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5605U - 一种舞台方舱 - Google Patents

一种舞台方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5605U
CN217975605U CN202120938404.0U CN202120938404U CN217975605U CN 217975605 U CN217975605 U CN 217975605U CN 202120938404 U CN202120938404 U CN 202120938404U CN 217975605 U CN217975605 U CN 217975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rame
state
rod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384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狄
李利
李秋立
陈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384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5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5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56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舞台方舱,包括舱板和功能框架,功能框架包括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的一对端板架(10),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利用本实用新型,舞台方舱具有内、外层构造,外层构造既能够在方舱形态时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能够在平面舞台形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能够实现舞台方舱升降的功能,另外根据需要可以翻转舱板。

Description

一种舞台方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舞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舞台方舱。
背景技术
舞台方舱包括多个舱板,具有方舱形态和平面舞台形态,在方舱形态下,舱板通常合拢为六面体的方舱,在平面舞台形态下所有的舱板展开成平面舞台。在使用时,将合拢的方舱从运输车辆卸下然后展开成平面舞台,使用完后可以再合拢为方舱后放到运输车辆上。在现有技术中,舞台方舱的卸下(下车)、展开、合拢、装车(上车)的变换通常依靠人工操作,也有一些借助机构操作的,但是这种机构也是非常简单地扣住方舱的各舱板进行操作,如此会对方舱舱板施加作用力,会导致对舱板的损坏。另外,这种机构的功能单一,在将舞台方舱卸下、展开后就需要从方舱脱离,不再起作用。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改进的舞台方舱结构,既可以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可以不借助其他机构实现舞台方舱的升降以及展开后的自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舞台方舱-双层式,舞台方舱具有内、外层构造,外层构造既能够在方舱形态时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能够在平面舞台形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能够实现舞台方舱升降的功能,另外根据需要可以翻转舱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舞台方舱,包括舱板和功能框架,舱板包括:底板;一对侧板,对称铰接至底板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每个顶板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的侧边;一对端板,对称铰接至底板的前后两个端边;四个补板组件,每个端板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每个补板组件能够展开成与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在端板的内表面侧,舱板具有合拢成方舱的合拢状态和展开成平面舞台的展开状态,在合拢状态下,底板、侧板、顶板和端板组合成六面体,其中,侧板和端板垂直于底板,顶板垂直于侧板和端板以及平行于底板,每个补板组件合拢在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和顶板,作为对顶板的支撑;在展开状态下,舱板是共面的,构成一个矩形台面,四个补板组件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功能框架包括端板架和侧板升降架,在底板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一对端板架,在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端板架包括端主框架和端次框架,端主框架的底端铰接于底板的一端,端次框架连接在端主框架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端次框架在第一侧垂直于端主框架,在第二位置,端次框架在第二侧垂直于端主框架;侧板升降架包括:侧主框架,其底端铰接于底板的一侧;侧次框架,其铰接于侧主框架的顶端;升降组件,包括主体和推杆,推杆能够相对于主体的底端伸缩;第1转动件,其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主体的顶端;第2转动件,其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主体的底端;第1转动件、第2转动件、升降组件的主体、第1转动件和第2转动件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第1转动件和第2转动件,升降组件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侧主框架,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侧主框架;主斜杆,其一端铰接在主体的顶端;第1副斜杆,其铰接至侧主框架的底端;第3副斜杆,其铰接于侧主框架上,靠近侧主框架的顶端;侧次框架和/或端次框架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两个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对应端板架的端次框架连接的连接机构;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贴靠侧板,侧次框架贴靠顶板,端主框架贴靠端板,端次框架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侧次框架和对应的端次框架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升降组件处于折叠状态,主斜杆与第1副斜杆或第3副斜杆未连接;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贴靠侧板,侧次框架贴靠顶板,端主框架贴靠端板,端次框架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侧次框架和对应的端次框架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升降组件处于打开状态,主斜杆与第1副斜杆连接,通过推杆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次框架和端次框架脱开连接,侧主框架翻转成平行于底板,侧次框架翻转成平行于侧主框架,侧板升降架的升降组件随侧主框架翻转,主斜杆与第3副斜杆连接以使升降组件的主体触地支撑,端主框架翻转成平行于底板,端次框架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舞台方舱具有内、外层构造,内层为舱体,外层为功能框架,外层构造既能够在方舱形态时有效保护方舱舱体,又能够在平面舞台形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2、其中的侧板升降架提供方舱升降的功能,以及在平台舞台状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3、其中的翻转架根据需要可以用于翻转舱板,以及在平台舞台状态时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附图说明
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为了突出显示,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部分元件填充色块以更清楚显示。
图1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展开为平面舞台时舱板的布置。
图2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合拢为方舱时舱板的布置。
图3-1为端板架的示意图。
图3-2至图3-6示出了端板架从收拢状态到翻板状态进行翻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3-7示出了端板架收拢过程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
图3-8为端板架装设于方舱上的示意图,局部放大示出了锁定舌装置的结构。
图4-1和图4-2分别为用于在底板两侧对称设置的一对侧板升降架的示意图。
图4-3和图4-4为侧板升降架装设于方舱上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其中主斜杆与第一副斜杠连接。
图4-5至图4-12为侧板升降架对方舱进行升降时的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4-13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一副斜杠连接。
图4-14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二副斜杠连接。
图4-15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三副斜杠连接。
图5-1为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在方舱上的整体示意图。
图5-2为图5-1中一端的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在底板上的示意图。
图5-3为图5-1中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端板架的端次框架尚未连接。
图5-4为图5-1中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端板架的端次框架已经连接。
图6-1至图6-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舞台方舱的变换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图7为附加支撑放置于合拢的舞台方舱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底端”、“顶端”是相对于底板来说,与底板连接的一端或靠近底板的一端称为底端,相反的另一端则称为顶端。“垂直”、“水平”、“共面”表示方位,包括大致垂直、大致水平、大致共面。铰接或连接至一构件的“底端或顶端”,泛指铰接或连接至一构件的底部或顶部的区域,并不局限于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连接包括各种方式,包括铰接、安装等。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舞台方舱,包括舱体和功能框架。接下来更具体的描述。
舱体
图1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展开为平面舞台时舱板的布置。图2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合拢为方舱时舱板的布置。
如图所示,舞台方舱的舱板包括:底板1;一对侧板2,对称铰接至底板1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3,每个顶板3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2的侧边;一对端板4,对称铰接至底板1的前后两个端边;四个补板组件5,每个端板4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5,每个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在端板4的内表面侧。
舱板具有合拢成方舱的合拢状态和展开成平面舞台的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在合拢状态下,底板1、侧板2、顶板3和端板4组合成六面体,其中,侧板2和端板4垂直于底板1,顶板3垂直于侧板2和端板4以及平行于底板1,每个补板组件5合拢在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1和顶板3,作为对顶板3的支撑;如图1所示,在展开状态下,舱板是共面的,构成一个矩形台面,四个补板组件5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示出的,每个补板组件5包括一个大补板51、一个中间小补板52和一个外侧小补板53,端板4的侧边与大补板51的一个侧边铰接,大补板51的另一侧边与中间小补板52的一个侧边铰接,中间小补板52的另一侧边与外侧小补板53的一个侧边铰接,每个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为小三棱柱状,在端板4两侧的两个补板组件5合拢时,两个中间小补板52相对,两个外侧小补板53贴靠端板4,每个端板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大补板51合拢为大三棱柱状。在合拢状态下,每个补板组件5合拢为小三棱柱状位于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1和顶板3,作为对顶板3的支撑,每个端板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大补板51合拢为大三棱柱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构思可以合理的设置各元件的尺寸关系。在一实施例中,中间小补板52和外侧小补板53的尺寸相同,使得便于制造,以及利于结构的稳定。在一实施例中,在补板组件5合拢时,中间小补板52垂直于外侧小补板53。这样的设置利于维持方舱的稳定性。这里,大补板和小补板是相对的用语,表明补板之间的相对尺寸关系,大补板的尺寸大于小补板的尺寸。大三棱柱和小三棱柱也是相对的用语,表明相关元件合拢后的尺寸关系,大三棱柱的体积大于小三棱柱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合拢为相应的三棱柱状指大体上合拢为三棱柱状,考虑到实际部件的厚度等因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闭合的三棱柱。这里,每个补板组件合拢为小三棱柱状,每个端板两侧的两组补板组件与端板整体又形成一个大三棱柱状,三棱柱状自身具备稳定性,在合拢状态到展开状态的变化中,三棱柱跟随端板翻转,在跟随端板翻转的过程中以及合拢为方舱后均为稳定结构,合拢后形成的三棱柱可作为舞台方舱的顶板的支撑,解决了无框架方舱合拢后舱板的稳定性问题。
以上描述的是舱板的一些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舱板也可以具有更多或更少的板,例如也可以不具有补板组件,或者具有其他结构的补板组件。
功能框架
如图5-1至图5-4所示,功能框架包括端板架10和侧板升降架20,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一对端板架10,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图中示出了在底板1的每侧设置两个侧板升降架20。
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端主框架100的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端,端次框架140连接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第一侧朝向端板4,第二侧背向端板4。
图4-1和图4-2分别为用于在底板两侧对称设置的一对侧板升降架的示意图,图4-1中示出了第一侧板升降架20a,图4-2示出了第二侧板升降架20b,二者的结构是关于底板对称设置的,在图示的例子中二者除了可选设置的补板支撑件280的位置对称之外,其他结构是相同的,在本申请中统称为侧板升降架20。
如图4-1至图4-8所示的,侧板升降架20包括侧主框架200、侧次框架240、升降组件400、第1转动件210、第2转动件220、主斜杆500、第1副斜杆300a和第3副斜杆300c。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侧。侧次框架240铰接于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升降组件400包括主体402和推杆404,推杆404能够相对于主体402的底端伸缩。第1转动件210的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主体402的顶端。第2转动件220的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主体402的底端。第1转动件210、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侧主框架200,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侧主框架200。
主斜杆500的一端铰接在主体402的顶端。第1副斜杆300a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第3副斜杆300c铰接于侧主框架200上,靠近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侧次框架240和/或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如图5-1、图6-1所示,此时基本上各元件都靠近相应地舱板收拢,舞台方舱呈现方舱形态。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通过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如图4-5至图4-8、图6-1至图6-4所示。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次框架240和端次框架140脱开连接,侧主框架2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侧次框架240翻转成平行于侧主框架200,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侧主框架200翻转,主斜杆500与第3副斜杆300c连接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如图6-12所示的,此时舞台方舱呈现平面舞台形态。
此处,连接机构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3和图5-4较佳示出的,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侧次框架240的自由端侧的连接槽件260,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和升降支撑状态下端次框架140嵌入侧次框架240上的连接槽件260中。
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各元件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方式连接。例如,如图4-3和图4-4所示的,侧主框架200的底端设置第一轴200a,第2转动件220的一端安装在第一轴200a上,由此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第2转动件220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轴400b铰接至主体402的底端。第1副斜杆300a安装在第一轴200a上。第1转动件210的一端通过第三轴200c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通过第四轴400a铰接至主体402的顶端。侧主框架200的顶端设置第二轴200b,侧次框架240连接在第二轴200b上。另外,第1转动件210的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中部,这里“中部”泛指侧主框架200的顶端和底端之间的任何位置,并不限于物理上的中点。
另外,如图4-1、图4-3所示,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可以设置侧卡钩270,侧卡钩270的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侧卡钩2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侧。同样地,如图3-1、图3-2所示,端主框架100的底端可以设置端卡钩170,端卡钩170的一端铰接至端主框架100的底端,端卡钩1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端。如此可以实现方便的连接和拆除。
转动件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例如如图所示的相应的转动件为三角支架,如此可以实现结构的稳固。升降组件400上可以设置用于致动推杆404的伸缩的操作接口406,如图4-3较佳示出的。
第3副斜杆300c可以具有长度调节机构300c0,从而可以调节第3副斜杆300c的长度,如图4-4示出的。例如,长度调节机构300c0可以为螺旋副装置。
舞台方舱的变换方法
舞台方舱的变换方法可以实现将舞台方舱在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和平面舞台形态之间变换。接下来主要结合图6-1至图6-12介绍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的步骤,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的步骤可以采用前述步骤的逆向操作。
将舞台方舱由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包括:
通过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将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由折叠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并连接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1副斜杆300a,如图6-1所示,以及如图4-5所示;
将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让车辆驶离,如图6-2所示,以及如图4-6所示,车舱分离是指车辆和方舱分离;
打开安装在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收缩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6-3所示,以及如图4-7及图4-8所示;
分离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1副斜杆300a,如图6-4所示;
将端板架10的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将端次框架14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其触地作为支撑立柱,如图6-5所示;
将侧板升降架20的侧主框架20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此时升降组件400随之翻转,将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由垂直于侧主框架200翻转至平行于侧主框架200,如图6-6所示,以及如图4-15所示,在该状态下,由于主斜杆500未连接任何副斜杆,升降组件400可以处于仍能自由转动的状态;
连接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3副斜杆300c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如图6-7所示;
将侧板2和顶板3整体翻转,使得侧板2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以由侧主框架200支撑;如图6-8所示;
将顶板3由垂直于侧板2翻转至平行于侧板2以由侧次框架240支撑;如图6-9所示;
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使得端板4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端板4由端板架10支撑;如图6-10所示;
将各补板组件5由合拢在端板4的内表面侧展开成与端板4共面,如图6-12所示,至此形成一平面舞台。
图6-11和图6-12中的踏梯支撑30和触地补板支撑柱40是为了实现加固支撑所设置的可选部分,以下将进行介绍。
在一实施例中,在方舱形态时附加支撑藏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如小三棱柱状的内部,附加支撑包括踏梯支撑30,如图7所示,为清楚地显示而移除了其中一侧的一个补板组件5。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端板4平行于底板1之后,取出踏梯支撑30并将其放置于需要支撑的位置,如图6-11所示,如放置在补板组件的下方。优选地,踏梯支撑30还用作人员从地面登上舞台面的踏梯。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在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成垂直于底板1之前,可以将踏梯支撑30放置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
在一实施例中,附加支撑还包括用于支撑补板组件5的触地补板支撑柱40。在方舱形态时触地补板支撑柱40放置于踏梯支撑30内,如图7所示。在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端板4平行于底板1之后,取出触地补板支撑柱40并将其放置在与展开的补板组件5对应的位置,如图6-12所示。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在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成垂直于底板1之前,可以将踏梯支撑30放置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然后将触地补板支撑柱40放置于踏梯支撑30内。
在一实施例中,侧主框架200的一侧铰接有补板支撑件280,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和升降支撑状态下补板支撑件280处于折叠位置,如图4-13、图6-1、图6-2等所示;在展开支撑状态下,补板支撑件280转动至打开位置用于支撑补板组件5,如图4-15、图6-6、图6-11所示。在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侧主框架20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后,将补板支撑件280转动至打开位置,如图4-15、图6-6、图6-11所示。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将补板支撑件280转动回折叠位置。补板支撑件280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如图4-15较佳的,补板支撑件280包括两个撑板2800和连接杆2801,两个撑板2800的一端铰接在侧主框架200上,另一端用连接杆2801连接。在折叠位置时,两个撑板2800靠拢在侧主框架200上,在打开位置,两个撑板2800垂直于侧主框架200。
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的过程中,在每侧的侧板升降架翻转收拢使其侧次框架贴靠顶板之后,将端板架翻转收拢使其端侧框架嵌入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上的连接槽件中,此时端次框架和侧次框架连接形成一T型整体。这种方式非常的简化、牢靠且易操作。
以上结合变换方法中体现了通过推杆404的伸缩实现将方舱从运输车辆卸下以及装回运输车辆上,即上下运输车辆。本申请的舞台方法还可以实现落地等其他高度调节的功能。具体来说,通过合理设置第1副斜杆300a和推杆404的尺寸,使得在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通过推杆404的伸缩实现方舱的落地、其他高度调节。例如,在如图6-2的状态下,通过推杆404不同长度的伸缩可以实现将方舱置于不同高度,以及通过收缩推杆404能够使方舱落地。
利用本申请实施例,合拢成方舱形态时,每端的三个次框架连接形成一例如T型整体,各主框架和次框架构成方舱的整体外骨架,可避免方舱舱体受到撞击等外部冲击,且将各舱板锁定于外骨架内部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晃动;在方舱升降包括上下运输车辆或落地等的动作过程中,框架将作为受力的基础,避免舱板承受该力,解决了轻质和无骨架方舱合拢后的方舱升降时的受力问题。而且,能够满足舞台方舱合拢后不借助外部工具升降的要求,展开后还可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端板架的变型例
在前述实施例中,端板架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可以理解的是,端板架可以额外附加翻板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端板架10实现每端的端板及补板组件的整体翻转。
接下来结合图3-1至图3-8描述端板架。如图所示,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其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端;端次框架140,其连接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第一侧朝向端板4,第二侧背向端板4;丝杠102,其与底板1的端边垂直地安装在端主框架100上;螺母104,其安装在丝杠102上;第1杆110,其第一端铰接至螺母104;第2杆120,其第一端与第1杆110的第二端铰接;第3杆130,其第一端铰接在端主框架100上的比第1杆110更靠近底板1的位置,第3杆的第二端与第2杆120的第二端铰接,在第3杆130与第2杆120的铰接处设置第二导向件150,第二导向件150在第二轨道槽152中移动,第二轨道槽152固定在端板4的外表面上;锁定舌装置122,设置在第1杆110和/或第2杆120上,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将第1杆110和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在解锁状态下第1杆110相对第2杆120能够相对转动。
端板架10具有收拢状态和翻板状态,如图3-2、图5-1所示,在收拢状态下,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收拢以垂直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处于第一位置,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翻板状态下,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锁定舌装置122能够处于锁定状态,通过转动丝杠102实现端板4的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较佳所示,螺母104还连接第一导向件105,端主框架100上设置有与丝杠102平行的第一轨道槽101,第一导向件105在第一轨道槽101中移动。这样利于平稳的引导螺母的移动,进而引导第1杆、第2杆和第3杆的移动,使得翻板过程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丝杠102具有设置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的操作接头103,如图3-5较佳示出的,通过转动操作接头103,可以转动丝杠102。这样利于丝杠的操作。相应的导向件可以为滚轮,这样便于移动的稳定性。图示中为了更好的受力,这些杆件和槽等元件均对称设置了两组。
锁定舌装置122可以采用任何可以实现前述功能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中的放大图所示,锁定舌装置122包括插口1220、锁舌1221和压簧1222,插口1220开设在第1杆110上,锁舌1221和压簧1222设置在第2杆120上,压簧1222能够将锁舌1221压入插口1220中以使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如图中的B标示的部分所示;在解锁状态下锁舌1221脱离插口1220,如图中的A标示的部分所示。这种结构非常灵巧,在需要解除锁定时,可以手动将锁舌1221从插口1220中拔出。在图3-7的状态下,锁定舌装置122为A标示的解锁状态,在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状态下,锁定舌装置122为B标示的锁定状态。
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的连接可以采用各种结构。如图3-3较佳示出的,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设置安装槽116,端次框架140插入安装槽116中,能够相对于安装槽116从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框架锁160设置在端主框架100上用于将端次框架140相对于端主框架100锁定;或者,端次框架140铰接至端主框架100以便能够从第一位置翻转到第二位置。
框架锁160可以采用任何可以实现前述功能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3-3、图3-4所示,框架锁160包括螺杆1600和螺母1601,螺杆1600可旋转地安装在端主框架100上,端次框架140的两端的端面上具有凹口1602,螺杆1600的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一端的凹口1602,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对端次框架140的锁定。在图3-2、图3-3中,端次框架140处于第一位置,螺杆1600的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一端(收拢状态下的锁定端)的凹口1602,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实现了锁定。为了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到第二位置,需要解锁框架锁160,具体来说将螺母1601拧开,此时端次框架140能够沿安装槽116滑动。端次框架140向下滑动到第一端(原锁定端)触地,旋转螺杆1600使其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二端(翻板状态下的锁定端)的凹口1602,将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实现了再次锁定,如图3-4所示。当需要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回第一位置时,解锁框架锁160,端次框架140向上滑动,旋转螺杆1600使其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一端的凹口1602后用螺母1601固定即可实现锁定。
以下介绍端板架10的翻板方法。端板架10可实现每端的端板及补板组件(如有)的整体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将端板4及补板组件(如有)由垂直于底板(如图3-2所示)翻转成与底板共面(如图3-6所示)的步骤包括:先将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如图3-3所示,此时第1杆110和第2杆120相对成一直线,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以将第1杆110和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
将端次框架14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其触地作为支撑立柱,图3-4示出了该状态;
转动丝杠102,螺母104移动,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改变,引起第3杆130旋转,带动第二导向件150沿第二轨道槽152移动,实现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的整体翻转,图3-5示出了该状态,直至端板4与底板1共面,此时端主框架100作为支撑横柱以支撑端板4,图3-6示出了该状态。
采用以上过程的逆步骤可以将舱板翻转回垂直于底板1。在收拢端板架10时,可以将锁定舌装置122置于解锁状态,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四边形,无需转动丝杠102,就能将端主框架100收拢成垂直于底板1。图3-7示出了该状态。图3-7中,端板4已收拢回垂直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从第二位置移动回第一位置,可以沿箭头方向手动将端主框架100翻转回垂直于底板1收拢。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到第二位置包括:解锁设置在端主框架100上用于将端次框架140相对于端主框架100锁定的框架锁160,将端次框架140在安装槽116内滑动至其原锁定端触地,从图3-3和图3-4可以看出这种移动。
至此,端板架10实现了每端的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整体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如此,通过该结构,能够省力的进行翻转,且在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翻转后可作为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与地面的支撑。翻转过程中,端板和补板组件与端板架始终连接在一起,既解决了翻转力矩变向问题,又保证舱板安全平稳运行。
使用这种端板架10,在前述将舞台方舱由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将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时,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的步骤包括:转动丝杠102,螺母104移动,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改变,引起第3杆130旋转,带动第二导向件150沿第二轨道槽152移动,实现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的整体翻转,图3-5示出了该状态,直至端板4与底板1共面,此时端主框架100作为支撑横柱以支撑端板4,图3-6示出了该状态。在前述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变换为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时,在收拢时,将锁定舌装置122置于解锁状态,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四边形,无需转动丝杠102,就能将端主框架100收拢成垂直于底板1。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舱板不包括补板组件时,端板架10用于实现每端的端板的翻转,以上方法中去掉补板组件的描述仍然适用。
侧板升降架的变型例
以下介绍侧板升降架的其他改进例,重点描述与之前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1副斜杆300a和第2副斜杆300b。
如图4-1至图4-15中所示的,侧板升降架20可以包括:
第1副斜杆300a,其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设置为使得在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404的触地端低于方舱接地件;
第2副斜杆300b,其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大于第1副斜杆300a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主斜杆500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时,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404的触地端高于方舱接地件;
第3副斜杆300c,其铰接于侧主框架200上,靠近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或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
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侧主框架200翻转,主斜杆500与第3副斜杆300c连接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连接机构连接而形成一T型整体,由此构成方舱的外骨架,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连接,通过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
本实施例的侧板升降架可实现方舱合拢状态的升降,包括上下车辆、落地等高度调节功能,并能够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与前述结合第3副斜杆300c介绍的相同,接下来详细介绍利用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和第2副斜杆300b的配合,实现方舱合拢状态的上下车辆、落地功能。
具体来说,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以使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1转动件210、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构成一平行四边形,再连接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然后通过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的伸缩实现方舱高度的升降。其中在将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切换为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或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切换为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需先使方舱达到能使方舱的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打开的高度,再打开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推杆404以降低方舱使底板支腿11触地支撑,此时进行前述切换,切换后需升降方舱时需先将推杆404伸长并将底板支腿11收拢,然后通过伸缩推杆404以使方舱到达所需高度。如此,第1副斜杆300a较短,连接第1副斜杆300a后在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的触地端仍远低于方舱接地件,从而可快速补偿运输车辆底盘与地面的部分高差,实现车舱快速分离。第2副斜杆300b较长,连接第2副斜杆300b后在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的触地端高于方舱接地件,能满足将方舱放置于地面的要求。
以下结合舞台方舱的不同状态更详细的介绍。舞台方舱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包括运输状态、工作状态和地面放置状态。运输状态时,舞台方舱置于运输工具上,为了方便本文使用车辆指代运输工具,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运输工具并不限于车辆。工作状态时,舞台方舱已经从车辆上卸下,距离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地面放置状态下,舞台方舱置于地面上。在使用舞台方舱时,需要在各个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从运输状态转换成其他状态,涉及要将舞台方舱从车辆上卸下,从其他状态转换成运输状态,涉及要将舞台方舱放到车辆上,也即需要实现舞台方舱的上下车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地面放置状态,涉及要使舞台方舱落地,也即需要实现舞台方舱的落地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工作状态,也涉及方舱的高度变化。总之,舞台方舱在运输时、工作时、地面放置时均需要对其进行升降。
i-将方舱由运输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
车辆驶离,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ii-将方舱由运输状态切换为地面放置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
车辆驶离,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方舱接地件触地;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iii-将方舱由工作状态切换为运输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方舱接地件高于车辆底盘的高度,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车辆驶入,
收缩推杆404;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iv-将方舱由工作状态切换为地面放置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方舱接地件触地;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v-将方舱由地面放置切换为运输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主斜杆500切换为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方舱接地件高于车辆底盘的高度,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车辆驶入,收缩推杆404;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vi-将方舱由地面放置切换为工作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以上结合第1副斜杆300a和第2副斜杆300b描述了方舱快速升降的功能,但是应该理解的是,如前的仅设置第1副斜杆300a也是可以的。相比仅设置第1副斜杆300a,设置不同长度的第1副斜杆300a和第2副斜杆300b可以实现更为快速的升降调节。
本申请中描述的各部件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任何合适的位置,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可拆或不可拆的连接固定,在本申请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只要能实现其功能即可。本申请中描述的方法的各步骤并没有顺序要求,除非明确指出了这种顺序要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板和功能框架,
所述舱板包括:
底板(1);
一对侧板(2),对称铰接至所述底板(1)的左右两个侧边;
一对顶板(3),每个所述顶板(3)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2)的侧边;
一对端板(4),对称铰接至所述底板(1)的前后两个端边;
四个补板组件(5),每个所述端板(4)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5),每个所述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所述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在所述端板(4)的内表面侧,
所述舱板具有合拢成方舱的合拢状态和展开成平面舞台的展开状态,在合拢状态下,底板(1)、侧板(2)、顶板(3)和端板(4)组合成六面体,其中,侧板(2)和端板(4)垂直于底板(1),顶板(3)垂直于侧板(2)和端板(4)以及平行于底板(1),每个补板组件(5)合拢在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1)和顶板(3),作为对顶板(3)的支撑;在展开状态下,所述舱板是共面的,构成一个矩形台面,四个补板组件(5)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
所述功能框架包括端板架(10)和侧板升降架(20),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一对端板架(10),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
所述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所述端主框架(100)的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端,所述端次框架(140)连接在所述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所述第一侧朝向端板(4),所述第二侧背向端板(4);
所述侧板升降架(20)包括:
侧主框架(200),其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侧;
侧次框架(240),其铰接于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升降组件(400),包括主体(402)和推杆(404),所述推杆(404)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402)的底端伸缩;
第1转动件(21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顶端;
第2转动件(22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底端;
所述第1转动件(210)、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所述侧主框架(200),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所述侧主框架(200);
主斜杆(500),其一端铰接在所述主体(402)的顶端;
第1副斜杆(300a),其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
第3副斜杆(300c),其铰接于所述侧主框架(200)上,靠近所述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或所述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或所述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连接,通过所述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所述端次框架(140)脱开连接,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底板(1),所述侧次框架(24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侧主框架(200),所述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3副斜杆(300c)连接以使升降组件(400)的所述主体(402)触地支撑,所述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每个补板组件(5)包括一个大补板(51)、一个中间小补板(52)和一个外侧小补板(53),所述端板(4)的侧边与所述大补板(51)的一个侧边铰接,所述大补板(51)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中间小补板(52)的一个侧边铰接,所述中间小补板(52)的另一侧边与所述外侧小补板(53)的一个侧边铰接,每个所述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所述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为小三棱柱状,在所述端板(4)两侧的两个补板组件(5)合拢时,两个中间小补板(52)相对,两个外侧小补板(53)贴靠端板(4),每个所述端板(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大补板(51)合拢为大三棱柱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次框架(240)的自由端侧的连接槽件(260),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和升降支撑状态下所述端次框架(140)嵌入所述侧次框架(240)上的所述连接槽件(260)中;
和/或,在底板(1)的每侧设置两个侧板升降架(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附加支撑,所述附加支撑包括踏梯支撑(30),在方舱形态时,附加支撑藏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在平面舞台形态时,取出所述踏梯支撑(30)并将其放置于需要支撑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梯支撑(30)还用作人员从地面登上舞台面的踏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支撑还包括触地补板支撑柱(40),在方舱形态时,将触地补板支撑柱(40)放置于踏梯支撑(30)内;在平面舞台形态时,取出所述触地补板支撑柱(40)并将其放置在与展开的所述补板组件(5)对应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主框架(200)的一侧铰接有补板支撑件(280),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和升降支撑状态下所述补板支撑件(280)处于折叠位置,在展开支撑状态下,所述补板支撑件(280)转动至打开位置用于支撑所述补板组件(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架(10)包括:
所述端主框架(100);
所述端次框架(140);
丝杠(102),其与底板(1)的端边垂直地安装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
螺母(104),其安装在所述丝杠(102)上;
第1杆(110),其第一端铰接至所述螺母(104);
第2杆(120),其第一端与所述第1杆(110)的第二端铰接;
第3杆(130),其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的比所述第1杆(110)更靠近底板(1)的位置,第3杆的第二端与第2杆(120)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3杆(130)与所述第2杆(120)的铰接处设置第二导向件(150),第二导向件(150)在第二轨道槽(152)中移动,所述第二轨道槽(152)固定在端板(4)的外表面上;
锁定舌装置(122),设置在第1杆(110)和/或第2杆(120)上,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将所述第1杆(110)和所述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所述第1杆(110)、所述第2杆(120)、所述第3杆(130)、所述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所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1杆(110)相对所述第2杆(120)能够相对转动;
所述端板架(10)具有收拢状态和翻板状态,在所述收拢状态下,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收拢以垂直于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处于第一位置,在所述翻板状态下,所述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所述锁定舌装置(122)能够处于锁定状态,通过转动所述丝杠(102)实现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的整体翻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时,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舞台方舱,其特征在于,
在收拢时,将所述锁定舌装置(122)置于解锁状态,所述第1杆(110)、所述第2杆(120)、所述第3杆(130)、所述第3杆(130)到所述螺母(104)之间的部分构成四边形,无需转动所述丝杠(102),就能将所述端主框架(100)收拢成垂直于底板(1)。
CN202120938404.0U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舞台方舱 Active CN217975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8404.0U CN217975605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舞台方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38404.0U CN217975605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舞台方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5605U true CN217975605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53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38404.0U Active CN217975605U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舞台方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56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52109A (en) Portable performance platform
ES2761925T3 (es) Contenedor y refugio de altura extensible
JPH10264882A (ja) コンテナ支持装置
US10378201B2 (en) Collapsible modular building
US8973311B1 (en) Mobile elevated building
CN217975605U (zh) 一种舞台方舱
CN115263042A (zh) 一种舞台方舱及其变换方法
CN111719933A (zh) 一种车顶帐篷
CN220014629U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115263044A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218644007U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US11807150B2 (en) Mobile performance stage
WO2011150488A1 (en) Mobile stage
CN217415533U (zh) 一种换电站防护机构
CN115258442A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翻板机构及翻板方法
CN110203125A (zh) 一种自卸式智能折叠方舱及其自卸折叠方法
CN115538842A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113232574A (zh) 一种自动开合式文化演艺展示车厢
CN215706708U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
CN115257975A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及快速升降方法
JPS5893636A (ja) コンテナ車
CN215708862U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翻板机构
JP4526141B2 (ja) 高所作業台用手摺
CN113335169B (zh) 一种可拼接的车载大范围平整平台展开机构及操作方法
CN218912390U (zh) 多功能指挥方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