流经过液孔211时的压力损失更小,也即用户使用时更加省力。
其中,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可垂直进液口所在的基体21表面设置,又或者,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和进液口所在的基体21表面呈锐角夹角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再者,过液孔211的截面形状有多种可能,例如,过液孔211的横截面为方形、椭圆形、三角形、星形、正六变形或其他不规则图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参照图5,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211的横截面为圆形。
此外,过液孔211可以为等径孔,也可以为变径孔,且变径孔可以为逐渐变径形式,也可以为阶梯变径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例如,过液孔211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孔径逐渐增大,可适用于液体形式的待加热流体,待加热流体在加热过程中气化,体积随之增大,而过液孔211的径向尺寸也相应增大,以确保气压稳定;又例如,过液孔211由进液口向出液口方向孔径逐渐减小,以增大待加热流体在出液口的压力,提升口感,且能促进待加热流体的混合,以增加其均温性。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211为等径孔,便于其加工。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元件22在基体21上有多种设置方式,只需使加热元件22能直接加热基体21,且不直接接触过液孔211中的待加热流体即可。例如,基体21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与过液孔211不连通,加热元件22设置在安装腔内;又例如,加热元件22为环状结构,基体21则置于该环状结构的加热元件22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的一侧,可选的,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相对过液孔211中心轴线平行的侧面;又或者,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设置有进液口的一侧;再或则,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设置有出液口的一侧。
可选的,基体21包括垂直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的外表面21a,加热元件22设置于基体21的外表面21a,且该外表面21a为基体21设置有进液口的一侧。
此外,本申请对加热元件22的形似不作限制,例如,加热元件22可以为发热膜、电阻丝等,可选的,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以发热膜作为加热元件22,发热膜的厚度较小,可以有效减小加热组件2的占用空间,且质量较轻,使得加热组件2可以更加小型化、轻量化。
为了提升加热组件2的加热效率,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过液孔211可以为多个,多个过液孔211可增加待加热流体的流量,使得相同时间内有更多的待加热流体流经基体21,且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过液孔211的数量越多,单个过液孔211的孔径则更小,流经其中的待加热流体与过液孔211的相对接触面积更大,待加热流体能更好的吸收热量,以减少孔径过大,位于过液孔211中心轴线处的待加热流体无法快速吸收热量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过液孔211的排列方式有多种,例如,多个过液孔211呈矩形阵列分布;又例如,多个过液孔211呈圆形阵列分布;再例如,多个过液孔211呈放射状分布,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参照图3、图6和图7,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过液孔211环绕加热元件22设置。
其中,多个过液孔211可形成一个环状结构环绕于加热元件22,也可形成多个尺寸递增的环状结构依次环绕于加热元件22,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且多个过液孔211中任一相邻两个过液孔211的间距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沿远离加热元件22方向,多个过液孔211中任一相邻两个过液孔211的间距逐渐减小,即靠近加热元件22的过液孔211排列更加密集,远离加热元件22的过液孔211排列更加松散,又或者相反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多个过液孔211的孔径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沿远离加热元件22方向,多个过液孔211的径向尺寸依次减小,即基体21靠近加热元件22的部分温度较高,能更快速的加热待加热流体,可将过液孔211的孔径设置的稍大,而基体21远离加热元件22的部分温度较低,加热效率较低,可将过液孔211的孔径设置的稍小,以提升加热效率,从而提升待加热流体的均温性。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过液孔211通过激光打孔的方式制作,激光打孔可精确控制孔径,以提升基体21的一致性。
由于基体21中部的待加热流体的流速较高,基体21边缘的待加热流体流速较低,位于为了提升待雾化流体的均温性,基体21中部沿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的尺寸大于基体21边缘沿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的尺寸,也即位于基体21中部的过液孔211较长,位于基体21边缘的过液孔211较短,在单位时间内,使待加热流体在各过液孔211中吸收的热量接近,以提升其均温性。
可选的,基体21的外表面21a为弧形凸面,参照图2,该弧形凸面为圆柱面,参照图3,该弧形凸面为球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基体21可以由硬质材料制作,也可有柔性材料制作,又或者两者兼具。由于过液孔211的孔径较大时,容易在电子雾化器运输、存放等时候产生漏液,而过液孔211的孔径较小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又存在下液不足、或待雾化流体焦化等现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参照图5、图8和图9,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21包括弹性部212,过液孔211开设于弹性部212,弹性部212可由第一形状弹性变形为第二形状,以使过液孔211由第一孔径转变为第二孔径,其中,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不同,第一孔径和第二孔径不同。
如此设置,参照图8,当电子雾化器在运输、存放时,可使弹性部212处于未弹性变形状态,过液孔211的孔径相应较小,例如10μm及以下,也减小加热组件2漏液的情况发生,参照图9,当电子雾化器在被用户使用时,弹性部212产生弹性变形,过液孔211的孔径相应增大,例如11μm及以上,以解决下液不足、待雾化流体焦化等问题。
其中,弹性部212的第一形状可以为未变形的状态,第二形状为弹性部212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第一孔径小于第二孔径,又或者,第一形状为弹性部212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第二形状为弹性部212未变形的状态,第一孔径大于第二孔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的,弹性部212发生弹性变形时,弹性部212沿过液孔211的中心轴线方向突出,其中,弹性部212的弹性变形可以由机械力直接作用产生,例如,加热组件2包括电动伸缩杆,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于壳体1,另一端固定于弹性部212,电动伸缩杆可推动或拉动弹性部212,使弹性部212产生弹性变形;又例如,加热组件2包括推钮,用户可作用于推钮,使推钮抵靠或拉拽弹性部212,使弹性部212产生弹性变形。
可选的,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使用电子雾化器时,可以在吸食口12吸气,使加热腔11内产生气流,弹性部212靠近吸食口12的一侧产生负压,通过气压差的方式使弹性部212产生弹性变形,该方式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易于操作,且结构简单。
为了减小弹性部212变形时对加热元件22的拉扯,降低加热元件22受损的可能,参照5,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21还包括连接部213,加热元件22固定于连接部213,且弹性部212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连接部213的弹性变形能力,也即,基体21的变形主要集中在过液孔211所在位置,以改变过液孔211的孔径,而对加热元件22的影响较小。
此外,为了提升基体21的均温性,以提升待加热流体的均温性,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213和加热元件22均为多个,多个连接部213嵌设于所属弹性部212,多个加热元件22和多个连接部213一一对应,也即多个加热元件22可对基体21的多个部位进行加热,使得基体21上的热能分布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加热元件22可以有多种排列方式以形成加热矩阵,例如,多个加热元件22呈矩形阵列,又例如,多个加热元件22呈圆形阵列。参照图10,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21上设置有九个加热元件22,九个加热元件22排列成3*3的矩阵;参照图7,在本申请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体21上设置有二十二个加热元件22,且加热元件22以两层圆形阵列的形式排布于基体21上。
为了便于基体21的固定,参照图2、图3和图5,基体21还包括固定部214,固定部214设置于基体21的周边位置,例如,一个固定部214设置于弹性部212的一侧;又例如,两个固定部214分别设置于弹性部212的相对侧两侧。固定部214采用硬质材料制作,基体21通过固定部214与壳体1相连接,且固定部214上可设置电极元件23,电极元件23包括正极元件和负极元件,电极元件23电联接于电源,加热元件22电联接于电极元件23。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元件23和电源的电联接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电极元件23通过控制器电联接于电源,控制器可控制电极元件23的通断,具体的,多个加热元件22可分成多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加热元件22,加热单元的两极分别通过电极元件23电联接于控制器,控制器则可以控制任一一个加热单元的通断,以使多个加热单元形成多种通断组合,从而精确控制加热组件2的温度、发热区域和发热面积。
参照图11和图12,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十六个加热单元组成4*4加热阵列,其中,每四个加热单元的正极电联接于一个正极元件,每四个加热单元的正极电联接于一个负极元件,且当两个加热单元的正极电联接于同一个电极元件23时,其负极不电联接于同一个电极元件23,或,当两个加热单元的负极电联接于同一个电极元件23时,其正极不电联接于同一个电极元件23。以使四个正极元件和四个负极元件可控制十六个加热单元中任一一个加热单元的启停。
例如,位于边缘的十二个加热单元启用,而位于中间的四个加热单元停用,又例如,十六个加热单元中相邻的两个加热单元交替启停,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控制器控制加热矩阵的加热模式有多种方式,例如,用户通过交互组件手动设定加热模式;又例如,电子雾化器包括识别器,可识别放入安置腔的烟弹类型,控制器根据烟弹类型匹配预设的加热模式;再例如,电子雾化器包括温度、湿度等传感器,控制器通过传感器的反馈自动调整相应的加热模式。
此外,电极元件23可以通过驱动芯片的方式和控制器实现电联接,控制器确认加热模式后将指令发送至驱动芯片,驱动芯片解读指令,并通过对电极元件23高低电平的控制实现对每个加热元件22或加热单元的控制。
其中,驱动芯片可设置于主控板上,也可以设置于烟弹上,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当驱动芯片设置于烟弹上时,电源和烟弹可采用磁吸、弹针等结构电联接,当驱动芯片集成在主控板上时,电源和烟弹采用连接器,如TYPE-C接口的形式电联接。相应的,电极元件23有多种可能的形式,例如,电极元件23为圆片状、又例如;电极元件23为垂直基体21延伸的针状结构。
为了减少能量损失,参照图6和图12,还包括导电件24,导电件24可用于电极元件23和加热元件22之间的电联接,又或者,两个加热元件22之间的电联接,且导电件24的电阻率小于加热元件22的电阻率,也即电能流经导电件24时的能耗更小,因此,可以将能量集中到加热元件22,降低能量的损失,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参照图6和图7,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加热元件22首尾依次电联接,即相邻两个加热元件22通过导电件24电联接。
为了减少弹性部212发生弹性变形时对导电件24的影响,可选的,导电件24由柔性材料制作,例如导电件24为导电纤维,且导电件24和弹性部212之间隔开一定距离,参照图4,导电件24的长度大于其所连接的两个加热元件22的间距,以降低导电件24受弹性部212变形挤压而折断的风险。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开设有贯通所述基体的过液孔,所述过液孔用于待加热流体通过;
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基体上,且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基体未开设所述过液孔位置,所述加热元件通过加热所述基体,以加热待加热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垂直所述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外表面,所述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液孔的中心轴线沿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液孔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液孔环绕所述加热元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过液孔的孔径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中部沿所述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尺寸大于所述基体边缘沿所述过液孔的中心轴线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弹性部,所述过液孔开设于所述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可由第一形状弹性变形为第二形状,以使过液孔由第一孔径转变为第二孔径,其中,所述第一形状和所述第二形状不同,所述第一孔径和所述第二孔径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包括连接部,所述加热元件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且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弹性变形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加热元件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部嵌设于所述弹性部,多个所述加热元件和多个所述连接部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件,相邻两个所述加热元件通过所述导电件电联接,且所述导电件的电阻率小于所述加热元件的电阻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由柔性材料制作,且所述导电件的长度大于其所连接的两个所述加热元件的间距。
12.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腔;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加热腔中。
CN202222571821.3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Active CN218245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1821.3U CN21824566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1821.3U CN21824566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45663U true CN218245663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4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1821.3U Active CN218245663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456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6675B2 (en) Atomizer of electronic cigarette, ceramic heating atomizing core and ceramic heater therein
JP6984603B2 (ja) ヒータアセンブリ及び気化装置
CN210960438U (zh) 微流体分配设备、微流体盒和喷雾器
WO2020018606A1 (en) Personal vaporizer
CN11122731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芯
CN110731544A (zh) 雾化芯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245663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111887479A (zh) 多面式加热雾化组件及其雾化加热方法
CN114557486A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雾化器、主机
CN114617303A (zh)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雾化器、主机
CN11471146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雾化组件
CN114747804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019797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146779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5013608U (zh) 加热片、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WO2020056826A1 (zh) 一种无机三维储油体、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2393865U (zh) 多面式加热雾化组件
WO2022021613A1 (zh) 加热片、加热器及加热雾化装置
CN211672461U (zh) 雾化芯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794569A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6776111U (zh) 双发气雾发生装置和电子雾化器
CN220859456U (zh) 发热体、雾化装置和雾化设备
CN114259085B (zh) 单体陶瓷发热体
CN217038895U (zh) 陶瓷发热体模组、雾化器模组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245688U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