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79720U - 一种换热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79720U
CN218179720U CN202222611527.0U CN202222611527U CN218179720U CN 218179720 U CN218179720 U CN 218179720U CN 202222611527 U CN202222611527 U CN 202222611527U CN 218179720 U CN218179720 U CN 218179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oling
cavity
communicate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15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绍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Xihan Jing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Xihan Jing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Xihan Jing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Xihan Jing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15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79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79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79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管;所述换热外壳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外壳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所述换热外壳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冷却工质出口;所述换热管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连通。本申请的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燃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工作状态的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夏季时,汽车运行过程中,需要开启空调,目前,空调的工作原理一般是通过冷媒转换热量,因此,同样需要对空调的散热部件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中,上述各个部件的冷却均需要配置单独的换热器,例如,公开号为:CN202120681212.6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动机水冷降温装置,涉及发动机水冷降温技术领域,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发动机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有降温器,所述降温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降温器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降温块,所述降温器的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水泵。该技术是针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再例如,公开号为CN103596785B公开了一种水冷式冷凝器,水冷式冷凝器在使车辆用空调器的制冷剂与冷却水之间进行完热交换之后,将上述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出口输送到空冷式冷凝器。从空气向空冷式冷凝器流动的方向看,制冷剂出口在不与配置在比空冷式冷凝器靠前的车辆的前部处的保险杠加强件重叠的位置与空冷式冷凝器相连接。该技术是针对冷凝器冷却的方案。
综上所述,目前现有的换热器,均是针对汽车的某一部件进行单独冷却,然而,在汽车内安装多个冷却装置后,一方面增加车辆制作成本,不仅占用面积更大,而且使车体更重,可见,需要研发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管;
所述换热外壳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外壳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
所述换热外壳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冷却工质出口;
所述换热管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连通。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换热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热流体入口、第一热流体出口,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出设置有三通接口;所述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出水口、发动机的冷却出水口;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处设置有三通接口,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进水口、发动机的冷却进水口;
在所述第二换热腔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热流体入口、第二热流体出口,所述第二热流体入口与空调冷媒出口连通,第二热流体出口与空调冷媒入口连通。
可选的,在所述三通接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三通接口中各个接口的通断。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螺旋环绕在所述换热外壳的内部。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第二换热腔内均设置有多个折流板。
可选的,所述折流板为扇形板,所述折流板交错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内。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管板、分程隔板;所述固定管板固定在所述换热外壳内,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所述分程隔板固定在所述固定管板的一个侧面上,将所述固定管板与所述换热外壳内部端部之间形成的空腔分隔成上空腔、下空腔;所述冷却工质入口与所述上空腔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出口与所述下空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入口与所述上空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下空腔连通。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固定管板密封连接,所述固定管板与所述换热外壳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金属材质。
可选的,还包括端部管板,覆盖设置在所述换热外壳的内部,所述换热管为两根,一根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另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连通,另一根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管;所述换热外壳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外壳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所述换热外壳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冷却工质出口;所述换热管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连通。本申请通过设置隔板,将换热外壳分隔成两个换热腔,发动机和电池都是使用冷却液进行冷却的,空调是使用冷媒进行冷却的,因此,本申请中一个换热腔用于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另一个换热腔用于对冷媒进行冷却,将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两个冷却部件冷却的方式更改为本申请采用一个冷却部件即可完成冷却的方案,因此,本申请的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的顶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的端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装置的端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外壳;2.换热管;3.隔板;4.第一换热腔;5.第二换热腔;6.冷却工质入口;7.冷却工质出口;8.折流板;9.固定管板;10.分程隔板;11.上空腔;12.下空腔;13.端部管板;14.第一热流体入口;15.第一热流体出口;16.第二热流体入口;17.第二热流体出口;18.上分液腔;19.下分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外壳1、换热管2;所述换热外壳1内设置有隔板3,所述隔板3将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4、第二换热腔5;所述第一换热腔4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5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所述换热外壳1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6、冷却工质出口7;所述换热管2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与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所述换热管2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6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7连通。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换热外壳1的形状可以是具有中空的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形状,本申请不对上述换热外壳1的形状做限定。上述换热外壳1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其他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材质,本申请不对上述换热外壳1的材质做限定,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换热管2的材质优选为金属材质,上述换热管2的形状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螺旋管,本申请不对上述换热管2的形状做限定。上述隔板3与换热外壳1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焊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板3与换热外壳1之间密封连接,以确保可以将换热外壳1完整的分隔成第一换热腔4与第二换热腔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换热管2穿插在第一换热腔4与第二换热腔5中,以此实现通过一组换热管2便可以对两个换热腔内的热流体进行换热的方案。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冷却工质可以是冷水,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实现对热流体进行对流冷却的物质,例如冷气等,本申请不对上述冷却工质的种类做限定。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本申请通过设置两个冷却腔,分别对不同的汽车配件中所使用的冷却工质进行冷却,具体的,本申请中的第一换热腔4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本申请中的第二换热腔5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可见,将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两个冷却部件冷却的方式更改为本申请采用一个冷却部件即可完成冷却的方案,因此,本申请的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外壳1、换热管2;所述换热外壳1内设置有隔板3,所述隔板3将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4、第二换热腔5;所述第一换热腔4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5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所述换热外壳1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6、冷却工质出口7;所述换热管2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与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所述换热管2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6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7连通。本申请通过设置隔板3,将换热外壳1分隔成两个换热腔,发动机和电池都是使用冷却液进行冷却的,空调是使用冷媒进行冷却的,因此,本申请中一个换热腔用于对冷却液进行冷却,另一个换热腔用于对冷媒进行冷却,将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两个冷却部件冷却的方式更改为本申请采用一个冷却部件即可完成冷却的方案,因此,本申请的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以同时适应于多种部件冷却的换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热流体入口14、第一热流体出口15,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14出设置有三通接口;所述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14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出水口、发动机的冷却出水口;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处设置有三通接口,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进水口、发动机的冷却进水口;在所述第二换热腔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热流体入口16、第二热流体出口17,所述第二热流体入口16与空调冷媒出口连通,第二热流体出口17与空调冷媒入口连通。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设置三通接口,可以使得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14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出水口、发动机的冷却出水口;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处设置有三通接口,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进水口、发动机的冷却进水口,如此,便可以将电池或者发动机使用的冷却液采用本申请的第一换热腔4进行冷却,将发动机和/或电池所使用的冷却液通过三通接口导入至本申请换热外壳1的第一换热腔4内进行冷却。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过程中,将冷却工质从冷却工质入口6引入至换热管2中,冷却工质在换热管2中循环后从冷却工质出口7流出;在上述循环的过程中,将电池或者发动机使用的冷却液采用本申请的第一换热腔4中进行冷却。结合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热流体的入口开设在换热外壳1的底部,第一热流体出口15开设在换热外壳1的顶部,如此设置,可以使冷却液与冷却工质形成对流,可以有效的提高冷却工质对第一热流体的冷却效果。
当然,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单独的应用在燃油车上,目前,燃油车的电瓶均缺乏主动冷却装置,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为现有的燃油车的电瓶增加主动冷却的装置,例如,在电瓶的周边增设冷却套,在冷却套内穿插多根冷却液管道,将冷却液管道的入口端与本申请的第一热流体出口15连通,将冷却液管道的出口端与本申请的第一热流体入口14连通,如此便可以实现对电瓶的主动冷却,避免电瓶处于过热的状态,可以有效的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三通接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三通接口中各个接口的通断。通过在三通接口上设置电磁阀,可以通过电磁阀控制三通接口的通断,进而控制是否将电池或发动机所使用的冷却液导送至本申请的第一换热腔4中,如此设置,当电池的温度处于较佳的工作温度时,可以主动关闭电池冷却液对应的三通接口中的接口,当电池的温度高于较佳的工作温度时,可以通过开启对应的电磁阀,进而开启电池使用的冷却液的冷却通道,使得电池使用的冷却液流入至本申请的第一换热腔4内进行冷却,再将冷却后的冷却液导送至电池本身的冷却系统中,对电池进行冷却。
本申请中的第二换热腔5针对于空调的冷媒,由于冷媒与冷却液不能混合使用,因此,本申请设置了专门为冷媒进行冷却的第二换热腔5,第二换热腔5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换热腔4的工作原理相同。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换热腔4,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通过设置第二换热腔5,对空调的冷媒进行冷却,如此便可以将现有的使用单独的冷却方式改进为本申请采用一个装置冷却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的整体性,减少了冷却装置占用车体的面积,并且减小了冷却装置的重量,进而减小了车体的重量。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2螺旋环绕在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部。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通过将换热管2螺旋环绕在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部,可以有效的增加换热管2与第一热流体或第二热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换热管2的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内、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均设置有多个折流板8。参见图1所示,折流板8采用半弧形,设置折流板8可以改变第一热流体或第二热流体在第一换热腔4内或第二换热腔5内的流向,进而延长第一热流体或第二热流体与换热管2内的冷却工质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换热管2的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折流板8为扇形板,所述折流板8交错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和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
参见图1所示,在第一换热腔4内设置有两个折流板8,第一个折流板8的开口位于靠近换热外壳1顶部的位置,第二个折流板8的开口靠近换热外壳1的底部,第一个折流板8位于第二个折流板8的右侧,第一热流体入口14位于第一个折流板8的右侧,如此设置,第一热流体通过第一热流体入口14进入第一换热腔4内后,在第一个折流板8的阻挡作用下,第一热流体的液位逐步上升,此时,第一热流体变可以与换热管2充分的接触,当第一热流体的液位高于第一折流板8的缺口高度时,第一热流体流向第一个折流板8与第二个折流板8之间,并流向第二个折流板8与隔板3之间,直至第一热流体充满第二个折流板8与隔板3之间的空隙,才能从第一热流体出口15流出,可见,如此设置,可以有效的延长第一热流体与换热管2之间的接触时间,进而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还包括:固定管板9、分程隔板10;所述固定管板9固定在所述换热外壳1内,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2,所述分程隔板10固定在所述固定管板9的一个侧面上,将所述固定管板9与所述换热外壳1内部端部之间形成的空腔分隔成上空腔11、下空腔12;所述冷却工质入口6与所述上空腔11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出口7与所述下空腔12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入口与所述上空腔11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出口与所述下空腔12连通。所述换热管2与所述固定管板9密封连接,所述固定管板9与所述换热外壳1密封连接。所述换热管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还包括端部管板13,覆盖设置在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部,所述换热管2为两根,一根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6,另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13连通,另一根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1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7连通。
冷却工质从上空腔11进入,在分程隔板10的阻挡作用下,冷却工质经由固定管板9上的短管进入上分液腔18,上方的换热管2与上分液腔18连通,因此,上分液腔18中的冷却工质流入上方的换热管2中,并依次进入第二换热腔5、第一换热腔4中直至流向由,端部管板13与换热外壳1形成的腔体中,并从该腔体中的下方的换热管2的端部开口流入下方的换热管2中,并流向固定管板9的方向,直至流入至固定管板9下方的下分液腔19中,上分液腔18与下分液腔19通过分程隔板10分隔,下分液腔19通过图1所示的短管流向下空腔12,并从下空腔12的冷却工质出口7流出换热外壳1,可以理解的是,循环完的冷却工质可以进入冷却设备中进行冷却,在输入至冷却工质入口6,进而继续在本申请的换热器装置中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申请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外壳(1)、换热管(2);
所述换热外壳(1)内设置有隔板(3),所述隔板(3)将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4)、第二换热腔(5);所述第一换热腔(4)用于对电池和/或发动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换热腔(5)用于对空调冷媒进行冷却;
所述换热外壳(1)上开设有冷却工质入口(6)、冷却工质出口(7);
所述换热管(2)穿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与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所述换热管(2)的入口端与冷却工质入口(6)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出口端与冷却工质出口(7)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热流体入口(14)、第一热流体出口(15),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14)出设置有三通接口;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入口(14)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出水口、发动机的冷却出水口;在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处设置有三通接口,三通接口的一个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热流体出口(15)连通,另外两个接口分别连通电池冷却的进水口、发动机的冷却进水口;
在所述第二换热腔(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热流体入口(16)、第二热流体出口(17),所述第二热流体入口(16)与空调冷媒出口连通,第二热流体出口(17)与空调冷媒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通接口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三通接口中各个接口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螺旋环绕在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内、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均设置有多个折流板(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8)为扇形板,所述折流板(8)交错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腔(4)和所述第二换热腔(5)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管板(9)、分程隔板(10);所述固定管板(9)固定在所述换热外壳(1)内,用于固定所述换热管(2),所述分程隔板(10)固定在所述固定管板(9)的一个侧面上,将所述固定管板(9)与所述换热外壳(1)内部端部之间形成的空腔分隔成上空腔(11)、下空腔(12);所述冷却工质入口(6)与所述上空腔(11)连通,所述冷却工质出口(7)与所述下空腔(12)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入口与所述上空腔(11)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出口与所述下空腔(1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与所述固定管板(9)密封连接,所述固定管板(9)与所述换热外壳(1)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部管板(13),覆盖设置在所述换热外壳(1)的内部,所述换热管(2)为两根,一根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入口(6),另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13)连通,另一根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所述端部管板(1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工质出口(7)连通。
CN202222611527.0U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换热器装置 Active CN218179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1527.0U CN218179720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换热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1527.0U CN218179720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换热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79720U true CN218179720U (zh) 2022-12-30

Family

ID=84625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1527.0U Active CN218179720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换热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797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06254B1 (ko) 일체형 액체 공냉식 응축기 및 저온 라디에이터
KR102087678B1 (ko) 열 전달 장치
CN110661056B (zh) 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CN111928699A (zh) 热交换器和用于调温的回路系统
KR20040007807A (ko) 열교환기
CN218179720U (zh) 一种换热器装置
CN211493588U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采暖装置和车辆
CN110978957A (zh) 一种换热器、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527892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KR20100023600A (ko) 자동차의 라디에이터
CN209310565U (zh) 一种螺旋管壳式热交换器
KR101198639B1 (ko) 차량용 냉방 및 난방 시스템
KR101527887B1 (ko) 축냉 열교환기
KR20100027324A (ko) 통합형 라디에이터
CN111900509A (zh)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
CN114041035A (zh) Ccf加热器芯组件
CN220042001U (zh) 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模块
US20090266526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1308185U (zh) 一种换热器、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7383304U (zh) 冷媒散热器、空调变频器及电子设备
CN22060226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装置
CN217737580U (zh) 一种储能设备用的空调系统和储能设备
CN219037682U (zh) 换热装置、换热系统及车辆
CN116608713B (zh) 一种仿生式平行流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