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51217U -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51217U
CN218051217U CN202221958422.6U CN202221958422U CN218051217U CN 218051217 U CN218051217 U CN 218051217U CN 202221958422 U CN202221958422 U CN 202221958422U CN 218051217 U CN218051217 U CN 218051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onveying
camshaft
clamping
clamp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584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飞
钟旋
曾超峰
刘志峰
孔令剑
罗显聪
黄永恒
张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riginal Po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riginal Po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riginal Po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riginal Po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584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51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51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51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组装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上料产线包括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第一提升机构、夹持机构、第三传送机构、第二提升机构、凸轮轴移载机构和控制器。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装有缸盖与凸轮轴盒的托盘传送至第一提升机构处,该托盘由第一提升机构提升至第一位置。第二传送机构用于传送缸体,夹持机构用于夹持第一位置的缸盖与缸体进行组装。第三传送机构用于将凸轮轴传送至第二传送机构处与缸体缸盖进行组装。通过凸轮轴移载机构将第一位置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与第二提升机构处的空凸轮轴盒位置调换,并通过第二提升机构移动第三传送机构处空的或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实现了发动机的自动组装。

Description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组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组装时,缸体和缸盖需要先进行安装,在缸体和缸盖安装完成之后,需要将凸轮轴放置在缸盖上,以完成发动机的安装。现有技术中,缸盖与凸轮轴传送分开传送,缸盖和缸体的安装需要人工搬运,缸体和缸盖安装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凸轮轴传送速度与安装完成的缸体与缸盖的速度不匹配,发动机整体的组装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通过夹持机构夹持缸盖与缸体进行安装,通过凸轮轴移载机构移动凸轮轴,使得凸轮轴传送速度与缸体传送速度匹配,提升了发动机整体组装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包括:
第一机架;
第一传送机构,用于传送缸盖及凸轮轴盒;
第二传送机构,用于传送缸体;
第一提升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下游,用于提升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处的所述缸盖及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至第一位置、用于将空的所述凸轮轴盒从第一位置下降至所述第一传送机构;
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缸盖与所述缸体安装;
第三传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下游,所述第三传送机构包括传送架、由电机驱动的第一传送辊组和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均包括至少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架的传送辊,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并列设置且二者传送方向相反;
第二提升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传送机构上游,用于提升所述第三传送机构处的空的所述凸轮轴盒至第二位置、用于将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从第二位置下降至所述第三传送机构;
凸轮轴移载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用于将空的所述凸轮轴盒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凸轮轴移载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和所述第二提升机构之间,所述凸轮轴移载机构包括:
第一传送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
第二传送轨,所述第二传送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轨,所述第二传送轨与所述第一传送轨垂直;
第一安装座,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送轨;
第一直线驱动器和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用于夹持所述凸轮轴盒。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双向气缸和夹杆,所述双向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夹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双向气缸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机械手与夹爪,所述夹爪安装于所述机械手,所述夹爪包括:
第二安装座;
第三直线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
第一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及
第二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杆旁侧,所述第二夹持杆下部设置有一斜坡,所述斜坡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杆下方,所述斜坡厚度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杆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平滑曲面,所述第一平滑曲面与所述第一夹持杆的侧曲面相切;所述第二夹持杆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平滑曲面,所述第二平滑曲面与所述第二夹持杆的侧曲面相切;
所述斜坡上部倾斜设置,所述斜坡下部与所述第二平滑曲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爪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内壁,所述第一夹持杆穿过所述套筒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夹持杆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内腔,所述第二夹持杆穿过所述套筒向下延伸;所述套筒内腔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夹持杆。
优选地,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还包括擦拭机构,所述擦拭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旁侧,所述擦拭机构用于擦拭所述缸盖端面,所述擦拭结构包括:
张紧架,用于张紧擦纸;
卷收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张紧架,用于卷收擦纸;
放置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张紧架,用于放置擦纸;
电机,安装于所述张紧架,所述电机与所述卷收辊传动连接,所述放置辊随所述卷收辊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张紧架包括:
第二机架;
第一辊筒与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辊筒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
第二辊筒与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辊筒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二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下方;
第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为所述第一连接块提供一向上的力;
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块提供一向下的力,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的向上的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提供的向下的力。
优选地,所述擦拭结构还包括第三辊筒,所述第三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三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卷收辊之间,所述第三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下方。
优选地,所述擦拭结构还包括第四辊筒和第五辊筒,所述第四辊筒和所述第五辊筒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四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五辊筒的上方,所述第四辊筒与所述第五辊筒之间设置有一间隙;所述第四辊筒设置于所述放置辊旁侧,且所述第四辊筒位于所述第二辊筒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第三传送辊组和第四传送辊组,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和所述第四传送辊组传送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和所述第四传送辊组均包括至少两个传送辊。
优选地,所述第四传送辊组设置于所述第三传送辊组下方,所述第三传送辊组用于传送所述缸盖及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所述第四传送辊组用于传送空的所述凸轮轴盒;
所述第一提升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处的缸盖与凸轮轴盒提升至第一位置,所述的第一提升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位置的凸轮轴盒下降至所述第四传送辊组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机、第一放置板和第一辊道,所述第一提升机用于提升所述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缸盖及所述凸轮轴盒,所述第一辊道由电机驱动并安装于所述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
优选地,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提升机及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提升机用于提升所述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凸轮轴盒,所述第二辊道由电机驱动并安装于所述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行程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通过夹持机构夹持缸盖与缸体进行安装,使得缸盖与缸体安装效率提升。通过凸轮轴移载机构将第二位置处的空的凸轮轴盒移动至第一提升机构、并将第一提升机构处的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得凸轮轴盒的利用率提升。第三传送机构传送凸轮轴盒的速度与第二传送装置传送缸体的速度匹配,使得发动机桩体装置的效率提升。
此外,还通过设置擦拭机构,擦拭机构配合夹持机构,使得缸盖在被夹持过程中被擦拭机构擦拭,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组装的效率。通过第一弹性件配合第二弹性件,使得擦纸时刻张紧,保证了擦拭效果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提升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放置板与托盘、凸轮轴盒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夹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夹爪夹持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套筒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提升机构及第三传送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2的A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的B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凸轮轴移载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凸轮轴移载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C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擦拭机构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擦拭机构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擦拭机构的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张紧架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爆炸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张紧架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的爆炸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弹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第一传送机构,11-第三传送辊组,12-第四传送辊组,2-第二传送机构,3-第一提升机构,31-第一提升机,32-第一放置板,321-第一辊道,322-第一行程开关,4-夹持机构,41-机械手,42-夹爪,421-第二安装座,422-第三直线驱动器,423-第一夹持杆,4231-第一平滑曲面,424-第二夹持杆,4241-斜坡,4242-第二平滑曲面,424-间隙,426-套筒,4261-第一弹簧,5-第三传送机构,51-传送架,511-滚珠,52-第一传送辊组,521-第三行程开关,55-第二传送辊组,6-第二提升机构,61-第二提升机,62-第二放置板,621-第二辊道,622-第二行程开关,7-凸轮移载机构,71-第一传送轨,72-第二传送轨,73-第一安装座,74-第一直线驱动器,75-第二直线驱动器,76-第一夹持件,761-双向气缸,762-夹杆,77-第二夹持件,8-擦拭机构,81-张紧架,811-第二机架,812-第一辊筒,813-第一连接块,818-第二辊筒,815-第二连接块,816-第一弹性件,8161-第三安装座,8162-第一连接杆,8163-第二弹簧,8168-螺母,817-第二弹性件,8171-第四安装座,8172-第二连接杆,8173-第三弹簧,818-第一长孔,819-第二长孔,82-卷收辊,83-放置辊,88-电机,85-第三辊筒,86-第四辊筒,87-第五辊筒,88-擦纸,9-控制器,A1-凸轮轴盒,A2-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请参阅图1-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包括第一机架、第一传送机构1、第二传送机构2、第一提升机构3、夹持机构4、第三传送机构5、第二提升机构6、凸轮轴移载机构和控制器9。第一传送结构用于传送缸盖及凸轮轴盒A1,第二传送机构2用于传送缸体。第一提升机构3设置在第一传送机构1下游,当缸盖和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运动至第一提升机构3处时,第一提升机构3将缸盖及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提升至第一位置。夹持机构4安装于第一机架,用于将第一位置的缸盖夹持至第二传送机构2与缸体进行组装。第三传送机构5设置在第二传送机构2下游,第三传送机构5包括传送架51、由电机驱动的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均包括至少两个转动连接于传送架51的传送辊,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并列设置且二者传送方向相反。第二提升机构6设置在第三传送结构的上游,用于提升第三传送机构5处的空的凸轮轴盒A1至第二位置、用于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从第二位置下降至第三传送机构5。凸轮移载机构7安装于第一机架,凸轮移载机构7设置在第一提升机构3和第二提升机构6之间,用于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从第一传送机构1移动至第三传送机构5、用于将空的凸轮轴盒A1从第三传送机构5移动至第一传送机构1。第三传送机构5靠近第二传送机构2处设置有人工操作位置,当第二传送机构2上安装完成的缸体和缸盖传送至第三传送机构5下游时,工作人员从凸轮轴盒A1中取出工件并将工件放置在缸盖上。第一传送辊组52用于传送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第二传送辊组55用于传送空的凸轮轴盒A1。工作人员取出工件后将空的凸轮轴盒A1从第一传送辊组52移动至第二传送辊组55,第二传送辊组55将空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二提升机61处,通过第二提升机构6将空凸轮轴盒A1提升至第二位置。上升至第二位置的空的凸轮轴盒A1经过凸轮轴移载机构的移动,和第一位置的装有工件凸轮轴盒A1位置互换后,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从第二位置下降至第一传送辊组52处,通过第一传送辊组52上料。通过设置夹持机构4,使得缸盖实现自动化安装。第一传送辊组52不断地有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补充,第二传送辊组55处空的凸轮轴盒A1不断地排出,通过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循环凸轮轴盒A1,使得凸轮轴盒A1利用率提升,需要凸轮轴盒A1的数量较少。同时,通过第一传送机构1同时传送缸盖和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减少了所需要的传送设备。同时,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的传送速度适配第二传送件机构上的缸体的传送速度,当缸体传送至第三传送机构5处时,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二传送机构2下游,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快速地将工件安装至缸体上,发动机组装的效率大大提升。
具体的,第二提升机构6处下降的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被第一传送辊组52传送至人工操作位置,便于工作人员上料。
需要了解的是,第二传送机构2处为现有产线,为了适配现场空间及不改变现有第二传送机构2的传送速度(匹配第二传送机构2的传送速度),故而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设置第一提升机构3和第二提升机构6,凸轮轴移载机构设置在第一提升机构3和第二提升机构6上方。
具体的,凸轮轴移载机构包括第一传送轨71、第二传送轨72、第一安装座73、第一直线驱动器74、第二直线驱动器75、第一夹持件76和第二夹持件77。第一传送轨71安装于第一机架,第一传送轨71沿第一提升机构3和第二提升机构6连接的方向延伸,第二传送轨72垂直于第一传送轨71,并且第二传送轨72滑动连接于第一传送轨71,第一安装座73滑动连接于第二传送轨72。第一夹持件76和第二夹持件77均用于夹持凸轮轴盒A1,第一夹持件76安装在第一直线驱动器74的输出端,第二夹持件77第一安装座73第二直线驱动器75的输出端,第一直线驱动器74和第二直线驱动器75均安装于第一安装座73。在第一传送轨71和第二传送轨72的导向下,第一安装座73能够滑动至平面内的任意位置,进而第一夹持件76和第二夹持件77能够夹持平面任意位置的凸轮轴盒A1。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传送轨71和第二传送轨72上均设置有驱动件,第一传送轨71上的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传送轨72在第一传送轨71上滑动,第二传送轨72上设置的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73在第二传送轨72上滑动。驱动件的设置为本领域常用手段,故在此不多做赘述。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直线驱动器74可以是直线电机、气缸及丝杆结构的一种。
为了编程方便,通常将第一位置的高度和第二位置的高度设置相同。
由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高度是恒定的,即第一直线驱动器74每次需要伸长的长度相同,而直线电机、丝杆结构在驱动第一夹持件76下行时,速度较慢,并且长期往复动作易处故障,维修麻烦。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直线驱动器74选用气缸,气缸结构简单,能够很好地适应上下往复运动,并且维修简单。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直线驱动器75可以是直线电机、气缸及丝杆结构的一种。
由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处的高度是恒定的,即第二直线驱动器75每次需要伸长的长度相同,而直线电机、丝杆结构在驱动第二夹持件77下行时,速度较慢,并且长期往复动作易出故障,维修麻烦。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直线驱动器75选用气缸,气缸结构简单,能够很好地适应上下往复运动,并且维修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座73初始位于第二位置的上方,当凸轮移载机构7工作时,第二直线驱动器75驱动第二夹持件77下行,第二夹持件77夹持第二位置的空的凸轮轴盒A1后第二直线驱动器75复位,然后第二传送轨72沿着第一传送轨71运动至第一位置上方,第一安装座73沿第二传送轨72滑动直至第一夹持件76运动至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的正上方。第一直线驱动器74驱动第一夹持件76下行,夹持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后第一直线驱动器74复位。第一安装座73再次移动,使得第二夹持件77与第一位置对齐,第二直线驱动器75驱动第二夹持件77下行,第二夹持件77将空的凸轮轴盒A1放置在第一位置后,第二直线驱动器75复位。然后第二传送轨72运动至初始位置,第一夹持件76在第一直线驱动器74的驱动下下行,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放置在第一位置。
当第一位置的凸轮轴盒A1调换完成后,第一提升机构3驱动空的凸轮轴盒A1下行运动至第一传送机构1旁侧,将空的凸轮轴盒A1穿出后,第一传送机构1再次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一提升机构3,第一提升机构3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提升至第一位置。
当第二位置的凸轮轴盒A1调换完成后,第二提升机构6驱动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下行运动至第三传送机构5上游,第一传送辊组52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穿出后,第二传送辊组55再次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二提升机构6,第二提升机构6将空的凸轮轴盒A1提升至第二位置。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在取下工件之后,应转移至第二传送辊组55,以实现凸轮轴盒A1的循环。
由于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并列,在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均靠近第二传送机构2的一侧(第一传送辊组52的末端及第二传送辊组55的起始端)的传送架51上设置有滚珠511,滚珠511设置在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之间。
当操作人员取出凸轮轴盒A1内的凸轮轴之后,操作人员推动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该取出凸轮轴的凸轮轴盒A1,使得凸轮轴盒A1横向运动并且在滚珠511的滚动下运动至第二传送辊组55。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凸轮轴盒A1移动之后,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能够配合第二提升机构6传送凸轮轴盒A1,在第一传送辊组52和第二传送辊组55上均设置有第三行程开关521。
当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空的凸轮轴盒A1移动至第二传送辊组55后,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不再被触发,此时控制器9控制第一传送辊组52向前传送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再次触发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第一传送辊组52停止传送,使得第一传送辊组52能够及时上料。
当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空的凸轮轴盒A1移动至第二传送辊组55后,第二传送辊组55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被触发,此时控制器9控制第二传送辊组55向前传送空的凸轮轴盒A1,直至第二传送辊组55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不再被触发。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送辊组52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设置于第一传送辊组52靠近第二传送机构2的端部;第二传送辊组55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设置于第二传送辊组55靠近第二传送件机构的一侧,并且第二传送辊组55上的第三行程开关521与第二传送辊组55的端部的距离与一个凸轮轴盒A1的长度匹配。
具体的,第一夹持件76和第二夹持件77的结构相同。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76包括双向气缸761和夹杆762,双向气缸761安装在第一直线驱动器74的输出端,夹杆762固定连接在双向气缸761的输出端。当双向气缸761收缩时,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杆762相互靠近,进而实现对凸轮轴盒A1的夹持。
第一夹持件76还可以选用夹爪42等结构,但是夹爪42等结构复杂,维修较为繁琐,而双向气缸761的结构相对简单,维修方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凸轮轴盒A1的夹持更稳定,双向气缸761通常选用双轴双向气缸761,夹杆762与凸轮轴盒A1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得凸轮轴盒A1夹持更加稳定。
具体的,夹持机构4包括机械手41和夹爪42,夹爪42安装于机械手41。夹爪42包括第二安装座421、第三直线驱动器422、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第三直线驱动器422安装于第二安装座421,第一夹持杆423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座421,第二夹持杆424相对设置在第一夹持杆423的旁侧,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424,并且第二夹持杆424固定连接于第三直线驱动器422的输出端被第三直线驱动器422驱动上下运动。第二夹持杆424的下部设置有斜坡4241,斜坡4241设置在第一夹持杆423下方,当第三直线驱动器422驱动第二夹持杆424上升时,斜坡4241和第一夹持杆423抵接。当夹爪42夹持缸盖时,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均插入至同一通孔内,此时第三直线驱动器422驱动第二夹持杆424上升,第二夹持杆424上升带动斜坡4241上升,进而使得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之间的间隙424增大,进而夹紧缸盖,避免缸盖滑脱。
可以理解的是,斜坡4241位于缸盖的通孔内或者位于缸盖通孔下方。当斜坡4241位于缸盖通孔内时,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抵接一卡紧通孔,保证夹爪42能够稳定夹持缸盖。当斜坡4241位于缸盖通孔下方时,斜坡4241上方的的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仍位于通孔内,而斜坡4241处的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合围的截面积大于通孔的截面积,使得缸盖被夹爪42很好的夹持,不会滑脱。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可以是方形杆、圆杆或者其他多边形杆的一种。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贴合缸盖通孔内壁,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均为半圆柱杆。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的侧平面(半圆柱杆侧面包括平面和曲面,平面部分称之为侧平面)相对设置,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组合之后的形状与通孔形状匹配,与缸盖通孔内壁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能够更稳定的夹持缸盖。
当夹爪42向下运动以使得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进入缸盖通孔时,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的底部首先与缸盖的上部接触,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底面为平面,此时若是定位有细微的误差,夹爪42下行过程中不能使得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顺利进入至缸盖通孔内。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顺利地进入通孔内,第一夹持杆423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平滑曲面4231,第一平滑曲面4231和第一夹持杆423的侧曲面相切;第二夹持杆424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平滑曲面4242,第二平滑曲面4242和第二夹持杆424的侧曲面相切。夹爪42定位存在些许误差时,被夹持的缸盖受挤压发生位移进而使得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顺利插入至缸盖通孔内。
可以理解的是,斜坡4241可以设置在第一夹持杆423下方的第二夹持杆424的任一位置。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第二夹持杆424的加工,斜坡4241设置于第二夹持杆424的下部,斜坡4241的下部和第二平滑曲面4242连接。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直线驱动器422用于驱动第一夹持杆423上下运动,第三直线驱动器422可以是丝杆、推杆电机、直线电机、气缸和液压缸的一种。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直线驱动器422选用气缸,气缸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可以理解的是,夹爪42在夹持缸盖时提升第二夹持杆424,夹持放置缸盖时推动第二夹持杆424复位。
进一步的,夹持机构4还包括套筒426,套筒426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座421,并且第三直线驱动器422的输出端设置在套筒426内腔,第一夹持杆423固定连接于套筒426内壁,第一夹持杆423穿过套筒426向下延伸,第二夹持杆424设置在套筒426内腔并且穿过套筒426向下延伸。套筒426内腔设置有第一弹簧4261,第一弹簧4261的一端和套筒426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夹持杆424。当气缸带动第二夹持杆424上升时,第一弹簧4261被压缩。当放置缸盖之后,第二夹持杆424需要复位以使得夹爪42和缸盖分离。被压缩的弹簧驱动第二夹持杆424复位,使得气缸不需要做出驱动动作,节约能源。
缸盖上通常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一般设置在缸盖的四个边角及其他位置。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夹爪42至少设置有两对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来夹持缸盖的对角,以使得夹持相对稳定。
更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设置有四对,四对第一夹持杆423和第二夹持杆424分别对应于缸盖的四个边角,使得夹持缸盖稳定。
可以理解的是,机械手41通常选用五轴机械手41,多自由度使得机械手41能够抓住各个位置的缸盖。机械手41上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9通信连接。传感器感应夹爪42与缸盖的相对位置,以使得控制器9控制夹爪42准确的夹持缸盖。
具体的,擦拭机构8包括张紧架81、卷收辊82、放置辊83和电机88。张紧架81用于张紧擦纸88,卷收辊82用于卷收擦纸88,放置辊83用于放置擦纸88,卷收辊82和放置辊83均转动连接于张紧架81。电机88安装于张紧架81,并且电机88和卷收辊82传送连接。张紧架81对连接卷收辊82和放置辊83的擦纸88进行张紧,擦纸88的带动和张紧架81的约束下,放置辊83和卷收辊82同步转动,擦纸88在缸盖擦拭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展状态,使得缸盖擦拭除油效果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紧架81包括第二机架811、第一辊筒812与第一连接块813、第二辊筒818与第二连接块815。第一辊筒812与第一连接块813转动连接,第二辊筒818与第二连接块815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813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815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在第二机架811的两侧分别设置擦纸88及卷收辊82即可与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配合实现擦纸88平展张紧(擦纸88从第二辊筒818下方穿过第一辊筒812与第二辊筒818之间的间隙424后跨越第一辊筒812与卷收辊82连接),使得缸盖擦拭效率提升。
若第一连接块813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此时缸盖若是失误直接下压至第一辊筒812上,此时擦纸88受压产生较大的摩擦,在卷收的拉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
故第一连接块813须与第二机架811滑动连接并且设置有第一弹性件816,第一弹性件816安装于第二机架811,为第一连接块813提供一个向上的力。若是缸盖直接下压,在第一弹性件816形变过程中,擦纸88所受的摩擦力不会骤增至最大,而是具有一定的缓冲,此时工作人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抬起缸盖,以避免擦纸88断裂。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块813与第二机架811滑动连接的基础上,此时第二连接块815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或者滑动连接。
当第二连接块815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时,若第一辊筒812在缸盖的压力下下移,此时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之间的间距缩小,而擦纸88仍是原来的长度,此时擦纸88易发生褶皱。
当第二连接块815滑动连接于第二机架811时,第二辊筒818依靠自身重力下拉擦纸88,但由于第二连接块815没有其他约束,第二连接块815的滑动状态易发生改变(如受力易向上运动而破坏擦纸88的张紧状态)。故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817,第二弹性件817安装于第二机架811,为第二连接块815提供一个向下的力。在第二弹性件817的约束下,第二辊筒818在受力时不易改变位置,能够较为稳定的张紧擦纸88。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张紧架81包括第二机架811、第一辊筒812与第一连接块813、第二辊筒818与第二连接块815,第一弹性件816和第二弹性件817。第一辊筒812与第一连接块813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813滑动连接于第二机架811。第二辊筒818与第二连接块815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块815滑动连接于第二机架811。第一弹性件816安装于第二机架811,为第一连接块813提供一个向上的力。第二弹性件817安装于第二机架811,为第二连接块815提供一个向下的力。第一弹性件816提供的向上的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817提供的向下的力。需要擦拭时,在张紧架81上缠绕擦纸88,擦纸88从第二辊筒818下表面绕至第一辊筒812上表面,并且释放擦纸88一侧位于第二辊筒818与第一辊筒812连线的上方,卷收擦纸88处位于第一辊筒812下方。当工作人员移动缸盖至第一辊筒812上表面处进行擦拭时,此时第一辊筒812下移,第一弹性件816对第一连接块813的向上的力增大,第一辊筒812不再通过擦纸88向上提拉第二辊筒818,第二辊筒818在第二弹性件817向下的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时,第一辊筒812再次通过擦纸88提拉第二辊筒818,使得第一辊筒812与第二辊筒818之间的擦纸88保持张紧。此时第一辊筒812上表面的擦纸88时刻都处于张紧状态,工作人员只需要水平移动缸盖,即可快速完成缸盖的擦拭。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机架811上设置有第一长孔818和第二长孔819,并且第二长孔819位于第一长孔818的下方。第一连接块813滑动连接于第一长孔818内,第二连接块815位于第二长孔819内。
使用时,擦纸88从第二辊筒818的下方穿插入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之间的间隙424后抵接于第一辊筒812的上表面,然后与卷绕在卷收辊82上。第一弹性件816对擦纸88提供向上的力,第二弹性件817对擦纸88提供向下的力,从而在第一辊筒812与第二辊筒818之间张紧擦纸88以便擦拭缸盖。
若是第二弹性件817提供的向下的力大于第一弹性件816的向上的力,此时被第二弹性件817的作用力通过第二辊筒818、擦纸88、第一辊筒812传递至第一弹性件816容易引致第一弹性件816向下压缩,第二弹性件817会带动第二连接块815在第二长孔819内触底,此时第一辊筒812被下拉,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此时距离最远。若是缸盖下压第一辊筒812,第一辊筒812向下运动,使得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之间的间距减小,而擦纸88长度不变,此时擦纸88发生褶皱。
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弹性件816提供的向上的力配置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弹性件817提供的向下的力,消除第二弹性件817所产生的向下的作用力对第一弹性件816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较好地保证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能够时刻张紧擦纸88。理想的情况下,第一弹性件816支撑第一辊筒812与第一长孔818的顶面接触,第二弹性件817支撑第二辊筒818与第二长孔819的顶面接触,从而能够稳定地张紧擦纸88,同时保证第一弹性件816的缓冲能力。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816和第二弹性件817可分别设置在第一长孔818和第二长孔819的上方。第一连接块813和第二连接块815的位置确定了第一辊筒812和第二辊筒818的位置,若是将第一弹性件816设置在第一长孔818的上方,将第二弹性件817设置在第二长孔819的上方,此时第二机架811需要向上延伸,以满足第一弹性件816的安装需求。
但是第一弹性件816安装于第一连接块813上方时,第二机架811的上表面高于辊筒的上表面,此时缸盖在擦拭过程中可能磕碰到第二机架8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辊筒812上表面应当高于第二机架811或者与第二机架811上表面平齐,以使得缸盖在擦拭过程中不会磕碰到第二机架811。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缸盖磕碰到第二机架811,将第一弹性件816设置在第一连接块813的下方。初始状态时,第一弹性件816处于受压状态,进而为第一连接块813提供一个向上的推力,使得第一连接块813位于第一长孔818的顶部。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长孔819设置在的第一长孔818的下方,故而第二弹性件817可以安装在第二连接块815的上方或者是下方。
当第二弹性件817安装于第二连接块815的下方时,第二弹性件817初始处于拉伸状态,但是第二弹性件817的拉力小于第一弹性件816的拉力,故在第一弹性件816拉动擦纸88时,第二连接块815被拉动至第二长孔819的内壁顶部。
当第一连接块813下移时,二者之间的擦纸88不再向上提拉第二辊筒818,进而第二辊筒818在第二弹性件817的拉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使得擦纸88再次张紧,进而保证擦拭效果佳。
当第二弹性件817安装于第二连接块815的上方时,第二弹性件817初始处于压缩状态,但是第二弹性件817的推力小于第一弹性件816的拉力,故在第一弹性件816拉动擦纸88时,第二连接块815被拉动至第二长孔819的顶部。
当第一连接块813下移时,二者之间的擦纸88不再向上提拉第二辊筒818,进而第二辊筒818在第二弹性件817的推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使得擦纸88再次张紧,进而保证擦拭效果佳。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816是压簧或扭簧的一种,第二弹性件817设置在第二长孔819上方时可以是压簧或扭簧的一种,第二弹性件817设置在第二长孔819下方时可以是拉簧。若直接将第一弹性件816或第二弹性件817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检修更换较为困难。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816包括第三安装座8161、第一连接杆8162和第三弹簧8173,第三安装座8161固定连接于第二机架811,第一连接杆816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块813,第一连接杆8162穿过第三安装座8161向下延伸,第一连接杆8162和第三安装座8161滑动连接,第三弹簧8173的一端和第三安装座8161的上表面连接、另一端和第一连接杆8162的一端连接。
为了更换维修方便,第三弹簧8173一般与第三安装座8161和第一连接杆8162抵接。
为了方便固定第一连接杆8162,在第一连接块813上设置有通孔,第一连接杆8162穿过通孔,并且在第一连接杆8162上设置有两个螺母8168,两个螺母8168分别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和下方,进而将第一连接杆8162与第一连接块813固定。第三弹簧8173抵接在下方的螺母8168的下表面。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杆8162的下部直径(下部直径大于底部上方的杆直径)变大,以避免第一连接杆8162滑脱出第三安装座8161。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817包括第四安装座8171、第二连接杆8172和第三弹簧8173,第四安装座8171固定连接于第二机架811,第二连接杆817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块815,第二连接杆8172穿过第四安装座8171向下延伸,第二连接杆8172和第四安装座8171滑动连接,第三弹簧8173的一端和第三安装座8161的底面连接、另一端和第二连接杆8172的一端连接。
为了更换维修方便,第三弹簧8173一般与第四安装座8171和第二连接杆8172抵接。
为了方便固定第二连接杆8172,在第二连接块815上设置有通孔,第二连接杆8172穿过通孔,并且在第二连接杆8172上设置有两个螺母8168,两个螺母8168分别设置在通孔的上方和下方,进而将第二连接杆8172与第二连接块815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连接杆8172的下部直径变大,以避免第二连接杆8172滑脱出第四安装座8171。第三弹簧8173的一端抵接于第四安装座8171的底面、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支杆的下部。
第三安装座8161或第四安装座8171通过螺栓与第二机架811固定连接,安装和拆卸都较为方便。
具体的,放置辊83设置在第一辊筒812与第二辊筒818连线的上方,卷收辊82设置于第一辊筒812下方。电机88安装在第二机架811上,并且电机88的输出端和卷收辊82传动连接,在擦纸88的连接传动,卷收辊82和放置辊83同步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若卷收辊82设置在第一辊筒812的上方,此时张紧架81起不到张紧的作用。若放置辊83设置在第一辊筒812与第二辊筒818连线的下方,张紧架81同样地无法起到张紧作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卷收辊82能够在任意位置时,张紧架81都能够起到张紧擦纸88的作用,还设置有与第二机架811转动连接的第三辊筒85。第三滚筒设置在第一辊筒812与卷收辊82之间,并且第三辊筒85设置第一辊筒812的下方。此时,无论卷收辊82设置在第一辊筒812的上方还是下方,张紧架81都能够张紧擦纸88,使得擦拭效果佳。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放置辊83能够在任意位置时,张紧架81都能够起到张紧擦纸88的作用,还设置有均与第二机架811转动连接的第四辊筒86和第五辊筒87。第四辊筒86设置在第五辊筒87的上方,第四辊筒86和第五辊筒87之间设置有一间隙424。
如图7-8所示,第四辊筒86设置在放置辊83旁侧,二者均位于第二辊筒818的左侧,并且第四辊筒86设置在第二辊筒818的下方。此时,无论放置辊83设置在第二辊筒818和第一辊筒812连接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张紧架81都能张紧擦纸88,使得擦拭效果佳。
缸盖若直接在第一传送机构1上传送,缸盖在传送过程中会出现磨损,并且缸盖和凸轮轴盒A1的相对位置难以固定。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缸盖磨损及相对固定缸体和凸轮轴盒A1的位置,缸盖与凸轮轴盒A1放置在托盘A2上进行传送。
具体的,第一提升机构3和第二提升机构6的结构相同。
第一提升机构3包括第一提升机31、第一放置板32和第一辊道321,第一提升机31用于提升第一放置板32,第一放置板32用于放置托盘A2。由于第一传送机构1在传送托盘A2时,托盘A2不能够依靠惯性直接滑动至第一放置板32上,故将第一辊道321设置在第一放置板32上,第一辊道321由电机驱动,在第一传送机构1传送放置有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与缸盖的托盘A2时,第一辊道321同时开始转动,将放置有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与缸盖的托盘A2传送至第一放置板32上。同样地,第一辊道321还将带有空的凸轮轴盒A1的托盘A2传送至第一传送机构1。
第二提升机构6包括第二提升机61、第二放置板62和第二辊道621,第二提升机61用于提升第二放置板62,第二放置板62用于放置凸轮轴盒A1。由于第三传送机构5在传送空的的凸轮轴盒A1至第二提升机构6时,空的凸轮轴盒A1不能够依靠惯性直接从第三传送机构5滑动至第二放置板62上,故将第二辊道621设置在第二放置板62上,第二辊道621由电机驱动,在第三传送机构5传送空的凸轮轴盒A1时,第二辊道621同时开始转动,将装空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二放置板62上。同样地,第二辊道621还带将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传送至第三传送机构5。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提升机31和第二提升机61与电梯的传送结构类似,第一提升机31和第二提升机61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托盘A2在完全位于第一放置板32上时,第一辊道321能够停止传送,在第一放置板32上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322。当托盘A2完全运动至第一放置板32时(凸轮轴盒A1及缸盖能够被稳定提升时),第一行程开关322被触发,进而第一辊道321停止传送,控制器9控制第一提升机31提升第一放置板32至第一位置。
具体的,第一行程开关32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行程开关322沿第一传送机构1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托盘A2从第一传送机构1传送至第一辊道321时,即托盘A2完全离开第一传送机构1后,两个第一行程开关322均被触发,第一辊道321停止传送。在托盘A2从第一辊道321传送至第一传送机构1时,即托盘A2完全离开第一放置板32后,两个第一行程开关322均不被触发,第一辊道321停止传送。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凸轮轴盒A1在完全位于第二放置板62上时,第二辊道621能够停止传送,在第二放置板62上设置有第二行程开关622。当空的凸轮轴盒A1完全运动至第二放置板62时(凸轮轴盒A1能够被稳定提升时),第二行程开关622被触发,进而第二辊道621停止传送,控制器9控制第二提升机61提升第二放置板62至第二位置。
具体的,第二行程开关62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行程开关622沿第三传送机构5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空的凸轮轴盒A1从第三传送机构5传送至第一辊道321时,即空的凸轮轴盒A1完全离开第一传送机构1后,两个第二行程开关622均被触发,第二辊道621停止传送。在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从第二辊道621传送至第三传送机构5时,即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完全离开第二放置板62后,两个第二行程开关622均不被触发,第二辊道621停止传送。
具体的,第一传送机构1包括由电机驱动的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的传送方向相反,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均包括至少两个传送辊。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传送机构1用于循环传送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至空的凸轮轴盒A1(凸轮轴盒A1放置在托盘A2上),第一传送机构1可以设置为第三传送机构5相同的传送结构,即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并列设置。
但是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并列设置之后,第二放置板62上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与空的凸轮轴盒A1将位于不同的位置(需要与第三传送辊组11和第四传送辊组12的位置对应),凸轮移载机构7需要运动的时间变长(凸轮移载机构7夹持和放置凸轮轴盒A1位于同一位置更省时间并且编程更简单),凸轮移载机构7和第一提升机构3之间的间距需要重新确定,以适配第二传送机构2的传送速度。
并且由于凸轮轴盒A1放置在托盘A2中,两个托盘A2的宽度将超出第一提升机构3开口的宽度,需要更换合适的提升机构,较为麻烦。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将第三传送辊组11设置在第四传送辊组12的上方,通过将第一放置板32提升至不同的高度(第一提升机构3用于将第三传送辊组11处的放置有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的托盘A2提升至第一位置,及第一提升机构3用于将第一位置的放置有空凸轮轴盒A1的托盘A2下降至第四传送辊组12处),以实现托盘A2的传送。此时放置有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A1的托盘A2与放置有空凸轮轴盒A1的托盘A2在传送时位于第一放置板32的同一位置,使得第一传送机构1小变动的情况下,即可适配第二传送机构2的传送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架;
第一传送机构,用于传送缸盖及凸轮轴盒;
第二传送机构,用于传送缸体;
第一提升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下游,用于提升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处的所述缸盖及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至第一位置、用于将空的所述凸轮轴盒从第一位置下降至所述第一传送机构;
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缸盖与所述缸体安装;
第三传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下游,所述第三传送机构包括传送架、由电机驱动的第一传送辊组和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均包括至少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架的传送辊,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并列设置且二者传送方向相反;
第二提升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传送机构上游,用于提升所述第三传送机构处的空的所述凸轮轴盒至第二位置、用于将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从第二位置下降至所述第三传送机构;
凸轮轴移载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用于将装有工件的所述凸轮轴盒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用于将空的所述凸轮轴盒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移载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和所述第二提升机构之间,所述凸轮轴移载机构包括:
第一传送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架;
第二传送轨,所述第二传送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轨,所述第二传送轨与所述第一传送轨垂直;
第一安装座,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传送轨;
第一直线驱动器和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均用于夹持所述凸轮轴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双向气缸和夹杆,所述双向气缸安装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夹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双向气缸的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机械手与夹爪,所述夹爪安装于所述机械手,所述夹爪包括:
第二安装座;
第三直线驱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座;
第一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及
第二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杆旁侧,所述第二夹持杆下部设置有一斜坡,所述斜坡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杆下方,所述斜坡厚度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杆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一平滑曲面,所述第一平滑曲面与所述第一夹持杆的侧曲面相切;所述第二夹持杆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第二平滑曲面,所述第二平滑曲面与所述第二夹持杆的侧曲面相切;
所述斜坡上部倾斜设置,所述斜坡下部与所述第二平滑曲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爪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直线驱动器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夹持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内壁,所述第一夹持杆穿过所述套筒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夹持杆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内腔,所述第二夹持杆穿过所述套筒向下延伸;所述套筒内腔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夹持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擦拭机构,所述擦拭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旁侧,所述擦拭机构用于擦拭所述缸盖端面,所述擦拭结构包括:
张紧架,用于张紧擦纸;
卷收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张紧架,用于卷收擦纸;
放置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张紧架,用于放置擦纸;
电机,安装于所述张紧架,所述电机与所述卷收辊传动连接,所述放置辊随所述卷收辊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架包括:
第二机架;
第一辊筒与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辊筒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
第二辊筒与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辊筒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二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下方;
第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为所述第一连接块提供一向上的力;
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机架,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接块提供一向下的力,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的向上的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件提供的向下的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擦拭结构还包括第三辊筒,所述第三辊筒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三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卷收辊之间,所述第三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擦拭结构还包括第四辊筒和第五辊筒,所述第四辊筒和所述第五辊筒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机架,所述第四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五辊筒的上方,所述第四辊筒与所述第五辊筒之间设置有一间隙;所述第四辊筒设置于所述放置辊旁侧,且所述第四辊筒位于所述第二辊筒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第三传送辊组和第四传送辊组,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和所述第四传送辊组传送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和所述第四传送辊组均包括至少两个传送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送辊组设置于所述第三传送辊组下方,所述第三传送辊组用于传送所述缸盖及装有工件的凸轮轴盒,所述第四传送辊组用于传送空的所述凸轮轴盒;
所述第一提升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处的缸盖与凸轮轴盒提升至第一位置,所述的第一提升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位置的凸轮轴盒下降至所述第四传送辊组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机构包括第一提升机、第一放置板和第一辊道,所述第一提升机用于提升所述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缸盖及所述凸轮轴盒,所述第一辊道由电机驱动并安装于所述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提升机构包括第二提升机及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提升机用于提升所述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凸轮轴盒,第二辊道由电机驱动并安装于所述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行程开关。
CN202221958422.6U 2022-07-27 2022-07-27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Active CN218051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58422.6U CN218051217U (zh) 2022-07-27 2022-07-27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58422.6U CN218051217U (zh) 2022-07-27 2022-07-27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51217U true CN218051217U (zh) 2022-12-16

Family

ID=84401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58422.6U Active CN218051217U (zh) 2022-07-27 2022-07-27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51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42403B2 (en) Sheet lifting with corner projections
CN111646191B (zh) 一种轧辊运输用上料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12668243U (zh) 板材封边生产线用上料输送装置
US7597319B2 (en) Sheet handling using a ramp and grippers on an endless belt
CN108461312B (zh) 一种电容器元件自动包封整形机
CN114013740A (zh) 一种包装设备用打包袋供给及开袋装置
CN112571006B (zh) 穿管装置
CN218051217U (zh)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
CN115283953B (zh) 发动机缸盖安装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3080379U (zh) 一种二极管全自动装配及电阻焊组合式一体机
CN112059392A (zh) 一种二极管全自动装配及电阻焊组合式一体机
CN217971576U (zh) 一种pcb吸板送料机
CN115255885A (zh) 发动机组装用上料产线及上料方法
CN109607211B (zh) 码垛机
CN111805216A (zh) 一种对电池阵列扣绝缘顶帽的扣帽装置及其扣帽方法
CN216154872U (zh) 胶板提升装置
CN216153142U (zh) 机械手上下料双保压机
CN212556985U (zh) 烟包缓存装置
CN211077623U (zh) 一种夹取移动装置
US5870819A (en)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a heat exchanger core
JP3115973B2 (ja) 実装機の部品供給部交換システム
CN113135376A (zh) 物料储存和上料设备
CN112193507A (zh) 一种纸箱缓存料仓
CN114735484B (zh) 一种钣金件自动供料装置及供料方法
CN220563795U (zh) 一种悬臂式码垛机器人及装车码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