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9758U - 预热隧道炉设备 - Google Patents

预热隧道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9758U
CN217979758U CN202221454552.6U CN202221454552U CN217979758U CN 217979758 U CN217979758 U CN 217979758U CN 202221454552 U CN202221454552 U CN 202221454552U CN 217979758 U CN217979758 U CN 217979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avity
chamber
transmission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545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鑫
杨力博
杨福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545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9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9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9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nnel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热隧道炉设备。该预热隧道炉设备包括:安装架,形成有炉腔,炉腔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循环运行机构,设于炉腔内,循环运行机构的运行轨迹在炉腔内多次折返并形成环形结构;多个治具,分别与循环运行机构转动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治具间隔设置,治具配置为,在进行上、下折返的循环运行过程中,治具的工作面始终朝向同一方向;加热组件,设于炉腔内。该预热隧道炉设备通过循环运行机构通过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增加了待加热物体运行的路线,提高了待加热物体相对运行的速度,增加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预热隧道炉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热隧道炉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以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得到了广发发展和应用。在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裸电芯、极片、极卷和电芯进行预热或干燥处理。
现有的锂电池预热和烘烤是通过现有的加热隧道炉来实现的,通常采用设置单层或多层水平输送循环链板来传送电芯,电芯在炉内直线运动,左进右出,空间利用率低,换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间利用率低、换热效率低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和换热效率的预热隧道炉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热隧道炉设备,包括:炉腔,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循环运行机构,设于所述炉腔内,所述循环运行机构的运行轨迹在所述炉腔内多次折返并形成环形结构;多个治具,分别与所述循环运行机构转动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治具间隔设置,所述治具配置为,在进行上、下折返的循环运行过程中,治具的工作面始终朝向同一方向;加热组件,设于所述炉腔内。
可选地,所述炉腔内设有安装架,所述循环运行机构包括:传动轮组,两个所述传动轮组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架内,每个传动轮组均包括多个传动轮;传动链条,与对应的所述传动轮组中的所述传动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传动链条能够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轮连接;其中,所述治具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链条转动连接,所述治具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传动链条转动连接,多个所述治具在所述治具的相对的两端之间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传动轮组包括多个第一传动轮和多个第二传动轮,多个所述第二传动轮与多个所述第一传动轮上、下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分别与安装架转动连接;传动链条,与对应的所述传动轮组中的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传动链条能够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传动轮连接;其中,所述治具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链条转动连接,所述治具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传动链条转动连接,多个所述治具在所述治具的相对的两端之间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分别为链轮,所述传动链条为链条。
可选地,所述治具包括:托盘,具有托板和两个端板,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设于所述托板的相对的两端;多个夹具,相互间隔并依次设于托板上,所述夹具适于夹持待预热物体;其中,所述传动链条上设有销轴,所述端板与所述销轴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炉腔的底部,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第一加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处;第一过滤器,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入风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炉腔。
可选地,所述炉腔包括:工作腔;加热腔,设于所述工作腔的一侧,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工作腔连通;风道,与所述工作腔和所述加热腔连通,且部分所述风道与所述加热腔相对设置;其中,所述循环运行机构和所述治具布设于所述工作腔,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加热腔。
可选地,加热组件包括:第二风机;第二加热器,设于所述加热腔,所述第二加热器朝向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风道与所述加热腔的连通处;其中,所述加热腔通过回风管路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入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三过滤器,设于所述炉腔内,并分隔出所述工作腔和所述加热腔;其中,所述炉腔内设有侧隔板和底隔板,适于分别对应与所述炉腔的一侧壁和底壁形成所述风道,所述侧隔板与所述第三过滤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导流罩,具有横截面的面积从一端到相对的另一端逐渐增大的内腔,且所述导流罩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器连接,所述导流罩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滤器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加热组件沿着从所述入料口到所述出料口的方向进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循环运行机构通过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使得治具也能够随着循环运行机构上、下折返并循环运行,因为从入料口到出料口之间是循环运行机构循环运行的直线距离,因此,治具能够从入料口运行到出料口。当循环运行机构上设置多个这样的治具,每个治具上设置多个治具,治具上放置的待加热物体也能够从入料口运行到出料口。因此,折返次数越多,从入料口到出料口之间,待加热物体运行的路线也就越长,当加热组件向炉腔提供热风,置于热风中的待加热组件,就这样在上、下多次折返的过程中逐渐从入料口运行的出料口,这就提高了待加热物体相对运行的速度,增加了换热效率;
2、循环运行机构通过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可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占地面积,节省成本;
3、两个链条同步传动,共同带动治具与链条同步运行,使得治具的运行更平稳,链条驱动可以减少维修成本。
4、风道的一部分与加热腔相对设置,使得热风从加热腔进入工作腔后,在工作腔进行完热交换的空气可以直接从工作腔进入风道内,风向转换次数少,减少了换向风阻,减少了能耗损失,间接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进入风道的空气再回到加热腔进行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5、第二加热腔内的热空气能够从下到上流经从上到下运行的治具上的电芯,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加热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加热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加热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一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预热隧道炉设备的电芯夹爪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预热隧道炉设备;101、保温棉;103、侧隔板;105、底隔板; 110、炉腔;111、入料口;113、出料口;115、工作腔;117、加热腔;119、风道;120、循环运行机构;121、传动轮组;1211、第一传动轮;1213、第二传动轮;123、传动链条;1231、销轴;130、安装架;140、加热组件; 141、第一风机;142、第二风机;143、第一加热器;144、第二加热器; 145、第一过滤器;146、第二过滤器;147、回风管路;148、第三过滤器; 144、温度检测模块;149、导流罩;150、治具;151、托盘;153、夹具; 200、上料模块;300、下料模块;400、电芯;500、电芯夹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申请概述
在目前的热风式预热隧道炉中,电芯的传送装置采用上、下移动式传送电芯,为了保证生产效率,也会使得热风式预热隧道炉的占地面积增大,这就浪费了空间,也增加了隧道炉的建设成本。
另外,采用加热隧道炉来实现锂电池预热和烘烤时,一般都是采用热风式、接触式以及电磁感应式三种。在采用热风加热炉腔时,如何提高热能的利用率,也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示例性预热隧道炉设备
图1为一种实施例中的预热隧道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该预热隧道炉设备100包括:炉腔110、循环运行机构120、多个治具150 和加热组件140,炉腔110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111和出料口113,使得待加热物体能够通过入料口111进入炉腔110,并通过出料口113离开炉腔 110。循环运行机构120设于炉腔110内,循环运行机构120的运行轨迹在炉腔110内多次折返并形成环形结构,多个治具150分别与循环运行机构 120转动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治具150间隔设置,并且治具150在上、下折返的循环运行过程中工作面始终朝向同一方向。加热组件140设于炉腔110 内,适于对炉腔110进行加热。其中,每个治具150的工作面上相互间隔依次设有多个待加热物体。
上述的待加热物体可以为电芯400。预热隧道炉设备还包括炉壳,炉壳围合出炉腔,炉腔的内壁上设有保温棉101,以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炉腔 110内适宜的温度环境。循环运行机构120通过多次折返,可形成蛇形。且循环运行机构120通过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使得治具150也能够随着循环运行机构120折返并循环运行,因为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113之间是循环运行机构120循环运行的直线距离,因此,治具150能够从入料口111 运行到出料口113。当循环运行机构120上设置多个这样的治具150,每个治具150上设置的多个待加热物体也能够从入料口111运行到出料口113。因此,折返次数越多,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113之间,待加热物体运行的路线也就越长,当加热组件140向炉腔110提供热风,置于热风中的待加热组件,就这样在多次折返的过程中逐渐从入料口111运行的出料口113,这就提高了待加热物体相对运行的速度,增加了换热效率。
为了方便上料和卸料,循环运行机构120在循环运行的过程中,能部分地位于入料口111的外侧,方便上料模块200实现自动上料。同样地,循环运行机构120在循环运行的过程中,也能部分地位于出料口113的外侧,方便下料模块300实现自动卸料。其中,如图14所示,上料模块200 和下料模块300均可通过电芯夹爪500进行上料、下料。
另外,由于循环运行机构120以上、下多次折返并迂回前进的运行形式运送待加热物体,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省了隧道炉的建设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循环运行机构120包括:传动轮组121、传动链条123和驱动机构,传动轮组121设置为两个,两个传动轮组121 相对设置于安装架130内,每个传动轮组121均包括多个传动轮;传动链条123与对应的传动轮组121中的传动轮传动连接,使得传动链条123能够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轮连接。其中,治具15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治具150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多个治具150在治具150的相对的两端之间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上述的传动链条123通过对应的传动轮组121中的多个传动轮进行传动以进行多次折返循环巡行,因此,传动轮组121中的传动轮的设置方式,可以决定传动链条123在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轨迹。通过链条与传动轮的链传动带动连接在两个链条之间123的治具150,使得治具150可以与传动链条具有同样的运行轨迹。通过链条传动带动治具150,传动更平稳。
更进一步地,传动轮组121包括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和多个第二传动轮1213,多个第二传动轮1213与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上、下相互交错设置,第一传动轮1211和所述第二传动轮1213分别与安装架130转动连接。传动链条123与对应的传动轮组121中的第一传动轮1211和第二传动轮 1213传动连接,使得传动链条123能够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第一传动轮1211连接。其中,治具15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治具150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多个治具150在治具150的相对的两端之间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如图6所示,治具150与循环运行机构120转动连接,使得治具150 运行到顶部后,通过自身的重力不会发生翻转,治具150的工作面依然会朝上,则置于工作面上的治具150和待加热物体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保证了待加热物体的位置的稳定性,有利于实现自动化上料和出料。
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的循环运行机构120通过传动链条123与第一传动轮1211和第二传动轮1213传动连接,实现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 113的循环运行。通过传动链条123的传动,使得治具150的运行更平稳,可靠。其中,在炉腔110内的安装架130的顶部沿着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113的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在第一传动轮1211的下方设置多个第二传动轮1213,且第二传动轮1213与其上方的第一传动轮1211 上、下交错设置,使得传动链条123上的治具150可迂回曲折地从入料口 111运行到出料口113。多个第二传动轮1213也可沿着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113的方向依次进行设置。
其中,如图10所示,炉壳可分为上炉壳和下炉壳共上、下两部分,部分第一传动轮1211置于下炉壳内,另外部分第一传动轮1211和第二传动轮1213置于上炉壳内,且入料口111和出料口113分别设于上炉壳的下端,也就是,入料口111和出料口113位于上炉壳和下炉壳之间,且下炉壳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入料口111和出料口113,使得治具150在随传动链条123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部分地裸露于入料口111之外和出料口113 之外,例如,第二传动轮1213下方的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可设置在入料口111的外侧和出料口113的外侧,还使得第二传动轮1213下方的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可起到涨紧并支撑传动链条123的作用。
当治具150在入料口111之外,方便通过上料模块200进行上料,而当治具150在出料口113之外,方便下料模块300进行卸料。其中,在入料口111侧设置两个第一传动轮1211,两个第一传动轮1211从远离入料口 111到靠近入料口111的方向从上到下倾斜设置,在出料口113侧设置两个第一传动轮1211,两个第一传动轮1211从远离出料口113到靠近出料口113的方向从上到下倾斜设置,如此,可提高传动链条123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对传动轮组121的传动轮的维修成本。驱动机构可以为电机驱动,此为常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传动链条123可以为链条,第一传动轮1211和第二传动轮1213分别可以为链轮。治具150连接在两个链条之间,两个链条同步传动,共同带动治具150与链条同步运行,使得治具150的运行更平稳。
更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治具150包括:托盘151和夹具153,托盘151包括托板1511和两个端板1513,两个端板1513分别设于托板1511 的相对的两端,多个夹具15相互间隔并依次设于托板1511上,夹具153 适于夹持待预热物体。其中,传动链条123上设有销轴1231,端板1513与销轴1231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40设置在炉腔110的底部,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加热组件140包括:第一风机141、第一加热器143和第一过滤器145,第一风机141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第一加热器143设于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处,第一过滤器145与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连接,其中,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朝向炉腔110,使得第一风机141能够将风送入炉腔110。
该加热组件140在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处直接连接过滤器,过滤器对进入第一风机141的空气进行过滤,第一风机141通过出风口将过滤后的空气向上导入第一加热器143进行加热,经加热其加热后的空气从下到上进入炉腔110进行热交换。
通过将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处连接第一过滤器145,使得经过第一过滤器145过滤后形成洁净的空气进入第一风机141,干净的空气流经第一加热器143进行加热,可避免过多杂质进入炉腔110,使得热风在给电芯400 加热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杂质过多而影响到电芯400的质量。
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朝上进入炉腔110,热风从下到上流动,由于底部的温度较低,热风从下向上流动,到达顶部后向左侧低压区流动,再向下流动到更低的低压区,再向右被轴流风机入风口捕捉,经过第一过滤器 145的过滤后再次进入第一风机141,形成热风循环。
第一过滤器145与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直接连接,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朝上设置,使得第一加热器143加热后的热空气能够从下到上流经从上到下运行的治具150上的电芯400,提高了换热效率。且加热组件140 设置在炉腔110的底部,并取消了部分风道,充分利用了空间,可减少占地面积。当加热组件140设置在炉腔110的底部,为了避免加热组件140 与不断循环运行的治具150产生相互干涉,将加热组件140设置在顶部的第一传动轮1211的下方,使得第一传动轮1211的下方的两侧的传动链条 123之间形成了一个通道,热风进入这个通道后与两侧的治具150上的电芯 400进行热交换,为电芯400预热。如图9所示,第一风机141包括有风扇。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炉腔110包括:工作腔115、加热腔117和风道119,加热腔117设于工作腔115的一侧,且加热腔117与工作腔115 连通。风道119与工作腔115和加热腔117连通,且部分风道119与加热腔117相对设置。其中,循环运行机构120和治具150布设于工作腔115,加热组件140设置在加热腔117。
上述的风道119的一部分与加热腔117相对设置,且底部的风道119 与工作腔115不连通,以使得热风在工作腔115内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如此,热风从加热腔117进入工作腔115后,在工作腔115进行完热交换的空气可以直接从工作腔115进入风道119内,风向转换次数少,减少了换向风阻,减少了能耗损失,间接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进入风道119的空气再回到加热腔117进行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40包括:第二风机142、第二加热144和第二过滤器146,第二加热器144设于加热腔117,第二加热器144朝向第二风机142的出风口,第二过滤器146设于风道119与加热腔117的连通处。其中,加热腔117通过回风管路147与第二风机142的入风口连通。
上述的第二加热器144设于加热腔117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第二过滤器146设于风道119与加热腔117的连通处,使得从风道119流出的空气可以进过第二过滤器146过滤后再进入加热腔117,加热腔117通过回风管路147与入风口连通,因此,第二过滤器146可形成与第二风机142的入风口的间接连接,热风从风道119进入第二过滤器146过滤后通过回风管路147进入第二风机142的入风口。
更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40还包括:第三过滤器148,第三过滤器148 设于炉腔110内,并分隔出工作腔115和加热腔117。其中,炉腔110内设有侧隔板103和底隔板105,适于分别对应与炉腔110的一侧壁和底壁形成风道119,侧隔板103与第三过滤器148相对设置,第二过滤器146设于加热腔117的底部。
上述的侧隔板103设于炉腔110远离加热腔117的一侧,并与第三过滤器148相对设置。侧隔板103与炉腔110的左侧壁形成风道119的一部分,底隔板105与炉腔110的底壁形成风道119的一部分,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风道119。其中,侧隔板103上开设有风口,形成疏风板,在加热腔 117被加热后的空气经过第三过滤器148过滤后,能够达到进一步净化热空气的目的,使得更加洁净的热风进入工作腔115,提高了对电芯400预热的质量,工作腔115内的空气可通过侧隔板103上的风口进入与加热腔117 相对的风道119,然后下行进入底隔板105与炉腔110的底壁所形成的风道 119后,通过第二过滤器146过滤后进入加热腔117被再次利用。
加热组件140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1401和控制器,温度检测模块1401 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模块1401设于炉腔110内,用于检测炉腔 110内的预热温度。温度检测模块1401与控制器通讯连接,温度检测模块 1401将检测到的温度数据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温度数据控制加热组件140所能够供热的温度。其中,当温度检测模块1401检测到的炉腔110 内的温度显示过低,则控制加热组件140提高更高温度的热风,当温度检测模块1401检测到的炉腔110内的温度显示过高,则控制加热组件140提高较低温度的热风。例如,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加热器143、第二加热器144 的加热温度。
更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40还包括:导流罩149,导流罩149具有横截面的面积从一端到相对的另一端逐渐增大的内腔,且导流罩149的一端与第二加热器144连接,导流罩149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滤器148连接。可以理解为,导流罩149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导流罩149的第一端朝向第二加热器144,使得第二加热器144加热后的气体通过第一端进入到导流罩149内,再通过第二端进入第三过滤器148进行过滤。导流罩149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增大,使得热气体在导流罩149内先聚拢再扩散后进入第三过滤器148过滤,能够提高气体的流动性,进而可以提高与待加热物体的热交换效率,可以提高电芯400的烘干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加热组件140设置为多组,多组加热组件 140沿着从入料口111到出料口113的方向进行设置。另外,多组加热组件 140可设置成上、下两排,一排中相邻的两个加热组件140中的两个导流罩 149相互贴合,进入导流罩149的热空气尽量无损失地进入到第三过滤器 148内,避免进入第三过滤器148的热空气再回流到加热腔117内,这样会降低热能利用率。因此,相邻两个导流罩149相互贴合设置,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例如,加热组件140可设置为八组,上排设置四组,下排设置四组,使得多个导流罩149可覆盖第三过滤器148位于加热腔117内的表面,或者尽可能地覆盖第三过滤器148位于加热腔117的表面。
上述的第一加热器143、第二加热器144均可以为翅片加热器。
如图10所示,当加热组件140设置在炉腔110的底部,预热隧道炉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
1)上料与下料的过程与上述相同。
2)第一风机141先将冷风鼓到第一过滤器145内,经过第一过滤器145 过滤后的洁净空气在通过第一风机141鼓到第一加热器143上,冷风通过第一加热器143的加热,洁净的热风进入工作腔115。
3)热风从下到上流动,由于底部的温度较低,热风到达顶部后向左侧低压区流动,再向下流动到更低的低压区,再向右被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捕捉,经过第一过滤器145的过滤后进入第一风机141,再流经第一加热器143,形成热风循环。
如图11所示,当加热组件140设置在炉腔110的侧部,预热隧道炉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
1)上料模块200通过电芯400夹爪将整排电芯400夹取到循环运行机构120的入料口111处外露的一个治具150的托盘151上。
2)当治具150随循环运行机构120运行的出料口113的外部,则下料模块300通过电芯400夹爪将整排电芯400从蛇形循环轨道出料口113处外露的一个治具150中夹取出并送到下一工位。
3)由于循环运行机构120不断在循环运行,因此,可逐渐对经过的所有治具150都上料,使得治具150携带电芯400进入炉腔110,也逐渐对运行出出料口113的治具150进行下料。因此,随着蛇形轨道步进循环,上料模块200循环执行1),下料模块300循环执行2)。
4)第一风机141先将冷风鼓到第一加热器143上,冷风通过第一加热器143的加热,再经过导流罩149的导流均匀分布到第三过滤器148的表面,经过第二过滤器146的过滤,洁净的热风进入工作腔115。
5)热风从右向左流动到左侧的疏风板,疏风板将流动的热风风向改为向下流动,再经过风道119到达第二过滤器146处。
6)热风经过第一过滤器145的过滤回到第一风机141的回风管路147,再次加热后,再循环到工作腔115中。
7)在热风循环的过程中,通过温度检测模块1401,控制第一风机141 的风速和第一加热器143的温度,使得整个工作腔115的温度能够达到恒温状态。
上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通过一种结构紧凑的蛇形循环轨道作为电芯 400输送载体,侧面对称布置八台循环第一风机141及八台翅片第一加热器 143,配合自动上料模块200和下料模块300及除尘系统,实现对电芯400 的干燥预热。
根据上述描述,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了待加热物体相对运行的速度,增加了换热效率;
2、可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占地面积,节省成本;
3、可以减少维修成本;
4、减少了能耗损失,间接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5、提高了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腔(110),具有相对设置的入料口(111)和出料口(113);
循环运行机构(120),设于所述炉腔(110)内,所述循环运行机构(120)的运行轨迹在所述炉腔(110)内多次折返并形成环形结构;
多个治具(150),分别与所述循环运行机构(120)转动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治具(150)间隔设置,且所述治具(150)配置为,在进行折返的循环运行过程中所述治具(150)的工作面始终朝向同一方向;
加热组件(140),设于所述炉腔(1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腔(110)内设有安装架(130),所述循环运行机构(120)包括:
传动轮组(121),两个所述传动轮组(121)相对设置于所述安装架(130)内,每个所述传动轮组(121)均包括多个传动轮;
传动链条(123),与对应的所述传动轮组(121)中的所述传动轮传动连接,使得所述传动链条(123)能够上下多次折返并循环运行;
驱动机构,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轮连接;
其中,所述治具(15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所述治具(150)的相对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传动链条(123)转动连接,多个所述治具(150)在所述治具(150)的相对的两端之间依次相互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轮组(121)包括多个第一传动轮(1211)和多个第二传动轮(1213),多个所述第二传动轮(1213)与多个所述第一传动轮(1211)上、下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轮(1211)和所述第二传动轮(1213)分别与安装架(130)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链条(123)与对应的所述传动轮组(121)中的所述第一传动轮(1211)和所述第二传动轮(1213)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150)包括:
托盘(151),具有托板(1511)和两个端板(1513),两个所述端板(1513)分别设于所述托板(1511)的相对的两端;
多个夹具(153),相互间隔并依次设于托板(1511)上,所述夹具(153)适于夹持待预热物体;
其中,所述传动链条(123)上设有销轴(1231),所述端板(1513)与所述销轴(1231)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40)设置在所述炉腔(110)的底部,所述加热组件(140)包括:
第一风机(141);
第一加热器(143),设于所述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处;
第一过滤器(145),与所述第一风机(141)的入风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141)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炉腔(11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腔(110)包括:
工作腔(115);
加热腔(117),设于所述工作腔(115)的一侧,且所述加热腔(117)与所述工作腔(115)连通;
风道(119),与所述工作腔(115)和所述加热腔(117)连通,且部分所述风道(119)与所述加热腔(117)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循环运行机构(120)和所述治具(150)布设于所述工作腔(115),所述加热组件(140)设置在所述加热腔(11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加热组件(140) 包括:
第二风机(142);
第二加热器(144),设于所述加热腔(117),所述第二加热器(144)朝向所述第二风机(142)的出风口;
第二过滤器(146),设于所述风道(119)与所述加热腔(117)的连通处;
其中,所述加热腔(117)通过回风管路(147)与所述第二风机(142)的入风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40)还包括:
第三过滤器(148),设于所述炉腔(110)内,并分隔出所述工作腔(115)和所述加热腔(117);
其中,所述炉腔(110)内设有侧隔板(103)和底隔板(105),适于分别对应与所述炉腔(110)的一侧壁和底壁形成所述风道(119),所述侧隔板(103)与所述第三过滤器(148)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过滤器(146)设于所述加热腔(117)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40)还包括:
导流罩(149),具有横截面的面积从一端到相对的另一端逐渐增大的内腔,且所述导流罩(14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器(144)连接,所述导流罩(149)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滤器(148)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热隧道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140)设置为多组,多组所述加热组件(140)沿着从所述入料口(111)到所述出料口(113)的方向依次进行设置。
CN202221454552.6U 2022-06-09 2022-06-09 预热隧道炉设备 Active CN217979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4552.6U CN217979758U (zh) 2022-06-09 2022-06-09 预热隧道炉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54552.6U CN217979758U (zh) 2022-06-09 2022-06-09 预热隧道炉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9758U true CN217979758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0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54552.6U Active CN217979758U (zh) 2022-06-09 2022-06-09 预热隧道炉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97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23151U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预热隧道炉
CN106384845A (zh) 锂电池干燥冷却自动化加工系统
CN107275680A (zh) 一种电芯自动预烤装置
CN217979758U (zh) 预热隧道炉设备
CN208475936U (zh) 自动隧道式烘烤装置
CN111554964B (zh) 一种聚合物电池生产用的化成装置及其化成方法
CN213020932U (zh) 一种高效多层多列气氛保护辊道窑
CN216585073U (zh) 一种铸造机械零部件生产用应力退火装置
CN108180712A (zh) 一种循环式节能清洁型烘箱
CN207303245U (zh) 一种双输入输出锂电池自动干燥冷却系统
CN214747061U (zh) 一种自动烘干系统
CN213830953U (zh) 一种用于电池移印烘干的多通道烘烤炉
CN218380339U (zh) 隧道炉设备
CN213020811U (zh) 一种双层隧道炉循环热风设备
CN211120513U (zh) 一种蒸汽热风循环干燥窑
CN218380409U (zh) 炉节和预热隧道炉设备
CN111707082A (zh) 烘干装置和烘干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13792559U (zh) 一种可多层烘干的保护膜涂布烘干机
CN215817861U (zh) 一种无刷定转子烘箱设备
CN115084721A (zh) 电芯预热装置及电池生产线
CN111442630A (zh) 一种纺织布料用回热式节能烘布装置
CN218423927U (zh) 一种多层fpc板uv胶水在线固化炉
CN220793599U (zh) 多风道硅片烘干装置
CN217520283U (zh) 一种高性能锂电池正极材料物料降温装置
CN212566801U (zh) 一种用于线路板加工的热风烘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