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5270U -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5270U
CN218185270U CN202222036439.2U CN202222036439U CN218185270U CN 218185270 U CN218185270 U CN 218185270U CN 202222036439 U CN202222036439 U CN 202222036439U CN 218185270 U CN218185270 U CN 2181852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coil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assembly
aerosol
sus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364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祖富
梁峰
杨璐鸿
胡国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364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5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527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02422 priority patent/WO202402736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24F40/465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感应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和支撑部;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层叠设置,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使与导电线圈配合的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每一导电线圈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环绕部,环绕部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环绕部由穿过导电线圈的轴线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沿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环绕部之间,用于保持相邻两匝环绕部之间的间距。该感应加热组件有效提高了电磁转化效率,减少了导电线圈本身的损耗,进而有效减少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功耗;且导电线圈能够维持自身形态。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只需将特制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到200-350℃左右即可产生气溶胶,相比于传统燃烧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的方案,有害物质大幅度减少,气溶胶口感基本一致,且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目前,市场上加热不燃烧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方式主要是电阻式加热和电磁式加热。电阻式加热的加热原理是通过热传导将发热体的热量传递到气溶胶生成制品,这样会使靠近发热体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烘烤效果较好。电磁式加热的加热原理主要是,利用导电线圈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与导电线圈配合的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然而,电磁式加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不仅结构固定较为复杂,且导电线圈本身损耗大,电磁转化效率低,使得整机热量损失较多,功耗较高;同时由于导电线圈的耐温能力较弱,使得雾化器外壳温度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导电线圈本身损耗大,电磁转化效率低,使得整机热量损失较多,功耗较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组件。该感应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和支撑部;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层叠设置,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使与导电线圈配合的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每一导电线圈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环绕部,环绕部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其中,环绕部由穿过导电线圈的轴线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沿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环绕部之间,用于保持相邻两匝环绕部之间的间距。
其中,还包括支撑组件,形成一收容腔,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且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侧壁形成有至少一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槽壁形成所述支撑部;或者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朝向中心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呈中空状,所述导电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中空内;或,所述支撑组件呈线状;所述线状的支撑组件包裹所述导电线圈;或,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所述多个支撑块组合形成一个中空结构,以容纳所述导电线圈。
其中,还包括感受器,用于与所述导电线圈配合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其中,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导电线圈围绕所述感受器的外围设置,且所述感受器呈管状,用于收容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外壁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或,所述导电线圈设置于所述感受器内,且所述感受器呈针状或销钉状,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其中,所述感受器还包括主体部,所述支撑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上,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导电线圈间隔设置;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电线圈的中心轴线重合。
其中,所述导电线圈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线圈沿所述感受器的轴线层叠设置,并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连接。
其中,所述环绕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夹角为0°-60°。
其中,所述环绕部的厚度为0.05毫米至1.5毫米。
其中,所述环绕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线的夹角为0°。
其中,所述导电线圈还包括: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环绕部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所述环绕部的第二端电连接,用于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与所述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或,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延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感应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组件;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感受器、感应加热组件以及电源组件;其中,感受器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从而加热并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组件;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四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感应加热组件以及电源组件,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感应加热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且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感应加热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感应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和支撑部;每一导电线圈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环绕部,环绕部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且环绕部由穿过导电线圈的轴线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沿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以使导电线圈呈偏平状;从而在导电线圈通电时,依据趋肤效应,能够使高频电流在导电线圈上集中传导,相比于导电线圈的径向尺寸较大的方案,有效提高了导电线圈的电磁转化效率,减少了导电线圈本身的损耗,进而有效减少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功耗。另外,通过设置支撑部,使支撑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所述环绕部之间,以通过该支撑部保持相邻两匝环绕部之间的间距,避免环绕部厚度较薄,支撑强度较低而无法支撑其原有形态的问题发生,进而保证与之配合的感受器的预设位置始终配合有导电线圈,保证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结构简图;
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b所示导电线圈的环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环绕部由穿过导电线圈的轴线的A-A平面截得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环绕部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环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环绕部的一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环绕部的另一A-A向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一剖视图;
图9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一剖视图;
图10a为多个导电线圈的分布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与感受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导磁体5、导电线圈和支撑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一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感应加热组件10;导电线圈1;环绕部11;第一电连接部12;第二电连接部13;壳体2;支撑组件3;螺旋槽31;感受器4;主体部41;导磁体5;电源组件20;电池21;电源驱动板22;气溶胶生成制品30;支撑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a和图1b,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结构简图;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组件10,该感应加热组件10可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领域。该感应加热组件10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该感应加热组件10包括至少一导电线圈1和支撑部6。
如图1b所示,该导电线圈1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使与导电线圈1配合的感受器4(见图9a)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从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产生气溶胶。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茶叶、薄荷叶等植物叶类,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当然,气溶胶生成制品也可为液体基质或膏状基质,比如添加香气成分的油类、药液等。以下实施例均以气溶胶生成制品采用固体基质为例。
参见图2,图2为图1b所示导电线圈的环绕部的结构示意图。每一导电线圈1包括环绕部11,环绕部11沿轴线B呈螺旋状分布,并围设形成一中空;且环绕部11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具体的,如图2所示,沿环绕部11螺旋延伸的方向,环绕部11由穿过导电线圈1的轴线B的平面截得的各个截面,各个截面的形状和截面面积均相同。当然,也可以是,各个截面的形状相同,截面面积沿螺旋延伸的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在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图3为图2所示环绕部由穿过导电线圈的轴线B的A-A平面截得的截面的示意图;环绕部11由穿过导电线圈1的轴线B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轴线B的方向的长度尺寸W1大于沿轴线B的方向的长度尺寸W2。如此,能够使导电线圈1呈扁平状态,以在导电线圈1通电时,依据趋肤效应,使高频电流在导电线圈1上集中传导,相比于导电线圈1的径向尺寸较大的方案,有效提高了导电线圈1的电磁转化效率,减少了导电线圈1本身的损耗,进而有效减少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功耗。
具体的,环绕部11由穿过导电线圈1的轴线B的平面截得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如图3)、椭圆形、多边形等。环绕部11具体可采用励磁线圈绕制而成。
其中,环绕部11的厚度方向C与轴线B的方向的夹角可为0°-6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所示环绕部的A-A向剖视图;导电线圈1的厚度方向C与轴线B的夹角为0°;即,导电线圈1的厚度方向C与轴线B的方向平行。在该实施例中,环绕部11如同一扁平弹簧,环绕部11的每一匝所在的平面与轴线B垂直;在环绕部11通电后,环绕部11的中空内形成均匀磁场。
具体的,沿轴线B的方向,相邻匝的环绕部11对应轴线B的不同位置的间距相同,以使环绕部11对应轴线B的每一位置产生相同的磁场,感受器4的各个位置在该磁场下产生相同的热量,进而保证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各个位置的加热均一性。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匝的环绕部11对应轴线B的不同位置的间距也可以不完全相同;比如相邻匝的环绕部11之间的间距L2与L1不同。具体的,沿轴线B的方向,相邻匝的环绕部11之间的间距可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或先增大后减小等等;以通过控制环绕部11的相邻匝的疏密程度,使与之配合的感受器4沿轴线B的方向形成多个不同温度的温度区。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环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环绕部的一A-A向剖视图;与上述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不同的是:环绕部11的厚度方向C与轴线B的夹角α大于0°且小于60°。比如,环绕部11的厚度方向C与轴线B的夹角α为30°、45°或60°等。该具体实施例中,通过使环绕部11所在平面相对于轴线B倾斜一定角度设置,能够调整环绕部11通电产生的磁场沿轴线B的方向分布的疏密程度,从而使与环绕部11配合的感受器4沿轴线B的方向形成不同温度梯度的温度区,以满足气溶胶生成制品不同位置对温度的不同需求。
在具体实施例中,环绕部11的厚度h可根据高频信号流过导体产生趋肤效应的趋肤深度d进行匹配选择。趋肤深度: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081
其中,μr为相对磁导率;μ0为真空磁导率;σ为电导率;f为电流频率。环绕部11的厚度h的取值范围可为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082
与常规工频电磁加热功率为成百上千瓦级别不同,该导电线圈1可应用在小功率,比如百瓦以内;采用的高频电流的频率可以覆盖10Khz至10Mhz,环绕部11的侧壁的厚度h的取值范围为0.05毫米至1.5毫米。
具体的,环绕部11的材质可为铜,铜的电阻率为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083
相对磁导率μr=1,真空磁导率μ0=4π×10-7,电流频率为10Khz至10Mhz,代入上述趋肤深度d的计算公式,得到d的范围为(0.024mm-0.76mm),环绕部11的侧壁的厚度h可为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084
即为(0.008mm-1.52mm)。然而,为保证环绕部11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以维持其本身所具有的形态;环绕部11的侧壁的厚度h可为0.05毫米至1.5毫米。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环绕部11的材质还可以是银、铜铝合金等。
具体的,如图2或图5所示,沿环绕部11的螺旋延伸方向,环绕部11的侧壁的厚度可处处相等,以保证环绕部11工作时产生的磁场处处相同,提高加热均一性。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7为图5所示环绕部的另一A-A向剖视图;沿环绕部11的螺旋延伸方向,环绕部11的侧壁也可至少存在两处厚度不相等;比如,沿轴线B的方向,第一位置对应处的环绕部11的侧壁的厚度h2大于第二位置处的环绕部11的侧壁h1的厚度。如此,能够在利用较薄环绕部11减少其本身损耗、提高电磁转化率的同时,通过增厚环绕部11的部分位置处的侧壁的厚度,提高环绕部11自身的支撑强度,以维持环绕部11本身所具有的形态。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导电线圈1还包括第一电连接部12和第二电连接部13;第一电连接部12与环绕部11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电连接部13与环绕部11的第二端电连接,用于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12和/或第二电连接部13的形状、尺寸可与环绕部11的形状、尺寸一致。
具体的,第一电连接部12和第二电连接部13可朝向同一方向延伸,以便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备,并减小空间占地面积。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第一电连接部12和第二电连接部13沿与轴线B平行的方向延伸。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第一电连接部12和第二电连接部13沿垂直于轴线B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1,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环绕部11,环绕部11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且环绕部11由穿过导电线圈1的轴线B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轴线B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沿轴线B的方向的长度尺寸,以使导电线圈1呈偏平状;从而在导电线圈1通电时,依据趋肤效应,能够使高频电流在导电线圈1上集中传导,相比于导电线圈的径向尺寸较大,比如截面呈圆形的方案,有效提高了导电线圈1的电磁转化效率,减少了导电线圈1本身的损耗,进而有效减少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功耗。
请参阅图9a,图9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一剖视图;图10a为多个导电线圈的分布示意图。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感应加热组件10包括多个导电线圈1,多个导电线圈1沿轴线B层叠设置,且每一导电线圈1可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20电连接,以使电源组件20可以分别向不同的导电线圈1供电,以实现感应加热组件10上导电线圈1的分区控制,从而使与导电线圈1配合的感受器4具有多个不同温度的温度区,提高感应加热组件10的整体雾化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a,支撑部6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环绕部11之间,用于保持相邻两匝环绕部11之间的间距,避免导电线圈1的环绕部的厚度较薄,支撑强度较低而无法支撑导电线圈1原有形态的问题发生,进而保证与之配合的感受器4的预设位置始终配合有导电线圈1,保证气溶胶生成制品30的加热均匀性。
具体的,如图9a所示,感应加热组件10还包括壳体2、支撑组件3以及感受器4。
其中,壳体2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壳体2的开口端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为便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插入,壳体2的开口端的径向尺寸沿背离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插入方向逐渐增大。
支撑组件3设置于壳体2内,并与壳体2间隔设置,以在感应加热组件10工作时,减少支撑组件3通过接触的方式进行热传导,进而降低壳体2侧壁上的温度。
具体的,支撑组件3形成一收容腔,该收容腔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且支撑组件3的侧壁的内壁面形成该支撑部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图9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的一剖视图;支撑组件3的侧壁的内侧壁形成有至少一螺旋槽31,螺旋槽31的槽壁形成该支撑部6。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也可朝向中心位置凸起,以形成该支撑部6。具体的,至少一个导电线圈1可与支撑组件3一起注塑成型,以完全锁定相邻匝的导电线圈1的截距及外形尺寸,确保批量生产的导电线圈1的一致性。
其中,支撑组件3的材质可以为塑胶或硅胶,支撑组件3可通过注塑或灌胶的方式与导电线圈1结合在一起。或,支撑组件3的材质可以为陶瓷,支撑组件3通过粉末烧结的方式与导电线圈1结合在一起。或,支撑组件3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支撑组件3通过熔融的玻璃液体与导电线圈1浇筑在一起,也可以通过灌胶或一体烧结的方式与导电线圈1制造在一起。当然,支撑组件3也呈中空状,导电线圈1设置于支撑组件3的中空内。或,支撑组件3呈线状;线状的支撑组件3包裹导电线圈1。或,支撑组件3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支撑块组合形成一个中空结构,以容纳导电线圈1。
具体的,支撑组件3的材质还可以为导磁材料,以对导电线圈1背离感受器4一侧的磁场进行导向,减少电磁信号散失。其中,导磁材料可为铁、钴、镍等等。或者,支撑组件3背离导电线圈1的一侧表面可设置屏蔽层,以屏蔽外部电磁信号及减弱导电线圈1工作时的电磁信号泄露。屏蔽层可为金属屏蔽层,比如铁、钴、镍等屏蔽层。
感受器4设置于支撑组件3内,用于与导电线圈1配合,以在导电线圈1通电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以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从而产生气溶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0b,图10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线圈与感受器的一结构示意图;感受器4包括主体部41和形成于主体部上的支撑部6,即,支撑部6由感受器4的侧壁的部分朝向导电线圈1凸起而形成。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10a所示,感受器4呈中空状,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导电线圈1围绕感受器4的外围设置;以在导电线圈1通电时,通过导电线圈1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感受器4在该交变磁场中产生热量,以加热收容与其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0b所示,感受器4的侧壁的外壁面的部分可朝向导电线圈1凸起,以形成支撑部6。
具体的,感受器4的主体部41的底部与支撑组件3预留的卡槽嵌合在一起,以固定住感受器4,并使导电线圈1和感受器4的中心轴线B重合。
其中,感受器4具体可以是完整的中空管状,也可以是单片或多片组合形成的中空管状。感受器4可采用高电导率的金属,比如铜、银或金等。具体的,感受器4可采用单一金属,比如,采用局里温度点低于500℃的坡莫合金。或者,感受器4可以采用具有局里温度500℃以内的金属+铜+居里温度点高于500℃的金属进行多层复合。
感受器4的侧壁的厚度可依据电磁感应加热原理,通过趋肤效应来确定。具体的,感受器4的侧壁的厚度在频率f下对应的趋肤深度: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111
(其中,μr为相对磁导率;μ0为真空磁导率;σ为电导率;f为电流频率)的最佳厚度的取值范围为
Figure BDA0003780949190000121
结合电磁加热仿真和实际加工生产可行性,选择感受器4的最佳能效比厚度值。
其中,由于感受器4热容较大,发热能量高,且感受器4与导电线圈1距离较近,感受器4的热量很容易传递至导电线圈1上,会造成较大的热量损失。为此,可使感受器4的主体部41与导电线圈1和支撑组件3间隔设置,以尽可能地减少感受器4上的热量通过接触式热传导传递至导电线圈1和支撑组件3上,从而减小感应加热组件10的壳体2的温度。
当然,为进一步减少感受器4的热量传递至导电线圈1,造成热量损失,可在感受器4朝向导电线圈1的一侧表面设置隔热保温层(图未示)。该隔热保温层可采用涂抹的方式形成于感受器4朝向导电线圈1的整个表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1,图11为导磁体5、导电线圈和支撑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感应加热组件10还包括导磁体5,导磁体5位于导电线圈1背离感受器4的一侧,用于对导电线圈1背离感受器4一侧的磁场进行导向,以减少电磁信号的散失量。
具体的,导磁体5的材料为软磁合金;软磁合金的初始磁导率不小于50,电阻率不小于8×10-6Ω·m。具体的,导磁体5可采用铁氧体一体成型或非晶合金多层包裹而成。
当然,导磁体5也可兼做支撑组件3,导磁体5可呈带状,带状的导磁体5包裹导电线圈1外围设置。或者导磁体5一体成型且呈中空状,导电线圈1设置于导磁体5的中空内。或者,导磁体5包括多个导磁块,多个导磁块组合形成一个中空结构,以容纳导电线圈1。或,导磁体5通过粉末烧结的方式与导电线圈1结合在一起,以在实现导磁性能的同时支撑导电线圈1和感受器4。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线圈1也可设置于感受器4内,感受器4呈针状或销钉状,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以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在该实施例中,感受器4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朝向导电线圈1凸起,以形成支撑部6。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2,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的一剖视图;与图9a所对应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感受器4呈针状或销钉状,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以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具体的,如图12所示,支撑组件3的底部具有卡槽,感受器4底部的固定座嵌入该卡槽,以将感受器4与支撑组件3固定,并使感受器4的主体部41的中心轴线B与支撑组件3的中心轴线B重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10,通过设置上述所涉及的至少一导电线圈1,能够减少导电线圈1本身的损耗,提高电磁转化率。同时,与由圆形截面或厚度较大的线圈形成的常规螺旋状导电线圈相比,感应加热组件10的每一匝导电线圈1如同薄片叠加在一起。这样,在绕设相同匝数的导电线圈1时,在轴线B的方向轴线距离较短,能够减小产品体积。而在相同的轴线距离下,可以根据需要布置更多匝数的导电线圈1;或布置多个相同匝数的导电线圈1,并使多个导电线圈1在轴线B的方向上叠加,以形成线圈整列,这样可以精确使感受器4的各个局部位置或整体产生热量,以形成多个温度区。另外,通过使感受器4与导电线圈1和支撑组件3间隔设置,能够减少感受器4的热量的热传导,进而减少感受器4上热量的散失,提高热量利用率。此外,通过设置导磁体5,减少了导电线圈1的电磁信号的流失。再者,通过设置支撑部6,使支撑部6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环绕部11之间,以通过该支撑部6保持相邻两匝环绕部11之间的间距,避免环绕部11厚度较薄,支撑强度较低而无法支撑其原有形态的问题发生,进而保证与之配合的感受器4的预设位置始终配合有导电线圈1,保证气溶胶生成制品30的加热均匀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加图13和图14,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2、感应加热组件10和电源组件20。其中,感应加热组件10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感应加热组件1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感应加热组件10;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加上述相关文字描述。其中,图9a所示感应加热组件10所对应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可参见图13;图12所示感应加热组件10所对应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可参见图14。
电源组件20与感应加热组件10电连接,用于向感应加热组件10供电,以保证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如图13或图14所示,电源组件20包括电池21和与电池21电连接的电源驱动板22。电池21和电源驱动板22可分别位于壳体2内,以形成一体成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具体的,电池21可以是干电池21、锂电池21等;电源驱动板22与导电线圈1的第一电连接部12和第二电连接部13电连接,以向导电线圈1供电。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感应加热组件10和电源组件20可拆卸式连接,以便于安装更换。
在一实施例中,参加图15,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简图;提供另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与图13和图14所对应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不同的是;该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30,感受器4具体设置于气溶胶生成制品30内。气溶胶生成制品30具体可收容于支撑组件3形成的收容腔内,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30内的感受器4通过电磁感应中心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30。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导电线圈,所述至少一个导电线圈层叠设置,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使与所述导电线圈配合的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每一所述导电线圈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环绕部,所述环绕部螺旋延伸的方向连续变化,其中,所述环绕部由穿过所述导电线圈的轴线的平面截得的截面中,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尺寸;
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于相邻两匝所述环绕部之间,用于保持相邻两匝所述环绕部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撑组件,形成一收容腔,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且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所述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侧壁形成有至少一螺旋槽,所述螺旋槽的槽壁形成所述支撑部;或者
所述支撑组件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朝向中心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组件呈中空状,所述导电线圈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中空内;或,
所述支撑组件呈线状;所述线状的支撑组件包裹所述导电线圈;或,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支撑块,所述多个支撑块组合形成一个中空结构,以容纳所述导电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感受器,用于与所述导电线圈配合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其中,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线圈围绕所述感受器的外围设置,且所述感受器呈管状,用于收容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外壁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或,所述导电线圈设置于所述感受器内,且所述感受器呈针状或销钉状,用于插入并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受器的侧壁的内壁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导电线圈凸起,以形成所述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受器还包括主体部,所述支撑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上,且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导电线圈间隔设置;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导电线圈的中心轴线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圈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电线圈沿所述感受器的轴线层叠设置,并分别用以与电源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线的方向的夹角为0°-6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部的厚度为0.05毫米至1.5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绕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线的夹角为0°。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圈还包括:
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环绕部的第一端电连接,用于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
第二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所述环绕部的第二端电连接,用于与所述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与所述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或,
所述第一电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延伸。
14.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
15.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溶胶生成制品;
感受器,设置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变化的磁场,以使所述感受器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热量,从而加热并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4、9-13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
16.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感应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组件供电;且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感应加热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CN202222036439.2U 2022-08-03 2022-08-03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185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6439.2U CN2181852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CT/CN2023/102422 WO2024027368A1 (zh) 2022-08-03 2023-06-26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36439.2U CN2181852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5270U true CN218185270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3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36439.2U Active CN218185270U (zh) 2022-08-03 2022-08-03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5270U (zh)
WO (1) WO20240273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368A1 (zh) * 2022-08-03 2024-02-08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014593D0 (en) * 2020-09-16 2020-10-28 Nicoventures Trading Ltd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114680387A (zh) * 2020-12-25 2022-07-01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
CN216701692U (zh) * 2021-11-16 2022-06-10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CN216983580U (zh) * 2022-01-15 2022-07-1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应线圈
CN218185270U (zh) * 2022-08-03 2023-01-03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7368A1 (zh) * 2022-08-03 2024-02-08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7368A1 (zh)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85270U (zh)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5606867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185269U (zh) 导电线圈、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886165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4055720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51343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气溶胶产生制品、发热组件和感受器
WO2024027386A1 (zh) 加热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90573U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A3132763A1 (en) Aerosol provision device
CN209390389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77144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加热组件
CN217771509U (zh) 电子烟
CN217184817U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气雾生成系统
CN115486573A (zh)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7184856U (zh) 电磁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5119977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WO2022171577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WO2024012184A1 (zh) 导电线圈、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274905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157599U (zh) 用于电子烟的加热模组和电子烟
EP4381974A1 (en)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CN217826738U (zh)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6723153U (zh) 感应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337729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CN21892168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