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06070U - 马达、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马达、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06070U
CN218006070U CN202220672168.7U CN202220672168U CN218006070U CN 218006070 U CN218006070 U CN 218006070U CN 202220672168 U CN202220672168 U CN 202220672168U CN 218006070 U CN218006070 U CN 218006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holder
radially
axia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721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田朋之
清水保章
杉山良太
白井孝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06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06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马达和电子设备。马达的轴承保持架与配置在比定子靠轴向一方的位置的外壳分体,且经由轴承将轴支撑为能够旋转。外壳和轴承保持架中的一方具有第一凹部。另一方具有嵌入第一凹部的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配置于比轴承保持架的第一保持架部靠轴向一方的位置。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于比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径向扩展的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与第一保持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马达罩的内部收纳基板的马达。例如,在外转子型马达中,电路基板配置在比转子靠轴向下方的位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4-183627号公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2014-183627号公报
在上述马达中,在电路基板的外径恒定的情况下,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积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希望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积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马达基板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马达包括转子、定子、外壳、轴承保持架和基板。所述转子具有可绕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的轴和磁铁。所述定子与所述磁铁在径向上相对。所述外壳配置在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方的位置。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外壳分体,且经由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轴。所述基板沿径向扩展。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第一保持架部。所述第一保持架部与所述轴承在径向上相对。所述外壳和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一方的构成部具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在轴向上从另一方的构成部朝向所述一方的构成部凹陷。所述另一方的构成部具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靠轴向一方的位置,在轴向上从所述另一方的构成部朝向所述一方的构成部突出而嵌入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在所述外壳上配置有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外壳具有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基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是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且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内侧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具有从所述基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内壁部,所述内壁部配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外壳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外壳具有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径向内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内壁部,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筒状的所述内壁部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一突出部固定于所述内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朝向轴向一方的面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部具有在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台座部,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还与所述第一台座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具有与所述外壳电连接的第一接地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并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电连接的第二接地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第一接地部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且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二接地部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且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朝向轴向一方的面在轴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具有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相对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壁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基板中的一个部件具有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另一个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凹陷,并收纳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保持架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轴向一方端部的第二保持架部,所述第二保持架部具有保持架台部,所述保持架台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保持架台部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保持架台部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壳的朝向轴向另一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保持架还具有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台座部,所述第二台座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筒状的罩部,该罩部从所述外壳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延伸,并收纳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具有在所述外壳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外壁部,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外端部,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壁部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罩部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外端部,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壁部的一部分相接,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罩部的一部分相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罩部及所述外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基板中的一个部件具有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另一个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相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三凹部,该第三凹部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凹陷,并收纳所述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呈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马达、电气设备,能够使马达的基板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更大。
有以下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马达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马达的横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马达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内壁部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6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7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7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8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9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五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六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六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一例的纵剖视图。
图11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一例的横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2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13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3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14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4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马达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马达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装设马达的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0中,将与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在轴向中,将从后述的盖部32朝向外壳4的方向称为“轴向一方D1”,将从外壳4朝向盖部32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方D2”。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轴向一方D1的端部称为“轴向一方端部”,将轴向另一方D2的端部称为“轴向另一方端部”。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称为“轴向一方端面”,将朝向轴向另一方D2的面称为“轴向另一方端面”。
另外,将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Dr”。在径向中,将接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内端部”,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径向外端部”。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径向外侧面”。
另外,在方位、线以及面中的任意一个与其他任意一个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不仅包括两者延长到何种程度都完全不相交的状态,还包括实质上平行的状态。另外,“垂直”及“正交”不仅包括两者相互以90度相交的状态,还包括实质上垂直的状态及实质上正交的状态。即,“平行”、“垂直”以及“正交”分别包含两者的位置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程度的角度偏差的状态。
另外,这些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是想要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方向及名称等。
<1.马达10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100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马达100的横剖视图。图3是马达100的立体图。另外,图1示出用包含中心轴线CA的假想平面切断的马达100的剖面构造。图2是从轴向另一方D2朝向轴向一方D1观察用包含图1的单点划线II-II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马达100的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装设于具有复印、打印机、扫描仪以及FAX等功能的复合机500(例如参照图17)。另外,复合机500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复合机500具有马达100。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装设于复合机500的马达100的基板6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但是,该示例并不限定马达100的用途。
马达100包括转子1、定子2、罩部31、盖部32、外壳4、轴承保持架5和基板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的后述磁铁11配置在定子2的径向外侧。即,马达100是外转子型。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转子1的磁铁11也可以配置在定子2的径向内侧。即,马达100也可以是内转子型。
<1-1.转子1>
转子1能够绕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转子1具有轴10和磁铁11。如上所述,马达100包括转子1。轴10可绕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A旋转。轴10是转子1的旋转轴,沿着中心轴线CA沿轴向延伸。磁铁11具有彼此不同的磁极。各个磁极在周向Dr上交替排列。
转子1还具有转子盖部12和筒状的转子筒部13。转子盖部12从轴10的径向外侧面向径向外侧扩展。转子盖部12的径向内端部固定在轴10上。转子筒部13配置在定子2的径向外侧,从转子盖部12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一方D1延伸。在转子筒部13的径向内侧面上配置有磁铁11。转子筒部13是磁性体,也作为转子磁轭发挥功能。
<1-2.定子2>
定子2在驱动马达100时使转子1旋转。如上所述,马达100具有定子2。定子2在径向上与磁铁11相对。
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和线圈部22。定子铁芯21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磁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1是层叠有多个板状电磁钢板的层叠体。定子铁芯21的径向内端部固定于后述轴承保持架5的径向外侧面。定子铁芯21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隔与磁铁11相对。线圈部22是导线经由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体(省略图示)卷绕在定子铁芯21上的绕线部件。
<1-3.罩部31>
罩部31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沿轴向延伸。详细而言,罩部31从后述外壳4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延伸。如上所述,马达100具有筒状的罩部31。罩部31收纳转子1及定子2。通过罩部31能够保护收纳在其内部的转子1及定子2。另外,由于能够将罩部31固定在规定的部件上,因此能够以各种方法固定马达100。
罩部31具有罩筒部311和突壁部312。罩筒部311及突壁部312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突壁部312从罩筒部311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突出。突壁部312的径向内侧面配置成比罩筒部311的径向内侧面更靠径向外侧。即,在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的径向内侧面上配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台阶。
<1-4.罩部32>
盖部32从罩部3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径向内侧扩展。盖部32覆盖罩部3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在盖部32的径向内端部配置有朝轴向另一方D2延伸的筒状的盖筒部321。在盖筒部321的径向内侧面上配置有轴承322。盖筒部321通过轴承322可旋转地支撑轴10。另外,轴承322可以采用滚珠轴承、滑动轴承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31及盖部32是同一部件的各不相同的一部分。但是,并不限于该示例,盖部32也可以是与罩部31不同的部件。在该情况下,盖部32的径向外端部与罩部3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两者的连接方法可以使用熔敷、使用银焊料等的钎焊、软钎焊、螺纹固定、嵌入等。
<1-5.外壳4>
外壳4配置在比定子2靠轴向一方D1的位置。如上所述,马达100包括外壳4。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4与罩部31分体。外壳4安装在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覆盖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
外壳4具有基部41。基部41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基部41具有基部凹部411。基部凹部4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部”的一例,配置于外壳4。外壳4具有在轴向上从轴承保持架5向外壳4凹陷的基部凹部411。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凹部411是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沿轴向贯通基部41。但是,该示例并不排除基部凹部411不贯通基部41的结构。例如,基部凹部411也可以从基部4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凹陷。另外,基部凹部411的轴向一方端部也可以不到达基部41的轴向一方端部,也可以比基部41的轴向一方端面更靠轴向另一方D2。
另外,外壳4还具有内壁部42。内壁部42从基部41的径向内端部沿轴向延伸,并且沿周向Dr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部42为筒状,从基部凹部411的外缘部(即基部41的径向内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延伸。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内壁部42既可以从基部凹部411的外缘部向轴向一方D1延伸,也可以从基部凹部411的外缘部向轴向两侧延伸。内壁部42保持轴承保持架5。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5的轴向一方端部嵌入内壁部42。
另外,外壳4还具有内壁突出部43。另外,内壁突出部4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内壁突出部43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并且沿周向Dr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突出部43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基部凹部411包括筒状的内壁部42及内壁突出部43的内部空间,从内壁突出部43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延伸。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面配置在比内壁部42的径向外侧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内壁突出部43的外径小于内壁部42的外径。
另外,外壳4还具有外壁部44。外壁部44在外壳4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沿周向Dr延伸。详细而言,外壁部44从基部41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外壁部44固定于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部44为筒状,外壁部44的至少轴向另一方端部嵌入罩部31的突壁部312的内侧。由此,外壳4的径向外端部与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连接。另外,并不限定于上述示例,也可以是突壁部312的至少轴向一方端部嵌入外壁部44。另外,外壳4的径向外端部与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的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示例。在两者的连接方法中,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熔敷、使用银焊料等的钎焊、软钎焊、螺纹固定、嵌入等。
<1-6.轴承保持架5>
轴承保持架5与外壳4分体,通过轴承511可旋转地支撑轴10。如上所述,马达100包括轴承保持架5。轴承保持架5的一个轴向端部由外壳4保持。
轴承保持架5具有第一保持架部51、保持架突出部52、第二保持架部53和台座部54。
第一保持架部51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在第一保持架部51的内部配置有轴10的轴向一方D1侧的部分及轴承511。第一保持架部51与轴承511在径向上相对。如上所述,轴承保持架5具有第一保持架部51。第一保持架部51通过轴承511可旋转地支撑轴10。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511是滑动轴承。但是,不限于该示例,轴承511也可以使用单个或多个滚珠轴承等。
保持架突出部52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靠轴向一方D1的位置,在轴向上从轴承保持架5朝向外壳4突出,并嵌入基部凹部411。如上所述,轴承保持架5具有保持架突出部52。保持架突出部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上。保持架突出部52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架突出部52固定于内壁部42。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突出部52是从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延伸的柱状,嵌入内壁部42。通过将保持架突出部52固定于内壁部42,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固定于外壳4。
第二保持架部53配置在第一保持架部51的轴向一方端部。如上所述,轴承保持架5还具有第二保持架部5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架部53在轴向上配置在第一保持架部51与保持架突出部52之间。第二保持架部53具有保持架底部531。保持架底部531与第一保持架部51的轴向一方端部连接,覆盖第一保持架部51的轴向一方端部。另外,第二保持架部53具有保持架台部532。保持架台部532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保持架突出部52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保持架台部532从保持架底部531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突出。另外,保持架突出部52从保持架底部531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架部51、保持架部52及第二保持架部53分别是同一部件的不同的一部分。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这些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也可以是与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部件之间可以使用熔敷、使用银焊料等的钎焊、软钎焊、螺纹固定、嵌入等连接方法来连接。
台座部54在轴承保持架5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台座部5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台座部”的一例。如上所述,轴承保持架5还具有台座部54。台座部54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定子2在轴向上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54从第二保持架部53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详细地说,台座部54从保持架底部531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这样,轴承保持架5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定子2。
<1-7.基板6>
基板6在轴向端面上装设电子部件(省略图示)。基板6配置在比转子筒部13及定子2靠轴向一方D1、且比外壳4靠轴向另一方D2的位置。基板6沿径向扩展。如上所述,马达100具有基板6。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6是包围中心轴线CA的环状。这样,特别是在周向Dr上,能够扩大基板6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但是,基板6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例如,基板6也可以在周向Dr上呈圆弧状扩展。
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保持架突出部52的至少一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与第一保持架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由于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相比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径向内侧的保持架突出部52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基板6向径向内侧扩展到与第一保持架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基板6的径向宽度更宽。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马达100的基板6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
另外,由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与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在轴向上相对,因此能够利用轴承保持架5抑制基板6向轴向另一方D2的移动。
另外,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与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这样,能够使基板6向径向内侧扩展到与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的位置,所述保持架台部532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基板6的径向宽度更宽。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基板6的轴向端面的安装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与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基板6的径向内侧部与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相对配置。这样,能够利用内壁突出部43抑制基板6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基板6的径向内侧部与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面相接。但是,不限于图1的示例,基板6的径向内侧部也可以与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面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
另外,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这样,能够通过内壁部42抑制基板6向轴向一方D1的移动。
优选的是,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相接。例如如图1所示,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这样,能够利用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和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夹持并固定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另外,上述的示例并不排除如下结构: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另外,上述的示例并不排除如下结构: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例如,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
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壳4的朝向轴向另一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这样,能够利用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和外壳4的朝向轴向另一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夹持并固定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另外,上述示例并不排除如下结构: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壳4的朝向轴向另一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这样,能够利用保持架台部532的轴向一方端面和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夹持并固定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
在此,图4是示出内壁部42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4是将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IV的一部分变形并放大的图。更优选的是,如图4所示,内壁部42具有台座部421。另外,台座部4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台座部”的一例。台座部421在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还与台座部421的轴向另一方端面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台座部421沿周向Dr延伸,优选为环状。但是,不限于该示例,台座部421也可以是单个或沿周向Dr排列的多个突起。这样,与轴承保持架5一起夹持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内壁部42能够通过台座部421更稳定地固定基板6。另外,该示例并不排除内壁部42不具有台座部421的结构。
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部31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例如,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另外,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筒部311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能够通过外壁部44的一部分及罩部31的一部分来抑制基板6向轴向的移动。
优选的是,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一部分相接。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部31的一部分相接。例如,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另外,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筒部311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这样,能够由外壁部44的一部分和罩部31的一部分夹持固定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但是,上述的示例并不排除如下结构: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另外,上述的示例并不排除如下结构: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部31的一部分(例如罩筒部311的轴向一方端部)具有间隔地在轴向上相对。
或者,也可以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使橡胶、海绵等中间部件介于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与外壁部44的一部分之间。另外,也可以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罩部31的一部分之间夹设橡胶、海绵等中间部件。
另外,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及径向外端部配置有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抑制结构配置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和径向外端部双方。但是,并不限于该示例,旋转抑制结构也可以仅配置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及径向外端部中的一方。
<1-8.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
接着,说明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
<1-8-1.实施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壁突出部43具有凸部431。另外,凸部431是实施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凸部431在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2中,凸部431从内壁突出部43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431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基板6具有内侧凹部611。内侧凹部611配置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向径向外侧凹陷。另外,内侧凹部611是实施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内侧凹部611向从内壁突出部43朝向基板6的方向凹陷,收纳凸部431的至少一部分。内侧凹部611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31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内侧凹部61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31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变形例>
另外,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不限于图2的示例。在此,参照图5至图10B,说明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图5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6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6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7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7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8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9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五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10A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六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10B是示出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六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另外,图5、图6B、图7B、图8以及图9对应于图2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V。此外,图6A、图7A和图10A对应于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B。另外,图10B是从轴向另一方D2朝向轴向一方D1观察用包含图10A的单点划线XB-XB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马达100的剖面。
另外,在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中,对与图2的实施例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图2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1-8-2-1.第一变形例>
例如,在图5中,保持架突出部52具有凸部521。换言之,轴承保持架5具有凸部521。另外,凸部521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凸部521在保持架突出部52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内壁突出部43具有贯穿孔432。贯穿孔432沿径向贯通内壁突出部43。在图5中,凸部521从保持架突出部52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插通于贯穿孔432。凸部521的径向外端部比内壁突出部43更向径向外侧突出,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521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地说,基板6的内侧凹部611向从保持架突出部52朝向基板6的方向凹陷,收纳凸部521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内侧凹部611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凸部521的周向另一方端面与内侧凹部611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凸部521的周向一方端面与内侧凹部61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2.第二变形例>
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第二保持架部53也可以具有凸部533。换言之,轴承保持架5具有凸部533。另外,凸部533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凸部533在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突出。在图6A中,凸部533从第二保持架部53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533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基板6具有凹部612。凹部612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配置于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并向轴向一方D1凹陷。另外,凹部612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凹部612既可以沿轴向贯通基板6,也可以不贯通基板6。
凹部612在从第二保持架部53朝向基板6的方向上凹陷,收纳凸部533的至少一部分。凹部612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533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凹部612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533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3.第三变形例>
另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内壁部42也可以具有凸部422。换言之,轴承保持架5具有凸部422。另外,凸部42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凸部422在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在图7A中,凸部422从内壁部42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422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基板6具有凹部613。凹部613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配置于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向轴向另一方D2凹陷。另外,凹部613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凹部613既可以沿轴向贯通基板6,也可以不贯通基板6。
凹部613在从内壁部42朝向基板6的方向上凹陷,收纳凸部422的至少一部分。凹部613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22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凹部613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22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4.第四变形例>
或者,如图8所示,基板6也可以具有内侧凸部614。另外,内侧凸部614是第四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内侧凸部614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图8中,内侧凸部614从基板6向朝向内壁突出部43的方向突出,与内壁突出部43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内侧凸部614朝向上述内壁突出部43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内壁突出部43具有凹部433。凹部433配置于内壁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面,且向径向内侧凹陷。另外,凹部433是第四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凹部433可以沿径向贯通内壁突出部43,也可以不贯通内壁突出部43。
内侧凸部614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内壁突出部43的凹部433。内侧凸部614的周向另一方端面与凹部433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内侧凸部614的周向一方端面与凹部433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5.第五变形例>
另外,内侧凸部614也可以与轴承保持架5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例如如图9所示,内侧凸部614也可以与保持架突出部52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另外,内侧凸部614是第五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例如,内壁突出部43具有贯穿孔432。贯穿孔432沿径向贯通内壁突出部43。在图9中,内侧凸部614从基板6向朝向第二保持架部52的方向突出,插通于贯穿孔432。内侧凸部614的径向内端部比内壁突出部43更向径向内侧突出,与轴承保持架5的一部分(例如保持架突出部52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内侧凸部614朝向上述轴承保持架5的一部分(例如保持架突出部52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保持架突出部52具有凹部522。换言之,轴承保持架5具有凹部522。凹部522配置在保持架突出部52的径向外侧面,且向径向内侧凹陷。另外,凹部522是第五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
内侧凸部614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保持架突出部52的凹部522中。内侧凸部614的周向另一方端面与凹部522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内侧凸部614的周向一方端面与凹部522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2-6.第六变形例>
另外,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内侧凸部614也可以与内壁部42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另外,内侧凸部614是第六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凸部”的一例。例如,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相对。此时,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既可以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间隔地在径向上相对,也可以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图10A及图10B中,内侧凸部614从基板6向朝向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的一部分的方向突出,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内侧凸部614朝向上述内壁部42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地说,内壁部42具有凹部423。凹部423在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配置于内壁部42的径向外侧面,且向径向内侧凹陷。另外,凹部423是第六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凹部”的一例。
内侧凸部614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内壁部42的凹部423。内侧凸部614的周向另一方端面与凹部423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内侧凸部614的周向一方端面与凹部423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8-3.小结>
另外,关于径向内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结构而采用。另外,也可以采用将它们中的至少两个组合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周向Dr上设置多个它们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六变形例,内壁部42、内壁突出部43以及轴承保持架5中的至少一个和基板6中的一个部件具有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在从上述一个部件朝向另一个部件的方向上突出。第一凸部与上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
另外,如图2及图5至图7B所示,在内壁部42、内壁突出部43及轴承保持架5中的至少一个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凸部”是凸部422(参照图7A及图7B)、凸部431(参照图2)、凸部521(参照图5)及凸部533(参照图6A及图6B)中的至少一个。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是基板6。
另一方面,如图8至图10B所示,在基板6为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凸部”是内侧凸部614。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是内壁部42(参照图10A及图10B)、内壁突出部43(参照图8)及轴承保持架5(参照图9)中的至少一个。
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第一凸部朝向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二凹部。第二凹部在从上述一个部件朝向上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上凹陷,收纳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如图2及图5至图7B所示,在内壁部42、内壁突出部43及轴承保持架5中的至少一个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凹部”是内侧凹部611(参照图2、图5)、凹部612(参照图6A及图6B)及凹部613(参照图7A及图7B)中的至少一个。
另一方面,如图8至图10B所示,在基板6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凸部”是凹部423(参照图10A及图10B)、凹部433(参照图8)及凹部522(参照图9)中的至少一个。
这样,通过将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二凹部,能够在基板6的径向内侧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9.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
接着,参照图11A至图14B,说明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实施例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图11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实施例的纵剖视图。图11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实施例的横剖视图。图12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12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13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13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图14A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纵剖视图。图14B是示出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横剖视图。另外,图11A、图12A、图13A和图14A对应于图1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IA。图11B是用包含图11A的点划线G-G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图1的部分XIA的剖面,对应于图2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IB。图12B是用包含图12A的点划线H-H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图1的部分XIA的剖面,对应于图2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IB。图13B是用包含图13A的点划线I-I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图1的部分XIA的剖面,对应于图2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IB。图14B是用包含图14A的点划线J-J且与轴向垂直的假想平面切断的图1的部分XIA的剖面,对应于图2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XIB。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中,对与实施例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图11A及图11B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1-9-1.实施例>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基板6具有外侧凸部621。另外,外侧凸部621是实施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凸部”的一例。外侧凸部621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11A及图11B中,外侧凸部621向从基板6朝向罩部31的方向(例如径向外侧)突出,与罩部31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外侧凸部621朝向上述罩部31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罩部31具有凹部313。另外,凹部313是实施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凹部”的一例。凹部313配置在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凹陷。另外,在图11A及图11B中,凹部313是形成于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例如突壁部312)的缺口。凹部313在径向上贯通罩部31(例如突壁部312),并且在轴向上贯通突壁部312(例如参照图3)。另外,不限于图3及图11A至图11B的示例,凹部313也可以在径向上不贯通罩部31。例如,凹部313也可以在罩部31的轴向一方端部配置于径向内侧面,并向径向外侧凹陷。
在图11A及图11B中,凹部313在从基板6的外侧凸部621朝向罩部31的方向(例如轴向另一方D2)上凹陷,并收纳外侧凸部621的至少一部分。凹部313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外侧凸部621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凹部313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外侧凸部621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9-2.第一变形例>
另外,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外侧凸部621也可以与外壁部44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另外,外侧凸部621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凸部”的一例。在图12A及图12B中,外侧凸部621向从基板6朝向外壁部44的方向(例如径向外侧)突出,与外壁部44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外侧凸部621朝向上述外壁部44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而言,外壁部44具有凹部441。另外,凹部441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凹部”的一例。凹部441配置在外壁部44的轴向另一方端部的径向内侧面,且向径向内侧凹陷。此时,凹部441也可以沿径向贯通外壁部44。也可以不贯通。另外,在图12A及图12B中,凹部441还在外壁部44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凹陷。
凹部441在从基板6朝向外壁部44的方向(例如轴向一方D1)上凹陷,收纳外侧凸部621的至少一部分。凹部441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外侧凸部621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凹部441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外侧凸部621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9-3.第二变形例>
或者,如图13A及图13B所示,罩部31也可以具有凸部314。另外,凸部314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凸部”的一例。在图13A及图13B中,凸部314从罩部31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例如,凸部314从突壁部312的径向内侧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凸部314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314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地说,基板6具有外侧凹部622。外侧凹部622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凹部”的一例。外侧凹部622配置在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且向径向内侧凹陷。在图13A及图13B中,外侧凹部622向从罩部31朝向基板6的方向凹陷,收纳凸部314的至少一部分。外侧凹部622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314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外侧凹部622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314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9-4.第三变形例>
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外壁部44也可以具有凸部442。另外,凸部44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凸部”的一例。在图14A及图14B中,凸部442从外壁部44向朝向基板6的方向突出。例如,凸部314从突壁部31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凸部442与基板6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通过该相对构造,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凸部442朝向上述基板6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详细地说,凸部44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外侧凹部622。另外,外侧凹部622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凹部”的一例。在图14A及图14B中,外侧凹部622向从外壁部44朝向基板6的方向(例如径向内侧)凹陷。外侧凹部622的朝向周向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42的周向另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另外,外侧凹部622的朝向周向另一方的内表面与凸部442的周向一方端面在周向Dr上相对。此时,两者可以具有间隔地相对,也可以接触。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1-9-5.小结>
另外,关于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结构而采用。另外,也可以采用将它们中的至少两个组合的结构。
根据上述实施例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罩部31及外壁部44中的至少一个和基板6中的至少一个部件具有第二凸部。第二凸部在从上述一个部件朝向另一个部件的方向上突出,与上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Dr上相对。
另外,如图11A至图11B以及图12A至图12B所示,在基板6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凸部”是外侧凸部621。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是罩部31(参照图11A及图11B)及外壁部44(参照图12A及图12B)中的至少一个。
另一方面,如图13A至图13B及图14A至图14B所示,在罩部31及外壁部44中的至少一个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凸部”是凸部314(参照图13A及图13B)及凸部442(参照图14A及图14B)中的至少一个。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是基板6。
这样,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能够抑制基板6在周向Dr中的从第二凸部朝向上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的方向上的旋转。
另外,上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三凹部。第三凹部在从上述一个部件朝向上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上凹陷,收纳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如图11A至图11B及图12A至图12B所示,在基板6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三凹部”是凹部313(参照图11A及图11B)及凹部441(参照图12A及图12B)中的至少一个。
另一方面,如图13A至图13B及图14A至图14B所示,在罩部31及外壁部44中的至少一个是上述“一个部件”的情况下,上述“第三凹部”是外侧凹部622。
这样,通过将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三凹部,能够在基板6的径向外侧抑制或防止基板6在周向Dr上的旋转。
<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针对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能够在没有特别矛盾的范围内进行组合。
<2-1.第一变形例>
图15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马达100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在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基板6具有第一接地部631和第二接地部632。第一接地部631及第二接地部632例如是形成在基板6上的接地电极,与基板6的配线图案(省略图示)电连接。第一接地部631及第二接地部632分别可以是粘贴在基板6上的铜等的金属箔,也可以是金属镀层。
第一接地部631与外壳4电连接。外壳4例如由锌等金属制成。第一接地部631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基板6的轴向一方端面。第一接地部631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第二接地部632配置在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上,与轴承保持架5电连接。轴承保持架5例如由黄铜等金属制成。第二接地部632在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基板6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第二接地部632与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在轴向上相对。
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被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和轴承保持架5(例如保持架台部532)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夹持。此时,第一接地部631及第二接地部632配置在上述夹持部分。
另外,在图15中,马达100还具备第一导电部件71和第二导电部件72。
第一导电部件71例如是碳薄片,配置在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第一接地部631之间。即,在图15中,第一接地部631隔着第一导电部件71间接地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通过配置第一导电部件71,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一接地部631与外壳4(在图15中为内壁部42)之间的电连接。另外,通过第一导电部件71的介入,能够充分确保外壳4的内壁部42相对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接触压力。因此,能够将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更可靠地固定在外壳4(图15中为内壁部42)与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之间。但是,不限于图15的示例,第一接地部631也可以直接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面接触。
另外,第二导电部件72例如是碳薄片,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与第二接地部632之间。即,在图15中,第二接地部632隔着第二导电部件72间接地与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接触。通过配置第二导电部件72,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二接地部632与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之间的电连接。另外,通过第二导电部件72的介入,能够充分确保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相对于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的接触压力。因此,能够将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更可靠地固定在外壳4(图15中为内壁部42)与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之间。但是,不限于图15的示例,第二接地部632也可以直接与轴承保持架5(在图15中为保持架台部532)的朝向轴向一方D1的面接触。
另外,在图15中,基板6具有第一接地部631和第二接地部632双方。但是,不限于该示例,基板6也可以省略第一接地部631和第二接地部632中的任一个。即,基板6只要具有第一接地部631和第二接地部632中的至少任一个即可。这样,通过夹持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无需另外配置接地用的部件,就能够使基板6与外壳4及轴承保持架5中的至少任一方接地。因此,能够防止马达100的部件数量以及例如安装上述接地用部件的工序等的增加。因此,马达100的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图15中,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未被外壁部44的一部分和罩部31的一部分夹持。由此,能够使基板6的固定结构更简单。另外,在马达100中未配置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参照图11A至图14B等)。例如,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罩筒部311的径向内侧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图15的示例并不排除:在第一变形例中,基板6的径向外端部被外壁部44的一部分和罩部31的一部分夹持的结构,以及径向外端部的基板6的旋转抑制结构(参照图11A至图14B等)配置于马达100的结构。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马达100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在外壳4上配置有后述的基部突出部45。在轴承保持架5上配置有后述的保持架凹部55。基部突出部45从基部41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并嵌入保持架凹部55。这样,通过基部突出部45和保持架凹部55的嵌合,能够将基部突出部45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上。因此,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固定在外壳4上。
详细地说,外壳4具有基部突出部45来代替基部凹部411。基部突出部4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突出部”的另一例,嵌入轴承保持架5的保持架凹部55。基部突出部45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靠轴向一方D1的位置,在轴向上从外壳4朝向轴承保持架5突出。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基部突出部45从基部41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基部突出部45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外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基板6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基部突出部45的至少一部分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基部突出部45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上。例如,通过使基部突出部45嵌入保持架凹部55,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固定于外壳4。
另外,外壳4的内壁部42从基部41沿轴向延伸,并且配置在基部突出部45的径向外端部。如上所述,外壳4还具有内壁部42。内壁部42沿周向Dr延伸,包围基部突出部45。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内壁部42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这样,通过内壁部42能够加强基部41和基部突出部45之间的连接部分。
另外,外壳4的内壁突出部43从内壁部42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突出,并且配置在基部突出部45的径向外端部。内壁突出部43沿周向Dr延伸,并包围基部突出部45。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内壁突出部43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基部突出部45与基部41、内壁部42及内壁突出部43一体。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基部突出部45也可以与基部41、内壁部42及内壁突出部43中的至少任一方分体。
此外,轴承保持架5具有保持架凹部55来代替保持架突出部52。保持架凹部5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部”的另一例,在轴向上从轴承保持架5向外壳4凹陷。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保持架凹部55配置于第二保持架部53。保持架凹部55是第二保持架部53的内部空间,从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一方D1凹陷。
在图16中,保持架凹部55是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沿轴向贯通第二保持架部53。例如,保持架凹部55沿轴向贯通保持架底部521及保持架台部532。换言之,在图16中,第二保持架部53为环状。保持架凹部55与第一保持架部51的径向内侧(即内部空间)相连。这样,能够通过保持架凹部55将夹杂物从第一保持架部51的内部空间排出到外部。例如,在将轴10安装在轴承保持架5上时,根据轴承511的内径的公差,有时对轴10的径向外端部进行研磨。此时,在轴10和轴承511之间生成研磨屑。即使产生研磨屑那样的夹杂物,也能够从保持架凹部55排出到轴承保持架5的外部。因此,在马达100驱动时,能够防止夹杂物进入轴承511或从轴承保持架5内部飞散到马达100以外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夹杂物给马达100的驱动带来的影响。
但是,图16的示例并不排除保持架凹部55不贯通第二保持架部53的结构。例如,保持架凹部55也可以从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D2凹陷。另外,保持架凹部55的轴向另一方端部也可以不到达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另一方端部,也可以比第二保持架部53的轴向另一方端面靠轴向一方D1。
<2-1.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中说明的事项能够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在将基板与转子及定子一起收纳在罩部内的装置中有用。
附图标记
100…马达;500…复合机;1…转子;10…轴;11…磁铁;12…转子盖部;13…转子筒部;2…定子;21…定子铁芯;22…线圈部;31…罩部;311…罩筒部;312…突壁部;313…凹部;314…凸部;32…盖部;321…盖筒部;322…轴承;4…外壳;41…基部;411…基部凹部;42…内壁部;421…台座部;422…凸部;423…凹部;43…内壁突出部;431…凸部;432…贯穿孔;433…凹部;44…外壁部;441…凹部;442…凸部;45…基部突出部;5…轴承保持架;51…第一保持架部;511…轴承;52…保持架突出部;521…凸部;522…凹部;53…第二保持架部;531…保持架底部;532…保持架台部;533…凸部;54…台座部;55…保持架凹部;6…基板;611…内侧凹部;612、613…凹部;614…内侧凸部;621…外侧凸部;622…外侧凹部;631…第一接地部;632…第二接地部;71…第一导电部件;72…第二导电部件;CA…中心轴线。

Claims (22)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该转子具有轴和磁铁,所述轴能绕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该定子与所述磁铁在径向上相对;
外壳,该外壳配置在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方的位置;
轴承保持架,该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外壳分体,并经由轴承将所述轴支撑为能够旋转;以及
基板,该基板在径向上扩展,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与所述轴承在径向上相对的第一保持架部,
所述外壳和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一方的构成部具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在轴向上从另一方的构成部朝向所述一方的构成部凹陷,
所述另一方的构成部具有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靠轴向一方的位置,且在轴向上从所述另一方的构成部朝向所述一方的构成部突出而嵌入所述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在所述外壳上配置有所述第一突出部,
所述外壳具有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基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是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且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内侧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具有从所述基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内壁部,
所述内壁部配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上配置有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第一突出部,
所述外壳具有:
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的基部;以及
从所述基部的径向内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内壁部,
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筒状的所述内壁部的内部空间,
所述第一突出部固定于所述内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
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朝向轴向一方的面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壁部具有在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台座部,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还与所述第一台座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外壳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部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并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部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且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所述第二接地部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配置于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且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朝向轴向一方的面在轴向上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从所述内壁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径向外侧面在径向上相对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内壁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及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至少一个设为第一规定部件,将所述第一规定部件和所述基板中的一方设为一个部件,将所述第一规定部件和所述基板中的另一方设为另一个部件时,
所述一个部件具有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凹陷,并收纳所述第一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轴向一方端部的第二保持架部,
所述第二保持架部具有保持架台部,
所述保持架台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保持架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保持架台部的轴向一方端面在轴向上相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内端部,
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保持架台部的轴向一方端面相接,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壳的朝向轴向另一方的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保持架还具有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径向外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台座部,
所述第二台座部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相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筒状的罩部,该罩部从所述外壳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延伸,并收纳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还具有在所述外壳的径向外端部向轴向另一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外壁部,
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外端部,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壁部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
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罩部的一部分在轴向上相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径向外端部,
所述基板的轴向一方端面与所述外壁部的一部分相接,
所述基板的轴向另一方端面与所述罩部的一部分相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罩部及所述外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为第二规定部件,将所述第二规定部件和所述基板中的一方设为一个部件,将所述第二规定部件和所述基板中的另一方设为另一个部件时,
所述一个部件具有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凸部,
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另一个部件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相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个部件具有第三凹部,该第三凹部向从所述一个部件朝向所述另一个部件的方向凹陷,并收纳所述第二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呈包围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2220672168.7U 2021-03-26 2022-03-25 马达、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0060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3352 2021-03-26
JP2021053352 2021-03-26
JP2021-175188 2021-10-27
JP2021175188 2021-10-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06070U true CN218006070U (zh) 2022-12-09

Family

ID=83464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72168.7U Active CN218006070U (zh) 2021-03-26 2022-03-25 马达、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1620A (zh)
CN (1) CN21800607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1620A (ja) 2022-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0884B2 (en) Brushless motor
JP6528501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
JP2007228706A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2017070111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CN112152365B (zh) 马达
CN109716628B (zh) 马达
JP5896333B2 (ja) モータ
WO2018150743A1 (ja) モータ
CN218006070U (zh) 马达、电子设备
JP7120251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CN114830504A (zh) 旋转电动机
JP2020092469A (ja) 回転電機及び送風機
US20040108787A1 (en) Commutator having short-circuiting parts, motor having such a commu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commutator
JP2017005934A (ja) 直流モータ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JP2017070107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WO2018146971A1 (ja) モータ及びファン
CN111799957B (zh) 有刷电机
CN219068017U (zh) 旋转电机以及泵
JP2020072500A (ja) 回転電機
CN209844806U (zh) 振动马达
CN217115815U (zh) 马达及轴流风扇
JP2019126123A (ja) モータ
CN216564730U (zh) 电动机、送风装置及抽油烟机
JP2018174677A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