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69271U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69271U
CN217969271U CN202221465505.1U CN202221465505U CN217969271U CN 217969271 U CN217969271 U CN 217969271U CN 202221465505 U CN202221465505 U CN 202221465505U CN 217969271 U CN217969271 U CN 2179692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new energy
energy automobile
cylinder
colum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655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俊斌
吴柏伟
吴家伟
邹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Infinite Kaka Automobil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Infinite Kaka Automobil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Infinite Kaka Automobil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Infinite Kaka Automobil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655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692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692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692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包括:柱体;气囊组件,其装配于柱体表面,充气状态下的气囊组件用于支撑柱体保持竖直状态;以及防撞组件,其设置于柱体表面,与所述气囊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气囊组件包含相互套装的内囊体和外囊体;其技术要点为,采用气囊组件作为柱体与地面的连接端,在受到撞击时可带动柱体偏转、倾倒,极大的避免了充电桩发生损毁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充电桩对撞击物造成损坏情况,使用极为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提倡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应付环保和石油危机需要,减少或放弃燃烧传统的汽油或柴油驱动内燃机的现时主流车型。
在使用电力作为汽车的输出能源时,在电力耗完后需要将汽车与充电桩的电源线连接,传统的充电桩位置固定,若是受到汽车撞击时,会导致充电桩和汽车均受到损伤的情况,根据汽车撞击的程度,汽车和充电桩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包括:柱体;气囊组件,其装配于柱体表面,充气状态下的气囊组件用于支撑柱体保持竖直状态;以及防撞组件,其设置于柱体表面,与所述气囊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气囊组件包含相互套装的内囊体和外囊体,所述柱体下方安装有用于对内囊体充气的气泵,并在气泵的出气管口位置安装电控阀门。
优选的,所述柱体插入地面内的部分设为底筒,所述气囊组件用于连接柱体与底筒,所述气泵安装于底筒内;所述内囊体与外囊体之间形成的环形通道供导线穿过;采用气囊组件作为柱体与地面的连接端,在受到撞击时可带动柱体偏转、倾倒,极大的避免了充电桩发生损毁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充电桩对撞击物造成损坏情况,使用极为灵活。
所述防撞组件由防撞机构和检测机构两部分组成;
优选的,所述防撞机构包含呈同心圆式分布的防撞环和内环体,且防撞环和内环体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连接,所述内环体卡装于柱体外壁预设的槽体内,并在内环体内壁焊接卡环;所述卡环内壁所围成的区域呈圆台状,且卡环与位置固定的定位杆之间通过设置若干弹簧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测机构包含活动件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柱体中心设置有定位杆,所述活动件套装于定位杆表面,所述卡环在受到挤压状态时,用于驱动活动件移动,并对位置固定的压力传感器施压;所述活动件包含定位筒和若干锲形块;
其中,所述定位筒活动套装于定位杆表面;
所述锲形块始终与卡环的内壁贴合,且锲形块与定位筒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柱体内,且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头与定位筒的底端贴合;所述气泵内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和电控阀门均通过导线与控制模块连接;在柱体上设计防撞组件,在撞击物与防撞环接触时,会存在一定的缓冲距离,在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可操控电控阀门开启,使得柱体可在收到撞击时自动发生倾倒,解决了传统充电桩受到撞击时损坏率较高的问题。
有益效果:
一是,本申请采用气囊组件作为柱体与地面的连接端,在受到撞击时可带动柱体偏转、倾倒,极大的避免了充电桩发生损毁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充电桩对撞击物造成损坏情况,使用极为灵活;
二是,本申请在柱体上设计防撞组件,在撞击物与防撞环接触时,会存在一定的缓冲距离,在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可操控电控阀门开启,使得柱体可在收到撞击时自动发生倾倒,解决了传统充电桩受到撞击时损坏率较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在拆分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撞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撞组件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柱体;2、底筒;3、外囊体;4、防撞环;5、内囊体;6、气泵;7、电控阀门;8、内环体;9、卡环;10、定位筒;11、锲形块;12、定位杆;13、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给出整个充电桩的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包括:柱体1;气囊组件,其装配于柱体1表面,充气状态下的气囊组件用于支撑柱体1保持竖直状态;以及防撞组件,其设置于柱体1表面,与气囊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气囊组件包含相互套装的内囊体5和外囊体3,柱体1下方安装有用于对内囊体5充气的气泵6,并在气泵6的出气管口位置安装电控阀门7。
在一些示例中,柱体1插入地面内的部分设为底筒2,气囊组件用于连接柱体1与底筒2,气泵6安装于底筒2内;内囊体5与外囊体3之间形成的环形通道供导线穿过,在底筒2内装配的核心部件,可避免在收到汽车撞击时发生损坏,同时上述形成的环形通道可对导线进行防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采用气囊组件作为柱体1与地面的连接端,在受到撞击时可带动柱体1偏转、倾倒,极大的避免了充电桩发生损毁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充电桩对撞击物造成损坏情况,使用极为灵活。
实施例2:
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给出防撞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4所示,防撞组件由防撞机构和检测机构两部分组成;
其中,防撞机构包含呈同心圆式分布的防撞环4和内环体8,且防撞环4和内环体8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连接,内环体8卡装于柱体1外壁预设的槽体内,并在内环体8内壁焊接卡环9;卡环9内壁所围成的区域呈圆台状,且卡环9与位置固定的定位杆12之间通过设置若干弹簧连接,在防撞环4收到撞击后,各个弹簧发生压缩,在撞击结束后,弹簧可带动防撞环4恢复初始状态。
检测机构包含活动件和压力传感器13,柱体1中心设置有定位杆12,活动件套装于定位杆12表面,卡环9在受到挤压状态时,用于驱动活动件移动,并对位置固定的压力传感器13施压。
活动件包含定位筒10和若干锲形块11;其中,定位筒10活动套装于定位杆12表面;锲形块11始终与卡环9的内壁贴合,且锲形块11与定位筒10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压力传感器13安装于柱体1内,且压力传感器13的检测端头与定位筒10的底端贴合;气泵6内设置有控制模块,压力传感器13和电控阀门7均通过导线与控制模块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柱体1上设计防撞组件,在撞击物与防撞环4接触时,会存在一定的缓冲距离该处的缓冲距离为防撞环4与内环体8之间的间距,在检测到一定压力时可操控电控阀门7开启,使得柱体1可在收到撞击时自动发生倾倒,解决了传统充电桩受到撞击时损坏率较高的问题。
上述的控制模块采用PLC226控制芯片,若是充电桩受到撞击时,防撞环4受到撞击时发生位置偏移(由于采用防撞环4,可全方位检测受到撞击时产生的力),参照图4可以看出,卡环9可带动锲形块11下移,使得定位筒10在定位杆12的限位作用下下移,此时定位筒10对压力传感器13产生压力;
压力传感器13将检测到的压力实时传输至控制模块,当压力数值达到预设的数值后,控制模块可发送指令到电控阀门7,使其开启后内囊体5完全漏气,此时整个柱体1可自动发生偏倒。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柱体(1);
气囊组件,其装配于柱体(1)表面,充气状态下的气囊组件用于支撑柱体(1)保持竖直状态;以及
防撞组件,其设置于柱体(1)表面,与所述气囊组件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气囊组件包含相互套装的内囊体(5)和外囊体(3),所述柱体(1)下方安装有用于对内囊体(5)充气的气泵(6),并在气泵(6)的出气管口位置安装电控阀门(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插入地面内的部分设为底筒(2),所述气囊组件用于连接柱体(1)与底筒(2),所述气泵(6)安装于底筒(2)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囊体(5)与外囊体(3)之间形成的环形通道供导线穿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组件由防撞机构和检测机构两部分组成;
其中,所述防撞机构包含呈同心圆式分布的防撞环(4)和内环体(8),且防撞环(4)和内环体(8)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连接,所述内环体(8)卡装于柱体(1)外壁预设的槽体内,并在内环体(8)内壁焊接卡环(9);
所述检测机构包含活动件和压力传感器(13),所述柱体(1)中心设置有定位杆(12),所述活动件套装于定位杆(12)表面,所述卡环(9)在受到挤压状态时,用于驱动活动件移动,并对位置固定的压力传感器(13)施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9)内壁所围成的区域呈圆台状,且卡环(9)与位置固定的定位杆(12)之间通过设置若干弹簧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含定位筒(10)和若干锲形块(11);
其中,所述定位筒(10)活动套装于定位杆(12)表面;
所述锲形块(11)始终与卡环(9)的内壁贴合,且锲形块(11)与定位筒(10)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13)安装于柱体(1)内,且压力传感器(13)的检测端头与定位筒(10)的底端贴合。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6)内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13)和电控阀门(7)均通过导线与控制模块连接。
CN202221465505.1U 2022-06-13 2022-06-13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Active CN2179692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5505.1U CN217969271U (zh) 2022-06-13 2022-06-13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65505.1U CN217969271U (zh) 2022-06-13 2022-06-13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69271U true CN217969271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0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65505.1U Active CN217969271U (zh) 2022-06-13 2022-06-13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692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1714B (zh) 摆臂式强制连接自寻址充电连接装置
CN107190672B (zh) 一种磁性缓冲智能道路隔离带
CN21796927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便于防撞的充电桩
CN109455161A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救装置
CN111307515A (zh) 海底间歇性水样采集装置
CN113085625B (zh) 一种内部防撞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充电桩及保护方法
CN216184579U (zh)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报警装置
CN117317494B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车载磷酸铁锂电池组
CN109250114B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水上探测无人机
CN213240127U (zh) 一种便携式水质监测装置
CN203036239U (zh) 气压储能应急系统
CN214874314U (zh) 一种充电桩固定机构
CN11146245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防碰撞报警装置
CN21130828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1619379A (zh) 锥壳导向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CN11231927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地埋式充电桩
CN109760528A (zh) 一种行驶中自动液压充电的电动汽车
CN110588414B (zh) 一种直流一体式充电桩
CN113844307B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CN117030180B (zh) 一种微电网储能电池用试验检测装置
CN207549985U (zh) 移动式充电装置
CN220164148U (zh) 一种能用于水下检测的水下机器人
CN216184574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共享汽车充电桩
CN220521148U (zh) 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安全警示桩
CN212530059U (zh) 一种无人机水面迫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