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03847U -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 Google Patents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03847U
CN218003847U CN202290000061.6U CN202290000061U CN218003847U CN 218003847 U CN218003847 U CN 218003847U CN 202290000061 U CN202290000061 U CN 202290000061U CN 218003847 U CN218003847 U CN 218003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wearer
disposed
spac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900000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口睦
石川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S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ya S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267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815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S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ya Sur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03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03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在双目放大镜中,在将鼻托中向下方最远离目镜的光轴的部位定义为鼻托的下端基准位置时,镜架、鼻托以及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下端基准位置之间的光轴所延伸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具有容纳光学元件的外壳、以及配置于光学元件与外壳之间的间隔件。光学元件具有朝向物镜侧的第一面,间隔件至少配置于第一面与外壳之间,间隔件呈从外侧覆盖光学元件的壳体状。由此,提供一种抑制佩戴时的偏移,并实现了使用性的提高的双目放大镜等。

Description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放大观察对象物的双目放大镜等。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例如脑外科手术、心脏血管手术等处理微细组织的手术中,医生利用放大镜将处置部放大来进行作业。
这样的放大镜的一例记载于日本专利5016256号公报。日本专利5016256号公报的放大镜是构成为在镜架设置有左右的放大光学系统单元且通过左右眼观察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双目放大镜。
通过使用这种放大镜,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在保持向前方观察的姿势的状态下确保手边的视野,因此作业性非常好。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双目放大镜中,放大光学系统单元较重,并且向前方突出,因此,在医生将镜架佩戴于头部时,产生双目放大镜整体以鼻子与鼻托的接触部为中心向下方偏移那样的旋转力矩,在使用便利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抑制佩戴时的偏移、谋求提高使用性的双目放大镜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双目放大镜具备: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以及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在将所述鼻托中向下方最远离所述目镜的光轴的部位定义为该鼻托的下端基准位置时,所述镜架、所述鼻托以及所述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下端基准位置之间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光学元件的体积可以为300(mm3)以上且3700(mm3)以下。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厚部分的尺寸可以为7.0(mm)以上且16.5(mm)以下。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在与所述光轴正交并且沿着所述佩戴者的上下方向的所述光学元件的高度方向上,从所述光轴到所述光学元件的最上部为止的距离可以为8.0(mm)以上且18.5(mm)以下。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可以具有容纳所述光学元件的外壳、以及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且由密度比所述光学元件的密度小的材料构成的间隔件。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光学元件可以具有朝向所述物镜侧的第一面,所述间隔件可以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外壳之间。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间隔件可以呈从外侧覆盖所述光学元件的壳体状。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所述间隔件可以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外壳装卸。
在上述双目放大镜中,可以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形成有从该内表面突出并且构成抵接面的支承突起,在所述间隔件和所述光学元件容纳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所述间隔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面接触而被支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的双目放大镜具备: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外壳,其以在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并容纳所述光学元件;以及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双目放大镜组具备多个上述的双目放大镜,各个所述双目放大镜之间,所述间隔件和所述光学元件的体积互不相同,各个所述双目放大镜之间,所述外壳彼此相同。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的双目放大镜等,能够抑制佩戴时的偏移,并实现使用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双目放大镜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上述双目放大镜的剖视图,并示出图1的A-A截面。
图3是上述双目放大镜中的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剖视图,并示出图1的B-B截面。
图4是将上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解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从内侧观察上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上部壳体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镜架
2:鼻托
3:放大光学系统单元
20:接触部
30:目镜
31:物镜
32:光学元件
33:外壳
34:间隔件
53:支承突起
53a:抵接面
100:双目放大镜
X1:光轴
X2: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目放大镜100具备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的镜架1、支承于镜架1的鼻托2以及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
以下,以佩戴者的面部为基准,仅将从面部向前方远离的方向设为前方,将与前方相反的方向设为后方,仅将佩戴者的左右设为左右,仅将佩戴者的上下设为上下。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双目放大镜100佩戴于佩戴者的状态为基准来对方向进行说明。
(镜架)
镜架1具有:在佩戴时位于佩戴者的额头的前方并且向左右延伸的前部10、从该前部10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延伸并且夹到佩戴者的侧头部的一对侧部11、以及从前部10的左右的中心向下方延伸并且呈倒T字状的连接部12。
(鼻托)
鼻托2配置于连接部12的后方,即比连接部12更靠近佩戴者的面部的一侧,并被镜架1的前部10支承。鼻托2具有朝向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20。接触部20是在佩戴者的头部佩戴有镜架1时与佩戴者的鼻子对置并接触的部分。鼻托2具有防止佩戴时的镜架偏移的功能。
(放大光学系统单元)
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配置于镜架1的连接部12的前方并被连接部12支承。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是在与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各配置有一个,并且能够在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的装置。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的下端配置于比鼻托2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3所示,各个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具有:配置于佩戴者一侧且透镜面与佩戴者的眼睛相对的目镜30、配置于比目镜30靠前方的位置且透镜面与视觉辨认对象相对的物镜31、配置于目镜30与物镜31之间的光学元件32、容纳光学元件32并且支承目镜30和物镜31的外壳33、以及设置于外壳33内的间隔件34。
目镜30以光轴X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目镜30具有正光焦度。目镜30容纳于目镜镜筒38。以下,将光轴X1的延伸的方向设为第一光轴方向。
物镜31以使光轴X2相对于上下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倾斜的方式,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配置。物镜31具有正光焦度。物镜31隔着后述的光学元件32配置于目镜30的相反侧,且透镜面与视觉辨认对象相对。即,物镜31中的视觉辨认对象侧的透镜面朝向前方且下方。物镜31容纳于物镜镜筒39。
光学元件32是使光路偏转并且使像正立的棱镜,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达赫棱镜(Dach prism)。光学元件32具有:与目镜30的透镜面对置的目镜侧面40、与物镜31的透镜面对置的物镜侧面(第一面)41、以及配置于目镜侧面40与物镜侧面41之间的达赫面42。目镜侧面40沿着与目镜30的光轴X1正交的面扩展,物镜侧面41沿着与物镜31的光轴X2正交的面扩展。
此外,光学元件32的体积为300(mm3)以上且3700(mm3)以下。进一步地,光学元件32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W(最厚部分的尺寸)为7.0(mm)以上且16.5(mm)以下。进一步地,在与目镜30的光轴X1正交并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光学元件32的高度方向上,从光轴X1到光学元件32的最上部为止的距离L1为8.0(mm)以上且18.5(mm)以下。
如图4所示,外壳33具有沿上下分为两部分的结构。即,外壳33具有上部壳体50和下部壳体51。上部壳体50的内表面的形状与光学元件32以及后述的间隔件34的上部外表面的形状对应。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部壳体50的内表面形成有从该内表面突出的支承突起53。支承突起53具有能够与后述的间隔件34的外表面接触的抵接面53a。支承突起53在上部壳体50的内表面配置于前后左右的端部这四处。
在此,在上部壳体50的内表面的前后左右的端部这四处分别在前后以隔开间隔的方式成对(各两个)地设置有支承突起53。通过在上述四处分别在前后以隔开间隔的方式成对地设置支承突起53,从而将各支承突起53的尺寸抑制得小,并抑制例如在将外壳33进行树脂成型的情况下产生外观不良(Sink mark:缩痕)。
返回到图4,外壳33的下部壳体51的内表面的形状与光学元件32和后述的间隔件34的下部外表面的形状对应。在下部壳体51形成有朝向斜下前方的第一开口51a以及朝向后方的第二开口51b(参照图3)。物镜镜筒39与第一开口51a螺合,目镜镜筒38与第二开口51b螺合。上部壳体50和下部壳体5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嵌合固定,并且在内侧支承后述的间隔件34。
间隔件34具有沿上下分为两部分的结构,并且呈容纳光学元件32的壳体状。具体而言,间隔件34具有配置于上部壳体50与光学元件32之间的上部间隔片60、以及配置于下部壳体51与光学元件32之间的下部间隔片61。上部间隔片60和下部间隔片61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嵌合固定,并且能够限制光学元件32的相对移动并将光学元件32收纳到内侧。间隔件34能够相对于光学元件32和外壳33装卸。通过设置间隔件34,从而使光学元件32相对于外壳33以非接触状态配置。换言之,在光学元件32与外壳33之间形成有间隙,并在该间隙配置有间隔件34。间隔件34的外形呈与光学元件32的外形相对应的形状,间隔件34以放大光学元件32的外形尺寸的方式设置。此外,间隔件34由密度比光学元件32的密度低的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如果设置上述间隙,则双目放大镜100变得轻量。进一步地,来自外侧的冲击难以传递到光学元件32,能够防止光学元件32偏移或破损。此外,通过设置上述间隙,能够防止部件与光学元件32的面中的、反射光的面接触,并能够防止光从该反射光的面泄漏。因此,通过设置上述间隙,能够减少在光学元件32中涂墨的部位。
在与光学元件32的光轴X1垂直的方向上,光学元件32与外壳33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间隙)为0.5(mm)以上且12.0(mm)以下。该距离(间隙)优选为1.0(mm)以上,更优选为1.3(mm)以上。此外,该距离(间隙)优选为11.0(mm)以下。
上部间隔片60的内表面的形状与光学元件32的上部外表面(包含达赫面42的面)的形状对应。即,上部间隔片60具有与达赫面42对置的达赫面对置面70。进一步地,上部间隔片60的外表面的形状与上部壳体50的内表面的形状对应。
下部间隔片61的内表面的形状与光学元件32的下部外表面的形状对应。即,下部间隔片61具有与目镜侧面40对置的后方对置面71、以及与物镜侧面41对置的前方对置面72。此外,下部间隔片61的外表面的形状与下部壳体51的内表面的形状对应。在下部间隔片61的后方对置面71形成有后方开口71a,在下部间隔片61的前方对置面72形成有前方开口72a。后方开口71a是使光学元件32的目镜侧面40朝向目镜30的透镜面露出的开口,并以与外壳33的第二开口51b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形成。前方开口72a是使光学元件32的物镜侧面41朝向物镜31露出的开口,并以与外壳33的第一开口51a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上部间隔片60的外表面与上部壳体50的支承突起53的抵接面53a接触而被支承,并将容纳于间隔件34的光学元件32容纳于外壳33内时,间隔件34相对于外壳33的相对移动被限制,并且在上部间隔片60的外表面与外壳3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光路)
来自视觉辨认对象的光经由物镜31入射到光学元件32并透过物镜侧面41,在目镜侧面40被反射之后,在达赫面42被反射。基于达赫面42的反射光在物镜侧面41被反射并透过目镜侧面40,经由目镜30到达佩戴者的眼睛。其结果为,佩戴者能够在朝向正面的状态下将手边(下方)的对象物放大而进行视觉辨认。
(重心位置)
在此,返回到图2,在目镜30的光轴X1所延伸的第一光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将鼻托2的下端设为下端基准位置P。即,下端基准位置P成为在鼻托2中向与第一光轴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下方最远离光轴X1的部位。此时,镜架1、鼻托2以及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3的整体的重心位置G与下端基准位置P之间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距离L2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该距离L2更优选为大于0(mm)且为14.2(mm)以下的值。换言之,以下端基准位置P与重心位置G之间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更优选为14.2(mm)以下的值)的方式,确定光学元件32和间隔件的体积以及重量。在此,在与目镜30的光轴X1正交并且沿着上下方向的双目放大镜100的高度方向上,从下端基准位置P到重心位置G为止的距离L3成为10.0(mm)以上且13.0(mm)以下的值。
(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双目放大镜100,下端基准位置P与重心位置G的第一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因此,能够将在以鼻子与鼻托2的接触部20为中心使整个双目放大镜100向下方偏移的方向上产生的旋转力矩抑制得小。因此,能够抑制佩戴者佩戴双目放大镜100进行作业时的双目放大镜100的偏移,并能够提高使用性。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元件32的体积为300(mm3)以上且3700(mm3)以下,光学元件32的宽度尺寸W为7.0(mm)以上且16.5(mm)以下。进一步地,从光轴X1到光学元件32的最上部为止的距离L1为8.0(mm)以上且18.5(mm)以下。因此,能够将光学元件32小型化而抑制其重量并且使重心位置G接近佩戴者一侧,能够将上述旋转力矩抑制得小。
在此,在假设不设置间隔件34的情况下,为了将光学元件固定于同一外壳33,不得不使光学元件的体积比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32的体积大,并使光学元件接近外壳33的内表面。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4由密度比光学元件32的密度小的材料构成,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32相比,在假设不设置间隔件34的情况下的光学元件的重量变大且体积变大,重心位置G向远离佩戴者的一侧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间隔件34,能够抑制将间隔件34与光学元件32合在一起而得到的重量,并且使重心位置G接近佩戴者,将上述旋转力矩抑制得小。
此外,间隔件34呈壳体状,间隔件34的外形呈与光学元件32的外形对应的形状。因此,即使变更光学元件32的大小(体积),也能够通过仅变更间隔件34的外形尺寸而将各种尺寸的光学元件32容纳并固定于同一外壳。因此,能够实现外壳33的共用化,并实现成本降低。
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准备使多个双目放大镜100各自的间隔件34和光学元件32的体积彼此不同,并且使这些双目放大镜100各自的外壳33彼此相同而使其共用化的双目放大镜组。
进一步地,由于在外壳33的内表面设置支承突起53来支承间隔件34,因此不使用粘接材料等就能够抑制间隔件34在外壳33内的相对移动。此外,间隔件34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光学元件32和外壳33装卸,因此,光学元件32的更换是容易的。
在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间隔件34也可以不呈壳体状,只要呈至少配置于光学元件32的物镜侧面41与外壳33之间那样的形状即可。即,间隔件34例如也可以呈板状。在该情况下,至少能够使光学元件32相对于外壳33靠近佩戴者一侧,并能够将上述旋转力矩抑制得小。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目放大镜等,能够抑制佩戴时的偏移,并实现使用性的提高。

Claims (9)

1.一种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
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
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
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
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
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以及
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
在将所述鼻托中向下方最远离所述目镜的光轴的部位定义为该鼻托的下端基准位置时,
所述镜架、所述鼻托以及所述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下端基准位置之间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
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具有:
外壳,其容纳所述光学元件;以及
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光学元件具有朝向所述物镜侧的第一面,
所述间隔件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间隔件呈从外侧覆盖所述光学元件的壳体状。
2.一种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
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
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
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
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
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以及
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
在将所述鼻托中向下方最远离所述目镜的光轴的部位定义为该鼻托的下端基准位置时,
所述镜架、所述鼻托以及所述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下端基准位置之间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成为大于0mm且小于14.4mm的值,
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具有:
外壳,其容纳所述光学元件;以及
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光学元件具有朝向所述物镜侧的第一面,
所述间隔件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间隔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外壳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的体积为300mm3以上且3700mm3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最厚部分的尺寸为7.0mm以上且16.5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光轴正交并且沿着所述佩戴者的上下方向的所述光学元件的高度方向上,从所述光轴到所述光学元件的最上部为止的距离为8.0mm以上且18.5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形成有从该内表面突出并且构成抵接面的支承突起,
在所述间隔件和所述光学元件容纳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所述间隔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面接触而被支承。
7.一种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
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
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
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
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
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
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
外壳,其以在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并容纳所述光学元件;以及
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间隔件呈从外侧覆盖所述光学元件的壳体状。
8.一种双目放大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镜架,其能够佩戴于佩戴者的头部;
鼻托,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并构成朝向所述佩戴者的鼻子的接触部;以及
一对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其被所述镜架支承,分别配置于与所述佩戴者的左右眼对应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所述佩戴者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将下方的视觉辨认对象放大来进行视觉辨认,
一对所述放大光学系统单元分别具有:
目镜,其配置于所述佩戴者一侧;
物镜,其配置于所述视觉辨认对象一侧;
光学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目镜与所述物镜之间,并向所述目镜引导来自所述视觉辨认对象的光;
外壳,其以在与所述光学元件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并容纳所述光学元件;以及
间隔件,其配置于所述光学元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间隔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外壳装卸。
9.一种双目放大镜组,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目放大镜,
各个所述双目放大镜之间,所述间隔件和所述光学元件的体积互不相同,
各个所述双目放大镜之间,所述外壳彼此相同。
CN202290000061.6U 2021-08-02 2022-01-12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Active CN2180038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6715A JP7008156B1 (ja) 2021-08-02 2021-08-02 双眼拡大鏡、および双眼拡大鏡セット
JP2021-126715 2021-08-02
PCT/JP2022/000682 WO2023013098A1 (ja) 2021-08-02 2022-01-12 双眼拡大鏡、および双眼拡大鏡セ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03847U true CN218003847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1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90000061.6U Active CN218003847U (zh) 2021-08-02 2022-01-12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03847U (zh)
AU (1) AU2022322257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322257A1 (en)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6825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JP5212901B2 (ja) 眼鏡型の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145718A (ja) 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044830A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WO2013027753A1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3044833A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6673851B2 (ja) ユーザーの頭部においてフィットしうると共に画像を生成す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の眼鏡レンズ
JP6165174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US20170258297A1 (en) Endoscope apparatus
JP4581632B2 (ja) 映像表示装置
JP5173869B2 (ja) 頭部装着型画像表示装置
CN218003847U (zh) 双目放大镜及双目放大镜组
JP5939191B2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7008156B1 (ja) 双眼拡大鏡、および双眼拡大鏡セット
JP7491012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WO2021199097A1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眼鏡フレーム
JP6703513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WO2002084370A1 (fr) Auxiliaire visuel
WO2012115030A1 (ja) 頭部装着型の画像表示装置
JP3833207B2 (ja) 表示装置
WO2021256402A1 (ja) 遮光部材、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7458093B2 (ja) 頭部装着型視認装置および視認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20126246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079644A (ja) 遮光部材、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CN117434718A (zh) 具有面向后的传感器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