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63054U -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63054U
CN218163054U CN202221964912.7U CN202221964912U CN218163054U CN 218163054 U CN218163054 U CN 218163054U CN 202221964912 U CN202221964912 U CN 202221964912U CN 218163054 U CN218163054 U CN 218163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bending
front shell
she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649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朋朋
沈佳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Yongru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Yongru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Yongru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Yongru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649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63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63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63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本公开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本公开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能够提升侧键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

Description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侧方通常会安装侧键,例如是,可以控制音量大小的侧键。在对电子设备进行组装制造时,需要将侧键安装在前壳组件的侧方,在将侧键安装在前壳组件侧方的过程中,需要对侧键上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
一般的,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柔性电路板手动折弯,这样使得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较低,从而会降低电子设备的制造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
可选的,折弯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折弯件,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操作平台上,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折弯件连接于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折弯件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柔性电路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折弯件在前壳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抵压在柔性电路板上,对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或,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折弯件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柔性电路板的方向移动,以使折弯件与柔性电路板脱离。
可选的,折弯件包括沿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主体部和折弯部,主体部的背离折弯部的一侧连接于第一驱动件,折弯部用于抵压在柔性电路板上;在前壳组件的长度方向上,折弯部连接于主体部的中部,且折弯部的尺寸小于主体部的尺寸。
可选的,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折弯部的面向承载机构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贴合的第一端面;在前壳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折弯部的面向操作平台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贴合的第二端面。
可选的,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设置在操作平台上,第一驱动件连接于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驱动件和折弯件沿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共同移动。
可选的,本公开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还包括定位机构;在折弯机构对柔性电路板折弯之前,定位机构用于抵挡在柔性电路板的沿前壳组件宽度方向的内侧,以限制柔性电路板的位置。
可选的,定位机构包括第三驱动件和定位件,第三驱动件设置在操作平台上,定位件连接于第三驱动件;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定位件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柔性电路板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定位件抵挡在柔性电路板的沿前壳组件宽度方向的内侧;或,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定位件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柔性电路板的方向移动,以使定位件与柔性电路板脱离。
可选的,定位件包括沿前壳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部;在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上,定位部具有面向柔性电路板并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贴合的定位面。
可选的,压合机构包括真空压头结构,在前壳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真空压头结构具有面向承载台并用于抵压柔性电路板的压合面;真空压头结构上具有与折弯部配合的避让缺口,避让缺口朝向承载台,且避让缺口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压合面。
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侧键安装系统,包括上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通过折弯机构对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再通过压合机构将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这样,则能够提升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以及柔性电路板与前壳组件之间的压合效率,从而能够提升侧键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c为图2b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传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限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一限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四限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a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定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10b为图10a中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折弯机构与承载机构、限位机构和定位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折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E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沿F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一移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图15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二移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驱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真空压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三使用状态图。
其中,
1、承载机构;2、折弯机构;3、压合机构;4、传输机构;5、限位机构;6、定位机构;7、第一直线电机组件;8、第二直线电机组件;
11、承载台;12、支撑座;13、第一气缸;21、第五安装座;22、第八气缸;23、第九气缸;24、折弯件;31、第一移动座;32、压合组件;33、丝杆电机;34、相机;41、支撑板;42、电机结构;43、带轮结构;51、第一限位组件;52、第二限位组件;53、第三限位组件;54、第四限位组件;61、第七气缸;62、定位件;10、前壳组件;20、柔性电路板;30、位置传感器;40、第四安装座;
211、第三底板;212、第三侧板;241、主体部;242、折弯部;311、移动座本体;312、配合板;313、导向座;314、连接座;315、滑轨;321、第二移动座;322、驱动结构;323、真空压头结构;324、第三通孔;331、丝杆;411、缺口;421、第一电机;422、第二电机;431、第一带轮结构;432、第二带轮结构;511、第一安装座;512、第二气缸;513、第三气缸;514、第二限位板;521、第二安装座;522、第四气缸;523、第三限位板;531、第三安装座;532、第五气缸;533、第四限位板;541、第一限位板;542、第二立板;543、第六气缸;621、移动板;622、定位板;
2421、第一端面;2422、第二端面;3111、第二顶板;3112、第三立板;3113、第四侧板;3114、开放空间;3121、第一导向槽;3131、第二导向槽;3141、第一固定板;3142、第二固定板;3143、第一通孔;3211、第一延伸板;3212、第二延伸板;3213、第四立板;3214、第二通孔;3215、导向部;3216、滑槽;3217、避让槽;3218、第三固定板;3219、螺纹孔;3221、转轴;3222、驱动电机;3223、主动轮;3224、从动轮;3225、皮带;3226、轴承;3227、轴套;3231、压头本体;3232、压头;3233、压合面;3234、避让缺口;4311、第一主动轮;4312、第一转向轮;4313、第一皮带;4314、第一从动轮;4321、第二主动轮;4322、第二转向轮;4323、第二皮带;4324、第二从动轮;5111、第一底板;5112、第一侧板;5141、限位槽;5211、第二底板;5212、第二侧板;5311、第一立板;5312、第一顶板;5411、延伸部;5412、限位部;6211、第一移动部;6212、第二移动部;6221、延伸段;6222、过渡段;6223、定位部;6224、第一端部;6225、第二端部;6226、定位柱;6227、定位段;6228、定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侧方通常会安装侧键,例如是,可以控制音量大小的侧键。在对电子设备进行组装制造时,需要将侧键安装在前壳组件的侧方,在将侧键安装在前壳组件侧方的过程中,需要对侧键上的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一般的,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柔性电路板手动折弯,然后再将柔性电路板手动压装在前壳组件上,这样使得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较低,从而会降低电子设备的制造效率。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通过折弯机构对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再通过压合机构将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这样,则能够提升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以及柔性电路板与前壳组件之间的压合效率,从而能够提升侧键的安装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至图2c,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2c为图2b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2c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图中未示出)、承载机构1、折弯机构2和压合机构3,承载机构1、折弯机构2和压合机构3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1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10的承载台11;折弯机构2用于对位于承载台11上的前壳组件10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压合机构3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前壳组件10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折弯机构2能够对柔性电路板20折弯,压合机构3能够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前壳组件10上,从而能够提升柔性电路板20的折弯效率以及柔性电路板20与前壳组件10的压合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承载台11能够对前壳组件10进行有效支撑,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台11的形状与前壳组件10的形状一致。
而在电子设备的制造流水线上,为了使前壳组件10能够从上一工位移动至承载台11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还包括传输机构4,传输机构4设置在操作平台上,且传输机构4用于对前壳组件10进行输送,以下对本实施例中的传输机构4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至图3b,其中,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传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传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输机构4包括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传输组件,两个传输组件对称设置,具体的,传输组件包括支撑板41、电机结构42和带轮结构43,支撑板41设置在操作平台上,且支撑板4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电机结构42和带轮结构43分别设置于支撑板41的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体的,电机结构42包括第一电机421和第二电机422,带轮结构43包括第一带轮结构431和第二带轮结构432,其中,第一电机421与第一带轮结构431对应设置,第二电机422与第二带轮结构432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带轮结构431为两个,相应的,第一电机421为两个,两个第一带轮结构431沿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且两个第一带轮结构431对称设置,第二带轮结构432位于两个第一带轮结构431之间。
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带轮结构431包括第一主动轮4311、第一转向轮4312、第一皮带4313和两个第一从动轮4314,第一主动轮4311套设在第一电机421的电机轴上,第一转向轮4312和两个第一从动轮4314均与对应的支撑板41转动配合,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动轮4311位于下方,第一转向轮4312位于第一主动轮4311的上方,第一从动轮4314位于第一转向轮4312的上方;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主动轮4311和第一转向轮4312位于两个第一从动轮4314之间,两个第一从动轮4314对称设置,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动轮4311和第一转向轮4312不对正;第一皮带4313的一端套设在第一主动轮4311上,第一皮带4313的另一端绕过第一转向轮4312的外周依次套设在两个第一从动轮4314上。
进一步地,第二带轮结构432包括第二主动轮4321、第二转向轮4322、第二皮带4323和两个第二从动轮4324,第二主动轮4321套设在第二电机422的电机轴上,第二转向轮4322和两个第二从动轮4324均与对应的支撑板41转动配合,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主动轮4321位于下方,第二转向轮4322位于第二主动轮4321的上方,第二从动轮4324位于第二转向轮4322的上方;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第二主动轮4321和第二转向轮4322位于两个第二从动轮4324之间,两个第二从动轮4324对称设置,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主动轮4321和第二转向轮4322不对正;第二皮带4323的一端套设在第二主动轮4321上,第二皮带4323的另一端绕过第二转向轮4322的外周依次套设在两个第二从动轮4324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与图1至图3a中的x轴方向一致,上述的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与图1至图3a中的y轴方向一致,上述的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与图1至图3a中的z轴方向一致。在以下的叙述中,将不再对这三个方向进行限制。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承载机构1、折弯机构2和压合机构3做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至图2c以及图4,其中,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c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承载机构1位于两个支撑板41之间,承载机构1还包括支撑座12和第一气缸13,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支撑座12的一端连接于操作平台,支撑座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气缸13,第一气缸13的背离支撑座12的一端连接于承载台11,且第一气缸13用于驱动承载台11在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
当传输机构4将前壳组件10运输至承载台11上时,这时,为了避免在对侧键安装的过程中,前壳组件10发生偏移,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还包括限位机构5,限位机构5用于限制前壳组件10的位置,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机构5作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至图2c以及图5a至图7,其中,图5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限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一限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四限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c以及图5a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5包括第一限位组件51、第二限位组件52、第三限位组件53和第四限位组件54,具体的,第一限位组件51和第二限位组件52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承载机构1的两侧,且第一限位组件51和第二限位组件52共同对前壳组件10在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第三限位组件53和第四限位组件54的部分结构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分布于承载机构1的两侧,第三限位组件53和与第三限位组件53相对的支撑板41共同对前壳组件10在前壳组件10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第四限位组件54包括位于承载台11的用于承载前壳组件10一侧的第一限位板541,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限位板541能够抵压在前壳组件10上,以对前壳组件10在前壳组件10厚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以下对第一限位组件51、第二限位组件52、第三限位组件53和第四限位组件54作详细介绍。
如图5a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组件51与侧键位于前壳组件10的同一侧,具体的,第一限位组件51包括第一安装座511、第二气缸512、第三气缸513和第二限位板514,第一安装座511包括第一底板5111和第一侧板5112,第一底板5111连接于操作平台,第一侧板5112连接于第一底板5111的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第一侧板5112与第一底板5111垂直,且第一侧板5112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气缸512设置于第一侧板511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第三气缸513连接于第二气缸512的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限位板514连接于第三气缸513的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二气缸512用于驱动第三气缸513和第二限位板514共同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移动,第三气缸513用于驱动第二限位板514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6所示,为了使第一限位组件51能够对前壳组件10进行有效限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板514的背离第三气缸513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5141,限位槽5141的槽深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限位槽514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前壳组件10的边缘能够卡入限位槽5141内。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限位槽5141的槽宽大于前壳组件10的厚度,在此,对限位槽5141的尺寸以及前壳组件10的尺寸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组件52与第一限位组件51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二限位组件52包括第二安装座521、第四气缸522和第三限位板523,第二安装座521包括第二底板5211和第二侧板5212,第二底板5211连接于操作平台,第二侧板5212连接于第二底板5211的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第二侧板5212与第二底板5211垂直,且第二侧板5212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延伸,第四气缸522设置于第二侧板521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第三限位板523连接于第四气缸522的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四气缸522用于驱动第三限位板523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移动,第三限位板523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能够抵接在前壳组件10的边缘上。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组件53包括第三安装座531、第五气缸532和第四限位板533,具体的,第三安装座531包括第一立板5311和第一顶板5312,第一立板531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且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立板5311连接于一个支撑板41的背离另一个支撑板41的一侧,第一顶板531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立板5311的沿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的顶端,第一顶板5312的另一端向背离对应的支撑板41的一侧延伸,第五气缸532设置于第一顶板5312的沿前壳组件10厚度方向的背离第一立板5311的一侧,第四限位板533连接于第五气缸532的沿前壳组件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且第四限位板533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能够抵接于前壳组件10的边缘;第五气缸532用于驱动第四限位板533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移动。
请参见图1至图3b、图5a至图5b以及图8,其中,图8为图3a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3b、图5a至图5b以及图8所示,由于承载机构1位于两个支撑板41之间,为了使位于支撑板41外侧的第五气缸532能够驱动第四限位板533移动,以对前壳组件10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五气缸532的支撑板41上设有供第四限位板533伸缩的缺口411,缺口411朝向支撑板41的背离操作平台的一侧,且缺口41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缺口411在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四限位板533的尺寸,在此,对缺口411的尺寸和第四限位板533的尺寸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5a至图5b以及图7所示,第四限位组件54与第三限位组件53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限位组件54还包括第二立板542和第六气缸543,第二立板542与第一立板5311相对设置,且第二立板542连接于一个支撑板41的背离另一个支撑板41的一侧;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六气缸543设置于第二立板542的背离对应的支撑板41的一侧;在前壳组件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限位板541连接于第六气缸543的顶部,且第一限位板54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具体的,第一限位板541包括延伸部5411和限位部5412,延伸部5411的一端连接于第六气缸543,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限位部5412连接于延伸部5411的背离第六气缸543的一侧,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限位部541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能够抵接在前壳组件10上;第六气缸543用于驱动第一限位板541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限位部5412要越过对应的支撑板41的顶部,而由于支撑板41的顶部与前壳组件10的最高位置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因此,为了使限位部5412能够抵接在前壳组件10上,以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对前壳组件10的位置进行限制,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限位部5412的尺寸大于延伸部5411的尺寸,具体的,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限位部5412的背离承载机构1的一侧与延伸部5411的背离承载机构1的一侧处于同一平面内,限位部541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靠近承载台11;这样,则能够使第四限位组件54对前壳组件10有效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还包括位置传感器30,具体的,位置传感器30设置于一个支撑板41的面向另一个支撑板4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位置传感器30至少能够在前壳组件10被输送至与承载台11相对应的位置时,检测出前壳组件10的位置信号。
而为了将位置传感器30安装在支撑板41上,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41上设有第四安装座40,第四安装座40具有一与承载台1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安装面,位置传感器30安装在安装面上。在此,对第四安装座4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
在对前壳组件10进行限位之后,折弯机构2则应该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折弯机构2作详细介绍,由于在对柔性电路板20折弯之前,柔性电路板20悬空设置,为了使柔性电路板20能够克服重力作用,保持竖直的延伸方向,以便于对其进行折弯,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还包括定位机构6;在折弯机构2对柔性电路板20折弯之前,定位机构6用于抵挡在柔性电路板20的沿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的内侧,以限制柔性电路板20的位置。
请参见图1至图2c、图9至图10b,其中,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定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定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图,图10b为图10a中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图2c、图9至图10b所示,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定位机构6与第三限位组件53位于同一支撑板41的同一侧,具体的,定位机构6包括第三驱动件和定位件62,其中,第三驱动件为第七气缸61,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七气缸61连接于支撑板41;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定位件62连接于第七气缸61,且定位件62能够越过支撑板41伸至两个支撑板41之间;第七气缸61用于驱动定位件62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定位件62抵挡在柔性电路板20的沿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的内侧;驱动定位件62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定位件62与柔性电路板20脱离。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定位件62包括移动板621和定位板622,移动板621包括垂直的第一移动部6211和第二移动部6212,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一移动部6211连接于第七气缸61,且第一移动部621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移动部6212连接于第一移动部6211的一端,且第一移动部6211位于远离操作平台的一侧,第一移动部621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且第一移动部6211与第七气缸61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滑动配合;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部;定位板622包括延伸段6221、过渡段6222和定位部6223,延伸段6221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段6221连接于第二移动部6212的背离第七气缸61的一侧;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过渡段6222连接于延伸段6221的一侧,过渡段6222具有第一端部6224和第二端部6225,第一端部6224连接于延伸段6221,第二端部6225连接于定位部6223,由于定位件62需要越过支撑板41,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过渡段6222位于支撑板41的背离操作平台的一侧;定位部6223包括互相垂直的定位柱6226和定位段6227,定位柱6226连接于第二端部6225,且定位柱6226的轴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定位段6227连接于定位柱6226的一侧,且定位段6227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定位段6227具有面向柔性电路板20并用于与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定位面6228。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段6221、过渡段6222和定位柱6226的背离支撑板41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上,而过渡段6222的面向支撑板41的一侧远离支撑板41设置;定位柱6226和定位段6227的面向承载台11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上,定位段6227的背离承载台11的一侧靠近承载台11设置,也就是说,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定位段6227的尺寸小于定位柱6226的尺寸。
在定位机构6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定位之后,则需要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请参见图1至图2c以及图11至图13,其中,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折弯机构与承载机构、限位机构和定位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折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E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2c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折弯机构2包括第五安装座21、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和折弯件24,其中,第一驱动件为第九气缸23,第二驱动件为第八气缸22,第五安装座21设置在操作平台上,第八气缸22设置在第五安装座21上,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九气缸23连接于第八气缸22的一端,且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折弯件24连接于第九气缸23的一端;第八气缸22用于驱动第九气缸23和折弯件24沿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共同移动;第九气缸23用于驱动折弯件24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折弯件24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或,用于驱动折弯件24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折弯件24与柔性电路板20脱离。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五安装座21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三底板211和第三侧板212,第三底板211连接于操作平台,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第三侧板212连接于第三底板211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且第三侧板212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第八气缸22设置于第三侧板21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九气缸23连接于第八气缸22的背离操作平台的一侧;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折弯件24连接于第九气缸23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为了使折弯件24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有效折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折弯件24包括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主体部241和折弯部242,具体的,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主体部241的远离承载机构1的一端连接于第九气缸23,主体部241的靠近承载机构1的一端连接于折弯部242,折弯部242用于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一方面,为了使折弯件24具有较强的结构,另一方面,为了使折弯部242的尺寸与柔性电路板20折弯处的尺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折弯部242的尺寸小于主体部241的尺寸。在此,对折弯部242的尺寸与主体部241的尺寸不作具体限制。
而为了提升折弯件24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折弯部242连接于主体部241的中部位置。
进一步地,为了使折弯部242能够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有效折弯,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折弯部242的面向承载机构1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第一端面2421;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折弯部242的面向操作平台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第二端面2422。这样,当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时,在折弯件24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时,首先,第一端面2421会抵接在柔性电路板20上,随着折弯件24的继续移动,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柔性电路板20会向靠近前壳组件10的方向折弯,当柔性电路板20贴合在前壳组件10上时,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端面2422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这时,柔性电路板20的折弯完成。
而在完成对柔性电路板20的折弯之后,还需要将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前壳组件10上,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机构1和压合机构3位于操作平台上的不同位置处,因此,为了使压合机构3能够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前壳组件10内,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还包括直线电机组件,具体的,直线电机组件包括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和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能够驱动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和压合机构3共同沿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移动,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能够驱动压合机构3沿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移动,其中,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直线电机组件可以理解为直线电机,而直线电机是一种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而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机构的传动装置。在此,对直线电机组件或直线电机不作赘述。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中的压合机构3作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至图2c以及图14a至图19,其中,图14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b为图14a沿F方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一移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b为图15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第二移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b为图16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驱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真空压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一使用状态图。如图1至图2c以及图14a至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压合机构3包括第一移动座31、驱动组件和压合组件32,第一移动座31能够沿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移动;驱动组件连接于第一移动座31,压合组件32连接于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压合组件32沿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移动,以使压合组件32与第一移动座31在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上滑动配合。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座31包括移动座本体311,具体的,移动座本体311包括第二顶板3111、第三立板3112和第四侧板3113,其中,第二顶板3111沿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第一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立板3112连接于第二顶板3111的一端,第四侧板3113为两个,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两个第四侧板3113分别位于第二顶板3111的两侧,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四侧板311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顶板3111;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四侧板31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立板3112,以在第二顶板3111、第三立板3112和两侧第四侧板3113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3114。
而为了使第一移动座31能够沿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座3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顶板3111上的配合板312和设置在配合板312上的导向座313,具体的,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配合板312连接于第二顶板3111的背离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且配合板3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顶板3111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配合板312的背离第二顶板3111的一侧开设有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3121,第一导向槽3121与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滑动配合;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导向座313设置在配合板312的背离第二顶板3111顶板的一侧,且导向座313上具有与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滑动配合的且沿前壳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槽3131。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配合板312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均大于第二顶板3111;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导向槽3121的尺寸大于第二导向槽3131的尺寸;配合板312上设有四个导向座313,四个导向座313分别位于配合板312的拐角处,在此,对配合板312的尺寸、第二顶板3111的尺寸、第一导向槽3121的尺寸、第二导向槽3131的尺寸和导向座313的个数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为丝杆电机33,丝杆电机33固定在第一移动座31上;丝杆电机33的丝杆331的轴向与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一致,且丝杆331的端部连接于压合组件32。
为了对丝杆电机33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第一移动座31还包括连接座314,连接座314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固定板3141和第二固定板3142,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固定板3141连接于第三立板3112的背离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且第一固定板3141的厚度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固定板3142连接于第一固定板3141的靠近配合板312的一端,第二固定板3142的厚度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丝杆电机33固定在第二固定板3142的面向配合板312的一侧,且第二固定板3142上开设有供丝杆电机33穿过的第一通孔3143。
而为了能够对柔性电路板20进行有效压合,并且能够使压合组件32沿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与第一移动座31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压合组件32包括第二移动座321、驱动结构322和真空压头结构323,第二移动座321连接于丝杆331的背离配合板312的一端,且第二移动座321与第一移动座31在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上滑动配合;驱动结构322包括一轴向与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一致的转轴3221,转轴3221与第二移动座321转动配合;真空压头结构323连接于转轴3221的端部,驱动结构322用于驱动真空压头结构323绕转轴3221转动。
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座321包括第一延伸板3211、第二延伸板3212和第四立板3213,具体的,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延伸板3211与第二延伸板3212依次连接,第二延伸板3212上开设有供转轴3221穿过的第二通孔3214,第二通孔3214的轴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立板3112位于第一延伸板3211与第二延伸板3212之间,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延伸板3211与开放空间3114的位置对应;第四立板3213连接于第一延伸板3211与第二延伸板3212的连接处,且第四立板32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立板3112的延伸方向一致,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四立板3213位于第三立板3112的背离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且第四立板3213与第三立板3112在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上滑动配合。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板3211的厚度小于第二延伸板3212的厚度,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延伸板3211的背离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与第二延伸板3212背离配合板312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延伸板3212的面向配合板312的一侧靠近第四侧板3113设置。
而为了使压合组件32与第一移动座31在前壳组件10的高度方向上稳定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立板3112的面向第四立板3213的一侧具有滑轨315,滑轨315的延伸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滑轨315有两个,两个滑轨315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且连接座314位于两个滑轨315之间;相应的,为了实现第二移动座321与第一移动座31的滑动配合,第四立板3213的面向第三立板3112的一侧设有导向部3215,导向部3215上开设有与滑轨315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滑动配合的滑槽3216。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个滑轨315对应两个导向部3215,且这两个导向部3215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此,对导向部3215的个数不作具体限制。
而由于连接座314位于两个滑轨315之间,为了避让连接座314,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立板3213上开设有用于避让连接座314的避让槽3217,避让槽3217的槽深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且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避让槽3217的尺寸大于连接座314的尺寸;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避让槽3217贯穿第四立板3213。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丝杆331与压合组件32的连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座321还包括第三固定板3218,在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三固定板3218连接于第四立板3213的背离第三立板3112的一侧,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固定板3218位于第二固定板3142与第二延伸板3212之间,第三固定板3218的厚度方向与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一致;第三固定板3218上开设有与丝杆33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3219,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螺纹孔3219与第一通孔3143对正。
如图17所示,而为了使驱动结构322带动真空压头结构32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322还包括驱动电机3222、主动轮3223、从动轮3224和皮带3225;驱动电机3222设置在第一延伸板3211的靠近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驱动电机3222的电机轴的轴向与转轴3221的轴向一致,且第一延伸板3211上具有供驱动电机3222的电机轴穿过的第三通孔324;主动轮3223套设在电机轴上,且主动轮3223位于第一延伸板3211的背离第四侧板3113的一侧,从动轮3224套设在转轴3221上,且从动轮3224位于第二延伸板3212的背离配合板312的一侧,皮带3225的一端套设在主动轮3223上,皮带3225的另一端套设在从动轮3224上。
具体的,驱动电机3222工作,驱动电机3222带动主动轮3223转动,在皮带3225的传动作用下,从动轮3224转动,进而带动转轴3221和真空压头结构323转动。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转轴3221与第二通孔3214之间转动的流畅性,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221与第二通孔3214之间还设有轴承3226,这样,则能够提升转轴3221与第二通孔3214之间转动的流畅性,进而提升与转轴3221连接的真空压头结构323的转动流畅性。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转轴3221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转轴3221的靠近真空压头结构323的一侧套设有轴套3227,这样,不仅能对转轴3221的端部起到防护作用,而且能够提升转轴3221的结构,提升转轴3221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真空压头结构323包括压头本体3231和压头3232,具体的,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压头本体3231的一端与转轴3221相连,压头本体3231的另一端与压头3232相连,且在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压头3232的背离压头本体3231的一端具有压合面3233,压合面3233用于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
由于压合面3233与柔性电路板20刚接触的时候,折弯件24还未与柔性电路板20脱离,因此,为了避让折弯件24,以便于让折弯件24沿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移动与柔性电路板20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压头3232的背离压头本体3231的一端开设有与折弯部242配合的避让缺口3234,避让缺口3234朝向承载台11,且避让缺口323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压合面3233。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压合面3233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时,避让缺口3234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贯穿压头3232。
而为了确保压头3232能够有效压合柔性电路板20,在本实施例中,压合机构3还包括相机34,相机34用于压合面3233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时的图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还应该包括控制模块,在此,对控制模块对其他结构或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作具体介绍。
以下将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的使用原理作详细叙述。
如图2a至图2c以及11a和图10b所示,待传输机构4将安装有侧键的前壳组件10输送至适当位置,并使得限位机构5对前壳组件10限位之后,第七气缸61驱动定位件62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直至定位面6228与柔性电路板20贴合;
如图11和图13所示,在定位机构6对柔性电路板20定位完成之后,第八气缸22驱动第九气缸23和折弯件24移动至适当的高度,第九气缸23驱动折弯件24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一侧移动,当第一端面2421抵挡在柔性电路板20上时,继续使第九气缸23驱动折弯件24沿原方向移动,这时柔性电路板20开始被折弯,当第二端面2422抵压在柔性电路板20上时,柔性电路板20的折弯完成;
请参见图20以及图19,其中,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二使用状态图。如图20以及图19所示,在柔性电路板20被折弯之后,在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和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的作用下,使压合机构3移动至柔性电路板20所处位置,并使得避让缺口3234在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贯穿压头3232,在丝杆电机33的作用下驱动真空压头结构323向靠近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直至压合面3233抵压并吸取柔性电路板20,这时,相机34拍摄压合面3233抵压并吸取柔性电路板20的图像,之后,折弯件24和定位件62分别向远离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
请参见图21,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中的压合机构的第三使用状态图。如图21所示,在折弯件24和定位件62分别与柔性电路板20脱离之后,丝杆电机33再次驱动压头3232下降,对柔性电路板20下压,以将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前壳组件10上,压合完成之后,丝杆电机33驱动压头3232上升,在第一直线电机组件7和第二直线电机组件8的作用下,压合机构3移动至初始位置,柔性电路板20的折弯和压合动作完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通过折弯机构对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再通过压合机构将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这样,则能够提升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以及柔性电路板与前壳组件之间的压合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侧键安装系统,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已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详细介绍过,在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还应该包括其他使侧键安装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构或模块,例如是侧键安装机构,在对柔性电路板20折弯之前,能够将侧键安装在前壳组件10上的机构。在此,对侧键安装系统中包含的其他模块和机构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侧键安装系统包括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承载机构、折弯机构和压合机构均设置在操作平台上;承载机构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的承载台;折弯机构用于对位于承载台上的前壳组件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压合机构用于将折弯后的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通过折弯机构对侧键柔性电路板进行折弯,再通过压合机构将柔性电路板压合在前壳组件上,这样,则能够提升柔性电路板的折弯效率以及柔性电路板与前壳组件之间的压合效率,从而能够提升侧键的安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0)

1.一种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平台、承载机构(1)、折弯机构(2)和压合机构(3),所述承载机构(1)、折弯机构(2)和压合机构(3)均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上;
所述承载机构(1)具有用于承载前壳组件(10)的承载台(11);
所述折弯机构(2)用于对位于所述承载台(11)上的所述前壳组件(10)侧方的侧键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
所述压合机构(3)用于将折弯后的所述柔性电路板(20)压合在所述前壳组件(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机构(2)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折弯件(24),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折弯件(24)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
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折弯件(24)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折弯件(24)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抵压在所述柔性电路板(20)上,对所述柔性电路板(20)进行折弯;或,
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折弯件(24)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折弯件(24)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件(24)包括沿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主体部(241)和折弯部(242),所述主体部(241)的背离所述折弯部(242)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折弯部(242)用于抵压在所述柔性电路板(20)上;
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折弯部(242)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41)的中部,且所述折弯部(242)的尺寸小于所述主体部(241)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折弯部(242)的面向所述承载机构(1)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第一端面(2421);
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折弯部(242)的面向所述操作平台的一侧具有用于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第二端面(24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
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折弯件(24)沿所述操作平台的高度方向共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机构(6);
在所述折弯机构(2)对所述柔性电路板(20)折弯之前,所述定位机构(6)用于抵挡在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沿所述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的内侧,以限制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6)包括第三驱动件和定位件(62),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操作平台上,所述定位件(62)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
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件(62)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定位件(62)抵挡在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沿所述前壳组件(10)宽度方向的内侧;或,
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件(62)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向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定位件(62)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62)包括沿所述前壳组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部(6223);
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定位部(6223)具有面向所述柔性电路板(20)并用于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0)贴合的定位面(6228)。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机构(3)包括真空压头结构(323),在所述前壳组件(1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真空压头结构(323)具有面向所述承载台(11)并用于抵压所述柔性电路板(20)的压合面(3233);
所述真空压头结构(323)上具有与所述折弯部(242)配合的避让缺口(3234),所述避让缺口(3234)朝向所述承载台(11),且所述避让缺口(323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压合面(3233)。
10.一种侧键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
CN202221964912.7U 2022-07-26 2022-07-26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Active CN218163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64912.7U CN218163054U (zh) 2022-07-26 2022-07-26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64912.7U CN218163054U (zh) 2022-07-26 2022-07-26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63054U true CN218163054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96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64912.7U Active CN218163054U (zh) 2022-07-26 2022-07-26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630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33429B (zh) 点胶贴合机
CN105817881A (zh) 一种手机组装机
CN205651054U (zh) 一种手机组装机
CN102271488B (zh) 一种用于贴片机的轻型带式送料器
CN218163054U (zh) 侧键柔性电路板折弯压合设备及侧键安装系统
CN209756085U (zh) 一种膜片自动贴合机
CN109720073B (zh) 自动贴合机
CN218447644U (zh) 侧键安装系统
CN117202526A (zh) 全自动覆盖膜贴合设备
CN114103075B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自动折弯设备
CN107413938B (zh) 折弯装置
CN110602869A (zh) 一种大台面的全自动多功能贴合机
CN216111630U (zh) 压合装置
CN209949577U (zh) 接料装置
CN114986922A (zh) 一种fpc与壳体的组装装置及手机组装设备
CN213827858U (zh) 循环压钉设备
CN211055512U (zh) 一种用于无线充电配件贴膜的吸料组件
CN211417731U (zh) 一种无线充电配件贴膜设备
CN115008413B (zh) 镜片导向定位机构及镜片组装设备
CN212034211U (zh) 摄像头升降翻转装置及智能终端设备
CN116095968B (zh) 一种主板贴片装置
CN114007404B (zh) 贴装装置
CN220145791U (zh) 一种电子设备屏幕装配装置
CN218998727U (zh) 一种组装头机构以及电子产品组装设备
CN110562572A (zh) 一种二维码自动贴合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