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17506U -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17506U
CN217917506U CN202222297475.4U CN202222297475U CN217917506U CN 217917506 U CN217917506 U CN 217917506U CN 202222297475 U CN202222297475 U CN 202222297475U CN 217917506 U CN217917506 U CN 217917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swing arm
arm assembly
avoidance
to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74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岳洋
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974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17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17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17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悬架总成及车辆,后悬架总成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靠近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各总成可以增加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减少后悬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

Description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悬架作为底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平顺性和舒适性,也对车辆人机布置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七座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型而言,为满足成员的乘坐空间与舒适性,车辆第三排空间布置通常要求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的高差比较小。现有技术中,大多数车型采用扭力梁式悬架来满足这个需求,但随着用户对于车辆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的要求的提高,扭力梁式半独立悬架难以满足用户对于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的需求。
虽然多连杆独立悬架的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上限更高,但由于多连杆式悬架的结构比较复杂,悬架占用下车身高度比较大,导致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之间高差较大,进而导致占用第三排乘员舱空间,影响后排乘客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悬架总成,所述后悬架总成能解决四连杆后悬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空间占用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车辆,以应用上述的后悬架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所述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所述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通过将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各总成可以增加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减少后悬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之间,所述后减振器总成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与所述连接部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设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和车身之间,所述后弹簧总成和所述后减振器总成间隔开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副车架总成,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靠近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总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横向稳定杆总成,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设在所述后副车架总成上;稳定杆连接杆总成,所述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总成上设有避让孔或避让槽,所述前束杆总成设在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总成包括:后纵臂,所述后纵臂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设在所述后纵臂上;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纵臂安装支架通过衬套连接所述后纵臂,所述纵臂安装支架用于连接车身纵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束杆总成具有位于所述避让孔内的避让部分,所述避让部分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文所述的后悬架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该后悬架总成可以增加乘员舱布置空间,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大的高度,在保持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可以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减振器总成和后转向节总成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
1、后悬架总成;
10、后转向节总成;110、主体部;120、连接部;
20、后纵臂总成;20a、避让孔;210、后纵臂;220、后纵臂安装支架;
30、前束杆总成;30a、避让部分;
40、上摆臂总成;50、后下摆臂总成;
60、后减振器总成;70、后弹簧总成;80、后副车架总成;90、横向稳定杆总成;100、稳定杆连接杆总成;
200、车身纵梁;30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1,包括:后转向节总成10、后纵臂总成2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
后纵臂总成2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设在后转向节总成10上,后转向节总成10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L(参见图1),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靠近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
可以理解为,后纵臂总成2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四者为后悬架的四个连杆,其中,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的靠近后转向节总成10的一侧可以通过衬套与后转向节总成10实现连接,而后转向节总成10通过螺栓与制动器及车轮300相连(参见图4)。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1,通过将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后下摆臂总成50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各总成可以增加在车辆长度方向(图1的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减少后悬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后悬架总成1还包括后减振器总成60,后减振器总成60位于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之间,后减振器总成60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后减振器总成安装在后下摆臂总成上,本实用新型的后减振器总成60安装在后转向节总成10上,故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50时不用为后减振器总成60预留安装位置,可以减少后减振器总成6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后转向节总成10包括主体部110和位于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120,后减振器总成60与连接部120相连。
也就是说,连接部120可以是指后减振器总成60和后转向节总成10的安装点位置,即,该安装点位置位于后转向节总成10的下方最低处,后减振器总成60的上端与车辆的侧围相连,这样在保证后减振器总成60必要长度的前提下,降低安装点位置的高度可以尽量降低后减振器总成60的上端和车辆的高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防止后减振器总成60占用乘员舱布置空间,从而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大的高度,在保持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可以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其次,由于后减振器总成60的下端直接安装在后转向节总成10上,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图4的左右方向),后减振器总成60的布置位置相较于后部结构更靠近后转向节总成10,可以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大的宽度,因此可以增大乘员舱空间,在保证后悬架系统操作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提高第三排乘员的舒适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后悬架总成1还包括后弹簧总成70,后弹簧总成70设在后下摆臂总成50和车身之间,后弹簧总成70和后减振器总成60间隔开设置。采用该方式可以减少后弹簧总成70和后减振器总成6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后悬架总成1还包括后副车架总成8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的靠近后副车架总成80的一端连接后副车架总成80。其中,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的靠近后副车架总成80的一端可以通过另一衬套与后副车架总成80实现连接,而后副车架总成80则通过四个安装点与车身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后悬架总成1还包括横向稳定杆总成90和稳定杆连接杆总成100,横向稳定杆总成90设在后副车架总成80上;稳定杆连接杆总成100的一端连接横向稳定杆总成90,另一端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后纵臂总成20上设有避让孔20a或避让槽,前束杆总成30设在避让孔20a或避让槽内。避让孔20a或避让槽用于避让前束杆总成30,这样可以保证前束杆总成30能与上摆臂总成40、后下摆臂总成50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同时也能保证后纵臂总成20具有较好的强度。
具体地,后纵臂总成20上可以设有避让孔20a(参见图1和图2),前束杆总成30穿设在避让孔20a内。或者,后纵臂总成20上可以设有避让槽,前束杆总成30穿设在避让槽内。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后纵臂总成20包括后纵臂210和后纵臂安装支架220,后纵臂210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避让孔20a或避让槽设在后纵臂210上;纵臂安装支架220通过衬套连接后纵臂210,纵臂安装支架220用于连接车身纵梁200。后纵臂210相对后纵臂安装支架220位于后侧,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纵臂安装支架220位于前侧并远离后转向节总成10,可以通过螺栓与车身纵梁200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后纵臂210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参见图1的前后方向)延伸,避让孔20a或避让槽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参见图1的上下方向)延伸,前束杆总成30具有位于避让孔20a内的避让部分30a,避让部分30a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避让孔20a或避让槽在长度方向的尺寸。采用该方式以保证悬架系统的上下跳动过程中,四连杆相互间不会产生运动干涉,前束杆总成30不会与后纵臂210发生碰撞。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后悬架总成1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后悬架总成1包括:后转向节总成10、后纵臂总成2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后下摆臂总成50、后减振器总成60、后弹簧总成70、后副车架总成80、横向稳定杆总成90和稳定杆连接杆总成100。
后纵臂总成20、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设在后转向节总成10上,后转向节总成10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L,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靠近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
后减振器总成60位于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之间,后减振器总成60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
后转向节总成10包括主体部和位于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后减振器总成60与连接部相连。
后弹簧总成70设在后下摆臂总成50和车身之间,后弹簧总成70和后减振器总成60间隔开设置。
前束杆总成30、上摆臂总成40和后下摆臂总成50的靠近后副车架总成80的一端连接后副车架总成80。
横向稳定杆总成90设在后副车架总成80上;稳定杆连接杆总成100的一端连接横向稳定杆总成90,另一端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
后纵臂总成20上设有避让孔20a,前束杆总成30设在避让孔20a内。
后纵臂总成20包括后纵臂210和后纵臂安装支架220,后纵臂210连接后转向节总成10,避让孔20a或避让槽设在后纵臂210上;纵臂安装支架220通过衬套连接后纵臂210,纵臂安装支架220用于连接车身纵梁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文的后悬架总成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是例如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MPV(多用途汽车),该车型具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后悬架总成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该后悬架总成1可以增加乘员舱布置空间,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大的高度,在保持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可以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所述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所述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之间,所述后减振器总成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与所述连接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设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和车身之间,所述后弹簧总成和所述后减振器总成间隔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副车架总成,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靠近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总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向稳定杆总成,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设在所述后副车架总成上;
稳定杆连接杆总成,所述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总成上设有避让孔或避让槽,所述前束杆总成设在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总成包括:
后纵臂,所述后纵臂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设在所述后纵臂上;
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纵臂安装支架通过衬套连接所述后纵臂,所述纵臂安装支架用于连接车身纵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臂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束杆总成具有位于所述避让孔内的避让部分,所述避让部分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悬架总成。
CN202222297475.4U 2022-08-30 2022-08-30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7917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7475.4U CN217917506U (zh) 2022-08-30 2022-08-30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7475.4U CN217917506U (zh) 2022-08-30 2022-08-30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17506U true CN217917506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7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7475.4U Active CN217917506U (zh) 2022-08-30 2022-08-30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175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5820B2 (en)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US7516968B2 (en) Wishbone-shaped linkage component and suspens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060175872A1 (en)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6109630A (en) Rear suspension upper control arm (A-arm) with vertically mounted spool bushings
CN210680319U (zh) 一种悬架系统
KR101315489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14057156U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结构
CN217917506U (zh)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9277616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及纯电动汽车
CN215285018U (zh)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09240807U (zh) 汽车后悬架系统及汽车
CN114801619A (zh) 多连杆悬架装置以及车辆
CN212499773U (zh) 汽车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2400816U (zh) 汽车后悬架系统、汽车后悬架套件和汽车
CN113492627A (zh) 汽车的独立后悬架系统
CN216861171U (zh) 全地形车
CN217227225U (zh) 三连杆后悬架及车辆
KR102326466B1 (ko) 차량의 리어 서스펜션용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CN210881563U (zh) 一种前悬架系统及汽车
CN113602054B (zh) 全地形车
CN217917504U (zh)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结构及汽车
CN212737662U (zh) 后悬架总成以及皮卡车辆
CN219214649U (zh) 后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CN219277167U (zh) 一种用于电车的摆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