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8842A -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38842A
CN115538842A CN202211258199.9A CN202211258199A CN115538842A CN 115538842 A CN115538842 A CN 115538842A CN 202211258199 A CN202211258199 A CN 202211258199A CN 115538842 A CN115538842 A CN 115538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link
vehicle
floor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581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绎
夏展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De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De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De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De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5819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388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38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3884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4238 priority patent/WO202407857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2Tents combined or specially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vices
    • E04H15/06Tents at least partially supported by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32Parts,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details, accessories, interi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nts, e.g. guy-line equipment, skirts, thresholds
    • E04H15/34Supporting means, e.g. frames
    • E04H15/44Supporting means, e.g. frames collapsible, e.g. breakdown type
    • E04H15/48Supporting means, e.g. frames collapsible, e.g. breakdown type foldable, i.e. having pivoted or hinged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升降房顶的第一升降装置和用于使侧墙随房顶的升降而相对地板旋转的第二升降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纵向侧,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横向侧,或者,均布置在纵向侧或横向侧;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杆,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连于可收纳车载房的相应侧侧墙,能沿相应侧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与第一滑块铰接且铰轴平行于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第一连杆的第二支点与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铰接且铰轴平行于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采用本方案,车载房的展开和收纳操作更方便快捷,而且车载房展收过程中,房顶能垂直升降,不易翘曲变形。

Description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帐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帐篷的内部空间较小,人在帐篷内无法直立行走,导致用户体验不好,增大帐篷的内部空间,能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内部空间大的帐篷收展比较困难。
有鉴于此,如何使内部空间大的帐篷更容易收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纵向侧,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横向侧,或者,均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纵向侧或横向侧;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连在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和地板之间,用于升降房顶;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用于使可收纳车载房的侧墙随房顶的升降而相对地板旋转,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连于可收纳车载房的相应侧侧墙,能沿所述相应侧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一滑块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支点与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收纳车载房的两纵向侧或两横向侧各布置一个所述第一升降装置,所述可收纳车载房的另两侧各布置两个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同侧的两个第二升降装置分别连在该侧侧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止挡块,所述第一连杆收纳至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支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外侧,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位于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内侧,所述止挡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和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之间。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连于所述相应侧侧墙,能沿所述相应侧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二滑块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第二连杆的第二支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三支点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收纳至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三支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内侧,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支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支点外侧。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连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在所述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夹角呈增大趋势且所述第一连杆和与之相连的侧墙的夹角呈减小趋势。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杆或所述第二连杆或所述相应侧侧墙上,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夹角达180°时,所述第一连杆或所述第二连杆或所述相应侧侧墙抵触所述限位件,以阻止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夹角继续增大及阻止所述相应侧侧墙过竖直状态继续向外翻转。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交叉臂、上导向件、下导向件、沿所述上导向件滑动的上滑动件、沿所述下导向件滑动的下滑动件,所述上导向件连接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所述下导向件连接可收纳车载房的地板,所述交叉臂的上端与所述上滑动件连接,所述交叉臂的下端与所述下滑动件连接。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X形交叉臂包括两个支臂,两个所述支臂相互交叉且在交叉位置通过铰接结构铰接,每个所述支臂包括两节臂段,一节臂段与房顶连接,另一节臂段与地板连接,两节臂段可分离地连接在一起。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臂的两节臂段通过过渡件插接在一起。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上导向件包括两个上导向部,分别用于导向与所述交叉臂的两个支臂的上端相连的两个所述上滑动件,车载房展开状态下,所述上导向件的两个所述上导向部与下导向件平行或者不平行。
采用本方案,使可收纳车载房的展开和收纳操作更方便快捷,而且车载房展收过程中,房顶能垂直升降,不容易翘曲变形,而且展开后可收纳车载房的稳固性和抵抗侧向风等外力干扰的能力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升降机构的可收纳车载房一种实施例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图4为图1所示的车载房收纳到不同程度的立体图;
图5和图6分别为第一升降装置两种实施例上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7为第一升降装置一种实施例下部的局部结构图;
图8为第一升降装置的交叉臂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第二升降装置与横向侧墙相连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侧墙相连位置的爆炸图;
图11为收纳状态下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交叉臂的状态图;
图12-图14分别为车载房展开到不同程度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夹角达180°时的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横向侧墙,11横向侧墙内板块,12横向侧墙外板块;
20纵向侧墙,21纵向侧墙内板块,22纵向侧墙外板块;
30房顶,31第一房顶板块,32第二房顶板块,33第三房顶板块,34第四房顶板块;
40地板,41第一地板板块,42第一地板板块,43第一地板板块,44第一地板板块;
50升降机构;
51第一升降装置,511交叉臂,511a第一臂段,511b第二臂段,511c第三臂段,511d第四臂段,511e第一过渡件,511f第二过渡件,512上导向件,512a上导向部,513上滑动件,514下导向件,514a下导向部,515下滑动件;
52第二升降装置,521第一连杆,522第二连杆,523弹簧,524止挡块,525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该可收纳车载房(以下简称车载房)展开状态下,房内空间大致呈矩形。该车载房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横向侧墙10(横向侧墙10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纵向侧墙20(纵向侧墙20的长度方向沿纵向),还具有房顶30、地板40、升降机构50等,地板40底部设有将车载房支离地面的支架。
该车载房的横向侧墙由一个或多个横向侧墙板块构建或拼接而成,图中,横向侧墙由四个横向侧墙板块拼接而成,其中两个横向侧墙内板块11沿横向依次布置且接缝处通过插销连接,两个横向侧墙外板块12沿横向依次布置且接缝处通过插销连接。两个横向侧墙内板块11(也可以是横向侧墙外板块12)与地板40铰接,铰轴为L1,通过绕铰轴L1旋转实现在竖直状态(垂直于地板的状态)和水平状态(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之间的切换。两个横向侧墙外板块12可滑动地安装在两个横向侧墙内板块11外侧,能沿横向侧墙内板块11的高度方向滑动。其中,横向侧墙也可以仅有一层板块的结构形式,即横向侧墙仅有板块11或仅有板块12的形式。
类似地,该车载房的纵向侧墙20由一个或多个纵向侧墙板块构建或拼接而成,图中,纵向侧墙由四个纵向侧墙板块拼接而成,其中两个纵向侧墙内板块21沿纵向依次布置且接缝处通过插销连接,两个纵向侧墙外板块22沿纵向依次布置且接缝处通过插销连接。两个纵向侧墙内板块21(也可以是纵向侧墙外板块22)与地板40铰接,铰轴为L2,通过绕铰轴L2旋转实现在竖直状态(垂直于地板的状态)和水平状态(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之间的切换。两个纵向侧墙外板块22可滑动地安装在两个纵向侧墙内板块21外侧,能沿纵向侧墙内板块21的高度方向滑动。同理,纵向侧墙也可以仅有一层板块的结构形式,即纵向侧墙仅有板块21或仅有板块22的形式。
采用上述设置,用户可以自由调节横向侧墙10和纵向侧墙20的高度,可以让横向侧墙10和纵向侧墙20的顶侧与房顶同高,这时车载房呈封闭状态,也可以如图1所示,让横向侧墙10和纵向侧墙20与房顶间隔一段距离,这时车载房呈露台状态,从而能顺畅地通风换气且用户在房内能获得通透的观景视野。
房顶30由多个房顶板块拼接而成,图中,房顶由第一房顶板块31、第二房顶板块32、第三房顶板块33和第四房顶板块34拼接而成,之间形成房顶接缝。地板40由多个地板板块拼接而成,图中,地板40由第一地板板块41、第二地板板块42、第三地板板块43和第四地板板块44拼接而成,之间形成地板接缝。
升降机构50包括第一升降装置51和第二升降装置52。第一升降装置51连在房顶30和地板40之间,用于升降房顶。第二升降装置连在房顶30和车载房的侧墙(可以是横向侧墙10,也可以是纵向侧墙20)之间,用于使车载房的侧墙能随房顶的升降而相对地板旋转,从而在升降房顶的同时,同步实现横向侧墙10或纵向侧墙20的展收,以及,在实现横向侧墙10或纵向侧墙20展收的同时,反过来帮助提升房顶升降的稳定性。
第一升降装置51和第二升降装置52,可以均布置在车载房的纵向侧,也可以均布置在车载房的横向侧,还可以一者布置在车载房的纵向侧,一者布置在车载房的横向侧。图中,第一升降装置51布置在车载房的纵向侧,第二升降装置52布置在车载房的横向侧,与横向侧墙10连接,当然也可对调。以下为方便理解,均以第二升降装置52与横向侧墙10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升降装置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升降装置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图中,车载房设有两个第一升降装置51,两个第一升降装置51分别布置在车载房的两纵向侧。图中,车载房设有四个第二升降装置52,其中,两个第二升降装置52布置在车载房的一横向侧,分别连于该侧横向侧墙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另两个第二升降装置52分别布置在车载房的另一横向侧,分别连于该侧横向侧墙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使车载房的两面横向侧墙能随着房顶的升降而相对地板绕各自的铰轴L1旋转。
车载房展开过程中,第一升降装置51将房顶升到与地板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如图1、图9),房顶上升过程中,两面横向侧墙分别相对地板绕各自的铰轴L1向外旋转,逐渐自水平状态旋转至竖直状态。
车载房收纳过程中,第一升降装置51将房顶降到与地板接触的位置(如图2),房顶下降过程中,两面横向侧墙10分别相对地板绕各自的铰轴L1向内旋转,逐渐自竖直状态旋转至水平状态,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平铺在地板上。之后使各地板板块沿地板接缝相互脱开,并使各房顶板块沿房顶接缝相互脱开,脱开后各房顶板块也平铺在地板上(如图3)。然后通过移位折叠等手段使各地板板块连同平铺在各地板板块上的结构呈层层叠置状态(如图4)。
下面详细介绍第一升降装置51和第二升降装置52的结构:
第一升降装置51
如图1,第一升降装置51包括交叉臂511,交叉臂511包括两个支臂,两个支臂相互交叉呈X形并在交叉点处可相对旋转地连在一起。优选将第一升降装置51设置为关于其交叉臂的交叉点纵向对称的对称结构,这样,运动匹配更容易,不容易出现运动干涉。
如图5,第一升降装置51包括上导向件512和两个上滑动件513(图5中仅展示出了一个上滑动件513),上导向件512具体可以是导杆、导轨、导套等,上滑动件513具体可以是滑套、滑块等。交叉臂511的两个支臂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滑动件513铰接。每个上导向件512包括两个上导向部512a,两个上滑动件513分别与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连接,能分别沿相应的上导向部512a滑动。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分别与两个房顶板块连接,具体可以与房顶板块的外围框架固定连接或铰接,铰接的话,升降过程中,上导向部512a可相对房顶转动。图5所示的方案中,采用的是固定连接,该方案中,两个上导向部512a在房顶板块的接缝处断开,从而不影响房顶的层叠收纳,该方案中,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与下导向件514不平行,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互成夹角β,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与下导向件呈夹角α。图6所示的方案中,采用的是铰接,该方案中,两个上导向部512a在房顶板块的接缝处通过插套部512b连接,收纳时,通过拆下或者滑动插套部512b,来使两个上导向部512a在房顶板块的接缝处断开,从而不影响房顶的层叠收纳,该方案中,上导向件512的两个上导向部512a与下导向件514平行。
如图7,第一升降装置51包括下导向件514和两个下滑动件515(图7中仅展示出了一个下滑动件515),下导向件514具体可以是导杆、导轨、导套等,下滑动件515具体可以是滑套、滑块等。每个下导向件514包括两个下导向部513a,两个下滑动件515分别与下导向件514的两个下导向部514a连接,分别能沿相应的下导向部514a滑动,交叉臂511的两个支臂的下端分别和两个下滑动件515铰接。下导向部514a连接地板40,具体可以与地板40的外围框架固定连接。两个下导向部514a在地板板块的接缝处断开,以避免影响地板40的层叠收纳。
如图8,交叉臂511的每个支臂包括两节臂段,图示方案中,一个支臂(以下称为第一支臂)包括第一臂段511a和第四臂段511d,另一个支臂(以下称为第二支臂)包括第二臂段511b和第三臂段511c。第一臂段511a和第二臂段511b与房顶30连接,第三臂段511c和第四臂段511d与地板40连接。
每个支臂的两节臂段可分离地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每个支臂的两节臂段能够连在一起也能够分离开。这样设计,每个支臂的两节臂段能随车载房的其他部件(房顶30、地板40等)一起进行层叠收纳,而无需将交叉臂511单独拆卸下来进行收纳,使车载房的收纳和展开操作更方便快捷。
具体的,每个支臂的两节臂段可以直接插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过渡件间接地插接在一起。图8所示方案中,设置了第一过渡件511e和第二过渡件511f,第一臂段511a和第四臂段511d通过第一过渡件511e插接在一起,第二臂段511b和第三臂段511c通过第二过渡件511f插接在一起。
第二升降装置52
如图9和图10,第二升降装置52包括第一滑块(图中不可见)和第一连杆521。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连于一面侧墙(以下均以横向侧墙10为例说明,实际实施中,也可以连于纵向侧墙20),具体可以连在该面横向侧墙10的外围边框的滑槽中。第一滑块能沿该面横向侧墙10的高度方向滑动。
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第一滑块铰接且铰轴L3平行于该面横向侧墙与地板的铰轴L1,第一连杆521的第二支点A2与房顶铰接且铰轴L4平行于该面横向侧墙与地板的铰轴L1。
房顶在第一升降装置51的举升作用下上升时,所受的来自第一升降装置51的举升力通过第一连杆521传递到横向侧墙,使横向侧墙在房顶上升过程中逐渐自水平状态绕铰轴L1旋转到竖直状态,同时第二升降装置的第一连杆521也逐渐旋转到竖直状态,房顶下降时,房顶的自重以及所受的来自第一升降装置51的下拉/压力通过第一连杆521传递到横向侧墙,使横向侧墙在房顶下降过程中逐渐自竖直状态旋转到水平状态,同时第二升降装置52的第一连杆521也逐渐旋转到水平状态。
设置第二升降装置,一方面简化了车载房的展收步骤,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升降装置的第一连杆521与房顶的铰轴以及与侧墙的铰轴均平行于该侧墙与地板的铰轴,同时第一连杆521和侧墙都有一定的刚度,所以能够限制房顶在平行于该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方向上的摆动,除其他手段外,能进一步保障房顶在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下垂直升降,避免因房顶摆动幅度大导致卡滞致使无法升降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10,车载房包括止挡块524,止挡块524固定于与第一连杆521相连的侧墙,止挡块524位于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和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之间。图中,与第一连杆521相连的侧墙为横向侧墙10,止挡块524固定于横向侧墙10,止挡块524位于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和该横向侧墙10与地板的铰轴L1之间。
如图11,收纳状态下,第一连杆521处于水平状态,第一连杆521的第二支点A2位于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的外侧,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位于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内侧,图中,与第一连杆521相连的侧墙为横向侧墙10,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位于该横向侧墙10与地板的铰轴L1的内侧。
进一步的,如图10,第二升降装置52还可以设置弹簧523(或扭力杆、作动伸缩杆等),弹簧连在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之间,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2的夹角θ呈增大趋势且第一连杆521和与之相连的横向侧墙10之间的夹角呈减小趋势。
采用上述设置,如图11-图14,车载房的展开过程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房顶刚自最低位置(即与地板接触的位置)开始上升,这时,第一连杆521在房顶的带动下边绕其第一支点A1旋转边向靠近铰轴L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连杆521上的与第一支点A1铰接的第一滑块与止挡块524抵触(以下简称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抵触),这期间,与第一连杆521相连的横向侧墙10基本保持水平状态不动,避免了房顶刚开始上升时横向侧墙10就随之上升导致所需的初始举升力增大的问题。房顶刚自最低位置开始上升时由于第一升降装置51的交叉臂的夹角很小,所以这时所需的举升力较大,若举升力进一步增大,则需要配置更高功率的动力元件,会导致成本大幅提升,甚至无法实现。当然,在条件许可下,房顶刚自最低位置开始上升时,第一连杆521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就直接抵触,也是可行的。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弹簧523,在房顶刚自最低位置开始上升时,弹簧523的弹性力能够叠加第一升降装置51的举升力驱动房顶上升,从而使得房顶刚开始上升时所需的举升力减小。
第二阶段,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抵触后,房顶继续上升,这时,第一连杆521仅旋转,而无法再向靠近横向侧墙的铰轴L1的方向移动,这期间,第一连杆521的旋转力矩通过止挡块524传递到与之相连的横向侧墙10上,带动横向侧墙10绕铰轴L1向外翻转,直至横向侧墙10翻转到与地面呈一定的角度(下文称之为临界角度)。
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抵触后,在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小于该临界角度时,随着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的增大,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对止挡块524的抵触力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和止挡块524相互抵压得越来越紧,然后,当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接近该临界角度时,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对止挡块524的抵触力则变得越来越小。
这一临界角度的大小,与横向侧墙10的重量、止挡块524在横向侧墙10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横向侧墙10是否受到其他外力作用(如弹簧523向第一连杆521施加弹性力)等有关。一般,这一临界角度在横向侧墙10处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之间,更接近竖直位置一些更有利。
第三阶段,随着房顶的进一步上升,横向侧墙10继续绕铰轴L1向外翻转,使得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大于上述临界角度。在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大于该临界角度时,随着横向侧墙10与地面的夹角的增大,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在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沿横向侧墙10的高度方向越来越向远离止挡块524的方向滑动,使得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逐渐脱开。
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抵触状态下,横向侧墙10依靠多重作用力向外翻转,多重作用力是指房顶的上升力、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对止挡块524的抵触力,以及弹簧523使第一连杆521和与之相连的横向侧墙10之间的夹角呈减小趋势的弹性力等。
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脱开状态下,若横向侧墙10的自重较大,则可能出现横向侧墙无法继续向外翻转的情况,导致横向侧墙无法顺利地展开到竖直位置。
而通过设置上述弹簧523,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脱开状态下,可以借助弹簧523的弹性力给横向侧墙10提供向竖直位置翻转的翻转力,以此来弥补横向侧墙10单纯依靠房顶的上升力不容易展开到竖直位置的不足。
第四阶段,横向侧墙翻转到竖直位置时,房顶处于预设高度位置,横向侧墙翻转到竖直位置后,房顶仍能继续上升直至最高位置,这期间横向侧墙基本保持竖直状态不动,而不会继续向外翻转。同理,收纳过程中,房顶能自上述预设高度位置以上的任一位置下降到抵触位置(抵触位置低于上述预设高度位置),下降到抵触位置时,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止挡块524抵触,,这期间横向侧墙基本保持竖直状态不动,而不会向内翻转。
也就是说,房顶在上述最高位置和上述抵触位置的范围内升降时,横向侧墙一直保持竖直状态不动,因此用户能在横向侧墙保持竖直的状态下按需调节房顶的高度。即,在该位置范围内,房顶的升降与侧墙翻转无关。
利用上述特征,当房顶在上述位置范围内,将横向侧墙外板块12、纵向侧墙外板块22沿高度方向向上滑至房顶(即车载房处于围合状态),并采用适当手段将横向侧墙外板块12、纵向侧墙外板块22在垂直方向与房顶相连,此时,再驱动第一升降装置51上升或下降,将使横向侧墙外板块12、纵向侧墙外板块22随房顶同时上升或下降,即,车载房是在围合状态下升顶或降顶。这对于露营遇风时减少车载房的迎风面积、降低车载房的风压特别有帮助。
另外,横向侧墙翻转到竖直位置后,房顶作用于第一连杆521的作用力使得与之相连的横向侧墙容易向内翻转而无法稳定地保持在竖直位置。而通过设置上述弹簧523,横向侧墙翻转到竖直位置后,弹簧523向第一连杆521施加的弹性力能够抵消掉房顶作用于第一连杆521的作用力,从而能使侧墙稳固地保持在竖直位置。
总而言之,采用上述设置,房顶刚自最低位置开始上升时,与第二升降装置相连的侧墙基本保持水平状态不动,从而减小了房顶刚开始上升时所需的举升力,并且,房顶在预设高度位置以上的最高位置和预设高度位置以下的抵触位置的范围内升降时,与第二升降装置相连的侧墙基本保持竖直状态不动,从而规避了房顶刚自预设高度位置以上的位置开始下降时侧墙即向内翻转导致房顶高度可调范围小的问题。
进一步的,如图10,第二升降装置52还可以包括第二滑块(图中不可见)和第二连杆522。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连于一面侧墙(以下均以横向侧墙10为例说明,实际实施中,也可以连于纵向侧墙20),具体可以连在该面横向侧墙10的外围边框的滑槽中,第二滑块能沿该面横向侧墙10的高度方向滑动。
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与第二滑块铰接且铰轴L6平行于该面横向侧墙10与地板的铰轴L1,第二连杆522的第二支点B2与第一连杆521的第三支点A3铰接且铰轴L5平行于该面横向侧墙10与地板的铰轴L1。
如图11,收纳状态下,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处于水平状态,这时,第一连杆521的第三支点A3位于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内侧,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位于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外侧。
由于第二升降装置的第二连杆522与第一连杆521的铰轴L5以及与侧墙的铰轴L6均平行于该侧墙与地板的铰轴,同时第二连杆522有一定的刚度,所以也能够限制房顶在平行于该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方向上的摆动,从而能更进一步地保障房顶在第一升降装置带动下垂直升降,避免因房顶摆动幅度大导致卡滞致使无法升降的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11,第二连杆522收纳至水平状态时,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位于止挡块524外侧,换言之,第二连杆522展开至竖直状态时,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位于止挡块524下方。这样设置,当第二连杆522沿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到最高位置时能抵触止挡块524,从而能限定房顶的最高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15,第二升降装置还包括限位件525,限位件525设于第一连杆521或第二连杆522或横向侧墙10上,图示中设于第二连杆522上。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之间的夹角θ达180°时,第一连杆521与限位件525抵触,限位件525使第一连杆521和第二连杆522的之间的夹角θ无法自180°继续增大,并且,限位件525使横向侧墙10无法自竖直位置继续向外翻转,即在弹簧523弹性力作用下,横向侧墙10将被压紧在竖直位置,直至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从上向下与止挡块524抵触,并抵消该弹性力为止。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装置(51)和第二升降装置(52);所述第一升降装置(51)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纵向侧,一者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横向侧,或者,均布置在可收纳车载房的纵向侧或横向侧;所述第一升降装置(51)连在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和地板之间,用于升降房顶;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用于使可收纳车载房的侧墙随房顶的升降而相对地板旋转,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连杆(521),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连于可收纳车载房的相应侧侧墙,能沿所述相应侧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与所述第一滑块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二支点(A2)与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纳车载房的两纵向侧或两横向侧各布置一个所述第一升降装置(51),所述可收纳车载房的另两侧各布置两个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同侧的两个第二升降装置(52)分别连在该侧侧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包括止挡块(524),所述第一连杆(521)收纳至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二支点(A2)位于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外侧,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位于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内侧,所述止挡块(524)位于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和与之相连的侧墙与地板的铰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连杆(522),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连于所述相应侧侧墙,能沿所述相应侧侧墙的高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与所述第二滑块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第二连杆(522)的第二支点(B2)与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三支点(A3)铰接且铰轴平行于所述相应侧侧墙与地板的铰轴;所述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2)收纳至平行于地板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三支点(A3)位于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内侧,所述第二连杆(522)的第一支点B1位于所述第一连杆(521)的第一支点(A1)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包括弹簧(523),所述弹簧(523)连在所述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2)之间,在所述弹簧(523)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2)的夹角呈增大趋势且所述第一连杆(521)和与之相连的侧墙的夹角呈减小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52)包括限位件(525),所述限位件(525)设于所述第一连杆(521)或所述第二连杆(522)或所述相应侧侧墙上,所述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2)之间的夹角达180°时,所述第一连杆(521)或所述第二连杆(522)或所述相应侧侧墙抵触所述限位件(525),以阻止所述第一连杆(521)和所述第二连杆(521)之间的夹角继续增大及阻止所述相应侧侧墙过竖直状态继续向外翻转。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51)包括交叉臂(511)、上导向件(512)、下导向件(514)、沿所述上导向件(512)滑动的上滑动件(513)、沿所述下导向件(514)滑动的下滑动件(515),所述上导向件(512)连接可收纳车载房的房顶(30),所述下导向件(514)连接可收纳车载房的地板(40),所述交叉臂(511)的上端与所述上滑动件(513)连接,所述交叉臂(511)的下端与所述下滑动件(51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交叉臂(511)包括两个支臂,两个所述支臂相互交叉且在交叉位置通过铰接结构铰接,每个所述支臂包括两节臂段,一节臂段与房顶(30)连接,另一节臂段与地板(40)连接,两节臂段可分离地连接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两节臂段通过过渡件插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上导向件(512)包括两个上导向部(512a),分别用于导向与所述交叉臂(511)的两个支臂的上端相连的两个所述上滑动件(513),车载房展开状态下,所述上导向件(512)的两个所述上导向部(512a)与下导向件(514)平行或者不平行。
CN202211258199.9A 2022-10-13 2022-10-13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Pending CN1155388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58199.9A CN115538842A (zh) 2022-10-13 2022-10-13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PCT/CN2023/124238 WO2024078576A1 (zh) 2022-10-13 2023-10-12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58199.9A CN115538842A (zh) 2022-10-13 2022-10-13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38842A true CN115538842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34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58199.9A Pending CN115538842A (zh) 2022-10-13 2022-10-13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38842A (zh)
WO (1) WO20240785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576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4549A1 (zh) * 2015-08-12 2017-02-16 秋野地(厦门)露营用品有限公司 直升式车顶帐篷
CN108532764B (zh) * 2018-06-02 2023-11-10 胡杰 一种可折叠宿营住房
CN113431387A (zh) * 2021-06-11 2021-09-24 苏州霍森新型智能集装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集装箱房
CN114000765A (zh) * 2021-08-31 2022-02-01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113911019A (zh) * 2021-08-31 2022-01-11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
CN215717718U (zh) * 2021-08-31 2022-02-01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x形交叉臂
CN218644007U (zh) * 2022-10-13 2023-03-17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115538842A (zh) * 2022-10-13 2022-12-30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78576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上海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78576A1 (zh)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292243T3 (es) Elevador de silla de ruedas con plataforma plegable.
US7467917B2 (en) Slidably collapsible two arm wheelchair lift
US9376800B2 (en) Foldable building
CN218644007U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US20170030071A1 (en) Portable assembly convertable between a shipping unit and a building unit
US20140109946A1 (en) Foldable tent frame
CN115538842A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1102985C (zh) 可扩展的、用于开展活动的活动式房屋
CN1162344A (zh) 可移动的折叠台
US4045926A (en) Easily erected roof structure for modular buildings
CN112299290B (zh) 一种可调节的多功能建筑施工平台
CN217735007U (zh) 一种动态变形移动房屋
KR101876121B1 (ko) 폴딩식 시트와 연동되는 차량의 러기지 보드 어셈블리
CN212958425U (zh) 折叠梯和机械作业车辆
CN114000765A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JP2003175760A (ja) 床下格納式昇降装置
WO2024040663A1 (zh) 一种车载折叠露台及其汽车
CN106436911B (zh) 一种展开活动房
CN218542132U (zh) 用于电梯井的折叠式爬梯和电梯井
CN220621340U (zh) 多功能指挥方舱
CN220114646U (zh) 一种手拖车的底部支撑结构及手拖车
CN220014629U (zh) 一种用于舞台方舱的功能框架
CN215520291U (zh) 可收纳车载房的升降机构
CN219314480U (zh) 换电平台及充换电站
CN220181098U (zh) 一种可折叠登机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