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15815U - 马达及轴流风扇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轴流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15815U
CN217115815U CN202220102996.7U CN202220102996U CN217115815U CN 217115815 U CN217115815 U CN 217115815U CN 202220102996 U CN202220102996 U CN 202220102996U CN 217115815 U CN217115815 U CN 217115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circumferential
housing
motor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029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崎雄太
道下淳
井川拓也
箱崎将吾
米田宗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15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15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及轴流风扇。马达具备转子、定子、引线和壳体,壳体具有位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壳体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朝向一侧凹陷且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贯通的凹部,第二壳体具有朝向一侧突出且配置于凹部的凸部,凸部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前端部,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根部,凹部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底部,前端部及底部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引线配置于前端部与底部之间,前端部的周向宽度小于根部的周向宽度。

Description

马达及轴流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和轴流风扇。
背景技术
传统的马达具有基座和罩。
基座收纳定子。基座具有包围定子的收纳空间的环状壁。引线与定子电连接。引线从定子的收纳空间引出到外部(例如,参照中国实用新型第205047539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基座和罩沿轴向相互接合。并且,引线被保持在基座与罩的轴向之间的间隙中。
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如果不能适当地进行基座与罩的接合,则由基座和罩保持的引线有可能在轴向上容易错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抑制与定子电连接的引线在轴向上的位置偏移。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马达具备:能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使转子旋转的定子;与定子电连接的引线;以及从径向外侧覆盖转子和定子的壳体。壳体具有位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壳体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朝向一侧凹陷且从第一壳体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贯通的凹部。第二壳体具有朝向一侧突出且配置于凹部的凸部。凸部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前端部,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根部。凹部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底部。前端部和底部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引线配置在前端部与底部之间。前端部的周向宽度小于根部的周向宽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根部的轴向之间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周向宽度为所述根部的周向宽度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根部朝向所述前端部沿周向倾斜的凸侧倾斜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前端部的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根部的另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另一侧区域朝向所述一侧区域沿周向倾斜的凹侧倾斜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前端部的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根部的另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另一侧区域朝向所述一侧区域沿周向倾斜的凹侧倾斜部,所述凹侧倾斜部与所述凸侧倾斜部相对,并沿着所述凸侧倾斜部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与所述前端部隔开间隔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与所述前端部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面具有配线槽,所述配线槽朝向径向内侧凹陷,且从所述第一壳体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所述壳体在所述配线槽中具有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底部之间以及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引线配置在所述配线槽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凸部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具有与所述凸部相对的至少一个面,所述限制部配置在所述凸部的径向外侧及所述凸部的径向内侧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凹侧限制部,所述凹侧限制部在径向上与所述凸部的一部分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所述凹侧限制部相对的凸侧限制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凸侧限制部向与所述凹侧限制部相同的方向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一限制用凹部,所述第一限制用凹部沿周向凹陷且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向所述一侧延伸,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周向突出且配置于所述第一限制用凹部的第一限制用凸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凸部,所述第二限制用凸部沿周向突出且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向所述一侧延伸,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凹部,该第二限制用凹部沿周向凹陷且配置有所述第二限制用凸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轴流风扇包括上述马达和安装在转子上的动叶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马达和轴流风扇,能够抑制与定子电连接的引线的轴向错位。
有以下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及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从径向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从径向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线的保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凹部的贯通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凹部的贯通方向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引线保持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凹部和凸部的示意图。
图11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凹部及凸部的示意图。
图12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三变形例的凹部及凸部的示意图。
图13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四变形例的凹部及凸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A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但是,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马达100的使用时的朝向及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轴向的一个方向称为“下方”,将轴向的另一个方向称为“上方”。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中,将下方侧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将上方侧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端面中,将下端部中朝向下方的端面称为“下端面”,将上端部中朝向上方的端面称为“上端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另外,在径向上,将接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面称为“径向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称为“径向外侧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各个构成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周向的内侧面称为“周向内侧面”,将朝向周向的外侧面称为“周向外侧面”。
<1.轴流风扇>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300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300及马达100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300在轴向上产生气流。轴流风扇300具备马达100和动叶片200。马达100是外转子型。动叶片200安装在马达100上。具体而言,动叶片200安装在后述的转子1上。马达100使动叶片200旋转。通过动叶片200的旋转,产生轴向的气流。
<2.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具备转子1、定子2、引线3和壳体4。马达100还包括轴10。
轴10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A配置。轴10可绕中心轴线CA旋转。轴10由轴保持件410支撑。轴保持件410沿着中心轴线CA在轴向上呈筒状延伸。在轴保持件410的径向内侧面安装有可旋转地支撑轴10的轴承(未图示)。
转子1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A为中心旋转。转子1具有有盖筒状的磁轭11。磁轭11的盖部111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圆盘状。盖部111在径向的中央具有开口。轴10的上端部固定在盖部111的开口的径向内侧面上。磁轭11的筒部112从盖部111的径向外缘向下方延伸。在筒部112的径向内侧面固定有磁体(未图示)。
定子2使转子1旋转。定子2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内侧。定子2的径向外侧面与转子1的径向内侧面相对。具体而言,定子2的径向外侧面与固定于磁轭11的径向内侧面的磁体相对。定子2的径向内侧面固定于轴保持件410的径向外侧面。
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体22、线圈(未图示)和基板23。定子铁芯21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的磁性体,是在轴向上层叠有多个板状的电磁钢板的层叠体。定子铁芯21的径向外侧面与磁体在径向上相对。定子铁芯21的径向内侧面固定于轴保持件410的径向外侧面。
绝缘体22覆盖定子铁芯21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体22是使用树脂等的绝缘部件。线圈通过隔着绝缘体22将导线卷绕在定子铁芯21上而形成。基板23与线圈电连接。在基板23上装设各种电子部件。
引线3与定子2电连接。具体地说,引线3与基板23电连接。另外,在基板23上连接有多根引线3。引线3被引出到马达100的外部。
壳体4从径向外侧覆盖转子1和定子2。另外,壳体4从径向外侧覆盖安装在转子1上的动叶片200。
<3.壳体>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的立体图。
壳体4具有沿轴向呈筒状延伸的壳体筒部40。壳体筒部40位于转子1、定子2及动叶片200的径向外侧。转子1、定子2及动叶片200由壳体筒部40从径向外侧覆盖。
壳体筒部40具有沿径向贯通的配线孔4A。配线孔4A由后述的前端部61与底部51的轴向间的间隙构成。引线3的一部分配置在配线孔4A中。引线3经由配线孔4A从壳体4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突出。即,引线3通过配线孔4A被引出到马达100的外部。
壳体4具有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第一壳体5位于轴向的一侧。第二壳体6位于轴向的另一侧。即,第一壳体5位于下方侧。第二壳体6位于上方侧。
第一壳体5具有第一筒部500。第一筒部500沿着中心轴线CA在轴向上呈筒状延伸。第一筒部500构成壳体筒部40的下方侧的部分。即,第一筒部500构成壳体筒部40中的轴向的一侧的部分。
第二壳体6具有第二筒部600。第二筒部600沿着中心轴线CA在轴向上呈筒状延伸。第二筒部600构成壳体筒部40的上方侧的部分。即,第二筒部600构成壳体筒部40中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部分。
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彼此接合。具体而言,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和第二筒部600的下端面相互接合。换言之,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和第二筒部600的下端面在轴向上彼此相对,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
<3-1-1.引线的保持结构>
图4是从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5的侧视图。图5是从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6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引线3的保持结构的示意图。在图6中,为了方便,用剖面示出引线3。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凹部50的贯通方向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凹部50的贯通方向的示意图。在图7及图8中,对示出径向的箭头标注符号D。
第一壳体5具有朝向一侧凹陷且从第一壳体5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贯通的凹部50。第二壳体6具有朝向一侧突出且配置于凹部50的凸部60。具体地说,凹部50设置于第一筒部500,从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向下方凹陷。即,凹部50在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具有开口。另外,凹部50从第一筒部500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贯通。凸部60设置于第二筒部600,从第二筒部600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
另外,如图7所示,凹部50沿径向D贯通。“径向”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径向,还包括大致径向。另外,如图8所示,凹部50的贯通方向也可以是相对于径向D倾斜的方向。
凸部60具有前端部61和根部62。前端部61是凸部60的下端部。根部62是凸部60的上端部。即,凸部60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前端部61,在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根部62。另外,凸部60在前端部61和根部62的轴向之间具有中间部63。中间部63是前端部61和根部62的轴向之间的部分。中间部63与前端部61及根部62为单一部件。
凹部50具有底部51。底部51是凹部50的下方侧的端部。即,凹部50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底部51。底部51与前端部61在轴向上相对。
在凹部50中插入凸部60的全部。在此,从凹部50的开口上端到底部51的轴向长度大于从凸部60的根部62到前端部61的轴向长度。因此,前端部61和底部51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即,在前端部61与底部51的轴向之间存在间隙。作为引线3的引出孔的配线孔4A由前端部61和底部51的轴向间的间隙构成。引线3配置在前端部61和底部51之间。由此,在引线3沿轴向移动时,引线3与前端部61接触,因此抑制了引线3的轴向移动。凸部6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凹部50即可。通过凸部6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凹部50,可抑制引线3的轴向移动。
在此,在前端部61和底部51的轴向之间,引线3与底部51接触。换言之,引线3载置于底部51。另一方面,引线3与前端部61隔开间隔配置。即,前端部61不与引线3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因前端部61与引线3接触而引起的引线3的破损。
<3-1-2.引线的保持结构的变形例>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引线3的保持结构的示意图。在图9中,为了方便,用剖面示出引线3。
在引线3的保持结构的变形例(参照图9)中,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凸部60的轴向的突出量更大。因此,在引线3的保持结构的变形例(参照图9)中,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前端部61与底部51的轴向的间隔小。在变形例中,引线3与前端部61接触。换言之,凸部60按压引线3,引线3的外形发生变形。在变形例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引线3的轴向移动。另外,由于凸部60与凹部50的轴向的间隔变小,因此壳体4的径向内侧的密封性提高。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风从壳体4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泄漏。但是,因凸部60对引线3的按压而产生的引线3的变形是引线3不断线程度的变形。
<3-2.凹部和凸部的形状>
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以搭扣配合的方式彼此连接。通过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相互接合,第一壳体5的上端面和第二壳体6的下端面成为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的状态。另外,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也可以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相互接合。
在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的接合作业中,例如首先将连接有引线3的定子2配置在第一壳体5上,然后将第二壳体6接合在第一壳体5上。或者,在将定子2配置于第一壳体5之后,将引线3与定子2连接,之后,将第二壳体6与第一壳体5接合。在此,在壳体4由单一部件构成的结构中,配线用的通孔形成于壳体4,需要进行使引线3通过配线用的通孔的作业。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构成壳体4,不需要使引线3通过配线用的通孔的作业,因此引线3相对于定子2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在此,第二壳体6相对于第一壳体5的接合作业伴随着凸部60向凹部50的插入作业。如果凸部60没有相对于凹部50适当地插入,则有可能前端部61没有配置在凹部50的规定位置。规定位置是能够良好地抑制引线3的轴向移动的位置。即,如果凸部60没有适当地插入凹部50,则存在引线3容易在轴向上错位的可能性。
因此,凸部60具有从根部62朝向前端部61逐渐变细的形状。即,前端部61的周向的宽度小于根部62的周向的宽度。由此,在将凸部60插入凹部50时,能够抑制前端部61勾挂于凹部50的边缘。换言之,能够在凹部50的规定位置配置前端部6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与定子2电连接的引线3的轴向位置偏移。
另外,在将凸部60插入凹部50时,能够抑制前端部61勾挂在凹部50的边缘,因此凸部60相对于凹部50的插入作业变得容易。由此,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的接合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中间部63的周向宽度为根部62的周向宽度以下。由此,在将凸部60插入凹部50时,能够抑制中间部63勾挂于凹部50的边缘。其结果是,凸部60相对于凹部50的插入作业变得更容易。
凸部60在周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具有周向外侧面。另外,周向外侧面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朝向周向的面,还包括大致朝向周向的面。
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根部62朝向前端部61沿周向倾斜的凸侧倾斜部6A。例如,凸侧倾斜部6A是从根部62朝向前端部61呈直线状倾斜的部分,设置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一方。在该结构中,在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上不设置阶梯状的台阶,就能够使前端部61的周向宽度小于根部62的周向宽度。在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具有阶梯状的台阶的结构中,存在凸部60卡在凹部50的边缘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没有阶梯状的台阶的结构中,能够将凸部60顺畅地插入凹部50。由此,凸部60相对于凹部50的插入作业变得更容易。
另外,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另一方从根部62朝向前端部61相对于周向垂直。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另一方设置凸侧倾斜部6A。另外,也可以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的双方设置凸侧倾斜部6A。
凹部50的周向的开口宽度与凸部60的周向的宽度一致。具体而言,凹部50中配置有前端部61的一侧区域501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凹部50中配置有根部62的另一侧区域502的周向的宽度小。一侧区域501是底部51侧的区域,是下方侧的区域。另一侧区域502是凹部50的开口上端侧的区域,是比一侧区域501靠上方侧的区域。通过使一侧区域501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另一侧区域502的周向的宽度小,凸部60与凹部50的周向间的间隙变小。或者,能够消除凸部60与凹部50的周向之间的间隙。即,能够使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与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接触。因此,进一步提高壳体4的径向内侧的密封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风从壳体4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泄漏。
凹部50在周向的一侧及另一侧分别具有周向内侧面。另外,周向内侧面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朝向周向的面,还包括大致朝向周向的面。
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的至少一方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从另一侧区域502朝向一侧区域501沿周向倾斜的凹侧倾斜部5A。凹侧倾斜部5A是从另一侧区域502朝向一侧区域501以直线状倾斜的部分,设置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该结构中,不在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设置阶梯状的台阶,就能够使凹部50的一侧区域501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另一侧区域502的周向的宽度小。在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具有阶梯状的台阶的结构中,凸部60容易勾挂在凹部50的边缘。另一方面,在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没有阶梯状的台阶的结构中,能够将凸部60顺畅地插入凹部50。由此,凸部60相对于凹部50的插入作业变得更容易。
另外,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另一方从另一侧区域502朝向一侧区域501相对于周向垂直。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另一方设置凹侧倾斜部5A。另外,也可以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的双方设置凹侧倾斜部5A。
在此,凹侧倾斜部5A与凸侧倾斜部6A相对。另外,凹侧倾斜部5A沿着凸侧倾斜部6A倾斜。即,凹部50中具有凹侧倾斜部5A的周向内侧面与凸部60中具有凸侧倾斜部6A的周向外侧面相对。另外,凹部50中具有凹侧倾斜部5A的周向内侧面沿着凸部60中具有凸侧倾斜部6A的周向外侧面倾斜。
另外,凹侧倾斜部5A的倾斜角度和凸侧倾斜部6A的倾斜角度不仅是严格意义上相同的情况,也可以大致相同。另外,在凹侧倾斜部5A与凸侧倾斜部6A之间设有间隔的情况下,凹侧倾斜部5A与凸侧倾斜部6A的间隔可以在整个区域内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另外,凹侧倾斜部5A和凸侧倾斜部6A既可以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凹侧倾斜部5A和凸侧倾斜部6A至少一部分相互接触。
通过使凹侧倾斜部5A沿着凸侧倾斜部6A倾斜,能够使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与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在大致整个区域内接触。由此,壳体4的径向内侧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风从壳体4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泄漏。另外,通过使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与凸部60的周向外侧面在大致整个区域内接触,能够抑制第二壳体6相对于第一壳体5在周向上移动。即,能够抑制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在周向上的位置偏移。
<3-3.配线槽>
壳体4的径向外侧面具有配线槽41。配线槽41朝向径向内侧凹陷,并且从第一壳体5延伸到第二壳体6。这里,壳体4在配线槽41中具有凹部50和凸部60。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配线槽41的槽底从凸部60的前端部61延伸至第二筒部600的上端部。在凹部50中配置凸部60的区域内,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分别构成配线槽41的内壁。
另外,引线3配置在壳体4的径向内侧、前端部61与底部51之间以及壳体4的径向外侧。并且,配置于壳体4的径向外侧的引线3配置于配线槽41。由此,能够抑制引线3向径向外侧大幅地突出,因此能够实现轴流风扇300的小型化。另外,不需要在安装马达100的装置中另外确保引线3的配线空间。
<3-4-1.第一变形例>
图10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凹部50及凸部60时的示意图。在图10中,用阴影线示出凸部60。另外,在图10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在各部件之间设置间隙。实际上,凹部50和凸部60至少部分地彼此接触。另外,在图10中,附图上方为径向内侧,附图下方为径向外侧。另外,附图的左右方向为周向。
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壳体5具有限制部7。在图10中,用点图案示出限制部7。限制部7从凹部50的周向内侧面向周向突出。因此,限制部7与凸部60在径向上重叠。即,第一壳体5在与凸部60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限制部7。限制部7具有与凸部60相对的至少一个面。例如,限制部7配置在凸部60的径向外侧。
在第一变形例中,凸部60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部7抑制。具体而言,在凸部60向径向外侧移动时,凸部60的径向外侧面与限制部7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凸部60向径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抑制凸部60向径向外侧突出。
另外,限制部7配置在凸部60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至少一方。即,也可以在凸部60的径向内侧配置限制部7。在限制部7配置于凸部60的径向内侧的结构中,能够通过限制部7抑制凸部60向径向内侧的移动。通过抑制凸部60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能够抑制在壳体4的径向内侧的动叶片200与凸部60的接触。因此,优选在凸部60的径向内侧配置限制部7。另外,也可以在凸部60的径向外侧及径向内侧双方配置限制部7。在凸部60的径向外侧及径向内侧双方配置有限制部7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凸部60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及向径向内侧的移动。
另外,可以是限制部7和第一壳体5由单一部件构成,也可以是限制部7和第一壳体5为不同的部件。
<3-4-2.第二变形例>
图11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凹部50及凸部60时的示意图。在图11中,用阴影线示出凸部60。另外,在图11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在各部件之间设置间隙。实际上,凹部50和凸部60至少部分地彼此接触。另外,在图11中,附图上方为径向内侧,附图下方为径向外侧。另外,附图的左右方向为周向。
在第二变形例中,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凹侧限制部511。凹侧限制部511与凸部60的一部分在径向上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凸部60的径向移动。
例如,凹侧限制部511设置于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从轴向观察时,一对凹侧限制部511向相同方向倾斜。在此,“相同方向”不仅包括严格相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相同的方向。一对凹侧限制部511分别与凸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接触。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凸部60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及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双方。
在此,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凹侧限制部511相对的凸侧限制部611。凸侧限制部611从轴向观察时向与凹侧限制部511相同的方向倾斜。并且,凸侧限制部611在轴向上至少部分地与凹侧限制部511接触。另外,“相同方向”不仅包括严格相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相同的方向。
在凸部60具有凸侧限制部611的结构中,能够使凸部60的具有凸侧限制部611的周向外侧面与凹部50的具有凹侧限制部511的周向内侧面在大致整个区域内相对并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凸部60的径向移动。
另外,也可以在凹部50上设置凹侧限制部511,而在凸部60上不设置凸侧限制部611。另外,也可以仅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一方设置凹侧限制部511。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一方设置与凹侧限制部511相对并接触的凸侧限制部611。
另外,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设有凹侧限制部511的结构中,虽未图示,但从轴向观察,也可以使一方的凹侧限制部511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向与另一侧的凹侧限制部511接近的方向倾斜,使另一方的凹侧限制部511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向与一侧的凹侧限制部511接近的方向倾斜。即,从轴向观察时,凹部50也可以具有梯形的开口。
而且,在凹部50具有梯形的开口的结构中,从轴向观察,也可以使一方的凸侧限制部611向与一方的凹侧限制部511相同的方向倾斜,使另一方的凸侧限制部611向与另一方的凹侧限制部511相同的方向倾斜。即,从轴向观察,凸部60也可以是梯形。在该结构中,从轴向观察,凸部60作为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逐渐变细的楔发挥功能。换言之,从轴向观察,能够使凸部60与凹部50楔状地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凸部60向径向内侧的移动。
<3-4-3.第三变形例>
图12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三变形例的凹部50及凸部60时的示意图。在图12中,用阴影线示出凸部60。另外,在图12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在各部件之间设置间隔。实际上,凹部50和凸部60至少部分地彼此接触。另外,在图12中,附图上方为径向内侧,附图下方为径向外侧。另外,附图的左右方向为周向。
在第三变形例中,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第一限制用凹部512沿周向凹陷。另外,第一限制用凹部512在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具有开口,从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朝向下方延伸。即,第一限制用凹部512沿周向凹陷,且从第一壳体5的另一侧的端面朝向一侧延伸。
例如,凹部50在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一方具有第一限制用凹部512(未图示)。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设置第一限制用凹部512。
另外,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周向上延伸且配置于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的第一限制用凸部612。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设有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的结构中,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双方设有第一限制用凸部612。通过将第一限制用凸部612配置于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第一限制用凸部612成为被第一限制用凹部512沿径向夹着的状态。即,第一限制用凸部612的朝向径向的面与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的朝向径向的面相对。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凸部60的径向移动。第一限制用凸部612的朝向径向的面和第一限制用凹部512的朝向径向的面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3-4-4.第四变形例>
图13是从轴向上方观察第四变形例的凹部50及凸部60时的示意图。在图13中,用阴影线示出凸部60。另外,在图13中,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在各部件之间设置间隔。实际上,凹部50和凸部60至少部分地彼此接触。另外,在图13中,附图上方为径向内侧,附图下方为径向外侧。另外,附图的左右方向为周向。
在第四变形例中,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凸部513。第二限制用凸部513沿周向突出。另外,第二限制用凸部513从第一筒部500的上端面向下方延伸。即,第二限制用凸部513沿周向突出,且从第一壳体5的另一侧的端面朝向一侧延伸。
例如,凹部50在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凸部513(未图示)。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设置第二限制用凸部513。
另外,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周向凹陷且配置有第二限制用凸部513的第二限制用凹部613。在凹部50的一对周向内侧面双方设有第二限制用凸部513的结构中,在凸部60的一对周向外侧面双方设有第二限制用凹部613。通过将第二限制用凸部513配置于第二限制用凹部613,第二限制用凸部513成为在径向上被第二限制用凹部613夹着的状态。即,第二限制用凹部613的朝向径向的面与第二限制用凸部513的朝向径向的面相对。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凸部60的径向移动。第二限制用凹部613的朝向径向的面和第二限制用凸部513的朝向径向的面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4.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可用作例如轴流风扇用的马达等。

Claims (16)

1.一种马达,具备:
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
使所述转子旋转的定子;
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引线;以及
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位于轴向的一侧的第一壳体;以及
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凹部,该凹部朝向所述一侧凹陷且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贯通,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凸部,该凸部朝向所述一侧突出且配置于所述凹部,
所述凸部在所述一侧的端部具有前端部,且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根部,
所述凹部在所述一侧的端部具有底部,
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底部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引线配置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底部之间,
所述前端部的周向宽度小于所述根部的周向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根部的轴向之间具有中间部,
所述中间部的周向宽度为所述根部的周向宽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根部朝向所述前端部沿周向倾斜的凸侧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前端部的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根部的另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另一侧区域朝向所述一侧区域沿周向倾斜的凹侧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前端部的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比所述凹部中配置有所述根部的另一侧区域的周向的开口宽度小,
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从所述另一侧区域朝向所述一侧区域沿周向倾斜的凹侧倾斜部,
所述凹侧倾斜部与所述凸侧倾斜部相对,并沿着所述凸侧倾斜部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与所述前端部隔开间隔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与所述前端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面具有配线槽,
所述配线槽朝向径向内侧凹陷,且从所述第一壳体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
所述壳体在所述配线槽中具有所述凹部及所述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内侧、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底部之间以及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
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引线配置在所述配线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凸部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限制部,
所述限制部具有与所述凸部相对的至少一个面,
所述限制部配置于所述凸部的径向外侧和所述凸部的径向内侧中的至少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径向倾斜的凹侧限制部,
所述凹侧限制部与所述凸部的一部分在径向上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所述凹侧限制部相对的凸侧限制部,
所述凸侧限制部从轴向观察时向与所述凹侧限制部相同的方向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一限制用凹部,
所述第一限制用凹部沿周向凹陷,且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朝向所述一侧延伸,
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一限制用凸部,
所述第一限制用凸部沿周向突出,且配置于所述第一限制用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一对周向内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凸部,
所述第二限制用凸部沿周向突出,且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朝向所述一侧延伸,
所述凸部的一对周向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第二限制用凹部,
所述第二限制用凹部沿周向凹陷,且配置有所述第二限制用凸部。
16.一种轴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
安装于所述转子的动叶片。
CN202220102996.7U 2021-01-15 2022-01-14 马达及轴流风扇 Active CN2171158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5373 2021-01-15
JP2021005373A JP2022109818A (ja) 2021-01-15 2021-01-15 モータおよび軸流ファ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15815U true CN217115815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560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02996.7U Active CN217115815U (zh) 2021-01-15 2022-01-14 马达及轴流风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09818A (zh)
CN (1) CN21711581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09818A (ja) 2022-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0473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送風ファン
US20210226501A1 (en) Motor
CN217115815U (zh) 马达及轴流风扇
US11677300B2 (en) Motor and blower
CN109309425B (zh) 马达
US10873237B2 (en) Motor
US11002312B2 (en) Motor and fan motor
EP3410576B1 (en) Stator and motor
JP7081160B2 (ja) モータ
JP2023509689A (ja) モータ
CN112564371A (zh) 马达及送风装置
CN217115792U (zh) 马达及轴流风扇
US11005333B2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a stator with a radially outside rotor with the rotor having a fan mounting portion comprising a noncontact region and a contract region configured to contact a mouting surface of a fan
CN112805904A (zh) 马达
JP2019057967A (ja) ハウジング取付ユニット、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JP6969393B2 (ja) モータ
CN216564730U (zh) 电动机、送风装置及抽油烟机
US11515766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pump
US10873238B2 (en) Motor
CN216774538U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JP2023060961A (ja) モータおよび軸流ファン
JP6013989B2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WO2022085784A1 (ja) モータ
JP2018174677A (ja) モータ
CN115333300A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