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85755U -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85755U
CN218085755U CN202221999494.5U CN202221999494U CN218085755U CN 218085755 U CN218085755 U CN 218085755U CN 202221999494 U CN202221999494 U CN 202221999494U CN 218085755 U CN218085755 U CN 218085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cross
cross member
cross beam
seat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94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源
李研研
李飞
袁清鹏
毛智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otus Ca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94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85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85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85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座椅横梁包括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的左前横梁、左后横梁、右前横梁和右后横梁,左前横梁与左后横梁用于支承第一座椅,右前横梁和右后横梁用于支承第二座椅,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分别位于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的两侧;在该布置结构中,左前横梁与右前横梁相连,和/或左后横梁和右后横梁相连;左前横梁与右前横梁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左后横梁与右后横梁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优化车身强度,改善整车NVH性能、座椅模态、后排路噪和耐久性能,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座椅连接点刚度和电池包挂载点(如有)的静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车身底板上设有门槛区域A、主体区域B和中通道区域C,其中中通道区域C位于车身底板的中部,两个主体区域B分别位于中通道区域C的两侧,门槛区域A与主体区域B一一对应设置并位于主体区域B的靠近车外部的一侧。
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设置在乘员舱内的座椅(图未示)进行支承,一般会在车身底板上先固定好座椅横梁,再进行座椅的安装。以五座轿车为例,如图2所示,车辆乘员舱的前部设有分别位于中通道区域C两侧的第一座椅(即主驾驶位,图未示)和第二座椅(即副驾驶位,图未示),座椅横梁包括设置在车身底板前部的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其中左前横梁1与左后横梁2用于相协同以支承第一座椅,右前横梁3与右后横梁4用于相协同以支承第二座椅。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四者的经典布置结构包括: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在车身底板上彼此两两间隔并成矩阵设置,其中左前横梁1与左后横梁2同列排布,右前横梁3与右后横梁4同列排布,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各自的靠近车外部的端部均伸入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内,并于门槛区域A内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的远离车外部的端部均伸入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C内,并于中通道区域C内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有时出于车辆设计的需要(例如安全设计需要,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更靠近车头,更易受较大的撞击力),某些车型中的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还会采用相对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来说牌号不同的钢材制成,并具有相对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来说更大的厚度,以具有高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的强度;由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具有更高的强度,为了降低它们的成型难度,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的端部通常具有宽度缩减的特征,即左前横梁1/右前横梁3的两端具有第一宽度,左前横梁1/右前横梁3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然而本案发明人发现,在此类经典设置方案中,由于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之间采用的是分体式散落在车身底板上的设计,因此整车的NVH性能会受到不良影响,诸如座椅模态、后排路噪和车辆耐久性能之类的指标同时会受到影响并下降,整车扭转刚度和座椅连接点刚度也会降低,当车辆为新能源汽车且电池包还设置在座椅横梁下方时,这种设计还会造成电池包挂载点的静刚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其中,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的左前横梁、左后横梁、右前横梁和右后横梁,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左后横梁用于支承第一座椅,所述右前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用于支承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分别位于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的两侧;在该布置结构中,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右前横梁相连,和/或所述左后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相连;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右前横梁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左后横梁与所述右后横梁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右前横梁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左前横梁和所述右前横梁之间并与所述左前横梁和所述右前横梁相连,还与所述车身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左后横梁与所述右后横梁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左后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之间并与所述左后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相连,还与所述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右前横梁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左前横梁和所述右前横梁一体成型;所述左后横梁与所述右后横梁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左后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左前横梁与所述右前横梁相连时,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左前横梁和所述右前横梁焊连;所述左后横梁与所述右后横梁相连时,第一加强件与所述左后横梁和所述右后横梁焊连。
可选地,还包括均与所述车身底板相配合并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所述左前横梁的左端和所述右前横梁的右端上设有第二加强件,所述左前横梁的右端和所述右前横梁的左端上设有第三加强件;位于左前横梁左端的第二加强件和位于右前横梁右端的第二加强件与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固定连接,位于左前横梁右端的第三加强件和位于右前横梁左端的第三加强件与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固定连接,且第三加强件之间彼此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左前横梁的两端和所述右前横梁两端具有第一宽度,所述左前横梁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宽度,所述右前横梁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加强件覆盖在与其对应的左前横梁或右前横梁的端部上,所述第三加强件覆盖在与其对应的左前横梁或右前横梁的端部上;所述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具有第二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三加强件的强度等于所述左前横梁和所述右前横梁的强度,并大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车身底板在门槛区域内的强度小于其在所述中通道区域内的强度,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门槛区域铆接,所述第三加强件与所述中通道区域焊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包括车身底板,所述车身底板的中部设有中通道区域,所述中通道区域的两侧设有主体区域,所述主体区域的远离所述中通道区域的一侧设有门槛区域。
可选地,所述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为铝合金制品,所述车身底板的主体区域和中通道区域为钢制品,所述门槛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焊连,所述主体区域与所述中通道区域焊连。
综上所述,通过使左前横梁与右前横梁相连,和/或左后横梁和右后横梁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在车身底板上形成贯穿式的横梁结构,从而优化车身强度,改善整车NVH性能、座椅模态、后排路噪和耐久性能,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座椅连接点刚度和电池包挂载点(如有)的静刚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车身底板上各区域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座椅横梁安装在车身底板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安装在座椅横梁上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座椅横梁及其上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和第三加强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座椅横梁与车身底板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座椅横梁与车身底板装配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门槛区域,B-主体区域,C-中通道区域,1-左前横梁,2-左后横梁,3-右前横梁,4-右后横梁,5-第一加强件,6-第二加强件,7-第三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实施例一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为五座新能源轿车,其前乘员舱中设有第一座椅(图未示)和第二座椅(图未示),其还包括车身底板、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的座椅横梁和设置在座椅横梁下方的电池包(图未示),其中车身底板上设有门槛区域A、主体区域B和中通道区域C,中通道区域C位于车身底板的中部,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分别设置在中通道区域C的两侧,两个主体区域B分别位于中通道区域C的两侧,门槛区域A与主体区域B一一对应设置并位于主体区域B的靠近车外部的一侧。
承上述,座椅横梁包括设置在车身底板前部的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左前横梁1与左后横梁2用于相协同以支承第一座椅,右前横梁3与右后横梁4用于相协同以支承第二座椅,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在车身底板上彼此两两间隔并成矩阵布置,左前横梁1与左后横梁2成列设置,右前横梁3与右后横梁4成列设置。
本实施例中,左后横梁2的左端与右后横梁4的右端伸入门槛区域A中并与门槛区域A中的车身底板焊连,在左后横梁2与右后横梁4之间设有第一加强件5,第一加强件5的左部覆盖在左后横梁2的右端上并与左后横梁2焊连,第一加强件5的右部覆盖在右后横梁4的左端上并与右后横梁4焊连,且该第一加强件5还具有能与中通道区域C配合的仿形状,并与中通道区域C焊连,以在不需要改变左后横梁2与右后横梁4成型工艺的前提下使左后横梁2与右后横梁4相连,形成横亘在车身底板上并同时穿过门槛区域A、中通道区域C和主体区域B的横梁结构,从而优化车身强度,改善座椅模态、后排路噪和耐久性能,提升整车NVH性能,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座椅连接点刚度和电池包挂载点静刚度。
进一步地,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采用相对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来说牌号不同的钢材制成,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具有高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的强度;同时,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的端部具有宽度缩减的特征,即左前横梁1/右前横梁3的两端具有第一宽度,左前横梁1/右前横梁3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左前横梁1的左端和右前横梁3的右端分别被一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二加强件6所覆盖,这两个第二加强件6分别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并伸至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中,与门槛区域A配合的同时还与门槛区域A焊连;与之类似地,左前横梁1的右端和右前横梁3的左端分别被一具有第二宽度的第三加强件7所覆盖,这两个第三加强件7分别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并伸至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C中,与中通道区域C配合的同时还与中通道区域C焊连。第二加强件6与第三加强件7的设置目的在于,在不改变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的成型难度的前提下,对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的伸入门槛区域A或中通道区域C的部分进行结构加强,从而增加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二者和车身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车辆的侧碰性能。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加强件6和第三加强件7不采用如上所述的,先覆盖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的部分结构,再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的设置方案。本实施例中,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不采用端部宽度缩减设计,且各自的长度短于实施例一中设置的长度,当无端部宽度缩减设计的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在车身底板上时,它们将整体位于车身底板的主体区域B中,基于此,第二加强件6和第三加强件7与和其对应的左前横梁1边缘和右前横梁3边缘焊连,并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伸入中通道区域C和门槛区域A中,与车身底板焊连。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不采用端部宽度缩减设计,且各自的长度短于实施例一中设置的长度,当无端部宽度缩减设计的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在车身底板上时,它们将整体位于车身底板的主体区域B中,同时,本实施例中并不采用第一加强件5先覆盖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的部分结构再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焊连的设置方案,而是直接使第一加强件5、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一体成型;优选地,第一加强件5、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可经冲压直接成型为一个大致为条形的零件。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第三加强件7,且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之间未设置第一加强件5。
与实施例一中的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之间设有第一加强件5的方案类似,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件5设置在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之间,其覆盖在左前横梁1的右端和右前横梁3的左端上,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并与车身底板焊连,以使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相连,形成横亘在车身底板上并同时穿过门槛区域A、中通道和主体区域B的横梁结构(如图6)。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第三加强件7,与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之间设置的第一加强件5方案类似,一第一加强件5设置在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之间,与左前横梁1和右前横梁3焊连并与车身底板焊连;如此,本实施例中,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凭借一第一加强件5相连,右前横梁3与右后横梁4凭借一第一加强件5相连,能如图7所示地形成两条横亘在车身底板上并同时穿过门槛区域A、中通道区域C和主体区域B的横梁结构。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的强度可以低于车身底板的其他部位(例如主体区域B和中通道区域C)的强度,出于轻量化需求,本实施例中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为铝合金制品,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C和主体区域B为钢制品,门槛区域A、中通道区域C和主体区域B通过焊接的方式连为一体;与之相对应地,第二加强件6的伸入门槛区域A中的部分与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之间的连接方式为铆接,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铆接工艺的复杂度远低于焊接,这种根据车身底板不同区域的用料不同而灵活变更连接方式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座椅横梁和车身底板的装配工序的经济性。
优选地,由于座椅横梁与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A的连接强度要求也可以低于其与车身底板的其他部位的连接强度要求,因此制成第二加强件6的用材的强度可以低于左前横梁1、右前横梁3和第三加强件7的用材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在能与对应位置的车身底板和座椅横梁配合的前提下,第一加强件5、第二加强件6和第三加强件7的形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设置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横梁布置结构对电动车、汽油车和油电混合车均适用。
综上所述,通过使左前横梁1与右前横梁3相连,和/或左后横梁2和右后横梁4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在车身底板上形成贯穿式的横梁结构,从而优化车身强度,改善整车NVH性能、座椅模态、后排路噪和耐久性能,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座椅连接点刚度和电池包挂载点(如有)的静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固定在车身底板上的左前横梁(1)、左后横梁(2)、右前横梁(3)和右后横梁(4),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左后横梁(2)用于支承第一座椅,所述右前横梁(3)和所述右后横梁(4)用于支承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分别位于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和/或所述左后横梁(2)和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左后横梁(2)与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时,此二者的连接处还与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件(5),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5)设置在所述左前横梁(1)和所述右前横梁(3)之间并与所述左前横梁(1)和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还与所述车身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左后横梁(2)与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5)设置在所述左后横梁(2)和所述右后横梁(4)之间并与所述左后横梁(2)和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还与所述车身底板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5)与所述左前横梁(1)和所述右前横梁(3)一体成型;所述左后横梁(2)与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时,所述第一加强件(5)与所述左后横梁(2)和所述右后横梁(4)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横梁(1)与所述右前横梁(3)相连时,第一加强件(5)与所述左前横梁(1)和所述右前横梁(3)焊连;所述左后横梁(2)与所述右后横梁(4)相连时,第一加强件(5)与所述左后横梁(2)和所述右后横梁(4)焊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与所述车身底板相配合并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强件(6)和第三加强件(7),所述左前横梁(1)的左端和所述右前横梁(3)的右端上设有第二加强件(6),所述左前横梁(1)的右端和所述右前横梁(3)的左端上设有第三加强件(7);位于左前横梁(1)左端的第二加强件(6)和位于右前横梁(3)右端的第二加强件(6)与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固定连接,位于左前横梁(1)右端的第三加强件(7)和位于右前横梁(3)左端的第三加强件(7)与车身底板的中通道区域固定连接,且第三加强件(7)之间彼此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横梁(1)的两端和所述右前横梁(3)两端具有第一宽度,所述左前横梁(1)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宽度,所述右前横梁(3)的位于其两端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加强件(6)覆盖在与其对应的左前横梁(1)或右前横梁(3)的端部上,所述第三加强件(7)覆盖在与其对应的左前横梁(1)或右前横梁(3)的端部上;所述第二加强件(6)和第三加强件(7)具有第二宽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件(7)的强度等于所述左前横梁(1)和所述右前横梁(3)的强度,并大于所述第二加强件(6)的强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底板在门槛区域内的强度小于其在所述中通道区域内的强度,所述第二加强件(6)与所述门槛区域铆接,所述第三加强件(7)与所述中通道区域焊连。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其包括车身底板,所述车身底板的中部设有中通道区域,所述中通道区域的两侧设有主体区域,所述主体区域的远离所述中通道区域的一侧设有门槛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底板的门槛区域为铝合金制品,所述车身底板的主体区域和中通道区域为钢制品,所述门槛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焊连,所述主体区域与所述中通道区域焊连。
CN202221999494.5U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085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9494.5U CN218085755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9494.5U CN218085755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85755U true CN218085755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85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9494.5U Active CN218085755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85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6191B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JP4010169B2 (ja) 車体構造
US6073992A (en)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employing floor, roof, pillar and side sill reinforcements
EP2740651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US7823958B2 (en) Vehicle deck structure
US6648401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wheelhouse/underbody reinforcement
US103009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870224B2 (en)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RU2550401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13401223B (zh) 汽车车身
JPH1076889A (ja) 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
GB2326853A (en) Reinforc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structure
JP457134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WO2015076124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2605428U (zh) 一种新能源轻卡
CN218085755U (zh) 一种座椅横梁的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422255A (zh) 一种新能源轻卡
JPH0122784Y2 (zh)
CN11498762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及包括该前地板结构的电动汽车
JPH11208520A (ja) 自動車の車体における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補強構造
JPH10119826A (ja) フロアストリンガ構造
JP3311648B2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JPH09150751A (ja) 自動車のサイドメンバ補強構造
CN115003588A (zh) 用于机动车辆车厢底梁的纵向加强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