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63044A -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63044A
CN115263044A CN202110489530.7A CN202110489530A CN115263044A CN 115263044 A CN115263044 A CN 115263044A CN 202110489530 A CN202110489530 A CN 202110489530A CN 115263044 A CN115263044 A CN 115263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late
sub
main fram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95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沙狄
李利
李秋立
陈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Jincube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953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63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63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63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E04H3/1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for meetings, entertainments, or sports
    • E04H3/22Theatres; Concert halls; Studios for broadcasting, cinematography, television or similar purposes
    • E04H3/2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tages
    • E04H3/28Shiftable or portable platfor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E04H3/1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for meetings, entertainments, or sports
    • E04H3/22Theatres; Concert halls; Studios for broadcasting, cinematography, television or similar purposes
    • E04H3/2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ta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3/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 E04H3/1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public or similar purposes; Institutions, e.g. infirmaries or prisons for meetings, entertainments, or sports
    • E04H3/22Theatres; Concert halls; Studios for broadcasting, cinematography, television or similar purposes
    • E04H3/2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tages
    • E04H3/26Revolving stages; Stages able to be lower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包括用于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用于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的一对端板架(10),侧板升降架(20)包括侧主框架(200)和侧次框架(240),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侧次框架(240)和/或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该功能框架能够满足舞台方舱合拢后不借助外部工具上下运输车辆和整体放置于地面的要求,而且在展开后还可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舞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背景技术
舞台方舱通常具有方舱形态和平面舞台形态,方舱形态下舱板通常合拢为六面体,平面舞台形态时所有的舱板可以展开为一平面。舞台方舱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包括运输状态、工作状态和地面放置状态。运输状态时,舞台方舱置于运输工具上,为了方便本文使用车辆指代运输工具,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运输工具并不限于车辆。工作状态时,舞台方舱已经从车辆上卸下,距离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可以展开成平面舞台使用。地面放置状态下,舞台方舱置于地面上。在使用舞台方舱时,需要在各个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从运输状态转换成其他状态,涉及要将舞台方舱从车辆上卸下,从其他状态转换成运输状态,涉及要将舞台方舱放到车辆上,也即需要实现舞台方舱的上下车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地面放置状态,涉及要使舞台方舱落地,也即需要实现舞台方舱的落地功能。从其他状态转换到工作状态,也涉及方舱的高度变化。总之,舞台方舱在运输时、工作时、地面放置时均需要对其进行升降,现有技术通常实现的方式是,使用专门的具有升降功能的机构抓住方舱的各个舱板,这种方式会对舞台方舱舱板产生作用力,可能破坏方舱的结构,而且该机构只能单一的升降,无法实现对舱板的支撑。本领域期望开发一直满足舞台方舱合拢后不借助外部工具上下运输车辆和整体放置于地面的要求的机构,展开后还可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能够满足舞台方舱合拢后不借助外部工具上下运输车辆和整体放置于地面的要求,而且在展开后还可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舞台方舱的舱板包括底板、一对侧板、一对顶板和一对端板,舱板具有合拢状态和展开状态,在合拢状态下,底板、侧板、顶板和端板组合成六面体,在展开状态下,舱板是共面的。包括用于在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以及用于在底板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的一对端板架,侧板升降架包括侧主框架和侧次框架,侧主框架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的一侧,侧次框架可移动地连接至侧主框架的顶端,端板架包括端主框架和端次框架,端主框架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的一端,端次框架可移动地连接至端主框架的顶端,其中,侧次框架和/或端次框架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两个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对应端板架的端次框架连接的连接机构,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贴靠侧板,侧次框架贴靠顶板,端主框架贴靠端板,端次框架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侧次框架和对应的端次框架通过连接机构连接,由此构成舞台方舱的外骨架;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次框架和端次框架脱开连接,侧板升降架触地作为支撑,侧主框架翻转成平行于底板,侧次框架移动成平行于侧主框架,端主框架翻转成平行于底板,端次框架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合拢后,每端的端板架及其左右两侧的两组侧板升降架紧靠方舱的舱板收拢,在方舱的顶部连接形成一例如T型的整体,该整体作为方舱升降时的受力基础,从而不会对方舱舱板(除底板外)产生作用力,解决了轻质和无骨架方舱整体升降时的受力问题,且可有效保护方舱舱体。
2、侧板升降架可实现合拢的方舱的上下车及落地功能,并能够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3、端板架可实现每端的端板及补板的整体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附图说明
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为了突出显示,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部分元件填充色块以更清楚显示。
图1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展开为平面舞台时舱板的布置。
图2为舞台方舱的舱板的示意图,示出了舱板合拢为方舱时舱板的布置。
图3-1为端板架的示意图。
图3-2至图3-6示出了端板架从收拢状态到翻板状态进行翻板的过程示意图。
图3-7示出了端板架收拢过程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
图3-8为端板架装设于方舱上的示意图,局部放大示出了锁定舌装置的结构。
图4-1和图4-2分别为用于在底板两侧对称设置的一对侧板升降架的示意图。
图4-3和图4-4为侧板升降架装设于方舱上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其中主斜杆与第一副斜杠连接。
图4-5至图4-12为侧板升降架对方舱进行升降时的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4-13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一副斜杠连接。
图4-14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二副斜杠连接。
图4-15示出了侧板升降架,其中主斜杆与第三副斜杠连接。
图5-1为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在方舱上的整体示意图。
图5-2为图5-1中一端的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在底板上的示意图。
图5-3为图5-1中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端板架的端次框架尚未连接。
图5-4为图5-1中侧板升降架和端板架连接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和端板架的端次框架已经连接。
图6-1至图6-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舞台方舱的变换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图7为附加支撑放置于合拢的舞台方舱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底端”、“顶端”是相对于底板来说,与底板连接的一端或靠近底板的一端称为底端,相反的另一端则称为顶端。“垂直”、“水平”、“共面”表示方位,包括大致垂直、大致水平、大致共面。铰接或连接至一构件的“底端或顶端”,泛指铰接或连接至一构件的底部或顶部的区域,并不局限于端部。
在本发明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连接包括各种方式,包括铰接、安装等。
舞台方舱
以下介绍有关舞台方舱的结构。图1为舞台方舱的示意图,示出了其展开为平面舞台时舱板的布置。图2为舞台方舱的示意图,示出了其合拢为方舱时舱板的布置。
如图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舞台方舱,包括舱板,舱板包括:底板1;一对侧板2,对称铰接至底板1的左右两个侧边;一对顶板3,每个顶板3铰接至对应的一个侧板2的侧边;一对端板4,对称铰接至底板1的前后两个端边;四个补板组件5,每个端板4的左右两个侧边对称铰接一对补板组件5,每个补板组件5包括一个大补板51、一个中间小补板52和一个外侧小补板53,端板4的侧边与大补板51的一个侧边铰接,大补板51的另一侧边与中间小补板52的一个侧边铰接,中间小补板52的另一侧边与外侧小补板53的一个侧边铰接,每个补板组件5能够展开成与端板共面以及能够合拢为小三棱柱状,在端板4两侧的两个补板组件5合拢时,两个中间小补板52相对,两个外侧小补板53贴靠端板4,每个端板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大补板51合拢为大三棱柱状。
这里,大补板是相对于小补板来说的,表明补板之间的相对尺寸关系,大补板的尺寸大于小补板的尺寸。大三棱柱是相对于小三棱柱来说的,表明合拢后的尺寸关系,大三棱柱的体积大于小三棱柱的体积。可以理解的是,合拢为相应的三棱柱状指大体上合拢为三棱柱状,考虑到实际部件的厚度等因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闭合的三棱柱。
如图1和图2所示,舱板具有合拢成方舱的合拢状态和展开成平面舞台的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在合拢状态下,底板1、侧板2、顶板3和端板4组合成六面体,其中,侧板2和端板4垂直于底板1,顶板3垂直于侧板2和端板4以及平行于底板1,每个补板组件5合拢为小三棱柱状位于六面体的内部,垂直于底板1和顶板3,作为对顶板3的支撑,每个端板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大补板51合拢为大三棱柱状。如图1所示,在展开状态下,舱板是共面的,构成一个矩形台面,四个补板组件5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构思可以合理的设置各元件的尺寸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小补板52和外侧小补板53的尺寸相同,使得便于制造,以及利于结构的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补板组件5合拢时,中间小补板52垂直于外侧小补板53。这样的设置利于维持方舱的稳定性。
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本申请的功能框架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舞台方舱结构,并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例如,舞台方舱具有的舱板可以多于或少于所示的舱板,或可以不具有补板组件,或具有其他结构的补板组件。
如图5-1至图5-4所示,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包括:用于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以及用于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的一对端板架10,图中示出了在底板1的每侧设置两个侧板升降架20。侧板升降架20包括侧主框架200和侧次框架240,侧主框架200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1的一侧,侧次框架240可移动地连接至侧主框架200的顶端。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端主框架100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1的一端,端次框架140连接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第一侧朝向端板4,第二侧背向端板4。其中,侧次框架240和/或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连接机构连接而形成例如一T型整体,由此构成舞台方舱的外骨架,如图5-1、图6-1所示,此时基本上各元件都靠近相应地舱板收拢。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次框架240和端次框架140脱开连接,侧板升降架20触地作为支撑,侧主框架2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侧次框架240移动成平行于侧主框架200,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如图6-8至图6-12较佳示出的。
此处,连接机构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3和图5-4较佳示出的,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侧次框架240的自由端侧的连接槽件260,端次框架140能够嵌入侧次框架240上的连接槽件260中。
另外,如图4-1、图4-3所示,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可以设置侧卡钩270,侧卡钩270的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侧卡钩2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侧。同样地,如图3-1、图3-2所示,端主框架100的底端可以设置端卡钩170,端卡钩170的一端铰接至端主框架100的底端,端卡钩1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端。如此可以实现方便的连接和拆除。
如此,合拢后每端的端板架及其左右两组侧板升降架将作为一整体外骨架,解决了轻质和无骨架方舱上下运输车辆或落地时的受力问题;可避免方舱舱体受到撞击等外部冲击,且将各舱板锁定于外骨架内部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晃动,可有效保护方舱舱体。而且,展开后可以支撑方舱舱板。
以下介绍端板架和侧板升降架的进一步优选结构。
侧板升降架
侧板升降架可实现合拢的方舱的上下车及落地功能,并能够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图4-1和图4-2分别为用于在底板两侧对称设置的一对侧板升降架的示意图,图4-1中示出了第一侧板升降架20a,图4-2示出了第二侧板升降架20b,二者的结构是关于底板对称设置的,在图示的例子中二者除了可选设置的补板支撑件280的位置对称之外,其他结构是相同的,在本申请中统称为侧板升降架20。
如图4-1至图4-15所示的,侧板升降架20,包括:
侧主框架200,其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侧;
侧次框架240,其可移动地连接至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升降组件400,包括主体402和推杆404,推杆404能够相对于主体402的底端伸缩;
第1转动件210,其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主体402的顶端,这里“中部”泛指侧主框架200的顶端和底端之间的任何位置,并不限于物理上的中点;
第2转动件220,其一端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主体402的底端;
第1转动件210、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侧主框架200,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侧主框架200;
主斜杆500,其一端铰接在主体402的顶端;
第1副斜杆300a,其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设置为使得在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404的触地端低于方舱接地件;
第2副斜杆300b,其铰接至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大于第1副斜杆300a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主斜杆500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时,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推杆404的触地端高于方舱接地件;
第3副斜杆300c,其铰接于侧主框架200上,靠近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或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
在展开支撑状态下,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侧主框架200翻转,主斜杆500与第3副斜杆300c连接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
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连接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方舱的外骨架,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连接,通过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
侧板升降架可实现方舱合拢状态的升降,包括上下车及落地功能等高度调节,并能够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接下来详细介绍。
侧板升降架的升降功能
利用主斜杆500与第1和第2副斜杆的配合,实现合拢的方舱的上下车及落地功能。
具体来说,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以使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第1转动件210、第2转动件220、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构成一平行四边形,再连接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或第2副斜杆300b,然后通过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的伸缩实现方舱高度的升降。
在将主斜杆500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切换为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或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切换为与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需先使方舱达到能使方舱的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打开的高度,再打开底板支腿11,然后收缩推杆404以降低方舱使底板支腿11触地支撑,此时进行前述切换,切换后需升降方舱时需先将推杆404伸长并将底板支腿11收拢,然后通过伸缩推杆404以使方舱到达所需高度。
以下更详细的介绍。
i-将方舱由运输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
车辆驶离,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ii-将方舱由运输状态切换为地面放置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
车辆驶离,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方舱接地件触地;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iii-将方舱由工作状态切换为运输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方舱接地件高于车辆底盘的高度,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车辆驶入,
收缩推杆404;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iv-将方舱由工作状态切换为地面放置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方舱接地件触地;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v-将方舱由地面放置切换为运输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将主斜杆500切换为连接第1副斜杆300a,如图4-8的A4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方舱接地件高于车辆底盘的高度,如图4-7的A3状态所示,
收拢底板支腿11,如图4-6的A2状态所示,
车辆驶入,
收缩推杆404;如图4-5的A1状态所示,
vi-将方舱由地面放置切换为工作状态时,
将主斜杆500连接第2副斜杆300b,如图4-12的B1状态所示,
将推杆404伸长至底板支腿11能够转动的高度,如图4-11的B2状态所示,
打开底板支腿11,如图4-10的B3状态所示,
收缩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4-9的B4状态所示。
侧板升降架的展开支撑功能
利用主斜杆500与第3副斜杆300c连接,可以实现侧板升降架的展开支撑功能。接下来主要结合图6-1至图6-12介绍将舞台方舱由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的步骤,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变换为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的步骤采用前述步骤的逆向操作。
将舞台方舱由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包括:
通过转动第1转动件210和第2转动件220将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由折叠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并连接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1副斜杆300a,如图6-1所示,以及如图4-5所示;
将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伸长到触地后继续伸长至能使车舱分离的高度,让车辆驶离,如图6-2所示,以及如图4-6所示,车舱分离是指车辆和方舱分离;
打开安装在底板1上的底板支腿11,收缩升降组件400的推杆404以使底板支腿11触地,如图6-3所示,以及如图4-7及图4-8所示;
分离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1副斜杆300a,如图6-4所示;
将端板架10的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将端次框架14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其触地作为支撑立柱,如图6-5所示;
将侧板升降架20的侧主框架20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此时升降组件400随之翻转,将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由垂直于侧主框架200翻转至平行于侧主框架200,如图6-6所示,以及如图4-15所示,在该状态下,由于主斜杆500未连接任何副斜杆,升降组件400可以处于仍能自由转动的状态;
连接侧板升降架20的主斜杆500和第3副斜杆300c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如图6-7所示,另外图4-4图示了第3副斜杆300c具有的长度调节元件300c0,如此可以调节其长度,例如长度调节元件可以为左右旋螺杆部,根据需要可以对其进行调节长度;
将侧板2和顶板3整体翻转,使得侧板2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以由侧主框架200支撑;如图6-8所示;
将顶板3由垂直于侧板2翻转至平行于侧板2以由侧次框架240支撑;如图6-9所示;
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使得端板4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端板4由端板架10支撑;如图6-10所示;
将各补板组件5由合拢在端板4的内表面侧展开成与端板4共面,如图6-12所示,至此形成一平面舞台。
图6-11和图6-12中的踏梯支撑30和触地补板支撑柱40是为了实现加固支撑所设置的可选部分,以下将进行介绍。
在一实施例中,在方舱形态时附加支撑藏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如小三棱柱状的内部,附加支撑包括踏梯支撑30,如图7所示,为清楚地显示而移除了其中一侧的一个补板组件5。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端板4平行于底板1之后,取出踏梯支撑30并将其放置于需要支撑的位置,如图6-11所示,如放置在补板组件的下方。优选地,踏梯支撑30还用作人员从地面登上舞台面的踏梯。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在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成垂直于底板1之前,可以将踏梯支撑30放置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
在一实施例中,附加支撑还包括用于支撑补板组件5的触地补板支撑柱40。在方舱形态时触地补板支撑柱40放置于踏梯支撑30内,如图7所示。在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端板4平行于底板1之后,取出触地补板支撑柱40并将其放置在与展开的补板组件5对应的位置,如图6-12所示。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在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成垂直于底板1之前,可以将踏梯支撑30放置于补板组件5合拢形成的空间内,然后将触地补板支撑柱40放置于踏梯支撑30内。
在一实施例中,侧主框架200的一侧铰接有补板支撑件280,在收拢支撑状态下和升降支撑状态下补板支撑件280处于折叠位置,如图4-13、图6-1、图6-2等所示;在展开支撑状态下,补板支撑件280转动至打开位置用于支撑补板组件5,如图4-15、图6-6、图6-11所示。在将舞台方舱由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在侧主框架200由垂直于底板1翻转至平行于底板1后,将补板支撑件280转动至打开位置,如图4-15、图6-6、图6-11所示。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时,将补板支撑件280转动回折叠位置。补板支撑件280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如图4-15较佳的,补板支撑件280包括两个撑板2800和连接杆2801,两个撑板2800的一端铰接在侧主框架200上,另一端用连接杆2801连接。在折叠位置时,两个撑板2800靠拢在侧主框架200上,在打开位置,两个撑板2800垂直于侧主框架200。
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形态变换为方舱形态的过程中,在每侧的侧板升降架翻转收拢使其侧次框架贴靠顶板之后,将端板架翻转收拢使其端侧框架嵌入侧板升降架的侧次框架上的连接槽件中,此时端次框架和侧次框架连接形成一例如T型整体。这种方式非常的简化、牢靠且易操作。
端板架10
端板架10可实现每端的端板及补板组件(如有)的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接下来结合图3-1至图3-8描述端板架。如图所示,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其底端铰接于底板1的一端;端次框架140,其连接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端主框架100,第一侧朝向端板4,第二侧背向端板4;丝杠102,其与底板1的端边垂直地安装在端主框架100上;螺母104,其安装在丝杠102上;第1杆110,其第一端铰接至螺母104;第2杆120,其第一端与第1杆110的第二端铰接;第3杆130,其第一端铰接在端主框架100上的比第1杆110更靠近底板1的位置,第3杆的第二端与第2杆120的第二端铰接,在第3杆130与第2杆120的铰接处设置第二导向件150,第二导向件150在第二轨道槽152中移动,第二轨道槽152固定在端板4的外表面上;锁定舌装置122,设置在第1杆110和/或第2杆120上,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将第1杆110和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在解锁状态下第1杆110相对第2杆120能够相对转动。
端板架10具有收拢状态和翻板状态,如图3-2、图5-1所示,在收拢状态下,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收拢以垂直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处于第一位置,如图3-3至图3-6所示,在翻板状态下,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锁定舌装置122能够处于锁定状态,通过转动丝杠102实现端板4的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较佳所示,螺母104还连接第一导向件105,端主框架100上设置有与丝杠102平行的第一轨道槽101,第一导向件105在第一轨道槽101中移动。这样利于平稳的引导螺母的移动,进而引导第1杆、第2杆和第3杆的移动,使得翻板过程更加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丝杠102具有设置在端主框架100的顶端的操作接头103,如图3-5较佳示出的,通过转动操作接头103,可以转动丝杠102。这样利于丝杠的操作。相应的导向件可以为滚轮,这样便于移动的稳定性。图示中为了更好的受力,这些杆件和槽等元件均对称设置了两组。
锁定舌装置122可以采用任何可以实现前述功能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中的放大图所示,锁定舌装置122包括插口1220、锁舌1221和压簧1222,插口1220开设在第1杆110上,锁舌1221和压簧1222设置在第2杆120上,压簧1222能够将锁舌1221压入插口1220中以使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如图中的B标示的部分所示;在解锁状态下锁舌1221脱离插口1220,如图中的A标示的部分所示。这种结构非常灵巧,在需要解除锁定时,可以手动将锁舌1221从插口1220中拔出。在图3-7的状态下,锁定舌装置122为A标示的解锁状态,在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状态下,锁定舌装置122为B标示的锁定状态。
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的连接可以采用各种结构。如图3-3较佳示出的,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设置安装槽116,端次框架140插入安装槽116中,能够相对于安装槽116从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框架锁160设置在端主框架100上用于将端次框架140相对于端主框架100锁定;或者,端次框架140铰接至端主框架100以便能够从第一位置翻转到第二位置。
框架锁160可以采用任何可以实现前述功能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3-3、图3-4所示,框架锁160包括螺杆1600和螺母1601,螺杆1600可旋转地安装在端主框架100上,端次框架140的两端的端面上具有凹口1602,螺杆1600的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一端的凹口1602,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对端次框架140的锁定。在图3-2、图3-3中,端次框架140处于第一位置,螺杆1600的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一端(收拢状态下的锁定端)的凹口1602,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实现了锁定。为了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到第二位置,需要解锁框架锁160,具体来说将螺母1601拧开,此时端次框架140能够沿安装槽116滑动。端次框架140向下滑动到第一端(原锁定端)触地,旋转螺杆1600使其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二端(翻板状态下的锁定端)的凹口1602,将螺母1601在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螺杆1600上,如此实现了再次锁定,如图3-4所示。当需要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回第一位置时,解锁框架锁160,端次框架140向上滑动,旋转螺杆1600使其自由端穿过端次框架140的第一端的凹口1602后用螺母1601固定即可实现锁定。
以下介绍端板架10的翻板方法。端板架10可实现每端的端板及补板组件(如有)的整体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
将端板4及补板组件(如有)由垂直于底板(如图3-2所示)翻转成与底板共面(如图3-6所示)的步骤包括:先将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如图3-3所示,此时第1杆110和第2杆120相对成一直线,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以将第1杆110和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
将端次框架140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其触地作为支撑立柱,图3-4示出了该状态;
转动丝杠102,螺母104移动,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改变,引起第3杆130旋转,带动第二导向件150沿第二轨道槽152移动,实现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的整体翻转,图3-5示出了该状态,直至端板4与底板1共面,此时端主框架100作为支撑横柱以支撑端板4及补板组件(如有),图3-6示出了该状态。
采用以上过程的逆步骤可以将舱板翻转回垂直于底板1。在收拢端板架10时,可以将锁定舌装置122置于解锁状态,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四边形,无需转动丝杠102,就能将端主框架100收拢成垂直于底板1。图3-7示出了该状态。图3-7中,端板4已收拢回垂直于底板1,端次框架140从第二位置移动回第一位置,可以沿箭头方向手动将端主框架100翻转回垂直于底板1收拢。
将端次框架140移动到第二位置包括:解锁设置在端主框架100上用于将端次框架140相对于端主框架100锁定的框架锁160,将端次框架140在安装槽116内滑动至其原锁定端触地,从图3-3和图3-4可以看出这种移动。
至此,端板架10实现了每端的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整体翻转,且在展开后作为舱板与地面的支撑。如此,通过该结构,能够省力的进行翻转,且在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翻转后可作为端板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与地面的支撑。翻转过程中,端板和补板组件与端板架始终连接在一起,既解决了翻转力矩变向问题,又保证舱板安全平稳运行。
使用这种端板架10,在前述将舞台方舱由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变换为平面舞台形态时,将端主框架100由垂直于底板1收拢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时,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将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整体翻转的步骤包括:转动丝杠102,螺母104移动,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改变,引起第3杆130旋转,带动第二导向件150沿第二轨道槽152移动,实现端板4及其两侧的补板组件5的整体翻转,图3-5示出了该状态,直至端板4与底板1共面,此时端主框架100作为支撑横柱以支撑端板4,图3-6示出了该状态。在前述将舞台方舱由平面舞台变换为放置于运输车辆上的方舱形态时,在收拢时,将锁定舌装置122置于解锁状态,第1杆110、第2杆120、第3杆130、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四边形,无需转动丝杠102,就能将端主框架100收拢成垂直于底板1。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舱板不包括补板组件时,端板架10用于实现每端的端板的翻转,以上方法中去掉补板组件的描述仍然适用。
本申请中描述的各部件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任何合适的位置,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可拆或不可拆的连接固定,在本申请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设置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只要能实现其功能即可。本申请中描述的方法的各步骤并没有顺序要求,除非明确指出了这种顺序要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各种特征可以被分组在一起以简单化本发明。这不应解释为一种不要求保护的公开的特征对于任一权利要求是必要的意图。相反,本发明的主题可以少于特定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全部特征。本发明的范围应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赋权的等同形式的全部范围来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舞台方舱的舱板包括底板(1)、一对侧板(2)、一对顶板(3)和一对端板(4),舱板具有合拢状态和展开状态,在合拢状态下,底板(1)、侧板(2)、顶板(3)和端板(4)组合成六面体,在展开状态下,所述舱板是共面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至少一对侧板升降架(20),以及用于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的一对端板架(10),
所述侧板升降架(20)包括侧主框架(200)和侧次框架(240),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1)的一侧,所述侧次框架(240)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所述端板架(10)包括端主框架(100)和端次框架(140),所述端主框架(100)的底端用于铰接至底板(1)的一端,所述端次框架(140)连接在所述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一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在第二位置,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端主框架的第二侧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所述第一侧朝向端板(4),所述第二侧背向端板(4),
其中,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或所述端次框架(140)上设置能够将每端的端板架(10)的端次框架(140)和其两侧相邻的侧板升降架(20)的侧次框架(240)连接的连接机构,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收拢支撑状态,在收拢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由此构成舞台方舱的外骨架;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展开状态对应的展开支撑状态,在展开支撑状态下,所述侧次框架(240)和所述端次框架(140)脱开连接,所述侧板升降架(20)触地作为支撑,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底板(1),所述侧次框架(240)移动成平行于所述侧主框架(200),所述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所述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二位置触地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次框架(240)的自由端侧的连接槽件(260),所述端次框架(140)能够嵌入所述侧次框架(240)上的所述连接槽件(260)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在底板(1)的每侧设置两个所述侧板升降架(20);
和/或,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设置侧卡钩(270),侧卡钩(270)的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侧卡钩(2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侧;
和/或,所述端主框架(100)的底端设置端卡钩(170),端卡钩(170)的一端铰接至所述端主框架(100)的底端,端卡钩(170)的另一端的钩部卡接至底板(1)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升降架(20)包括:
所述侧主框架(200);
所述侧次框架(240);
升降组件(400),包括主体(402)和推杆(404),所述推杆(404)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402)的底端伸缩;
第1转动件(21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中部,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顶端;
第2转动件(220),其一端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另一端铰接至所述主体(402)的底端;
所述第1转动件(210)、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之间的部分能够形成一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所述第1转动件(210)和所述第2转动件(220),所述升降组件(400)能够在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折叠状态下其靠拢所述侧主框架(200),在打开状态下其远离所述侧主框架(200);
主斜杆(500),其一端铰接在所述主体(402)的顶端;
第1副斜杆(300a),其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设置为使得在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连接时,所述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所述推杆(404)的触地端低于方舱接地件;
第2副斜杆(300b),其铰接至所述侧主框架(200)的底端,长度大于所述第1副斜杆(300a)的长度,设置为使得在所述主斜杆(500)所述与第2副斜杆(300b)连接时,所述推杆(404)缩至最短时所述推杆(404)的触地端高于方舱接地件;
第3副斜杆(300c),其铰接于所述侧主框架(200)上,靠近所述侧主框架(200)的顶端;
在所述收拢支撑状态下,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折叠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或所述第2副斜杆(300b)或所述第3副斜杆(300c)未连接;
在所述展开支撑状态下,所述侧板升降架(20)的升降组件(400)随所述侧主框架(200)翻转,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3副斜杆(300c)连接以使升降组件(400)的主体(402)触地支撑;
所述功能框架具有与舱板的合拢状态对应的升降支撑状态,在升降支撑状态下,所述侧主框架(200)贴靠侧板(2),所述侧次框架(240)贴靠顶板(3),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所述端次框架(140)在第一位置贴靠顶板(3),所述侧次框架(240)和对应的端次框架(140)通过所述连接机构连接,由此构成方舱的外骨架,所述升降组件(40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主斜杆(500)与所述第1副斜杆(300a)或所述第2副斜杆(300b)连接,通过所述推杆(404)的伸缩实现舱板在合拢状态下的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舞台方舱的舱板包括在每个端板(4)的左右侧边对称铰接的补板组件(5),在舱板的合拢状态下,补板组件(5)合拢在六面体的内部;在舱板的展开状态下,所述舱板构成一个矩形台面,补板组件(5)分别位于矩形台面的四个边角;
所述侧主框架(200)的一侧铰接有补板支撑件(280),补板支撑件(280)能够从折叠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以支撑所述补板组件(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架(10)包括:
所述端主框架(100);
所述端次框架(140);
丝杠(102),其与底板(1)的端边垂直地安装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
螺母(104),其安装在所述丝杠(102)上;
第1杆(110),其第一端铰接至所述螺母(104);
第2杆(120),其第一端与所述第1杆(110)的第二端铰接;
第3杆(130),其第一端铰接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的比所述第1杆(110)更靠近底板(1)的位置,第3杆的第二端与第2杆(120)的第二端铰接,在所述第3杆(130)与所述第2杆(120)的铰接处设置第二导向件(150),第二导向件(150)在第二轨道槽(152)中移动,所述第二轨道槽(152)固定在端板(4)的外表面上;
锁定舌装置(122),设置在第1杆(110)和/或第2杆(120)上,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将所述第1杆(110)和所述第2杆(120)锁定为一直杆,从而所述第1杆(110)、所述第2杆(120)、所述第3杆(130)、所述第3杆(130)的第一端到所述第1杆(110)的第一端之间的部分构成三角形,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1杆(110)相对所述第2杆(120)能够相对转动;
所述端板架(10)具有收拢状态和翻板状态,在所述收拢状态下,所述端主框架(100)贴靠端板(4)收拢以垂直于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贴靠顶板,在所述翻板状态下,所述端主框架(100)翻转成平行于底板(1),所述端次框架(140)垂直于所述端主框架(100)触地支撑,所述锁定舌装置(122)能够处于锁定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104)还连接第一导向件(105),所述端主框架(100)上设置有与所述丝杠(102)平行的第一轨道槽(101),所述第一导向件(105)在所述第一轨道槽(101)中移动;
和/或,所述丝杠(102)具有设置在所述端主框架(100)的顶端的操作接头(103);
和/或,相应的导向件为滚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舌装置(122)包括插口(1220)、锁舌(1221)和压簧(1222),所述插口(1220)开设在所述第1杆(110)上,所述锁舌(1221)和所述压簧(1222)设置在所述第2杆(120)上,所述压簧(1222)能够将所述锁舌(1221)压入所述插口(1220)中以使所述锁定舌装置(122)处于锁定状态,在解锁状态下所述锁舌(1221)脱离所述插口(122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主框架(100)的顶端设置安装槽(116),所述端次框架(140)插入所述安装槽(116)中,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槽(116)从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框架锁(160)设置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用于将所述端次框架(140)相对于所述端主框架(100)锁定;或者,所述端次框架(140)铰接至所述端主框架(100)以便能够从第一位置翻转到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锁(160)包括螺杆(1600)和螺母(1601),所述螺杆(1600)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端主框架(100)上,所述端次框架(140)的两端的端面上具有凹口(1602),所述螺杆(1600)的自由端穿过所述端次框架(140)的一端的所述凹口(1602),所述螺母(1601)在所述凹口(1602)的外侧拧在所述螺杆(1600)上。
CN202110489530.7A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Pending CN115263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9530.7A CN115263044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9530.7A CN115263044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3044A true CN115263044A (zh) 2022-11-01

Family

ID=83744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9530.7A Pending CN115263044A (zh) 2021-04-30 2021-04-30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630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25640A (en) Folding stage system
US10378201B2 (en) Collapsible modular building
US20100236593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Quickly Erectable Canopy Shelter
CN110985843A (zh) 一种可折放运输的led立置式显示屏
WO2023236695A1 (zh) 捆式折叠推车
CN111719933A (zh) 一种车顶帐篷
CN113107264A (zh) 一种与方舱连接的快速展开帐篷
CN217975605U (zh) 一种舞台方舱
CN115263044A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219509353U (zh) 一种折叠组件、具有该折叠组件的折叠升顶帐篷及汽车
CN117386112A (zh) 一种防倾覆脚手架
JP3352089B2 (ja) 多重折畳みステージ
CN220014629U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115263042A (zh) 一种舞台方舱及其变换方法
KR20060001341A (ko) 접철식 천막
CN116357151A (zh) 一种折叠组件、具有该折叠组件的折叠升顶帐篷及汽车
CN115258442A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翻板机构及翻板方法
CN218644007U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217415533U (zh) 一种换电站防护机构
US11807150B2 (en) Mobile performance stage
CN215706708U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
CN215708862U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翻板机构
CN113232574A (zh) 一种自动开合式文化演艺展示车厢
CN115257975A (zh) 一种用于方舱的侧板升降架及快速升降方法
CN107512227B (zh) 长度可调节的顺序伸缩式登车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