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01920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01920U
CN218101920U CN202221455837.1U CN202221455837U CN218101920U CN 218101920 U CN218101920 U CN 218101920U CN 202221455837 U CN202221455837 U CN 202221455837U CN 218101920 U CN218101920 U CN 218101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or
connector
contact
main bod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58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弘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p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p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47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13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p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pe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01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01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01R13/6476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by making an aperture, e.g. a h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2)具有:信号触点导体(20)、接地触点导体(10)、及壳体(30),构成为能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且安装在印刷配线衬底(PB);接地触点导体(10)具有:筒状接地主体部(11),沿着特定的轴延伸;及外部端子部(12),设置在主体部中的轴向的一端缘;信号触点导体(20)具有:接触部(21),在主体部的内侧沿着轴向延伸,且与对方连接器的信号触点导体接触;及大致平板状导线部(22),从接触部(21)中的轴向的一端缘,在相对于轴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导线部(22)的一对主面与轴向交叉地延伸,且其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

Description

连接器
分案申请的相关信息
本案是分案申请。该分案的母案是申请日为2020年1月31日、申请号为202090000355.X、发明创造名称为“连接器”的实用新型申请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安装在印刷衬底,且在连接同轴缆线的同轴连接器中插拔自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9165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用于同轴缆线的与电路衬底连接的连接器对小型化的要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连接器被用于高频信号的传送,因此也有对高频特性的要求。
本揭示说明一种可实现小型化且可实现较高的高频特性的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揭示的一方式的连接器具有信号触点导体及接地触点导体、以及将所述信号触点导体及所述接地触点导体之间绝缘的壳体,构成为可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且安装在配线衬底,所述接地触点导体具有:筒状主体部,沿着特定的轴延伸;及外部端子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轴向的一端缘;所述信号触点导体具有:接触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沿着所述轴向延伸,且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触点导体接触;及大致平板状导线部,从所述接触部中的所述轴向的一端缘,在相对于所述轴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所述导线部的一对主面的宽度根据所述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
在本揭示的连接器中,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导线部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在高频区域中要求连接器的高精度的阻抗匹配。如所述连接器这样,通过设为导线部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结构,而能够进行特性阻抗的微调整,从而能够减小特性阻抗的变化。此外,在为一对主面与所述轴向交叉地延伸的构成的情况下,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的低高度化。此外,通过在此种构成的情况下使导线部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而可优选地进行特性阻抗的调整。
此处,可设为如下所述的方面,即:在所述导线部中的最接近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具有所述导线部的宽度为最小的最小部,在自所述最小部沿所述延伸方向的隔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导线部的宽度为最大的最大部,从所述最小部随着往向所述最大部,所述导线部的宽度逐渐变大。
如果增大导线部中的最接近接触部的位置的导线部的宽度,那么受到接地触点导体的影响而特性阻抗会变小,因此有可能特性阻抗的变化幅度会变大。相对于此,通过将所述位置的导线部的宽度设为最小,而可减小针对接触部的特性阻抗的变化。此外,将导线部的宽度形成最大的最大部与最小部隔开设置,且宽度逐渐变化,由此可减小来源于导线部的宽度的变化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此外,可设为如下所述的方面,即:在所述最大部设置贯通孔,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进入所述贯通孔的内部。
通过在导线部中的宽幅的最大部设置贯通孔,而可抑制在所述区域的特性阻抗的降低。进而,通过壳体的一部分进入贯通孔的内部,而提高壳体与信号触点导体的密接性。
可设为如下所述的方面,即:所述贯通孔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设置在与所述主体部重合的位置。
由于从轴向观察时,接地触点导体的主体部与信号触点导体的导线部重合的位置是双方所接近的区域,因此有可能产生特性阻抗的降低。相对于此,通过设置贯通孔,而可减少与接地触点导体的主体部接近的信号触点导体,因此可抑制特性阻抗的降低。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揭示,可提供一种可实现小型化且可实现较高的高频特性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揭示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所含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插座连接器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插座连接器所含的接地触点导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插座连接器所含的信号触点导体的图,(a)是立体图,(b)是右侧视图,(c)是左侧视图。
图6是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所含的插塞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6的插塞连接器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图6的插塞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9是插塞连接器所含的信号触点导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插塞连接器所含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12是说明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状态的图,是沿着图1的XII-XII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以下所说明的本揭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揭示不应限定在以下的内容。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符号,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连接器组装体的概要]
参照图1,对连接器组装体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装体1具备插座连接器2及插塞连接器3。连接器组装体1是将缆线状的信号传送媒体电连接在配线衬底的电路的连接器,例如是RF(Radio Frequency,射频)连接器。所说的信号传送媒体,是传送移动电话等各种电子机器的信号的媒体,例如是同轴缆线SC。所说的配线衬底例如是印刷配线衬底PB。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是将同轴缆线SC电连接在印刷配线衬底PB的电路的同轴型连接器。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通过对安装在印刷配线衬底PB的插座连接器2嵌合安装在同轴缆线SC的终端部分的插塞连接器3,而将同轴缆线SC与印刷配线衬底PB的电路电连接(详情将于下述)。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以同轴缆线SC的轴向为“X方向”、以插座连接器2及插塞连接器3嵌合时的插座连接器2及插塞连接器3的嵌合方向为“Z方向”、以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为“Y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此外,关于Z方向,例如有以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塞连接器3侧为“上”,以插座连接器2侧为“下”进行说明的情况。此外,特别是在插塞连接器3的说明中,关于X方向,有以同轴缆线SC的安装有插塞连接器3的端部为“前端”,以相反的端部为“后端(基端)”进行说明的情况。
[插座连接器]
参照图2~图5,对插座连接器2的详情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插座连接器2具有:接地触点导体10、信号触点导体20、及壳体30。插座连接器2例如通过焊接而安装在印刷配线衬底PB(参照图1)。
(接地触点导体)
接地触点导体10例如是由薄板状金属部件形成的接地用的部件。接地触点导体10以包围信号触点导体20中的接触部21(详情将于下述)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接地触点导体10具有:接地主体部11(主体部),形成为圆筒形状(筒状);及外部端子部12,从所述接地主体部11的Z方向的一端缘(在图4中为下端)向外侧伸出。
接地主体部11是圆筒形状部件,沿着中心轴C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即,接地主体部11的中心轴C方向与上下方向(Z方向)对应。接地主体部11从Z方向的另一端缘(在图4中为上端)与插塞连接器3的接地触点导体(下述)连接。在接地主体部11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设置有槽11a,所述槽11a用于与插塞连接器3的嵌合。
外部端子部12如图4所示,是沿着水平方向(XY方向)延伸的平板状部件。外部端子部12从接地主体部11的下端部朝外侧延伸。外部端子部12构成为包含一对端子部121、122,所述一对端子部隔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地主体部11的中心轴C在Y方向对向地设置。一对端子部121、122分别以自中心轴C隔开的方式朝外侧突出。端子部121、122分别为大致相同的矩形,在隔着中心轴C相互隔开的状态下,以各自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的方式相对于接地主体部11的下端而连接。因此,端子部121中的与端子部122对向的对向面121a、及端子部122中的与端子部121对向的对向面122a分别在较接地主体部11更下方沿着X方向延伸。在对向面121a与对向面122a之间,形成沿着端子部121、122的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空隙S1,所述空隙S1被形成下述壳体30的绝缘性部件填埋。
端子部121的对向面121a大致在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但在它的一部分处形成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部121b。倾斜部121b以将端子部121的对向面121a的一部分朝上表面121u侧切除的方式倾斜。与倾斜部121b同样地,在端子部122的对向面122a,也在它的一部分处形成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部122b。倾斜部122b以将端子部122的对向面122a的一部分朝上表面122u侧切除的方式倾斜。通过设置倾斜部121b、122b,而可提高接地触点导体10与下述壳体30的密接性。详情将于下述。
所述接地触点导体10例如可通过将薄板状金属材料进行冲切/弯折加工而制造,也可利用与所述方法不同的方法来制造。此外,接地触点导体10焊接于形成在印刷配线衬底PB(参照图1)上的接地连接用的接地导电路(未图示)。
(信号触点导体)
信号触点导体20例如是由薄板状金属部件形成的信号传送用的导体。
如图5所示,信号触点导体20具有:接触部21,形成为圆筒形状;及导线部22,从所述接触部21的Z方向的一端缘即下端向外侧延伸。
接触部21为大致圆筒形状,沿着中心轴C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接触部21的外径小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内径。此外,接触部21具有沿着中心轴C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的槽隙211。槽隙211在Z方向上延伸至筒状接触部21的两端。因此,接触部21在沿着相对于中心轴C正交的平面的俯视下,呈具有槽隙211的大致C形状。接触部21从另一端缘(在图5中为上端)与插塞连接器3的信号触点导体(下述)连接。
导线部22形成为沿着水平方向(XY方向)延伸的平板状。导线部22从接触部21的下端部朝外侧延伸,即朝离开中心轴C的方向延伸。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导线部22以X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C朝-X方向延伸。另外,导线部22的主面的延伸方向被设为水平方向,只要为至少相对于中心轴C交叉的方向即可,并不限定为水平方向。
导线部22从偏靠接触部21的部分沿着延伸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有第1区域221、第2区域222、及第3区域223。第1区域221为与接触部21连结的区域。此外,第3区域223是导线部22中的包含与偏靠接触部21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区域。第2区域222是夹于第1区域221及第3区域223之间的区域。
导线部22根据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它的宽度(沿着Y方向的长度)变化。具体来说,第1区域221、第2区域222、及第3区域223在相邻的各个区域中,它的宽度互不相同。具体来说,第1区域221及第3区域223形成与第2区域222相比宽度更窄的区域。此外,第1区域221从接近接触部21的部分起依序具有宽度互不相同的2个区域221a、221b。区域221a是宽度较区域221b更窄的区域,在导线部22中成为宽度最窄的最小部。此外,第2区域222包含导线部22中宽度最宽的最大部。如图5中(a)所示,从第2区域222中的成为宽幅的最大部朝向接触部21,即从第2区域222的最大部随着往向第1区域221的区域221b、221a,而导线部22的宽度阶段性地变小。此外,从第2区域222中的成为宽幅的最大部往向第3区域223,导线部22的宽度也变小。
与导线部2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相应的宽度的变化,能够抑制插座连接器2的特性阻抗的降低。在高频区域中,要求连接器的阻抗匹配。插座连接器2根据接地触点导体10的形状、信号触点导体20的形状、及接地触点导体10与信号触点导体20之间的距离,而各部分的特性阻抗变化。如所述这样,通过设为导线部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结构,而能够进行特性阻抗的微调整,从而能够减小特性阻抗的变化。此外,在导线部22的主面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中心轴C交叉的方向的情况下,可根据宽度的变化更优选地进行特性阻抗的调整。另外,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这样沿着导线部22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宽度的变化可为阶段性,例如可设为如下构成,即:将导线部22设为锥形,而宽度逐渐变化。
在导线部22的第2区域222设置贯通孔225。如图5中(a)所示,贯通孔225沿着导线部22的延伸方向(X方向)延伸。此外,贯通孔225具有区域225a,所述区域225a的孔径在沿着延伸方向的中央附近变小。但是,贯通孔225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贯通孔225的宽度(沿着Y方向的长度)可相对于第2区域222的最大部的宽度设为30%~70%左右,可适当变更。另外,下述壳体30的一部分进入贯通孔225的内部。贯通孔225在从沿着中心轴C的方向观察时,设置在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重合的位置(参照图3)。由此,抑制插座连接器2的特性阻抗的降低。
接触部21与导线部22通过针对接触部21的下方(-Z侧)的端缘设置有导线部22的第1区域221而连接。在接触部21的与导线部22的连接部212的周围,设置以将连接部212夹入的方式配置的2个缺口部213。接触部21的下表面21s及导线部22的下表面22s如图3及图5中(c)所示以成为同一平面(XY平面)的方式形成。如图5中(c)所示,缺口部213在接触部21及导线部22的上下方向(Z方向)上在较设置有下方的端面的高度位置更上方,形成将接触部21的内外加以连通的开口。
所述信号触点导体20例如可通过将金属板弯折成型而制作。准备具有与信号触点导体20对应的形状的金属板,在导线部22与接触部21之间的连接部212处将金属板弯折,进而将成为接触部21的区域弯折为圆筒形,由此可获得信号触点导体20。
如图2及图3所示,以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成为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信号触点导体20。此时,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连接的导线部22配置在空隙S1内,所述空隙S1设置在接地触点导体10的端子部121、122之间,且沿着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此时,以接地触点导体10的端子部121、122的下表面121s、122s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的下表面21s及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导线部22的下表面22s成为同一平面(XY平面)的方式配置。通过对以此种状态设置的模具内,注入下述绝缘性树脂,而将接地触点导体10及信号触点导体20一体化,形成壳体30。
另外,接触部21及导线部22的形状可分别进行变更。此外,接触部21及导线部22也可不是从一块金属板制作而成,可通过多个部件的组合而构成。
(壳体)
壳体30是载置在印刷配线衬底PB上的绝缘性部件。
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30以填埋设置在接地触点导体10的外部端子部12所含的端子部121、122之间的空隙S1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设置在端子部121、122之间的壳体30的上表面30u与端子部121、122的上表面121u、122u成为大致同一平面,壳体30的下表面30s与端子部121、122的下表面121s、122s成为大致同一平面。
此外,如图3所示,壳体30也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下端连接。由此,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及外部端子部12双方与壳体30连接。进而,壳体30与分别设置在端子部121、122的对向面121a、122a的倾斜部121b、122b连接。由此,壳体30与端子部121、122的接触面积变大,而提高壳体30与接地触点导体10的密接性。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30以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的下端接触、进而填埋导线部22的周围但下表面22s除外的方式设置。此时,壳体30的一部分也进入设置在导线部22的第2区域222的贯通孔225内,而填埋贯通孔225。其结果为,提高壳体30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密接性。另外,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导线部22中的与接触部21相反的端部,即第3区域223的端部未被壳体30覆盖,而露出在外部。
壳体30也进入接触部21的内侧、及接触部21的外侧且为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而形成。而且,壳体30以覆盖与接触部21的连接部212的周围、及接触部21的下端的方式设置。如图3所示,在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且为接触部21的外侧的壳体30的上表面31u,与设置在端子部121、122之间的壳体30的上表面30u被设为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接触部21的内侧的壳体30的上表面32u与上表面30u、31u相比,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距下表面30s的位置(高度)较低。即,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上表面32u的高度与上表面30u、31u的高度相比,位于壳体30中更偏靠与印刷配线衬底PB相对面的底面(下表面30s)。如此以来,通过将接触部21的内侧的壳体30的上表面32u的高度设为低于上表面30u、31u的高度,尤其当接触部21的外周面残存有绝缘性材料而与对方连接器进行连接时,可防止电连接性降低。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且为接触部21的外侧的壳体30的上表面31u的一部分,具有表面的高度位置较上表面31u低的凹部33。凹部33形成于设置在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的槽隙211的周围,且形成于自槽隙211连续的区域。此外,凹部33的表面的高度与接触部21的内侧的壳体30的上表面32u的高度被设为相同。凹部33的形状及大小并无特别限定。然而,可以下述方式设定凹部33的形状及大小,即:至少接触部21的外侧处的槽隙211的周围的壳体30的表面的高度与接触部21的内侧处的壳体30的上表面32u的高度成为大致相同。另外,所述高度相同严格来说不仅为相同的情况,也包含上表面32u与凹部33的高度差小于上表面31u与上表面32u的高度差的情况。
[插座连接器的组装步骤]
对插座连接器2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准备接地触点导体10及信号触点导体20。如所述这样,接地触点导体10及信号触点导体20例如可通过将包含金属材料的板材进行冲切/弯折加工而制作。
接着,在将接地触点导体10及信号触点导体20设置在模具后,将绝缘性材料(例如绝缘性树脂)注入模具内,并使其冷却固化。即,通过插入成形而制作壳体30,由此,可制造将接地触点导体10、信号触点导体20、及壳体30一体成型的插座连接器2。
注入模具内的绝缘性材料填埋接地触点导体10的端子部121、122之间的空隙S1,且也进入设置在配置在空隙S1的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导线部22的贯通孔225内。此外,也经由设置在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的下方的缺口部213进入接触部21的内侧。其结果为,在将接触部21的内侧的绝缘性材料与接触部21的外侧的绝缘性材料一体化的状态下成型。
另外,在制造插座连接器2时,在将信号触点导体20设置在模具后,在注入绝缘性材料时,可使模具内的零件抵接在信号触点导体20的槽隙211的外侧,具体来说抵接在壳体30中形成凹部33的区域。通过设为此种构成,可准确地进行信号触点导体20的定位。此外,防止所注入的绝缘性材料从模具所抵接的部位漏出。
[插塞连接器]
接着,参照图6~图12,对插塞连接器3的详情进行说明。如图6~图8所示,插塞连接器3具备:信号触点导体40、接地触点导体60、及绝缘性的壳体50。插塞连接器3安装在同轴缆线SC的终端部分TP。
同轴缆线SC例如是为了在内置在移动电话等的小型终端的各种信号处理要素(例如、天线、控制天线的控制芯片、衬底等)间传送高频信号,而在所述小型终端内所使用的配线。同轴缆线SC如图7所示具有:信号线SC1,包含导体;屏蔽线SC3,设置在信号线SC1的周围且包含导体;介电层SC2,夹介在信号线SC1与屏蔽线SC3之间;及绝缘被覆SC4,覆盖屏蔽线SC3。
插塞连接器3安装在信号线SC1及屏蔽线SC3局部露出的终端部分TP。更具体来说,插塞连接器3以信号线SC1露出的部分与屏蔽线SC3露出的部分从前端依序排列的方式,安装在经施加去除绝缘被覆SC4、屏蔽线SC3及介电层SC2的加工的终端部分TP。在安装在终端部分TP的插塞连接器3处,信号触点导体40与信号线SC1导通,接地触点导体60与屏蔽线SC3导通,壳体50夹介在信号触点导体40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
安装在终端部分TP的插塞连接器3与安装在印刷配线衬底PB的插座连接器2连接。具体来说,插塞连接器3沿着印刷配线衬底PB的厚度方向(Z方向)安装在插座连接器2。如果插塞连接器3安装在插座连接器2,那么信号触点导体40电连接在插座连接器2的信号触点导体20,接地触点导体60与插座连接器2的接地触点导体10电连接。安装在插座连接器2的插塞连接器3能够沿着印刷配线衬底PB的厚度方向(Z方向)从插座连接器2卸下。
以下,对接地触点导体60、信号触点导体40、及壳体50的具体的构成依序进行说明。
(接地触点导体)
如图6所示,接地触点导体60例如由薄板状金属材料形成,且具有第1部分60A、第2部分60B、及连结部分60C。第1部分60A具有嵌合部61及2个臂部62。嵌合部61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的接地触点导体10。例如嵌合部61为筒状(圆筒状),嵌合在接地主体部11的外周。嵌合部61的中心轴与同轴缆线SC的轴向实质上为正交。
如图7所示,在嵌合部61的中心轴向的一端(以下称为“前端”),形成局部地将内径缩窄的缩窄部611。缩窄部611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的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槽11a(参照图12)。在嵌合部61的中心轴向的另一端(以下称为“基端”),如图6所示,形成多个缺口部612,所述缺口部612在嵌合部61的周向上排列。在多个缺口部612,分别嵌入有壳体50的多个凸部512(下述)。另外,“筒状”未必一定限于圆筒状。例如“筒状”也可为多角的筒状。此外,“筒状”包含周向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半筒状。例如嵌合部61为将偏靠同轴缆线SC的部分被切除的半圆筒状。
2个臂部62分别与所述周向的嵌合部61的两端相连,以彼此对向的状态朝向嵌合部61的外侧延伸。2个臂部62均沿着同轴缆线SC的轴向。
第2部分60B具有盖部63、夹持部64、及筒体部65。盖部63在不与嵌合部61的外周面重合下封盖嵌合部61的基端。具体来说,盖部63遍及全域实质上为平板状,在它的周缘部,未形成与嵌合部61重合的翻折等。以下,将盖部63中的与嵌合部61的基端对向的面称为“内表面”,将内表面的相反侧的面称为“外表面”。
夹持部64如图7所示,保持同轴缆线SC的终端部分TP中的经去除绝缘被覆SC4的部分(以下称为“终端部分TP的保持对象部分”)并与屏蔽线SC3接触。例如夹持部64沿着同轴缆线SC的轴向与嵌合部61排列。
例如夹持部64如图6所示,包含夹持基座641、及2个夹持臂642。夹持基座641是与盖部63相连的板状部。另外,此处的“相连”除了直接相连的情况以外,也包含经由其它部分相连的情况。
2个夹持臂642与夹持基座641的周缘中的沿着同轴缆线SC的轴向的两侧面分别相连,且从夹持基座641的内表面(与盖部63的内表面相连的面)突出。2个夹持臂642隔着终端部分TP的保持对象部分而彼此对向,且以将终端部分TP的保持对象部分包入与夹持基座641之间的方式屈曲并与屏蔽线SC3接触。
夹持部64在接地触点导体60中位于距嵌合部61最远的端部。更具体来说,在接地触点导体60,2个夹持臂642位于距嵌合部61的中心轴最远的端部。换句话说,接地触点导体60在比2个夹持臂642距嵌合部61的中心轴更远的位置不具有与绝缘被覆SC4接触的部分。
筒体部65在嵌合部61与夹持部64之间保持壳体50。如下述那样,壳体50具有:第1部分51,收纳在嵌合部61内;及第2部分52,配置在2个臂部62之间。筒体部65与2个臂部62一起保持第2部分52。
例如筒体部65包含筒体基座651、及2个筒体臂652。筒体基座651是夹介在盖部63与夹持基座641之间、并连结所述部分的板状部。
2个筒体臂652与筒体基座651的周缘中的沿着同轴缆线SC的轴向的两侧面分别相连,且自筒体基座651的内表面(与盖部63的内表面相连的面)突出。2个筒体臂652隔着2个臂部62及第2部分52彼此对向,且以将2个臂部62及第2部分52包入与筒体基座651之间的方式屈曲。以下,将筒体臂652中的屈曲的部位与筒体基座651之间称为“筒体臂652的基部”,将较屈曲的部位更靠前端侧称为“筒体臂652的前端部”。
如图6所示,在筒体臂652的基部,形成朝内侧突出的接触爪部654。接触爪部654将臂部62朝向第2部分52按压。由此,强化筒体部65与臂部62的电连接。
同轴缆线SC的轴向上的筒体部65的长度(筒体臂652的宽度)可以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产生间隙GP1的方式设定。此种情况下,臂部62可构成为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间隙GP1)进一步保持介电层SC2与屏蔽线SC3。此种情况下,接地触点导体60可更具有保持用爪部653。保持用爪部653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自筒体部65朝内侧突出而将屏蔽线SC3朝向介电层SC2按压。保持用爪部653可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位于偏靠夹持部64的位置。换句话说,与从壳体50到保持用爪部653的距离相比,从夹持部64到保持用爪部653的距离可更小。例如保持用爪部653形成在各筒体臂652的前端部(偏靠同轴缆线SC的基端)。
接地触点导体60可在嵌合部61与筒体部65之间(即嵌合部61与筒体臂652之间)具有间隙GP2。进而,接地触点导体60可在筒体部65与夹持部64之间(即筒体臂652与夹持臂642之间)具有间隙GP3。
连结部分60C连结第1部分60A与第2部分60B。例如连结部分60C在同轴缆线SC的延伸方向(-X方向)的端部,将嵌合部61的基端与盖部63加以连结。在组装插塞连接器3前,连结部分60C以盖部63沿着嵌合部61的中心轴的状态将第1部分60A与第2部分60B加以连结。连结部分60C以在插塞连接器3的组装中,盖部63与嵌合部61的中心轴正交,而封盖嵌合部61的基端的方式被弯折为大致直角。
(信号触点导体)
信号触点导体40如图9所示,例如由薄板状金属部件形成,且收纳在接地触点导体60内。如图7~图9所示,信号触点导体40具有:接触部41、连接部42、中间部43、以及延长部44、45。接触部41位于嵌合部61内且与插座连接器2的信号触点导体20接触。
例如接触部41包含接触基座411、及2个接触臂412。接触基座411以与嵌合部61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2个接触臂412与接触基座411中的沿着同轴缆线SC的轴向的两侧面分别相连,并朝向嵌合部61的前端突出。2个接触臂412彼此对向,在嵌合部61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的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的状态下,夹持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参照图12)。
连接部42位于由筒体部65包围的空间的内侧并连接有信号线SC1。连接部42是与嵌合部61的中心轴垂直地配置的平板状的部分。连接部42如图7所示,具有与筒体部65的筒体基座651对向的第1主面421、及第1主面421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422。在第1主面421(连接主面)连接有信号线SC1。作为信号线SC1的连接方法的具体例,可举出焊接、铆接、或超音波接合等。作为一例,信号线SC1通过超音波接合而连接在第1主面421。
中间部43是连结接触部41的接触基座411与连接部42的平板状的部分。中间部43如图7所示,具有与盖部63及筒体基座651对向的第1主面431、及第1主面431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432。第1主面431(中间主面)与第1主面421相连,第2主面432与第2主面422相连。中间部43以从嵌合部61内遍及筒体部65内的方式,即在连结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的方向上延伸,而将接触基座411与连接部42加以连结。
中间部43的宽度根据连结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的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另外,此处的宽度是指在与同轴缆线SC的轴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中间部43的宽度以抑制与连结接触部41及连接部42的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相应的信号触点导体40、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的特性阻抗变化的方式设定。在将中间部43的宽度设为一定的情况下,中间部43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的特性阻抗与连结接触部41及连接部42的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相应地变化。例如,在距接地触点导体60的距离较近的位置,特性阻抗变低。此外,在接地触点导体60的被更多金属包围的位置,特性阻抗也变低。如此以来,在因与接地触点导体60的关系而特性阻抗变低的位置,与特性阻抗变高的位置相比中间部43的宽度变大。
例如,在所述间隙GP2(嵌合部61与筒体部65之间的间隙)处,与由筒体部65包围的空间的内侧等相比,包围中间部43的接地触点导体60的金属量(例如每单位长度的金属量)少(因不存在筒体臂652的缘故)。因此,在中间部43中的位于间隙GP2的部分,设置较中间部43中的位于筒体部65内的部分及位于嵌合部61内的部分的其中任一个宽度更大的扩宽部433。
连接部42的宽度大于中间部43的宽度。连接部42的宽度只要至少大于中间部43的宽度的平均值即可,也可大于中间部43的宽度的最大值(例如扩宽部433的宽度)。另外,为了正确地定义中间部43的宽度的平均值等,而需要特定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的交界、及连接部42与中间部43的交界,但由于接触部41、连接部42及中间部43是由一片金属部件形成,因此不存在可目视的交界。因此,将接触臂412的与连接部42接近的缘412a设为接触部41与中间部43的交界(参照图9)。此外,将宽度与连接有信号线SC1的部位相同的部分的与接触部41接近的缘42a设为中间部43与连接部42的交界。另外,宽度相同的部分也包含经施加角部的倒角等的部分。
信号触点导体40可以第1主面421(连接主面)相对于第1主面431(中间主面)凹入的方式在中间部43与连接部42的交界部(所述交界的附近部分)屈曲。
延长部44是朝向与从接触基座411朝向中间部4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出的平板状的部分。延长部45是朝向与从接触部42朝向中间部4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出的平板状的部分。延长部44、45作为壳体50的保持余量发挥功能。
(壳体)
如图7所示,壳体50保持信号触点导体40且收纳在接地触点导体60内。例如壳体50具有第1部分51及第2部分52。第1部分51收纳在嵌合部61内,保持接触部41及中间部43的偏靠接触部41的一部分。
第1部分51具有用于使接触部41朝向嵌合部61的前端露出的凹部511。由此,可使接触部41与插座连接器2的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接触。此外,第1部分51的前端部(偏靠嵌合部61的前端的部分)的外径小于嵌合部61的内径。由此,可在嵌合部61与第1部分51之间导入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
第2部分52在2个臂部62延伸的方向(X方向)上从第1部分51突出,而保持连接部42、与位于连接部42附近的中间部43的一部分。如所述这样第2部分52的至少一部分与2个臂部62一起由筒体部65保持。
第2部分52可构成为在连接部42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形成空腔。第2部分52具有用于将信号线超音波接合在连接部42的开口,可通过所述开口构成所述空腔的至少一部分。第2部分52可在第1主面421侧及与第1主面421的相反侧双方具有开口。此处的开口是指使连接部42的第1主面421或第2主面422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在壳体50外的开口。
例如第2部分52具有使第1主面421朝向筒体基座651露出的凹部521(参照图10)。由此,在第2部分52形成使第1主面421的一部分露出在壳体50外的开口OP1(参照图7)。凹部521在第2部分52处也朝第1部分51的相反侧(偏靠同轴缆线SC的基端)开放。开口OP1用于通过超音波接合用的工具将信号线SC1压抵在第1主面421。通过开口OP1,在第1主面421与筒体基座651之间构成空腔CC1。
此外,在第2部分52中的构成凹部521的底面的部分,形成使第2主面422朝向臂部62的前端部露出的贯通口523(参照图11)。由此,在第2部分52形成使第2主面422的一部分露出在壳体50外的开口OP2。开口OP2用于将用以支持连接部42的工具从超音波接合用的工具的相反侧压抵在第2主面422。通过开口OP2,在第2主面422与筒体臂652的前端部之间构成空腔CC2。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第1部分51的基端部(嵌合部61的基端侧的部分)的外周,设置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凸部512。如所述这样,多个凸部512分别嵌入在嵌合部61的多个缺口部612(参照图6)。嵌入在缺口部612的凸部512可较所述盖部63的周缘更朝外侧突出(参照图12)。换句话说,盖部63相对于嵌合部61的外周的伸出量可小于凸部512相对于嵌合部61的外周的突出量。
[插塞连接器的组装步骤]
对插塞连接器3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准备信号触点导体40,在将信号触点导体40设置在模具后,对模具注入绝缘性材料(例如绝缘性树脂),并使其冷却固化。即,通过插入成形,而在保持信号触点导体40的状态下制作壳体50。接着,准备接地触点导体60,以将多个凸部512分别嵌入在嵌合部61的多个缺口部612的方式,将壳体50设置在接地触点导体60。信号触点导体40及接地触点导体60可通过从薄壁金属板冲压出特定形状的金属部件、且对所述金属部件施加弯折等的塑性加工而制作。如所述这样,接地触点导体60在盖部63沿着嵌合部61的中心轴的状态下,成为第1部分60A与第2部分60B通过连结部分60C连结的状态。此外,2个筒体臂652及2个夹持臂642均未屈曲。
接着,在壳体50的开口OP1,将信号线SC1超音波接合在连接部42的第1主面421。具体来说,将用于支持连接部42的工具插入开口OP2并抵接在第2主面422,将超音波接合用的工具插入开口OP1并将信号线SC1抵接在第1主面421。在此种状态下,通过超音波接合用的工具对信号线SC1赋予超音波,产生镀覆的熔融等,而将信号线SC1接合在第1主面421。
接着,将连结部分60C弯折并通过盖部63封盖嵌合部61的基端。此时,将2个臂部62及壳体50的第2部分52收纳在2个筒体臂652内,将终端部分TP的保持对象部分收纳在2个夹持臂642内。
接着,以将终端部分TP的保持对象部分包入与夹持基座641之间的方式使2个夹持臂642屈曲,以将2个臂部62及第2部分52包入与筒体基座651之间的方式使2个筒体臂652屈曲。以上,插塞连接器3的组装步骤完成。
[作用效果]
接着,对所述连接器组装体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插座连接器)
在连接器组装体1所含的插座连接器2中,接地触点导体10具有:筒状接地主体部11,沿着特定的轴即中心轴C延伸;及外部端子部12,设置在接地主体部11中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一端缘。此外,在插座连接器2中,信号触点导体20具有:接触部21,在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沿着中心轴C方向延伸,且与插塞连接器3的信号触点导体40(对方连接器的触点导体)接触;及大致平板状导线部22,从接触部21中的中心轴C方向上的一端缘(在接地主体部11中与设置有外部端子部12的一侧为相同侧的端缘),在相对于中心轴C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而且,导线部22的一对主面与中心轴C方向交叉地延伸,且其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在高频区域中要求连接器的高精度的阻抗匹配。如所述插座连接器2这样,通过设为导线部22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的结构,而能够进行特性阻抗的微调整,从而能够减小特性阻抗的变化。此外,由于一对主面与轴向交叉地延伸,因此可实现插座连接器2的低高度化。而且,通过使一对主面与轴向交叉地延伸的导线部22的宽度根据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而可优选地进行特性阻抗的调整。
此外,在导线部22中的最接近接触部21的位置,设置有导线部22的宽度为最小的最小部即区域221a,且在从最小部沿所述延伸方向的隔开的位置设置有包含导线部22的宽度为最大的最大部的第2区域222。而且,从最小部随着往向最大部,而导线部22的宽度逐渐变大。如果增大导线部22中的最接近接触部21的位置的导线部22的宽度,那么因受到接地触点导体10的影响而特性阻抗变小,因此有可能特性阻抗的变化幅度变大。相对于此,如所述这样通过将所述区域的导线部22的宽度设为最小,而可减小针对接触部21的特性阻抗的变化。此外,将导线部22的宽度成为最大的最大部与最小部隔开设置,且宽度逐渐变化,由此可减小来源于导线部22的宽度的变化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另外,为了发挥所述效果的宽度的变化可为阶段性的变化也可为逐渐地变化。
此外,在所述导线部22的最大部设置贯通孔225,而壳体30的一部分进入贯通孔225的内部。考虑在导线部22中的形成宽幅的区域,有可能产生特性阻抗的降低。相对于此,通过在形成宽幅的最大部设置贯通孔225,而可抑制在所述区域的特性阻抗的降低。进而,通过壳体30的一部分进入贯通孔225的内部,而提高壳体30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密接性。
此外,贯通孔225在从中心轴C方向观察时,设置在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重合的位置。由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导线部22重合的位置是双方所接近的区域,因此有可能产生特性阻抗的降低。相对于此,通过针对导线部22设置贯通孔225,而可减少与接地触点导体10的接地主体部11接近的信号触点导体20,因此可抑制特性阻抗的降低。
此外,插座连接器2具有:信号触点导体20及接地触点导体10、以及将信号触点导体20及接地触点导体10一体化且将双方间绝缘的壳体30。此外,接地触点导体10具有:筒状接地主体部11,沿着特定的中心轴C延伸;及外部端子部12,设置在接地主体部11中的中心轴C方向上的一端缘。信号触点导体20具有:大致筒状形状接触部21,在接地主体部11的内侧沿着中心轴C方向延伸,且具有沿着中心轴C方向延伸的槽隙211,并与插塞连接器3(对方连接器)的信号触点导体40接触;及导线部22,从接触部21中的中心轴C方向上的一端缘(与在接地主体部11中设置外部端子部12的侧为相同侧的端缘),沿着相对于中心轴C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延伸。而且,壳体30与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中的设置有导线部22的端缘接触,且进入接触部21与接地主体部11之间及接触部21的内侧,接触部21的内侧的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表面的高度,跟接触部21与接地主体部11之间的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表面的高度相比,位于更偏靠壳体30中的与印刷配线衬底PB相对面的底面。通过具有所述构成,在将壳体30通过如前文所述的插入成形而形成时,即便产生因构成壳体30的材料所致的毛刺等,仍可降低因所述毛刺与对方触点导体的接触而带来影响的风险。因此,可抑制来源于壳体30的成形时的连接不良的产生。
此外,也可设为如下所述的方面,即:在接触部21与接地主体部11之间的自槽隙211连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壳体30的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表面的高度,与接触部21的内侧的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表面的高度为相同。在将壳体30通过插入成形而形成的情况下,例如树脂材料等的构成壳体30的材料在成形时在槽隙211的内外移动。因此,有可能因材料在槽隙211的内外移动而产生毛刺等。如前文所述的构成这样,通过将自槽隙211连续的区域的壳体30的高度设为与接触部21的内部相同的高度,而即便在槽隙211的周围产生毛刺等,仍可降低因所述毛刺与插塞连接器3的信号触点导体40(对方信号触点导体)的接触而带来影响的风险。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来源于壳体30的成形时的连接不良的产生。此外,在制造插座连接器2时,在将信号触点导体20设置在模具后,在注入绝缘性材料时使模具内的零件抵接在槽隙211的外侧,由此可在模具内准确地定位信号触点导体20。进而,由于模具内的零件抵接在槽隙211的外侧,因此可防止来自所述部位的绝缘性材料的漏出。
此外,在信号触点导体20的接触部21中设置有导线部22的端缘处,与导线部22连续地设置缺口部213,在缺口部213处,接触部21与接地主体部11之间的壳体30跟接触部21的内侧的壳体30连续。由于经由缺口部213,接触部21与接地主体部11之间、及接触部21的内侧的壳体30连续,因此可提高壳体30与接地触点导体10及信号触点导体20的密接性。因此,可防止插座连接器2的破损。
(插塞连接器)
在插塞连接器3中,接地触点导体60具有:嵌合部61,嵌合在插座连接器2的接地触点导体10;及夹持部64,保持同轴缆线SC的终端部分TP中经除去绝缘被覆SC4的部分并与屏蔽线SC3接触;夹持部64在接地触点导体60中位于距嵌合部61最远的端部。如果接地触点导体60的一部分隔着绝缘被覆SC4与屏蔽线SC3对向,那么起因于所述部分的静电电容等,高频信号的传送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稳定性降低。相对于此,根据插塞连接器3,由于与屏蔽线SC3接触的夹持部64位于距嵌合部61最远的端部,因此在接地触点导体60处可削减隔着绝缘被覆SC4与屏蔽线SC3对向的部分。因此,对提高高频信号的传送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稳定性有效。
接地触点导体60可在嵌合部61与夹持部64之间更具有保持壳体50的筒体部65,筒体部65可构成为进一步保持介电层SC2与屏蔽线SC3。在夹持部64位于距嵌合部61最远的端部的构成中,难以另外设置从绝缘被覆SC4的外侧保持同轴缆线SC的部分(以下称为“外皮夹持”)。相对于此,根据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筒体部65进一步保持介电层SC2与屏蔽线SC3的构成,可取代外皮夹持而通过筒体部65来补强接地触点导体60与同轴缆线SC的连接部。
接地触点导体60可更具有保持用爪部653,从筒体部65朝内侧突出而将同轴缆线SC朝向介电层SC2按压。此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通过筒体部65实现的接地触点导体60与同轴缆线SC的连接部的补强效果。此外,可使筒体部65与屏蔽线SC3更确实地导通,而可进一步改善特性阻抗。
保持用爪部653可在壳体50与夹持部64之间位于偏靠夹持部64的位置。此种情况下,可通过保持用爪部653进一步提高所述补强效果,并使筒体部65与屏蔽线SC3更确实地导通。
壳体50可具有用于将信号线SC1超音波接合在连接部42的开口OP1、OP2。根据将信号线SC1超音波接合在连接部42的构成,与焊接等相比接合后的信号线SC1的姿势更稳定,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特性阻抗的稳定性。此外,与焊接等相比接合时对介电层SC2的热损伤小,因此可缩短信号线SC1的露出长度而使介电层SC2的前端接近连接部42。因此,可加长通过筒体部65实现的介电层SC2及屏蔽线SC3的保持余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通过筒体部65实现的所述补强效果。
接地触点导体60可更具有在不与嵌合部61的外周面重合下封盖嵌合部61的一端的盖部63。此种情况下,通过盖部63不与嵌合部61的外周面重合的结构,可进一步削减易于产生静电电容的部位。因此,对提高高频信号的传送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稳定性更有效。
于信号触点导体40,可以抑制跟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之间的位置相应的信号触点导体40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的特性阻抗变化的方式,中间部43的宽度根据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之间的位置而变化。此种情况下,从连接部42到接触部41的特性阻抗变化因中间部43的宽度而受到抑制。因此,对提高高频信号的传送路径的特性阻抗的稳定性有效。
可在中间部43中的位于嵌合部61与筒体部65之间的间隙GP2的部分,设置较中间部43中的位于嵌合部61内的部分及位于筒体部65内的部分的其中任一个宽度更大的扩宽部433。在嵌合部61与筒体部65之间,与筒体部65内等相比,接地触点导体60侧的金属量少。因此,与筒体部65内等相比,有信号触点导体40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的特性阻抗变高的倾向。相对于此,通过在中间部43设置扩宽部433,而可抑制在从连接部42到接触基座411的路径中所述特性阻抗变高。
也可构成为连接部42的宽度大于中间部43的宽度,壳体50在连接部42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形成空腔CC1、CC2。此种情况下,通过增大连接部42的宽度,而提高信号线SC1对于连接部42的连接的作业性。另一方面,如果连接部42的宽度变大,那么连接部42的所述特性阻抗变低。相对于此,通过壳体50在连接部42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形成空腔CC1、CC2,而连接部42与接地触点导体60之间的介电常数变低。因此,可抑制起因于增大连接部42的宽度而所述特性阻抗变低的情况。因此,可谋求兼顾信号线SC1的连接的作业性与特性阻抗变化的抑制。
可通过用于将信号线SC1超音波接合在连接部42的开口OP1、OP2来构成空腔CC1、CC2的至少一部分。此种情况下,开口OP1、OP2有助于特性阻抗变化的抑制与超音波接合的作业性提高这两个方面。因此,可更确实地谋求兼顾信号线SC1的连接的作业性与特性阻抗变化的抑制。
可行的是,连接部42具有用于连接信号线SC1的第1主面421,中间部43具有与第1主面421相连的第1主面431,信号触点导体40以第1主面421相对于第1主面431凹陷的方式在中间部43与连接部42的交界部屈曲。此种情况下,由于连接部42与接地触点导体60的间隔、跟连接在连接部42的信号线SC1与接地触点导体60的间隔的平衡得到调整,因此可更确实地抑制特性阻抗变化。
符号说明
1…连接器组装体、2…插座连接器、3…插塞连接器、10…接地触点导体、11…接地主体部、12…外部端子部、20…信号触点导体、21…接触部、22…导线部、30…壳体、33…凹部、40…信号触点导体、41…接触部、42…连接部、43…中间部、50…壳体、60…接地触点导体、61…嵌合部、63…盖部、64…夹持部、65…筒体部、421,431…第1主面、433…扩宽部、CC1,CC2…空腔、OP1,OP2…开口、SC…同轴缆线、SC1…信号线、SC3…屏蔽线、SC2…介电层、SC4…绝缘被覆、TP…终端部分。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信号触点导体及接地触点导体、以及将所述信号触点导体及所述接地触点导体之间绝缘的壳体,构成为能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且安装在配线衬底;且
所述接地触点导体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沿着特定的轴延伸;及
外部端子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轴的方向的一端缘;
所述信号触点导体具有:
接触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沿着所述轴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信号触点导体接触;及
大致平板状的导线部,从所述接触部中的所述轴的方向的一端缘,在相对于所述轴的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且
所述导线部的一对主面的宽度根据所述延伸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在所述导线部中的最接近所述接触部的位置,具有所述导线部的宽度为最小的最小部,在沿所述延伸方向与所述最小部隔开的位置,具有所述导线部的宽度为最大的最大部,且所述导线部具有从所述最小部朝所述最大部延伸的区域,该区域具有比所述最小部的宽度大且比所述最大部的宽度小的一定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最大部设置贯通孔,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进入所述贯通孔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孔设置在与所述主体部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轴的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从所述最大部的所述接触部侧的一端缘到所述主体部的最近距离,小于从所述最大部的所述接触部侧的一端缘到所述接触部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区域与所述最小部之间、和所述区域与所述最大部之间,形成有随着远离所述接触部而所述宽度逐渐变大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最大部的大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端子部具有一对端子部,
在从所述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一对端子部沿着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正交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端缘相互反向地伸出,
所述一对端子部分别沿着所述延伸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端缘朝彼此相同的方向伸出,
所述最大部在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位于所述一对端子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的所述一对端子部的间隔,随着远离所述主体部而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主体部内及所述主体部外的双方,以填埋所述一对端子部之间的方式扩展,保持所述接地触点导体与所述信号触点导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沿着所述轴的方向的筒形状,
所述壳体也进入所述接触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的位于所述接触部内的部分与位于所述接触部外的部分,在与所述最小部相邻的位置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部中的位于与所述最小部相反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沿着所述轴的方向的狭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面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的表面,所述表面中的位于所述接触部内的部分与位于所述接触部外的部分相比更凹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中的从所述接触部外相接于所述狭槽的部分形成有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面向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的表面,
所述一对端子部分别在所述主体部外,具有从与所述表面所面朝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接于所述壳体的倾斜部。
CN202221455837.1U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Active CN2181019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00572P 2019-02-04 2019-02-04
US62/800,572 2019-02-04
JP2019024715A JP7371331B2 (ja) 2019-02-04 2019-02-14 コネクタ
JP2019-024715 2019-02-14
CN202090000355.XU CN216850607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0355.XU Division CN216850607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01920U true CN218101920U (zh) 2022-12-20

Family

ID=7194733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0355.XU Active CN216850607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CN202221455653.5U Active CN218070446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CN202221455837.1U Active CN218101920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90000355.XU Active CN216850607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CN202221455653.5U Active CN218070446U (zh) 2019-02-04 2020-01-3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216850607U (zh)
WO (1) WO20201623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2272B2 (ja) * 2011-12-05 2014-04-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同軸コネクタ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48111B2 (ja) * 2013-10-10 2015-07-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5776752B2 (ja) * 2013-11-11 2015-09-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2374A1 (ja) 2020-08-13
CN218070446U (zh) 2022-12-16
CN216850607U (zh)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72194B2 (en) Coaxial connector plug
JP7351116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695289B1 (en) Connector
CN115036743B (zh) 插座连接器
US11870188B2 (en) Ground coupling structure in coaxial connector set
CN113131288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EP1821368A1 (en) Connector between substrates, and circuit board device using connector between substrates
JP3762730B2 (ja) コネクタ
US20200381852A1 (en) Connector
CN218101920U (zh) 连接器
CN113383467B (zh) 连接器及其安装方法
CN110622368B (zh) 同轴连接器以及同轴连接器安装基板
CN113412558B (zh) 连接器
WO2020162370A1 (ja) コネクタ
TWI835987B (zh) 連接器
WO2021065743A1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11967789B2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lamping feature for connecting to a cable
CN109244769B (zh) 基板安装型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21215464A1 (ja) コネクタ
JP736322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構造
US2023038762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070711B2 (ja) L型同軸コネクタにおける絶縁性部材の位置決め構造
KR20180054230A (ko) 동축 커넥터 플러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rf 커넥터
CN115411554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形成方法
JP2001015978A (ja) 信号入出力端子付シールド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