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08183U -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08183U
CN218008183U CN202221875320.8U CN202221875320U CN218008183U CN 218008183 U CN218008183 U CN 218008183U CN 202221875320 U CN202221875320 U CN 202221875320U CN 218008183 U CN218008183 U CN 218008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housing
cavity
disposed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7532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陵
安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7532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08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08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08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包括:雾化组件壳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雾化腔、第一通道和风道,所述第一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雾化腔,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风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一侧端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雾化腔的一侧端面还设有挥发通孔,所述挥发通孔连通所述雾化腔;挥发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挥发件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内,所述挥发件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于所述雾化腔内;以及雾化单元,设置在所述雾化腔内并连接所述挥发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内部负压与积液等问题。

Description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背景技术
雾化装置例如驱蚊装置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通过在雾化装置内加入驱蚊液并进行雾化,从而实现一定的驱蚊效果。现有的雾化装置通过设置储液腔储存液体,并直接对储液腔进行加热来实现雾化,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由于高温而产生漏液,以及长时间雾化后由于内部腔体存在负压,导致液体雾化效果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和雾化器,改进了雾化组件内部储液方式,方便装置内液体流通和雾化,可以有效解决雾化器易于积液的问题,实现更好地雾化效果。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装置,例如包括:雾化组件壳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雾化腔、第一通道和风道,所述第一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雾化腔,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风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一侧端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雾化腔的一侧端面还设有挥发通孔,所述挥发通孔连通所述雾化腔;挥发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挥发件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内,所述挥发件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于所述雾化腔内;以及雾化单元,设置在所述雾化腔内并连接所述挥发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挥发通孔设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上,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内部还设有第二储液腔、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还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储液腔邻近所述雾化腔,所述第二储液腔和所述雾化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阻流件,所述阻流件套设于所述挥发件上并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挥发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且隔断所述雾化腔与所述第一储液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有阻流腔,所述阻流腔邻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连通雾化腔,并通过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挥发通孔,所述阻流腔另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并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阻流件,所述阻流件穿设于所述阻流腔内,且所述阻流件两端分别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雾化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所述雾化腔和所述风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例如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雾化器壳体,所述雾化组件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以及雾化器主体,所述雾化器主体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且所述雾化器主体连接在所述雾化组件设有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主体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上邻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对应、且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主体包括:主体架;电源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架内;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主体架上且电连接所述电源组件,所述控制单元还电连接所述雾化组件的所述雾化单元。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雾化组件壳体、挥发件和加热单元,其中雾化组件壳体内设置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和雾化腔,并将用于储存液体的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雾化组件上层,利用水密封原理,液体通过第二通道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后,液位上升到第二通道出口位置时液体形成对第二通道的密封,使得液体不会继续流向所述第二储液腔。另外,在所述雾化组件内设置阻流件,避免了雾化时所述第二储液腔内存在负压的情况,且环境温度升高时,所述第二储液腔内的膨胀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阻流件释放,从而防止液体溢出到所述雾化腔中,解决了雾化过程中内部负压导致的液体溢出,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雾化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所示的另一种雾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所示的一种雾化器的另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1。所述雾化组件1例如包括雾化组件壳体10、挥发件20和雾化单元30。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例如为圆柱形壳体结构,所述挥发件20和所述雾化单元30设置于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部。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部设置多个容置腔用以储存雾化液体。
如图3所示,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11、第二储液腔12和雾化腔13,所述雾化腔13例如为圆柱形腔室,且所述第二储液腔12也为圆柱形腔室,邻近并环绕所述雾化腔13设置。所述雾化器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第二储液腔12和所述雾化腔13邻近所述第一端101设置,且远离所述第二端102,所述第一储液腔11邻近所述第二端102设置,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用于装入液体,所述液体例如为用户放入的驱蚊液或香氛液等,从而实现驱蚊或汾香等不同的雾化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还设有第一通道14和第二通道15,所述第二储液腔12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4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11,所述第一储液腔11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4连通所述雾化腔13,所述第二储液腔12和所述雾化腔13设置在所述第一端101,所述第一储液腔11设置在所述第二端102,且所述第二通道15例如沿从第一端101到第二端102的方向设置,且与雾化组件壳体10的轴线倾斜设置,可以使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液体可以沿所述第二通道15自动流向所述第一储液腔11中。由于水密封原理,可以使液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15进入所述第一储液腔11后,在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液位上升至所述第二通道15与所述第一储液腔11连接口位置时,液体形成对所述第二通道15的密封,从而使液体不会继续流向所述第一储液腔11。当温度升高时,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由于压力变化继续将液体排到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密封腔体积通过计算可以容纳排出的液体,从而便于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液体通向所述第一储液腔11和所述雾化腔13,解决了储液腔设置于下层时随液体雾化从而难以向上供液的问题,提高了雾化组件1的雾化效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的所述第一端101的端部还设置有挥发通孔16,所述挥发通孔16连通所述雾化腔13,从而使所述雾化腔13内气体可以通过所述挥发通孔16挥发至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外侧。另外,所述雾化器壳体10还例如设有壳盖,所述壳盖例如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10的所述第一端101上,所述雾化器壳体10邻近所述第二储液腔12开设有开孔与所述壳盖相对,使用户可以通过开关所述壳盖使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与外部连通,从而方便向所述第二储液腔12内添加液体,重复使用或者更换不同液体以实现不同雾化效果。
如图3所示,所述挥发件20例如为圆柱形吸液棉,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4内。所述挥发件20两端分别设置、并暴露在所述第一储液腔11和所述雾化腔13内。所述挥发件20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所述挥发件20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于所述雾化腔13内,使所述挥发件20可以通过毛细原理从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吸取液体并保存在所述挥发件20中,之后液体随所述挥发件20进入所述雾化器13中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单元30设置在所述雾化腔13内。所述雾化单元30例如为电源驱动的加热丝或者电源驱动的陶瓷雾化单元。所述雾化单元30邻近并缠绕连接所述挥发件20。当所述雾化单元30雾化时,可以对所述挥发件20进行加热,使所述挥发件20内吸收的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从而达成雾化效果。
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还包括第一壳体103、第二壳体104和第三壳体105,所述第二壳体104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03和所述第三壳体105之间,所述挥发通孔16设于所述第一端101端面上,所述第一通道14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04上;所述第二壳体104内设有所述雾化腔13,所述第三壳体105和所述第二壳体104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11。所述第一壳体103和所述第二壳体104、第三壳体105连接处例如分别为螺纹连接部,使两者形成螺纹连接。当然,所述第一壳体103、第二壳体104和第三壳体105之间连接部分还可以为其它连接部,例如卡键连接部或其它连接部,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3和所述第二壳体104之间还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二壳体104和所述第三壳体105之间也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例如为O形橡胶密封圈,用以封闭所述第一储液腔11、所述第二储液腔12和所述雾化器13等,防止所述雾化器壳体10内部液体泄漏。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还设有风道17、进风口18,所述进风口18设置在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的所述第二端102的端部上,所述进风口18通过所述风道17连通所述雾化腔13,且所述风道17一端连通所述雾化腔13邻近所述挥发件20一侧,所述风道17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雾化腔13方向延伸并连通所述进风口18。所述进风口18例如设置于所述雾化器壳体10的所述第二端102端面,并沿所述风道17连通所述雾化腔13,所述进风口18可以例如邻近所述雾化器主体40,使所述雾化器主体40可以设置吹风组件从而通过所述进风口18吹入气流并可以带动所述雾化腔13内雾化气体从所述挥发通孔16处吹出,防止所述雾化腔13内积液;另外,在所述加热单元30停止加热时,所述进风口18和所述风道17可以帮助对所述雾化腔13内的空气进行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雾化组件1包括阻流件50,所述阻流件50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4内邻近所述雾化腔13的一端,所述阻流件50套设于所述挥发件20上、且抵靠所述挥发件20。进一步地,所述阻流件50例如为中心开孔的柱形零件,所述阻流件50在柱形结构上设有多层阻流层进行隔断,且每层阻流层上均开设有气槽,所述阻流件50中心柱形开孔形状与所述挥发件20形状相贴合,且所述挥发件20穿设于所述阻流件50中心开孔,并与所述阻流件50紧密贴合。所述阻流件50和穿设于其中的所述挥发件20共同隔断所述第一储液腔11和所述雾化腔13之间的液体流通,且所述阻流件50上开设的气槽可以使气体沿所述阻流件50在所述第一储液腔11和所述雾化腔13中流通,从而避免了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存在气体膨胀而产生的负压,防止液体在负压作用下由所述第一储液腔11中沿所述挥发件20溢出至所述雾化腔13中。
【第二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1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1内部腔室设置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1,如图5所示,所述雾化组件1例如包括雾化组件壳体10、挥发件20和雾化单元30,所述挥发件20和所述雾化单元30设置于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部。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11、雾化腔13和第一通道14,所述第一储液腔11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4连通所述雾化腔13。所述雾化器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雾化腔13邻近所述第一端101设置,所述第一储液腔11邻近所述第二端102设置,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用于装入液体,所述液体例如为用户放入的驱蚊液或香氛液等。所述挥发件20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4内且隔断所述雾化腔13与所述第一储液腔11。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在邻近所述雾化腔13的一侧端面还设有挥发通孔16,所述挥发通孔16连通所述雾化腔13。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3内还设有阻流腔19,所述阻流腔19邻近所述第一端101设置,所述阻流腔19在所述雾化组件壳体10的所述第一端101处开孔并通过所述雾化腔13连通所述挥发通孔,所述阻流腔19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腔11;所述雾化组件1包括阻流件50,所述阻流件50穿设于所述阻流腔19内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11一侧,且所述阻流件50可以使气体沿所述阻流件50在所述阻流腔19内流通,从而使所述第一储液腔11内存在的气体沿所述阻流件50经过所述阻流腔19排出,以防止液体在负压作用下由所述第一储液腔11中沿所述挥发件20溢出至所述雾化腔13中。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2。所述雾化器2包括例如雾化器壳体、雾化器主体40和所述雾化组件1,所述雾化器2例如为圆柱形雾化器2,其中所述雾化组件1沿圆柱形方向设置在所述雾化器2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雾化器壳体包括第一主壳体和第二主壳体,所述第一主壳体和所述第二主壳体例如为相对应设置的一侧开口的圆柱形壳体,所述第一主壳体和所述第二主壳体连接形成圆柱形壳体,所述第一主壳体和所述第二主壳体连接内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雾化组件1和所述雾化器壳体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主壳体远离所述第二主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挥发孔,所述挥发孔对应且连通所述挥发通孔16。具体地,所述雾化器主体40包括主体架41和电源组件42,所述电源组件42设置在所述主体架41内,所述电源组件42例如蓄电池等电源。所述雾化器主体40还包括控制单元43,设置在所述主体架41上且电连接所述电源组件42,所述控制单元43还电连接所述雾化组件1的所述加热单元30,所述控制单元43例如为包括控制按钮、状态指示灯与控制电路板等电子元件。所述雾化器主体40还包括风扇组件44,所述风扇组件44设置在所述主体架41上邻近所述雾化组件1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44设置有出风口441,所述出风口441对应、且朝向所述进风口18设置。所述风扇组件44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3,使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单元43控制所述风扇组件44和所述加热组件30运行,方便用户使用。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例如包括雾化组件的雾化器,其中雾化组件壳体内设置储液腔和雾化腔,并将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液腔通过挥发件与雾化腔相连,使液体从储液腔中沿挥发件进入雾化腔内雾化,防止雾化组件漏液,解决了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内部负压导致的雾化效果不佳的情况;另外,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阻流件,避免了雾化时所述雾化腔内存在负压的情况,且环境温度升高时,所述储液腔中的膨胀气体可以通过所述阻流件释放,从而防止液体溢出到所述雾化腔中,解决了雾化过程中内部负压导致的液体溢出,实现更好的雾化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在技术特征冲突、结构不矛盾、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前提下,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搭配使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路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路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组件壳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储液腔、雾化腔、第一通道和风道,所述第一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雾化腔,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风道,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的一侧端面设有进风口,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在邻近所述雾化腔的一侧端面还设有挥发通孔,所述挥发通孔连通所述雾化腔;
挥发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挥发件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内,所述挥发件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于所述雾化腔内;以及
雾化单元,设置在所述雾化腔内并连接所述挥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挥发通孔设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上,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壳体内部还设有第二储液腔、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还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储液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储液腔邻近所述雾化腔,所述第二储液腔和所述雾化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阻流件,所述阻流件套设于所述挥发件上并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储液腔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挥发件插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且隔断所述雾化腔与所述第一储液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设有阻流腔,所述阻流腔邻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连通雾化腔,并通过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挥发通孔,所述阻流腔另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储液腔并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阻流件,所述阻流件穿设于所述阻流腔内,且所述阻流件两端分别邻近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雾化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所述雾化腔和所述风道,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
8.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雾化器壳体,所述雾化组件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以及
雾化器主体,所述雾化器主体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且所述雾化器主体连接在所述雾化组件设有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主体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雾化器壳体内上邻近所述雾化组件的一端;所述风扇组件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对应、且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主体包括:
主体架;
电源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架内;
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主体架上且电连接所述电源组件,所述控制单元还电连接所述雾化组件的所述雾化单元。
CN202221875320.8U 2022-07-19 2022-07-19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Active CN218008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5320.8U CN218008183U (zh) 2022-07-19 2022-07-19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75320.8U CN218008183U (zh) 2022-07-19 2022-07-19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08183U true CN218008183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83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75320.8U Active CN218008183U (zh) 2022-07-19 2022-07-19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081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0061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0893016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37963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EP4378332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EP4104690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on apparatus with same
CN11212029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75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WO2021190394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482973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WO2021169654A1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712276A (zh) 一种排气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9619707B (zh) 防漏油雾化抽吸装置
CN11384192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8008183U (zh) 具有防止漏液效果的雾化组件和雾化器
CN21191055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46328A1 (zh) 电子雾化器及其雾化组件
CN214431787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3208176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1658810A (zh) 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香薰机
CN212327042U (zh) 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香薰机
CN113287789A (zh) 雾化座、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65026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28840U (zh) 发热结构、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998216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109146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31, Block C, 1601, Zhantao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Jianj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708, block C, Zha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tersection of Minzhi Avenue and Gongye East Road, Xinniu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