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98676U -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98676U
CN218198676U CN202221750583.6U CN202221750583U CN218198676U CN 218198676 U CN218198676 U CN 218198676U CN 202221750583 U CN202221750583 U CN 202221750583U CN 218198676 U CN218198676 U CN 218198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cantilever
electric scooter
screw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505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学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505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98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98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986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包括支撑件、左悬臂、右悬臂和减震器;支撑件上具有铰接部和位于铰接部上方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用于连接于车轮的轮轴,左悬臂和右悬臂的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上,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均具有第二减震器安装部;减震器的上端设置于第一减震器安装部上,减震器的下端设置于左悬臂和右悬臂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上;第一减震器安装部、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两者中,其一与减震器固定连接,另一包括有滑槽,减震器一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固定该连接轴的当前位置,使得减震器的软硬程度依需可调,满足不同路况、不同体验感行驶需求。

Description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滑板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车是以传统人力滑板为基础,加上电力套件的交通工具,其控制方式与传统电动自行车相同,容易被驾驶者学习,而且,电动滑板车具有结构简单、车轮小、轻巧、携带方便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动滑板车作为交通工具。
现有的电动滑板车,包括有车身、安装于车身上的驱动装置和设置于车身前、后端的前轮、后车轮,还包括有方向手把、电源等。考虑到骑行稳定性和舒适性,通常在靠近前轮和/或后车轮处设置有减震装置,但是目前的减震装置普遍是固定安装于电动滑板车上,导致电动滑板车的减震软硬度单一,很明显,同一电动滑板车,很难满足不同路况(例如平路、山路)的行驶减震需求,也容易造成对电动滑板车的损耗,而且,即使同样路况,对于不同骑行者,各自理想的骑行体验需求不同。基于此种情况,有人研究了一种方案,其通过调节减震器本身的减震功能来适应不同路况,具体是通过转动减震弹力调节螺母,进而调节可调节弹力减震器的弹力强度,其能根据不同体重、不同路况来进行调节,事实上,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对减震器本身进行调节,操作较为麻烦,而且,调节到什么样的程度也很难掌控,因此,该种方案难以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其使得减震器的软硬程度依需可调,满足不同路况、不同体验感行驶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包括有支撑件、左悬臂、右悬臂和减震器;所述支撑件上具有铰接部和位于铰接部上方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左右并排间距布置,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用于连接于车轮的轮轴,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上,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均具有第二减震器安装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设置于第一减震器安装部上,所述减震器的下端设置于左悬臂和右悬臂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上;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部、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两者中,其一与减震器固定连接,另一包括有滑槽,所述减震器的相应上端或下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滑动并通过锁定件固定该连接轴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相对竖直线的倾斜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应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或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于其滑槽的一侧旁设置有若干个调节锁定位,所述调节锁定位沿滑槽延伸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所述锁定件上具有连接部、锁定部,所述连接部与伸入滑槽内的连接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式连接于任一调节锁定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锁定部、调节锁定位均为连接孔,所述锁定件的连接部与伸入滑槽内的连接轴通过第一螺丝锁固,所述锁定件的锁定部与调节锁定位通过第二螺丝锁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相应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或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于其滑槽的另一侧旁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和若干个调节锁定位分别位于滑槽的两相对侧,所述锁定件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适配部,所述定位适配部与定位孔可拆卸式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槽为圆弧形槽,所述定位孔位于圆弧形槽所在圆心处,所述调节锁定位沿弧形布置于滑槽所在圆的外部,且调节锁定位所在弧形与滑槽同心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槽的一内侧壁面沿滑槽的延伸长度方向间距凹设有多个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的轴心线相互存在高度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适配部为朝向连接部方向延伸的长形槽,所述长形槽与定位孔通过第三螺丝锁固,所述第三螺丝于长形槽内沿径向可滑动,且可滑动的距离大于定位缺口的深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螺丝、第二螺丝以及第三螺丝均为半螺纹螺栓,所述半螺纹螺栓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螺帽、光杆部以及螺纹部,所述光杆部穿过锁定件的相应连接部、锁定部以及定位适配部,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于相应的滑槽内的连接轴、调节锁定位以及定位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悬臂、右悬臂的内侧相向凸设有凸起,所述左悬臂、右悬臂的外侧对应凸起形成有相应的凹槽,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设置于凸起上,所述滑槽设置于凸起的内侧面且向外贯通凹槽,所述锁定件位于凹槽内。
一种电动滑板车,所述电动滑板车的前轮和/或后车轮设置有如前面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将减震器的一端可调节式设置,即:减震器的相应上端或下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固定该连接轴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相对竖直线的倾斜角度,实现对减震器的软硬程度依需可调,满足不同路况、不同体验感行驶需求。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前轮减震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侧视图(前轮减震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示图(前轮减震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前轮减震结构);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左悬臂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侧视图(前轮减震结构);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侧视图(后车轮减震结构);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的侧视图(电动滑板车);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的侧视图(电动滑板车)。
附图标识说明:
支撑件10、铰接部11、第一减震器安装部12、左悬臂20、右悬臂30、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滑槽2、锁定件3、调节锁定位4、连接部5、锁定部6、定位孔7、定位适配部8、定位缺口9、第一螺丝A1、第二螺丝A2、第三螺丝A3、凸起B1、凹槽B2、避空位B3、减震器40、连接轴41、前车轮50、后车轮60、车身70、缓冲方向所在直线L、相对竖直线L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包括有支撑件10、左悬臂20、右悬臂30和减震器40。
所述支撑件10上具有铰接部11和位于铰接部11上方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12。
所述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左右并排间距布置,通常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两者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一端用于连接前车轮50的轮轴,所述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11上,所述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均具有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
所述减震器40的上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减震器安装部12上,所述减震器40的下端设置于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上,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包括有滑槽2,所述滑槽2的延伸形状不限,可以为直形槽、弧形槽、曲线形槽、斜向槽等。所述减震器40的下端连接有左右延伸的连接轴41,例如,在减震器40的下端设置有左右贯通的轴孔,供连接轴41穿过,通常减震器40的下端利用轴孔部位相对连接轴41可转动。在实际制作时,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1、减震器本身下端无连接轴,采用后续加装连接轴的方式;2、减震器本身下端固装有一连接轴,连接轴的两端伸出减震器下端左、右侧;3、减震器的下端左、右侧分别一体往外延伸有连接轴;4、减震器的下端左、右侧分别装设连接轴;实施例一中,所述连接轴41伸出减震器40的左、右端并伸入滑槽2内,所述连接轴41可选择性地沿滑槽2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3固定该连接轴41的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40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L相对竖直线L0的倾斜角度θ(如图2所示),实现对减震器40的软硬程度依需可调,满足不同路况、不同体验感行驶需求。此处,所述缓冲方向所在直线L一般是沿指减震器40的连接于上端、下端之间的线段所在方向,通常也指减震器40的长度方向,而竖直线L0是水平面的垂直线,以电动滑板车摆放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为准来相应假定竖直线L0。
实施例一中,所述滑槽2为圆弧形槽,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上在滑槽2的一侧旁设置有若干个调节锁定位4,所述调节锁定位4沿滑槽2延伸长度方向(例如圆弧形延伸方向)间距布置,所述锁定件3上具有连接部5、锁定部6,所述连接部5与伸入滑槽2内的减震器40的下端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锁定部6可拆卸式连接于任一调节锁定位4。所述连接部5、锁定部6、调节锁定位4均为连接孔,所述锁定件3的连接部5与伸入滑槽2内的连接轴41通过第一螺丝A1锁固,所述锁定件3的锁定部6与调节锁定位4通过第二螺丝A2锁固。当减震器40的下端的连接轴41沿滑槽2滑动至合适位置时,将锁定件3的连接部5与减震器40的下端的连接轴41形成连接定位,并将锁定件3的锁定部6与相应调节锁定位4形成连接定位,如此,实现对当前位置的锁定,此时减震器40的倾斜角度θ已调节为所需角度。
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上在滑槽2的另一侧旁设置有定位孔7,所述定位孔7和若干个调节锁定位4分别位于滑槽2的两相对侧,所述锁定件3上对应定位孔7设置有定位适配部8,所述定位适配部8与定位孔7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定位适配部8可以为连接孔或者凸柱,若为凸柱时则将凸柱插入定位孔7内,所述凸柱相对定位孔7可转动地配合,若为连接孔,可采用螺丝将定位适配部8与定位孔7形成锁固,该螺丝与连接孔相适配,调节时则需要将该螺丝拆掉。
优选地,所述定位孔7位于圆弧形槽所在圆心处,所述调节锁定位4沿弧形布置于滑槽2所在圆的外部,且调节锁定位4所在弧形与滑槽2同心设置,从而方便定位。所述滑槽2的一内侧壁面沿滑槽2的延伸长度方向间距凹设有多个定位缺口9,所述定位缺口9的轴心线相互存在高度差。所述调节锁定位4与定位缺口9逐一对应设置,所述定位孔7与对应的定位缺口9、调节锁定位4在同一直线上,也可理解为在以定位孔7为圆心的径向上,因此,在不同调节位置时,锁定件3处于不同径向。所述定位适配部8为朝向连接部5方向延伸的长形槽,所述长形槽与定位孔7通过第三螺丝A3锁固,所述第三螺丝A3于长形槽内沿径向可滑动,且可滑动的距离大于定位缺口9的深度。如此,不需要拆掉第三螺丝A3,第三螺丝A3只要旋松,拆掉第二螺丝A2,即可调节减震器40,调到合适位置时,减震器40的连接轴41受限于相应的定位缺口9内,再装上第二螺丝A2,并将第三螺丝A3旋紧,调节操作十分方便。
所述第一螺丝A1、第二螺丝A2以及第三螺丝A3均为半螺纹螺栓,所述半螺纹螺栓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螺帽、光杆部以及螺纹部,所述光杆部穿过锁定件3的相应连接部5、锁定部6以及定位适配部8,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于相应的滑槽2内的连接轴41、调节锁定位4以及定位孔7。采用半螺纹螺栓锁紧锁定件3,无螺纹部分穿过锁定件3的通孔,更好的配合,消除间隙,提高螺栓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更大的扭矩。
以及,所述左悬臂20、右悬臂30的内侧相向凸设有凸起B1,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设置于凸起B1上,所述左悬臂20、右悬臂30的外侧对应凸起B1形成有相应的凹槽B2,所述滑槽2设置于凸起B1的内侧面且向外贯通凹槽B2,所述锁定件3位于凹槽B2内;此处,所述左悬臂20、右悬臂30的内侧是指左悬臂20的右侧、右悬臂30的左侧,而左悬臂20、右悬臂30的外侧是指左悬臂20的左侧、右悬臂30的右侧。由于前车轮50的宽度是一定的,两个凸起B1之间的距离越小,减震器40的连接轴41受力强度最好,而凹槽B2的设置,便于安装及容纳锁定件3、第一螺丝A1、第二螺丝A2、第三螺丝A3,可以避免锁定件3凸露于左悬臂20、右悬臂30的外侧,对锁定件3起到隐藏及保护作用,避免锁定件3受到外部碰撞。以及,所述凸起B1的底部之靠近前车轮50所在侧设置有避空位B3。避空位B3的设置,防止将减震器40结构调节到低位/高位时,前车轮50与凸起B1产生干涉。
接下来,介绍实施例一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的一种代表性调节操作方法:
需要调节时,不需拆卸减震器40的连接轴41,拆卸第二螺丝A2,拧松第一螺丝A1、第三螺丝A3,朝向第三螺丝A3推动锁定件3,将连接轴41从所在定位缺口9移出,再将减震器40的连接轴41沿滑槽2滑动到另一位置,再朝向第二螺丝A2 推动锁定件3,使得连接轴41卡入调整后当前位置的定位缺口9内,再装上第二螺丝A2,并把第一螺丝A1、第二螺丝A2以及第三螺丝A3锁紧。结合图2所示,当连接轴41卡入最低高度的定位缺口9内时,由于减震器40的上端连接着支撑件10,这个时候车身整体降低,即减震器40与竖直线的夹角变大,减震变硬,车身行驶更稳,适合高速平路行驶,而当连接轴41调整为卡入较高的定位缺口9内时,这个时候车身整体抬高,即减震器40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与竖直线的夹角变小,减震变软,减震幅度大,适合山路越野行驶。
在实际设计时,由于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的细节结构略有不同,导致适用的调节操作方法也会略有不同,例如:连接轴41与定位缺口9是否紧配、连接轴41的调节位置需要借助外力的大小、第一螺丝A1和第三螺丝A3是否需要完全拧下,等等,都会略有不同。但是,其都是基于“减震器的一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固定该连接轴的当前位置”这一核心技术方案的前提下。
如图6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减震器40的下端与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形成固定连接,减震器40的上端可调节式设置于支撑件10上,相当于把滑槽2、锁定件3、调节锁定位4、连接部5、锁定部6、定位孔7、定位适配部8、定位缺口9、第一螺丝A1、第二螺丝A2、第三螺丝A3都设置在支撑件10上,减震器40的上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2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2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3固定该连接轴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40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相对竖直线的倾斜角度。
如图7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三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减震结构原理一样,主要区别在于:其为后车轮60的减震结构,减震器40的下端通过连接轴连接于左悬臂20和右悬臂30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1,减震器40的上端连接在车身70后端的支撑件10上,其比实施例一中位于车身70前侧的支撑件明显短些。
如图8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四的具体结构,其将实施例一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应用于一种电动滑板车的前轮50,而电动滑板车的后车轮60可以选择安装不同于实施例一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
如图9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其实施例一、三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分别应用于一种电动滑板车的前轮50、后车轮60。
在实际设计制作时,可以在电动滑板车的前轮和/或后车轮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三所列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将减震器40的一端可调节式设置,减震器40的上端或下端通过连接轴41伸入滑槽2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2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3固定该连接轴41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40的倾斜角,实现对减震器40的软硬程度依需可调,满足不同路况、不同体验感行驶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包括有支撑件、左悬臂、右悬臂和减震器;所述支撑件上具有铰接部和位于铰接部上方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左右并排间距布置,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用于连接车轮的轮轴,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上,所述左悬臂和右悬臂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均具有第二减震器安装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设置于第一减震器安装部上,所述减震器的下端设置于左悬臂和右悬臂的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部、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两者中,其一与减震器固定连接,另一包括有滑槽,所述减震器的相应上端或下端通过连接轴伸入滑槽内可选择性地沿滑槽滑动改变位置,并通过锁定件固定该连接轴的当前位置,以调节减震器的缓冲方向所在直线相对竖直线的倾斜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应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或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于其滑槽的一侧旁设置有若干个调节锁定位,所述调节锁定位沿滑槽延伸长度方向间距布置,所述锁定件上具有连接部、锁定部,所述连接部与伸入滑槽内的连接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锁定部可拆卸式连接于任一调节锁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锁定部、调节锁定位均为连接孔,所述锁定件的连接部与伸入滑槽内的连接轴通过第一螺丝锁固,所述锁定件的锁定部与调节锁定位通过第二螺丝锁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应第一减震器安装部或第二减震器安装部于其滑槽的另一侧旁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和若干个调节锁定位分别位于滑槽的两相对侧,所述锁定件上对应定位孔设置有定位适配部,所述定位适配部与定位孔可拆卸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为圆弧形槽,所述定位孔位于圆弧形槽所在圆心处,所述调节锁定位沿弧形布置于滑槽所在圆的外部,且调节锁定位所在弧形与滑槽同心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的一内侧壁面沿滑槽的延伸长度方向间距凹设有多个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的轴心线相互存在高度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适配部为朝向连接部方向延伸的长形槽,所述长形槽与定位孔通过第三螺丝锁固,所述第三螺丝于长形槽内沿径向可滑动,且可滑动的距离大于定位缺口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丝、第二螺丝以及第三螺丝均为半螺纹螺栓,所述半螺纹螺栓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螺帽、光杆部以及螺纹部,所述光杆部穿过锁定件的相应连接部、锁定部以及定位适配部,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于相应的滑槽内的连接轴、调节锁定位以及定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臂、右悬臂的内侧相向凸设有凸起,所述左悬臂、右悬臂的外侧对应凸起形成有相应的凹槽,所述第二减震器安装部设置于凸起上,所述滑槽设置于凸起的内侧面且向外贯通凹槽,所述锁定件位于凹槽内。
10.一种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板车的前轮和/或后车轮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
CN202221750583.6U 2022-07-08 2022-07-08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Active CN218198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0583.6U CN218198676U (zh) 2022-07-08 2022-07-08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50583.6U CN218198676U (zh) 2022-07-08 2022-07-08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98676U true CN218198676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49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50583.6U Active CN218198676U (zh) 2022-07-08 2022-07-08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98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98676U (zh) 电动滑板车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CN211951320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新能源汽车用减震装置
CN218198675U (zh) 一种可调式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CN115214831A (zh) 一种悬臂式可调减震结构及电动滑板车
CN210761133U (zh) 一种滑板车减震结构
CN220465707U (zh) 一种减震结构及滑板车
CN218751141U (zh) 一种鞍座的一体鞍管结构
CN204845730U (zh) 后视镜用插接式安装座
CN111361372A (zh) 一种高强度抗形变汽车减震摆臂
CN220332414U (zh) 一种汽车空气悬挂用连接结构
CN216332545U (zh) 一种减震车轮组件及其车辆
CN215041911U (zh) 控制臂总成
CN217472696U (zh) 避震装置及模型车
CN218054773U (zh) 一种梯形减震支架
CN210211943U (zh) 新能源车的可调节扭杆弹簧安装结构
CN214367048U (zh) 一种多功能固定盘
CN21023459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汽车用悬挂支架
CN218806336U (zh) 一种自行车前叉调节机构
CN217753561U (zh) 一种具有高强度的汽车座椅用弯管
CN218617030U (zh) 一种自行车隐形减震前叉
CN217456090U (zh) 一种可调式减震机构及儿童推车
CN217554075U (zh) 一种用于自行车座鞍随动缓冲滤震的附加装置
CN220010016U (zh) 可调节的减震结构及滑板车
CN218228551U (zh) 一种可调式摇臂机构
CN220577449U (zh) 减震装置、车架结构以及平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