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75344U -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 Google Patents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75344U
CN218075344U CN202221595084.4U CN202221595084U CN218075344U CN 218075344 U CN218075344 U CN 218075344U CN 202221595084 U CN202221595084 U CN 202221595084U CN 218075344 U CN218075344 U CN 218075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mitral valve
section
rack
me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950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明明
朱鹏
陈大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a Nantong Lifescie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a Nantong Lifescie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a Nantong Lifescie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a Nantong Lifescie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950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75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75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753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张组件具有:一内杆,远段具有一啮合段;两对称的两侧分别固定所述二尖瓣夹合器的夹片和外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为啮合端,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内杆的啮合段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基板的近端与两内夹臂的近端以铰接和啮合相结合的方式连接,使得内夹臂和外夹臂跟随第一、第二基板的移动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增加了稳定性,整个夹合器的打开与收拢过程完全自主可控,不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Description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背景技术
在心血管系统中,天然心脏瓣膜(例如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以及三尖瓣)在保障血液的充足供应的正向流动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这些心脏瓣膜可能会因先天性畸形、炎性过程、感染性状况、或疾病而受到损伤,从而使其效率降低。这些疾病过程包括变性过程(例如Barlow病或纤维弹性缺乏症等)、炎性过程(例如风湿性心脏疾病等)和感染性过程(例如心内膜炎等)。另外,在前心脏病发作(即冠状动脉疾病继发的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疾病(例如心肌病等)带来的对左心室或右心室的损害可以扭曲天然瓣膜的几何形状,这可使天然瓣膜功能失调。绝大多数进行瓣膜手术如二尖瓣手术的患者患有变性疾病,该变性疾病导致天然瓣膜例如二尖瓣的小叶机能不良,造成脱出和反流。
以二尖瓣为例,二尖瓣反流可能会因二尖瓣或左心室壁的多种不同的机械缺陷引起。瓣叶、将瓣叶连接至乳头肌的瓣索或者乳头肌自身或者左心室壁可能会被损坏或以其他方式机能失调。通常,瓣环可能会被损坏、膨胀或变弱,从而限制二尖瓣抵抗左心室的较大压力充分关闭的能力,这种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损害或死亡。
多年来,对此类受损瓣膜的明确性治疗是在心脏直视手术中进行瓣膜的外科手术修复或置换,由于心脏内空间相对体外狭小,而且大多数夹合器都是利用材料弹性进行固定,而夹合器的弹性变形过程不稳定,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具体地是现有技术中的夹合器大多是采用外夹臂近端与基板的近端铰接,基板的远端与内夹的远端铰接。在如此双重铰接结构下,夹合心脏瓣叶过程中,但是由于在打开基板或闭合基板的过程中,是依靠的外夹的弹性进行工作,而且内夹的两个侧臂也会因为弹力产生变形,所以基板的打开与闭合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唯一轨迹的过程,所以基板的打开过程与闭合过程中就尤为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瞬间弹性突变,造成基板迅速夹合而伤害人体,整个夹合器的弹性变形过程不可控,不稳定,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基板、外夹、内夹的近端、远端之间双重铰接结构使得在夹合器在打开与收拢过程中变形不稳定的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形稳定可控的二尖瓣夹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具有:
一内夹,具有沿着轴心线对称设置且远端一体连接的一第一内夹臂和一第二内夹臂;
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夹臂和第二内夹臂的近端铰接;
一第一夹片和一第二夹片,具有近端一体连接的固定片和活动片,所述第一夹片和一第二夹片的固定片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活动片的远端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夹臂和一第二内夹臂的远端牵拉连接;
一外夹,具有沿着轴心线对称设置且近端一体连接的两外夹臂,所述两外夹臂的内侧壁分别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外侧壁上。
较佳地是,
所述二尖瓣夹合器具有一内杆,所述内杆沿着轴心线穿设在所述内夹的远端,所述内杆的远段具有一啮合段;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为啮合端,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内杆的啮合段啮合连接。
较佳地是,所述内杆的远段外表面一体成型套设有一同轴的方柱,所述啮合段位于所述方柱上。
较佳地是,
所述方柱的啮合段具有相背向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和齿槽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且沿着所述方柱表面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分别为齿轮,所述齿轮的齿牙和齿槽也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齿轮分别与所述方柱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可来回滚动啮合连接。
较佳地是,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位于所述方柱的远段且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远端紧靠所述方柱的远端,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与所述方柱近段表面齐平,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槽的底与所述内杆的表面齐平。
较佳地是,
所述齿轮为半个侧表面上具有齿牙的半齿轮。
较佳地是,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模数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齿轮的模数相同,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度小于所述啮合端的齿轮的齿牙的高度。较佳地是,所述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本体为圆柱形,所述啮合端的轴向垂直于所述内杆,所述啮合端的侧表面具有沿着所述啮合端的周向间隔设置的齿条或齿槽,所述啮合端的轴心具有贯穿的铰接孔。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别具有所述啮合端、一平板段和一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平板段一体连接。
较佳地是,所述啮合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所述连接段近端的宽度与所述啮合端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远端的宽度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的宽度从近端到远端连续平滑递增。
较佳地是,所述内杆的近段具有输送外螺纹,所述外夹的近端具有输送内螺纹,通过所述输送外螺纹与所述输送内螺纹配合连接,所述内杆的近段穿设在所述外夹的近端;
所述内夹的远端具有杆孔,所述内杆的远端穿设在所述内夹的杆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二尖瓣夹合器还具有:
一第一铰接轴和一第二铰接轴,分别对应穿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轴心的铰接孔内;
两限位件,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另一端。
较佳地是,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一U型弯头。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朝内侧具有一凸条。
较佳地是,所述外夹具有:
一外夹座端,位于近端;
所述两外夹臂,从所述外夹座端的两侧对称地朝远端一体延伸而出。
较佳地是,所述外夹臂具有:
一不变形近臂,从所述外夹座端的一侧朝远端一体延伸而出;
一可变形远臂,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远端朝远端继续一体延伸而出。
较佳地是,所述可变形远臂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具有:
一可弯近段,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
一可弯中段,从所述可弯近段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
一可弯远段,从所述可弯中段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
其中,所述可弯近段与所述可弯远段形成的夹角θ在60°~200°。较佳地是,所述可弯近段与所述可弯远段形成的夹角θ在90°~190°。
在一示例中,所述可弯近段、所述可弯中段和所述可弯远段的宽度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宽度保持一致。
较佳地是,
所述可弯近段的宽度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宽度一致;
所述可弯中段近端的宽度与所述可弯近段的宽度一致,所述可弯中段的宽度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变窄;
所述可弯远段的宽度与所述可弯中段的远端宽度一致。
较佳地是,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段分别具有至少一基板固定孔;
所述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的固定片上分别具有对应至少一夹片固定孔;
所述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具有对应至少一夹臂固定孔;
通过固定杆依次穿设对应的所述夹片固定孔、所述基板固定孔和所述夹臂固定孔,而将所述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的固定片,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段,和所述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一起。
较佳地是,所述不变形近臂具有:一安装座,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侧壁延伸而出。较佳地是,所述安装座从所述不变形近臂的内侧壁延伸而出。
较佳地是,所述安装座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
较佳地是,所述外夹还具有一收拢组件,所述收拢组件具有:
两对夹紧轴,分别夹设在所述两外夹臂的可变形远臂的内、外侧壁上;
一对平行的座盖板,分别安装在所述两外夹臂的不变形近臂的两侧,所述座盖板的两侧的远端侧角各具有一滑孔,所述滑孔的内径从外侧到内侧逐渐增大,每对夹紧轴的两端分别以倾向于向内侧滑动的方式滑设在所述滑孔内,从而夹住所述外夹收拢。
较佳地是,所述滑孔为L型,具有:
一近端孔,所述近端孔的近端处于内侧,所述近端孔的远端处于外侧;
一远端孔,所述远端孔的近端与所述近端孔的远端联通连接,所述远端孔的近端处于外侧,所述远端孔的远端处于内侧。
较佳地是,
所述近端孔从内侧至外侧的孔距逐渐增大;
所述远端孔从外侧至内侧的孔距逐渐增大,所述远端孔内侧的最大孔距等于所述夹紧轴的直径;以至于所述夹紧轴倾向于向内侧滑动,从而夹住所述外夹收拢。
较佳地是,
所述近端孔的两侧边围成的夹角β为3°~10°;
所述远端孔的两侧边围成的夹角α为1°~5°。
较佳地是,
所述近端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二尖瓣夹合器的轴心线围成的夹角γ为15°~25°;
所述远端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二尖瓣夹合器的轴心线围成的夹角δ为60°~70°。
较佳地是,所述夹紧轴的两端分别具有防脱盖。
较佳地是,所述座盖板的两侧的近端侧角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将所述座盖板安装于所述两外夹臂上的固定孔。
较佳地是,所述座盖板为类似梯形,所述座盖板的近端侧边小于远端侧边。
较佳地是,所述座盖板的远端侧边为内凹圆弧状。
较佳地是,所述座盖板的两侧的近端侧角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所述不变形近臂的侧壁上具有一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与所述固定孔位置对应;
借用安装杆穿设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内而将所述座盖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座的两侧。
较佳地是,所述可变形远臂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具有:一可弯近段,一可弯中段,和一可弯远段;
所述夹紧轴分别抵靠在所述可弯中段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通过所述夹紧轴提供支点给所述可变形远臂提供弯折变形的支撑力,使得所述可变形远臂弯折形成的夹角θ在60°~200°,优选90°~190°。
较佳地是,所述二尖瓣夹合器还具有:
两花瓣外框,分别位于所述外夹臂的外侧,所述花瓣外框的近端为两根相对的所述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依次穿设在所述座盖板上的固定孔和所述不变形近臂的安装座的安装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二尖瓣夹合器还具有:
两覆膜,将所述花瓣外框与对应的所述外夹臂包覆在一起。
较佳地是,所述内夹具有:
内夹座端,位于远端;
所述第一内夹臂和第二内夹臂,分别从所述内夹座端的两侧朝近端一体延伸而出;
两第一铰接端和两第二铰接端,为圆柱形,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内夹臂和所述第二内夹臂本体的近端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铰接。
较佳地是,
所述两第一铰接端和两第二铰接端的轴心分别具有铰接孔,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也具有铰接孔;
一第一铰接轴穿设在所述两第一铰接端的铰接孔内和所述第一基板的啮合端的铰接孔内,所述第一基板的啮合端位于所述两第一铰接端的中间,而将所述第一基板的近端和所述第一内夹臂的近端铰接在一起;
一第二铰接轴穿设在所述两第二铰接端的铰接孔内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铰接孔内,所述第二基板的啮合端位于所述两第二铰接端的中间,而将所述第二基板的近端和所述第二内夹臂的近端铰接在一起。
较佳地是,所述内夹座端为U型,具有轴向的杆孔,所述内杆的远端穿设在所述内夹座端的杆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内夹座端的远端继续一体连接有块端,所述杆孔一直延伸穿透所述块端。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分别为一大长片体;
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活动片为所述大片体的中部被镂空出一小片体而剩下的长框体;
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固定片为被镂空出的所述小片体;
其中,所述长框体的镂空部近端与所述小片体的近端连为一体。
较佳地是,
所述大长片体为双层结构,所述长框体和所述小片体也因此具有双层结构;
所述长框体面向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一层切割出若干方向一致的倒刺。
较佳地是,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供第一拉线穿过的第一操作孔;
所述第一内夹臂、第二内夹臂的远端具有供第二拉线穿过的第二操作孔;
所述第一夹片、一第二夹片的活动片的远端具有供第二拉线穿过的夹片操作孔,可通过共同穿设所述第二拉线将所述第一内夹臂、第二内夹臂的远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的活动片的远端牵拉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在打开过程中用的伸展组件。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可以用啮合结构设计来稳固内夹的第一、第二内夹臂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近端连接的铰接结构,而使得整个二尖瓣夹合器可以可控方式伸张开来。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伸张组件具有:
一内杆,远段具有一啮合段;
两对称的两侧分别固定所述二尖瓣夹合器的夹片和外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为啮合端,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内杆的啮合段啮合连接。
较佳地是,所述内杆的远段外表面一体成型套设有一同轴的方柱,所述啮合段位于所述方柱上。
较佳地是,
所述方柱的啮合段具有相背向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和齿槽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且沿着所述方柱表面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分别为齿轮,所述齿轮的齿牙和齿槽也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齿轮分别与所述方柱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可来回滚动啮合连接。
较佳地是,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位于所述方柱的远段且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远端紧靠所述方柱的远端,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与所述方柱近段表面齐平,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槽的底与所述内杆的表面齐平。
较佳地是,所述齿轮为半个侧表面上具有齿牙的半齿轮。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模数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齿轮的模数相同,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度小于所述啮合端的齿轮的齿牙的高度。
较佳地是,所述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本体为圆柱形,所述啮合端的轴向垂直于所述内杆,所述啮合端的侧表面具有沿着所述啮合端的周向间隔设置的齿条或齿槽,所述啮合端的轴心具有贯穿的铰接孔。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别具有所述啮合端、一平板段和一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平板段一体连接。
较佳地是,所述啮合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所述连接段近端的宽度与所述啮合端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远端的宽度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的宽度从近端到远端连续平滑递增。
较佳地是,所述内杆的近段具有输送外螺纹。
较佳地是,所述伸张组件还具有:
一第一铰接轴和一第二铰接轴,分别对应穿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轴心的铰接孔内;
两限位件,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另一端。
较佳地是,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供拉线穿过的操作孔。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一U型弯头。
较佳地是,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朝内侧具有一凸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第二夹片的固定片以及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直接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的内侧壁与外侧壁上,如此固定连接而非铰接形式就会使得外夹臂跟随第一、第二基板的移动而移动,自身也不会因为弹性材质的问题产生较大的变形;
2)本发的第一、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与内夹的近端进行铰接,而此时近端铰接的第一、第二基板的近端也是啮合端,是啮合在内杆远段的啮合段上,即便铰接,也需要跟随内杆远段啮合段方向控制来移动,即第一、第二基板的打开与闭合收到啮合的限制,不会上下自由运动,啮合的设计限制第一、第二基板的自由程度,增加了稳定性,整个夹合器的打开与收拢过程完全自主可控,不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3)本实用新型的外夹臂的近段设置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置一收拢外夹臂的收拢组件,从而可以很好地实现夹合器的收拢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二尖瓣夹合器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D为本实用新型二尖瓣夹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二尖瓣夹合器张开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内夹20的结构示意图;
图5A~5B为本实用新型内杆10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结构示意图;
图8A~8B为本实用新型外夹50的结构示意图;
图9A~9B为本实用新型收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花瓣外框6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11B为本实用新型二尖瓣夹合器捕获原生瓣叶8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心脏在工作期间,左心房从肺接受含氧血液,在舒张阶段或舒张期,通过左心室的扩张,之前在左心房中收集的血液在收缩期间移动通过二尖瓣并进入左心室。在收缩阶段或收缩期,左心室收缩以迫使血液通过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进入体内。在收缩期间,二尖瓣的小叶闭合以防止血液从左心室回流并返回左心房,并且血液从肺静脉收集在左心房中。在一个示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于修复缺陷二尖瓣的功能。也就是说,该二尖瓣夹合器被配置为有助于闭合二尖瓣的小叶,以防止血液从左心室回流并返回左心房。
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时,“近端”“近段”指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呈现收拢状态时位于输送装置的一侧或者位于使用者操纵的端部的方向的一侧,相应地,“远端”“远段”指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呈现收拢状态时远离输送装置的一侧或者远离使用者操纵的端部的方向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间术语“外侧”是指在以整个夹合器收拢状态时的轴心为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的内部中心轴的参考方向,远离该中心轴方向为外侧,靠近中心轴的方向为内侧。“外侧壁”、“内侧壁”的含义亦如此。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一个或多个元件或构件被描述为被连接、结合、固定、轴接、铰接、耦接、附接或以其他方式互连时,这种互连可以是直接在构件之间的或者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中介构件。而且,如本文所述,对“组件”、“部件”、“构件”或“部分”的提及不应限于单个结构部件、构件或元件,而是可包括构件、部件或元件的组件。而且,如本文所述,术语“基本上”和“约”被定义为至少接近(并且包括)给定值或状态(优选地在10%以内,更优选地在1%以内,并且最优选在0.1%以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铰链结构”是指通过铰接(hinge)方式实现两个部件连接的结构,在具体应用中,该铰链结构可以是一个配合转轴的轴孔结构,也可以是一个配合轴孔的转轴,还可以是一个枢接结构;该铰链结构可以通过折叠或卷曲片材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体”“一体连接”“一体成型”是指通过加工工艺,比如冲压、切割、浇筑、铸造等加工工艺一次成型的结构,该结构整体为一个元件且不可分割。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轴向”“轴心线”等是指以夹合器收拢状态的的轴对称线,当然也有时候是指某一个轴对称部件或元件本身的轴对称线,具体可以根据描述以及附图来做恰当合适的理解。
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经由一输送装置的递送导管/递送鞘植入,所述输送装置将所述二尖瓣夹合器从递送导管/递送鞘伸出至左心室内,并通过控制拉线,来控制该二尖瓣夹合器打开,如图11A~11B所示,通过控制第一、第二夹片打开捕捉原生瓣叶,后通过外夹、第一、第二基板一起收拢该二尖瓣夹合器,捕获原生瓣叶后所述二尖瓣夹合器完全闭合以实现将其夹持在天然二尖瓣上,将牵引线自夹片组件的牵引孔中抽离,然后通过操作输送装置的驱动轴从所述二尖瓣夹合器中脱离,即通过操作输送装置将该二尖瓣夹合器与递送导管/递送鞘远端分离,如此以将该二尖瓣夹合器保持在所述天然瓣膜上,进而完成了对天然瓣膜的部分夹持。这里需要声明,该二尖瓣夹合器需要在左心室内捕捉原生瓣叶,可以采用经股的方式将二尖瓣夹合器输送至左心室,也可以采用经心尖的方式将该二尖瓣夹合器输送至左心室内,同时,该二尖瓣夹合器也可用于三尖瓣等的夹合。
参照图1,以经股输送器为例,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9从近端至远端可依次包括释放机构91、输送机构92、可调弯机构93、装载器机构94和外鞘管机构95,输送机构92与二尖瓣夹合器可拆卸连接,输送机构92用于将二尖瓣夹合器输送至目标位置。输送机构92包括输送管920和输送手柄921。输送管920可穿过可调弯管930并伸出于可调弯管。输送手柄921包括输送壳体和拉线控制组件922。输送壳体的远端与输送管920的近端连接,在输送壳体的远端的端部可拆卸的设置有输送封端。拉线控制组件922可在输送壳体上沿输送管的轴向滑动,拉线控制组件922连接二尖瓣夹合器的第一、第二夹片以及第一、第二基板,拉线控制组件922沿轴向滑动时控制第一、第二夹片的开合以及第一、第二基板的打开,拉线控制组件922的旋钮的数量至少等于第一、第二夹片数量与第一、第二基板的数量之和,以便于一旋钮控制一个第一、第二基板夹片的开合以及第一、第二基板的打开。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9与二尖瓣夹合器配合使用,使用时将输送结构92的输送拉线与二尖瓣夹合器的第一、第二夹片中的活动片可拆卸连接并穿过第一、第二基板的远端的第二操作孔,由第二操作孔提供拉线的支持,剩下的输送结构92的输送拉线穿过第一、第二基板远端的操作孔,从而打开两外夹臂,将释放结构91的驱动轴90(即本实用新型的内杆)与二尖瓣夹合器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尖瓣夹合器亦可被称为瓣膜修复夹具。
如图2A~2D、以及3A~3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的一种示例是内杆10、内夹20,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第一、第二夹片40a、40b和外夹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夹合器的另一种示例,是内杆10、内夹20,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第一、第二夹片40a、40b,外夹50,花瓣外框60以及覆膜(图未示)。
如图4A~4B所示,在本示例中,内夹20为一长U型夹。内夹20远端为内夹座端21,为长U型夹的封闭底部。内夹座端21也为U型,但长度较短,内夹座端21具有轴向的杆孔211,内杆10的远端穿设在内夹座端21的杆孔211内。在另一示例中,内夹座端21的远端继续一体连接有块端212,杆孔211一直延伸穿透块端212,因此内杆10也穿至块端212的杆孔211内。内夹座端21的两侧朝近端继续对称地一体延伸出长片状平直的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的本体。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沿着轴心线对称设置且远端通过内夹底座21一体连接。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本体的厚度小于内夹座端21的厚度;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本体的宽度等于内夹座端21本体的宽度。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本体的远端两侧设有输送结构92的第二拉线923(输送拉线)穿过的第二操作孔221,第二操作孔221以给第二拉线923提供支点。在较佳的示例中,在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本体近端之间间距小于远端之间的间距。至此,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本体延伸结束。然而第一内夹臂22a本体的两侧角继续朝近端朝外侧一体延伸出两第一铰接端23a;第二内夹臂22b本体的两侧角继续朝近端朝外侧一体延伸出两第二铰接端23b。第一铰接端23a和第二铰接端23b分别为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的近端,形状为圆柱形。第一、第二铰接端23a、23b以圆柱的侧表面与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本体的近端一体成型。第一、第二铰接端23a、23b的轴心(此处的轴心是指圆柱形铰接端的轴心)分别具有铰接孔231a、231b。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近端为啮合端,啮合端的轴心也具有铰接孔。第一铰接轴24a穿设在两第一铰接端23a的铰接孔内和第一基板30a的啮合端的铰接孔内,所述第一基板30a的啮合端位于两第一铰接端23a的中间,而将第一基板30a的近端和第一内夹臂22a的近端铰接在一起。同理地,第二铰接轴24b穿设在两第二铰接端23b的铰接孔内和第二基板30b的啮合端的铰接孔内,所述第一基板30b的啮合端位于两第二铰接端23b的中间,而将第二基板30b的近端和第二内夹臂22b的近端铰接在一起。第一铰接轴24a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件的一端,第二铰接轴24b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件的另一端。限位件的设置防止了内夹的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向两侧打开产生变形,从而限制了第一、第二基板的打开/关闭过程中的第一、第二基板近端的左右位移,从而增加了第一、第二基板30a、30b开合过程的稳定性。在一示例中,限位件25为带腰型孔的限位板25,两限位板25的一端设有圆形孔,第一铰接轴24a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板25的圆形孔内;两限位板25的另一端设有腰形孔,第二铰接轴24b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板25的腰形孔内。在另一示例中,两限位板25的一端设有腰形孔,第一铰接轴24a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板25的腰形孔内;两限位板25的另一端设有圆形孔,第二铰接轴24b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通过腰形孔的设置穿过内夹的近端的第一、第二铰接轴24a、24b的端部可以沿着腰型孔滑动,允许了内夹20的近端可以产生较小的变形,防止了内夹20的近端失去灵活性而造成第一、第二基板30a、30b近端齿轮与齿条啮合错位而卡死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降低夹合器加工的精度。限位件不仅仅指带腰型孔的限位板25,也可以是一个有弹性的连杆来连接内夹的第一内夹臂22a和第二内夹臂22b近端,如曲型杆、弹簧,甚至带弹性的线。
如图5A~5B所示,在本示例中,内杆10为一圆形长杆,即为输送装置9的释放结构91的驱动轴90,用于输送整个夹合器。内杆10近端突出于输送装置9的近端,以便于操作,内杆10的远端穿设在内夹20远端的内夹座端21的杆孔211内。内杆10的远段外表面一体成型套设有同轴的方柱11,方柱11的截面边长大于内杆10的直径,以至于从横截面上看,方柱11突出于内杆10的外表面。同时在方柱11的远段设置有啮合段。该啮合段可与第一、第二基板30a、30b近端啮合端的齿轮来回滚动啮合连接。具体地是,方柱11的啮合段具有第一齿条12a和第二齿条12b,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齿牙和齿槽垂直于内杆10轴向且沿着方柱11表面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也即相邻两个齿牙或齿槽之间间距都是一样的。同时第一齿条12a与第二齿条12b相背向,以至于可以与相对称设置的第一、第二基板30a、30b近端的啮合端的齿轮能够完美互相啮合。在一较佳的示例中,第一、第二齿条12a、12b位于方柱11的远段且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远端紧靠方柱11的远端,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齿牙的高与方柱11近段表面齐平,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齿槽的底与内杆10的表面齐平。如此设置,啮合段的远端无齿牙设计,当第一、第二基板再次打开调整,第一、第二基板少量开合时啮合端无需与啮合段啮合,便于快速调整。方柱11近端无啮合段部分和表面高度与其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齿牙高度平齐,因为当第一、第二基板30a、30b打开时,齿轮会沿着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相对向其近端移动,而当齿轮转动到无齿牙间隙的第一、第二齿条12a、12b近端时,齿轮无法进一步向下移动,从而限制了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打开角度,一般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相对打开角度不超过160°,而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远端外的内杆10表面不设置齿牙,保证了第一、第二基板30a、30b在夹合瓣叶后,如图10所示,不会会受到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干扰而影响夹合力,因为第一、第二基板30a、30b在闭合时,齿轮相对会转动到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远端之外,同时也利于内杆的顺利撤出。在一较佳的示例中,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模数分别与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的齿轮的模数相同,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的齿牙的高度小于啮合端的齿轮的齿牙的高度,或者说啮合段采用负变位齿条。提高了啮合端和啮合段啮合过程中的容错率,在啮合端的圆心与啮合段的分度线距离一定时,即使啮合端相对啮合段有一点偏差,啮合端依旧能够卡入啮合段的第一、第二齿条12a、12b内,同时这样的设置第二个原因是便于内杆10的撤出,因为啮合段设置在方柱11上,而内杆10撤出时,方柱11必须经过外夹50近端的螺纹孔,啮合段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任意两点的最大距离都小于螺纹孔的内直径,即可以顺利穿过螺纹孔,而啮合段采用负变位设置,有效的降低了方柱通过螺纹孔的难度。内杆10近段(此处的近段是指相应于啮合段为远段而言较近的近段,但是从整个内杆10来看,仍然为远段)具有输送外螺纹13。外夹50的近端具有输送内螺纹,通过输送外螺纹13与输送内螺纹配合连接,内杆10的近段(此处亦同理)穿设在外夹50的近端。
如图6A~6B所示,在本示例中,第一基板30a和第二基板30b作为基座,用于固定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以及外夹50的外夹臂。第一、第二基板30a、30b从近端至远段依次具有啮合端31、连接段32和平板段33,连接段33的两端分别与啮合端31与平板段33一体连接。啮合端31的宽度小于平板段33的宽度;连接段32近端的宽度与啮合端31的宽度一致,连接段32远端的宽度与平板段33的宽度一致,连接段32本身的宽度从近端到远端连续平滑递增。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平板段33分别具有至少一基板固定孔331,例如2个基板固定孔331;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上分别具有对应至少一夹片固定孔421,例如也为2个夹片固定孔;外夹50的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具有对应至少一夹臂固定孔5224,例如也有2个夹臂固定孔。通过固定杆依次穿设对应的夹片固定孔421、基板固定孔331和夹臂固定孔5224,而将第一夹片、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和外夹50的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第二基板30a、30b远段的平板段33远端还具有输送结构92的第一拉线924(输送拉线)穿过的第一操作孔332。通过第一拉线924的牵拉操作,可以打开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31本体的形状为圆柱形。圆柱形的啮合端31的轴心具有贯穿的铰接孔。因此,第一、第二铰接轴24a、24b穿设在两第一、第二铰接端23a、23b铰接孔和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31的铰接孔内,其中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31分别位于两第一、第二铰接端23a、23b铰接孔的中间,而将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近端对应地与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的近端铰接在一起。圆柱形的啮合端31的轴向垂直于内杆10,啮合端31为齿轮,例如为半个侧表面上具有齿牙和齿槽的半齿轮,半个侧表面具有沿着啮合端3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若干齿牙311和齿槽,也即啮合端31的齿牙和齿槽也垂直于内杆10的轴向,相邻两个齿牙311之间间距相等,且模数与第一、第二齿条12a、12b相等。如此设置,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齿轮可以分别与内杆10的第一、第二齿条12a、12b可来回滚动啮合连接。因此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端受到第一拉线924操作打开时,即便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31与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近端的第一、第二铰接端23a、23b是铰接结构,也会因为第一、第二基板30a、30b啮合端31的移动受到内杆10啮合段的限制,而是有控制地沿着内杆10啮合段上的第一、第二齿条滚动行走,而不至于像单纯的铰接结构一样由于较多不可控因素(比如两端铰接、外夹臂弹性等因素)无拘束任意移动。因此,在本申请中的夹合器在操作过程中,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移动是非常容易可控的。而又由于外夹50的外夹臂是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平板段33的外侧壁;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平板段33的内侧壁。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被第一拉线924牵拉可控稳定打开的过程中,第一、第二夹片40a、40b和外夹50的外夹臂的打开也是完成可控稳定打开的过程。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端具有U型弯头34,U型弯头34将外夹臂的远端包裹,增加了该夹合器的稳定性,外夹50的外夹臂不易与第一、第二基板脱离,而且也防止了外夹臂远端自由活动而划伤心脏瓣叶等组织。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端朝内侧具有凸条35,在夹合原生瓣叶过程后,给原生瓣叶提供一个弯折通路。
如图7所示,在本示例中,第一、第二夹片40a、40b分别为大长片体,大长片体为双层结构。大长片体的中部被镂出一小片体,剩下一中空的长框体,此长框体为活动片41,被镂出的小片体为固定片42,因此长框体和小片体也因此具有双层结构。其中,长框体的镂空部近端与小片体的近端连为一体,也即活动片41和固定片42的近端一体连接。固定片42上具有夹片固定孔421,通过固定杆依次穿设对应的固定片42的夹片固定孔421、基板固定孔331和夹臂固定孔5224,而将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42,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和外夹的两外夹臂的远段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一起。即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42的外侧壁分别贴合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内侧壁上。活动片41即长框体面向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一层于边缘处切割出若干方向一致的倒刺43。活动片41的远端具有供输送结构92的第二拉线923(输送拉线)穿过的夹片操作孔411。在操作时可通过共同穿设第二拉线923将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的远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活动片41的远端牵拉连接。在牵拉第二拉线923时,第二拉线923可由第一、第二内夹臂22a、22b的第二操作孔221提供支撑力,活动片41与固定片42被牵拉打开,再靠近原生瓣叶时,如图11A~11B所示,从而打开的第一、第二夹片40a、40b就可以捕捉原生瓣叶。
如图8A~8B所示,在本示例中,外夹50具有外夹座端51,位于近端;外夹座端51具有螺纹孔,螺纹孔内具有输送内螺纹511,通过内杆10近段的输送外螺纹13与输送内螺纹511配合连接,内杆10的近段(此近段为相对于啮合段而言的近段;此处从整个内杆10来看,仍然为远段)穿设在外夹50的近端。两外夹臂52从外夹座端51的两侧对称地朝远端一体延伸而出。也即两外夹臂52沿着轴心线对称设置且近端通过外夹座端51一体连接。具体地外夹臂52具有不变形近臂521和可变形远臂522。不变形近臂521从外夹座端51的一侧朝远端一体延伸而出;可变形远臂522从不变形近臂521的远端朝远端继续一体延伸而出。可变形远臂522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具有可弯近段5221、可弯中段5222和可弯远段5223。可弯近段5221从不变形近臂521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可弯中段5222从可弯近段5221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可弯远段5223从可弯中段5222的远端一体延伸而出。外夹臂52的可弯远段5223具有夹臂固定孔5224。通过固定杆依次穿设对应的夹片固定孔421、基板固定孔331和夹臂固定孔5224,而将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和两外夹臂52的远段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一起。也即外夹臂52的可弯远段5223的内侧壁贴合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段外侧壁上。从而外夹臂52为第一、第二基板30a、30b提供弹力。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远端被输送结构92的第一拉线924的牵拉下打开,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啮合端31沿着内杆10的啮合段往近端稳定可控的移动,外夹臂52的可弯远段5223也因为与第一、第二基板30a、30b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一起被可控稳定打开。此时,外夹臂52的可弯近段5221与可弯远段5223以可弯中段5222为过渡弯折形成一夹角θ,此时θ角度大约为90°~150°。当然由于外夹臂52材质弹性原因,夹角θ也可以被进一步打开的更大,例如θ为60°。当去除第一拉线924的拉力后,外夹臂52的可弯近段5221与可弯远段5223回归到原本材质本身的自然状态即近乎成直线状,也即θ角度成大约180°。当然还可以在进一步在收拢组件53的收拢下,假设此时外架50内部没有其它部件,仅如图9A所示,只有收拢组件53与外架50,在收拢组件53的作用下,外夹臂52的可弯近段5221与可弯远段5223可以进一步向内侧弯折,所形成的θ角度成大约190°,甚至200°,因此外架50能够为第一、第二基板30a、30b与第一、第二夹片40a、40b提供更大夹合力,促进该二尖瓣夹合器更加稳定的夹合原生瓣叶。在一示例中,可弯近段5221、可弯中段5222和可弯远段5223的宽度与不变形近臂521的宽度保持一致。在另一示例中,可弯近段5221的宽度与不变形近臂521的宽度一致;可弯中段5222近端的宽度与可弯近段5221的宽度一致,可弯中段5222的宽度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变窄;可弯远段5223的宽度与可弯中段5222的远端宽度一致,可弯远段5223的宽度为可弯近段5221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在本示例中,外夹臂52具有安装座523,从不变形近臂521的侧壁延伸而出。较佳的示例是,安装座523从不变形近臂521的内侧壁延伸而出。安装座523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5231。例如两个不同位置的安装孔,针对不同的原生瓣叶,基座上设置有安装孔5231b,其安装孔5231b相对于安装孔5231a更靠近该外夹50的中部的远端方向,相应的座盖板上相应位置设置有5311a和固定孔5311b,这样的设计,例如患者是较厚的原生瓣叶,则可以将花瓣外框60调整安装到安装孔5231a,而患者的原生瓣叶厚度较薄,花瓣外框60的位置可以调整安装到安装孔5231b,使得花瓣外框60能够更好的辅助第一、第二基板夹合瓣叶。
如图9A~9B所示,在本示例中,外夹50还具有收拢组件53。收拢组件53具有一对平行的座盖板531和两对夹紧轴532。两对夹紧轴532分别夹设在两外夹臂52的可变形远臂522的可弯中段5222内、外侧壁上。夹紧轴532分别抵靠在可弯中段522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通过夹紧轴532提供支点给可变形远臂522提供弯折变形的支撑力,使得自然状态下的可变形远臂522弯折的夹角θ达到200°,甚至更大。夹紧轴532的两端分别具有防脱盖,防脱盖为一个直径大于滑孔的环或板,固定在夹紧轴532的两端,使得夹紧轴532无法从滑孔内滑出。
在本示例中,座盖板531为类似梯形,适应该二尖瓣夹合器夹合原生瓣叶后的状态,座盖板531的近端侧边小于远端侧边,座盖板531的远端侧边为内凹圆弧状,避让限位板25。座盖板531分别安装在两外夹臂52的不变形近臂521的两侧,座盖板531两侧的近端侧角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孔5311,与安装座523的安装孔5231的位置对应;借用安装杆穿设固定孔5311和不变形近臂521的安装座523的安装孔5231内而将座盖板531安装在安装座523的两侧。座盖板531两侧的远端侧角各具有一滑孔,滑孔的内径从外侧到内侧逐渐增大,每对夹紧轴532的两端分别以倾向于向内侧滑动的方式滑设在滑孔内,从而夹住外夹收拢,同时外夹两侧都设置夹紧轴532,且夹紧轴532对应着外夹变形较大的区域,也防止了外夹在外翻过程中造成扭转现象。具体地是滑孔为L型,具有近端孔5312和远端孔5313。近端孔5312的近端处于内侧,近端孔5312的远端处于外侧;远端孔5313的近端与近端孔5312的远端联通连接,远端孔5313的近端处于外侧,远端孔5313的远端处于内侧。近端孔5312从内侧至外侧的孔距(等于滑孔之间可以容纳的夹紧轴的直径)逐渐增大;远端孔5313从外侧至内侧的孔距逐渐增大,远端孔5313内侧的孔距等于夹紧轴532的直径;以至于夹紧轴532在滑孔弹力的作用下,倾向于向内侧滑动,从而夹住外夹收拢。在夹紧轴532的防脱盖(图未示)的限位下,夹紧轴532不以致于从滑孔内滑落。由于孔距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近端孔5312的两侧边围成的夹角β为3°~10°,这样的设置使得近端孔5312的孔距变化大,孔距急剧变小,使夹紧轴532无法落入L型滑孔的近端孔5312内,但保留近端孔5312外侧的窄边,窄边相对具有弹性,能够与远端孔5312的外侧的窄边形成一根L型窄边,利用变形的弹力共同为夹紧轴532提供作用力;远端孔5313的两侧边围成的夹角α为1°~5°,形成孔距渐变缓慢的滑孔,利于夹紧轴532在滑孔内滑动。近端孔5312的中心线与二尖瓣夹合器的轴心线围成的夹角γ为15°~25°;远端孔5313的中心线与二尖瓣夹合器的轴心线围成的夹角δ为60°~70°,通过控制夹角γ与夹角δ,共同控制L型滑孔的形状和角度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二尖瓣夹合器,其外夹的张开与收拢过程中的实际最大弯折点,最大变形轨迹等,可以灵活调整夹角γ与夹角δ的具体值,使其滑孔更加适应外夹的开合,具体数值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简单实验就可以获得的。由于远端孔5313的孔距逐渐向内侧增大,在移除第一拉线的拉力后,可变形远臂522回弹,其外侧的夹紧轴532失去可变形远臂522对其的外推压力,所以夹紧轴532在滑孔的弹力作用下朝着大孔距方向移动即朝内侧远端移动,位于可变形远臂522外侧的夹紧轴532进一步将可变形远臂522推挤至内侧,从而完成整个外夹50的外夹臂52的收拢。
如图10所示,在本示例中,两花瓣外框60,分别位于外夹臂的外侧。花瓣外框60具有短杆61,位于远端;两长杆62,分别从短杆61的两侧朝近端延伸而来;两安装杆63,直线对称,中部具有一定间距,垂直连接在长杆62的近端。长杆62呈稍微弯曲状,类似莲花花瓣。两安装杆63依次穿设在座盖板531上的固定孔5311和不变形近臂521的安装座523的安装孔5231内。花瓣外框60的安装杆63穿设在安装孔5231内可以相互转动,不需要花瓣外框60提供弹力,而是辅助其第一、第二基板进一步夹合原生瓣叶。当然花瓣外框60的安装杆63也可以固定在安装孔5231内也是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覆膜(图未示)可将花瓣外框60与对应的外夹臂52包覆在一起,包括第一、第二基板30a、30b以及固定在第一、第二基板30a、30b上的第一、第二夹片40a、40b的固定片也一起包覆在一起。覆膜包覆后的夹合器可以减少对心脏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促进该二尖瓣夹合器与心脏瓣叶的内皮化。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组件具有:
一内杆,远段具有一啮合段;
两对称的两侧分别固定所述二尖瓣夹合器的夹片和外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近端分别为啮合端,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内杆的啮合段啮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杆的远段外表面一体成型套设有一同轴的方柱,所述啮合段位于所述方柱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柱的啮合段具有相背向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和齿槽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且沿着所述方柱表面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分别为齿轮,所述齿轮的齿牙和齿槽也垂直于所述内杆轴向,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齿轮分别与所述方柱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可来回滚动啮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位于所述方柱的远段且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远端紧靠所述方柱的远端,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与所述方柱近段表面齐平,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的齿槽的底与所述内杆的表面齐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为半个侧表面上具有齿牙的半齿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模数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齿轮的模数相同,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齿牙的高度小于所述啮合端的齿轮的齿牙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本体为圆柱形,所述啮合端的轴向垂直于所述内杆,所述啮合端的侧表面具有沿着所述啮合端的周向间隔设置的齿条或齿槽,所述啮合端的轴心具有贯穿的铰接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别具有所述啮合端、一平板段和一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啮合端与所述平板段一体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啮合端的宽度小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所述连接段近端的宽度与所述啮合端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远端的宽度与所述平板段的宽度一致,所述连接段的宽度从近端到远端连续平滑递增。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杆的近段具有输送外螺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张组件还具有:
一第一铰接轴和一第二铰接轴,分别对应穿设在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啮合端的轴心的铰接孔内;
两限位件,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一端,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件的另一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板,
所述两限位板的一端设有腰形孔,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腰形孔内;
所述两限位板的另一端设有圆形孔,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设在所述两限位板的圆形孔内。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供拉线穿过的操作孔。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具有一U型弯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远端朝内侧具有一凸条。
CN202221595084.4U 2022-06-24 2022-06-24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Active CN218075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5084.4U CN218075344U (zh) 2022-06-24 2022-06-24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95084.4U CN218075344U (zh) 2022-06-24 2022-06-24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75344U true CN218075344U (zh) 2022-12-20

Family

ID=84476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95084.4U Active CN218075344U (zh) 2022-06-24 2022-06-24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75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43393B2 (ja) 天然心臓弁修復装置および処置
US11311381B2 (en) Epicardial clip
US20240277475A1 (en) Repair Clip For Variable Tissue Thickness
US10064405B2 (en) Simulated environment for transcatheter heart valve repair
US11369472B2 (en) Heart valve implant and heart valve implant system
US20050096508A1 (en) Adjustable surgical retractor
CN111920550B (zh) 一种瓣膜修复装置、递送装置及瓣膜修复系统
US20200345483A1 (en) Support devices for transcatheter delivery system handles
CN216417422U (zh) 瓣膜修复装置
US12083014B2 (en)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CN113456297A (zh) 夹合器械
CN216294350U (zh) 夹持器械
CN218075344U (zh) 二尖瓣夹合器用伸展组件
CN216060882U (zh) 夹合器械
CN218075345U (zh) 二尖瓣夹合器用收拢组件
WO2023179278A1 (zh) 一种用于将人工假体植入患者体内的输送系统
US20230210664A1 (en) Valve clamping device with locking mechanism and valve repair system
CN114206268A (zh) 具有不可变形的翼部的宽夹
CN208958257U (zh) 瓣膜夹合装置
CN117297837A (zh) 二尖瓣夹合器
CN117297838A (zh) 二尖瓣夹合器用外夹
US20240225835A9 (en) Clamping Instrument
US20210169651A1 (en) Edge to edge repair device for valves
CN116172749A (zh) 输送装置及瓣膜夹合系统
WO2022095586A1 (zh) 组织闭合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